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湘教新版高三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1页
2025年湘教新版高三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2页
2025年湘教新版高三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3页
2025年湘教新版高三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4页
2025年湘教新版高三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湘教新版高三历史上册月考试卷985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题文】《历史的见证——四十年票证和人民币史》里有这样的记述:“最严酷的时刻来临,商店里的食物柜台一空如洗过春节时,为体现党的关怀,每人凭本可以买三两瓜子,不要粮票。花生根本见不着,据说全出口换了外汇。”出现这种“严酷时刻”的根源是A.“左”倾错误的泛滥B.自然灾害频发C.社会财富的极度匮乏D.长期的战争破坏2、1858年l1月,清政府同英、法、美三国签订了《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进出口货物一律按时价值百抽五征税。这一规定()A.某种程度上利于抵制外来侵略B.便利了列强对华的商品输出C.在一定时期内保护了中国市场D.有利于增加中国的海关收入3、“启蒙运动思想家质疑了传统对人的所有限制——而且确实挑战了传统本身的正当性。他们拥护普通人的权利,市民的权利,奴隶、犹太人、印第安人和孩子的权利,但是并没有拥护妇女的权利。在哲学和艺术中,启荣运动中的男人支持传统的妇女思想:沉默、服从、恭顺、谦逊和贞洁。”这主要表明启蒙运动A.其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B.全盘否定西方传统文化C.捍卫所有人的基本权利D.哲学和艺术的成就突出4、下面是英国农民、工人和资产阶级人口比重变化示意图,这反映了()A.议会改革的必要性B.农村经济的衰败C.商业资产阶级迅速崛起D.无产阶级革命条件成熟5、“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下列历史事件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A.义和团运动B.太平天国运动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6、如图为1955年的苏联海报《两个世界两个结果》,高速行驶的火车是“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缓慢爬行的乌龟是“资本主义阵营国家”。该海报的制作意图是()A.表达国家垄断经济的优势B.从经济上制约资本主义发展C.展示战后苏联经济真实状况D.宣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7、1964年西安市三桥镇出土的“高奴禾石铜权”上有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由此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不包括()A.制定法律,中国进入法治社会B.嬴政确立了皇帝称号C.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D.秦统一了度量衡8、【题文】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所呈现出的特点是A.皇权逐渐削弱B.相权逐渐加强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逐渐缓和D.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逐渐加强9、“瓜分豆剖燃眉之急,扶清灭洋树大旗。莫道中华尽懦弱,农民阶级志不移。”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三元里抗英B.义和团运动C.太平天国运动D.八国联军侵华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8题,共16分)10、19世纪中期以为英国经济学家说:“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他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这段话表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____(判断对错)11、陶行知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原名文濬。大学期间特别崇尚某一思想家的学说,取名“知行”。中年时,他又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故改名为“行知”。据此判断,他曾崇尚的这一思想家是王阳明。____(判断对错)12、“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历史上很多的探路者,在开路的同时也在开创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情境一高原马帮--幽幽古茶道。

材料一。

材料二。

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而明制尤密。有官茶;有商茶,皆贮边易马设茶马司于秦、河、雅诸州。自碉门、黎、雅抵朵甘、乌思藏,行茶之地五千余里。

--《明史•食货•茶法》材料三。

抗日战争期间;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来往于云南丽江;西藏、印度等地的马帮约有25000驮之多,沿途大小商号多达1200余家,大多数人家都投身于古道运输或从事与茶马古道相关的产业。贸易物资增加了从印度转运来的英国和美国的香烟、卡其布、毛呢、手表、煤油,以及各种日用百货,由拉萨到印度则出口大量羊毛。云南丽江、四川康定和西藏昌都这样一些城镇也纷纷在茶马古道上兴起了。

--摘编自CCTV《茶马古道》纪录片解说词情境二远洋帆影--浩浩新航路。

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经由地理大发现而引发的国家竞争,拉开了不同的文明间相互联系;相互注视,同时也相互对抗和争斗的历史大幕。

--摘编自《大国崛起》纪录片解说词(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朝茶马古道贸易的特征。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期间茶马古道的历史作用。

(2)“有路必有福;有路必有胜”,依托情境一;二,以两条路的共同之处为切。

入点,请你以“____之路”为题,论述商路开辟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逻辑严密。13、1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都曾试图通过变法走上富强之路,但两者结果却截然不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名茶上喜选,只消喝四碗。惊醒太平梦,彻夜不能眠。(注:“上喜选”与“蒸汽船”谐音)——日本民谣材料二“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日落紫禁城》材料三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尤注意于求富,繁殖物产、保护本国物产为先务,观其学校,分门别类,亦骎骎乎有富强之势。——黄遵宪材料四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敢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时,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五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摘自《梦蕉亭杂记》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归纳中日两国这两次变法的共同背景。____(2)据材料三指出中国知识分子对日本明治维新哪些领域的改革更为推崇?____(3)材料四中,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是什么?(不得照抄原文)。____(4)据材料五分析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综上所述,你认为一场改革要取得成功应着重关注哪些问题。14、铁犁牛耕到东汉时已经推广到珠江流域,唐朝后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____(判断对错)15、如图为新中国建国后某一时期的漫画,名为《刻舟称瓜》.这幅漫画反映了这一时期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____(判断对错)16、当古希腊各派哲人都醉心于世界的本原问题,企图穷尽宇宙之奥秘的时候,智者学派却不合时宜地喊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和“无物存在”的口号。当时,这些口号反映出A.智者学派对哲学本原问题的思考B.希腊民主政治有一定局限性C.智者学派对“美德即知识”的否定D.希腊人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17、从发动反清革命到反抗北洋军阀建立国民政府,再到领导全国抗战,三民主义是联合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基础。这反映出三民主义A.成为中国反侵略的指导思想B.为国民党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C.是近代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D.对中国民主民族革命有指导意义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6题,共12分)18、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保留了浓厚的专制残余,君主是实,立宪为虚。____(判断对错)19、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建立量子力学,弥补了牛顿力学的不足。()20、“总统任期7年,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有权任命文武官员、缔结条约、实行大赦等;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该条文出自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____判断对错)21、列宁在《四月提纲》中认为,不能采取暴力方式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____(判断对错)22、梭伦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利越大;颁布《解负令》,废除奴隶制,其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____(判断对错)23、鸦片战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____(判断对错)评卷人得分四、辨析题(共2题,共10分)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有的学者把明末反封建礼教称之为“启蒙思想”或“启蒙主义”;泰州学派的支系;主张“唯情主义”的大戏曲家汤显祖也被认为是“深具启蒙思想的人”。这就容易使人们错误地以为16世纪明末的反封建礼教;主张个性解放的运动类似于发生在欧洲18世纪的“启蒙运动”。我认为,上述两种运动不仅在表现形式、而且在实质内容上都有不同,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是以“唤起”理性为特征,而16世纪明末的反封建礼教的运动是以唤起人们的情感释放为特征。前者的结果是:自然科学重大的突破、社会科学基础的建立和资本主义民主制国家的建立。后者的结果是:虽有少数思想家仍然坚持反对封建专制礼教,但在清军入关后封建专制礼教的强化和对批判礼教的文人学士无情的镇压,使反对封建专制的礼教浪潮被打断了。

——北大教授汤一介《启蒙在中国的艰难历程》

评价材料中汤一介教授关于明末反对封建礼教和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有的学者把明末反封建礼教称之为“启蒙思想”或“启蒙主义”;泰州学派的支系;主张“唯情主义”的大戏曲家汤显祖也被认为是“深具启蒙思想的人”。这就容易使人们错误地以为16世纪明末的反封建礼教;主张个性解放的运动类似于发生在欧洲18世纪的“启蒙运动”。我认为,上述两种运动不仅在表现形式、而且在实质内容上都有不同,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是以“唤起”理性为特征,而16世纪明末的反封建礼教的运动是以唤起人们的情感释放为特征。前者的结果是:自然科学重大的突破、社会科学基础的建立和资本主义民主制国家的建立。后者的结果是:虽有少数思想家仍然坚持反对封建专制礼教,但在清军入关后封建专制礼教的强化和对批判礼教的文人学士无情的镇压,使反对封建专制的礼教浪潮被打断了。

——北大教授汤一介《启蒙在中国的艰难历程》

评价材料中汤一介教授关于明末反对封建礼教和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评卷人得分五、简答题(共3题,共12分)26、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摘自《札记》

材料二十九世纪末;马克思主义零星传入中国,当时人们把它当作“均平治世”的学说。节译的《共产党宣言》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就曾翻译为“四海之内皆兄弟”。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李大钊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也满怀豪情地宣告“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当时)中国知识界对社会主义是热情向往的。

--摘编自王芸《从天下大同到社会主义》

材料三新加坡现代化过程中;儒学的影响也相应地表现在这两方面:一是作为浸润在广大民众文化心理之中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自发发生作用,二是统治者以政策;律令形式自觉实施;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推进,使儒学精神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罗传芳《儒家传统与新加坡发展模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儒家的治国理想;并举例说明其对中国近代前期的民主革命思想有何影响?(任举两例)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知识界对社会主义是热情向往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儒学对新加坡现代化影响体现在哪两个方面?(不得摘抄原文).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儒学为何能在新加坡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2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时段)“新中国”一词内涵的历史发展脉络19世纪末。

20世纪初康有为为改变清王朝危机,设想在巴西建立和管理民地时首次提出了“新中国”的概念,希望通过向外移民来挽救民族国家危机;梁启超也提出了“新中国”一词,这源于其对戊戍变法失败的思考。1907年美籍传教士威廉•鲁士作《新中国在演进》一书,揭示某些洋人活动的殖民性、有害性及其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冲突,并从这些冲突中凸显“新中国”出现的必要性。1910年陆士谔写理想小说《新中国》,该书以幻想形式对未来新中国进行了设计和构建,希望建立一个立宪民主的现代化新中国。辛亥革命时期(新中国报论自由真理》中提到“人群之自由者文明也,外国惟文明故人群之自由胜。”五四运动前后国人纷纷提出建设“新中国”,各种“新中国”构想的呼声覆盖全中国,特别是在“物竟天择,者生存”进化观的推动下,“新中国词的涵义进一步深化,囊括了民族独立的内容。1921年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从概念和实践两方面深化了“新中国”的内涵,并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新中国”一词的无限能量释放出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新中国”实观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自主。--摘编自史宏波《近代以来“新中国”名词的历史考察》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或多个时间(时段)提取信息,围绕“新中国’一词的内涵”拟定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A【分析】【解析】略【解析】【答案】A2、B【分析】【分析】本题考查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主要考查学生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中低关税对中国经济侵略的理解.【解析】【解答】鸦片战争后;列强打开中国大门,通过强迫清政府以低关税达到对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故B正确;低关税便利于列强的经济侵略,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市场,故ACD项都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排除.

故选B.3、A【分析】略【解析】【答案】A4、A【分析】图表信息反映了19世纪以来至19世纪末;英国工人和资产阶级在社会中人口比重持续上升,而农民比重不断下降且在1830年前后低于工人和资产阶级的比重,这些现象与工业革命发展相关;工人和资产阶级比例的上升,必然要求打破上层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把持议会的局面,议会改革势在必行,故A正确;

伴随着工业革命进行;英国农业资本主义不断发展,故B项错误;

C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及史实;故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1832年议会改革是19世纪英国议会选举制度改革的第一步,它是英国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进行的争取同土地贵族重新分配政治统治权及扩大选举权的改良运动.

1832年议会改革只是一次小小的变动,并没有造成重大的体制改革.掌权的仍然是贵族;选举资格的限制也仅仅从身份资格转为财产资格,身份歧视变为财产歧视.工人和贫困农民等社会绝大多数成员仍然在受歧视之列.【解析】【答案】A5、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义和团运动,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分析题干材料,抓住“民族主义”、“没有理性的指导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利用”等关键信息,联系近代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等相关知识,只有义和团运动符合题意。义和团运动是从反洋教开始,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盲目排外,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被清政府利用,最后又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故A项符合题干要求。太平天国运动始终与清王朝相对峙。均与题目中的信息“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不符,排除B项;CD两项与题干信息“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不符,排除。故选A。【解析】【答案】A6、D【分析】A.二战后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两大阵营对峙;采取冷战的形式。美苏对峙的主要原因是意识形态的对立,从题目中“1955年的苏联海报”“火车”和“乌龟”的对比可以明显看出意识形态的对立,故A项错误;

B.经济上体现美苏对立的主要是“经互会”和“马歇尔计划”;故B项错误;

C.这是苏联单方面的鼓吹自己;实际上此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已经开始显现,故C项错误;

D.意识形态的对立使得苏联的海报宣传带有主观性和片面性;目的是宣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两极格局;要求学生结合两极格局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战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特征,还要搞清楚战后两极格局的特点。【解析】D7、A【分析】据材料“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体现出秦始皇灭六国完成了统一,确立了皇帝制度,并统一了度量衡,故BCD都能从材料中体现,排除。

A表述与材料不符;故选A。

故选:A。

本题主要是考查秦朝统一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

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熟记基础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较简单。【解析】A8、D【分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的政治制度,从汉代到元代其基本体现的是皇权的加强和相权的削弱,所以D项正确,AB分析片面C不是缓和。【解析】【答案】D9、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义和团运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题干所给材料中“扶清灭洋树大旗”、“农民阶级志不移”说明此历史事件指的是农民阶级领导的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义和团运动,因此B项正确;三元里抗英、太平天国、八国联军侵华与题干中“扶清灭洋”不符,因此ACD项错误。由此分析,可以排除ACD,故选B。【解析】【答案】B二、填空题(共8题,共16分)10、B【分析】【分析】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抓住关键信息、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析】【解答】注意题干时间“19世纪中期”;材料反映的是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是在20世纪初,故本题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11、√【分析】【分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是儒、释、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果实,也是春秋战国和汉代这一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思想体系的完善过程.它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形态呈现出来,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解析】【解答】√“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与王阳明的”致良知“一致,故正确.12、经济交流、文明融合或开拓创新【分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明朝茶马古道贸易的特征和抗日战争期间茶马古道的历史作用;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本题主要考查商路开辟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开放性试题,可以从经济、文化等角度去论述,主要考查学生历史小论文写作的能力.【解析】【解答】(1)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而明制尤密”可概括出交易的产品以土特产为主,贸易双方具有互补性;从材料一中的地图和材料二中“有官茶;有商茶,皆贮边易马”可概括出边境贸易、对内贸易共同发展;从材料二中“设茶马司于秦、河、雅诸州.自碉门、黎、雅抵朵甘、乌思藏,行茶之地五千余里”概括出政府设置专门机构加以管理.第二小问历史作用可以从材料三中“贸易物资增加了从印度转运来的英国和美国的香烟、卡其布、毛呢、手表、煤油,以及各种日用百货”概括出保障抗战时期的物资供给,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从“云南丽江、四川康定和西藏昌都这样一些城镇也纷纷在茶马古道上兴起了”概括出促进了藏区城镇的兴起和发展.(2)注意题干要求,题目即观点,可以联系新航路开辟的意义,从经济交流之路、文明融合之路以及开拓创新之路等角度来拟题;其次注意史论结合和语言的逻辑性,内容围绕着商路开辟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展开,言之成立即可.

故答案为:

(1)特征:交易的产品以土特产为主;贸易双方具有互补性;边境贸易;对内贸易共同发展;政府设置专门机构加以管理。

作用:保障物资供给;成为抗日战争中后期大西南后方主要的国际商业通道;促进了藏区城镇的兴起和发展;加强汉藏等各族人民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2)示例1经济交流之路:茶马古道和新航路都促进了经济交流.

茶马古道促进了中原地区和边疆地区的经济交流;形成了持久互补互利的经济关系.在国内贸易和边境贸易发展的同时,边境城镇也随之兴起,促进了西南地区的经济开发与发展;互市也加强了民族融合,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与联系,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示例2文明融合之路:茶马古道和新航路都推动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茶马古道的兴盛;促进了中原汉族和边疆藏族等少数民族的交流,成为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联系的纽带.在长期的交往中,藏文化;汉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等各种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形成了兼容并尊、相互融合的多元文化格局.新航路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东西方的文明开始汇合交融,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进程.

示例3开拓创新之路:茶马古道和新航路的开辟都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开拓创新的精神.茶马古道上的商旅不畏艰险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高原国际商道,体现出了超越自我的人文精神.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们勇于探险,用无畏的精神证实了地圆学说,冲击了神学世界观,彰显了人的伟大力量,促进了人文主义的传播和人们的思想解放.13、略

【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解读材料信息,分析、认知的能力。正确解答本题,要注意明确题干“共同背景”要求,避免答非所问。紧扣材料一信息“惊醒太平梦,彻夜不能眠”,提及的是美国佩里叩关,打开日本国门,即“黑船来航”事件。根据材料二信息“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提及的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综上,分析、认知,不难把握到答案,即外来侵略加深民族危机,推动国内改革。(2)本题考查的是日本明治维新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解读材料信息,分析、认知的能力。紧扣材料三信息“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尤注意于求富,繁殖物产、保护本国物产为先务”,可知提及的是经济领域;紧扣材料三信息“观其学校,分门别类,亦骎骎乎有富强之势”,可知提及的是教育领域。(3)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戊戌变法相关知识,旨在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依据材料四中的“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色”,由此分析、认知,总结出康有为的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依据材料四中的“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时”,由此分析、认知,总结出康有为的理由: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4)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以及对改革的总体认识,旨在考查解读材料信息,准确归因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五信息“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以及“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等,分析、认知,把握到以下方面:急于求成、未能平衡各方利益。关于第二小问,紧扣五则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认知,可以围绕以下方面展开组织答案:可以借鉴别国经验、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改革应循序渐进,不应该急于求成、要考虑多方利益等。【解析】(1)共同背景:外来侵略加深民族危机。(2)领域:经济领域、教育领域。(3)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且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4)原因:急于求成,未能平衡各方利益。问题:改革可以借鉴别国经验,但应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改革应循序渐进,考虑多方利益。14、B【分析】【分析】本题考查古代农业发展的情况,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解析】【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故题干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15、A【分析】【分析】本题以图片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中左倾错误的理解,了解左倾错误在当时经济建设中产生的原因及表现.【解析】【解答】材料图片的含义是瓜太大,用“刻舟”才能称出重量,是大跃进中浮夸风的体现,也是当时党和国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左倾主义的反映.故正确.16、略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智者学派思想的认识,旨在考查分析理解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普罗塔哥拉是智者运动的代表,他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D正确;智者学派只是关注人与人类社会问题,并不着力于探究哲学的本原问题,A错误;B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C不符合史实和材料,排除此两项。故选D。【解析】D17、略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三民主义相关知识的掌握,旨在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到了辛亥革命、国民革命、抗日战争,“三民主义是联合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基础”,所以说三民主义对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有指导意义,D正确;A只适合抗日战争;B表述错误,群众基础有限;C错误,中共的领导是近代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故选D。【解析】D三、判断题(共6题,共12分)18、√【分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政体,实际上考查学生结合知识对其特点的理解.【解析】【解答】德意志帝国虽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但是德国的君主与英国不同.德意志帝国的君主权利很大,类似于封建君主,拥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政治家和议员们地位低下.

故答案为:√19、B【分析】【分析】普朗克于1900年提出了著名的量子概念;同年他在《关于正常光谱能量分布定律的理论》中表述了这一思想,标志着量子理论的诞生!数年之后,在量子理论的基础上,奥地利;德国的物理学家建立了量子力学。故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现代的科技成就。20、√【分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1875年宪法》,考查学生对其内容的识记情况.【解析】【解答】根据《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的内容:立法权归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行使.行政权归内阁和总统.总统由国民议会选出;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总统是国家元首及军队最高统帅,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总统征得参院同意可解散尚未届满的众议院;内阁部长由总统任命,总统和内阁部长共同向议会负责.

故答案为:√21、√【分析】【分析】本题考查的十月革命,考查学生对十月革命过程重大史实的识记.【解析】【解答】结合已学知识可知“四月提纲”:列宁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争取以和平方式夺权.

故答案为:√22、×【分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梭伦改革是雅典城邦乃至整个古希腊历史上最重要的社会政治改革之一,它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解析】【解答】梭伦改革颁布《解负令》;废除了债务奴隶制,并不是奴隶制.

故答案为:×23、×【分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鸦片战争,考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解析】【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是中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故答案为:×四、辨析题(共2题,共10分)24、第一种观点:同意材料的观点;明末反封建礼教与欧洲18世纪的启蒙运动表现形式及其结果都不同。理由:西方的启蒙思想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的前提下,在自然科学重大突破的情况下,以科学的理性来唤醒人性的理性,它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并为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构建提出了基本原则。而中国明末的反对封建礼教只是少数思想家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不满的情感释放,既没有引起社会的共鸣,也没有推动社会的变革,同时也没有对传统和未来做出理性的说明,所以称之为“启蒙思想”或“启蒙主义”是对其作用的夸大。

第二种观点:不同意材料的观点;认为明末反封建礼教与欧洲18世纪的启蒙运动相似。

理由:中国明末的反对封建礼教同西方的启蒙思想一样,都是在商品经济得到发展的背景下,对封建专制下人性的思考。尽管由于中国明清没有西方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也没有形成众多的思想家,但同样也推动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同样也起到了启蒙的作用。(如有其他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分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据材料“上述两种运动不仅在表现形式、而且在实质内容上都有不同,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是以“唤起”理性为特征,而16世纪明末的反封建礼教的运动是以唤起人们的情感释放为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评价汤一介教授关于明末反对封建礼教和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观点。例如,同意材料的观点,明末反封建礼教与欧洲18世纪的启蒙运动表现形式及其结果都不同。理由:西方的启蒙思想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的前提下,在自然科学重大突破的情况下,以科学的理性来唤醒人性的理性,它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并为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构建提出了基本原则。而中国明末的反对封建礼教只是少数思想家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不满的情感释放,既没有引起社会的共鸣,也没有推动社会的变革,同时也没有对传统和未来做出理性的说明,所以称之为“启蒙思想”或“启蒙主义”是对其作用的夸大。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即可。25、第一种观点:同意材料的观点;明末反封建礼教与欧洲18世纪的启蒙运动表现形式及其结果都不同。理由:西方的启蒙思想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的前提下,在自然科学重大突破的情况下,以科学的理性来唤醒人性的理性,它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并为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构建提出了基本原则。而中国明末的反对封建礼教只是少数思想家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不满的情感释放,既没有引起社会的共鸣,也没有推动社会的变革,同时也没有对传统和未来做出理性的说明,所以称之为“启蒙思想”或“启蒙主义”是对其作用的夸大。

第二种观点:不同意材料的观点;认为明末反封建礼教与欧洲18世纪的启蒙运动相似。

理由:中国明末的反对封建礼教同西方的启蒙思想一样,都是在商品经济得到发展的背景下,对封建专制下人性的思考。尽管由于中国明清没有西方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也没有形成众多的思想家,但同样也推动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同样也起到了启蒙的作用。(如有其他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分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据材料“上述两种运动不仅在表现形式、而且在实质内容上都有不同,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是以“唤起”理性为特征,而16世纪明末的反封建礼教的运动是以唤起人们的情感释放为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评价汤一介教授关于明末反对封建礼教和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观点。例如,同意材料的观点,明末反封建礼教与欧洲18世纪的启蒙运动表现形式及其结果都不同。理由:西方的启蒙思想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的前提下,在自然科学重大突破的情况下,以科学的理性来唤醒人性的理性,它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并为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构建提出了基本原则。而中国明末的反对封建礼教只是少数思想家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不满的情感释放,既没有引起社会的共鸣,也没有推动社会的变革,同时也没有对传统和未来做出理性的说明,所以称之为“启蒙思想”或“启蒙主义”是对其作用的夸大。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即可。五、简答题(共3题,共12分)26、略

【分析】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及其影响.考查儒家的治国理想以及对中国近代前期的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对对社会主义的影响的原因、儒学对新加坡现代化影响的表现、儒学在新加坡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原因.涉及的知识有儒家思想;《天朝田亩制度》;康有为思想主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2.儒学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

3.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都有广泛的影响.儒学和汉字、律令以及佛教一样,很早就传播到周围国家,并对那里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韩国和日本,伦理和礼仪都受到了儒家仁、义、礼等观点的影响,至今都还很明显的.【解析】(1)第一小问理想;依据材料一“是谓大同”可以归纳为建立大同社会.

第二小问举例;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举太平天国的《朝田亩制度》;康有为的大同思想、孙中山民生主义等.

(2)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一可以看出是儒学的影响,材料二可以看出是俄国十月革命影响.再结合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以及近代仁人志士探索来回答.

(3)第一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三“一是作为浸润在广大民众文化心理之中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自发发生作用”概括为加强自我修养,根据材料三“二是统治者以政策;律令形式自觉实施”概括为加强法治.

第二小问原因;从儒学的自身价值和发展更新;政府的有效推动、西方文化的缺陷、社会对多元文化的包容等角度回答.

故答案为:

(1)理想:建立大同社会.

举例: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康有为的大同思想;孙中山民主思想的相关内容(天下为公、民生主义).

(2)原因: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严重;近代仁人志士屡次探索的失败;中国传统儒学为之准备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条件;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3)体现:修己;治人(或加强自我修养、加强法治).

原因:儒学的自身价值和发展更新;在东南亚地区具有稳定性和历史渊源;政府的有效推动;社会对多元文化的包容;西方文化的缺陷为儒学提供再生的契机.27、(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掌握情况。解答此题首先要注意分析题目的要求:中国远征军入缅即1942年2月前的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然后联系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回答。如材料“日军入侵缅甸;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1942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这时的中国战场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意义的认识与理解。解答时注意题目要求:“军事意义”与“政治意义”。回答军事意义要结合第(1)问的内容归纳总结;回答政治意义要从中国近代以来国际地位的变化尤其是抗战以来国际地位的变化及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影响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