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5/16/3B/wKhkGWemygeAFvpLAAGSJ8rcJM4437.jpg)
![2025年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5/16/3B/wKhkGWemygeAFvpLAAGSJ8rcJM44372.jpg)
![2025年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5/16/3B/wKhkGWemygeAFvpLAAGSJ8rcJM44373.jpg)
![2025年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5/16/3B/wKhkGWemygeAFvpLAAGSJ8rcJM44374.jpg)
![2025年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5/16/3B/wKhkGWemygeAFvpLAAGSJ8rcJM4437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题文】小梦从山东省第23届运动会筹委会获悉;帆船比赛项目将在美丽的微山湖举行。下图为本届省运会吉祥物宁宁参加帆船比赛项目的宣传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风吹帆船前进说明运动需要力来维持B.比赛中的帆船速度有变化但惯性不变C.帆船的重力与受到的浮力是一对平衡力D.比赛中的两艘帆船始终是相对静止的2、下列结果不是由弹力产生的是(
)
A.撑杆跳高运动员飞越横杆B.装有弹簧的门被推开,放手后自动关上C.玩具手枪将“子弹”射出去D.手中的石块释放后会下落3、把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10cm
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用此透镜来观察邮票上较小的图案,则邮票到透镜的距离应(
)
A.大于10cm
B.小于10cm
C.大于20cm
D.在10cm
和20cm
之间4、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移到距凸透镜18cm的过程中,调整光屏的位置,总能在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像,由此可知,此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A.6cmB.10cmC.16cmD.20cm5、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做直线运动,下列s-t图象中能反映汽车做匀速运动的是()A.B.C.D.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8题,共16分)6、有两个圆柱形容器,分别盛有深度相同的水和某种未知液体.现用弹簧测力计挂着一个圆柱体,先后将圆柱体逐渐竖直浸入水和未知液体中.如图甲、乙所示分别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随着圆柱体下表面在水中深度和在未知液体中深度的变化图象,以下结果正确的是()A.圆柱体的底面积是2.4×10-3m2B.圆柱体的密度是1.2×103kg/m3C.未知液体的密度是1.25×103kg/m3D.未放入圆柱体前,未知液体对容器底产生的压强是6×103Pa7、【题文】如图所示;关于生活中力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汽车紧急刹车时,乘客会在惯性的作用下继续向前运动B.用吸管喝饮料,利用了嘴对饮料的作用力将其吸入口中C.推箱子但没有推动,是因为推力小于箱子受到的摩擦力D.帕斯卡裂桶实验,说明水的深度影响水产生压强的大小8、关于力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踢出去的足球,能继续向前滚动,是由于足球具有惯性B.用桨向后划水,船就会向前运动,利用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C.飞机前进时,机翼上、下表面存在压强差,因而有压力差,从而产生升力D.如果要使一个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它持续施加力的作用9、在学校运动会上,小明参加的项目是100m
赛跑.
起跑后,小明越跑越快,最终以12.5s
的优异成绩获得冠军.
下列关于小明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明前50m
用的时间大于6.25S
B.小明每秒通过的路程都是8m
C.小明的平均速度是8m/s
D.小明的平均速度是8km/s
10、“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诗中包含的科学道理是()A.风声是空气振动产生的声音B.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C.屋顶上方空气流速快,压强小;屋内空气不流动,压强大D.风使屋顶产生的升力大于屋顶重力11、如图所示;下列图象能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A.
B.
C.
D.
12、下列各种摩擦力中:其中属于有益摩擦的是()A.走路时鞋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B.骑车时车轮与轴之间的摩擦力C.皮带传动中,皮带与轮之间的摩擦力D.汽车行驶时,空气与汽车之间的摩擦力13、中国是掌握空中加油技术的少数国家之一.
如图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五代战斗机“歼一20
”在空中加油的情景,选择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可以认为加油机是静止的(
)
A.加油机中的飞行员B.“歼一20
”战斗机C.天空的云彩D.地面的房屋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5题,共10分)14、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在描述物体运动情况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____。15、当前由于学生用眼不当及电脑、手机的普及,造成学生戴“眼镜”现象比较普遍,为了改变这种现象,除了学生在平时要注意用眼,也应注意矫正,如图所示的四幅图,是近视眼或远视眼的成像原理及自矫正方法,能够说明远视眼的成像原理的是____图;表示矫正近视眼的是____图.
16、杯子静止在书桌上,桌面对杯子有支持力,与支持力平衡的力是____,与支持力是相互作用力的是____.17、如图所示,在一个杯子中盛满水,用硬塑料片把杯口盖严,再用手按住塑料片把杯子倒过来,塑料片不会下落.
这个现象可以表明______的存在.18、如图所示,两只完全相同的音叉,当敲响右边的音叉时,左边的音叉近旁的泡沫塑料球会____.如果用手按一下两边的音叉后,即放开,则两边的音叉发声将____.评卷人得分四、判断题(共2题,共18分)19、太空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最大.____.(判断对错)20、一切能发出声音的物体都叫声源.____.评卷人得分五、作图题(共1题,共8分)21、根据平面镜成像找出反光点S的位置.
评卷人得分六、综合题(共4题,共24分)22、某同学在“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实验中,
(1)先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归零,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____;然后用调节好的天平称一个物体A的质量;当把物体放到天平左盘时,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所处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天平平衡,请你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一内.
(2)将物体放到盛有70cm3水的量筒中如图乙所示;将物体体积记录在下表一内.
(3)按照上两步骤,小明继续测量了2个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B、C的质量和体积,并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一中,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图丙的坐标纸上用“×”描点,作出图象.观察图象并得出结论:____.
表一:
。物体ABC质量/g14.621.6体积/cm35.48.0表二:
。物体ABC质量/g9.020.315.5体积/cm35.07.58.6(4)小明又测量了3个不同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并将数据记录在表二中,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图丙坐标纸上用“×”描点作出图象.观察分析做出判断:____.
(5)一个与D相同物质组成的物体,体积是20cm3,它的质量是____g.23、在如图中,画出钓鱼竿的F1,F2的力臂l1和l2.
24、小丽和小明要比较沙子和水的吸热能力“;他们各自设计了一种方案.
(1)如图是小丽设计的思路和方案:
①在实验中,加热相同的时间目的是____;
②请你指出小丽同学的设计思路和实验装置中的不足.不足:____.
(2)请你帮助小明设计第二种实验方法:
①写出该实验方法所需要的测量仪器:____.
②设计思路:____.25、【题文】(1)某人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5米处,以0.5米/秒的速度垂直镜面向平面镜运动6秒后,像与镜面距离为____米。
(2)他通过另一平面镜看到A物体(如图);请在图示光线上标出光的传播方向。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B【分析】【解析】
试题分析:A.运动不需要力来产生;也不需要力来维持,A选项错误;
B.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速度无关,因此B选项正确;
C.帆船所受的浮力等于人和帆船的重力之和;因此C选项错误;
D.比赛中两艘帆船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因此D选项错误;本题答案选B.
考点:力和运动的关系;惯性;二力平衡;物体的浮沉条件;机械运动.【解析】【答案】B2、D【分析】解:因为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而ABC
均是由于弹力产生的效果,而D
是由于重力产生的。
故选:D
根据弹力的概念进行分析;即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
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知道弹力和其他力的不同之处。【解析】D
3、B【分析】解:当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焦点;并且焦点到光心的距离为焦距,则f=10cm
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所成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而放大镜正是如此,所以邮票到透镜的距离正好为物距,即物距小于f
故选:B
根据凸透镜焦距的定义;可知所测的10cm
正好为此凸透镜的焦距,而用放大镜可观察物体的细微之处,正好运用了凸透镜成像的原理。
本题考查的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解析】B
4、B【分析】【分析】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移到距凸透镜18cm的过程中,调整光屏的位置,总能在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像,此时的成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即f<12cm<2f,f<18cm<2f,解得9cm<12cm,
故选B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根据给出的物距求出焦距的范围,然后确定焦距。5、A【分析】解:
A;从图中可以看出通过的路程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并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不变,所以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符合题意;
B;从图中可以看出通过的路程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但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在不断减小,所以表示物体做减速直线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从图中可以看出通过的路程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但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在不断增加,所以表示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从图中可以看出通过的路程随时间的增加而不变;所以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由v=可知;匀速直线运动中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不变.
本题考查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如何通过图象来表示.图象能很直接的反应物体的运动规律,对于图象题,首先看清两个坐标轴所表示的物理量,再顺着图象看随横坐标轴变化,纵坐标轴如何变化,找到物体的运动规律.【解析】【答案】A二、多选题(共8题,共16分)6、AB【分析】【分析】运用图象法解答问题的一般步骤是:
(1)明确图象中横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分别是什么;
(2)注意认清横坐标和纵坐标上各表示的最小分格的数值大小和单位;
(3)明确图象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4)根据图象对题目提出的问题作出判断,得到结论.【解析】【解答】解:
A;由两图可知;圆柱体的重力为G=7.2N
由甲图可以看出;当深度为25cm时,圆柱体刚好完全浸没,所以圆柱体的深度为h=25cm=0.25m
当圆柱体浸没在水中时,由甲图可以得到圆柱体受到的浮力为F浮水=G-F示甲=7.2N-1.2N=6N
∵F浮=ρ液gV排,∴圆柱体的体积为V=V排==≈6×10-4m3
圆柱体的底面积为S===2.4×10-3m2.此选项正确;
B、∵G=mg,∴圆柱体的质量为m==≈0.72kg
圆柱体的密度为ρ===1.2×103kg/m3.此选项正确;
C、由乙图知,当圆柱体在液体中的深度达到h′=20cm=0.2m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0,所以受到的浮力为F浮液=G=7.2N
圆柱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为V排′=Sh′=2.4×10-3m2×0.2m=4.8×10-4m3
∵F浮=ρ液gV排,∴液体的密度为ρ液===1.5×103kg/m3.此选项错误;
D;由于没有给出未知液体的深度或圆柱形容器的底面积;所以无法得出未放入圆柱体前,未知液体对容器底产生的压强.此选项错误.
故选A、B.7、ABC【分析】【解析】
试题分析:A.惯性是指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惯性不是力,因此A选项错误;
B.用吸管喝饮料时;是大气压将饮料“压”入人的口中的,因此B选项错误;
C.推箱子时;箱子没有被推动,说明箱子处于静止状态,此时推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两个力的大小相等,因此C选项错误;
D.帕斯卡裂桶实验说明了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因此D选项正确;
本题答案选ABC.
考点:惯性;大气压及其应用;运动和力的关系;液体压强的特点.【解析】【答案】ABC8、ABC【分析】解:A
踢出去的足球;能继续向前滚动,是由于足球具有惯性,仍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故A正确;
B;用桨向后划水;桨给水一个向后的力,同时水给桨一个向前的力,所以船就会向前运动,利用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故B正确;
C;飞机前进时;机翼上方空气流速快、压强小,下方空气流速慢、压强大,上下表面存在压强差,因而有压力差,从而产生升力,使飞机上升.
故C正确;
D;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维持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物体不受力时照样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错误.
故选ABC.
(1)
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2)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液体和气体都称为流体;生活中常见的流体是水和空气,流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流体的流速越小,压强越大.
(4)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维持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
本题考查了我们对惯性、力与运动的关系、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以及力的作用的相互性的了解与掌握,综合性较强,但都属力学的基础知识,难度不大.【解析】ABC
9、AC【分析】解:
A;因为起跑后;小明越跑越快,前50
米用时间应大于全程用时12.5s
的一半6.25s
故A正确;
BCD
小明全程的平均速度:v=st=100m12.5s=8m/s
因为小明越跑越快,所以小明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故BD错误,C正确.
故选AC.
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快慢;大小等于物体这段时间里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
本题考查对平均速度的认识和理解,100m
包括起跑加速、中途匀速、终点减速过程,平均速度只反映整个过程的平均快慢程度,每时每刻速度有时大于8m/s
有时小于8m/s
.【解析】AC
10、ABCD【分析】【分析】①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②在流体中;流动速度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③力的作用效果有二: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解析】【解答】解:A;“八月秋高风怒号”中的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出的声音;说法正确;
B;力的作用效果之一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所以将茅草吸上去,说法正确;
C;风刮过屋顶;屋顶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大,压强小;屋内空气不流动,压强大,说法正确;
D;由C的分析可知;屋顶受到向上的压强大于向下的压强,受到的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重力,产生一个向上的压力差,故风使屋顶产生的升力大于屋顶重力,才把“屋上三重茅”卷走.
故选ABCD.11、ACD【分析】
A中图象可看出物体的运动速度保持不变;是匀速直线运动;故A正确;
B中图象表示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在增大;是加速运动;故B错误;
C中图象表示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即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C正确;
D中图象表示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即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正确;
故选ACD.
【解析】【答案】对图象中的横;纵坐标代表的含义要有明确的认识;再根据图象中图线的形状可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12、AC【分析】略【解析】AC
13、AB【分析】解:A
加油机相对于加油机中的飞行员位置不变;以加油机中的飞行员为参照物,加油机是静止的,故A正确.
B;加油机相对于“歼鈭�20
”战斗机位置不变;以“歼鈭�20
”战斗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静止的,故B正确.
C;加油机相对于天空的云彩位置不断发生变化;以“天空的云彩”为参照物,加油机是运动的,故C错误.
D;加油机相对于地面上的房屋位置不断变化;以地面上的房屋为参照物,加油机是运动的,故D错误.
故选AB.
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变化的物体是运动的;位置不变的物体是静止的;本题研究的是加油机的运动情况,关键看它与所选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据此对各个选项逐一进行分析即可做出选择.
此题与我国高科技相结合,在解答此题的同时可以使学生很好的接受科技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符合新课程理念,是一道较为典型的好题.【解析】AB
三、填空题(共5题,共10分)14、略
【分析】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这里所说的另一个物体,就是选定的标准物体,叫做参照物.【解析】【答案】机械运动,参照物15、甲丁【分析】【解答】在以上四个图中;甲图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方,所以甲图表示了远视眼的成像情况;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的会聚点前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以前会聚一下,因此佩戴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来矫正,即丙图能正确表示远视眼的矫正情况;
乙图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所以乙图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焦距太短,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的会聚点后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以前发散一下,因此带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因此丁图能正确表示近视眼的矫正情况。
故答案为:甲;丁。
【分析】(1)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太强;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由此可以确定哪一个图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近视眼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2)远视眼的晶状体较薄;会聚能力较弱,看近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远视眼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16、杯子的重力杯子对桌子的压力【分析】【解答】解:(1)杯子静止在书桌上;桌面对杯子的支持力和杯子的重力,符合平衡力的四个条件,是一对平衡力;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桌面对杯子施加支持力的同时,杯子对桌面施加压力;它们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故答案为:(1)杯子的重力;(2)杯子对桌子的压力.
【分析】(1)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将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当两个力满足四个条件时,才是一对平衡力,即“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条直线上”;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17、略
【分析】解: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此压强很大,能够支撑杯中水产生的压强,所以纸片不会掉下来.
故答案为:大气压.
空气受重力;具有流动性,存在压强,本题的覆杯实验就说明了大气压的存在,是大气压托住了纸片以及杯中的水.
许多实验都能证实大气压的存在,从根本上认识大气压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空气具有液体类似的性质,也就具备了类似液体压强的特点.【解析】大气压18、略
【分析】【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能够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转换法”是中学物理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可以借助某些物体的特性来研究看不到或不易观察到物质,形象直观.【解析】【解答】解: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空气能够传播声音,正在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如果用手按一下两边的音叉后,即放开,则两边的音叉发声将停止.
故答案为:弹起;停止.四、判断题(共2题,共18分)19、×【分析】【分析】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解析】【解答】解: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此说法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20、√【分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解析】【解答】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够发出声音的物体叫做声源.
故答案为:√.五、作图题(共1题,共8分)21、解:先将两条反射光线反向延长交于一点S′;再通过平面镜作出S′的对称点S,即为发光点S的位置,并连接S与两个反射点画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分析】【分析】根据反射光线反向延长过像点,作出反光点的像点S′,再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发光点S的位置,补出入射光线.六、综合题(共4题,共24分)22、略
【分析】【分析】(1)用天平称物体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砝码加游码所对刻度值就是物体质量.
(2)用量筒测物体体积时;最后刻度减去开始的刻度就是物体体积.
(3)由表中数据可做出图象;结论的得出可以从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入手分析得出.
(4)由数据可判断物质的种类是不是相同.如果质量和体积的比值相同可能是同种物质.如果不同就不是同种物质.
(5)D物质的密度可以算出,再由体积可算出质量.【解析】【解答】解:(1)测量物体的质量前;首先要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归零,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水平平衡;
物体质量m=20g+5g+2g=27g.
(2)由图乙知,水和物体的总质量为80ml,则物体体积V=80cm3-70cm3=10cm3
(3)质量和体积变化图象如图:
由数据可知;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为一定值.
(4)根据表二中数据做出图象;如图所示:
由图知;不同物质,质量和体积不成正比.
(5)物质D的密度是1.8g/cm3,体积是20cm3.所以质量是m=ρV=1.8g/cm3×20cm3=36g.
故答案为:(1)水平平衡;27g;(2);(3)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为定值(质量与体积成正比);(4)不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新能源储能项目落户保障合同
- 厨具设备购销合同(31篇)
- 教学工作总结英语2024(32篇)
- 2023-2024学年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 2025年业务提升合作谅解协议
- 2025年供应链管理公司合作项目协议书
- 2025年产品创新与生产协作协议
- 2025年农村医疗人员定向就业协议
- 2025年大数据项目规划申请报告模板
- 2025年远程医疗项目立项申请报告模板
- RB/T 040-2020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管理指南
- GB/T 889.1-2000I型非金属嵌件六角锁紧螺母
- 构建物联网系统原型-教学设计
- (完整word版)家谱WORD样本
- 无主之地2全装备代码
- 小升初广东省深圳市2021-2022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真题测试模拟卷(解答题)有解析
- DB32∕T 2882-2016 城市轨道交通桥隧结构养护技术规程
- 血液透析应急流程图+
- 京东考试答案参考
- 建筑施工图-剖面图
- 我国动车组各型车辅助供电分析与比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