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六盘水市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_第1页
贵州省六盘水市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_第2页
贵州省六盘水市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_第3页
贵州省六盘水市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_第4页
贵州省六盘水市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盘水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监测高一年级语文试题卷(考试时长: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上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等相关信息并贴好条形码。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题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在中国语境中,所谓红色诗歌,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或引领下,由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作家和追随中国共产党的进步作家一道,以中国红色文化为思想引领,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为抒写对象所创作的具有人民性立场、体现时代主旋律和精神正能量的诗歌形态。中国红色诗歌就是中国红色文化所孕育与培植出的精神之花。从诗体上看,红色诗歌不仅包括红色新诗(歌谣),还包括红色旧体诗词。事实上;只有在形式上具有口传性、在内容上具有确定性、在接受方式上具有共享性的红色诗歌作品才能成为真正具有人民性的红色诗歌经典。首先是口传性,这是红色诗歌经典在艺术形式美学上的根本取向。一般而言,现代派诗歌因为追求语言和形式上的陌生化,更适合书面阅读,而红色诗歌追求口语化的语言和节奏,更适合口头传播,比如朗诵和歌唱,许多红色诗歌就是在口口相传中成为经典绝唱。如毛泽东的多首红色诗词经典就被谱曲传唱。而以夏明翰的《就义诗》、刘伯坚的《戴镣行》、叶剑英的《八十书怀》等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旧体诗词经典作品,语言朗朗上口、节奏铿锵有力,往往带有口语色彩。这些红色旧体诗词作品继承并发扬了我国“诗与歌合流”的伟大传统,努力贴近人民群众的期待视野和接受口味,有力地推动了红色诗歌的人民性艺术特色的形成。至于红色新诗,相对于欧化的现代派诗歌而言,其语言和节奏上的口传性同样十分明显。鲁迅曾为早期中国新诗(包括早期无产阶级革命诗歌)大抵是“眼看的”而不是“嘴唱的”感到惋惜,他认为新诗要想“将旧诗挤出”,则必“先要有节调,押大致相近的韵,给大家容易记,又顺口,唱得出来”。直至“左联”倡导文艺大众化以后,随着抗战诗歌的兴起,鲁迅期待的那种具有口传性的新诗才大规模出现,其中许多都可以纳入朗诵诗范畴。如张寒晖的《松花江上》、胡风的《为祖国而歌》、田间的《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都是抗战朗诵诗中的杰作。抗战诗歌中不仅有适合朗诵的朗诵诗,还有直接谱成歌曲的“歌诗”,如田汉的《义勇军进行曲》、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贺绿汀的《游击队歌》等,可谓将红色新诗的口传性发挥到极致。无论采用“吟调”还是“诵调”,这些红色诗歌经典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当代红色新诗创作走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道路,营建了红色新诗高峰。如果说从形式接受层面而言,红色诗歌经典的人民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口传性,那么从内容接受层面来说,红色诗歌经典的人民性特征就主要表现为确定性。一般而言,现代派诗歌普遍追求内容的含混性,而红色诗歌则往往具有确定性。虽然海德格尔说“艺术的本质是诗,而诗的本质是真理的创建”,但现代派诗歌所创建的“真理”,与红色诗歌创建的真理之间还是有着明显的差异。现代派诗歌中生命存在的真相(真理)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体性、超验性、非理性色彩,而红色诗歌中抒发的真理(真实之本质)则带有更强烈的普遍性、社会性、革命理性色彩。所以与现代派诗歌评论中常见的多义性解读相比,红色诗歌经典的语义阐释具有鲜明的确定性特征。借用德国作曲家瑙曼的术语,红色诗歌文本中的“接受指令”具有明确的指引性,它引导读者或“收件人”从作品中直接掌握红色真理,而不像现代派诗歌那样刻意制造文本空白点,引导读者神秘地体验形而上学的哲理玄思。实际上,在红色诗歌经典创作中,无论诗情、诗思的传达,还是语言、意象的营造,都闪耀着马克思主义者坚定的信仰之光,体现了革命者崇高的党性原则,因此更便于人民群众的广泛接受与传播。在红色诗歌经典接受过程中,除了形式接受上的口传性和内容接受上的确定性之外,接受方式本身的共享性也体现了红色诗歌经典的人民性指向。通常来说,现代派诗歌更适合在私人空间或小众空间里进行个人化的接受(默读和静听),而红色诗歌更适合在公共空间或大众空间里进行社会化的接受(朗读、歌唱等公众化的视听方式),如此才能产生扩散性的传播效果或集群效应。虽然现代派诗歌也适于审美的分享,但毕竟拘囿在少数知识精英圈子中,与红色诗歌经典的审美共享性明显有别。以萧三主编的《革命烈士诗抄》为例,该诗选1959年第1版第1次印刷了10万册,不到半月就被争购一空。据不完全统计,一年之内总共印行60多万册,但仍然供不应求。此外,广播、电视、各种集会上都经常朗诵这些革命烈士的红色遗诗。许多读者纷纷来信述说自己读了这本书所受到的鼓励和感动。这说明红色诗歌经典广受大众欢迎,不仅具有与生俱来的在场感和广场性,而且非常适合于“感性的分享(分配)”乃至共享。红色诗歌经典的理想读者大抵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作为理想读者往往隐含在红色诗歌经典文本中,或者以“我们”“祖国(母亲)”“中华民族”的名义直接出现。如田间的《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石评梅的《我告诉你母亲》、冯乃超的《歌唱吧,中国的儿女们》等诗中往往萦绕着诗人“我”与作为民族、国家的“我们”之间的对话。在人民群众的“感性的分享(分配)”过程中,红色诗歌经典不断引发全国人民的情感共鸣,并强化其集体记忆。这些共同情感和集体记忆实际上构成了红色诗歌经典在人民大众中实现审美共享与心灵互通的精神基础。——节选自李遇春《人民性与中国红色诗歌的经典化问题》(有删改)1.下列关于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红色诗歌经典具有人民性立场,具有形式上的口传性、内容上的确定性和接受方式上的共享性三个重要特征。B.夏明翰的《就义诗》继承并发扬了我国“诗与歌合流”的传统,语言朗朗上口、节奏铿锵有力,适合口头传播。C.红色诗歌经典不刻意制造文本空白点,而是给予有指引性的“接受指令”来引导读者,直白有余而蕴藉不足。D.现代派诗歌的审美分享与红色诗歌经典的审美共享有区别,前者囿于少数知识精英圈子,后者体现人民性指向。2.下列关于文本论证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引用鲁迅的言论是为了强调鲁迅为红色诗歌经典化做出了巨大贡献。B.作者在论述中列举了丰富的例子,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说服力和可读性。C.文本在论述红色诗歌经典口传性、确定性、共享性时都使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以彰显红色诗歌经典的特点。D.文本采用总—分—总结构组织内容,先总述红色诗歌经典人民性的三个特征,再依次展开分说,结尾处总结全文。3.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们在学习红色诗歌经典时可以集体朗诵或歌唱,用口口相传的方式去弘扬红色诗歌经典。B.红色诗歌作家在创作中应回避体现个体性、超验性、非理性的表达,尽量避免体现哲理和思考。C.人民群众在读红色诗歌经典时,需要在广场,并面向众人高声朗诵,才能感悟到其精神内涵。D.人民群众作为红色诗歌经典的理想读者,在生活中常常以“我们”出现,较少以“我”出现。4.根据文本内容,下列不属于红色诗歌经典的一项是()(3分)A.“英雄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B.“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C.“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D.“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5.简要概括红色诗歌经典的作用。(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把故乡背在背上行走吕丽霞侯彬11月11日,初冬的寒风吹到了丹凤县庾岭镇塔尔坪村,这天是陈仓父亲陈先发的一周年忌日。山坡上,野山菊快要开败,在荒草丛中、铺满红黄透亮的树叶的山坡根儿,星星点点地挺立着。从上海专门赶回来的陈仓跪在九龙山下父亲的坟前,按老家的规矩一丝不苟地祭拜。这是今年8月份以来,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之后,陈仓第一次踏进故乡商洛。回不去的故乡20世纪70年代,陈仓在塔尔坪村出生。塔尔坪的粗粮、清泉给他提供了生长的养料,塔尔坪的生活给了他精神上的养分。陈仓说,小时候他放过牛,种过地,采过药。那时候,每到春天,漫山遍野开满了连翘花,金灿灿的,特别漂亮,到夏秋季节,山上到处都是野果子,酸酸甜甜,比现在超市里卖的水果好吃几百倍……可远方,依旧是一个美好的梦。塔尔坪多树,在陈仓的心中,父亲就是那棵屹立不倒的树。母亲去世早,父亲一个人挑着家庭的重担。18岁时,他想出版自己的第一本诗集《永恒如一瞬》,自己攒了些钱,却还不够,就回家向父亲求助。几乎是文盲、连自己名字都写不好的父亲问他,出诗集能干啥?他开玩笑地告诉父亲:“能娶回来一个吃商品粮的媳妇!”父亲二话没说,到山上砍了几棵树卖掉,圆了陈仓青春年少的梦。从学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丹凤县工作。之后,从西安派往东北,再到广州、北京、上海。最后,塔尔坪的这颗种子在上海落了地。陈仓在上海买了房,推开新房的窗户,就能看到东方明珠。兴奋之余,他想到了父亲,想到父亲这么多年围绕着塔尔坪这个巴掌大的地方,连县城也没去过几次,就想把父亲接进城里,让他见识一下大都市的繁华。那年春节前,陈仓带着父亲从塔尔坪经西安到上海。父亲像个小孩子,对一切都很新奇,他会将从没见过的零食拆开,一个个仔细研究,会一脸满足地把糖果装进口袋,停会儿摸摸。然而更多的是不适应,父亲分不清城市里一模一样的道路,不会坐电梯,甚至对着洗澡的喷头羞于脱衣服。勉强住了15天,父亲以老家麦田无人薅草为由死活要回去。2017年,父亲病重,陈仓将父亲接到西安治疗。昏迷之中,病床上的父亲双手或攥或松,在空中挥舞着,做着各种动作。熟悉农活的陈仓一下子就看懂了,父亲这是在锄地、割草、拔豆子、打连枷,眼泪顿时流了下来。父亲骨子里对土地有多么深的感情啊,这些农民固有的动作,才能让他在无意识的状况下做出来。陈仓坦言,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父亲、姐姐及乡亲活出来的,他笔下的一点一滴,都是他们的生活,都是他们用皮肉熬出来的。而他的作品,尤其是“父亲进城”系列小说以及《我有一棵树》《父亲的风月》《月光不是光》《拯救老父亲》等散文成了这句话最好的注解。城乡的碰撞与融合2003年,初到上海,陈仓也有着各种各样的不适应。打工过程中,他遇到过很多挫折,最难让他接受的是,在上海看不到一片庄稼和一只野生动物,还有上海菜中既放糖又放盐的味道。因此,他更加想念塔尔坪的生活,想念家乡的糊汤面、洋芋丝。同时,父亲以及老家人到上海的经历,城市文明与乡村人固有的生活习惯的碰撞,给陈仓提供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加上身为记者敏锐的观察能力,促使陈仓在2012年到2015年,写出了《父亲进城》《女儿进城》《麦子进城》《米昔进城》《傻子进城》《小妹进城》《小猪进城》《影子进城》的“进城八部曲”,这些作品反映了农民进城的无奈、尴尬和难以融合的痛苦感。在这个大移民的时代,许多人从山村到县城,从小城到大城,生活方式已发生了变化,随着农村的不断衰败,故乡已成为一个回不去的所在。在他看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乡村文明和城市文明已处于一种相互依赖和尊重的状态。那么,既然回不去了,就“以他乡为故乡”。“不管你是什么人,你肯定生活在土地上,不仅吃的东西来自土地,用的东西也来自土地,哪怕一只鸟一束光,最终都要回到土地中,所以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块土地属于庄稼,总有人在为你种地。”陈仓极力寻求土地的供养,所以他尊重爱护土地,他希望用作品来告诉人们:当迁移不可避免时,要善良而宽容地生活,尝试以传统道德文明的回归,造一个灵魂与身体彼此融合的新故乡。从“进城系列”到“扎根系列”,再到探索中的“安家系列”,陈仓以步履不停的姿态完成了一个农民的进城迁移过程,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创作道路。做一棵树,在远处眺望故乡每次回家,陈仓总要和父亲挤在一块睡觉,陪父亲聊聊天,给父亲暖暖脚。2017年的一个夜晚,陈仓在老家陪父亲,夜里他突然醒来,看到窗外皎月如盘,缕缕如烟的月光笼罩在床前,映照着父亲沉睡中慈祥的面庞。陈仓突发奇想,想留住这美好的瞬间,但是手拿专业相机,却无论如何也拍不出眼前的意境。他从上搜索得知,按照成像原理来说,月光本身就不反光,所以成不了像。他突然间想到一句富有诗意的话——月光不是光。这句话后来也成了他散文集的名字。这部散文集共收录8篇大散文,包括《我有一棵树》《父亲的风月》《哥哥的遗产》《月光不是光》等。收录的作品描述了改革开放至今城乡变迁给身在其中的主人公们带来的各种情结,是乡愁,是亲情,是对过往生活的依恋,是对当下瞬息万变生活的恐惧与适应,反映了农村的巨大变化给远离故乡、重返故乡的人们带来的心灵的震动。这本为故乡、为父亲而歌的散文集在今年8月份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莽莽秦岭,群峰耸立。每座山峰都有自己不同的特色,或雄伟壮阔,或清秀娟丽,又或险峻凌厉……在商洛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文学前辈已奉为楷模,新生力量如雨后春笋般竞相比高。(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塔尔坪滋养了陈仓的身心,但外面的世界也像一个美好的梦一般吸引着他,体现了年少的陈仓对外面世界的向往。B.初到上海的陈仓不能接受既放糖又放盐的上海菜,说明塔尔坪村的糊汤面、洋芋丝比上海菜更能滋养人们的肠胃。C.“进城八部曲”反映了农民进城后却又难以融合的尴尬、痛苦。从某种程度上说,作家陈仓是一个时代的记录者。D.陈仓认为,如果离开了故乡又回不去,也可尝试以传统道德文明的回归,造一个身体和灵魂彼此融合的新故乡。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以陈仓思想的变化为顺序组织文本内容,徐徐展开,反映了作家陈仓的创作思想和心路历程。B.文本以充满诗意的语言描绘了塔尔坪如盘的皎月、酸甜的野果子和漫山遍野的连翘花,增添了这篇人物通讯的文学性。C.文本叙述了陈仓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出版第一本诗集、创作“进城八部曲”等事件,体现了这篇人物通讯的真实性。D.文本结尾处以“雨后春笋”为喻,既表达了对商洛地区文学前辈的敬仰,也流露出对新生力量的赞美,语言朴实直白。8.概括并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5分)9.作家贾平凹评价陈仓是“一个把故乡背在脊背上到处跑的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学,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教人,又其次也。咸无焉,为众人。或曰:“人羡久生,将以学也,可谓好学已乎?”曰:“未之好也。学不羡。”天之道,不在仲尼乎?仲尼驾说者也,不在兹儒乎?如将复驾其说,则莫若使诸儒金口而木舌。或曰:“学无益也,如质何?”曰:“未之思矣。夫有刀者礲①诸有玉者错诸不礲不错焉攸用?礲而错诸,质在其中矣。否则辍。”学以治之,思以精之,朋友以磨之,名誉以崇之,不倦以终之,可谓好学也已矣。或问:“世言铸金,金可铸与?”曰:“吾闻觌②君子者,问铸人,不问铸金。”或曰:“人可铸与?”曰:“孔子铸颜渊矣。”或人踧尔曰:“旨哉!问铸金,得铸人。”学者,所以修性也。视、听、言、貌、思,性所有也。学则正,否则邪。习乎习,以习非之胜是也,况习是之胜非乎?於戏,学者审其是而已矣!或曰:“焉知是而习之?”曰:“视日月而知众星之蔑也,仰圣人而知众说之小也。”学之为王者事,其已久矣。尧、舜、禹、汤、文、武汲汲,仲尼皇皇,其已久矣。鸟兽触其情者也,众人则异乎!贤人则异众人矣,圣人则异贤人矣。礼义之作,有以矣夫。人而不学,虽无忧,如禽何?学者,所以求为君子也。求而不得者有矣,夫未有不求而得之者也。晞③骥之马,亦骐之乘也。晞颜之人,亦颜之徒也。或曰:“颜徒易乎?”曰:“晞之则是。”曰:“昔颜尝晞夫子矣,正考甫尝晞尹吉甫矣,公子奚斯尝晞尹吉甫矣。不欲晞则已矣,如欲晞、孰御焉?”(节选自杨雄《学行卷第一》)[注]①“礲”(lóng):磨刀使用的硬石;②觌(dí):见面、相遇;③晞(xī):仰慕。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夫A有刀者B礲诸C有玉者D错诸E不礲F不错G焉H攸用?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闻,听闻,与(《师说》)“闻道有先后”中的“闻”字含义不同。B.知,知道,与(《劝学》)“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中的“知”字含义相同。C.异,差别,与(《劝学》)“君子生非异也”中的“异”字含义不同。D.徒,同一类人,与(《师说》)“郯子之徒”中的“徒”字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治学能付诸实践最佳;著书立说次之;说经教人再次之。若以上皆未达成,就是普通人。B.作者认为人贪慕长寿长生,以此来增加学习的时长,这不是好学。真正的好学不是对长寿的贪慕。C.作者列举了尧、舜、禹、汤、孔子等人急切地致力于学习的事例,说明学习是君王的事情。D.作者将仰慕圣人和仰慕良马类比,强调仰慕圣贤的意义,这与“见贤思齐”的观点有相似性。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学者,所以修性也。(4分)(2)求而不得者有矣,夫未有不求而得之者也。(4分)14.本文关于好学的表现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5~16题。秋收后作(其一)明·屈大均渐见穷阴积,霜因白露晞。寒教梅色浅,暖使菊香微。十亩男功毕,孤村岁事非。几家涤场候,鸡黍有馀肥。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秋天的自然现象和季节的更替,表明了诗人对自然变化观察入微。B.颈联写农人经过一年的劳作,完成了秋收任务,虽然收获了粮食,然而生活依旧艰辛且不易。C.“鸡黍有馀肥”写了农家的鸡和稻谷都有剩余,表现了农人在辛勤劳动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D.整首诗详尽地刻画了农人收谷、晒谷、入仓的忙碌场面,流露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怀之情。16.本诗颔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其妙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国庆期间,高一年级的李明来到贵州旅游。乡村鸡犬相闻的生活场景使他想到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黄果树瀑布使岩泉震动,使山林震颤的吼叫声让他不禁吟出了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游玩期间,李明还从当地百姓那里学到了有关蜡染的知识,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正如韩愈《师说》所言(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每年开学季,我们都能感受“开学第一课”的魅力。由中宣部、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主办的大型公益节目2024年《开学第一课》9月1日①。今年《开学第一课》以“可爱的中国”为主题,更是为我们呈现了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中国面貌。路遥曾说:“世界上有许多美好的地方。但是,那里有黄山么?有黄河么?有长江么?有长城么?……既然这些都没有,那么,祖国就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地方。”这就是“可爱的中国”对于我们的特殊意义,因为“可爱的中国”在我们心里是②的。“可爱的中国”通过一系列生动鲜活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让青少年从多角度感受祖国的可爱之处。节目创新性地采用“一堂课、多课堂”的模式,将课堂从传统的教室搬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中。文字学专家、历史学专家、野生动物救护者、奥运赛场体育健儿、军用运输机机长、人工智能专家、航天科技专家等嘉宾,通过讲述自强不息的奋斗故事,展现殷墟甲骨窖穴、青海雪豹栖息地、伶仃洋上跨海大桥、嫦娥六号登陆月球背面……让广大青少年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祖国③的进步,一同领略“可爱的中国”。这样的《开学第一课》,将热爱祖国、热爱故土的种子在青少年的心里深深扎根发芽。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下列各项中的引号和文中“一堂课、多课堂”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在钟扬的鼓励下,同学们在学校创立了“学与做科学社”。B.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