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健康管理作业指导书_第1页
职业健康管理作业指导书_第2页
职业健康管理作业指导书_第3页
职业健康管理作业指导书_第4页
职业健康管理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职业健康管理作业指导书TOC\o"1-2"\h\u8818第一章职业健康管理概述 34511.1职业健康管理的定义与意义 3178951.1.1职业健康管理的定义 3244831.1.2职业健康管理的意义 3314021.1.3国外职业健康管理的发展历程 4247871.1.4我国职业健康管理的发展历程 430926第二章职业健康法律法规与政策 4166201.1.5法律法规的定义与作用 4107681.1.6我国职业健康法律法规体系 454021.1.7职业健康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 5245231.1.8职业健康政策 578691.1.9职业健康标准 5321311.1.10法律法规在职业健康监管中的应用 6256761.1.11法律法规在职业病防治中的应用 6258111.1.12法律法规在职业健康检查中的应用 6189511.1.13法律法规在职业健康培训中的应用 65571第三章职业健康管理作业指导书——职业危害识别与评估 7290471.1.14概述 7201761.1.15职业危害识别方法 776431.1.16概述 746491.1.17职业危害评估技术 732991.1.18概述 8250751.1.19职业危害风险评估内容 8282751.1.20职业危害风险评估方法 821397第四章职业健康监测与检查 8151661.1.21职业健康监测内容 8231161.1.22职业健康监测方法 9269981.1.23职业健康检查的组织 9275591.1.24职业健康检查的实施 9143251.1.25数据处理 10298481.1.26数据分析 1019320第五章职业病防治 1031221.1.27概念界定 10304371.1.28职业病分类 10310661.1.29职业病特点 1037761.1.30法律法规保障 1127971.1.31健康管理 11269311.1.32工程技术措施 11323011.1.33职业卫生管理 11305431.1.34职业病诊断 11198201.1.35职业病治疗 1124241.1.36康复与安置 1220824第六章职业健康教育与培训 1282221.1.37内容 12126231.1.38方法 12294741.1.39组织 13173151.1.40实施 13280701.1.41评价指标 13175941.1.42评价方法 132327第七章职业健康安全管理 13175131.1.43以人为本原则 1424691.1.44预防为主原则 14253491.1.45系统管理原则 14285711.1.46持续改进原则 1410071.1.47法律法规遵守原则 14194881.1.48组织架构 1424841.1.49制度体系 14239231.1.50培训与教育 1440841.1.51风险识别与评估 14137321.1.52应急预案与处理 14311451.1.53监测与改进 1521221.1.54报告 1578171.1.55现场救援 15242741.1.56调查 15308721.1.57责任追究 15123731.1.58整改措施 15315231.1.59总结 15283第八章职业健康促进 15181081.1.60策略 1538911.1.61方法 16189271.1.62项目设计 16319431.1.63项目实施 1673681.1.64评价指标 17117991.1.65评价方法 175477第九章职业健康信息管理 17601.1.66信息收集 17179531.1收集范围 17264081.2收集方式 17230721.2.1信息整理 18134372.1分类整理 18110822.2归档保存 1856722.3更新与维护 1812612.3.1信息分析 1848491.1分析内容 18247351.2分析方法 18154441.2.1信息利用 1859222.1制定职业健康管理策略 18185342.2优化岗位配置 1833992.3改善工作环境 1870522.3.1系统建立 19259051.1确定系统目标 19187731.2设计系统架构 19159721.3选择技术支持 1932521.3.1系统管理 1990842.1信息安全 19315912.2人员培训 19313722.3系统维护与更新 195466第十章职业健康管理实践 19136752.3.1案例背景 1962012.3.2案例分析 19106212.3.3案例背景 201532.3.4案例分析 20293722.3.5案例背景 20116122.3.6案例分析 21第一章职业健康管理概述1.1职业健康管理的定义与意义1.1.1职业健康管理的定义职业健康管理是指在企业和组织中,通过一系列有组织的措施和管理活动,对工作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测,以预防职业病和职业相关疾病,保障员工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质量的过程。1.1.2职业健康管理的意义(1)保障员工身心健康:职业健康管理有助于及时发觉和预防职业病和职业相关疾病,降低员工患病的风险,保障员工的身心健康。(2)提高工作效率:通过职业健康管理,员工可以在良好的工作环境中工作,降低因职业危害因素导致的病假和离职率,提高工作效率。(3)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职业健康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4)降低企业成本:通过有效的职业健康管理,企业可以降低因职业病和职业相关疾病导致的医疗费用、赔偿费用等成本。(5)符合法律法规要求: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职业健康管理有明确要求,企业开展职业健康管理有助于规避法律责任风险。第二节职业健康管理的发展历程1.1.3国外职业健康管理的发展历程(1)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工业革命的推进,职业危害因素逐渐显现,国外开始关注职业健康问题。(2)20世纪中叶:职业健康管理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各国纷纷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职业健康的监管。(3)20世纪末至今:职业健康管理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重视,国际劳工组织(ILO)等国际组织积极推动职业健康管理体系的建设。1.1.4我国职业健康管理的发展历程(1)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关注职业健康问题,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2)20世纪80年代:我国职业健康管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完善。(3)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职业健康管理逐步与国际接轨,企业职业健康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但仍存在一定差距。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职业健康管理在企业和组织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未来职业健康管理将不断完善和发展。第二章职业健康法律法规与政策第一节职业健康法律法规概述1.1.5法律法规的定义与作用职业健康法律法规是指国家为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制定的一系列具有强制力的规范性文件。职业健康法律法规在维护劳动者权益、规范企业行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1.6我国职业健康法律法规体系我国职业健康法律法规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宪法:宪法规定了国家保障劳动者享有职业健康权益的基本原则。(2)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为职业健康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3)行政法规:如《职业病防治法实施条例》、《尘肺病防治条例》等,对法律的具体实施进行了规定。(4)部门规章:如《职业健康检查管理办法》、《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等,对职业健康管理的具体操作进行了规定。(5)地方性法规和地方规章: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以保障职业健康工作的落实。1.1.7职业健康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职业健康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劳动者权益保障:规定劳动者享有职业健康权益,要求企业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职业健康标准的劳动条件。(2)企业责任:要求企业履行职业健康管理职责,建立健全职业健康管理制度,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3)职业病防治:规定职业病诊断、鉴定、治疗、康复等方面的内容,保障劳动者职业病防治权益。(4)职业健康监管:明确及有关部门在职业健康管理方面的职责,加强职业健康监管。第二节职业健康政策与标准1.1.8职业健康政策职业健康政策是国家为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职业健康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职业病防治政策:制定职业病防治规划,明确防治目标和任务。(2)职业健康检查政策:规定劳动者享有职业健康检查的权利,要求企业定期组织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3)职业健康培训政策:要求企业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培训,提高劳动者职业健康素养。(4)职业健康宣传政策:加强职业健康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职业健康意识。1.1.9职业健康标准职业健康标准是国家对职业健康环境、劳动条件、职业病诊断等方面制定的技术规范。职业健康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职业病诊断标准:规定职业病诊断的技术要求,保证诊断结果的准确性。(2)职业健康检查标准:规定职业健康检查的技术要求,保证检查结果的可靠性。(3)职业健康监测标准:规定职业健康监测的技术要求,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4)职业健康防护标准:规定企业应采取的职业健康防护措施,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第三节法律法规在职业健康管理中的应用1.1.10法律法规在职业健康监管中的应用(1)及有关部门依据法律法规,对企业的职业健康管理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保证企业履行职业健康管理职责。(2)对违反职业健康法律法规的企业,依法予以处罚,维护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和权威性。1.1.11法律法规在职业病防治中的应用(1)依据法律法规,对职业病诊断、鉴定、治疗、康复等方面进行规范,保障劳动者职业病防治权益。(2)对职业病防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依法进行处理,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1.1.12法律法规在职业健康检查中的应用(1)依据法律法规,要求企业定期组织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保证劳动者职业健康。(2)对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异常的劳动者,依法进行职业病诊断和鉴定,保障劳动者权益。1.1.13法律法规在职业健康培训中的应用(1)依据法律法规,要求企业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培训,提高劳动者职业健康素养。(2)对未按要求开展职业健康培训的企业,依法予以处罚,督促企业履行培训责任。第三章职业健康管理作业指导书——职业危害识别与评估第一节职业危害识别方法1.1.14概述职业危害识别是职业健康管理的重要环节,旨在发觉和确认工作场所中可能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通过对职业危害的识别,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防护措施,保障员工的身心健康。1.1.15职业危害识别方法(1)现场调查法: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工作场所的环境、设备、工艺流程等,发觉可能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2)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同行业、类似工艺的职业危害情况,为识别工作场所的职业危害提供参考。(3)专家咨询法: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对工作场所的职业危害进行评估,提出危害因素识别意见。(4)监测检测法:对工作场所的空气、水质、噪声等环境因素进行监测检测,确定职业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5)员工访谈法:与员工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在工作中所接触的职业危害因素,以及危害程度。第二节职业危害评估技术1.1.16概述职业危害评估是在识别职业危害因素的基础上,对危害程度、危害范围、暴露人群等进行评价,为制定防护措施提供依据。1.1.17职业危害评估技术(1)定性评估:对职业危害因素进行分类,分析其危害程度和可能性,确定危害级别。(2)定量评估:根据职业危害因素的浓度、暴露时间、接触人群等数据,计算危害指数,评估危害程度。(3)风险评估:结合职业危害因素的概率、严重程度和暴露人群,计算风险值,确定风险等级。(4)危害矩阵法:根据职业危害因素的严重程度和可能性,构建危害矩阵,评估危害程度。(5)健康风险评估:对暴露于职业危害因素的人群进行健康检查,评估危害程度。第三节职业危害风险评估1.1.18概述职业危害风险评估是对职业危害因素可能导致的健康损害进行预测和评价,为制定防护措施和健康管理策略提供依据。1.1.19职业危害风险评估内容(1)评估职业危害因素对员工的健康影响,包括急性、慢性损害。(2)评估职业危害因素对周边环境和公众的影响。(3)评估职业危害因素的控制措施的有效性。(4)评估职业危害因素的风险等级,确定优先控制项目。(5)制定职业危害因素的风险防控策略和措施。1.1.20职业危害风险评估方法(1)定性风险评估:通过专家评估、现场调查等方法,对职业危害因素的风险程度进行定性评价。(2)定量风险评估:根据职业危害因素的浓度、暴露时间、接触人群等数据,计算风险值,进行定量评估。(3)风险矩阵法:结合职业危害因素的概率、严重程度和暴露人群,构建风险矩阵,评估风险等级。(4)健康风险评估:对暴露于职业危害因素的人群进行健康检查,评估风险程度。第四章职业健康监测与检查第一节职业健康监测内容与方法1.1.21职业健康监测内容职业健康监测主要包括对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员工健康状况以及职业病的监测。具体内容包括:(1)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的监测,如粉尘、噪声、高温、有害气体等。(2)员工健康状况监测:对员工进行定期体检,了解其健康状况,及时发觉潜在的职业病风险。(3)职业病监测:对已确诊的职业病患者进行跟踪观察,了解病情发展,评估治疗效果。1.1.22职业健康监测方法(1)环境监测:采用专业设备对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采样、分析,以评估危害程度。(2)生物学监测:通过检测员工的生物样本(如血液、尿液等),了解员工体内有害物质的含量,评估其暴露水平。(3)问卷调查:通过设计问卷调查,了解员工的工作环境、生活习惯、健康状况等信息。(4)个体监测:对重点人群进行个体监测,如佩戴剂量计、个体采样器等,以评估其暴露水平。第二节职业健康检查的组织与实施1.1.23职业健康检查的组织(1)建立职业健康检查制度:明确检查周期、检查项目、检查标准等。(2)设立职业健康检查机构:选择具备资质的医疗机构或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职业健康检查。(3)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保证检查过程中技术操作的准确性。1.1.24职业健康检查的实施(1)制定检查计划:根据员工人数、工作性质、危害程度等因素,制定详细的检查计划。(2)宣传与培训:提高员工对职业健康检查的认识,保证检查的顺利进行。(3)检查实施:按照计划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保证检查质量。(4)结果反馈: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给员工,对异常情况进行分析和跟进。(5)持续改进:根据检查结果,调整和完善职业健康管理措施。第三节职业健康监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1.1.25数据处理(1)数据整理:将监测数据按照类别、时间、地点等进行整理,形成清晰的数据库。(2)数据清洗:去除异常值、重复数据等,保证数据的准确性。(3)数据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挖掘数据背后的规律。1.1.26数据分析(1)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分析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布、变化趋势,评估危害程度。(2)生物学监测数据分析:分析员工体内有害物质的含量,评估其暴露水平。(3)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分析员工的工作环境、生活习惯、健康状况等信息,了解职业健康风险。(4)职业病监测数据分析:分析已确诊的职业病患者病情发展、治疗效果等,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第五章职业病防治第一节职业病概述1.1.27概念界定职业病是指因工作原因,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职业病具有明确的病因、病情进展和病理改变,且与工作环境、工作性质和接触有害因素的种类、强度密切相关。1.1.28职业病分类我国《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将职业病分为10大类,包括尘肺病、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职业性化学中毒、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职业性传染病、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眼病、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职业性肿瘤和其他职业病。1.1.29职业病特点(1)病因明确:职业病的发生与工作环境、工作性质和接触有害因素密切相关。(2)病情进展:职业病病情进展较慢,病程较长。(3)病理改变:职业病病理改变具有特异性。(4)预防为主:职业病防治应以预防为主,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第二节职业病预防措施1.1.30法律法规保障我国《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职业病预防提供了法律依据。企业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1.1.31健康管理(1)开展职业健康检查:对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劳动者进行定期健康检查,早发觉、早治疗。(2)建立健康档案:对劳动者健康状况进行监测,及时了解病情变化。(3)健康教育:提高劳动者对职业病的认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1.1.32工程技术措施(1)替代有害因素:采用无害或低害的技术、工艺替代有害因素。(2)防护设施:加强通风、排毒、防护等设施,减少有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影响。(3)个人防护:为劳动者提供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降低职业病风险。1.1.33职业卫生管理(1)加强职业卫生监督:对企业的职业卫生情况进行定期检查,保证职业病防治措施得到落实。(2)职业病诊断与治疗:建立完善的职业病诊断和治疗体系,保障劳动者权益。第三节职业病诊断与治疗1.1.34职业病诊断(1)诊断原则:根据病史、临床表现、职业接触史、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2)诊断机构:具备资质的职业病诊断机构。(3)诊断程序:劳动者向单位提出诊断申请,单位协助劳动者进行诊断。1.1.35职业病治疗(1)治疗原则:根据病情、病因和患者个体差异,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2)治疗机构:具备资质的医疗机构。(3)治疗费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企业应承担职业病治疗费用。1.1.36康复与安置(1)康复:对病情稳定的职业病病人进行康复治疗,提高生活质量。(2)安置:对不能从事原工作的职业病病人,企业应妥善安置,保障其合法权益。第六章职业健康教育与培训第一节职业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1.1.37内容职业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员工对职业病的认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职业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1)职业病基本知识:介绍职业病的基本概念、分类、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和预防措施等。(2)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如化学物质、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3)职业病防护措施:讲解职业病防护的基本原则、防护设施的使用方法和维护保养等。(4)职业健康监测:介绍职业健康监测的目的、方法和要求,以及员工如何参与监测。(5)职业病诊断与治疗:介绍职业病诊断的标准、程序和治疗原则。(6)职业病康复与赔偿:讲解职业病康复的政策、程序和赔偿标准。1.1.38方法(1)理论教育:通过举办讲座、培训班等形式,对员工进行系统性的职业健康教育。(2)实践操作:组织员工参观职业病防护设施,进行实际操作演练,提高防护技能。(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职业病案例,使员工深入了解职业病的发生、发展和预防措施。(4)互动交流:开展员工座谈会、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员工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职业健康意识。第二节职业健康培训的组织与实施1.1.39组织(1)建立职业健康培训组织机构,明确培训目标和任务。(2)制定职业健康培训计划,包括培训内容、时间、地点、师资等。(3)指定专人负责职业健康培训的组织实施工作。1.1.40实施(1)开展培训前调查,了解员工对职业健康的认知水平和需求。(2)根据调查结果,制定针对性的培训方案。(3)选择合适的培训师资,保证培训质量。(4)采取多种培训形式,如线上、线下相结合,提高培训效果。(5)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培训方案。第三节职业健康教育与培训的效果评价1.1.41评价指标(1)员工对职业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2)员工对职业病防护措施的了解和运用能力。(3)员工对职业健康监测的参与度。(4)员工对职业病诊断、治疗和康复的认识。(5)员工对职业健康培训的满意度。1.1.42评价方法(1)问卷调查:通过设计问卷,了解员工对职业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培训效果。(2)实际操作考核:对员工进行实际操作考核,评价其职业病防护能力和培训效果。(3)座谈会:组织员工座谈会,了解员工对职业健康培训的看法和建议。(4)数据分析:对培训前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培训效果。(5)持续改进:根据评价结果,对职业健康教育和培训工作进行持续改进,提高培训效果。第七章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第一节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原则1.1.43以人为本原则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应以保障员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根本,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员工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中的主体作用。1.1.44预防为主原则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应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风险识别和评估,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职业病危害的发生。1.1.45系统管理原则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应实行系统管理,将职业健康安全纳入企业整体管理范畴,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的管理。1.1.46持续改进原则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应遵循持续改进原则,通过不断完善管理措施,提高职业健康安全水平。1.1.47法律法规遵守原则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应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保证企业行为合法合规。第二节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1.1.48组织架构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应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限。1.1.49制度体系制定完善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制度,包括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目标、计划、程序、作业指导书等。1.1.50培训与教育开展职业健康安全培训与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保证员工具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1.1.51风险识别与评估定期开展职业健康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估,确定重大风险点,制定针对性措施。1.1.52应急预案与处理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应急组织、应急资源、应急响应流程等,保证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迅速、有效地应对。1.1.53监测与改进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监测,发觉问题及时改进,不断提高管理效果。第三节职业健康安全的处理1.1.54报告发生职业健康安全,应立即向企业管理层报告,并在规定时间内向相关部门报告。1.1.55现场救援迅速组织现场救援,采取措施控制扩大,保证伤员得到及时救治。1.1.56调查成立调查组,对原因、性质、责任人等进行调查,查明真相。1.1.57责任追究对责任人依法进行追究,保证处理公正、公平。1.1.58整改措施针对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加强薄弱环节的管理,防止类似再次发生。1.1.59总结对进行总结,分析教训,提高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水平。第八章职业健康促进第一节职业健康促进的策略与方法1.1.60策略(1)制定全面的职业健康政策企业应制定全面的职业健康政策,明确职业健康管理的目标和任务,保证政策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相一致。(2)建立完善的职业健康管理制度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包括职业健康检查、职业健康管理、职业健康教育培训等方面,保证制度的有效实施。(3)加强职业健康宣传教育企业应加强职业健康宣传教育,提高员工对职业健康的认识,培养良好的职业健康习惯。(4)落实职业健康监测与评估企业应定期进行职业健康监测与评估,及时发觉和解决职业健康问题。1.1.61方法(1)职业健康教育培训企业应组织职业健康教育培训,使员工掌握职业健康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2)职业健康检查企业应定期对员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及时发觉职业禁忌症和职业病。(3)职业健康监护企业应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对员工健康状况进行持续关注。(4)职业健康防护企业应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职业健康防护设施,降低职业病危害。第二节职业健康促进项目的设计与实施1.1.62项目设计(1)确定项目目标项目目标应明确、具体,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相一致。(2)制定项目计划项目计划应包括项目内容、时间表、预算、人员配置等方面。(3)选择项目实施方法根据项目特点,选择合适的实施方法,如培训、宣传、监测等。1.1.63项目实施(1)宣传教育通过举办培训班、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提高员工对职业健康的认识。(2)职业健康检查定期组织员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保证及时发觉和处理职业健康问题。(3)职业健康监护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对员工健康状况进行持续关注。(4)职业健康防护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职业健康防护设施,降低职业病危害。第三节职业健康促进的效果评价1.1.64评价指标(1)员工职业健康知识知晓率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员工对职业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2)职业病发病率统计一定时期内企业职业病发病情况,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3)职业健康检查合格率对员工职业健康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检查合格率。(4)员工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员工对职业健康促进工作的满意度。1.1.65评价方法(1)定性评价通过专家评审、访谈等方式,对职业健康促进项目进行定性评价。(2)定量评价采用统计学方法,对职业健康促进项目的各项指标进行定量分析。(3)综合评价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果,对职业健康促进项目的效果进行全面评价。第九章职业健康信息管理第一节职业健康信息收集与整理1.1.66信息收集1.1收集范围职业健康信息收集范围应包括企业内部员工的健康档案、职业病史、体检报告、职业暴露情况、职业禁忌症等相关信息,以及国家和地方有关职业健康管理的政策法规、标准规范等。1.2收集方式(1)主动收集:企业应主动开展员工健康检查,建立健全员工健康档案,定期收集员工职业健康信息。(2)被动收集:通过员工报告、医疗机构反馈、监管部门通知等途径收集员工职业健康信息。1.2.1信息整理2.1分类整理将收集到的职业健康信息按照员工个人、岗位、部门等分类整理,便于分析和利用。2.2归档保存对整理好的职业健康信息进行归档保存,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归档应遵循国家相关法规要求,保证信息安全。2.3更新与维护定期更新和维护职业健康信息,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有效性。第二节职业健康信息分析与利用2.3.1信息分析1.1分析内容对收集到的职业健康信息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员工健康状况分析:分析员工健康状况,发觉潜在健康问题。(2)职业暴露分析:分析员工职业暴露情况,评估职业危害风险。(3)职业禁忌症分析:分析员工职业禁忌症,为岗位调整提供依据。1.2分析方法采用统计学、流行病学等方法对职业健康信息进行分析,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职业健康管理措施。1.2.1信息利用2.1制定职业健康管理策略根据分析结果,制定针对性的职业健康管理策略,包括预防措施、干预措施、培训计划等。2.2优化岗位配置结合员工职业健康信息,优化岗位配置,保证员工在安全、健康的岗位上工作。2.3改善工作环境根据职业健康信息分析结果,针对性地改善工作环境,降低职业危害风险。第三节职业健康信息系统的建立与管理2.3.1系统建立1.1确定系统目标明确职业健康信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