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学情调研测试试卷历史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遗址是新石器时代都邑聚落遗址,出土的文物与河南殷墟妇好墓玉凤、四川三星堆面具出现“撞脸”现象,如图1、图2所示。这可用来说明()图1石家河玉团凤和妇好墓玉凤图2石家河玉人头像和三星堆面具A.早期中华文明在时空上延续性B.湖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域C.石家河文化是长江文化的起源地D.商代手工业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中国)。据本题材料“出土的文物与河南殷墟妇好墓玉凤、四川三星堆面具出现‘撞脸’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石家河遗址、河南殷墟妇好墓、四川三星堆遗址都属于早期中华文明的范畴,不同地域出土的文物呈现出“撞脸”现象证明了早期中华文明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续性,A项正确;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域,排除B项;仅凭材料无法得出长江文化的起源地是湖北地区,排除C项;“撞脸”现象只能证明其相似性、关联性,无法证明手工业技术明显进步,排除D项。故选A项。2.《左传》中记载,鲁国大夫臧文仲对鲁僖公说道:“臣闻之,服于有礼,社稷之卫也。”《晏子春秋》中记载,晏婴对齐景公说:“婴闻之,人君无礼,无以临邦。大夫无礼,官吏不恭。父子无礼,其家必凶。兄弟无礼,不能久同。”这表明()A.封建等级秩序遭到破坏 B.社会转型中礼制仍受重视C.儒家思想受到诸侯推崇 D.士阶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大夫劝谏国君时都提到了以礼治国,可见当时礼制在社会转型中仍受关注,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等级秩序尚未确立,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未受到官方重视,排除C项;材料中臧文仲、晏婴属于贵族阶层,排除D项。故选B项。3.秦及汉初,家庭继承严格实施亲子承爵制,无子则爵除;西汉末年,“同产子”(同父所生兄弟之子)获得合法承爵权;东汉,“同产子”逐渐成为无子家庭的优先继嗣对象。这一演变反映了秦至汉()A.家庭继承制度的混乱 B.政府对基层管理日趋严密C.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快 D.儒家家庭伦理观念的强化【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同产子”在秦及汉初没有家庭继承权,到了西汉末年和东汉,则获得了合法的家庭继承权并且得到无子家庭的优先认可,说明汉朝强化儒家伦理观念后对家庭继承产生较大影响,D项正确。材料是对家庭继承制度的调整,并非混乱的表现,排除A项;家庭继承制度不属于基层管理范畴,排除B项;仅凭材料无法得出“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快”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4.据史书记载,唐玄宗后期“版籍(户口册)浸坏,多非其实”,“(赋敛之司)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这反映了当时()A.户籍混乱影响国家税收 B.朝廷赋予了官员加征权C.赋役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D.人身依附关系日益减弱【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玄宗后期(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后期,出现了户籍损毁、征税官巧立名目、富有者隐匿人口以逃避税收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些都是赋役制度改革的社会背景,C项正确;材料中只体现出户籍遭到破坏,且户籍损坏只是影响国家税收的一个因素,排除A项;官员“随意增科”,并非朝廷赋予其加征税收的权力,排除B项;“贫者丁多无所伏匿”说明国家税收征收的标准依旧是人丁,人身依附关系没有减弱,排除D项。故选C项。5.明清时期,大量士人走出书斋,社会上逐渐形成了诸如著述行医的医生群体、操琴为业的琴人群体、以绘画写字为生的画家群体、以撰文为生的作家群体等。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群体间流动频繁 B.商品经济的发展C.重农观念受到了冲击 D.贫富分化的加剧【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大量士人开始从事与专业技能有关的职业,获取报酬谋生,这与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引发士人观念变化密切相关,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士人组成不同的群体,而非各群体间流动频繁,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到经济领域的内容,排除C项;士人组成社会团体,与贫富分化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B项。6.《天朝田亩制度》颁布半年后,由洪秀全批准,“照旧交粮纳税”成为一种普遍的经济政策,承认了旧有的土地所有权。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江、浙、皖三省出现了小土地所有者增多、商品性农业发展的情景。这一变化表明()A.太平天国面临现实的财政困境 B.地主土地所有制失去存在基础C.土地关系变化蕴含时代新气象 D.东南沿海的经济变动渐趋明显【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本质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材料显示,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虽然施行《天朝田亩制度》,但不久即承认地主土地所有制,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地主土地所有制没有壮大而是出现小土地所有者增多,商品性农业进一步发展,反映了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时代气息,C项正确;承认旧土地所有制的原因是太平天国面临现实财政困难,但材料指向承认地主土地所有制向小土地所有制的变化,A项不能针对全部材料内容,排除A项;B项中“失去存在基础”的说法比较绝对化,排除B项;从区域上看,皖是安徽省,不能直接用东南沿海地区指代,D项错误。故选C项。7.1897年,谭嗣同的夫人李闰等人建立中国女学会,该组织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份以妇女为对象的《女学报》,全力倡导兴办女学,争取女权。该报的主笔全由女性来担任,并突破了已婚妇女不再使用姓名的陈规,大胆地将自己的名字刊登在报头显要的位置。这表明当时()A.女性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 B.维新思潮助推社会风尚改革C.出版业中封建陋习被革除 D.妇女是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7年(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女性建立学会、创办报纸、担任主编,体现出维新思潮对社会风尚变革的推动,B项正确。仅凭材料并不能说明女性社会地位提高,排除A项;C项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C项;材料主旨并非社会变革,D项错误。故选B项。8.1923年10月,北洋军阀曹锟就任总统后,制定《中华民国宪法》,规定国家为民主性质国家,政府体制为责任内阁制,且中央与地方权力有了较为明确的划分,“地方实行具有较大权力的自治”。该宪法反映出当时()A.民主宪政符合时代发展 B.北洋政府行政效率低下C.军阀割据阻碍社会进步 D.国家治理体系渐趋完善【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3年(中国)。材料显示,《中华民国宪法》规定国家为民主性质、政府体制为责任内阁制,且明确中央与地方权力划分,反映出民主宪政符合时代发展潮流,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府行政效率问题,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北洋军阀割据问题,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国家治理体系完善,排除D项。故选A项。9.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醒道:“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一言论()A.基于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终结 B.表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完成C.是执政党的社会治理经验总结 D.体现党的忧患意识和革命精神【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年(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七届二中全会在1949年3月召开,当时三大战役已经取得胜利,解放战争形势根本扭转,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面对即将遇到的困难与挑战,毛泽东提醒中国共产党应保持自我警示与忧患意识,并希望通过自我革命来完善自我,更好地适应新形势,D项正确。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基本被推翻是1949年4月的渡江战役后,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工作重心的转移,排除B项;七届二中全会时,中国共产党还不是执政党,排除C项。故选D项。10.下图为1950年张仃创作的《新中国的儿童》,借用“五子登科”年画形式,刻画陆海空小战士,一脚踩在陆地上,一脚跨过海峡,欲把美蒋势力赶出台湾。该作品()A.是新中国成立后儿童生活真实写照B反映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正顺利进行C.体现了传统艺术与政治宣传的结合D.彰显中国人民打赢解放战争的坚定决心【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年(中国)。根据材料“1950年”“年画形式”“欲把美蒋势力赶出台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作品旨在宣传反对美蒋势力、追求和平,是将传统艺术与政治宣传相结合,C项正确。艺术作品为艺术加工,并非真实写照,排除A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于1953年,时间不符,排除B项;1950年解放战争已胜利结束,排除D项。故选C项。11.1979年,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文艺,要通过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反映人们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本质,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并且努力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给他们以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其意在强调()A.党对文艺工作统一领导B.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C.“双百”方针的贯彻落实D.文艺创作应适应时代变革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9年(中国)。根据材料“艺术形象”“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给他们以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可知,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应突出形象性、真实性、思想性,反映文艺创作应顺应时代变革需要,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邓小平讲话主旨为社会主义文艺创作问题,排除B项;“双百”方针主旨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文艺、科技的自由发展,与邓小平讲话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2.1985年,上海市对占上市总量80%的22种大宗蔬菜实行计划种植、计划收购、计划价格其余20%放开搞活,由生产单位自行种植上市、价格随行就市。这一做法()A.尚未打破计划经济的束缚 B.体现了农村改革成就凸显C.适应了城市经济改革需要 D.促成了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5年(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海对蔬菜实行计划购销与“随行就市”并存,即“管”与“放”结合,既尊重了价值规律,又兼顾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适应了改革开放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C项正确;材料中“随行就市”表明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已经被打破,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上海市城市改革,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初步建立,排除D项。故选C项。13.有学者认为,现代人是由高加索人种、刚果人种、开普人种、蒙古人种和澳大利亚人种平行演化而来的。也有学者提出了“非洲中心说”“中国中心说”等观点。在这些不同的观点中,赞同“非洲中心说”的学者较多,因为在非洲发现的人类化石最多,现代人类更可能来自非洲。这些论断反映出()A.早期人类文明存在着优劣差异B.人类起源多中心学说更接近历史的真实情况C.史料丰富程度决定了历史真相D.人类起源问题的解决有赖于考古和科技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于人类起源有多种观点,但每种观点的证实和解决都有赖于考古资料和现代科技的发展,D项正确。A项中“文明存在着优劣”的表述错误,排除A项;仅凭材料无法得出哪种学说更接近历史真实情况,排除B项;史料的丰富程度并不能决定历史真相,排除C项。故选D项。14.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描述希波战争时曾说:“亚细亚的哪个民族不曾给薛西斯(波斯皇帝)率领去打希腊呢?除去那些巨川大河之外,哪一条河的水不是给他的人喝得不够用了呢?有人把船只供应给他,有人参加了他的陆军,有人提供了骑兵,有人提供了随军运送马匹的船只。”这可用于说明()A.战争增进了区域联系 B.古希腊民主走向衰亡C.波斯帝国获胜的根源 D.西亚地区的战争频繁【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希腊(世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强调了波斯帝国在发动对希腊的战争期间,曾进行了广泛的动员和长期的准备,而这加强了帝国内部的人员往来和物资流动,增进了区域联系,A项正确。材料没有与希腊民主衰亡相关的信息,并且雅典在希波战争后经历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发展,尤其是民主政治的实践,成为希腊乃至后世政治制度的典范,排除B项;希波战争的结局是波斯战败,排除C项;仅凭材料无法得出西亚战争频繁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15.10世纪,阿拉伯人向欧洲的扩张得到遏制,不断骚扰欧洲大陆的斯堪的纳维亚人退了回去,东斯拉夫人和匈牙利人的入侵也被击退。到11世纪,西欧的商业与贸易再次兴盛起来。这反映了西欧()A.封君封臣制度渐趋巩固 B.局势稳定推动经济复苏C.城市兴起助力王权巩固 D.封建庄园制度得到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0世纪西欧周边形势稳定下来,11世纪西欧商业和贸易兴起,这揭示了11世纪西欧工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即周边局势的稳定,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西欧封君封臣制度,排除A项;材料侧重政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未涉及城市市民阶层与王权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主要提到西欧商业贸易的发展,无封建庄园制度发展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16.《一千零一夜》的故事起源于古代中东和南亚民间传说,后在伊斯兰黄金时代(8—13世纪)被整理成书,书中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该书有多个版本,最早版本可能是在埃及编纂,后叙利亚、伊拉克等地也产生了自己的版本。据此可知,该作品()A.展示了阿拉伯文化的独创性B.凸显了阿拉伯神话传说的广泛影响C.是跨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产物D.反映了中古时期亚洲社会生活全貌【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阿拉伯帝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千零一夜》作为阿拉伯世界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最大的文学作品,其成书过程非常复杂,涉及多个世纪和地区的文化交融,展现了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和智慧,C项正确;材料集中体现了《一千零一夜》的跨文化属性,而非凸显阿拉伯的独创性特点,排除A项;《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来源广泛,并不限于阿拉伯神话传说,排除B项;《一千零一夜》反映了阿拉伯帝国的社会生活,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流求”之名最早见于《隋书》,但具体指向并不清晰。唐宋时期,随着海上交通的发展,“流求”的指涉区域不断扩大,并开始具体指向台湾岛。与此同时,随着官方、士人、海商、海民等不同阶层共同参与东海的开发,海上航路不断拓展,沿海不同地区生成了各自的“流求”意象。元明时期,中国官方根据东海形势变化,强化对台湾岛和琉球群岛的经略,实现对台湾岛的行政管辖和对琉球海域的常态管控,“流求”在官方主导下统一指向今琉球群岛。明清之际,西班牙、荷兰等国殖民者侵扰中国东海海疆,明清王朝积极应对,文武协同,巩固了对东海疆域的统治。清朝进一步强化了对琉球的管控,推动国家统一,基本实现台湾与大陆的一体化进程。——摘编自陈刚《“流求”指向演变所见古代中国东海疆域的形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至明清时期“流求”指向的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朝至明清时期“流求”指向变化的原因。【答案】(1)变化:从模糊不清到明确;从不统一到统一;从指向台湾岛到指向琉球群岛。(2)原因:海上活动空间的拓展和活动的增多;海上交通的发展;东海形势的变化;行政管理的加强;外来侵略的干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对比题。时空是隋朝至明清时期的中国。变化:根据材料“具体指向并不清晰”、“开始具体指向台湾岛”、“在官方主导下统一指向今琉球群岛”可分析出从模糊不清到明确;根据材料“沿海不同地区生成了各自的‘流求’意象”、“在官方主导下统一指向今琉球群岛”可分析出从不统一到统一,从指向台湾岛到指向琉球群岛。【小问2详解】本题是原因题。时空是隋朝至明清时期的中国。原因:根据材料“官方、士人、海商、海民等不同阶层共同参与东海的开发,海上航路不断拓展”可分析出海上活动空间的拓展和活动的增多;根据材料“海上交通的发展”可分析出海上交通的发展;根据材料“东海形势变化”可分析出东海形势的变化;根据材料“实现对台湾岛的行政管辖和对琉球海域的常态管控”可分析出行政管理的加强;根据材料“西班牙、荷兰等国殖民者侵扰中国东海海疆”可分析出外来侵略的干扰;根据材料“进一步强化了对琉球的管控,推动国家统一,基本实现台湾与大陆的一体化进程”可分析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原有26784发展9347开除共计1257原由自首237天主教22逃439贪污171政治不清103赌博93哥老会152死40现共计36131成分比工人2.82%富农1.15%雇农12.92%知识分子0.99%贫农66.98%商人0.3%中农14.9%地主0.03%(注:原有党员数据为1937年统计)——摘编自《边区党委文件汇集(一九三七年九三九年)》材料二全面抗战期间,党中央和边区党委制定了“先发展、后整顿、再巩固”的发展党员策略,在该策略指引下,共产党员总数增长30%左右,农民党员数量也增长约三分之一。边区党委将在国内战争时期边区组建的赤卫军改为抗日自卫军,由农村基层党组织号召动员广大群众踊跃参军,同时各农村党支部大力动员群众参加生产运动,组织群众积极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对生产中遇到的人力不足、生产工具不足等具体困难,从实际情况出发,组织群众成立了生产互助小组和变工队,进行集体化的合作生产。陕甘宁边区主要是通过选举出的乡参议会和乡政府委员会在农村地区实行基层民主管理。乡参议会发挥的功能主要体现在选举乡政府委员上,而乡政府委员会在农村基层民主管理中发挥出更为具体的作用。——摘编自郭志成《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中共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全面抗战初期陕甘宁边区党员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全面抗战期间陕甘宁边区发展党员的意义。【答案】(1)特点:发展速度快;成分多样;构成主要以贫雇农、中农为主;重视党员质量。(2)意义:扩大了党的队伍;巩固了工农联盟;壮大了革命力量;促进了陕甘宁边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为抗战胜利奠定基础,为日后政权建设与党的组织建设提供借鉴。【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一“发展9347”得出,发展速度快;根据材料一“成分比包含工人、雇农、贫农、中农等”得出,成分多样;根据材料一“雇农12.92%”“贫农66.98%”得出,构成主要以贫雇农、中农为主;根据材料一“开除的理由”得出,重视党员质量。【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二“在该策略指引下,共产党员总数增长30%左右”得出,扩大了党的队伍;根据材料二“农民党员数量也增长约三分之一”得出,巩固了工农联盟,壮大了革命力量;根据材料二“组织群众积极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对生产中遇到的人力不足、生产工具不足等具体困难,从实际情况出发,组织群众成立了生产互助小组和变工队,进行集体化的合作生产”得出,促进了陕甘宁边区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二“陕甘宁边区主要是通过选举出的乡参议会和乡政府委员会在农村地区实行基层民主管理”得出,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全面抗战期间陕甘宁边区发展党员为抗战胜利奠定基础,为日后政权建设与党的组织建设提供借鉴。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9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部分)国内生产总值重要工农产品发展情况城乡居民存款比上年增长14%钢粮食产量比上年增长28%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8868万吨,比上年增长9.6%45644万吨,比上年增长3.1%14764亿元4.7%19.9%12.1%——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材料二(1993年)这种经济增长的速度,不仅大大超过了世界各国增长的平均数,而且连续位居第一。中国经济的繁荣,同当时国际经济增长疲软乏力的局面形成鲜明对比,已成为带动国际增长的新热点,充分显示出通过改革以自我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四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93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答案】(1)表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产值增速较快;重要工农业产品产值大幅增长;城乡居民存款总额和增速较快。背景:改革开放深化;邓小平南巡讲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明确。(2)积极作用: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提高民众生活水平;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成为带动国际经济增长的新热点;增强了国际社会主义的力量。【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有两小问。第一问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1993年的中国。表现:据材料“199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部分)”可知,材料显示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4%,钢产量比上年增长9.6%,粮食产量比上年增长3.1%,城乡居民存款比上年增长28%,这说明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产值增速较快;重要工农业产品产值大幅增长;城乡居民存款总额和增速较快。第二问是背景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1993年的中国。背景:据材料“199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部分)”并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题。时空是1993年的中国。积极作用:据材料“199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部分)”并结合所学可知,1993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产值增速较快,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城乡居民存款总额和增速较快,提高民众生活水平;据材料“中国经济的繁荣,同当时国际经济增长疲软乏力的局面形成鲜明对比,已成为带动国际增长的新热点,充分显示出通过改革以自我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并结合所学可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成为带动国际经济增长的新热点;增强了国际社会主义的力量。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北魏和平元年(公元460年),高僧昙曜奏请文成帝,于京城(今大同)西武州山开窟五所,即著名的云冈石窟的代表——“昙曜五窟”,揭开了云冈石窟开凿的序幕。明清时期,晋商活动范围起先以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为主,其后扩张至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号称“足迹遍天下”。明朝“九边形势”示意图——据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史》等整理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中国历史上的山西”,自拟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且包含时间尺度,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答案】示例1:论题:北魏时期的山西是中国北方民族交融、文化交流的中心区域。阐释: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王朝,在山西大同(平城)定都,长达近百年。北魏统治者如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如尊孔子、学汉语、改汉姓等,这些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同时,山西也是文化交流的热点区域,云冈石窟就是在这一时期开凿的,它不仅是北魏王朝留给后世的珍贵文化遗产,也是多元文化交融和文明互鉴的结晶。综上所述,北魏时期的山西,不仅是民族交融的中心,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这一时期的山西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后世的统一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示例2:论题:明代的山西在中国的边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阐释:山西地处农耕地区与游牧地区的分界线上,是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重要屏障。明朝在长城沿线设立了九边重镇,其中山西镇与大同镇一起构成了守卫京师的右侧防线。山西成为明长城防御体系中的关键一环,在抵御蒙古部落侵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综上所述,明代的山西在国家的边防体系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示例3:论题:明清时期的晋商问鼎全国。阐释:山西地处华北平原西缘,东靠太行山,西临黄河,北依长城,南面是中原地区,自古是南北交通的要道,为商业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和海外贸易的扩张为晋商的崛起提供了历史机遇。晋商以地域乡情为纽带,以“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自考真题解析及答案
- 校园春季传染病防控知识
- 茶叶加工师考试题及答案
- 《规范使用家庭用电器》(教案)-四年级劳动粤教版
- 2023二年级数学下册 2 表内除法(一)2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第3课时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结核病院感防控课件
- 全员安全知识培训
- 重要知识点解析2024年CPBA商业分析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捕梦网线描课件
- 文化用品租赁市场区域差异考核试卷
- 轮机工程船舶柴油机主动力推进装置培训课件
- 森林区划-组织森林经营类型(森林资源经营管理)
- 灰枣种植技术
- 医院污水处理技术指南(环发2023年197号2023年20实施)
- 求职登记表(标准模版)
- 高中历史 统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多元与交融:文明网络的初构《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第2课时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课件
- 智慧景区建设实务 智慧景区视频监控系统
- 简单实用电子简历表格,个人简历模板word格式
- 备考2023新高考英语听力12(答案听力原文)
- GB/T 23724.1-2016起重机检查第1部分:总则
- GB 2707-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鲜(冻)畜、禽产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