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村基层民主监督与参与机制方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1/33/37/wKhkGWeuy1qAD0nqAALjTU3X74A832.jpg)
![三农村基层民主监督与参与机制方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1/33/37/wKhkGWeuy1qAD0nqAALjTU3X74A8322.jpg)
![三农村基层民主监督与参与机制方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1/33/37/wKhkGWeuy1qAD0nqAALjTU3X74A8323.jpg)
![三农村基层民主监督与参与机制方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1/33/37/wKhkGWeuy1qAD0nqAALjTU3X74A8324.jpg)
![三农村基层民主监督与参与机制方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1/33/37/wKhkGWeuy1qAD0nqAALjTU3X74A832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村基层民主监督与参与机制方案TOC\o"1-2"\h\u16862第一章总论 320541.1三农村基层民主监督与参与机制概述 3189541.1.1背景与意义 3166331.1.2概念界定 3301821.2三农村基层民主监督与参与机制的必要性 3224961.2.1提高农村基层治理效能 315071.2.2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4157351.2.3推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4229301.2.4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4260311.2.5培育新型农村社区 425912第二章三农村基层民主监督体系构建 4274972.1民主监督的组织架构 4146272.1.1村级民主监督委员会 489612.1.2村民小组民主监督小组 4205982.1.3民主监督联络员 567492.2民主监督的法律法规保障 5193332.2.1《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5149452.2.2《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自治法》 566592.2.3《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 574022.3民主监督的实施步骤与方法 5316172.3.1建立民主监督制度 59632.3.2加强民主监督队伍建设 5125682.3.3开展民主监督活动 6552.3.4建立民主监督反馈机制 6207882.3.5强化民主监督的考核评价 66179第三章三农村基层民主参与机制构建 6304193.1民主参与的途径与形式 6237403.1.1途径 640323.1.2形式 6185363.2民主参与的程序与流程 7270163.2.1程序 792933.2.2流程 7233613.3民主参与的保障措施 7316303.3.1完善法律法规 767453.3.2加强组织建设 744363.3.3提高村民素质 7314913.3.4加强宣传引导 8143403.3.5落实责任追究 88454第四章基层员队伍建设 870064.1基层员队伍的选拔与培训 830584.1.1选拔原则与标准 8236354.1.2选拔程序与方法 85184.1.3培训内容与方法 853374.2基层员队伍的考核与激励 9141614.2.1考核指标与体系 9192014.2.2考核程序与方法 9150624.2.3激励措施 9220434.3基层员队伍的监督与管理 10168154.3.1监督体系 1035094.3.2监督内容 10267694.3.3管理措施 106567第五章村务公开与民主管理 1015595.1村务公开的内容与范围 10132115.2村务公开的方式与途径 11155535.3民主管理的组织与实施 1128076第六章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 12126806.1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性质与任务 12284266.1.1性质 12134286.1.2任务 12242716.2群众性自治组织的组织结构 12211566.2.1组织形式 12139256.2.2组织成员 13178116.3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活动方式 13164266.3.1民主选举 1345246.3.2民主协商 13277116.3.3民主决策 13303206.3.4民主管理 13134616.3.5民主监督 139388第七章社会监督与舆论引导 13211867.1社会监督的途径与手段 1350227.1.1概述 13238447.1.2社会监督的主要途径 14214917.1.3社会监督的主要手段 14200497.2舆论引导的策略与方法 14307257.2.1概述 14207217.2.2舆论引导的主要策略 1489027.2.3舆论引导的主要方法 14152127.3社会监督与舆论引导的互动机制 1569657.3.1概述 15169237.3.2社会监督与舆论引导的互动途径 15287587.3.3社会监督与舆论引导的互动策略 1523508第八章基层民主监督与参与机制的实施保障 15230358.1政策支持与制度创新 15297108.2资金投入与资源整合 1694558.3人才引进与培训 167920第九章基层民主监督与参与机制的评估与改进 16115709.1基层民主监督与参与机制的评估体系 16263739.1.1评估目的 16162419.1.2评估原则 16188009.1.3评估指标体系 17171169.2基层民主监督与参与机制的改进措施 17237589.2.1完善民主选举制度 17222769.2.2优化民主决策机制 17164329.2.3强化民主管理职能 17116349.2.4完善民主监督体系 1768619.2.5提高民主参与度 18258649.3基层民主监督与参与机制的持续发展 1831327第十章三农村基层民主监督与参与机制的实施策略 18754410.1宣传教育与舆论引导 18339610.2政策扶持与激励措施 182746710.3社会监督与参与机制的创新实践 19第一章总论1.1三农村基层民主监督与参与机制概述1.1.1背景与意义我国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日益受到广泛关注。三农村基层民主监督与参与机制作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民主监督与参与体系,推动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1.1.2概念界定三农村基层民主监督与参与机制,是指在的领导下,农村基层群众通过法定程序和途径,对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执行政策、使用公共资源等进行监督和参与的一种制度安排。该机制主要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方面。1.2三农村基层民主监督与参与机制的必要性1.2.1提高农村基层治理效能三农村基层民主监督与参与机制有利于发挥农民群众在基层治理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农村基层治理效能。通过民主监督与参与,农民群众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和需求,促使基层政权组织更好地履行职责,提高政策执行效果。1.2.2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三农村基层民主监督与参与机制有助于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通过民主监督与参与,农民群众可以充分参与基层事务的决策和管理,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减少社会不公平现象。1.2.3推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三农村基层民主监督与参与机制是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民主监督与参与,有利于提高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培养民主习惯,推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不断发展。1.2.4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三农村基层民主监督与参与机制有助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通过民主监督与参与,农民群众可以更好地参与项目管理、资源分配等经济活动,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1.2.5培育新型农村社区三农村基层民主监督与参与机制有助于培育新型农村社区。通过民主监督与参与,农民群众可以共同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提高社区凝聚力,促进农村社区和谐发展。第二章三农村基层民主监督体系构建2.1民主监督的组织架构民主监督的组织架构是保证农村基层民主监督有效实施的基础。在三农村基层,民主监督的组织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2.1.1村级民主监督委员会村级民主监督委员会是农村基层民主监督的核心组织,负责对本村范围内的民主监督工作实施领导和协调。其主要职责包括:组织开展民主监督活动;受理村民对村务管理的投诉和举报;对村务管理进行监督检查;对村务决策提出建议和意见。2.1.2村民小组民主监督小组村民小组民主监督小组是村级民主监督委员会的派出机构,负责对本小组范围内的民主监督工作进行具体实施。其主要职责包括:组织开展本小组的民主监督活动;收集和反映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对本小组范围内的村务管理进行监督检查。2.1.3民主监督联络员民主监督联络员是村民选举产生的,负责协助民主监督委员会和民主监督小组开展工作。其主要职责包括:及时传达民主监督委员会和民主监督小组的工作部署;收集和反映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协调解决民主监督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2民主监督的法律法规保障为了保证民主监督的有效实施,我国法律法规对农村基层民主监督进行了明确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2.1《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该法对村民委员会的组织结构、职责、选举、监督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为农村基层民主监督提供了法律依据。2.2.2《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自治法》该法对村民自治的组织形式、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方面进行了规定,为农村基层民主监督提供了制度保障。2.2.3《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该法对监察机关的职责、权限、程序等方面进行了规定,为农村基层民主监督提供了法律保障。2.3民主监督的实施步骤与方法为保证民主监督的有效实施,以下步骤与方法:2.3.1建立民主监督制度制定民主监督制度,明确民主监督的组织架构、职责分工、监督内容、监督程序等,保证民主监督有章可循。2.3.2加强民主监督队伍建设加强对民主监督委员会、民主监督小组和民主监督联络员的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2.3.3开展民主监督活动定期组织开展民主监督活动,对村务管理、村务决策等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觉和纠正问题。2.3.4建立民主监督反馈机制建立健全民主监督反馈机制,保证民主监督结果及时传达给村民,提高民主监督的实效性。2.3.5强化民主监督的考核评价对民主监督工作实施考核评价,对表现优秀的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工作不力的进行约谈和整改。第三章三农村基层民主参与机制构建3.1民主参与的途径与形式3.1.1途径(1)村民会议:村民会议是农村基层民主参与的核心途径,全体村民均有权参加,通过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2)村民代表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是村民会议的常设机构,负责处理村民会议闭会期间的日常工作,代表村民行使民主权利。(3)村民理事会:村民理事会是村民自治的基层组织,负责协助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履行职责,推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4)村民监督委员会:村民监督委员会是村民自治的监督机构,对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理事会的决策、管理活动进行监督。3.1.2形式(1)选举:通过选举产生村民代表、村民理事会成员、村民监督委员会成员等,实现村民民主参与。(2)讨论:在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上,村民可以就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进行充分讨论,提出意见和建议。(3)公示:对涉及村民利益的决策、项目、资金使用等信息进行公示,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4)评议:村民可以对村民理事会、村民监督委员会的工作进行评议,提出意见和建议。3.2民主参与的程序与流程3.2.1程序(1)议题征集: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理事会和村民监督委员会应广泛征集村民意见,确定议题。(2)议题审查:对征集到的议题进行审查,保证议题符合法律法规和村民利益。(3)会议筹备:组织会议,确定会议时间、地点、议程等。(4)会议召开:按照议程召开会议,进行讨论和决策。(5)决策执行:对会议形成的决策进行执行,保证决策落实。(6)监督反馈:村民监督委员会对决策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及时向村民反馈监督结果。3.2.2流程(1)议题征集与审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理事会和村民监督委员会按照程序进行议题征集与审查。(2)会议筹备与召开:组织会议,保证会议顺利召开。(3)决策执行与监督:对会议形成的决策进行执行,村民监督委员会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4)反馈与改进:对决策执行结果进行反馈,根据反馈结果进行改进。3.3民主参与的保障措施3.3.1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参与的法律法规建设,明确民主参与的途径、形式、程序和流程,保障村民民主权利的实现。3.3.2加强组织建设加强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理事会和村民监督委员会的组织建设,提高组织运作效率,保证民主参与的有效性。3.3.3提高村民素质加强村民教育培训,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识、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为民主参与提供人才保障。3.3.4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加强对农村基层民主参与的宣传,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3.3.5落实责任追究对民主参与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保证民主参与的正常运行。第四章基层员队伍建设4.1基层员队伍的选拔与培训4.1.1选拔原则与标准基层员队伍的选拔,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以德才兼备为标准。具体选拔过程中,要注重以下几点:(1)政治标准:坚定理想信念,坚决贯彻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严守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2)品德标准: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作风正派,廉洁自律,密切联系群众。(3)能力标准: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执行力,能够发挥员先锋模范作用。4.1.2选拔程序与方法选拔基层员队伍,应采取以下程序与方法:(1)公开报名:通过多种渠道发布选拔公告,鼓励符合条件的员积极参与。(2)资格审查:对报名人员进行政治审查、品德审查和能力审查,保证选拔对象的资格合规。(3)民主评议:组织员和群众对选拔对象进行民主评议,全面了解其综合素质。(4)组织考察:成立考察组,对选拔对象进行深入考察,形成书面考察报告。(5)确定人选:根据考察结果,研究确定拟任人选。4.1.3培训内容与方法基层员队伍的培训,应注重以下内容:(1)政治理论: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性教育:加强性锻炼,提高员的政治觉悟和性修养。(3)业务知识:培训与基层工作相关的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提高员的工作能力。培训方法可采取以下几种:(1)集中培训:定期组织员参加集中培训,提高培训效果。(2)网络培训: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在线学习,满足员个性化学习需求。(3)实践锻炼:鼓励员参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提高实际工作能力。4.2基层员队伍的考核与激励4.2.1考核指标与体系基层员队伍的考核,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政治表现:考察员的政治立场、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2)工作绩效:考察员在基层工作中的实际表现和贡献。(3)作风纪律:考察员的廉洁自律、工作作风和群众满意度。4.2.2考核程序与方法考核工作应按照以下程序进行:(1)自我评价:员对照考核指标,进行自我评价。(2)民主评议:组织员和群众对员进行民主评议。(3)组织考察:成立考察组,对员进行实地考察。(4)综合评定:根据自我评价、民主评议和组织考察结果,对员进行综合评定。4.2.3激励措施为激发基层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应采取以下激励措施:(1)政治激励:对表现优秀的员,给予一定的政治荣誉,如评选优秀员、优秀务工作者等。(2)物质激励:对表现优秀的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如奖金、实物等。(3)晋升激励:对表现优秀的员,优先考虑选拔任用。4.3基层员队伍的监督与管理4.3.1监督体系基层员队伍的监督,应构建以下监督体系:(1)的组织监督:充分发挥组织在员监督中的作用,加强对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2)群众监督:鼓励群众对员进行监督,发挥群众在员监督中的作用。(3)舆论监督:充分利用舆论工具,对员进行监督。4.3.2监督内容基层员队伍的监督,应重点关注以下内容:(1)政治纪律:监督员严守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维护的团结统一。(2)工作作风:监督员坚决反对“四风”,加强作风建设。(3)廉洁自律:监督员严守廉洁自律规定,防止腐败现象发生。4.3.3管理措施为加强基层员队伍的管理,应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健全员档案:对员的基本情况、工作表现等进行详细记录,为员管理提供依据。(2)加强员组织生活:定期组织员参加组织生活,加强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3)严格员考核:定期对员进行考核,保证员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4)落实员责任:明确员在基层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推动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第五章村务公开与民主管理5.1村务公开的内容与范围村务公开作为基层民主监督与参与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与范围应涵盖村庄事务的各个方面。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村庄规划与发展规划:包括村庄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等。(2)村庄财务:包括村集体资产、负债、收益、分配等情况。(3)村庄项目管理:包括项目申报、审批、实施、验收等环节。(4)村庄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方面。(5)村庄治理:包括村庄安全、环境保护、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等。(6)村民权益:包括土地承包、宅基地分配、计划生育政策落实等。(7)村庄内部规章制度:包括村民自治章程、村务管理规定等。5.2村务公开的方式与途径为保证村务公开的有效性,应采取多种方式与途径进行:(1)设立村务公开栏:在村庄显眼位置设立村务公开栏,定期更新村务信息。(2)召开村民大会:定期召开村民大会,通报村务情况,接受村民监督。(3)利用网络平台:通过建立村庄网站、群等方式,实时发布村务信息。(4)开展村民培训:组织村民学习村务公开相关知识,提高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5)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宣传村务公开的重要性,引导村民积极参与。5.3民主管理的组织与实施民主管理的组织与实施是保证村务公开落到实处的关键环节。具体措施如下:(1)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组织:加强村民自治组织的建设,提高村民自治能力。(2)明确民主管理职责:明确村民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等组织的职责,形成权责清晰、相互制约的民主管理体系。(3)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建立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决策机构,保证决策过程的民主性。(4)加强村务监督: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对村务公开、民主决策等进行监督。(5)提高村民参与度:通过多种形式,激发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提高村民自治水平。(6)加强培训与指导:对村民自治组织成员、村民代表等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民主管理水平。(7)完善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民主管理的村民给予表彰和奖励,形成良好的民主氛围。第六章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6.1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性质与任务6.1.1性质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指在的领导下,以村民自治为基础,以维护村民利益、推进基层民主建设为目标的群众性组织。它具有以下性质:(1)群众性: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民自发组织的,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2)自治性:群众性自治组织在基层民主监督与参与机制中,具有自主管理、自主服务、自主监督的职能。(3)非营利性:群众性自治组织以服务村民、促进村庄和谐稳定为宗旨,不追求经济利益。6.1.2任务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主要任务包括:(1)宣传的政策,教育引导村民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稳定。(2)参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村庄经济发展。(3)协助开展社会事务管理,提高村民自治水平。(4)维护村民合法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6.2群众性自治组织的组织结构6.2.1组织形式群众性自治组织采取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方式,形成以下组织结构:(1)村民大会:村民大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负责决定村庄重大事项。(2)村民代表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是村民大会的常设机构,负责处理村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工作。(3)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代表会议的执行机构,负责组织实施村民代表会议的决策。(4)村务监督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是对村民委员会工作的监督机构,负责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进行监督。6.2.2组织成员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成员主要包括:(1)村民:村民是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基本成员。(2)村民代表:村民代表是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的代表。(3)村民委员会成员:村民委员会成员是村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的,负责村民委员会的日常工作。(4)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是村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的,负责对村民委员会工作的监督。6.3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活动方式6.3.1民主选举民主选举是群众性自治组织产员的重要方式。选举应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保证村民参与选举的积极性、主动性。6.3.2民主协商民主协商是群众性自治组织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形成共识的重要方式。协商过程应注重沟通、协调,保证村民的利益得到充分保障。6.3.3民主决策民主决策是群众性自治组织对村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的重要方式。决策过程应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6.3.4民主管理民主管理是群众性自治组织对村庄事务进行管理的重要方式。管理过程应注重民主监督,保证村庄事务的公开、透明。6.3.5民主监督民主监督是群众性自治组织对村民委员会工作的监督重要方式。监督过程应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的作用,保证村民对村庄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第七章社会监督与舆论引导7.1社会监督的途径与手段7.1.1概述社会监督是指社会各界对农村基层民主监督活动的关注和参与,它是基层民主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将重点探讨社会监督的途径与手段,以促进农村基层民主监督的实效性。7.1.2社会监督的主要途径(1)民间组织监督:民间组织作为社会监督的重要力量,可以通过开展调研、评估、咨询等活动,对农村基层民主监督进行监督。(2)媒体监督:媒体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可以通过报道、评论、访谈等形式,对农村基层民主监督进行监督。(3)公众监督:公众通过参与民主监督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等方式,对农村基层民主监督进行监督。7.1.3社会监督的主要手段(1)舆论监督:通过舆论的力量,对农村基层民主监督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揭露和批评。(2)法律监督:依法对农村基层民主监督活动进行监督,对违法行为进行查处。(3)技术监督: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农村基层民主监督活动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7.2舆论引导的策略与方法7.2.1概述舆论引导是指通过一定的策略与方法,引导社会舆论对农村基层民主监督产生积极影响。本节将探讨舆论引导的策略与方法,以提升农村基层民主监督的舆论环境。7.2.2舆论引导的主要策略(1)正面宣传:宣传农村基层民主监督的成果和典型经验,提高公众对民主监督的认识和认同。(2)舆论引导:通过舆论引导,使社会舆论关注农村基层民主监督的重点问题,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3)舆论调控:对负面舆论进行调控,防止其扩散和蔓延,维护农村基层民主监督的稳定环境。7.2.3舆论引导的主要方法(1)议程设置:通过设置议程,引导公众关注农村基层民主监督的热点问题。(2)舆论领袖引导:利用舆论领袖的影响力,引导公众对农村基层民主监督的认识和态度。(3)舆论互动:通过舆论互动,促进公众对农村基层民主监督的理解和支持。7.3社会监督与舆论引导的互动机制7.3.1概述社会监督与舆论引导在农村基层民主监督中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本节将探讨社会监督与舆论引导的互动机制,以实现二者的有效对接。7.3.2社会监督与舆论引导的互动途径(1)信息共享:社会监督与舆论引导通过信息共享,实现资源整合,提高监督效果。(2)舆论引导反馈:舆论引导反馈社会监督的结果,促进监督主体改进工作。(3)监督合力:社会监督与舆论引导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农村基层民主监督的发展。7.3.3社会监督与舆论引导的互动策略(1)协同作战:社会监督与舆论引导相互配合,形成协同作战的格局。(2)舆论引导与社会监督相结合:在舆论引导中融入社会监督,使二者相互促进。(3)建立健全互动机制:构建社会监督与舆论引导的互动机制,实现二者高效对接。第八章基层民主监督与参与机制的实施保障8.1政策支持与制度创新在推进农村基层民主监督与参与机制的实施过程中,政策支持和制度创新是关键。应制定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明确基层民主监督与参与的目标、任务、路径和要求,为实施工作提供明确的政策导向和制度保障。要加大制度创新的力度。在充分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创新基层民主监督与参与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具体包括: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强化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民主决策机构的作用;建立健全基层民主监督组织,明确监督职责和权限;摸索多元化、开放式的基层民主参与渠道,提高民主监督与参与的效果。8.2资金投入与资源整合资金投入和资源整合是农村基层民主监督与参与机制实施的重要保障。应加大对基层民主监督与参与的资金支持力度,保证基层民主建设的顺利进行。设立基层民主监督与参与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基层民主监督与参与项目的实施。整合各类政策资源,如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形成合力,推动基层民主监督与参与工作的深入开展。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民主监督与参与工作,引导企业、社会组织等投入资金和资源,共同推动基层民主建设。8.3人才引进与培训人才是农村基层民主监督与参与机制实施的基础。为提高基层民主监督与参与的水平,应加强人才引进与培训工作。引进具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基层民主监督与参与人才,充实基层民主监督与参与队伍。加强对现有基层民主监督与参与人才的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能力。培训内容应包括政策法规、民主监督与参与的理论与实践、沟通协调技巧等。同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优秀人才到基层民主监督与参与领域发展。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开展基层民主监督与参与的理论研究,为实践提供有力支持。通过人才引进与培训,为农村基层民主监督与参与机制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第九章基层民主监督与参与机制的评估与改进9.1基层民主监督与参与机制的评估体系9.1.1评估目的基层民主监督与参与机制的评估旨在全面了解和掌握农村基层民主监督与参与的实际运行状况,查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机制的改进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9.1.2评估原则(1)客观公正:评估过程应坚持客观、公正、真实的原则,保证评估结果的可靠性。(2)系统全面:评估应涵盖基层民主监督与参与机制的各个方面,全面反映机制的运行效果。(3)动态跟踪:评估应关注机制运行过程中的变化,及时调整评估指标和方法。9.1.3评估指标体系基层民主监督与参与机制的评估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民主选举:选举程序的规范性、选举结果的公正性、选举参与度等。(2)民主决策:决策程序的规范性、决策结果的满意度、决策参与度等。(3)民主管理:管理水平、管理效果、管理透明度等。(4)民主监督:监督效果、监督渠道、监督参与度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瓦屋面施工合同(9篇)
- 2025年保险经纪公司经纪人合同协议
- 2025年信阳土地租赁合同规定
- 2025年住宅购置合同代理人职责
- 2025年农村资源互助共享协议书
- 2025年激光合作目标项目提案报告模板
- 2025年毛毯项目规划申请报告
- 2025年猫爬架项目申请报告
- 2025年矿用电气设备项目申请报告模范
- 2025年优化法律咨询服务协议的
- 经纤支镜气道球囊扩张术课件
- 汽车尾气污染与治理汽车尾气污染课件
- 河南神火兴隆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泉店煤矿矿产资源开采与生态修复方案
- 对外汉语教学论
- 砖数量自动计算、换算表
- 《十万个为什么》推进课(小学课件)
- 全国主要城市的月日均总辐照量和年日均总辐照量
- 会计公司员工手册
- GB/T 13404-2008管法兰用非金属聚四氟乙烯包覆垫片
- 任职宣布大会上的讲话(集团公司任命子公司领导班子成员)
- 红金大气商务风领导欢迎会PPT通用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