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齐桓晋文之事课题:1-2齐桓晋文之事课时1授课年级高一教材分析《齐桓晋文之事》选自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都出自儒、道两家经典,集中展现了两家的社会理想与政治主张,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齐桓晋文之事》记录了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系统阐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主张和社会理想。通过论述实行“王道”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有力地驳斥了“霸道”思想,并详细阐述了治国的具体措施,充分体现了孟子“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文章论证极具思辨性,逻辑严谨,善用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富有感染力与说服力。从单元学习要求来看,旨在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整体把握经典选篇的思想内涵,并且要关注孟子阐述观点的思路,体会其语言风格。同时,还要联系当下社会现实,理解“民本”主张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精准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并学会归纳其规律,提升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深入分析孟子的论辩思路和逻辑结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使其能够理清复杂的论证关系;同时,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孟子的观点进行思考,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文化传承与理解:深刻领会孟子“仁政”思想的丰富内涵,感受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理解“仁政”思想在不同时代的演变与影响,体会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文章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所营造出的雄辩气势,感受孟子散文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学习孟子高超的论辩技巧,尝试在写作和表达中加以运用,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和审美创造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全面理解并牢固掌握文中的关键文言词汇和特殊句式,为读懂文言文奠定基础;深入剖析孟子的论辩思路,精准把握其“仁政”思想的核心内容,理解其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教学难点:透彻理解孟子“仁政”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并能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深入阐述;引导学生打破时空局限,将文言文阅读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提升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解读能力,培养学生古为今用的思维方式。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新课讲解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诸侯纷争,战火纷飞,各国都在寻求强大之道。有的君主崇尚武力,以霸道来扩充领土、称霸诸侯;而有的思想家则主张以仁义治国,推行王道。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看看孟子是如何向齐宣王阐述他的“王道”主张,又是如何试图说服齐宣王放弃霸道,施行仁政的。让我们一起学习《齐桓晋文之事》,领略孟子思想的魅力和高超的论辩艺术。二、背景介绍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相关背景。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他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共七篇,南宋时朱熹将其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断,齐宣王一心想成就霸业,孟子则希望通过推行“王道”,实现天下的安定与太平。本文就是孟子与齐宣王围绕“王道”与“霸道”展开的一场精彩对话。三、初读课文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重点强调以下易错字的读音:“觳觫(húsù)”“忖度(cǔnduó)”“便嬖(piánbì)”“庠序(xiángxù)”等。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文章内容。指名几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进行评价,纠正读音和节奏方面的错误。四、疏通文意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圈画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子。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小组,观察学生讨论情况,并适时给予指导。小组代表提出仍未解决的疑难句子,全班共同讨论解决。重点讲解以下文言现象:通假字:“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然则废衅钟与”(“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王说”(“说”通“悦”,高兴)等。一词多义:如“若”,在“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中意为“像”;在“以若所为,求若所欲”中意为“如此”;在“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中意为“至于”。古今异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以及”古义为“从而推广到”;“不推恩无以保妻子”中“妻子”古义为“妻子和儿女”。词类活用:使动用法:“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使……听到);“危士臣”(使……处于险境);“朝秦楚”(使……朝见)。形容词作名词:“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视力);“为肥甘不足于口与”(美味的食物);“轻暖不足于体与”(轻软暖和的衣服)。形容词作动词:“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敬爱);“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护)。名词作动词:“刑于寡妻”(做榜样);“然后从而刑之”(处罚);“是罔民也”(同“网”,张网捕捉,比喻陷害)。特殊句式:判断句:“是乃仁术也”(“……也”表判断)。被动句:“百姓之不见保”(“见”表被动)。宾语前置句:“臣未之闻也”(应为“臣未闻之也”);“莫之能御也”(应为“莫能御之也”);“何由知吾可也”(应为“由何知吾可也”)。状语后置句:“王坐于堂上”(应为“王于堂上坐”);“构怨于诸侯”(应为“于诸侯构怨”);“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应为“使天下仕者皆欲于王之朝立”)。省略句:“臣闻之胡龁曰”(“之”后面省略介词“于”);“将以衅钟”(“以”后面省略宾语“之”);“将以求吾所大欲也”(“以”后面省略宾语“之”)。教师强调重点字词和特殊句式,让学生做好笔记,并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五、内容分析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第1-20自然段):孟子与齐宣王的初次对话,孟子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通过“以羊易牛”的事例,肯定齐宣王有“不忍之心”,具备“保民而王”的基础,为下文进一步论述做铺垫。第二部分(第21-33自然段):孟子针对齐宣王的“大欲”,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指出以“霸道”追求“大欲”,犹如“缘木求鱼”,并通过对比“邹人与楚人战”,说明“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的道理,从而论证“保民而王”的必要性。第三部分(第34-35自然段):孟子阐述实施“王道”的具体措施,即“制民之产”和“谨庠序之教”,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接受道德教育,最终实现“王道”。分析孟子的论辩思路:孟子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始终围绕“保民而王”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他善于把握对方心理,从齐宣王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如“齐桓晋文之事”,巧妙地转移话题,提出自己的主张。运用比喻、类比、对比等论证方法,使说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例如,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来比喻齐宣王“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让齐宣王认识到自己并非不能行仁政,而是不为;用“缘木求鱼”来比喻以“霸道”追求“大欲”的荒谬;通过“邹人与楚人战”的对比,突出“保民而王”的重要性。层层递进,逻辑严密。孟子先肯定齐宣王有“不忍之心”,为“保民而王”找到依据;接着指出齐宣王的“大欲”,从反面论证“霸道”不可行;最后提出实施“王道”的具体措施,使论证环环相扣,无懈可击。六、主题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在当时的意义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在当时的意义:战国时期,各国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困苦。孟子的“保民而王”思想,主张统治者关爱百姓,减轻百姓负担,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同时,这一思想也为统治者提供了一种不同于“霸道”的治国理念,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现代社会的启示:虽然时代不同,但孟子的“保民而王”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现代社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孟子的仁政思想有着相通之处。我们强调关注民生,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这正是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例如,国家实施的脱贫攻坚战略,让数以亿计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过上了幸福生活;在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这些都是“保民”思想的具体体现。引导学生思考: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践行孟子的“仁政”思想?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进行引导和点评。七、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齐桓晋文之事》的主要内容、孟子的论辩思路以及“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强调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不仅要掌握文言知识,还要理解古人的思想智慧,从中汲取营养,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阅读《孟子》,了解更多孟子的思想和言论,感受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八、布置作业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文言知识。以“孟子的仁政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为主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九、课堂练习文言知识巩固练习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保民而王(使……安定)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吝啬)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视力)刑于寡妻(做榜样)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是乃仁术也(判断句)百姓之不见保(被动句)何由知吾可也(宾语前置句)王坐于堂上(状语后置句)翻译下列句子: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却要抓鱼一样。)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阅读理解练习阅读文章中孟子论述“霸道”危害的段落,回答问题:孟子是如何论述“霸道”危害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孟子通过“缘木求鱼”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以“霸道”追求“大欲”的荒谬;又通过“邹人与楚人战”的对比,指出“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从而论证“霸道”不可行,实施“王道”的必要性。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使说理生动形象,更具说服力。思考:齐宣王在与孟子的对话中,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参考答案:齐宣王起初对齐桓晋文之事感兴趣,想通过武力称霸;在孟子的引导下,逐渐认识到“霸道”的危害,态度有所转变,最后表示愿意尝试孟子的“王道”主张。这种变化说明孟子的论辩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能够打动对方,同时也表明齐宣王有一定的求治之心,愿意听取不同的意见。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文言知识讲解,虽系统但稍显枯燥,部分学生注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外墙的施工方案
- 安全环保培训
- 培训调研报告怎用
- 分级护理课件
- 幼教培训课件:《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管理》
- 2025年ASQ-CMQ-OE质量经理认证考前通关必练(中文版)考试题库-含答案
- 山东省医疗卫生编制-药学类近年考试真题库-有答案
- 巡店工作总结模板
- 呼吸道管理专家共识
- 扁鹊中医药培训讲座
- 《第3单元 角的度量:角的度量》课件
- 微塑料污染完整版本
- 四年级劳动练习试题及答案
- 户口未婚改已婚委托书
- 2024年中国物流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中国饰品行业发展状况与消费行为洞察报告-艾媒咨询
- 二甲双胍恩格列净片(Ⅲ)-临床用药解读
- 2024带病体保险创新研究报告
- 余华小说第七天阅读分享
- 3.28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演讲稿1500字2篇
- 员工节能环保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