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九单元烽火岁月第17课朱老巩护钟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九单元烽火岁月第17课朱老巩护钟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九单元烽火岁月第17课朱老巩护钟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九单元烽火岁月第17课朱老巩护钟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九单元烽火岁月第17课朱老巩护钟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9-第17课朱老巩护钟单元概述〔目标导航〕1.了解革命斗争小说的全貌和特点。2.了解此类题材小说的历史背景和丰富内涵。3.了解《红旗谱》作为农夫革命史诗的特点。4.了解《红高粱》的叙事手法。5.通过课后“思索”部分,进行情感、价值观方面的培育。〔内容概说〕20世纪,对中国来说,可以说是革命与斗争的年头。革命斗争题材的文学创作,在20世纪50年头出现了空前旺盛的创作局面,代表作有反映北伐斗争和土地革命题材的梁斌的《红旗谱》。改革开放以后,许多没有经验过革命斗争的作家,以谛视与回顾历史的视角,重新挖掘革命斗争题材,呈现与以前革命文学创作迥然不同的特点,代表作有莫言的《红高粱家族》。本单元所选的课文是梁斌的《朱老巩护钟》和莫言的《罗汉大爷》,都是以斗争为题材的小说。《朱老巩护钟》选自梁斌的长篇小说《红旗谱》的第一节。锁井镇农夫朱老巩,为爱护公产和地主冯老兰进行斗争,不让冯老兰砸钟,失败后郁郁而终。小说生动地展示了冀中农夫自发抗拒地主压迫的壮美图景,塑造了一个英勇坚决、疾恶如仇的农夫英雄形象。《罗汉大爷》选自莫言的小说《红高粱》。课文一开头,用倒叙的方法,追溯那段不平常的历史,引出读者期盼中的英雄罗汉大爷。通过对罗汉大爷由听从到抗拒过程的描写,塑造了一个忠厚醇厚,但为了自己自由安静的生活,为了自己的尊严,敢于抗拒、敢于斗争的农夫形象,讴歌了他粗野不羁的生命力和为生存而抗拒的精神。〔赏析指导〕本单元阅读鉴赏的重点是理解小说的主题、人物描写技巧和小说的结构。由于两篇课文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因此鉴赏前要先对作家、作品进行初步的了解,了解原著的主要故事情节、艺术特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作者的创作思想。1.分析小说的主题。小说的主题,首先应当到题材中去找寻。题材蕴含主题,是主题分析的重要材料和依据。分析小说的主题,还必需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意图。两篇课文都是以斗争为题材的小说,但反映的主题不一样。《红旗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涌出的以革命和斗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小说中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和人物,打动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红高粱》是20世纪80年头以后出现的小说,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斗争小说。作者致力于从斗争中挖掘出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和持续的“根”,一种坚韧的生命力和不屈的斗争精神。2.观赏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技巧。要正确把握小说的描写技巧及其重要作用,重点应了解、熟识人物描写技巧所涉及的具体内容、方法。这其中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微环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把握这些内容、方法,才能较好地观赏人物的描写技巧,分析好人物形象,更全面综合地理解小说。3.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小说结构是作者剪裁生活和组织篇章的总框架,要具体分析,实际驾驭,则应着重了解叙述的时间依次、空间变换、故事情节的发展进程、故事线索的明暗支配,以及叙述中的顺叙、倒叙、插叙、平叙、补叙等有关学问。一般小说的情节大体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构成,可以此为依据划分层次。但假如有运用倒叙(如《祝愿》)、插叙(如《家乡》)或省略某部分情节等特殊状况,则要留意。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要留意这样两点:(1)情节的发展变更是冲突冲突发生、发展的体现,分析情节结构时必需抓住主要的冲突冲突。(2)分析情节结构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结构的过程中,要随时留意理解、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第十七课朱老巩护钟eq\x(学)eq\x(习)eq\x(目)eq\x(标)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及作家;把握文章线索及文章体现的现实意义;分析本文所塑造的农夫英雄形象;识记重点字词。2.在阅读中解决字词的音、形、义,同时把握小说情节脉络。3.以小说三要素为引导,分析小说创作的背景,把握当时社会所处的特定环境,及特定环境下人物的性格。4.分析朱老巩这一人物形象,体会他的侠义和血性。课前预习(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1.走近作者梁斌,原名梁维周,河北省蠡县人。从1932年起先创作,抗日斗争时期写了短篇小说《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中篇小说《父亲》《千里堤》和《抗日之家》等几个剧本。这些创作实践为他后来的长篇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和创作阅历。1953年他起先写长篇小说《红旗谱》,1957年出版。1963年出版了《红旗谱》其次部《播火记》。第三部《战寇图》完稿于“文革”前。2.开阔视野《红旗谱》内容评介《红旗谱》是一部反映北方农夫革命运动的史诗式作品。它在大革命失败前后十年革命斗争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冀中平原两家农夫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的尖锐冲突斗争,以反割头税和二师学潮为中心事务,生动地展示了当时农村和城市阶级斗争的革命运动的壮美图景,获得重大的成就。小说《红旗谱》描写的是20世纪二三十年头冀中农夫抗拒地主压迫并走上革命道路的故事。锁井镇农夫朱老巩,为爱护公产和地主冯老兰进行斗争,失败后郁郁而终。他的儿子朱老忠被迫离开家乡去东北谋生,三十年后才回到家乡,这时冯老兰仍旧独霸一方,并和官府相勾结,实行各种手段剥削农夫。农夫朱老明败尽家业和冯老兰打了三场官司,仍以失败告终。此时北伐革命正在南方如火如荼地绽开,严志和的儿子严运涛离家出走参与了南方的国民革命军,同时也离开了和自己青梅竹马的春兰。运涛的弟弟江涛在镇上相识了共产党的基层干部贾老师,通过学习打开了自己的视野,决心通过党的领导把农夫组织起来,变更农夫的命运。加入共产党后,江涛在贾老师的帮助下,团结朱老忠等具有斗争精神和正义感的农夫,发起了抗拒冯老兰的反割头税的斗争,并获得了成功。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斗争不堪一击,国民党政府却奉行不反抗政策。此时已经考入保定其次师范的江涛,和爱国学生们一起发动抗日宣扬活动,却遭到当地政府和军警的镇压。保定二师被强行解散,江涛和同学们在封锁下坚守学校,最终他们在朱老忠等人的帮助下冲出学校,确定回到农村组织抗日武装,迎接新的火热的斗争。斗争是小说的一条主线。对朱老忠、严志和以及江涛这些农夫来说,斗争是为了生存,是为了变更自身命运,是为了创建更美妙的明天。斗争是和主子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红旗谱》最大的成就,就在于用活生生的现实内容,而不是从抽象的教条和概念动身,展示了农夫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过程。它比任何历史和政治的教科书都更有劝服力,更能打动人。小说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作者梁斌(1914—1996)的亲身经验,他曾是20世纪30年头保定二师学潮的亲历者,后来又投入到抗日斗争和解放斗争中,因此他对革命的理解是最朴实实在的,同时也是最深刻的。朱老忠是当代文学人物画廊中第一个比较成功的农夫英雄形象。《红旗谱》艺术上的一个突出成就,就是创建了富有民族气魄、民族风格的真正民族化的艺术。小说描写的生活内容具有显明的民族特点。朱老巩大闹柳树林、朱老明率二十八家“对簿公堂”、反割头税斗争等一系列生活事务,反映的是中国北方农夫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独特的斗争图景。小说描绘的风俗画、风情画,如赶集市、走庙会、过除夕等都具有独特的民族情调和浓郁的地方色调。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小说主要采纳了我国古典小说常用的艺术方法,多用故事情节,用激烈尖锐的冲突冲突,用人物的行动和对话刻画人物性格。在结构上,运用多事务串联的结构方式,即一个序幕,两个主峰,几个生活事务串联一线,既使故事主干突出,又相对独立,层次分明。在语言运用上,《红旗谱》讲究朴实生动,通俗易懂,民族化、群众化。它以北方农夫的语言为基础,吸取古今文学的语言精华,融会成簇新活泼、简明生动的语言体式,使之既有深厚的乡土色泽,又具有较强的表现力。3.名句观赏(1)滹沱河从太行山上流下来,像一匹烈性的马。它在峡谷里,要腾空飞蹿,到了平原上,就满地奔驰。夏秋季节涌起吓人的浪头,到了冬天,在茸厚的积雪下,汩汩细流。点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滹沱河边长大的朱老巩又何尝不是一匹烈性的马呢?借景抒情,表现了朱老巩的脾性。(2)①父亲听了直是气呼呼的,血充红了眼睛,跺着脚连声说:“咱不跟他打官司,把我这罐子血倒给他!”②这时他眉棱一横下了决心,闪开衣裳,脱了个大光膀子。小辫子盘在头顶上,挽了个搪扭儿。叉开腿把腰一横,举起铡刀:刀光晃着人们的眼睛,张开大嘴喊:“大铜钟是四十八村的,今日谁敢捅它一手指头,这片铡刀就是他的对头!”点评:形象的动作描写,显明的特性语言,生动地表现了血性汉子朱老巩不畏强暴、行侠仗义、敢于斗争的品行。朱老巩手提大刀伫立钟前的造型,浓墨重彩,大气磅礴,令人肃然起敬。(3)那天黄昏时分,朱老巩坐在河神庙台上,对着那座铜钟呆了老半天,心里暗想:“顶公款!就等于独吞,我不能叫冯兰池把四十八村的公产独吞了!”看看日头红了,落在西山上,夜暗像灰色的轻纱,从天上抛下来。点评:“灰色的轻纱”既是描写自然环境,也是朱老巩当时灰暗心情的写照。利用环境烘托人物、烘托人物情感,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这是作者的又一妙招。(4)这场架始终打了一天,太阳平西了,四十八村的人们还在千里堤上怔着。……他们的希望破灭了,只有低下头去,唉声叹气,再不敢抬起头来了。点评:护钟斗争后的环境描写,示意古钟被砸,犹如砸在百姓的心上,使他们麻木的心灵慢慢醒悟,最终又归于无奈。(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1.读准字音戳(chuō) 锃(zènɡ)亮釉(yòu)子 蘸(zhàn)滹沱(hūtuó) 紫黝黝(yǒu)撅(juē) 胡髭(zī)攥(zuàn)住 下颏(kē)摁(èn)着 老鸹(ɡuā)肩胛(jiǎ) 茸(rónɡ)厚褡裢(dāliɑn)2.说明词语(1)讹诈:假借某种理由向人强行索取财物。(2)唉声叹气:因伤感、郁闷或苦痛发出叹息的声音。(3)震天动地:①形容声音特殊洪亮;②形容大张旗鼓或事业宏大。(4)气概汹汹:形容盛怒时很凶的样子。(5)老羞成怒:因惭愧到了极点而发怒。(6)节外生枝:比方在问题之外又岔出了新问题。(7)调虎离山:比方为了便于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有关人离开原来的地方。进入课堂(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1.朱老巩单枪匹马、赤膊上阵来护钟,锁井镇的父老乡亲是如何对待这件事的?锁井镇的父老乡亲的这种表现说明白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朱老巩打算护钟的确定一出,首先遇到的是严老祥、老祥嫂和朱全富的劝阻,在朱老巩与冯兰池进行殊死搏斗时,锁井镇的父老乡亲除了严老祥站出来相助外,其他人却置身事外,眼睁睁看着,除了偷偷落泪外,没有人施以援手。反映了当时农夫面对土豪地主的嚣张气焰只会畏缩、害怕、甚至已经麻木于地主的剥削,这就使冯兰池这样的地主阶级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也正是他们的袖手旁观,给朱老巩与冯兰池的斗争涂上了失败的灰色。2.细致阅读课文,分析严老祥是一个怎样的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我们从严老祥的表现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物。①当听到朱老巩要和土豪霸道们对抗时,严老祥显示出怯懦的、委曲求全的性格,即使相识到“砸钟”背后的阴暗实质,他仍旧无法抛除已深化骨髓的懦弱、自保意识。这正是他弱的一方面。②当看到朱老巩与冯兰池做着无畏斗争,严老祥最终觉醒,英勇地站在了朱老巩的身旁,与朱老巩并肩抗争。这是他勇的一面。3.本文的时代背景如何?请从文中找出体现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语句并加以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1)通过人物的装扮描写,交代社会背景(“穿着蓝布长袍,青缎坎肩”“把辫子盘在帽盔上”)。(2)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交代社会背景(朱老巩反问了一句说:“锁井镇上,大半个村子的土地都是你冯家的……”“土豪霸道们,靠着银钱土地剥削我们一辈子……”)。(3)通过护钟斗争后的环境描写,示意古钟被砸,犹如砸在百姓的心上,使他们麻木的心灵慢慢醒悟。上述描写交代了小说的典型环境:故事发生在清末民初冀中平原,一方面反映了土豪地主与农夫之间的冲突,另一方面揭露了土豪恶霸的自私、凶狠、剥削的本性和老一代农夫的觉醒与敢于斗争的精神。4.本文写法上有哪些特点?举例分析。特点示例语言特性化(1)!!!选文在语言上也极具特色,人物语言富于特性,灵动鲜活,朱老巩的掷地有声,严老祥的大义凛然,冯兰池的凶狠阴险,严老尚的蛮横无赖,朱全富的和善醇厚,都能从人物的语言中得到呈现。如朱老巩“咱不跟他打官司,把我这罐子血倒给他”这句话,真可谓掷地有声,突出了人物的英雄本色###动作描写鲜活(2)!!!文中朱老巩极富正义感和叛逆精神。作者通过显明有力的动作描写,使这一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如:“朱老巩二话不说,叉开巴掌,劈颈项盖脸打过去,说:‘去你娘的!’一巴掌把铜匠打了个大斤斗,滚在地上。”“叉”“劈颈项盖脸”“打”等动作描写写出了朱老巩性格中英勇坚决的一面,一个“滚”字示意了这一巴掌力气之大,劲道之狠###(二)老师点拨,引领思路eq\x(疑)eq\x(难)eq\x(点)eq\x(析)1.这篇课文的主题是什么?小说围绕朱老巩护钟,表现了锁井镇农夫和地主恶势力的激烈斗争,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阶级斗争的持续。广阔农夫不断要求自由解放,抗拒压迫和剥削,前仆后继,不屈不挠,既反映了农夫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也示意了农夫斗争的局限性,为小说主题的阐发创建了绝好的历史背景和舞台。2.这篇课文的主要情节是什么?清末民国初某年秋天的冀中锁井镇。平地一声雷,丧心病狂的大地主冯兰池要砸掉四十八村防汛筑堤集资购地四十八亩的凭证古钟了!滹沱河畔的千里堤上,柳树林中,人山人海。见义勇为的朱老巩挥着明晃晃的铡刀,赤膊上阵爱护古钟,严老祥也挥斧助战。朱老巩的儿子小虎子深受震撼。群情激愤,冯老兰的阴谋难以得逞,他请来地主严老尚调虎离山,骗走了朱、严,砸毁了大钟。朱老巩悲愤交加,口吐鲜血,含恨离开人间。3.这篇课文的主要线索是什么?朱老巩和冯老兰之间的斗争始终是贯穿课文的线索。正是斗争本身以及斗争中人物的命运使得全文充溢了惊慌的气氛。小说一开篇的“平地一声雷,振动了锁井镇一带四十八村:‘狠心的恶霸冯兰池,他要砸掉这古钟了!’”也恰如“平地一声雷”,以突兀之笔,把一场燃眉之急的严峻斗争推到了村民面前,同时也推到了读者的面前,从而奠定了小说惊慌激烈的基调。在这里,朱老巩并非为了一己私利自告奋勇,他所维护的是全镇农夫的集体利益,这就使得斗争具有了正义的性质。读者始终关注着朱老巩的成败进退,心情也随着人物的命运而不断起伏。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一节也可以说是全书的一个缩影。4.这篇课文在刻画人物形象上有什么特点?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作者擅长在斗争中刻画人物形象。作者始终把朱老巩放在和冯老兰的斗争中来刻画,通过这场斗争来体现朱老巩的豪迈英勇和坚决。如朱老巩“咱不跟他打官司,把我这罐子血倒给他!”这句话,真可谓是掷地有声。又如写朱老巩护钟时的行动:“这时他眉棱一横下了决心,闪开衣裳,脱了个大光膀子。小辫子盘在头顶上,挽了个搪扭儿。叉开腿把腰一横,举起铡刀,刀光晃着人们的眼睛。”一连串的动作,干净利落,读者不难从中体会到朱老巩面对强敌时的镇静、冷静和坚决、自信。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之所以能够如此显明有力,正是因为这些语言和动作都是面对惊慌局势时的自然反应,或者是斗争本身的一部分。不同的反应塑造了不同的人物性格,这些人物都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斗争中,在斗争中思索、行动和选择,因而能给读者鲜活生动的感觉。比如朱全富这个人物,作者着墨并不多,他一起先反对朱老巩出头:“躲还躲不及,能招是惹非?哪有摁着脑袋望火炕里钻的?”而在大柳树林里,面对着朱老巩舍身护钟的紧急场面,他又说:“天爷!瞎了我的眼睛吧,不要叫我望见。”他并不是一个置身事外者,短短的两句话,就把一个和善醇厚的农夫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了。(三)针对性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2019年1月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防护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从国家主席习近平手中接过“202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荣誉证书。“以才智筑牢地下长城、以心血铸就和平之盾,是我!!!________###的责任,也是我!!!________###的心愿。”在半个多世纪的科研岁月中,钱七虎如一名过关斩将的斗士,以偏向虎山行的魄力,为祖国的防护工程事业不断贡献着自己的力气。2002年,钱七虎建议在长江上修建越江的水下隧道。!!!两年多后,他作为南京长江隧道专家委员会主任,肩负起这一新的挑战。###“不能完全依靠外国,要靠自己;惟其如此,才能创新,才能进步,才能超越。”对钱七虎来说,()。他要求现场施工人员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态来对待项目,建设的每一个环节、每一刻都不能放松。2008年8月,当盾构机掘进第659环时,突然停止工作。钱七虎始终担忧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后来,我们改进了刀具,我们中国人自己改进了刀具。刀具改良后性能大幅增加,由之前每把刀具平均掘进20米的极限提升为200米。”钱七虎至今回忆起来仍!!!________###。2010年5月28日,作为长江上隧道长度最长、盾构直径最大、工程难度最高的工程之一,南京长江隧道在历经5年之久的建设后,全线通车运营。钱七虎被授予南京长江隧道工程建设一等功臣的称号。从城市地下空间到军事工程,钱七虎始终站在学科发展前沿,引领和推动我国防护工程、岩石力学与工程学科发展,为多项大型工程!!!________###。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A.义不容辞矢志不渝踌躇满志出谋划策B.责无旁贷矢志不渝得意忘形同心同德C.义不容辞忠贞不渝得意忘形出谋划策D.责无旁贷忠贞不渝踌躇满志同心同德【解析】责无旁贷和义不容辞都含有应当担当、不能推辞的意思,但责无旁贷偏重于职责所需不能推卸,义不容辞偏重在道义上难以推托。原文此处后有“责任”一词,故不能选用“责无旁贷”。矢志不渝指立志不会变更,恒久不变心。忠贞不渝意思则指忠诚坚决,永不变更,它可以对人,也可以对组织、信仰之类。语段中此处找不到具体的对象,故宜用“矢志不渝”。踌躇满志是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特别得意。得意忘形则指形容特别得意的样子或称心如意、沾沾自喜的样子。这里明显应当选用“踌躇满志”。出谋划策与同心同德之间有个最大的区分,就是后者强调团体的力气,此处没有提到别人,只能用表示一己之力的“出谋划策”。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B)A.两年多后,他作为南京长江隧道专家委员会主任,担当起这一新的重担。B.两年多后,作为南京长江隧道专家委员会主任,他肩负起这一新的重担。C.两年多后,作为南京长江隧道专家委员会主任的他,发起这一新的挑战。D.两年多后,他作为南京长江隧道专家委员会主任,遭受了这一新的挑战。【解析】原文中“肩负”“挑战”不搭配,而错误选项中的“担当”“重担”不搭配,“发起”“挑战”和“遭受”“挑战”也不恰当。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D)A.在刀尖上行走也不过如此B.这个攻关项目如同在刀尖上行走C.这个攻关项目和在刀尖上行走有相像之处D.攻下这个项目如同在刀尖上行走【解析】A项中的“如此”没有着落,不行选;B项里,“如同”前是一个名词性短语,其后却是一个动词性短语,不当;C项落脚到“相像之处”,与下文连接不严密,不如D项与下文连接得严密自然,因为此项主语“攻下这个项目”是一个动词性短语,而下文正是“攻下这个项目”的具体体现。4.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CD)A.贾宝玉曾两次入学,先因想和秦钟厮守而主动入学,贾政嘲讽了他,后来贾政亲自送他入家塾,并严厉训导宝玉要研习八股文章。(《红楼梦》)B.庞太监和康六的冲突揭露了流氓恶霸仗势欺人的黑暗本质,而庞太监和秦二爷的冲突,则表明白维新派与守旧派不行调和的冲突。(《茶馆》)C.张勋复辟事务在江南水乡引发的一场小风波,其中的九斤老太是阻挡社会变革的反动心情的代表,“一代不如一代”是她的口头禅。(《风波》)D.老人桑地亚哥出海捕鱼,捕到一条大鱼,正打算回来,遇到了鲨鱼的攻击。在小说里,鲨鱼和大海一样都是邪恶力气的象征。(《老人与海》)E.老葛朗台常常一到关键时刻就假装口吃和耳聋,稀里糊涂地兜圈子,企图让对手不耐烦,好让他们忘掉他们自己的观点。(《欧也妮·葛朗台》)【解析】C项,“九斤老太是阻挡社会变革的反动心情的代表”分析不当,九斤老太对变革有一些牢骚,说她“阻挡社会变革”“反动”言过其实。D项,大海是人生竞技场的象征,言其是邪恶力气,分析不当。5.填空。我国当代描写革命斗争题材的小说比较多,如反映土地革命题材的小说有梁斌的《红旗谱》;反映抗日斗争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