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4单元环境与发展第4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教案鲁教版必修2_第1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4单元环境与发展第4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教案鲁教版必修2_第2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4单元环境与发展第4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教案鲁教版必修2_第3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4单元环境与发展第4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教案鲁教版必修2_第4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4单元环境与发展第4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教案鲁教版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0-第四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查找并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1.结合实例,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缘由和解决措施。(地理实践力)2.结合实例,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基本原则。(综合思维)3.结合我国国情,理解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行动纲领。(人地协调观)一、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主要环境问题: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2.产生的缘由(1)地球上可供人类运用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掠夺式开发加快了资源耗竭速度。(2)随着自然资源的大量开发利用,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环境污染日趋严峻。(3)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了森林和草原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一系列生态问题。3.主要特点(1)已经从区域性、小规模向全球性、大规模发展。(2)从宏观危害向微观危害发展。(3)从环境污染事务向全面生态破坏发展。[图表点拨]1.教材第114页图4­4­2,该图展示出: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掠夺式开发加快了不行再生资源耗竭速度和可再生资源补给、再生的速度,从而造成资源耗竭。2.教材第115页图4­4­4,该图展示出:(1)酸雨严峻地区主要分布在西欧、北美和中国南方地区;(2)因海平面上升而受到威逼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3)荒漠化进程加快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现有沙漠周边地区。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原则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意当代人的须要,又不对后代人满意其须要的实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基本内涵条件经济可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目的社会可持续发展基础生态可持续发展3.基本原则(1)公允性原则。(2)持续性原则。(3)共同但有区分的责任原则。4.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化地理环境确定论→人类中心论→人地关系协调论。三、可持续发展战略:愿景与行动1.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国际合作和公众参加。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行动纲领:“限制人口,节约能源,爱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中国21世纪议程”。4.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1)经济运行模式采纳:循环经济。(2)消费方式提倡:绿色消费。(3)激励公众参加,树立节约资源、爱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1.经济的增长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社会系统是中心环节。 ()3.发达国家在资源与环境爱护方面应担当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4.消退贫困属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 ()A.经济可持续发展 B.环境可持续发展C.社会可持续发展 D.生态可持续发展提示:1.×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经济增长往往仅指经济数量的增长,不太重视质量和效益,而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仅指经济数量的增长,还追求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因此说经济增长只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方面而已。2.×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人的管理调控是中心环节。3.√发达国家对全球环境的破坏最严峻,并且至今仍是世界有限资源的主要消费者,本着“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发达国家应在资源与环境爱护方面担当更多的责任和义务。4.×消退贫困属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5.D[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子系统,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指狐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丑的动物,仅存在于马达加斯加岛。马达加斯加岛的土著居民认为指狐猴是“恶魔”将给人们带来厄运,因此当地迷信的居民对指狐猴进行大肆猎杀。或许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要和指狐猴说再见了。问题1(综合思维)指狐猴的面临灭亡属于哪种环境问题?提示:生物多样性削减。问题2(综合思维)该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缘由是什么?提示:人类的大肆猎杀。问题3(综合思维)当前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有哪些?提示: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eq\a\vs4\al([归纳提升])1.自然资源耗竭问题由于人类大规模、长期的开发利用,导致森林、草原、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削减及破坏,这种现象遍及全球。详细表现主要缘由典型案例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降水少等华北平原的春旱、南方水质性缺水土地资源短缺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耕地削减、草场退化能源短缺利用效率低、奢侈严峻,资源分布不均西气东输的东部地区自然气短缺2.环境污染问题(1)常见的环境污染表现缘由典型事例或分布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工业“三废”的随意排放,化肥、农药的大量运用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泰晤士河的污染、部分农业区的“有毒农作物”固体废弃物污染(垃圾污染)生产和生活垃圾的大量堆放太原矿区的煤矸石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等很多城市噪声超标放射性污染放射性物质泄漏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海洋污染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渤海湾大赤潮、日本九州岛水俣湾汞污染、海上石油泄漏(2)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表现缘由典型事例或分布区全球变暖自然:气候的变更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温室气体;乱砍滥伐森林全球臭氧层破坏自然:太阳活动人为:大量排放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的物质两极和青藏高原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酸雨自然:地形造成酸性气体不易扩散;降雨较多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西欧、北美、日本、中国江南地区3.生态破坏问题表现缘由典型事例或分布区森林的环境调整功能下降滥伐森林巴西热带雨林遭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自然植被遭破坏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中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趋势与沙尘暴土壤盐碱化不合理的浇灌等华北平原的次生盐碱化、内陆干旱区的次生盐碱化生物多样性削减过度捕猎、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等过度捕猎华南虎、藏羚羊,湿地破坏等三大环境问题的区分与联系(1)区分:主要是产生缘由及过程不同。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随意排放有害物质,引起环境质量下降的现象。生态破坏是指人类活动干脆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生态系统的生产实力显著下降和结构显著变更,从而引起的环境问题,如过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乱采滥捕使珍稀物种灭亡和生态系统的生产实力下降等。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意人类的需求,是在资源数量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冲突基础上产生的。(2)联系: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1.读我国某个区域1976年和2024年环境变更示意图,回答(1)~(2)题。(1)图示地区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C.土壤盐碱化 D.水污染(2)造成该主要环境问题的缘由是()A.过度砍伐森林 B.过量引水浇灌C.过度开发沼泽 D.城市化过度发展(1)B(2)A[第(1)题,通过图示可知,该区位于沙漠,气候干旱,故土地荒漠化是该区的主要环境问题。第(2)题,通过图中1976年和2024年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森林面积削减,故造成土地荒漠化的缘由是过度砍伐森林。]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原则下图为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问题1(人地协调观)由图分析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由哪些系统组成?这些系统是怎样调控的?提示: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由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组成,这些系统须要通过人的管理进行统一调控。问题2(综合思维)由图看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哪些内容?提示: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3(综合思维)该系统的核心是什么?提示:人的管理调控。eq\a\vs4\al([归纳提升])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可持续发展实施的前提是明确其内涵和原则。详细内容如下所示: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原则含义详细做法公允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允爱护生物的多样性,各国都有发展权,应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需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处理好发展经济和爱护环境的关系共同但有区分的责任原则地球环境是一个整体,发展经济和爱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的责任,须要各国共同参加国际合作应在同等互利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发达国家在资源和环境爱护方面应担当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并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2.某网站微博认证用户在该网站发起“光盘”行动,该行动是指就餐时提倡人们不奢侈粮食,吃光盘子里的东西,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带走。据此回答(1)~(2)题。(1)“光盘”行动在节约粮食的同时,削减了奢侈,为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其详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A.生态可持续发展 B.经济可持续发展C.社会可持续发展 D.生活可持续发展(2)若我们每个人都响应号召,加入到“光盘”行动中,我们事实上是在践行可持续发展的哪个原则()A.共同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C.公允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1)B(2)A[第(1)题,只要我们时刻留意自己的行为,就时刻践行着可持续发展,“光盘”行动事实上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之一,其属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第(2)题,假如每个人都参加到可持续发展的行列里,对可持续发展我们都作出了贡献,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人地协调观: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特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中最根本的一条。它包括自然与人类的“相类、相通、相应和相统一”。详细表现如下:“天人合一”思想蕴含了当前可持续发展的一些观点和相识,其“天人相应”的思想在现代看来,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国古代道家有“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据此回答(1)~(2)题。(1)“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现了()A.地理环境确定论思想 B.人类中心论思想C.人地相关论思想 D.人地伙伴论思想(2)下列做法符合上述思想的是()A.跨流域调水B.毁林开荒C.大规模抽取地下水D.在草原地区大量捕杀鸟类(1)D(2)A[第(1)题,从“共生”“为一”可知,该思想强调天(自然)与人紧密联系,不行分割,体现了人地伙伴论思想。第(2)题,跨流域调水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素养立意]本题组通过我国古代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考查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化以及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相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人地协调观。题组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读漫画“美妙的回忆”,回答1~2题。1.此漫画反映的主要问题是()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C.过度放牧 D.过度开垦2.在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这种环境问题突出的是()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1.B2.C[该漫画是一农夫利用骆驼在沙漠上耕种,其“美妙的回忆”是在田地里利用牛来耕种,漫画反映的是土地荒漠化严峻,该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题组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原则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卡特雷特群岛上,已有1500多位居民因海平面上升而被迫迁移。随着海平面的上升,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的图瓦卢、马尔代夫等岛国以及孟加拉湾的数千万人已经或即将无家可归。据此完成3~4题。3.这些国家的很多人从来没有开过车,也没有看过电视,他们在地球上留下的“碳踪迹”最少,却要承受气候变暖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这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A.公允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C.参加性原则 D.共同性原则4.下列漫画蕴涵着不同的环境问题,其中与联合国气候大会探讨的主要议题有关的是()ABCD3.A4.C[第3题,国家与国家之间应是同等的,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不能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第4题,由图可知,A反映水污染问题,B反映酸雨问题,C反映全球变暖,D反映森林破坏问题。]题组3可持续发展战略愿景与行动下图为某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图,读图回答5~6题。5.在“畜牧养殖”和“农业生产”系统中能体现物质循环利用过程的是()A.②③④⑥⑤① B.①②③④⑤①C.④⑤⑥⑦⑧④ D.③④⑥⑦⑧③6.该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好处是()A.促进了矿物能源的开发利用B.扩大了农业生产的规模C.变更了农业地域类型D.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5.B6.D[第5题,⑥与⑤之间、⑧与④之间、⑧与③之间都不存在物质循环利用过程,只有B选项体现了物质循环利用过程。第6题,由图可知,该模式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削减了废弃物的排放,爱护了环境,D项正确。]教材P114问题提示:(1)古巴比伦位于亚洲西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即现在的伊拉克地区。位于大河冲积平原上,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丰富的水资源、生活资源,便于人类生存发展。(2)滥伐森林,过度放牧,缓坡种植、战乱等导致生态环境破坏,气候干旱、水源枯竭,古巴比伦文明衰落。教材P117活动提示:略。教材P119~120活动1.提示:山西省永和县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基本思路是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山上栽种经济林,坡耕地改造成梯田,山下淤地坝与河滩地联治,实现农林牧综合发展。2.提示:阅历可结合当地在治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环境污染等方面的措施进行分析。教训可结合当地在经济发展中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些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