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综合治理工作指南_第1页
土地综合治理工作指南_第2页
土地综合治理工作指南_第3页
土地综合治理工作指南_第4页
土地综合治理工作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土地综合治理工作指南TOC\o"1-2"\h\u6641第一章土地综合治理概述 3119981.1土地综合治理的定义与意义 3302381.1.1土地综合治理的定义 344721.1.2土地综合治理的意义 388421.1.3土地综合治理的目标 4252521.1.4土地综合治理的任务 412883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评价 455091.1.5概述 5119341.1.6遥感调查方法 5120161.1.7地面调查方法 5205011.1.8统计数据调查方法 5142141.1.9概述 5197141.1.10评价指标体系 6255531.1.11评价方法 6106351.1.12评价单元划分 6189711.1.13评价模型建立 688681.1.14评价结果分析 731760第三章土地整理与开发 7209061.1.15遵循法律法规 7190571.1.16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7219631.1.17保护生态环境 7274901.1.18尊重农民意愿 7311341.1.19创新土地整理模式 7164051.1.20土地调查与评价 8160311.1.21土地利用规划 873931.1.22土地整理工程设计 8177711.1.23施工与监理 8202341.1.24验收与后续管理 82351.1.25明确土地开发目标 8137571.1.26科学规划土地开发布局 8214601.1.27选用适宜的土地开发技术 8123131.1.28加强土地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 8294741.1.29建立健全土地开发管理制度 928719第四章土壤改良与保护 9321241.1.30土壤物理改良技术 98721.1.31土壤化学改良技术 9303681.1.32土壤生物改良技术 988791.1.33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939151.1.34防止土壤侵蚀 10126221.1.35减少化肥农药使用 1095231.1.36土壤污染源控制 10182791.1.37土壤污染修复技术 1010431.1.38土壤污染监测与预警 1019814第五章水土保持与治理 11306821.1.39规划原则 1161191.1.40规划内容 113711.1.41工程措施概述 11122581.1.42梯田建设 11191481.1.43坡改梯 1243781.1.44其他工程措施 1271641.1.45生物措施概述 12146261.1.46退耕还林 12252761.1.47退耕还草 12295611.1.48植被恢复 1298751.1.49防护林体系建设 1329574第六章生态修复与保护 13223641.1.50概述 1349901.1.51物理修复技术 1343741.1.52化学修复技术 1319201.1.53生物修复技术 1318241.1.54概述 1436761.1.55政策法规措施 1467231.1.56技术措施 14138051.1.57宣传教育措施 14307881.1.58概述 14140611.1.59生态补偿原则 14227411.1.60生态补偿方式 14196211.1.61生态补偿实施 1519216第七章土地管理与政策法规 15202041.1.62概述 15245591.1.63土地管理机构 15187681.1.64土地管理职能 1585391.1.65概述 16246761.1.66土地法律法规 167021.1.67土地部门规章 1678041.1.68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1680141.1.69概述 16193041.1.70土地执法 16315791.1.71土地监管 1720205第八章土地综合治理项目实施与管理 17269861.1.72项目策划 17235571.1.73项目申报 17309581.1.74项目实施 18213001.1.75项目管理 18173561.1.76项目验收 19318611.1.77项目评价 1922809第九章土地综合治理效益评价 19321321.1.78评价目的与意义 20140001.1.79评价内容与方法 20224211.1.80评价目的与意义 2042441.1.81评价内容与方法 20204161.1.82评价原则 21236051.1.83评价方法 2132666第十章土地综合治理案例分析 2218121.1.84项目背景 22306801.1.85项目目标 22152001.1.86项目内容 22279031.1.87项目成效 22272501.1.88项目背景 22261981.1.89项目目标 22216021.1.90项目内容 23270731.1.91项目成效 23156251.1.92项目背景 23131081.1.93项目目标 23169261.1.94项目内容 23155671.1.95项目成效 23第一章土地综合治理概述1.1土地综合治理的定义与意义1.1.1土地综合治理的定义土地综合治理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针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和改良,采取工程、生物、生态、经济、法律等多种措施,对土地质量、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综合整治的活动。土地综合治理旨在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1.1.2土地综合治理的意义(1)保障粮食安全: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通过土地综合治理,可以提高土地质量,增加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土地综合治理可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现代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3)保护生态环境:土地综合治理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4)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土地综合治理可以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5)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土地综合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推动绿色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二节土地综合治理的目标与任务1.1.3土地综合治理的目标(1)提高土地质量:通过土地综合治理,提高土地质量,增加土地产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减少水土流失,保障生态环境安全。(3)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4)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5)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推进可持续发展,助力生态文明建设。1.1.4土地综合治理的任务(1)实施土地整治工程:包括土地平整、土壤改良、水利设施建设等,提高土地质量。(2)推进生态修复:采取生物、生态措施,恢复土地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环境。(3)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完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强化土地用途管制,保障土地资源合理利用。(4)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5)建立健全土地综合治理体系:构建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土地综合治理机制,形成合力,推动土地综合治理工作深入开展。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评价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方法1.1.5概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土地综合治理的基础性工作,其目的是全面、准确地掌握土地利用的现状、类型、分布及利用状况,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以下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方法:1.1.6遥感调查方法遥感技术具有快速、实时、大范围获取地表信息的特点,是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重要手段。遥感调查方法主要包括:(1)遥感影像解译:通过分析遥感影像,提取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及变化信息。(2)遥感影像分类:利用遥感影像处理软件,对遥感影像进行分类,土地利用现状图。(3)遥感监测:定期获取遥感数据,监测土地利用变化情况。1.1.7地面调查方法地面调查是验证遥感调查结果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实地踏查:组织专业队伍,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实地调查,记录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分布等信息。(2)样方调查:在调查区域内布设样方,统计样方内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等指标。(3)普查与抽查: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全面的调查,并结合遥感数据,对重点区域进行抽查。1.1.8统计数据调查方法统计数据调查是了解土地利用现状的重要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统计报表:收集各级企事业单位的土地利用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整理。(2)档案资料:查阅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权属等档案资料,了解土地利用现状。(3)现场核实:对统计数据存在疑问的地方,进行现场核实。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体系1.1.9概述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是对土地利用现状的合理性、效益、潜力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体系,有助于更好地指导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规划。1.1.10评价指标体系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土地利用类型指标:反映土地利用现状的多样性、结构合理性等。(2)土地利用效益指标:反映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3)土地利用潜力指标:反映土地资源潜力的大小及开发潜力。(4)土地利用限制因素指标:反映限制土地利用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1.1.11评价方法(1)定性评价: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定性描述和评价。(2)定量评价:利用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3)综合评价: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综合评价。第三节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技术1.1.12评价单元划分评价单元是土地利用现状评价的基础,合理划分评价单元有助于提高评价的准确性。评价单元划分方法包括:(1)行政区域划分:按照乡镇、村级行政区域划分评价单元。(2)地形地貌划分:按照地形地貌特征划分评价单元。(3)土地利用类型划分:按照土地利用类型划分评价单元。1.1.13评价模型建立建立评价模型是土地利用现状评价的关键。评价模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线性加权模型:将各评价指标权重进行线性加权,计算评价单元的综合评价值。(2)非线性模型:利用非线性方法,如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建立评价模型。(3)主成分分析模型: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主要影响因子,建立评价模型。1.1.14评价结果分析评价结果分析是对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成果的解读和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评价结果可视化:将评价结果以图形、表格等形式展示,直观反映土地利用现状。(2)评价结果解释:对评价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土地利用现状的合理性、效益、潜力等。(3)政策建议: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土地利用规划、政策建议,指导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第三章土地整理与开发第一节土地整理的基本原则1.1.15遵循法律法规土地整理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保证土地整理活动的合法性。在土地整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用途管制等要求,保证土地整理与国家法律法规相一致。1.1.16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土地整理应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为基本原则,充分考虑土地的适宜性、经济性和可持续性。在土地整理过程中,要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1.1.17保护生态环境土地整理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遵循生态环境优先原则。在土地整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植被状况等因素,保证土地整理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1.1.18尊重农民意愿土地整理应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在土地整理过程中,要广泛征求农民意见,保证土地整理符合农民利益,切实提高农民生活质量。1.1.19创新土地整理模式土地整理应积极创新模式,摸索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土地整理方法。在土地整理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企业、农民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多元化的土地整理格局。第二节土地整理的技术方法1.1.20土地调查与评价土地整理前,应对整理区域进行详细的土地调查,包括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植被状况、水资源等。在调查基础上,进行土地评价,明确土地整理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因素。1.1.21土地利用规划根据土地调查与评价结果,制定土地利用规划。规划应包括土地整理的目标、任务、布局、工程措施等内容,保证土地整理与国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1.1.22土地整理工程设计土地整理工程设计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工程技术、经济、环境等因素。设计内容包括土地平整、土壤改良、水利设施、植被恢复等工程措施。1.1.23施工与监理在土地整理工程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保证工程质量。同时加强监理工作,对施工过程进行全程监控,保证工程按期完成。1.1.24验收与后续管理土地整理工程完成后,要进行验收,保证工程达到预期效果。验收合格后,加强后续管理,保证土地整理成果的长期稳定。第三节土地开发的技术要求1.1.25明确土地开发目标土地开发应根据国家经济发展需求,明确土地开发目标。开发目标应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可持续性,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1.1.26科学规划土地开发布局在土地开发过程中,要科学规划土地开发布局,合理划分土地开发区域,保证土地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1.1.27选用适宜的土地开发技术根据土地开发区域的实际情况,选用适宜的土地开发技术。技术选择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水资源等因素,保证土地开发效果。1.1.28加强土地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在土地开发过程中,要注重环境保护,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加强土地开发区域的植被建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1.1.29建立健全土地开发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土地开发管理制度,加强土地开发项目的审批、监管和验收,保证土地开发活动的合规性。同时加强土地开发成果的后续管理,保证土地开发成果的长期稳定。第四章土壤改良与保护第一节土壤改良技术1.1.30土壤物理改良技术(1)土壤质地改良:通过调整土壤颗粒组成,改善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2)土壤结构改良:采取深翻、松土等措施,增加土壤孔隙度,改善土壤结构。(3)土壤排水改良:针对土壤排水不良问题,采取开沟、排水井等措施,降低土壤湿度,提高土壤质量。1.1.31土壤化学改良技术(1)土壤酸碱度调节:通过施用石灰、石膏等碱性物质,调节土壤酸碱度,提高土壤肥力。(2)土壤盐碱化改良:采用脱盐、改土、灌溉等措施,降低土壤盐分含量,改善土壤环境。(3)土壤有机质提高: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肥力。1.1.32土壤生物改良技术(1)种植绿肥:利用绿肥作物覆盖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2)土壤微生物调控:通过施用微生物肥料,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提高土壤生物活性。第二节土壤保护措施1.1.33合理利用土地资源(1)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根据土壤条件、地形地貌等因素,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类型,提高土地利用率。(2)实施轮作制度:采取轮作、间作等措施,减少土壤病虫害,提高土壤肥力。1.1.34防止土壤侵蚀(1)植被保护:加大植被恢复力度,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土壤侵蚀。(2)水土保持工程:实施梯田、梯地、梯田埂等水土保持工程,减少土壤侵蚀。1.1.35减少化肥农药使用(1)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合理施用化肥,提高肥料利用率。(2)发展生物防治: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降低土壤污染风险。第三节土壤污染治理1.1.36土壤污染源控制(1)工业污染源治理: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监管,保证污染物达标排放。(2)农业污染源治理: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1.1.37土壤污染修复技术(1)物理修复:采用物理方法,如客土置换、土壤深耕等,降低土壤污染程度。(2)化学修复:利用化学方法,如施用石灰、磷肥等,中和土壤污染物,降低土壤污染风险。(3)生物修复:利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资源,修复受污染土壤,提高土壤质量。1.1.38土壤污染监测与预警(1)建立土壤污染监测网络:加强土壤污染监测,及时发觉和处理土壤污染问题。(2)发布土壤污染预警信息:根据土壤污染监测结果,及时发布土壤污染预警信息,指导农业生产和土壤污染治理。第五章水土保持与治理第一节水土保持规划1.1.39规划原则水土保持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1)综合性原则:水土保持规划应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气候、植被、土壤、水资源等因素,实现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强化水土保持措施,减轻水土流失危害。(3)因地制宜原则:根据不同区域的水土保持需求,采取适宜的规划措施。(4)动态调整原则:水土保持规划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保证规划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1.1.40规划内容水土保持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水土流失现状分析:分析规划区域的水土流失现状,明确水土流失类型、分布、程度等。(2)水土保持目标与任务:根据国家水土保持法律法规,明确规划区域的水土保持目标与任务。(3)水土保持措施布局:根据规划原则和目标,合理布局水土保持措施,包括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等。(4)水土保持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对规划区域的水土保持投资进行估算,分析水土保持措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5)实施保障措施:明确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政策法规、技术支撑、监测评价等保障措施。第二节水土保持工程措施1.1.41工程措施概述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是指在水土流失严重区域采取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梯田、坡改梯、水窖、谷坊、截流沟、护坡、排水沟等。1.1.42梯田建设(1)梯田建设原则:遵循因地制宜、综合治理、效益最大化原则。(2)梯田建设内容:包括梯田规划、梯田设计、梯田施工等。(3)梯田建设技术要求:保证梯田质量,提高梯田的抗旱能力,提高土地利用率。1.1.43坡改梯(1)坡改梯原则:遵循地形地貌、土壤条件、水资源等因素,合理布局坡改梯。(2)坡改梯内容:包括坡改梯规划、设计、施工等。(3)坡改梯技术要求:保证坡改梯质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减轻水土流失。1.1.44其他工程措施(1)水窖建设:合理布局水窖,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2)谷坊建设:防止沟道侵蚀,减轻水土流失。(3)护坡建设:保护坡面,减轻水土流失。(4)排水沟建设:合理布局排水沟,降低地表径流,减轻水土流失。第三节水土保持生物措施1.1.45生物措施概述水土保持生物措施是指在水土流失严重区域采取的植被恢复与保护措施,主要包括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植被恢复、防护林体系建设等。1.1.46退耕还林(1)退耕还林原则:遵循生态优先、兼顾经济效益原则。(2)退耕还林内容:包括退耕还林规划、设计、施工等。(3)退耕还林技术要求:选择适宜的树种,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植被恢复。1.1.47退耕还草(1)退耕还草原则:遵循生态优先、兼顾经济效益原则。(2)退耕还草内容:包括退耕还草规划、设计、施工等。(3)退耕还草技术要求:选择适宜的草种,提高草地覆盖度,减轻水土流失。1.1.48植被恢复(1)植被恢复原则:遵循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原则。(2)植被恢复内容:包括植被恢复规划、设计、施工等。(3)植被恢复技术要求:选择适宜的植被类型,提高植被覆盖度,减轻水土流失。1.1.49防护林体系建设(1)防护林体系建设原则:遵循生态优先、综合治理原则。(2)防护林体系建设内容:包括防护林规划、设计、施工等。(3)防护林体系建设技术要求:选择适宜的树种,提高防护林质量,发挥防护效益。第六章生态修复与保护第一节生态修复技术1.1.50概述生态修复技术是指采用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手段,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使之逐渐恢复到自然状态或达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生态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等。1.1.51物理修复技术(1)土壤改良:通过改变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降低土壤污染等措施,改善土壤生态环境。(2)地形整治:对受损地形进行整治,恢复地形地貌,提高土地利用率。(3)水利工程:通过修建水利设施,改善水资源分布,为生态修复创造条件。1.1.52化学修复技术(1)土壤化学修复:采用化学方法,降低土壤中污染物含量,提高土壤质量。(2)水体化学修复:通过调整水体化学成分,消除水体污染,恢复水生生态系统。1.1.53生物修复技术(1)植被恢复:通过植被恢复,增加地表覆盖,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2)动物恢复:引入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动物种群,恢复生物多样性。(3)微生物修复:利用微生物的降解作用,消除污染物,改善生态环境。第二节生态保护措施1.1.54概述生态保护措施是指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生态环境,防止生态环境恶化,促进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1.1.55政策法规措施(1)制定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强化法治保障。(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严厉打击违法行为。(3)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明确各级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责任。1.1.56技术措施(1)推广绿色生产技术,降低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采用环保型建筑材料,减少建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3)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及时发觉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1.1.57宣传教育措施(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2)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主题活动,引导公众参与生态保护。(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人才培养,提高生态保护水平。第三节生态补偿机制1.1.58概述生态补偿机制是指通过经济手段,对生态保护者给予补偿,以激励其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生态补偿机制有助于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1.59生态补偿原则(1)公平原则:保证生态补偿资金的合理分配,保障各方利益。(2)效益原则: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合理确定补偿标准。(3)可持续原则:保证生态补偿机制的长期稳定运行。1.1.60生态补偿方式(1)直接补偿:对生态保护者给予直接经济补偿。(2)间接补偿:通过政策优惠、项目支持等方式,为生态保护者创造有利条件。(3)混合补偿:将直接补偿与间接补偿相结合,形成多元化的生态补偿体系。1.1.61生态补偿实施(1)制定生态补偿政策,明确补偿范围、标准和方式。(2)建立生态补偿资金管理制度,保证资金安全、高效使用。(3)加强生态补偿效果评估,不断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第七章土地管理与政策法规第一节土地管理体制1.1.62概述土地管理体制是国家对土地资源进行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组织体系,主要包括土地管理机构、管理职能、管理机制等方面。土地管理体制的建立和运行,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1.1.63土地管理机构(1)国家级土地管理机构:主要职责是制定国家土地政策、法律法规,组织编制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导地方土地管理工作,协调解决跨区域土地管理问题等。(2)省级土地管理机构: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国家土地政策、法律法规,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土地管理政策,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导市、县土地管理工作等。(3)市级土地管理机构: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国家和省级土地政策、法律法规,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负责本行政区域土地审批、登记、发证等工作。(4)县级土地管理机构: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国家和上级土地政策、法律法规,负责本行政区域土地审批、登记、发证等工作。1.1.64土地管理职能(1)土地规划与利用: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2)土地审批与登记:负责土地审批、登记、发证工作,保障土地权益,维护土地市场秩序。(3)土地执法与监管:查处土地违法行为,维护土地管理秩序,保障土地资源合理利用。(4)土地政策制定与实施:制定土地政策,推动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第二节土地政策法规体系1.1.65概述土地政策法规体系是国家对土地资源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政策法规总和,包括国家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等。土地政策法规体系为土地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1.1.66土地法律法规(1)法律: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2)行政法规:主要包括《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实施条例》等。1.1.67土地部门规章(1)国土资源部规章:主要包括《土地登记办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等。(2)其他部门规章: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办法》等。1.1.68地方性法规和规章(1)省级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如《山东省土地管理实施条例》、《山东省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等。(2)市级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如《杭州市土地管理实施办法》等。第三节土地执法与监管1.1.69概述土地执法与监管是国家土地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任务是查处土地违法行为,维护土地管理秩序,保障土地资源合理利用。1.1.70土地执法(1)土地违法行为的查处:对非法占用土地、违法转让土地、破坏耕地等行为进行查处。(2)土地执法程序:包括立案、调查取证、处理决定、执行等环节。1.1.71土地监管(1)土地利用监管:对土地利用是否符合规划、是否合法进行监管。(2)土地市场监管:对土地交易、土地价格、土地抵押等进行监管。(3)土地执法与监管协作: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应与公安、监察、审计等部门加强协作,形成合力。(4)土地执法与监管信息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土地执法与监管效能。第八章土地综合治理项目实施与管理第一节项目策划与申报1.1.72项目策划(1)项目目标设定项目策划阶段,首先要明确土地综合治理项目的目标,包括改善土地质量、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民增收等方面。项目目标应具有可度量、可操作和可持续性。(2)项目内容确定根据项目目标,确定项目的主要内容和治理措施,如土地整治、土壤改良、植被恢复、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业废弃物处理等。(3)项目区域选择项目策划阶段,需要根据项目目标和内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区域。项目区域应具备以下条件:(1)土地资源潜力较大,治理效果明显;(2)生态环境脆弱,亟待治理;(3)农民意愿强烈,参与度高;(4)政策支持力度大。1.1.73项目申报(1)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报阶段,需要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项目背景及意义;(2)项目目标及任务;(3)项目实施方案及治理措施;(4)项目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5)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分析;(6)项目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2)提交项目申报材料项目申报材料应包括以下内容:(1)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项目申报书;(3)项目实施方案;(4)项目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方案;(5)相关政策文件及支持材料。第二节项目实施与管理1.1.74项目实施(1)建立项目组织管理体系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建立完善的项目组织管理体系,明确项目责任主体、实施主体和监管主体。(2)制定项目实施计划根据项目目标和任务,制定项目实施计划,明确项目进度、质量、安全等方面的要求。(3)落实项目治理措施按照项目实施方案,落实土地整治、土壤改良、植被恢复等治理措施。(4)监测项目实施效果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治理效果进行监测,保证项目达到预期目标。1.1.75项目管理(1)资金管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财政资金管理要求,保证资金使用合规、安全、高效。(2)质量管理建立项目质量管理机制,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质量进行监督和检查,保证项目质量符合相关标准。(3)安全管理加强项目安全管理,制定安全应急预案,保证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安全。(4)信息管理建立健全项目信息管理制度,及时收集、整理、分析项目相关信息,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第三节项目验收与评价1.1.76项目验收(1)验收条件项目验收应具备以下条件:(1)项目实施完毕,达到预期目标;(2)项目资金使用合规,无违纪违规行为;(3)项目质量符合相关标准;(4)项目实施过程中未发生安全。(2)验收程序项目验收应按照以下程序进行:(1)项目实施主体自验;(2)项目监管主体初验;(3)项目责任主体终验。1.1.77项目评价(1)评价指标体系项目评价应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方面。(2)评价方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项目实施效果进行评价。(3)评价结果运用评价结果作为项目后续管理、政策制定和资金安排的重要依据。第九章土地综合治理效益评价第一节社会经济效益评价1.1.78评价目的与意义土地综合治理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价旨在全面、客观地分析土地综合治理项目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揭示其在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的作用,为政策制定、项目实施和效益监测提供科学依据。1.1.79评价内容与方法(1)评价内容(1)经济增长:分析土地综合治理项目对地区生产总值(GDP)、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经济指标的影响。(2)产业结构调整:分析土地综合治理项目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作用。(3)就业与社会保障:分析土地综合治理项目对就业岗位的增加、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等方面的贡献。(4)基础设施改善:分析土地综合治理项目对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改善情况。(2)评价方法(1)定量分析:运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方法,对土地综合治理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定量评估。(2)定性分析:通过实地调查、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土地综合治理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定性描述。第二节生态环境效益评价1.1.80评价目的与意义土地综合治理的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旨在评估项目对生态环境的改善程度,揭示其在保障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方面的作用,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1.1.81评价内容与方法(1)评价内容(1)水土保持:分析土地综合治理项目对水土流失的治理效果,包括减少水土流失面积、提高土壤侵蚀模数等。(2)植被恢复与保护:分析土地综合治理项目对植被覆盖率、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贡献。(3)水资源保护:分析土地综合治理项目对水资源保护的影响,包括减少地表径流、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等。(4)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分析土地综合治理项目对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等方面的改善情况。(2)评价方法(1)定量分析:运用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遥感影像等手段,对土地综合治理项目的生态环境效益进行定量评估。(2)定性分析:通过实地调查、专家评估等方法,对土地综合治理项目的生态环境效益进行定性描述。第三节综合效益评价方法1.1.82评价原则(1)综合性原则:在评价土地综合治理效益时,要充分考虑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因素。(2)动态性原则:关注土地综合治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评价方法和指标。(3)可持续性原则:评价土地综合治理效益时,要关注项目的长期效应,保证项目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等方面的可持续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