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5T 2238-2024 养殖海带碳汇评估技术规程_第1页
DB35T 2238-2024 养殖海带碳汇评估技术规程_第2页
DB35T 2238-2024 养殖海带碳汇评估技术规程_第3页
DB35T 2238-2024 养殖海带碳汇评估技术规程_第4页
DB35T 2238-2024 养殖海带碳汇评估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65.15035CCSB5035福 建 省 地 方 标 准DB35/T2238—2024养殖海带碳汇评估技术规程CodeofpracticeforassessmentofcarbonsinkinculturedSaccharinajaponica2024-12-24发布 2025-03-24实施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PAGE\*ROMANPAGE\*ROMANIIDB35/T2238—2024目 次前言 II范围 1规范性引用文件 1术语和定义 1基本要求 2评估周期 2评估区域 2评估方法 2工作流程 2调查与分析方法 4现场调查法 4估算法 5评估方法 5评估区域养殖海带碳库储量 5评估区域可移除生物碳量 6评估区域养殖海带碳汇量 6评估区域养殖海带惰性有机碳量 9质量控制 10人员要求 10调查与分析 11评估过程 11资料管理 11评估报告编制 11附录A(资料性) 采样与分析记录表 12附录B(资料性) 养殖海带产生的惰性溶解有机碳采样与分析方法 13附录C(资料性) 养殖海带产生的惰性颗粒有机碳采样与分析方法 15附录D(资料性) 养殖海带产生的惰性沉积物有机碳采样与分析方法 17附录E(资料性) 沉积物密度和沉积速率采样与分析方法 19附录F(资料性) 养殖海带碳汇评估报告格式与内容 22参考文献 24DB35/T2238—2024前 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福建省渔业资源监测中心、厦门大学、闽江学院。11DB35/T2238—2024养殖海带碳汇评估技术规程范围本文件适用于养殖海带碳储量变化的碳汇评估工作。规范性引用文件(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2763.2—2007 海洋调查规范 第2部分:海洋水文观测GB/T12763.8—2007 海洋调查规范 第8部分: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GB/T12763.9—2007 海洋调查规范 第9部分:海洋生态调查指南GB17378.2—2007 海洋监测规范 第2部分:数据处理与分析质量控制GB17378.3—2007 海洋监测规范 第3部分:样品采集、贮存与运输GB17378.4—2007 海洋监测规范 第4部分:海水分析GB/T30891—2014 水产品抽样规范HY/T0305—2021 养殖大型藻类和双壳贝类碳汇计量方法 碳储量变化SC/T2005.3—2000 海带筏式养殖产量验收方法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养殖海带碳汇 carbonsinkinculturedSaccharinajaponica一个养殖周期内海带从海水中吸收并固定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和能力。注:本文件是指由养殖海带产生并留存在海洋水体和沉积物中的有机碳。[来源:HY/T0305—2021,3.1,有修改]养殖海带碳库 carbonreservoirinculturedSaccharinajaponica养殖海带固定的碳,包括可移除生物碳,留存在海洋环境中的溶解有机碳、颗粒有机碳和沉积物有机碳。养殖海带可移除生物碳 removablebiomasscarboninculturedSaccharinajaponica采收移除的养殖海带藻体中储存的碳。DB35/T2238—20243.4溶解机碳 dissolvedorganiccarbon海水中以溶解态形式存在的有机碳。注:本文件是指使用孔径0.7µm的玻璃纤维(GF/F)滤膜过滤后保留在海水中的有机碳。3.5颗粒机碳 particulateorganiccarbon海水中以颗粒态形式存在的有机碳。注:本文件是指使用孔径0.7µm的玻璃纤维(GF/F)滤膜过滤被截留在滤膜上的有机碳。3.6沉积有碳 sedimentaryorganiccarbon沉积物样品经酸化处理去除无机碳后的有机碳。3.7惰性机碳 refractoryorganiccarbon海洋环境中难以被化学和生物过程降解而在一定时间内稳定存在的有机碳,包括惰性溶解有机碳、惰性颗粒有机碳和惰性沉积物有机碳。养殖海带碳汇评估应涵盖从分苗到采收的一个完整养殖周期。根据评估需求,可按行政区域、地理边界、养殖主体生产区域或其他需求自行确定评估区域。估算法养殖海带碳汇评估工作流程见图1。233DB35/T2238—2024确定评估需求确定评估需求选择评估方法(4.3)确定评估区域(4.2)调查与分析调查与分析调查方案调查与分析结果估算法(6.2,适用于快速和简易评估或现场调查法部分缺失数据的补充)现场调查法(6.1,适用于准确评估)养殖产量、投苗量沉积物密度、沉积速率、沉积物有机碳、惰性沉积物有机碳养殖面积和产量、投苗量、干湿比、含碳率调查方法(6.2.2)调查内容(6.2.1)分析方法(6.1.6)调查与采样方法(6.1.4)调查站位布设(6.1.3)调查时间和频次(6.1.2)调查内容(6.1.1)碳汇评估碳汇评估评估区域养殖海带惰性有机碳量(7.4)养殖海带产生的惰性颗粒有机碳量、惰性沉积物有机碳量(7.4.1.3、7.4.1.4、7.4.2.3)养殖海带产生的惰性溶解有机碳量(7.4.1.2、7.4.2.2)评估区域养殖海带碳库储量(7.1)养殖海带产生的溶解有机碳量(7.3.1.2、7.3.2.2)养殖海带产生的颗粒有机碳量、沉积物有机碳量(7.3.1.3、7.3.1.4、7.3.2.3)评估区域养殖海带碳汇量(7.3)评估区域可移除生物碳量(7.2)评估报告编制(9)评估报告编制(9)图1 养殖带汇估作程44DB35/T2238—2024在海带养殖初期(分苗后)和收获期分别开展1次现场调查。按照GB17378.3—2007中4.5的原则要求布设调查断面和站位,采用“网格式”布设,均匀分布在养殖区内部。按照GB17378.3—2007中4.5.3的要求设置采样层次。采用现场调查获取或采用渔业部门提供的海带养殖面积数据。现场调查按照SC/T2005.3—2000中6.3的规定执行。采用现场调查获取或采用渔业部门提供的海带养殖产量和投苗量的鲜重数据。现场调查按照SC/T2005.3—2000中第6章的规定执行。按照GB/T30891—2014中第5章的规定进行养殖海带藻体样品的采集,每个站位至少取3个平行样,样品信息记录表见附录A。按照GB17378.4—2007中第34章的要求进行水样采集,使用孔径0.7µm的玻璃纤维(GF/F)滤膜过滤获得溶解有机碳样品,每份样品至少取3个平行样,样品信息记录表见附录A。按照GB/T12763.9—2007中6.4.5的规定进行水样采集,使用孔径0.7µm的玻璃纤维(GF/F)滤膜过滤获得颗粒有机碳样品,每份样品至少取3个平行样,样品信息记录表见附录A。按照GB/T12763.8—2007中第3A55DB35/T2238—2024D按照GB/T12763.8—2007中第6章的规定进行沉积物密度样品采集。沉积速率可采用沉积物捕集器法或210Pb法。沉积物捕集器采样方法见附录E。210Pb法按照GB/T12763.8—2007中第6章的规定采集沉积物柱状样并分层。沉积物密度和沉积速率样品信息记录表见附录E。按照GB17378.3—2007中4.12的要求进行样品保存和运输。各参数按照表1分析方法进行分析。表1 分析法参数分析方法引用依据海带干湿比和含碳率元素分析仪法HY/T0305—2021水深回声测深仪法GB/T12763.2—2007溶解有机碳总有机碳分析仪法GB17378.4—2007颗粒有机碳元素分析仪法GB/T12763.9—2007沉积物有机碳元素分析仪法GB/T12763.8—2007惰性有机碳降解法或化学氧化法附录B、附录C、附录D,参考文献沉积物密度和沉积速率沉积物捕集器法或210Pb法附录E,GB/T12763.8—2007,参考文献估算法养殖产量和投苗量。通过现场调查获取或采用渔业主管部门提供的海带养殖产量和投苗量的鲜重数据。现场调查按照SC/T2005.3—2000中第6章的规定执行。𝐶Re=×𝑟+(1)66DB35/T2238—2024式中:C(t·a-1);C(t·a-1);44/12;C——养殖海带碳汇量,以二氧化碳当量计,单位为吨每年(t·a-1)。HY/T0305—2021中4.2.4式中:

×𝑅DMC×−×𝑅DMCS×(2)C——养殖海带可移除生物碳量,以碳当量计,单位为吨每年(t·a-1);W(t·a-1);W——养殖海带投苗量,单位为吨每年(t·a-1);TPSRDMCS——海带苗种干湿比,若无实测数据则采用比例系数13%;CS——海带苗种含碳率,若无实测数据则采用比例系数24%。式中:

𝐶SC=(𝐶DOC+𝐶POC+𝐶SOC)×𝑟 (3)SCC——养殖海带碳汇量,以二氧化碳当量计,单位为吨每年(t·a-1);SCDOCC(t·a-1);DOCPOCSOCC(t·a-1);C(t·a-1);44/12POCSOC=×𝛥𝑐DOC×(4)式中:C——养殖海带产生的水体溶解有机碳量,以碳当量计,单位为吨每年(t·a-1);77DB35/T2238—2024WV(m3);W-3ΔcDOC——海带收获期和养殖初期水体溶解有机碳平均含量的差值,单位为吨每立方米(t·m);T1——海带养殖周期,单位为年(a),不足1年按1年处理。体中的含量。 =𝑆×𝐷 (5)式中:WV(m3);WS——海带养殖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D——海带养殖区平均水深,单位为米(m)。(6)=×𝛥𝑐POC×(6)式中:POCC(t·a-1);POCWV(m3)W-3t·m)T1——海带养殖周期,单位为年(a),不足1年按1年处理。ΔcPOC体中的含量。(8)式中:

=×(7)C(t·a-1);SW(t·a-1);SCPSOC——海带养殖区沉积物有机碳含量。 =𝑆×𝜈×𝜌×(8)式中:SW(t·a-1);SS——海带养殖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v——平均沉积速率,单位为米每天(m·d-1),实测数据参照附录E的要求进行分析;若无实测数据,则三沙湾、莆田、漳州海带养殖区沉积速率v分别采用5.3×10-5米每天(m·d-1)、2.7×10-5米每天(m·d-1)、1.4×10-5米每天(m·d-1);88DB35/T2238—2024ρEρ分别采用1.43吨每立方米(t·m-3)、1.19(t·m-3)、1.09(t·m-3);2T(d·a-1)2估算法养殖海带碳汇量由养殖过程中海带产生的水体溶解有机碳量、颗粒和沉积物有机碳量组成,按公式(9)计算:式中:

+𝐶PSOC)×𝑟 (9)SCC——养殖海带碳汇量,以二氧化碳当量计,单位为吨每年(t·a-1);SCDOCC(t·a-1);DOCPSOCC (t·a-1);PSOCr——二氧化碳与碳转换系数,即二氧化碳与碳摩尔质量之比44/12。溶解有机碳量,按公式式中:

=×(10)C——养殖海带产生的水体溶解有机碳量,以碳当量计,单位为吨每年(t·a-1);DOCC——养殖海带可移除生物碳量,以碳当量计,单位为吨每年(t·a-1);rDOC——溶解有机碳释放比例,采用比例系数30%。式中:

=×(11)C(t·a-1);PSOCC——养殖海带可移除生物碳量,以碳当量计,单位为吨每年(t·a-1);rPSOC——颗粒和沉积物有机碳释放比例,采用比例系数7%。藏成为沉积物有机碳,这两部分的总量可通过比例系数估算。99DB35/T2238—2024养殖海带惰性有机碳量按公式(12)计算:++𝐶RSOC)×𝑟 (12)式中:RSCC(t·a-1);RSCRDOCRPOCRSOCC 养海产的性溶有碳,碳量计单为每(t·a-1);C 殖带生性颗有碳,碳量计单为每(t·a-1);C 殖带生性沉物机量以当量,位吨年RDOCRPOCRSOCr——二氧化碳与碳转换系数,即二氧化碳与碳摩尔质量之比44/12。养殖海带产生的惰性溶解有机碳量按公式(13)计算:=×(13)式中:RDOCC (t·a-1);RDOCC——养殖海带产生的水体溶解有机碳量,以碳当量计,单位为吨每年(t·a-1);DOC30养殖海带产生的惰性颗粒有机碳量按公式(14)计算:=×(14)式中:RPOCC (t·a-1);RPOCC——养殖海带产生的颗粒有机碳量,以碳当量计,单位为吨每年(t·a-1);POCC22养殖海带产生的惰性沉积物有机碳量按公式(15)计算:=×(15)式中:RSOCC (t·a-1);RSOCSOCC(t·a-1);SOCrRSOC——惰性沉积物有机碳占沉积物有机碳量的比例,实测数据参照附录D的要求进行分析;若无实测数据则采用比例系数16%。估算法养殖海带惰性有机碳量按公式(16)计算:+𝐶RPSOC)×𝑟 (16)1010DB35/T2238—2024式中:RSCC(t·a-1);RSCRDOCC (t·a-1);RDOCRPSOCC (t·a-1);RPSOCr——二氧化碳与碳转换系数,即二氧化碳与碳摩尔质量之比44/12。养殖海带产生的惰性溶解有机碳量按公式(17)计算:=×(17)式中:RDOCC (t·a-1);RDOCC——养殖海带产生的水体溶解有机碳量,以碳当量计,单位为吨每年(t·a-1);DOCrRDOC——惰性溶解有机碳占水体溶解有机碳量的比例,采用比例系数30%。养殖海带产生的惰性颗粒和沉积物有机碳量按公式(18)计算:=×(18)式中:RPSOCC (t·a-1);RPSOCC(t·a-1);PSOCrRPSOC——惰性颗粒和沉积物有机碳占颗粒和沉积物有机碳量的比例,采用比例系数19%。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调查与分析过程质量控制。调查前所需仪器设备应按规定定期进行检定/标定/GB17378.2—2007检查评估方法、单位转换、系数采用和计算过程等的正确性。1111DB35/T2238—20241212DB35/T2238—2024附录A()A.1。表A.1养殖海带藻体和表层沉积物采样与分析记录表站位名称站位经纬度采样日期藻体样品编号藻体鲜重g藻体干重g干湿比%藻体含碳率%沉积物样品编号沉积物有机碳含量%藻体平行样1沉积物平行样1藻体平行样2沉积物平行样2藻体平行样3沉积物平行样3平均值平均值记录者校对者审核者A.2表A.2溶解有机碳(DOC)和颗粒有机碳(POC)采样与分析记录表海区站位名称站位水深站位经纬度采样日期采样深度mDOC样品编号DOC含量mg/LPOC样品编号POC含量mg/LDOC平行样1POC平行样1DOC平行样2POC平行样2DOC平行样3POC平行样3平均值平均值DOC平行样1POC平行样1DOC平行样2POC平行样2DOC平行样3POC平行样3平均值平均值DOC平行样1POC平行样1DOC平行样2POC平行样2DOC平行样3POC平行样3平均值平均值记录者校对者审核者1313DB35/T2238—2024附录B(资料性)养殖海带产生的惰性溶解有机碳采样与分析方法DOC在海带养殖区站位采集现场海水5L,使用450℃预先灼烧过的孔径0.7µm的玻璃纤维(GF/F)滤膜过滤海水去除颗粒物。每份样品取3个平行样。Q-lab0、1d、d5、9、15d40mLGB17378.4—200734DOCDOCDOCRDOCDOCrRDOCDOCB.1表B.1DOC光化学降解数据记录表海区日期实验天数d样品标号DOC含量mg/L平行样1平行样2平行样3平行样1平行样2平行样3平行样1平行样2平行样3平行样1平行样2平行样3平行样1平行样2平行样3平行样1平行样2平行样3DCC(DOmg/L(平均值)DCC(DOmg/L(平均值)RDCrDO=C(DCC(DO记录者校对者审核者1414DB35/T2238—2024DOCd表B.2DOC微生物降解数据记录表海区日期实验天数d样品标号DOC含量mg/L平行样1平行样2平行样3平行样1平行样2平行样3平行样1平行样2平行样3平行样1平行样2平行样3平行样1平行样2平行样3平行样1平行样2平行样3DCC(DOmg/L(平均值)DCC(DOmg/L(平均值)RDCrDO=C(DCC(DO记录者1515DB35/T2238—2024附录C(资料性)养殖海带产生的惰性颗粒有机碳采样与分析方法POC5L,使用4500.7µm(GF/F)3GF/FmL15min50、1d、3、5、9、15d……50mL,参照GB/T12763.9—2007中6.4.5POCPOCPOCRPOCPOC即为rRPOC。POCC.1。表C.1POC光化学降解数据记录表海区日期实验天数d样品标号POC含量mg/L平行样1平行样2平行样3平行样1平行样2平行样3平行样1平行样2平行样3平行样1平行样2平行样3平行样1平行样2平行样3平行样1平行样2平行样3PCC(POmg/L(平均值)PCC(POmg/L(平均值)RPCrPO=C(PCC(PO记录者校对者审核者1616DB35/T2238—2024POC3表C.2POC微生物降解数据记录表海区日期实验天数d样品标号POC含量mg/L平行样1平行样2平行样3平行样1平行样2平行样3平行样1平行样2平行样3平行样1平行样2平行样3平行样1平行样2平行样3平行样1平行样2平行样3PCC(POmg/L(平均值)PCC(POmg/L(平均值)RPCrPO=C(PCC(PO记录者校对者审核者1717DB35/T2238—2024附录D(资料性)养殖海带产生的惰性沉积物有机碳采样与分析方法沉积物样品冷冻干燥、研磨,取一部分参照GB/T12763.8—2007中6.7.8的规定测定沉积物有机碳含量CSOC。15mg30mL25mL333mmol/L),60℃振荡h2000rpm4 5min,取清液高稀释250倍使用光计测稀释品空白565nm长的吸率。分别制度250mmol/L、275mmol/L、300mmol/L、333mmol/L、350mmol/L高酸溶,分别稀释250后,分度计定565nm长吸光,绘吸度与锰酸浓度工曲。由不沉积的白与积物品的光之差计算高锰钾量的化Δc(单位mmol),而计算被化碳(化过中1mmolMnO-9mg),即沉物性有碳量C 4 使用沉积物总有机碳含量CSOC减去活性有机碳含量CLSOC,即为惰性有机碳含量CRSOC。rRSOCD.1表D.1化学氧化法测定惰性沉积物有机碳数据记录表海 区站位名称站位经纬度采样日期高锰酸钾工作曲线编号沉积物质量mg有机碳含量%高锰酸钾消耗量mmol活性有机碳含量%惰性有机碳含量%平行样1平行样2平行样3平均值//RSOC占比rRSO=RSO/SO记录者使用箱式采泥器采集沉积物,选择未受扰动破坏的沉积物,用5cm直径、30cm高的PC管,通过在箱式采泥器内插管的方式采集10cm深度的沉积物柱状样,每个站位采集不少于15个柱状样,采样管上下两端用胶塞密封。同时采集底层海水20L并记录水温,海水用孔径0.7µm的玻璃纤维(GF/F)滤膜1818DB35/T2238—2024过滤以除去颗粒物。向沉积物采样管中缓慢注满底层水(沉积物与水的体积比1:2),低温避光尽快带回实验室,稳定12h后正式进行培养实验。36123(0.5cm以内GB/T12763.8—2007中6.7.812个月后rRSOCD.2表D.2微生物降解法测定惰性沉积物有机碳数据记录表海区日期实验天数d样品编号沉积物碳含量%平行样1平行样2平行样3平行样1平行样2平行样3平行样1平行样2平行样3平行样1平行样2平行样3SCC0(SC(平均值)SCCf(SC(平均值)RSCrROCf(SCC0(SC注:若360天后SOC含量仍未稳定,可延长实验,自行增加表格。记录者校对者审核者1919DB35/T2238—2024附录E(资料性)沉积物密度和沉积速率采样与分析方法 ω

𝑚w−1)×100% (E.1)(𝑚d(式中:ω——含水率,%;mw——沉积物湿重,单位为克(g);md——沉积物干重,单位为克(g)。将环刀采集的沉积物样品称重,根据环刀取得的沉积物质量(mw)和体积(即环刀容积V)计算沉积物密度,沉积物湿密度和干密度分别参照公式(E.2)和公式(E.3)计算:

𝑚w) (E.2)(𝑉(式中:wρ—积湿度位为每方米g·-3)wmw(g);V(cm3) ρ= 𝜌w (E.3)1+0.01×𝜔式中:wρ(g·cm-3);ρ(g·cm-3);ωw沉积物密度数据记录表见表E.1。表E.1沉积物密度数据记录表海区采样深度样品标号沉积物湿重g沉积物干重g环刀容积cm3含水率%沉积物湿密度g·cm-3沉积物干密度g·cm-3( )cm平行样1平行样2平行样3平均值///( )cm平行样1平行样22020DB35/T2238—2024表E.1沉积物密度数据记录表(续)采样深度样品标号沉积物湿重g沉积物干重g环刀容积cm3含水率%沉积物湿密度g·cm-3沉积物干密度g·cm-3( )cm平行样3平均值///记录者校对者审核者0.5m(E.4)𝑣1

=𝑚𝑠×

·································································(E.4)式中:

3651v(g·cm-2·a-1);1m——沉积物质量,单位为克(g);s——沉积物捕集器开口面积,单位为平方厘米(cm2);t——沉积物捕集器布放时间,单位为天(d)。根据沉积物湿密度ρw(可近似使用表层沉积物密度,或用环刀取一定体积捕集器内的沉积物参照上文方法测定密度),可将沉积速率换算为厘米每年(cm·a-1),沉积速率参照公式(E.5)计算:𝑣=𝑣1 (E.5)𝜌w式中:v——沉积速率,单位为厘米每年(cm·a-1);1v(g·cm-2·a-1);1wρ(g·cm-3)。E.2w表E.2沉积速率数据记录表海区站位名称站位经纬度(cm2)布放日期回收日期样品编号沉积物质量g沉积物密度g·cm-3沉积速率cm·a-1平行样1平行样2平行样3平均值记录者校对者审核者2121DB35/T2238—2024210Pb法在海带养殖区站位采集沉积物柱状样,将柱状样分层(5cm以内每0.5cm一层,5cm以深每1cm一层)切割后密封冷冻保存。参照GB/T12763.8—2007中6.8.5的规定,使用210Pb法测定每层沉积物的年龄。根据沉积物所在深度(D)和年龄(Y)计算沉积速率,沉积速率数据记录表见表E.3。沉积速率参照公式(E.6)计算:𝑣=𝐷 (E.6)𝑌式中:v——沉积速率,单位为厘米每年(cm·a-1);D——沉积物深度,单位为厘米(cm);Y——沉积物年龄,单位为年(a)。表E.3沉积速率数据记录表海区站位名称站位经纬度采样日期采样深度样品编号沉积物年龄a沉积速率cm·a-1( )cm平行样1平行样2平行样3平均值( )cm平行样1平行样2平行样3平均值( )cm平行样1平行样2平行样3平均值记录者2222DB35/T2238—2024附录F(资料性)养殖海带碳汇评估报告格式与内容文本外形尺寸为A4(210mm×297mm)。养殖海带碳汇评估报告封面格式如下:——第一行书写:养殖海带碳汇评估报告(一号宋体,加粗,居中);——第二行书写:编制单位全称(三号宋体,加粗,居中);——第三行书写:编制时间:××××年××月(小三号宋体,加粗,居中);——各行间距适宜。参照图F.1中的大纲编制养殖海带碳汇评估报告。可根据评估区域特点和调查内容,对有关章节做适当增减。图F.1养殖海带碳汇评估报告编写大纲2323DB35/T2238—2024图F.1养殖海带碳汇评估报告编写大纲(续)DB35/T2238—2024参 考 文 献王晓慧,吴伊婧,范代读.福建兴化湾外近海Pb法沉积速率及校正方法[J古地理学报,2019,21(03):527-536.BLAIRGJ,LEFRORDB,LISLEL.Soilcarbonfractionsbasedontheirdegreeofoxidation,andthedevelopmentofacarbonmanagementindexforagriculturalsystems[J].Australianjournalofagriculturalresearch,1995,46(7):1459-1466.HuB,WangP,WangC,etal.Photogeochemistryofparticulateorg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