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检测)(解析版)-高考生物备考复习重点资料归纳_第1页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检测)(解析版)-高考生物备考复习重点资料归纳_第2页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检测)(解析版)-高考生物备考复习重点资料归纳_第3页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检测)(解析版)-高考生物备考复习重点资料归纳_第4页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检测)(解析版)-高考生物备考复习重点资料归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五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9讲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检测)

1办实人修

1.(2022•河北模拟)生物科学史蕴含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下列科学史实验与结论不

相符的是()

选项科学史实验结论

A用铃声与食物多次结合,使狗建立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

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

B将狗的小肠黏膜和稀盐酸混合磨碎后制成的在盐酸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了一

提取液注入狗的静脉,检测肤液分泌情况种化学物质,引起胰液分泌

C先摘除健康狗的胰腺,造成实验性糖尿病,然胰腺能分泌某种抗糖尿病的物质

后注入另一只狗菱缩的膜腺提取液,检测患病

狗的血糖

D在黑暗中先将胚芽鞘尖端切掉,然后将尖端放尖端受刺激后,向下传递影响导致

置于胚芽鞘切面的任意一侧,观察胚芽鞘生长胚芽鞘弯曲生长

状况

A.AB.BC.CD.D

【分析】1、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

2、拜尔实验过程和现象:切去胚芽鞘尖端,移至一侧,置于黑暗中培养,胚芽鞘向放尖

端的对侧弯曲生长。

3、胰腺的胰岛是内分泌腺,可分泌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二者共同维持血糖的平衡。

4、小肠黏膜分泌促胰液素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解答】解:A、用铃声与食物多次结合,使狗建立条件反射,说明了“条件反射是在非

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A正确;

B、为了验证胰液的分泌是一个化学调节的过程而不是“顽固的神经反射英国科学家

斯他林和贝利斯把狗的一段小肠剪下,刮下黏膜,将黏膜与稀盐酸混合加沙子磨碎,制

成提取液,将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条狗的静脉中,发现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实验证明了

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可能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进入血液后,随血流到

达胰腺,引起胰液的分泌,B正确:

C、先摘除健康狗的胰腺,造成实验性糖尿病,然后注入另一只狗萎缩的胰腺提取液,检

测患病狗的血糖降低,说明胰腺能分泌某种抗糖尿病的物质,c正确;

D、拜尔在黑暗中先将胚芽鞘尖端切掉,然后将尖端放置于胚芽鞘切面的任意一侧,观察

到胚芽鞘向对侧生长,说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某种影响分布不均匀的结果,

詹森在胚芽鞘尖端和尖端下部之间插入琼脂片,单侧光照射下发现胚芽鞘弯曲生长,可

说明尖端向下传递某种影响,但向下传递与尖端受刺激无关系,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激素调节的发现历程及相关实验分析、

血糖调节、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

题。

2.(2022•山东模拟)人的大脑皮层有140多亿个细胞存在,组成了许多的神经中枢.使大

脑有很多复杂的高级功能。下列关于人脑高级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A.某患者由于不能看懂文字影响了正常阅读,推测为S区受损

B.海马区神经元大量死亡是造成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丧失记忆和语言功能的原因

C.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听、说、读、写分别由相互独立的不同中枢控制

D.学习、记忆和情绪也属于人脑的高级功能,短时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分析】1、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

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2、各级中枢的联系: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

调控。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诋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这样,相应器官、

系统的生理活动,就能进行得更加有条不紊和精确。

3、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解答】解:A、不能看懂文字从而影响了正常阅读,应是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受

损所致,A错误;

B、研究发现,阿尔茨海默症是由大脑内海马区神经元大量死亡造成的,患者表现逐渐丧

失记忆和语言功能,B正确;

C、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听、说、读、写分别由不同中枢控制,但四个中枢

之间有联系,C错误;

D、学习、记忆和情绪也属于人脑的高级功能,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

联系有关,长时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错误。

故选:Bo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语言功能学习、记忆、情绪大脑皮层特定的区域控制相应的生命

活动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3.(2022•重庆模拟)激素在调控人体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激素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合成并分泌的

B.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定向运送到靶细胞和靶器官

C.激素不组成细胞结构,而是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D.激素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失活,故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

【分析】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在激素同受体结合后,激素原本的结构发生了改变,

不再具有原来激素具有的生物学效应,就叫做灭活。

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①微量和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解答】解:A、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促胰液素,它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能促进胰

腺分泌胰液,A正确;

B、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B错误;

C、激素不组成细胞结构,也不能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

活动发生变化,即对靶细胞做出调节,C正确;

D、激素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失活,故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因此,体内

的激素含量相对稳定,且较少,D正确。

故选:Bo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激素调节的发现历程及相关实验分析和激素调节的特点的内容,

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4.(2022•秦皇岛三模)人的排尿是一种反射活动,婴幼儿经常尿床,一般成年人可以有

意识地控制排尿(如“憋尿”,下列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A.成年人“憋尿”说明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的调控

B.突触间隙Na+浓度降低有利于排尿反射的快速发生

C.排尿反射过程中兴奋的单向传递与突触结构有关

D.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

【分析】排尿反射中枢位于脊髓,而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脊髓的排

尿反射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婴儿的大脑发育不完善,婴儿排尿属于非条件反射,神

经中枢在脊髓。

【解答】解:A、排尿反射中枢位于脊髓,成年人“憋尿”说明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的调控,

A正确;

B、钠离子内流可形成动作电位,突触间隙Na+浓度降低,不利于动作电位的形成,因此

不利于排尿反射的快速发生,B错误;

C、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因此排尿反射过程中兴奋的单向传递

与突触结构有关,C正确;

D、静息电位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为外负内正,电流方向是由正电荷

流向负电荷,膜外电流方向是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而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

向是由兴奋部位传导到未兴奋部位,因此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相

反,D正确。

故选:Bo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原理、神经调节的分级调节和神经中枢的相关知识,要求

考生识记相关知识,结合选项分析作答,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5.(2022•山东模拟)当你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时,机体的每个细胞均被调动起来了,与其

相关的信息分子有神经递质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尤为重要。下列关

于甲状腺激素分泌与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主要经过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实现

B.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有关

C.寒冷环境引起甲状腺分泌激素增多的物质有促甲状腺激素

D.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可通过负反馈调节维持稳定

【分析】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

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代谢增加产热,这属于分级调节。当甲状腺激

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叫做负反馈调节。

【解答】解:A、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主要经过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实现,A正确;

B、甲状腺激素的化学本质是氨基酸的衍生物,其分泌不经过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B错误;

C、寒冷环境会引起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物质TSH(促甲状腺激素)增多,C正确;

D、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可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

分泌活动,使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不会过高,维持稳定,D正确。

故选:Bo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

学知识准确答题。

6.(2022•唐山三模)Na+-K+泵是种位丁动物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每水解1个ATP分

子,可以泵出3个Na\泵入2个K+。如图是Na+-K+泵在神经元细胞膜上的工作模

式图。已知寡霉素可抑制线粒体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Na—K+泵既具有物质运输功能,又具有催化功能

B.Na+・K+泵可同时运输Na+、K+,说明其不具有特异性

C.Na+・K+泵是膜内负电位、膜外正电位形成的原因之一

D.寡霉素可能改变神经细胞静息状态下膜电位差

【分析]细胞膜内外的离子分布:钠离子在细胞外的浓度高于细胞内,钾离子在细胞内

的浓度高于细胞外。结合题干,喝水解1个ATP分子向细胞膜外泵出3个Na+,同时向膜

内泵入2个K+,说明钠离子和钾离子都是逆浓度运输,并且都消耗能量,所以是主动运

输。

【解答】解:A、由图可知Na+-K+泵具有物质运输功能(运输钠离子和钾离子),又具

有催化ATP水解功能,A正确;

B、Na+-K+泵只能运输钠离子和钾离子,能说明载体蛋白对离子运输具有选择性,B错

误;

C、Na+-K+泵工作时向细胞膜外泵出3个Na+,同时向膜内泵入2个K卡,是膜内负电位、

膜外正电位形成的原因之一,C正确;

D、Na+-K+泵对Na+、K,的运输属于主动运输,寡霉素可抑制细胞呼吸,即可抑制Na*

-K+泵对Na+、K+的运输,静息状态下膜电位差与膜内外的钾离子浓度差有关,因此推

测真霉素可能改变神经细胞静息状态下膜电位差,D正确。

故选:Bo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跨膜溶输的方式、神经冲动的形成与传导过程,意在考查考生

理解所学知识点的能力,难度适中。

7.(2022•济宁三模)肾上腺糖皮质激素(GC)是机体内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类固醇分子,

是机体应激反应最重要的调节激素。如图为正常机体在应激状态下GC的分泌及部分作

用途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神经系统

I+J^1肾卜艮椎

神经递质f下丘脑垂体/片肾上腺f皮质产

细胞因子法埋士免疫系统

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GC分泌过程既存在分级调节,也存在反馈调节

B.若长期大剂量使用GC,会导致肾上腺皮质分泌功能减退

C.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丘脑时,下丘脑属于反射弧中效应器的组成部分

D.GC能特异性识别免疫细胞膜上的糖皮质激素受体,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

【分析1分析题图:下丘脑分泌的CRH可促进垂体分泌ACTH,ACTH也能促进肾上腺

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GC),同时糖皮质激素(GC)对下丘脑和垂体存在负反馈调节。

【解答】解:A、看图可知:神经递质可作用下丘脑,下丘脑释放CRH增多,保进垂体

释放ACTH增多。最终导致GC分泌增多,体现了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糖皮质激素(GC)

对下丘脑和垂体存在负反馈调节,A正确;

B、若长期大剂量使用GC,会对下丘脑和垂体抑制作用增强,垂体分泌的ACTH减少,

导致仔上腺皮质分泌功能减退,B正确;

C、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丘脑时,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下丘脑属于反射弧组成结构中的

效应器,C正确;

D、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具有识别作用,受体能特异性的识别相应的激素,再有

GC是机体内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类固醉分子,其受体可能在细胞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动物激素调节和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动物

体内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的种类和功能,掌握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过程,并

能进行迁移运用,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8.(2022•莆田三模)河豚毒素作用于神经末梢和神经中枢,专一性地与钠离子通道牢固

结合,高效阻断钠离子内流,抑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最终导致神经细胞死亡。用

河豚毒素处理突触前神经元,一段时间后给予适宜刺激,分别测量突触前神经元、突触

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钠离子内流、神经递质释放所需的ATP均主要来自线粒体

B.河豚毒素中毒后,可引起细胞间兴奋传递加快、肌肉痉挛

C.河豚毒素中毒后,突触前膜钾离子外流过程可能不会被阻断

D.实验结果为突触前神经元能产生动作电位,突触后神经元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分析】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一种化学物质。

在神经元的信息传递过程中,当一个神经元受到来自环境或其他神经元的信号刺激时,

储存在突触前囊泡内的递质可向突触间隙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相应受体,将递质信号

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

【解答】解:A、钠离子内流为协助扩散,不需要能量,A错误;

B、河豚毒素高效阻断钠离子内流,抑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因此河豚毒素中毒后,

可引起细胞间兴奋传递减慢,B错误;

C、河豚毒素专一性地与钠离子通道牢固结合,河豚毒素中毒后,突触前膜钾离子外流过

程可能不会被阻断,C正确;

D、实验结果为突触前神经元不能产生动作电位,不能释放神经递质,因此突触后神经元

也不能产生动作电位,D错误,

故选:Co

【点评】本题考查兴奋传导和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

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9.(2022•唐山二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过程,主要是钠钾离子跨膜运输实现的。

钠离子通过离子通道内流形成的跨膜电流称为内向电流,而钾离子通过离子通道外流形

成的跨膜电流则称为外向电流,如图所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时的电流变化。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

7

W

V

S

A.af段神经纤维膜内钠离子均低于膜外

B.a点未检测到电流,所以a点神经纤维没有离子的跨膜运输

C.c点时神经纤维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

D.ce段钾离子外流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分析】分析题图:钠离子通道离子通道内流形成的跨膜电流称为内向电流,而钾离子

通过离子通道外流形成的跨膜电流则称为外向电流。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

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

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解答】解:A、无论是静息状态还是兴奋状态,神经纤维膜内钠离子均低于膜外,受到

刺激时,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顺浓度梯度内

流,囚此af段神经纤维膜内钠离子均低于膜外,A正确;

B、a点之后,细胞存在内向电流,即钠离子内流,形成动作电位,所以推测a点时神经

纤维膜没有受到刺激,处于静息电位,此时有钾离子外流,B错误;

C、c点前钠离子不断内流,c点时神经纤维处于动作电位,此时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

负电位,C错误;

D、ce段的外向电流是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由钾离子顺浓度梯度外流引起的,该过程

不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D错误。

故选:Ao

【点评】本题结合图形主要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膜电位变

化曲线的每条线段和拐点分别代表的含义。

10.(2022•湖北模拟)如图是以蛙的“坐骨神经一腓肠肌”标本为实验材料,置于一定浓度

的Na+和K+溶液中,在b、d处膜外连接一个电流表,分别在a、c、e、f处给予适宜强

度的电刺激(c位于b、d的中点)。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分别刺激a、c、e处,都能使腓肠肌发生反射

B.分别刺激a、c、e处,a、e处能使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偏转

C.刺激f处,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可说明腓肠肌中存在感受器

D.电流表指针偏转幅度与溶液中的Na,浓度有关

【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

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

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

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

【解答】解:A,分别刺激a.ce处均能使肌肉收缩,但不能称为反射,反射需要完整的

反射引才能完成,A错误;

B、分别刺激a、e处,兴奋先后达到两接线处,能使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偏转,c处位于

b,d处的中点,刺激c处,兴奋同时达到两接线处,不会使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B正

确;

C、若刺激f处,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说明兴奋可以由腓肠肌传递至神经纤维上,表明

腓肠肌内中存在感受器,C正确;

D、电流表指针偏转幅度与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峰值大小有关,而动作电位主要由钠离

子内流引起,因此与溶液中的Na浓度有关,D正确。

故选:Ao

【点评】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

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1.(2022•重庆四模)在反射活动中,突触是反射弧中最容易发生疲劳的部位,突触传递

发生疲劳的原因可能与递质的耗竭有关,疲劳的出现是防止中枢过度兴奋的一种保护机

制。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突触发生疲劳的原因可能是经历了长时间的突触传递后,①中的神经递质大大减少

B.递质释放出来后,通过③扩散到突触后膜,此过程需要ATP提供能量

C.③中的抑制性递质作用于④上特异性受体时,④也会出现电位变化

D.②是上个神经元轴突的膜,在兴奋传导过程中,②上会出现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

【分析】分析题图:①表示突触小泡、②表示突触前膜、③表示突触间隙、④表示突触

后膜。

【解答】解:A、①表示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在经历了长时间的突触传递后,①中

的神经递质将大大减少,从而可能影响突触传递而发生疲劳,A正确;

B、递质释放出来后,通过③扩散到突触后膜,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此过程

为扩散,不需要ATP提供能量,B错误;

C、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会使静息电位增大,C正确;

D、②是突触前膜,是神经元轴突末梢,在兴奋传导过程中,②上会出现电信号到化学信

号的转变,D正确。

故选:Bo

【点评】本题以突触结构为载体,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

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判断能力,属于中档题。

12.(2022•湖北模拟)图示为人为胃酸分泌的部分调节途径,其中幽门黏膜G细胞(一种

内分泌细胞)能合成分泌胃泌素,作用于胃黏膜壁细胞,促进其分泌胃酸。下列说法错

误的是()

条件反射

味党

A.通过“①一②—胃黏膜壁细胞''途径促进胃酸分泌属神经调节

B.通过“③一④一⑤一胃黏膜壁细胞”途径促进胃酸分泌反应速度较缓慢

C.胃酸分泌增加后会引起胃壁扩张,后者又会加强胃泌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机制称为负

反馈

D.幽门黏膜G细胞分泌物发挥作用需经体液运输

【分析】体液调节的特点有: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在突

触上,电信号不能进行传递,因此需转变成化学信号的形式传递,到达突触后膜后又转

变成电信号。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相比,激素调节的反应速度慢、作用时间长、作用范

围广。

【解答】解:A、据图可知,细胞②是神经细胞,分泌的信号物质是神经递质,通过“①

T②T胃黏膜壁细胞”途径促进胃酸分泌属神经调节,A正确;

B、由图可知,③一④一⑤一胃黏膜壁细胞过程既有神经系统参与,也有化学物质参与,

所以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该过程涉及体液调节,故通过“③一④一⑤一胃黏

膜壁细胞''途径促进胃酸分泌反应速度较缓慢,B正确;

C、胃酸分泌增加后会引起胃壁扩张,后者又会加强胃泌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机制称为正

反馈调节,C错误;

D、据题意可知,幽门黏膜G细胞一种内分泌细胞,而分泌的胃泌素又具有调节代谢的

作用,因此该胃泌素应属于一种激素,激素发挥作用需要经过体液运输,D正确。

故选:Co

【点评】本题结合模式图综合考查了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知识内容,学习时通过分析

模式图、归纳总结等方式对神经调节的过程、激素的作用和调节过程进行理解是关键,

还要能够分析题干研究胃泌素分泌途径的思路作答。

13.(2022•重庆三模)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如图表示脑内海马区神经元的环状联

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人脑的高级功能除学习和记忆外,还有语言、思维等

B.短时记忆的形成可能与脑内海马区神经元的环状联系有关

C.图示有三个神经元,三个突触,兴奋在环路中的传递顺序是①1②-③,①

D.N处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

【分析】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短时记忆可

能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

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解答】解:A、人脑的高级功能除学习和记忆外,还有语言、思维、情绪等,A正确;

B、短时记忆的形成可能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尤其是与脑内海马区神经元

的环状联系有关,B正确;

C、由图可知,图示有三个神经元,三个突触,兴奋在环路中的传递顺序是①一>②一>③-

②,C错误;

D、由图可知,信息在环路中循环运行,使神经元活动的时间延长,因此N处突触前膜

释放的是兴奋性神经递质,D正确。

故选:Co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和学习、记忆、情绪的内容,要求考生

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14.(2022•淄博一模)由甲状腺自身病变引起的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甲减)称为原发性

甲减,由下丘脑、垂体病变引起的甲减分别称为下丘脑性继发性日减和垂体性继发性甲

减。如表所示为健康人和几种常见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的激素指标,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受测者TRHTSH甲状腺激素

健康人正常正常正常

原发性甲减高高低

①高低低

②低低低

A.甲减患者临床表现为甲状腺功能低下,体温偏高、出汗较多

B.表中①、②可能分别患下E脑性继发性甲减和垂体性继发性甲减

C.注射TSH后患者的摄碘率有所升高,则该患者属于原发性甲减

D.给患者注射TRH后,TSH没有明显变化,则其病变部位在垂体

【分析】根据题和表格,①为垂体性继发性甲减,②为下丘脑性继发性甲减。

【解答】解:A、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新陈代谢从而促进升高温度的作用,甲减患者体温

应该偏低,A错误;

B、①TRH含量高而TSH和甲状腺激素含量低,可能是垂体病变引起的垂体性继发性甲

减;②中三者均低,可能是下丘脑病变引起的下丘脑性继发性甲减,B错误;

C、注射TSH后患者的摄碘率有所升高,说明患者甲状腺正常,不可能是甲状腺病变引

起的原发性甲减,C错误;

D、给患者注射TRH后,垂体正常是TRH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TSH;注射TRH

后,TSH没有明显变化,说明其病变部位在垂体,D正确。

故选:Do

【点评】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要求考生识记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

反馈调节过程;能正确分析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叙说,属于考纲识

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5.(2023•寿光市校级模拟)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抑制性神经元,使够分泌抑制性神经递质,

引起突触后膜发生C「内流、K+外流,从而造成突触后膜膜电位的改变,使突触后膜神

经元受到抑制。图1是与膝跳反射有关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中①〜⑧表示细胞或结构)。

发生膝跳反射时,伸肌②收缩,屈肌⑦舒张。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属于传出神经纤维的是(填图中序号)。在膝跳反射过程中,兴奋

是(填“单向”或“双向”)传导的。

(2)图2表示膜电位变化曲线。在膝跳反射过程中,A点的膜电位变化曲线为甲曲线,

其中EF段形成的原因是。如果进行离体神经的实验,外界钾离子浓度增加,

图中F点将(上升/下降/不变)。

(3)图中(填图中序号)是抑制性神经元。在膝跳反射过程中,⑤位置的股电位

变化曲线是图2中的(填“甲”“乙”或"丙”);⑥位置的膜电位变化曲线是图2中的

(填“甲,,“乙,域“丙,,)。

(4)若要检测图1中M点在膝跳反射中膜电位的变化,理论上正确的操作是(单

选)。

A.将电表两极连接于膜外M点两侧,刺激N点

B.将电表两极连接于膜外M点两侧,刺激感受器

C.将电表两极分别连接于M点膜内和膜外,刺激N点

D.将电表两极分别连接于M点膜内和膜外,刺激感受器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

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2、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

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

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3、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

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4、图示分析:图I①感受器,③传入神经,④和⑧传出神经,②传出神经和其支配的肌

肉组成效应器。

【解答】解:(1)根据A上有神经节,确定③是传入神经,同时发生膝跳反射时,伸肌

②收缩,屈肌⑦舒张,由此推断④和⑧为传出神经。膝跳反射涉及多个神经细胞,兴奋

在神经细胞间单向传递,所以在膝跳反射过程中,兴奋在该反射弧中单向传递。

(2)图2表示膜电位变化曲线。EF段表示产生动作电位,此时钠离子内流,使膜电位

发生逆转,F点时膜电位为动作电位,即外负内正。如果进行离体神经的实验,外界钾

离子浓度增加,影响静息电位大小,不影响动作电位,因此图中F点将不变。

(3)发生膝跳反射时,屈肌⑦舒张,表示未兴奋,故图1中⑤是抑制性神经元。在膝跳

反射过程中,处神经兴奋,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6细胞兴奋,出现屈肌7舒张,

故3位置的膜电位变化曲线是图2

中甲,6接受到抑制性神经递质,引起突触后膜发生C内流,不产生兴奋,故6位置的

膜电位变化曲线是图2中的乙。

(4)完成膝跳反射,必须具备完成的反射弧,同时M点兴奋会发生膜电位的变化,故

要检测图1中M点在膝跳反射过程中的膜电位变化,理论上将电表的两极分别连接于M

点膜内和膜外,刺激感受器,观察指

针的偏转,D正确,

故选:D。

故答案为:

(1)④和⑧单向

(2)钠离子内流不变

(3)⑤甲乙

(4)D

【点评】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细胞间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

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分析题意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6.(2022•襄城区校级二模)垂体和下丘脑发生病变都可引起甲状腺功能异常。现有甲、

乙两人都表现为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下,通过给两人注射适量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TRH),分别测定每个人注射前30min和注射后30min的促甲状腺激素(TSH)浓度

来鉴别病变的部位是垂体还是下丘脑。测定结果如表。

组别TSH浓度(mU/L)

注射前注射后

健康人930

甲229

乙12

(1)由上述结果可以推测,甲的病变的部位可能是,判断理由是

(2)促甲状腺激素(TSH)可作为传递信息,其作用的靶细胞

是o

(3)给小鼠注射TSH,会使下丘脑的TRH分泌减少。基于对甲状腺激素分泌分级调节

的认识,对此现象的解释有两种观点:

观点1认为:TSH直接对下丘脑进行负反馈调节;

观点2认为:TSH通过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进行负反馈调

节。

生理学实验常用摘除某腺体或组织的方法来研究生命活动的机制,请运用摘除法探究上

述两种观点的正确与否,写出实验设计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分析】在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中,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

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该激素可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但

是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就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这属于激素的反馈调

节。

【解答】解:(1)据表可知,甲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后,促甲状腺激素的浓度显

著升高,恢复到正常水平,说明甲个体的垂体未发生病变,发生病变的部位是分泌促甲

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下丘脑。

(2)促甲状腺激素(TSH)可作为信使(信号分子)传递信息,促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

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所以促甲状腺激素(TSH)作用的靶细胞是甲状腺细胞。

(3)两个观点的区别在于有没有通过甲状腺,故可以通过切除甲状腺来判断是否还存在

负反馈调节。实验设计如下:选取健康的生理状态相同的成年小鼠随机分为甲、乙两组,

分别测定血液中TRH的含量。甲组小鼠摘除甲状腺,乙组小鼠不做处理(或假手术),

向两组小鼠注射等量的促甲状腺激素,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再次测定甲、

乙组小鼠血液中TRH的含量。若观点1成立,TSH直接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甲组切

除甲状腺对负反馈调节无影响,则甲组和乙组TRH含量均明显减少且减少量相同;若观

点2成立,TSH通过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

甲组切除甲状腺后没有负反馈调节,甲组TRH含量不减少(或增加),而乙组存在负反

馈调节,乙组TRH含量减少;如果甲、乙组TRH含量均明显减少,且乙组减少量更大,

则表明TSH和甲状腺激素对TRH的分泌均具有负反馈调节作用。

故答案为:

(1)下丘脑甲注射TRH后TSH上升恢复正常水平,说明垂体未发生病变,

因此是下丘脑病变

(2)信使(信号分子)甲状腺细胞

(3)设计思路:选取健康的生理状态相同的成年小鼠随机分为甲、乙两组,分别测定血

液中TRH的含量。甲组小鼠摘除甲状腺,乙组小鼠不做处理(或假手术),向两组小鼠

注射等量的促甲状腺激素,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再次测定甲、乙组小鼠血

液中TRH的含量。

结果与结论:

如果甲组TRH含量不减少(或增加),乙组TRH含量减少,表明观点2正确;

如果甲组和乙组TRH含量均明显减少且减少量相同,则表明观点1正确;

如果甲、乙组TRH含量均明显减少,且乙组减少量更大,则表明TSH和甲状腺激素对

TRH的分泌均具有负反馈调节作用。

【点评】本题考查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熟知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和反

馈调节过程,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难度一般。

2创M提升

17.(2022•枣庄模拟)科学家以果蝇为研究对象揭示了“被热醒”的原因。当夜间环境温度

升高时,果蝇的AC神经元感知温度变化产生兴奋,此兴奋传递到背后侧神经元DNlps,

DNlps表达的神经肽CNMa抑制脑间神经元PI的活性,促进夜晚觉醒。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A.AC神经元受到高温刺激时,钾离子内流产生动作电位

B.兴奋由神经元AC传至DNlps时,完成电-化-电信号转换

C.在神经元PI细胞膜形成的突触后膜上存在CNMa的受体

D.抑制CNMa基因的表达会使高温促进夜晚觉醒的作用减弱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环境温度升高使AC神经元兴奋,DNlps神经元释放的递质CNMa

为抑制性递质,最终抑制PI神经元兴奋,从而促进夜晚觉醒。

【解答】解:A、AC神经元受到高温刺激产生兴奋时,钠离子内流产生动作电位,A错

误;

B、兴奋由神经元AC传至DNlps时,需要经过突触结构,此时可以完成电信号-化学

信号-电信号转换,B正确;

C、DNlps表达的神经肽CNMa抑制脑间神经元PI的活性,所以在神经元PI细胞膜形成

的突触后膜上存在CNMa的受体,C正确:

D、根据题意可知,抑制CNMa基因的表达会使高温促进夜晚觉醒的作用减弱,D正确。

故选:Ao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

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8.(2022•聊城二模)心脏搏动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调控。若阻断小白鼠的副交感

神经则心率加快,阻断交感神经则心率变慢,神经支配心脏搏动原理如图。下列说法错

误的是()

A.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传出神经

B.副交感神经的两个神经元释放的乙酰胆碱的作用效果不同

C.交感神经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可能是抑制性递质,可降低心率

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活动相互拮抗共同维持心脏搏动的相对稳定

【分析】交感神经兴奋的时候会引起机体耗能增加,器官功能活动增强比如心率加快,

血压升高,呼吸加快,血糖升高,而胃肠道蠕动分泌功能受到抑制。副交感神经系统兴

奋会抑制机体的损耗,增加储能,也就是和交感神经的作用其实是互相拮抗的。

【解答】解:A、自主神经系统是由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两部分组成,自主神

经系统是外周传出神经系统的一部分,能调节内脏和血管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的活动。

又称植物性神经系统、不随意神经系统,A正确;

B、副交感神经两次释放乙酰脏碱,第一次释放乙酰胆碱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是使下一个

神经元兴奋,使其产生动作电位,第二次乙酰胆碱作用于效应器细胞,是使得效应器细

胞如心脏跳动减慢,两次作用效果不同,B正确;

C、阻断交感神经则心率变慢,说明交感神经使心跳加快,即去甲肾上腺素是兴奋性递质,

可加快心率,C错误;

D、阻断小白鼠的副交感神经则心率加快,阻断交感神经则心率变慢,说明副交感神经使

心跳减慢,交感神经使心跳加快,说明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活动相互拮抗共同维持心

脏搏动的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Co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从题图中获取神经支配心脏搏动的原理,并结合所学神经调节和

体液调节的知识做出正确判断,属于理解层次的内容,难度适中。

19.(2022•聊城二模)深度睡眠调节过程中,睡眠中枢谷氨酸能神经元(BF)释放的腺昔

抑制觉醒神经元(交感神经元)的兴奋限制瞳孔扩张、激活睡眠相关神经元(副交感神

经元)使瞭孔缩小,图1为腺昔合成及转运示意图,图2是能高特异性、高灵敏度地记

录正常睡眠一觉醒周期中BF胞外腺昔水平变化的一种腺昔传感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谷氨酸的神经元

气一腹昔

ATP£ADP=AMP=题昔

一腺昔受体

核昔转运体

绿色荧光蛋白

A.BF作为突触前神经元,通过胞吐的形式释放的ATP等都属于生物大分子

B.腺首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可与睡眠相关神经元上的不同受体结合

C.可以利用AK活性抑制剂来改善失眠症患者睡眠

D.组装腺背传感器时需消除荧光蛋白与ATP发生荧光反应的结构

【分析】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

做突触小体。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当神

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体受到刺激,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一神

经递质。神经递质经过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

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

【解答】解:A、ATP由腺首和三个磷酸基团组成,BF作为突触前神经元,通过胞吐的

形式释放的ATP是小分子物质,A错误;

B、由题可知,腺甘抑制觉醒神经元的兴奋限制瞳孔扩张、激活睡眠相关神经元使瞳孔缩

小,因此判断腺甘可与睡眠相关神经元细胞腴上的不同受体结合,抑制觉醒神经元的兴

奋,激活睡眠相关神经元来促进睡眠,B正确;

C、AK活性抑制剂可抑制AMP的合成,进而使ATP合成减少,细胞外的腺昔运进细胞

的速率降低,因此细胞外液中腺昔数量增加,而腺甘与睡眠相关神经元细胞膜上的不同

受体结合,抑制觉醒神经元的兴奋,激活睡眠相关神经元来促进睡眠,因此可以利用AK

活性抑制剂来改善失眠症患者睢眠,C正确;

D、当腺昔与受体结合,导致受体一侧的绿色荧光蛋白构象改变并发出荧光,因此可通过

检测荧光强度来指示腺苜浓度,故组装腺苜传感器时需消除荧光蛋白与ATP发生荧光反

应的结构,D正确。

故选:Ao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从题中获取腺甘抑制觉醒神经元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神经冲

动的产生和传导做出正确判断,属于理解层次的内容,难度适中。

20.(2022•广东二模)坐骨神经由多种神经纤维组成,不同神经纤维的兴奋性和传导速度

均有差异,多根神经纤维同步兴奋时,其动作电位幅值(即大小、变化、幅度)可以叠

力口。图1表示将坐骨神经与生物信号采集仪相连。图2为a、b处测得的动作电位相对

值。在刺激电极处依次施加由弱到强的电刺激,显示屏1上出现第一个动作电位时的刺

激强度即阈刺激(记为Smin),当动作电位幅值不再随刺激增强而增大时的刺激强度为

最大刺激(记为Smax)。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E孤魂诵利£坐骨神经动作电位tjyJ动作电位

记泉电极版示屏V记录由播如示屏W

显示屏I显示屏2

图1图2

A.动作电位产生的机理是Na,通过主动运输内流,使膜内外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

B.动作电位产生后,膜内电荷的流动方向是从右到左,而膜外是从左到右

C.Smax表明全部神经纤维发生兴奋,且每条神经纤维的兴奋强度均随刺激的增强而增大

并达到最大值

D.动作电位在不同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不同导致显示屏2测得的动作电位叠加值低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每根神经纤维的兴奋性不同,引起它们兴奋所需的阈强度不同,

刺激强度较小时兴奋性高的神经首先被兴奋,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兴奋性较低的神经也

逐渐被兴奋,在一定范围内改变刺激强度会改变被兴奋的神经根数,它们叠加到一起的

动作电位幅值就会改变。

【解答】解:A、动作电位产生的机理是Na+内流,方式是协助扩散,使膜内外电位由外

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A错误;

B、据图可知,刺激位置在左侧,则该处膜外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故动作电

位产生后,膜内电荷的流动方向是从左到右,而膜外是从右到左,B错误;

C、结合题意可知,坐骨神经由多种神经纤维组成,在一定范围内改变刺激强度会改变被

兴奋的神经根数,它们叠加到一起的动作电位幅值就会改变,因此在刺激的基础上依次

施加由弱到强的电刺激,当动作电位幅值不再随刺激增强而增大时,刺激强度即为最大

刺激,记为Smax,此时不一定每条神经纤维的兴奋强度都达到最大值,C错误;

D、据图可知,显示屏2的动作电位叠加值比显示屏1要低,说明动作电位在不同神经纤

维上的传导速度不同,D正确,

故选:Do

【点评】本题考查兴奋传导的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干中提取有效信息

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

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1.(2022•昌乐县校级二模)促食欲素是由下丘脑外侧神经元表达的神经肽,包括促食欲

素A(OA)和促食欲素B(OB).它们都是由一种含130个氨基酸残基的前体肽,经

蛋白水解酶在轴突运输过程中水解而成。有研究显示,给予大鼠室旁核(位于下丘脑内

侧区)注射A,能够显著增强胃运动及胃酸的分泌,并且这种效应在一定程度上随着

OA的剂量增加而增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研究促食欲素影响胃肠功能的详细机制,有助于发现治疗饮食失调和肥胖的新方法

B.促食欲素在轴突末端以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并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

C.将促食欲素注射到大鼠室旁核引起其胃酸分泌,该过程属于典型的非条件反射

D.促食欲素的前体肽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内运输时,其肽键数和空间结构会发生改变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促食欲素是一种多肽,可以分为促食欲素A和促食欲素B,促

食欲素A的作用是显著增强胃运动及胃酸的分泌,且其作用具有正反馈调节的特点。

【解答】解:A、促食欲素A的作用是显著增强胃运动及胃酸的分泌的功能,研究促食

欲素影响胃肠功能的详细机制,有助于发现治疗饮食失调和肥胖的新方法,A正确;

B、促食欲素是由下丘脑外侧神经元表达的神经肽,所以是一种神经递质,在轴突末端以

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并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B正确;

C、将促食欲素注射到大鼠室旁核引起其胃酸分泌,该过程反射弧不完整,不属于反射,

C错误;

D、促食欲素的前体肽属于分泌蛋白,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内运输时,其肽键数和空间结

构会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Co

【点评】本题是胰岛信息题,关键是要求学生能够读懂题干,分析和提炼题干信息,结

合所学知识才能正确作答。

22.(2022•平邑县一模)尼古丁是一种高度成瘾的物质,自然存在于烟草中。它是烟草烟

雾中的活性成分,具有刺激性气味和辛辣的味道,可作用于自主神经系统,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下丘牍什及元----<龙军力j

常神及POM国/…力

讣上瞭

“悒腹牛”神经元:

脂肪细码I

产热增利(食欲下用)!

A.尼古丁与其受体结合后,可以使受体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为Na+提供通道

B.戒烟前,POMC神经元的兴奋程度上升,食欲下降,肾上腺素的释放增多

C.戒烟后,脂肪的分解程度下降,肾上腺素的释放减少,体重也随之下降

D.尼古丁通过呼吸系统进入内环境,经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特定的细胞

【分析】据图可知,尼古丁可与POMC神经元上的尼古丁受体结合,使Na+通道打开,

Na+内流,引起POMC神经元产生兴奋,该兴奋传至大脑皮层的饱腹感神经元,可使机

体的食欲降低。同时尼古丁可蚱用于下丘脑的神经元,通过交感神经作用于肾上腺,使

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使脂肪细胞产热增加。

【解答】解:A、由图可以直接看出,尼古丁与其受体结合后,受体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

形成通道,Na+进入通道,A正确;

B、戒烟前,尼古丁刺激POMC神经元,与其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使POMC神经元

兴奋,然后将兴奋传递给饱腹感神经元,使人的食欲下降;尼古丁刺激下丘脑神经元,

将兴奋传递给交感神经,进而使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增加,脂肪细胞内脂肪分解加快,

产热增加,B正确;

C、戒烟后,尼古丁摄入减少,POMC神经元的兴奋性程度降低,通过饱腹感神经元对食

欲下降的调节作用降低,会使机体增加有机物的摄入;同时,缺少了尼古丁的刺激,交

感神经兴奋性减弱,肾上腺素的释放减少,脂肪细胞产热不增加,消耗不增加,故体重

会增加,C错误;

D、烟雾中的尼古J通过呼吸系统进入内环境,经过体液运输到全身,然后在靶细胞处发

挥作用,D正确。

故选:Co

【点评】本题结合背景材料和模式图综合考查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知识内容,引起学

生关注生命健康,学习时通过分析模式图、归纳总结等方式对神经调节的过程和机制进

行理解、对激素的作用和调节过程进行理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3.(2022•奎文区校级一模)科研人员对哺乳动物如何调控苦味和甜味觉感知进行了研究。

给小鼠吸食不同口味的液体,并记录小鼠的舔舐次数,如图1。为进一步探窕苦味对于

甜味的抑制效应及其调控机制,科学家对小鼠进行饲喂和刺激特定脑区(如图2),检

测位于脑干r区的S神经元和C神经元的膜电位变化,处理及结果见表。

组饲喂刺激特定脑区神经元兴奋程度

别小鼠苦味中枢X区S神经元C神经元

1饲喂不刺激不刺激-+

2甜味刺激不刺激+-

3不刺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