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1页
2025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2页
2025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3页
2025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4页
2025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60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近几年来,黄河经常断流,而在四五千年前却经常泛滥成灾。为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人是()A.黄帝B.尧C.舜D.禹2、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和科举制度的完善,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发展。这一时期,处于发展的黄金时代的是()A.诗歌B.散文C.史学D.戏曲3、一位同学构思了一部历史小说,书中描写了唐朝时期张三一天的生活情况,其中完全错误的选项是①早上拿着交子去买馒头②街市游玩结识了一位回族朋友③突然听说鉴真去日本讲学了④晚上在家研读《大唐西域记》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4、诺贝尔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曾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下列思想家跟孔子同一学派的有()

①墨子。

②老子。

③孟子。

④荀子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5、战国时期诸子各派外出游说、讲学,随身携带的各种著作和典籍往往要用车来搬运,很不方便。促使这一现象发生变化的发明是()A.造纸术B.火药C.印刷术D.指南针6、【题文】在历史长河中,一些重大史实历经时间考验,成为历史发展方向的标志。能够体现这一含义的是A.秦灭六国,统一天下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开创科举,选官取士D.废除行省,设立三司7、下列关于唐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和建立者的表述,正确的一组是()A.581年、长安、李渊B.589年、长安、杨坚C.618年、长安、李渊D.618年、长安、李世民8、下列我国已经发现的人类;按时间顺序先后是()

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山顶洞人。A.①②③B.②①③C.①③②D.③②①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9题,共18分)9、标志着商代冶炼技术的最高水平,被称作“中华第一鼎”的是______。10、商朝前期屡次迁都。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因此后代又把商朝称为殷朝。______(判断对错)11、山顶洞人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他们生活在距今约______________前。12、他是东汉末年的名医,写成了《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称为“医圣”,他是谁?______。13、唐朝时,余杭书生李东明乘船经过大运河的永济渠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错误:理由:­­­­­­­­14、____~____年,汉武帝发动三次对匈奴的战争;在____、____的统率下,汉军取得了胜利;解除了匈奴对____的威胁,北部边郡得到安宁,并开通了西汉联系____以至____各地的通道。河西屯田开始了西汉王朝对____的经营,说服____归属西汉,并在那里兴办____。汉武帝北击匈奴时,____和____成为西汉王朝经济上的头等大事,汉初货币承袭秦制,使用____和____,公元前118年,汉武帝改铸____。汉武帝时,西汉王朝开凿了____和____,并大规模治理了____。15、后人尊炎帝黄帝为中华民族的“____”。____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16、列举西汉时期率兵出击匈奴的著名将领。______。17、13、“东方医学巨典”《本草纲目》是明代杰出医学家____的著作。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5题,共10分)18、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A.正确B.错误19、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中,推翻秦朝残晕统治的是陈胜、吴广起义。______(判断对错)20、清朝时,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的是驻藏大臣。()21、《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22、住半地穴式房屋的原始居民是河姆渡人。______(判断对错)评卷人得分四、识图题(共4题,共36分)23、观察下列三幅图,回答问题

(1)图三人物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深远影响的“千古一帝”,他的名字叫什么?他统一六国的时间是哪年?他建立的秦朝定都在什么地方?(2)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他实行的哪些措施?这些措施有哪些积极的意义?(3)秦统一六国后,在制度方面进行了创新,建立了什么制度?在地方上,进一步废除了西周以来实行的什么制度?推行什么制度?24、识图回答问题。

(1)图一、图二、图三分别是哪些文明古国的象征?(2)这些文明分别发源于什么河流域?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25、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春秋战国时期,造就了孔子、老子等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学术繁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老子。材料二: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创立的学派及其思想的核心。

(2)材料二图中的人是分别是战国时期哪个学派的创始人或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主张分别有哪些?26、阅读图,回答问题

请回答:(1)此人是谁?他生活在什么时期?他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

(2)他对中国古代教育作出了哪些贡献?请列举他关于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三句名言。评卷人得分五、连线题(共3题,共12分)27、把下列事件与相应的人物连线。

山顶洞人____三顾茅庐。

秦始皇____农民起义。

孔子____出使西域。

汉武帝____建立西汉。

刘邦____焚书坑儒。

陈胜、吴广____广收门徒。

张骞____居住洞穴。

诸葛亮____大一统28、连线:

问鼎中原____晋文公。

卧薪尝胆____楚庄王。

退避三舍____孔子。

因材施教____越王勾践29、把下列成语与其出自的战役连接起来。评卷人得分六、综合题(共3题,共9分)30、(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墨子孟子庄子韩非子(1)材料一中的人物生活于什么时期?他们的涌现形成了思想领域的什么局面?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3分)材料二: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史官烧掉记载秦国以外各国历史的史书。民间除了医药、种树等书籍以外,所有《诗》《书》和百家著作,一律烧毁。第二年,咸阳的方士、儒生在背后议论秦始皇,指责他“贪于权势”“乐以刑杀为威”。秦始皇知道后,派人追查,以诽谤罪活埋了400多人。(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2分)材料三:(3)材料三图片中的历史人物是谁?他向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5分)材料四:(4)材料四中的图片是清代丁云鹏所绘《三教共栖图》,三教指什么?“三教共栖”反映的是怎样的局面?这一现象应当出现于何时?(6分)(5)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思想采取截然不同态度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对待儒家思想我们应持什么态度?(4分)31、【题文】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郑成功盘踞台湾多年;以海涛为巢穴后因海滨各处奸民商贩,潜为资助故严立通海之禁。”

材料二“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根据材料和所学的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1)两则材料反映了清朝前期的对外政策是什么?(2分)

(2)综合两则材料分析清朝实行这种政策根本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实行这种政策?

(4分)

(3)你认为这种政策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为什么?(4分)32、物久则废,器久则坏,法久则弊,改革创新历来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财富。请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材料一如下图

春秋战国时期的农具和穿有鼻环的牛尊

(1)从材料一的图片中,你能获取什么历史信息?该现象的出现有何作用?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天,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汉书·食货志》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哪次改革?这次改革有何历史影响?

(3)有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关于春秋战国思想的论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其中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的是()。

。选项第一步第二步A提出庄子是道家创始人的观点找到庄子主张无为而治观点作证据B提出孟子是儒家创始人的观点找到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春秋无义战’观点作论据C查阅到孔子“因材施教”、“温故知新”、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等相关史料得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的结论D查阅到墨子“兼爱、非攻”等相关史料得出墨子是法家创始人的结论

材料三秦始皇,自古以来评说不一。李白赞他“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司马迁说他“刻薄寡恩,心如虎狼”。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秦始皇。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D【分析】【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可知这个典故形容的是大禹治水时大禹的忘我精神,故选D。考点:大禹治水【解析】【答案】D2、A【分析】【分析】这是基础题,需要学生有较好的知识积累,唐代诗歌创作空前繁荣,成为中国诗史的辉煌巅峰,因而唐代诗歌处于发展的黄金时代。故答案为A。【点评】考查唐代诗歌的地位。3、A【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唐朝历史。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交子最早出现于北宋前期的四川地区,不是出现在唐朝;回族是在元朝时期形成的新民族,故不是唐朝时期有的民族;鉴真东渡日本讲学和玄奘西游天竺撰写《大唐西域记》发生于唐朝。由此可以看出,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解析】A4、B【分析】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①墨子是墨家学派创始人;②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③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主张“施仁政于民”和“民贵君轻”;④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另一代表人物,在政治思想方面提出了“礼仪之治”,在哲学思想方面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因此③④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以跟孔子同一学派的思想家为切入点;考查百家争鸣。

本题以百家争鸣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解析】B5、A【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造纸术的发明。造纸术的发明,改变了过去著作和典籍搬运不便的现象,故选A。【解析】【答案】A6、A【分析】【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秦统一六国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故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秦王扫六合”·秦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解析】【答案】A7、C【分析】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以唐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和建立者为切入点;考查唐朝建立。

本题以唐朝建立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解析】C8、A【分析】元谋人生活于距今约170万年;北京人生活于距今约70--20万年,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我国远古人类生活的知识点.

本题以我国远古人类的生活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有关知识的记忆能力.【解析】A二、填空题(共9题,共18分)9、略

【分析】司母戊鼎出土于黄河流域的河南安阳;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8厘米、重832.84千克,四足中空,用泥范铸造,鼎体浑铸,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司母戊鼎标志着商代冶炼技术的最高水平,被称作“中华第一鼎”.

故答案为:司母戊鼎.

本题考查司母戊鼎.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夏商周青铜文化成就.【解析】司母戊鼎10、略

【分析】商朝都城因政治动荡和水患多次迁都;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将都城迁到殷,商朝才稳定下来,因此后代又把商朝称为殷朝。

故答案为:

√。

本题考查盘庚迁殷;知道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将都城迁到殷,因此后代又把商朝称为殷朝。

本题以盘庚迁都为依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夏商周政权的建立、巩固和更替。【解析】√11、略

【分析】本题考查山顶洞人的相关知识。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山顶洞人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他们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故填3万年​。【解析】3万年12、张仲景【分析】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故答案为:

张仲景。

本题主要考查张仲景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张仲景的相关史实。【解析】张仲景13、略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大运河。永济渠联结的是涿郡到洛阳,从余杭到长安应经过江南河、邗沟、通济渠。【解析】【答案】错误:永济渠,理由:永济渠联结的是涿郡到洛阳,从余杭到长安应经过江南河、邗沟、通济渠。14、公元前127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长安西域中亚西域西南诸国学校铸造钱币兴修水利半两钱黄金五铢钱六辅渠白渠黄河【分析】【分析】此题汉武帝为了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分别在军事,经济方面实现了大一统。

【点评】此题结合教材所学知识。15、人文始祖铁制农具或铁器【分析】【分析】距今约四五千年;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活动着许多部落。炎帝和黄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炎;黄大败蚩尤后,炎帝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他们被尊奉为人文始祖。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用,生产力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一个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就是生产力的提高,人类最早使用的是打制石器,之后学会了磨光技术,开始使用磨制石器;夏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工具,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使得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我国进入了铁器时代。故答案为:人文始祖;铁制农具或铁器。

【点评】本题考查黄帝的贡献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16、略

【分析】公元前119年;西汉汉武帝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出击匈奴,在漠北大败匈奴,使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故西汉时期率兵出击匈奴的著名将领是卫青;霍去病.

故答案为:

卫青;霍去病.

本题以“西汉时期率兵出击匈奴”为切入点;考查卫青;霍去病率军反击匈奴.

本题考查卫青、霍去病率军反击匈奴,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率军反击匈奴,大获全胜.【解析】卫青、霍去病17、略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李时珍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李时珍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著作是《本草纲目》。全书共收1892种药物,附药方11000多则,插图1160幅,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故填李时珍。【解析】李时珍三、判断题(共5题,共10分)18、√【分析】本题考查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在地方,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本题是正确的,故选A。【解析】A19、×【分析】据所学知;陈胜;吴广起义最后失败了,并没有推翻秦朝的统治,推动秦朝统治的是刘邦领导的农民军。

故答案为:×。

本题考查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即可作答。

注意识记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知识。【解析】×20、√【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清朝对西藏的管辖。清朝时,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的是驻藏大臣。【解析】【答案】对21、√【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清明上河图》。根据所学可知,北宋的经济比较发达,也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故本句表述正确。【解析】T22、×【分析】住半地穴式房屋的原始居民是半坡人。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和纺线、织布、制衣。河姆渡人住干栏式房屋。

故答案为:×。

本题考查了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需比较识记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解析】×四、识图题(共4题,共36分)23、略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秦始皇嬴政的相关内容。结合图片信息,根据教材所学得知,图三指的是秦始皇或嬴政。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陆续灭掉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2)本题主要考查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图片一的信息,是秦始皇统一六国货币,为圆形方孔钱。图片二是统一六国文字,规定全国标准文字为小篆。统一货币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发展;统一文字有利于政令能够在全国顺利推行,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3)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政治上建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别管理行政、军政和监察。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在地方上,进一步废除了西周以来实行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度。【解析】(1)秦始皇(或嬴政),公元前221年,咸阳。(2)措施:统一货币和统一文字;积极意义:统一货币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政令能够在全国顺利推行,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3)中央集权制度;分封制;郡县制。24、略

【分析】本题考查: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和种姓制度。通过认真读图,我们知道图一、图二、图三分别是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和种姓制度。根据所学知识,我们知道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和种姓制度分别是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的文明象征。根据教材知识:公元前3500年,尼罗河沿岸出现几十个奴隶制小国;公元前3500年以后,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起很多奴隶制小国;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一些小国,后来,雅利安人入侵古代印度,征服当地居民并把他们变为奴隶,先后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由此可见,这些文明分别发源于尼罗河、两河流域、印度河-恒河;它们的共同特征是都是奴隶制国家或都发源于大河流域。【解析】(1)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2)尼罗河、两河流域、印度河-恒河;它们共同的特征:都是奴隶制国家或都发源于大河流域。25、略

【分析】(1)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仁”学说,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2)本题考查百家争鸣。材料二图中的人是分别是战国时期墨子、孟子、庄子和韩非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动以大欺小,倚强凌弱的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孟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实行“仁政”。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该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法家的代表人物是战国的韩非,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解析】(1)儒家学派“仁”(2)墨子:墨家兼爱、非攻孟子:儒家“仁政”,民贵君轻庄子:道家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无为而治韩非子:法家“以法治国”,中央集权26、略

【分析】(1)本题考查儒家学派创始人。上图中的人物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2)本题考查孔子教育贡献和名言。贡献:首办私学,是私塾的创始人;有教无类思想促进国民教育;因材施教思想培养人才,为儒学发展奠定基础,对中国“仁”和“礼”的发展做出贡献;他和他的弟子编制《论语》。编写教材如《诗》《书》《礼》《易》《春秋》。名言:作为教育家,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当仁不让于师”、“因材施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解析】(1)孔子;春秋;儒家。(2)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创办私学,广收门徒;编写教材如《诗》《书》《礼》《易》《春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五、连线题(共3题,共12分)27、居住洞穴焚书坑儒广收门徒大一统建立西汉农民起义出使西域三顾茅庐【分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山顶洞人居住在洞穴里,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为了加强思想上的统一,巩固专制统治,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从而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他还是大教育家,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汉武帝在位时,西汉出现了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巩固和加强;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他们大无畏的革命首创精神,激励后人,沉重打击了秦朝统治;公元前138年,西汉汉武帝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三顾茅庐是指中国东汉末年刘备三次到隆中(今湖北襄阳附近)诸葛亮住处请他出山辅佐自己的事件。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历史事件与人物的搭配。28、楚庄王越王勾践晋文公孔子【分析】【分析】城濮之战时;晋楚两军相遇在中原战场上。决战前,晋军以报答楚王为名,“退避三舍”,驻军城濮,巧妙地避开了楚军锋芒,诱敌深入,大败楚军;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九州,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春秋时楚庄王北伐,并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的重量,大有夺取周朝天下之势;卧薪尝胆反映的是两千多年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终雪耻灭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职业教师,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主张“因材施教”。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相关成语中的历史人物。29、略

【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准确认识,揭竿而起指的是秦朝的法令很严酷,误了期限,就要被杀头。为避免被杀头,陈胜吴广于是揭竿而起,反抗秦朝的统治;在楚汉战争中,刘邦占领秦都咸阳后,废除了秦的苛法严刑,只保留“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三条;草木皆兵指的是在淝水之战中,苻坚与苻融登上城楼,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上,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朝的军士。苻坚面容失色,误认为是晋军;破釜沉舟指的是在巨鹿之战中,项羽为了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而采取的办法;纸上谈兵指的是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伐无道、诛暴秦·农民起义【解析】【答案】揭竿而起——陈胜吴广起义约法三章——楚汉之争草木皆兵——淝水之战破釜沉舟——巨鹿之战纸上谈兵——长平之战六、综合题(共3题,共9分)30、略

【分析】试题分析:第(1)题考查了人物都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墨子开创了墨家思想,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开创的法家思想,这些思想的涌现使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第(2)题结合材料中“所有《诗》《书》和百家著作,一律烧毁”和“诽谤罪活埋了400多人”,可以判断这是秦始皇实行的“焚书坑儒”的措施。秦始皇焚书坑儒,意在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进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但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此措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并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成功;但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不利于社会发展,钳制了当时人们的思想,并且手法残忍,残暴。第(3)题辨别图片中的人物特征及文字提示,可知此人物是西汉时期的董仲舒。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主张得到了汉武帝的认可并进行推行,使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而且董仲舒的儒家思想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一时的贡献。因此董仲舒是汉朝儒家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继承并发展了儒家学说。第(4)题中丁云鹏所绘的《三教共栖图》描绘了佛、儒、道三教创始者共坐树下相谈的场景,这是作者的想象图,其中释迦两侧的岩石上,分画孔子与老子侧坐,他们分别是儒教、道教、佛教的开创者。三教共栖是指儒释道三教思想并行于世,反映出中国改变了自汉武帝以来“独尊儒术”统治思想,对三教思想兼容并包!第(5)题可以从两个统治者制定的措施的根本目的方面来考虑,秦始皇实行的“焚书坑儒”和汉武帝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以最终维护封建统治。在当今党和政府在思想方面实行的是兼容并包的政策,对待传统思想要取其精华,去其槽粕,并且还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继承创新。考点:人教新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伐无道,诛暴秦”;人教新课标版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化的勃兴;人教新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大一统的汉朝。【解析】【答案】(1)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3分)(2)焚书坑儒。(2分)(3)董仲舒;(1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使儒家学说从此以后成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2分)(4)儒教、道教、佛教;(3分)思想领域以儒家为主,三家并立互补的局面;(2分)东汉以后。(1分)(5)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2分)取其精华,去其槽粕;继承创新。(2分)(答出1点即可得2分)31、略

【分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闭关锁国政策。两则材料反映了清朝前期的对外政策是闭关锁国。清朝实行这种政策根本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要实行这种政策的原因:清朝前期,封建的自然经济比较稳定,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