定陶区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定陶区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定陶区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定陶区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定陶区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定陶区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九年级语文样题

2024年11月

本试卷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

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

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

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2024年重阳节,学校开展了“登高望远,积极生活"主题系列活动,你和同学小陶、小

城在一个小组参加下列活动。

【活动一:“登高望远,诗意文字”优秀作品集】(4分)

小定摘抄了一段文字参加活动。

近处对面的山或陡立如墙,分外妖(娆饶);或奇峰突起,逸俊超拔。四周怪石或横

出山腰,或探下云海,或中裂一线,或聚成一簇.。风呼呼吹过,衣不能披,人几不可立。云

急急扑来,一头撞在山腰上就立即被推回山谷,被吸进石缝。这狂啸着、似乎要淹没世界的

云涛雾海,一到岱顶石前,就偃.旗息鼓,落(荒慌)而去。此时此景叫我感到泰山就是天

地间的支柱。再回头看那些象征坚强生命的劲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些象征神灵威力的佛寺道观,填缀于崖畔岩间,不过是些红黄色的积木。

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和括号中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饶cùyǎn荒B.娆cùyǎn荒

C.饶zúyǎn荒D.娆zúyǎn慌

2.请你仿照画横线的句子,在横线处补写句子。(2分)

【活动二:登高望远谈读书。】(4分)

3.下面是某同学写的“致敬航天英雄"新闻稿中的一段话,其中画线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

后的句子。(2分)

5月30日上午,陶城中学九年级四班全体同学观看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的全过程。

当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时,同学们欢呼雀跃,激动万分。接着,大家畅谈了自己的感受,

纷纷表示能否像航天英雄一样实现报效祖国的理想,取决于自己努力学习。通过这次活动,同

九年级语文样题

学们明确了自己当下的责任和未来的使命。

4.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如果说书卷是故人,那么其中的诗歌则胜过故人,

它多情,知心,是最易引起共鸣的人生伴侣。旅途中如果没有诗歌,脚步便会凝

涩;生活中如果没有诗歌,岁月便会褪色;成长中如果没有诗歌,青春便会萎缩;生命中如果没

有诗歌,心灵便会。诗歌,一代一代地影响着华夏儿女,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支柱

和心灵依托。

A.不仅而且干涸潜移默化B.因为所以干涸潜移默化

C.不仅而且干旱耳濡目染D.因为所以干旱耳濡目染

【活动三:“登高望远"名著阅读交流】(8分)

5.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甲】

七言四句的诗,唐以前没有,似乎是唐人的创作。这大概是为了当时流行的西域乐调而作;

先有调,后有诗。五七绝都能歌唱,七绝歌唱的更多--该是因为声调曼长,好听些。作七绝的比

作五绝多得多,本书选得也多。唐人绝句有两种作风:一是铺排,一是含蓄。

【乙】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江雪》的体裁是()(2分)

A.五言律诗B.五言绝句C.五言古体诗D.乐府诗

(2)朱自清认为这种诗歌体裁有两种风格:“一是铺排,一是含蓄。”你认为《江雪》是铺排还

是含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2分)

【丙】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在你拍去了围

裙上的炭灰之后,/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在

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

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地掐死之后,/在你拿起了今天的

太阳鸟

(2)“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

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请你写出你的理想,并写出你为实现理想而采取的

一条措施(20字左右)。(2分)

【活动五:“积极生活”古诗文朗诵会】(6分)

7.小语和小文被选为主持人,请你帮助他们把开场词中的古诗文补充完整。

小语:山光水色、自然风物是中国古代文人黑客的审美意象和精神寄托。研读古诗文,我

们可在“山水自然"中欣赏到别样的美,体验另外一种生命形态。

小文:山水可纵豪情。我从“①,_________”(李

白《行路难》)中学习到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

小语:山水可表哲思。我从“②________,________"(刘

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感悟到新事物终将取代旧事物的哲思,我们要用发展的

眼光看待事物。

小文:山水可显品格。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③________,在乎山水

之间也”两句是全文的核心命意,点明作者意不在酒,而在山水,把他简政爱民、与民同乐的政

治襟怀写得含蓄不露。

小语:山水可寄情思。温庭筠《商山早行》中触景生情,把景物描写与梦境自然地联系

起来,以抒发诗人思乡怀亲之情的句子是:“因思杜陵梦,④________"。

二、阅读与鉴赏(44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6分)

阆水歌

(唐)杜甫

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①碧玉相因依。

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

②③

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

阆中胜事可肠断④,阆州城南天下稀!

注释:①石黛,即石墨,古时妇女用为画眉墨。青黑色,诗词中因多称“青黛”。②欹qī,倾

斜不正。③水鸡,水鸟名。④可肠断,极言美之可爱。

8.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诗以反问起头,加强对所描绘的景象的印象,看到的江水颜色不一,深的似石黛,浅的

像碧玉。

B.

9.小文选择本诗参加“积极生活"朗诵会,需要阐明理由。请你帮他用生动的语言描绘

“若”字后世多假借为“像、如"义,由“如”义又可以引申为“及、到,比得上"。“若”

字又可借为

明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这种穿越时空的心灵交流是很多发明难以比拟的。

③秦始皇统一六国,将小篆作为全国的标准字体。自此,汉字从最初的象形意义系统逐

渐发展为成熟的文字体系。

④以往的汉字学习,大家更关注汉字怎么读、怎么写,至于字的本源意义,却甚少涉及。

为什么我们把自来水的开关称为“水龙头"相传龙会口吐大水而形成雨,“龙吐水”成为古

人对龙的一种形象表达,而“水龙头"的喷水功能也正好与“龙吐水”不谋而合。为什么我

们把新年的

造字思路和演化。行不离轨是“正”,目不斜视为“直”。“正直"就是看清道路,奔向目标。

之前,我都不知道每天都在书写的汉字竟这么富有哲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3分)

长在心中的大树

①我曾读过作家贺捷生大姐写的一篇散文《去看一棵大树》。她在文章中满怀深情地说:

“父亲,你还记得吗?当你站在这棵大树下的时候,我也快要来到这世界。你看,我和你们

与这片深沉又肥沃的土地,这棵死而复生的树,彼此命运相连,已经难舍难分了……”这棵

大树在贺大姐心中的重要位置,于字里行间看得真真切切,让人感触至深。

②2022年11月的一天,我去张家界采访。突然想起那棵心仪的大树,便萌发去看这棵大

树的念头。当天下午,我们便驱车去慈利县溪口镇樟树村,看这棵贺大姐笔下的大树。

③从张家界市区到樟树村,车子大约行驶了一个多小时。一路上,放眼山川,阳光明媚,

白云飞渡,青山连绵,绿水潺潺,梯田层叠。栋栋新修的农舍点缀滴翠的山野,如诗如画,

美不胜收。溪口镇樟树村位于澧水河岸,河岸长年生长着一排排枝叶茂盛的樟树。而耸立在

河岸的这棵古樟树,树龄已超过1200年。

④我怀着深深的眷恋和虔诚,跑向这棵大树。

⑤我跑进了遥远的古老溪口的萧瑟秋风和吊脚楼的如水月光里:我跑进了风雨如磐、潮

起潮落的壮阔和苍凉里;我跑进了血火升腾、马蹄声碎、曙光初照的黎明里;我跑进了东风

万里、春潮澎湃、歌声飞扬的艳阳里:我跑进了崭新时代、追梦圆梦的花海里。

⑥我绕着这棵如巨人伟岸、如山峰巍峨的大树转圈。我的身体贴向大树,我在用心用情

拥抱心中的这棵大树。我终于静下心来,在离树100米外的山丘坐下来,打开画夹。我要为

它描容,为它抒写,为它歌吟。

⑦这时,在我的身边,悄悄地围来了不少老乡。他们默默地看着我为这棵大树画像。有

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乡主动告诉我,2000年夏天,一次雷击点燃了古樟树枝,顿时火光冲天,

浓烟滚滚。乡亲们跑来,不顾危险,全力扑火,才阻止了火势。可是大树还是烧焦了一半。

未曾想到,两年后,这棵古樟奇迹般复活,变成现在一半枯萎一半青翠的样子。听着老乡的

诉说,我心里有酸楚,更有欣慰。眼前这棵树,告诉我们伟力和坚强的根源,也让我洞悉了

天地的造化和大自然的奇美。

⑧我特别珍惜并记住了樟树村村民的纯洁情怀。是他们捡来石头,围了栅栏,给大树裹

上红布。让前来瞻仰、看望大树的客人,感知这棵大树的千年沧桑与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

⑨画着画着,我仿佛置身于贺龙手持两把菜刀,带领乡亲们闹革命的现场,也高举梭镖

大刀,挤进队伍中去。我更清晰地看见贺龙、萧克等红军将士就在这棵大树下谈论天下大事。

这时,有号角声声传来,有红旗引路,有步伐整齐的队伍走过身边。我放下画笔,感到有一

股浩然之气,直冲云霄。我站起身来,情不自禁向树的四周凝望。我看见在离大树几百米处,

那座典型的土家吊脚楼建筑,就像是一座钢浇铁铸的战斗堡垒站立在澧水河畔。这座经历了

100多年风雨洗礼、有近千平方米的老屋,就是当年苏维埃溪口区政府旧址。1934年,贺龙、

萧克率领红二、红六军团,在此建立苏维埃政权,成立了地方革命委员会,发动群众开展革

命活动。当时人口很少的溪口镇,一次就有700多人加入革命队伍。

⑩我明白了大树守望岁月青葱的一往情深:我看到了大树呼唤斑斓明天的梦想追寻。如

九年级语文样题

今的樟树村山水绿了,村庄美了,乡亲富了,日子火了。新楼在绿荫里绽放欢乐:瓜果在山

坡飘香:绿色生态,清新怡人。这里的红色故事,润心铸魂:这里的人们,带着大树的美好

祝福,走向四面八方、天涯海角。

大树,今天,我来到你的身边,用笔雕刻你精神的伟岸,倾听你的深情叮嘱和召唤。

你是长在我心中的大树,永远为在新征程上蹲厉前行的追梦者,撑开绿荫,播洒春光……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1月30日,有删改)

19.对这棵古樟树,作者为何怀有深深的眷恋和虔诚?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3分)

20.作者为何特别记住了村民“捡来石头,围了栅栏,给大树裹上红布"?(3分)

2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九年级语文样题参考答案

2024年11月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1.B(2分)

2.示例:它们攀附于石缝间,不过是一点绿色的苔痕。(2分)

3.示例一:纷纷表示能否像航天英雄一样实现报效祖国的理想,取决于自己是否努力学习。

示例二:纷纷表示要像航天英雄一样实现报效祖国的理想,取决于自己努力学习。

4.A(2分)(不仅:不但。因为:常跟“所以”搭配使用,表示因果关系。而且:表示进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不仅"等跟它呼应。所以:表示因果关系。根据上下文语境以及“知心”和“多情"的关系,可知应用表示递进关系的“不仅……而且……”,因此第1空应选“不仅",第2空应选“而且”。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干旱:(气候、土壤)因降水不足而干燥。第3空表示没有诗歌的滋养,心灵会像河水一样干枯,所以第3空应选“干涸"。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见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第4空表示诗歌对每一代人的思想无形的影响,所以第4空应选“潜移默化”。故选A项。)

5.(8分)(1)B(2分)

(2)(2分)《江雪》是铺排。诗人铺排了“鸟飞绝’“人踪灭"蓑笠翁”三个意象,突出了“江雪"的幽静,又运用“千山”“万径"绝”“灭"等词,凸显幽静。

(3)(2分)对大堰河深深的挚爱和无尽的怀念。

(4)(2分)示例一:这首诗尽情地呼告“大堰河”,肆意地铺叙,表露出诗人对“大堰河"真挚深切的怀念,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真切感和表现力。

示例二: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呈现出口语化、散文化的特点。(每点1分)

6.(4分)(1)示例:我认为“太阳”最合适。“太阳"在艾青诗歌中代表光明与未来,象征着通过革命,终将迎来胜利与美好的明天。比如《太阳》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向往光明的热情和信念,表达了诗人对民族解放、民主自由的追求。这与“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核相匹配。在艾青的诗歌中,“太阳"的意象表达诗人对祖国和同胞的热爱。因此,“太阳”最适合作为“宣传墙"的墙面图案。(如果答“鸟”,理由恰当,也可以得分)(2分)

(2)略,言之有理即可。(2分)

7.(6分,每空1分)①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③醉翁之意不在酒④凫雁满回塘

二、阅读与鉴赏(44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6分)

8.A(3分)

9.示例:巴地的孩童荡着桨在水上划船,船儿忽左忽右地穿过激流;水鸟叼着鱼儿在水面上飞来飞去。(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14分)

10.B(3分)(A项第一个“为—所"结构,“为”表被动,第二个“为"是“做”;B项两个“以"均作目的连词;C项第一句的“之”作代词,代“太监从子",第二个“之”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项第一个“乃”作“于是,就”,第二个“乃”作“竟然"。)

11.D(3分)本文不是“正史”,而是一篇笔记文学,它不像“正史"那样,在“详细”介绍人物生平的基础上,选取重大题材去记载人物在政治、军事等重大方面的事迹,而只是从王翱的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三个典型事例,从人际关系上不徇私,生活上不贪财两个不同的侧面集中地表现了王翱奉公守法、清白廉洁的思想品格。

12.(2分)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13.(3分)王翱慰问他们说:“你们的老人廉洁,你们大概(恐怕)不免苦于贫困(被贫苦所困)吧"

14.(3分)略

【参考译文】

王翱是吏部尚书,忠诚清廉,被皇帝(明英宗朱祁镇)深信。第二个孙子凭着上代的余荫而取得监生资格,即将参加秋试,仲孙靠王翱的关系向秋试主管官要答卷,命题人告诉了王翱。王翱说:“你凭才学可以考上,我怎么能忍心埋没你如果你因事前拿到考题而错误地考中,那么(就)妨碍了一位苦读学子(贫苦读书人)的前程。况且你有以监生资格做官的机会,何必强求自己做不能做好的事情,妄求达到你所不能的目的呢”便撕毁他的答卷烧了。

王翱的一个女儿,嫁给京城附近地区某个官员做妻子。王翱的.夫人很疼爱女儿,每次接女儿(回娘家),女婿都坚决不让她走,怨怒地对妻子说:“你父亲做吏部的长官,调我到京城任职,那么你就可以从早到晚侍奉母亲;况且调动我就像摇落树叶一样容易,可(你父亲)为什么硬要这么吝惜力气呢"女儿捎话给母亲。一天晚上,夫人摆上酒,跪在地上,将这个意思告诉王翱。王翱大怒,拿起桌上的器物打伤了夫人,走出(门),乘(坐)车到朝房去住宿了,十多天以后才回自己的府第。女婿最终没有调进京城。

王翱做都御史时,和太监某人一起镇守辽东。这个太监也很守法,与王翱相处很好。后来,王翱改任两广总督,这个太监洒泪送别,赠送王翱四枚大珠。王翱坚决推辞。太监抽泣着说:“这些珠宝不是纳贿得来的。过去先皇把僧保所买的西洋珠赏赐给左右近臣,我得到八枚,现在拿一半为您赠别,您本来就知道我并不贪财啊。”王翱收下大珠子,放入所穿的上衣里,(把它)缝好:后来回朝,寻找太监的继承人,找到他的两个侄子。王翱慰问他们说:“你们的老人廉洁,你们大概不免苦于贫困吧"二人都说:“是的。”王翱说:“如果你们有所经营,我帮助你们出钱。"二人心里盘算,王翱无法办到,只不过表示老朋友的心意罢了。便都表面上答应说:“行。”王翱屡次催促他们.一定要按说定的办。于是他们假造一张买房契约,开出价钱是五百两银子,告诉王翱。王翱拆开上衣,拿出大珠子交给他们,(只见)原来封好的记号依然是那样。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11分)

15.(3分)B

16.(3分)围绕“汉字发展呈现由形象到抽象的演变趋势;根据事物的形象造字,是汉字的造字方法之一;汉字具有美感:汉字是表意文字"等任意一方面回答即可。(本题考查学生从图表中得出结论的能力。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认真观察图表中呈现的文字和数据,结合图表的主题作)

17.(2分)看到甲骨文的“雨”想到的景象:云层中降落的水滴,淋淋漓漓。看到甲骨文的“山"想到的景象:地平线上的群峰起伏连绵。(解答此题时注意审题,对两个甲骨文文字进行描述)

18.(3分)我认为,学习汉字不仅要知道怎么读、怎么写,还应该探究字的本源意义。因为汉字集形体、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是一切拼音文字所不具备的。例如:我学习……字……(阅读材料,明确材料所表达的观点,结合对本文的理解,谈谈自己的认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3分)

19.(3分)首先,这棵树是贺大姐文章中提到的大树,作者对其有着深厚的情感;其次,这棵树经历了雷击后奇迹复活,展现了伟力和坚强,让作者感到震撼;此外,这棵树见证了贺龙等红军将士的革命活动,承载着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最后,这棵树象征着樟树村的美好未来,带给作者希望和憧憬。

20.(3分)示例:作者特别记住了村民“捡来石头,围了栅栏,给大树裹上红布”这一行为,是因为这体现了村民对古樟树的热爱和保护之情,同时也传承了樟树村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让前来瞻仰、看望大树的客人能够感知到这棵树的千年沧桑和红色文化。

21.(3分)示例: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红军将士在古樟树下开展革命活动的场景,展现了他们的英勇和豪迈;同时,通过想象感受,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当时的革命氛围和红军将士的坚定信念。

22.(4分)CE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根据第①段“她在文章中满怀深情地说:‘父亲,你还记得吗?当你站在这棵大树下的时候,我也快要来到这世界……彼此命运相连,已经难舍难分了……’"这棵大树在贺大姐心中的重要位置,于字里行间看得真真切切,让人感触至深”可知,这棵树是贺大姐文章中提到的大树,树身上所凝聚着的挚爱亲情让人感触至深,所以作者对其有着深厚的情感;

根据第⑦段“有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乡主动告诉我,2000年夏天,一次雷击点燃了古樟树枝,顿时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可是大树还是烧焦了一半。未曾想到,两年后,这棵古樟奇迹般复活,变成现在一半枯萎一半青翠的样子”“眼前这棵树,告诉我们伟力和坚强的根源,也让我洞悉了天地的造化和大自然的奇美"可知,多年前,大树因为雷击被烧焦了一半,但是两年后它奇迹般地复活了,从它身上我看到了伟力和坚强的根源,据此可知,这棵树经历了雷击后奇迹复活,展现了伟力和坚强,让作者感到震撼;

根据第⑨段“画着画着,我仿佛置身于贺龙手持两把菜刀,带领乡亲们闹革命的现场,也高举梭镖大刀,挤进队伍中去”“1934年,贺龙、萧克率领红二、红六军团,在此建立苏维埃政权,成立了地方革命委员会,发动群众开展革命活动"可知,贺龙他们曾在此建立革命政权,这棵树见证了贺龙等红军将士的革命活动,承载着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让作者感受到一股浩然之气;

根据第⑩段“如今的樟树村山水绿了,村庄美了,乡亲富了,日子火了”“这里的红色故事,润心铸魂:这里的人们,带着大树的美好祝福,走向四面八方、天涯海角"可知,这个树饱经沧桑,见证了樟树村的发展变化,几天的樟树村山清水秀,清新怡人,这里的人们也会带着大树的美好祝福奔向未来,由此可知,这棵树象征着樟树村的美好未来,带给作者希望和憧憬。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根据第⑦段“未曾想到,两年后,这棵古樟奇迹般复活,变成现在一半枯萎一半青翠的样子”第⑧段“我特别珍惜并记住了樟树村村民的纯洁情怀。是他们捡来石头,围了栅栏,给大树裹上红布。让前来瞻仰、看望大树的客人,感知这棵大树的千年沧桑与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可知,这棵树在多年前遭受雷电的袭击已经烧焦了一半,但是两年后却奇迹般复活,对于古树的复活,让大家看到了它饱经沧桑却依然顽强坚韧的精神,村民们捡石头、围栅栏、裹红布的行为是对大树的一种保护也是一种敬仰;

根据第⑨段“1934年,贺龙、萧克率领红二、红六军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