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知识要点梳理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知识要点梳理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知识要点梳理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知识要点梳理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知识要点梳理一、课文内容与主题《黄河颂》:光未然作词,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英雄形象,歌颂黄河的伟大坚强,表达了中华儿女在抗战时期保卫祖国、顽强抗击侵略者的坚定决心,激发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最后一课》:都德的短篇小说,以小弗郎士的视角,讲述普法战争后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迫割让给普鲁士,师生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故事,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情感和对侵略者的愤慨,揭示了语言文化在民族精神传承中的重要意义。《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创作,作者面对沦陷的东北土地,发出的悲愤誓言。通过对故土景物、生活的深情描绘,抒发对故乡的深切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恨,表达了收复失地、重建家园的坚定信念。《木兰诗》:北朝民歌,讲述花木兰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塑造了木兰勤劳善良、机智勇敢、深明大义、不慕名利的巾帼英雄形象,表现古代劳动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英勇女性的赞美。二、字词积累重点字词读音《黄河颂》:巅(diān)澎湃(péngpài)狂澜(lán)屏障(píngzhàng)哺育(bǔyù)九曲连环(qū)《最后一课》:诧异(chàyì)惩罚(chéngfá)祈祷(qídǎo)懊悔(àohuǐ)钥匙(yàoshi)字帖(tiè)《土地的誓言》:炽痛(chìtòng)嗥鸣(háomíng)斑斓(bānlán)谰语(lányǔ)亘古(gèngǔ)默契(qì)田垄(lǒng)污秽(huì)《木兰诗》:机杼(zhù)军帖(tiě)可汗(kèhán)鞍鞯(ānjiān)辔头(pèitóu)燕山(yānshān)鸣溅溅(jiānjiān)鸣啾啾(jiūjiū)朔气(shuòqì)金柝(tuò)十二转(zhuǎn)赏赐(cì)可汗大点兵(kèhán)阿姊(zǐ)霍霍(huòhuò)云鬓(bìn)重点字词书写《黄河颂》:掀起、浊流、宛转、伟大坚强《最后一课》:喧闹、旷课、紫藤、肃静、戒尺《土地的誓言》:埋葬、胸膛、喷涌、缠绕、耻辱《木兰诗》:出征、爹娘、万里赴戎机、朔气传金柝、策勋十二转、著我旧时裳、傍地走词语释义机杼:织布机。可汗: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鞍鞯:马鞍下的垫子。辔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戎机:战事。朔气:北方的寒气。金柝:古时军中白天用来烧饭、夜里用来打更的器具。策勋:记功。赏赐:指地位高的人或长辈把财物送给地位低的人或晚辈。红妆:指女子的艳丽装束。霍霍:磨刀的声音。云鬓: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炽痛:热烈而深切。嗥鸣:(野兽)大声嚎叫。斑斓:灿烂多彩。谰语:没有根据的话。亘古:远古。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污秽:不干净的东西。诧异:觉得意外和奇怪。惩罚:处罚。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也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狂澜:巨大而汹涌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遮挡。哺育:喂养;培育教养。三、语法知识:排比与反复排比定义:把三个或以上结构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作用: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示例:《黄河颂》中“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通过排比,生动地描绘了黄河的磅礴气势,增强了对黄河的赞美之情。反复定义:为了突出某种感情、强调某种意思,加深读者印象,有意重复某些词语或句子。作用:起到强调作用,使感情表达更强烈。示例:《土地的誓言》中“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无时无刻不”的反复使用,强化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和思念之情。四、文学常识光未然:原名张光年,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代表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都德: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集《星期一故事集》等,《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最具代表性。端木蕻良: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科尔沁旗草原》等。乐府诗:原是合音乐以唱的歌诗,源于汉代“乐府”这一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五、写作借鉴抒情方式多样直接抒情:如《黄河颂》,诗人直抒胸臆,“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直接表达对黄河的赞美。间接抒情:《最后一课》通过小弗郎士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对课堂氛围、韩麦尔先生神态动作的描写,间接地抒发了爱国之情。细节描写《最后一课》中对韩麦尔先生的细节描写,“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生动地表现出韩麦尔先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失去国土的悲愤。《木兰诗》中“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通过木兰对官职和还乡的选择这一细节,展现她不慕名利、思念家乡的性格特点。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