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分层练)(解析版)_第1页
8.5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分层练)(解析版)_第2页
8.5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分层练)(解析版)_第3页
8.5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分层练)(解析版)_第4页
8.5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分层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8.5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

考点基础练

考点一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

1.能正确描述黄土高原地表特征的句子是()

A.雪山连绵,冰川广布B.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C.地面坦荡,一望无际D.地表崎岖,石灰岩广布

【答案】B

【详解】“雪山连绵、冰川广布”指的是青藏高原,故A不符合题意;“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指的是黄土高

原,故B符合题意;“地面坦荡、一望无际”指的是内蒙古高原,故C不符合题意;“地势崎岖、石灰岩广布”

指的是云贵高原,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是千沟万壑,沟壑纵横。黄土高原是黄土风积地貌,直立性强,质地疏松,

再加上植被破坏,降水集中,因而水土流失严重,形成沟谷纵横的地貌特征。

2.关于黄土高原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黄土高原地区农作物可以一年三熟B.独特的地貌类型有塬、梁、峁等

C.信天游、锅庄舞是当地的传统文化D.水稻和小麦是当地主要的粮食作物

【答案】B

【详解】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主要有黄土塬、黄土梁和黄土峁;故答案B正确。寒温带和中温带的作物熟

制是一年一熟,暖温带的作物熟制是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亚热带的作物熟制是一年两熟到三熟,热带的

作物熟制是一年三熟,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属于暖温带,其耕作制度一般是一

年两熟或两年三熟,A错误;黄土高原地区位于半干旱地区,以旱地作物为主,如小麦、高梁等;锅庄舞是

藏族的民俗文化;故选B。

3.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是()

A.巴西高原B.黄土高原C.西伯利亚平原D.青藏高原

【答案】B

【详解】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是黄土高原,因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多暴雨,发生了严重的水土流失,B

正确;巴西高原、西伯利亚平原、青藏高原都不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ACD错误。故选B。

第1页共9页.

考点二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

4.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B.酸雨危害C.地震频发D.寒潮明显

【答案】A

【详解】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黄土结构疏松,裂隙较多,缺乏植被保护,在降水集中的夏季,

尤其是暴雨期间,容易遭受侵蚀。由于长期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呈现出如今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表

形态,A正确。B、C、D错误。故选A。

5.针对黄土高原地表现状,采取的治理措施是()

①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②合理安排生产活动,退耕还林还草

③合理放牧,规定合理的载畜量④实施修建梯田,修筑挡土坝工程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D

【详解】黄土高原因为水土流失,地表形态呈现千沟万壑、支离破碎。要做好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

一方面应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治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

应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合理放牧等,由

此可知①②③④正确。故该题选D。

6.为加强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下列措施中错误的是()

A.大力开垦耕地B.缓坡修筑梯田C.陡坡植树种草D.坡脚建挡土坝

【答案】A

【详解】为加强黄土高原生态建设,可以在缓坡修筑梯田,在陡坡植树种草,在坡脚建挡土坝,BCD正确,

不符合题意;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大力开垦耕地,会造成更严重的水土流失,不利于加强黄土高原生

态建设,A错误,符合题意。故选A。

综合提升练

1.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为了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图中①②③三地的生态

建设活动,合理的是()

第2页共9页.

A.①修筑挡土坝②修筑梯田③种植优质牧草

B.①修筑梯田②退耕还林还草③修筑挡土坝

C.①开挖鱼塘②打坝淤地③种植山杏

D.①开挖鱼塘②种植谷子③建设人工草场

【答案】B

【详解】黄土高原地区又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在不同地区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如①

是缓坡,可以修筑梯田,种植谷子等作物,②是陡坡,要退耕还林,可以种植山杏等经济林木,使土不下

坡,③是坡脚,要建挡土坝,防止水土流失。故B符合题意,故选B。

2.关于窑洞(下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A.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地区

B.具有省工、省料、省地、冬暖夏凉等优点

C.易于拆装,搬运方便

D.利用黄土直立性好、结构均匀、富含钙质等特点,在坚实的黄土沟谷崖面上挖掘而成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窑洞是黄土高原上的传统民居,A正确;窑洞是当地居民因地制宜,利用当地自然

环境的产物,具有经济实惠,冬暖夏凉的特征,B正确;窑洞不易拆装,搬运不便,C错误;黄土是风成土,

利用黄土直立性好、结构均匀、富含钙质等特点,在坚实的黄土沟谷崖面上挖掘而成,D正确。故选C。

3.下列你认为搞好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生物措施是()

第3页共9页.

A.禁止采矿B.修挡土坝C.植树种草D.修建梯田

【答案】C

【详解】禁止采矿说法绝对,不现实;修挡土坝、修建梯田不属于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属于生物措施,可

以保持水土。所以排除ABD,选C。

4.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已得到广泛支持的是()

A.水成说B.风成说C.风水两相说D.原生说

【答案】B

【详解】关于黄士的来源,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多种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认同,即认为黄土是从中

亚、蒙古高原和我国西北部内陆地区吹来的。风成说认为黄土的形成过程是中亚、蒙古高原和我国西北部

内陆地区气候干燥,地面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不断破碎为粗细不等的颗粒。每遇大风,往往风卷沙尘,遮

天蔽日。粗大的砾石残留原地,形成了戈壁;颗粒较粗的沙子在近处堆积,形成了沙漠;而颗粒细小的尘

土,则随风东移南下,当风力减弱或遇到山脉阻挡时,便纷纷扬扬地降落下来。经过几百万年不断地累积,

形成了今天这样深厚的黄土层。故选B。

5.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区是()

A.塬B.墚C.峁D.川

【答案】D

【详解】黄土塬、黄土茆,黄土梁是黄土高原特有的地貌地形,塬、梁、峁之间的关系基本上代表了黄土

丘陵区流水对黄土的侵蚀强度和地貌演化过程;黄土川,地形平坦开阔,利于农业生产,是人口集中的地

区;黄土塬、黄土茆、黄土梁都是黄土高原地区崎岖不平的地形地貌,都不利于农业生产,不是人口集中

的地区,D正确,A、B、C错误,故选D。

6.黄土高原众多能源资源中,()资源尤为丰富。

A.煤炭B.石油C.铁矿D.天然气

【答案】A

【详解】黄土高原煤炭储量占全国煤类总储量的1/4,而且煤质好,埋藏浅,可露天开采,开采成本低;能

源中煤炭资源比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A正确、BD错。铁矿不属于能源资源,C错。故选A。

7.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日益改善,最有效的措施是()

A.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业生产B.打坝淤地,大力发展粮食生产

C.引进外资,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工业D.修建梯田,大面积种植水稻

【答案】A

第4页共9页.

【详解】黄土高原表面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坡度较大,应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可以发展林果业生产,A

正确;在黄土高原的缓坡地带可以修建梯田,发展粮食生产,在黄土高原的沟谷地带适合打坝淤地,黄土

高原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注意水土保持工作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不能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出口加

工工业、大面积种植水稻,BCD错误。故选A。

【点睛】黄土高原每年流失大量土壤。引起水土流失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地

势较高,起伏较大,降水集中,多暴雨,植被覆盖较差;黄土结构疏松,多裂院。人为原因:人类不合理利用

土地资源,导致植被破坏、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不合理开矿等。

8.下列哪项不是黄土高原的特色风情()

A.信天游B.窑洞C.吊脚楼D.安塞腰鼓

【答案】C

【详解】黄土高原有独特的黄土风情,包括信天游、窑洞、安塞腰鼓等,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依山靠

河就势而建,多见于我国南方地区,反应当地较为湿热的自然环境,所以A、B、C说法正确,D说法错误,

选D。

9.黄土高原上那么多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风成说”得到广泛的认可。下列说法不能作为“风成说”证据的是

()

A.黄土以差不多的厚度覆盖在起伏不同的各种地形上

B.黄土高原自西北到东南,黄土颗粒越来越细

C.黄土的矿物成分与其下面的基岩成分不同

D.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

【答案】D

【详解】黄土高原黄土风成说最有力的证据是黄土分布在沙漠和戈壁的下风区。因此,黄土高原正好形成

在蒙古高原南缘是最好的证据。北风送土,填山没壑。黄土高原自西北到东南,风势逐渐减弱,加上南方

气候湿润加速土质分化,黄土颗粒越来越细。黄土高原地面沟壑纵横,这是由于水土流失而造成的,故选D。

10.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下列不是水土流失成因的是()

A.土质疏松,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B.开发历史悠久,长期过垦过牧

C.修路、采矿等人类活动破坏地表

D.森林茂密,植被覆盖率高

【答案】D

第5页共9页.

【详解】黄土高原地区开发历史悠久,长期过垦过牧,再加上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夏季多暴雨,修路、

采矿等人类活动破坏地表,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茂密,植被覆盖率高不会造成水土流失。故根据题意,

选:D。

11.下图模拟实验中,影响烧杯中沙含量的主要因素是()

A.地表植被覆盖率B.坡度的大小

C.土壤的紧实程度D.降水的强弱

【答案】A

【详解】读图可得,如图的模拟实验中,影响烧杯中水沙含量的因素主要是地表植被覆盖率。同等降水量,

同等坡度,同等土壤的紧实程度,植被越茂密,水土流失越少,沙含量越小,A正确,BCD错。故选A。

12.黄土高原的社会、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

A.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B.修坝挡土淤地,大量修建梯田

C.增加牧畜数量,发展林果业D.植树种草,退耕还林,改善生态环境

【答案】D

【详解】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在夏季暴雨的冲刷下,水土流失严重,因此加强本区的生态建设,

改善环境显得十分重要。不宜扩大耕地面积,大量修建梯田,AB错误;要让黄土高原的社会、经济实现可

持续发展,必须减少草地放牧的牧畜数量,C错误;退耕还林还草,增加植被,种植防护林,改善环境,D

正确。故选D。

13.关于黄土高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起太行山,西到乌鞘岭,北抵长城,南到南岭

B.塬、梁、峁、川是黄土高原特有的地表形态

C.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已经得到根本的改善

D.黄土高原全部位于陕西省和山西省

【答案】B

第6页共9页.

【详解】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它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A错误。

由于长期的流水侵蚀和搬运,黄土高原呈现出如今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形成了独特的黄土塬、黄土梁、

黄土峁、黄土川等地貌类型,B正确。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C错误;从省份角度来

说,黄土高原包括山西省、陕西省、河南省、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和青海省等七省区

的大部分或一部分地区,D错误。故选B。

14.读黄土高原区域图和治理措施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②为______________(山脉),④为____________(河流)

(2)黄土高原从温度带看,大部分地区属于___________带;从四大地理区域看,属于____地区。

(3)黄土高原地表形态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形成这种自然景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4)为了治理当地环境,采取了生物措施,如在甲处__________________,在乙处________还采取了工程措

施,如在丙处建________。

【答案】(1)太行山黄河

(2)暖温北方

(3)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水土流失严重

(4)修建梯田植树造林打坝淤地

【分析】本题以黄土高原地区为材料,设置四个小题,涉及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地形地势、其水土流失

的治理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1)读图可知,②为太行山脉,山脉以东为华北平原,以西为黄土高原;④为干流呈现“几”字型

的黄河。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结合气温的南北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从北到南可以将我国划分为五个温

度带,即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还有一个青藏高原区;黄土高原位于暖温带,地处我

第7页共9页.

国秦岭—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土高原由于土质疏松、夏季暴雨集中、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其形成千沟万壑、

支离破碎的地表形态。

(4)读图可知,在甲缓坡应该修建梯田;在乙陡坡应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在丙沟里应建坝拦蓄泥沙,打

坝淤地等。

1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形名称。A____(高原),B____(山脉)C____(山脉),D____河。

(2)从温度带看,该区属于____带,从气候类型看,该区属于____气候,从阶梯位置看,位于第____级阶梯。

(3)该区域地表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