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 细目一 疖 专业课学习资料_第1页
《中医外科学》 细目一 疖 专业课学习资料_第2页
《中医外科学》 细目一 疖 专业课学习资料_第3页
《中医外科学》 细目一 疖 专业课学习资料_第4页
《中医外科学》 细目一 疖 专业课学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疖一.概述1.定义:是生于肌肤浅表、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p546-1)。随处可生,四季均有,多发于夏秋季节,尤以小儿、青年易患。好发于毛囊、皮脂腺分布丰富的头面、项背、臀部等处。2.特点:色红、灼热、疼痛,突起根浅,肿势局限(多在3cm左右),易脓、易溃、易敛。“疖无大小,出脓即好”。(p548-2)3.分类:根据病因、证候不同分类:有头疖—石疖,毛囊疖;无头疖—软疖,汗腺疖;暑疖、热疖、火疖—疖之常,症状轻而易治;蝼蛄疖、疖病—疖之变,因治疗/护理不当而致,治疗不易。4.现代医学认识:疖:为单个毛囊及其所属汗腺和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疾病;蝼蛄疖: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二、病因病机(p546-2)疖为阳毒。①内郁湿火,外感风热→两邪博结→湿热毒邪蕴结皮肤所致;②夏秋季节感受暑湿热毒经络阻塞③或汗出不畅痱子搔抓,破伤染毒气血凝滞→发病;④体虚(皮毛,不固、阴虚内热、脾虚)邪毒外侵→染毒而发。变证:患疖后治疗不当,疮口太小脓毒潴留腐蚀肌肉护理不慎,搔抓碰伤旁窜深溃头皮窜空蝼蛄疖三、临床表现(p546-3)

初起局部皮肤红肿疼痛,可伴有发热、口干、便秘、苔黄、脉数等症状。1.有头疖(毛囊疖):患处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约3cm大小,灼热疼痛,突起根浅,中央有一黄白色脓头,可自行破溃,出脓即愈。2.无头疖(汗腺疖):结块无头,红肿疼痛,肿势高突,范围约3cm大小,2~3天后成脓,皮薄光软,溃后能迅速愈合。3.蝼蛄疖(p548-1):多发生于儿童头部,常见有两种类型。①坚硬型:疮小而根脚坚硬,溃后脓出不畅而坚硬不退,往往反复发作,此愈彼起。②多发型:疮大如梅李,相连3~5枚,破溃出脓而不宜愈合,日久头皮窜空,如蝼蛄串穴之状。不论何型,局部皮厚且硬者较重,皮薄呈空壳者较轻。若迁延日久,可形成颅骨骨髓炎,以探针或药线探之,可触及粗糙的骨质,必待死骨脱出,方能收口。4.疖病:好发于项后发际、背、臀等处。几个到几十个疖,同时在身体各个部位发生或在一定部位反复发作,此愈彼起,缠绵不愈。治疗往往不能控制其复发。好发于青壮年,或营养不良,或习惯性便秘,或消渴病患者。

实验室检查必要时可进行血常规、血糖、免疫功能等方面的检查。四、鉴别诊断

1.痈:常为单发,初起无头,局部顶高色赤,表皮紧张光亮,肿势范围扩大,约6~9cm,初起即伴有明显全身症状。2.颜面疔疮(p546-4):初起有粟粒样脓头,根脚较深,状如钉丁,肿势散漫,肿胀范围显著大于疖,出脓日期较晚且有脓栓。大多数患者初起即有明显全身症状。3.囊肿型痤疮:好发于面颊部和背部。初为坚实丘疹,挤之有白色粉样物质,反复挤压形成大小不等的结节,病程较长,30岁以后发病减少。五、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暑疖-清暑化湿;疖病-扶正祛邪并施,应坚持治疗以减少复发;对伴消渴病等慢性病者,必须积极治疗相关疾病。(一)辨证论治

1.内治(p546-5)①热毒蕴结证

证候:常见于气实火盛患者。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轻者疖肿只有一二个,多者可散发全身,或簇集一处,或此愈彼起。伴发热、口渴、溲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②暑热浸淫证(p548-3)证候:发于夏秋季节,以小儿及产妇多见。局部皮肤红肿结块,灼热疼痛,根脚很浅,范围局限。可伴发热、口渴、溲赤、便秘。舌红,苔薄腻,脉滑数。治法:清暑化湿解毒。方药:清暑汤加减。③体虚毒恋,阴虚内热证证候:疖肿常此愈彼起,不断发生。或散发全身各处,或固定一处,疖肿较大,易转变为有头疽。常伴口干唇燥。舌质红,苔薄,脉细数。治法:养阴清热解毒。方药: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加减。④体虚毒恋,脾胃虚弱证证候:疖肿泛发全身各处,成脓、收口时间均较长,脓水稀薄。常伴有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少便溏。舌质淡或边有齿痕,苔薄,脉濡。治法:健脾和胃,清化湿热。方药: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2.外治①初起:小者用千捶膏盖贴或三黄洗剂外搽;大者用金黄散或玉露散,以金银花露或菊花露调成糊状敷于患处,或紫金锭水调外敷;也可用鲜野菊花叶、蒲公英、芙蓉叶、龙葵、败酱草、丝瓜叶取其一种,洗净捣烂敷于患处,每天1~2次,或煎后每日外洗2次。②脓成:切开排脓,掺九一丹、太乙膏盖贴;深者可用药线引流。③脓尽:用生肌散掺白玉膏收口。④蝼蛄疖:作十字形切开,如遇出血,可用棉垫加多头带缚扎以压迫止血。若有死骨,待松动时用镊子钳出。可配合垫棉法,使皮肉粘连而愈合。3.其他疗法

中成药:

清解片:成人每次5片,每日2~3次吞服;儿童减半量;婴儿服1/3量。

六应丸或六神丸:成人每次19粒,每日3次吞服;儿童减半量;婴儿服1/3量。六、预防与调护1.注意个人卫生,勤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