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无答案)2024级高一上学期学科素养绿色评价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淘炼出来的结果。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摘编自费孝通著《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
农耕文明不仅包括农业生产技术,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观念、生活礼俗、民族心理等文化形态。从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从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从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从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无一不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鲜明标签和重要表现。
农耕文明不仅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还间接影响并塑造了中华文化的个性和特质。聚族而居、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孕育了内敛式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乡村管理制度等。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中华农耕文明与儒家文化及其他文化经过不断碰撞融合,形成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家国一体、天下为公、大同世界、和谐向善、诚信包容、尊尊亲亲等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早已渗透进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润物细无声般影响着中国人的生产生活。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兴文盛礼乐,偃武息氓黎。”……品味着这些古老的歌谣,我们仿佛看到一幅绵延千年的农耕文明演变图景。在城市文明、工业文明快速发展的当代,古老的农耕文明并没有过时,反而愈发彰显出独到的价值和无穷的魅力。农耕文明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不可多得的资源宝库。
因此,我们必须将其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下去。一方面,要善待历史的馈赠,切实发掘好、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积极培育乡土文化人才,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运用现代文明的价值理念去滋养农耕文明,推动农耕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节选自《传承千年余韵,凝聚文明之光——中华农耕文明发展历程速览》)
材料三:
农业生产是农耕民族赖以生存的资本。从生活角度来观察农业生产行为,可以称之为“农活"。在这一过程中,有人与动植物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创造性劳作中对生活真谛的体悟。因此,农业劳动充满了一种“综合的人性”,其独特的教育作用有助于对“完整的人"的设计与培养。然而,现代化的魔力、经济利益的驱使正挑战着祖辈固守的农耕传统。那些没有经济价值或低产的品种被迅速淘汰,如何利用新技术脱贫致富、增加产量是从事生产的终极追求。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传统的农耕技术被摒弃,顺应动植物生长规律的农耕制度被现代化工具和技术改写。大棚技术决定了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和周期,激素饲料缩短了家禽、家畜的出栏时间。这种生产方式的革新,改变了农民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念。人们对科技的笃信与虔诚,也使农事信仰对人的约束与规范日趋松弛。对于年轻一代来说,传统耕作制度中所蕴涵的生态文化观已明显淡化,农耕经验在他们的头脑中几乎是空白,迫于生计外出打工使他们游走于城市与乡村之间,丧失了与自然和农业接触的机会。
如果我们的子孙丧失了对这些生产、生活经验的传承能力,那么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加疏离。就此而言,保护农业文化遗产表面上是保存农村文化,保留和城市文化相对应的另一半文明,更为长远的意义则在于存留现在的生活状态与过往生活方式之间的联系。这是农耕民族生存与发展之根。
(摘编自孙庆忠《乡土社会转型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所谓乡下人的“土气”,是因为城里人认为乡下人种地谋生离不开泥土,泥土是乡下人的命根。
B.以农业为生的人世代定居在乡村,气候与战乱会使得基层人口流动,这也是乡土社会的常态。
C.乡土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因而乡土社会成了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D.在“熟悉”的社会中,人与人互相信任,信任成为规矩,规矩在乡土社会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2.下列对材料二和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农耕文明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各类文化不断碰撞,进而造就出精耕细作式的农业生产方式,形成内涵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旨在重振农耕文明,既要传承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也要运用现代文明价值理念推动农耕文明创新性发展。
C.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利用现代农业技术脱贫致富、增加产量是从事生产的终极追求,传统的生态文化观和农耕经验已被淡化。
D.存留过往的生活方式是农耕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外出务工者增多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不利于农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下列选项不能证明材料三中“农业劳动充满了一种综合的人性"的一项是()(3分)
A.《诗经·芣苢》篇描写妇女边采芣苢边唱歌的场面,展现满载而归的喜悦心情。
B.内蒙多地以农家乐等旅游资源为依托,凭借生态园种植与采摘,发展乡村旅游业。
C.“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农业生产让人们体悟到了许多生活真谛。
D.经历过完整的春种秋收的人,就更加知道珍惜粮食,懂得尊重农民,尊重劳动。
4.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小说《哦!香雪》中所展现出的中国乡土社会特征。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合花
茹志鹃
1946年的中秋。
这天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我们文工团创作室的几个同志,就由主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对我抓了半天后脑勺,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
包扎所就包扎所吧!反正不叫我进保险箱就行。我背上背包,跟通讯员走了。
通讯员撒开大步,一直走在我前面。我实在没力气赶了,索性一个人在后面慢慢晃。不过这一次还好,他没让我撂得太远,但也不让我走近,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刚才在团部我没注意看他,现在从背后看去,只看到他是高挑的个子,块头不大,但从他那副厚实实的肩膀看来,是个挺棒的小伙,他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
我随便地问他是哪里人。他没回答,脸涨得像个关公,讷讷半晌,才说清自己是天目山人。原来他还是我的同乡呢!
“家里还有什么人呢?"
“娘,爹,弟弟妹妹,还有一个姑姑也住在我家里。”“你还没娶媳妇吧?"
“……”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腰皮带上的扣眼。我们到包扎所,已是下午两点钟了。因为部队上的被子还没发下来,但伤员流了血,非常怕冷,所以就得向老百姓去借,我便自告奋勇讨了这件差事,怕来不及就顺便也请了我那位同乡,请他帮我动员几家再走。他踌躇了一下,便和我一起去了。
我们先到附近一个村子,分头行动。不一会儿,我已写了三张借条出去,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正准备送回去再来借时,看见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还是空空的。“怎么,没借到?"我觉得这里老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怎么会没有借到呢?我有点惊奇地问。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哪一家?你带我去。"但他执拗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我走近他,低声地把群众影响的话对他说了。他听了,果然就松松爽爽地带我走了。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我们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地喊,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留海。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的挽了髻,使大嫂长大嫂短的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的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硬了头皮,讪讪的向她开口借被子,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
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可是来不及了,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在房门口了。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我开口叫他,他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
刚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我听了,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通讯员也皱起了眉,我便故作严肃地说:“是呀!也许她为了这条被子,在做姑娘时,不知起早熬夜多干了多少零活,才积起了做被子的钱,或许她曾为了这条花被,睡不着觉呢。可是还有人骂她死封建……”
他听到这里,突然站住脚,待了一会儿,说:“那……那我们送回去吧!"我看他那副认真、为难的样子,又好笑,又觉得可爱。不知怎么的,我已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
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地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帮我们打水,烧锅,做些零碎活儿。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
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我拿着小本子,去登记他们的姓名、单位,轻伤的问问,重伤的就得拉开他们的符号,或是翻看他们的衣襟。
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回转身看见新媳妇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怛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低声地对新媳妇说:“不要缝了。"新媳妇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
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新媳妇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干部慰劳战士们几个干菜做的月饼,反映了鱼水情般和谐的军民关系。
B.“我”看到某营负重伤的“通讯员"时感到心惊肉跳,表现了对同乡小战士的担心。
C.妇女们都抢着烧锅而不愿做处理伤员的工作,是因为她们对浑身是伤的战士感到恐惧。
D.小战士扑在冒着烟的手榴弹上而壮烈牺牲,表现了他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没让我撂得太远,但也不让我走近,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通讯员以保持一定距离的方式来表示对女同志的关心,体现出他的胆怯与木讷。
B.小说将战火纷飞的战斗场面设为背景,将通讯员第一次向新媳妇借被碰壁的冲突作正面描写,可以看出作者取材是非常讲究的。
C.作者着力描写通讯员牺牲过程,并集中写新媳妇的种种行为和反应,让小说的高潮部分弥漫着深深的忧伤和悲凉的气氛。
D.小说对前来帮忙的妇女们的描写既有群体描写,也有特写新媳妇,突出了新媳妇的形象,《哦,香雪》中也有类似手法。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通讯员为借被子向“我"求助时欲言又止;“我”向新媳妇解释后,她只是笑,却不说明第一次借被子时的情形,这两处“留白"都引发了读者联想。
B.通讯员枪筒中插的树枝,他衣肩上的破洞,给我开饭的两个“馒头”等细节,在作品中反复出现,前后呼应,渲染情境气氛,使作品极富感染力。
C.小说的语言,不论叙述还是描写,都给人华丽典雅之感,使一个流血牺牲的战斗故事充满了诗意,特别是人物语言,个性鲜明,生动传神。
D.小说以“我"的视角叙事写人,不仅巧妙地在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穿针引线,而且将“借被”“献被"的情节天衣无缝地连接起来,使结构严谨有序。
8.茅盾对《百合花》这样评价:“作者尽量让读者通过故事发展的细节描写获得人物的印象。”请结合本文节选部分任选两处加以分析。
9.以“百合花"为题,有什么深刻含意?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二、诗歌阅读(28分)
(一)现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峨日朵雪峰之侧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
惊异于薄壁那边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呵,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在锈蚀的岩壁;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10.下列对“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中“太阳"的象征意义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B.廉价的乐观主义
C.荒谬时代下的“永恒真理”D.光明的未来
11、“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原/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说明我在攀爬过程中付出惨重的代价,这是一种无谓的付出,毕竟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
B.“我”是一个顽固不化的守旧者,不能踏着时代的节拍与时代共舞
C.“我"并没有和时代一同“滑坡”,有着自己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节操
D.“我"不是一个能从大局出发的人,因而定格出了一个失败者的姿态
12.下列对《峨日朵雪峰之侧》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起句凝练,“此刻”和“仅"两个词暗示这高度并非“一览众山小”的“绝顶”,却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所达到的。
B.落日跃入山海,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杀声渐远而去。视听结合,使落日景象更显壮观。
C.小心地探出前额,指关节楔入巨石隙,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血滴,作者用几个动作词描绘出登山者处境的艰难。
D.岩壁上没有雄鹰或雪豹,只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因而我攀在雪峰之侧,默享着这大自然的赐予,也有些失落。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池口风雨留三日
黄庭坚①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水远山长双属玉,身闲心苦一舂锄。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②。俯仰之间已陈迹③,莫窗归了读残书。
[注]①黄庭坚于1080年(元丰三年)秋入京改官,授知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秋天从汴京出发赴江南。这首诗就写在他赴任途中因风雨而留滞池口(今安徽贵池)的时候。②成语“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比喻只有愿望,不去实干,就无济于事。③王羲之《兰亭集序》的语句:“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感叹人生的短暂,不觉悲从中来。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从扣题入手,描绘出一幅孤城风雨图:长江边上,孤城一座,风吹雨打,已经三日,小市人家只能以菜蔬度日,字里行间流露出自身浓浓的孤独凄苦之情。
B.颔联诗人远眺,那浩浩江水流向远方,迤的山岭,看上去像一双属玉鸟;近观则见“身闲心苦"的白鹭,表面写白鹭,而实际则是诗人的自喻。
C.诗的后半部分在记叙中抒情:颈联以人起兴,渔翁刚从屋舍来水边收网,这一景象触动了诗人对世事的感慨,尾联则道出了诗人的心志。
D.诗歌脱弃凡俗,格高调逸,但这种高格又不是借助华丽辞藻体现出来的,诗人采用随感录式的写法,触物兴怀,涉笔成趣。
14.本诗尾联使用典故,意蕴丰富,请结合所学内容,对典故加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谁主沉浮?
(2)______,烟涛微茫信难求。
(3)洞天石扉,______。
(4)明明如月,______。
(5)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6)《沁园春·长沙》上片中描写近景并使用动静结合手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7)《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两句,套用汉乐府《鸡鸣》中的诗句,写了极为平常又最富有农村生活气息的鸡鸣狗吠。
三、语言文字运用(2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
16.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唯有杜康杜康:这里代指酒。B.青青子衿子衿:衣领。
C.鼓瑟吹笙鼓:弹奏。D.山不厌高厌:厌恶。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烟涛微茫信难求信:音信、书信。B.云霞明灭或可睹或:有时。
C.栗深林兮惊层巅栗:使……战栗。D.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事:侍奉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说《百合花》集中描绘了几幅日常情景,巧妙地展现出人物的特征。在“同行”和“借被"这两个场景中,“我”和新媳妇各自初次见到通讯员,都对他有些误解。也正是通过这些误解,“我"和新媳妇才了解到通讯员看似有些______,其实是个质朴善良的年轻人,对他颇感亲切和喜爱。到了晚上,氛围稍微舒缓,随后战斗打响了,并且越来越激烈,不可阻挡地将故事推向高潮:通讯员被送到包扎所,“我”和新媳妇目睹了他的死亡。
在战斗前与战斗后,所有的细节都是______的,无论是撒满百合花的被子、在新媳妇家挂破的衣服,还是送“我"的两个馒头。作者十分善于通过对具体的人和物的描写,来表达______而美好的感情。通讯员之死,是一个普通的、具体的人的死亡。因此,与单纯的崇高感相比,牺牲时仍穿着挂破的衣服的他,在读者内心所引发的更多的是亲切的喜爱和同情。同时,作者借用新媳妇这个“处于爱情的幸福之漩涡中的美神”的视角,让同样年轻且尚未体验人生幸福的通讯员之死显得更令人______。
和《荷花淀》对一场伏击惊险的抒情化描写相比,《百合花》是战争背景下的日常空间,充满了日常生活的气息,给人一种更亲切的感觉。战争之残酷与生活之静美构成鲜明的对比。纵然是在残酷的战争时期发生了悲剧事件,但小说的总体情绪是克制的。当被子盖上通讯员的脸时,文章呈现出告别与拥抱、牺牲与希望的复杂情感。可以说,这是另一种理想主义,另一种革命浪漫主义。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谨言慎行响应微妙惋惜B.不苟言笑响应奥妙痛惜
C.不苟言笑呼应微妙痛惜D.谨言慎行呼应奥妙惋惜
19、如果把“(茹志鹃《我写的经过》)"放到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下列所放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借用新媳妇这个“处于爱情的幸福之漩涡中的美神(茹志鹃《我写的经过》)”的视角
B.作者借用新媳妇这个“处于爱情的幸福之漩涡中的美神"的视角(茹志鹃《我写的经过》)
C.作者借用新媳妇这个(茹志鹃《我写的经过》)“处于爱情的幸福之漩涡中的美神”的视角
D.作者借用新媳妇这个“处于爱情的幸福之漩涡中的美神"(茹志鹃《我写的经过》)的视角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和《荷花淀》对一场伏击惊险的抒情化描写相比,《百合花》所展现的是战争背景下的日常空间,充满了日常生活的气息,给人一种更亲切的感觉。
B.和《荷花淀》对一场惊险伏击的抒情化描写相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环保地板采购合同范本
- 街巷路灯维修合同范本
- 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现代文+文言文+基础知识+综合性学习+作文 试题分类汇编(含答案)
- 便宜仓库租赁合同范本
- 学校图书购书合同范本
- 服装数量采购合同范本
- 北京正规卖房合同范本
- 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卷(含解析)
- 占道经营合同范本
- 2025标准版权合同模板
- “条令条例学习月”主题授课课件
- 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全面剖析
- 2024年湖北省中学教师招聘考试真题
- 卫星科普知识
- 档案管理实务与技能试题及答案2024
- 北京市朝阳区2025届高三一模质量检测一 语文试题(含答案)
- 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课件:1 2 种群数量的变化(人教版)
- 车辆租赁服务保障计划
-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全套教学课件
- 《敖丙》幼儿园小学少儿美术教育绘画课件创意教程教案
- 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