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种群及其动态(第二课时种群的数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练习)(学生版+解析)_第1页
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种群及其动态(第二课时种群的数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练习)(学生版+解析)_第2页
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种群及其动态(第二课时种群的数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练习)(学生版+解析)_第3页
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种群及其动态(第二课时种群的数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练习)(学生版+解析)_第4页
2025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种群及其动态(第二课时种群的数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练习)(学生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2讲种群及其动态(第二课时,种群的数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自泰

01模拟基础练

【题型一】种群的存活曲线

【题型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题型三】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题型四】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02重难创新练

03真题实战练

题型一种群的存活曲线

1.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

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甲、乙生长均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

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

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

C.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种间竞争关系

D.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2.生活史对策是指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分为r对策和K对策。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

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存活曲线为生态学

依照物种的个体从幼年到老年所能存活的比率所做出的统计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1000

I型

曲X

3I

MI港

年龄

A.r对策生物生活的气候环境是稳定的,K对策生物生活的气候环境是多变的

B.r对策生物幼体存活率低,对应存活曲线I型,K对策生物幼体存活率高,对应存活曲线HI型

C.r对策生物的死亡无规律,易受非密度制约因素影响,K对策的生物易受密度制约因素影响

D.r对策生物种群大小稳定,通常接近环境容纳量,K对策生物种群大小较波动、不稳定

3.橘小实蝇成体长约10毫米,是一种外来入侵害虫,可危害柑橘、柚子、芒果等250余种果实。研究人

员在不同果园中设置捕虫瓶,比较橘小实蝇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P7

7

3•

日期

柑橘、柚子及混合果园橘小实蝇种群数量变化

A.各类果树混合栽培,可能会增加橘小实蝇爆发的风险

B.影响橘小实蝇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和性别比例

C.在柑橘与柚子的混栽园中,橘小实蝇的种群数量会持续增加

D.9月26日前后种群数量约为环境容纳量的1/2,是防治橘小实蝇的最佳时机

题型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4.下图为某池塘内鲤鱼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变化曲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b-c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数量逐渐减少

B.a-d时间段内,c点鲤鱼种群的数量最少

C.c-d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D.图中a点和b点,该鲤鱼种群的增长率一定相等

5.研究人员调查某种群数量变化,调查期间无迁入、迁出,结果如下图所示6=当年种群数量/前一年种群

数量)。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0~t2时,该种群的数量先减少后增加

B.ti时,该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

C.t3时,该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D.t3之后,该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

6.狰狗对雪兔的依赖性非常强,它们几乎都生活在寒冷的针叶林中,雪兔种群的数量决定着狰制的生存状

态,狰狗种群的数量会跟随雪兔种群数量的变化而变化。如图为某一段时间雪兔和狰狂的种群数量波动情

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B.狰狗和雪兔的种群数量相互制约,都围绕特定的数值波动

C.狰狗和雪兔的数量变化受生物因素制约,不受非生物因素影响

D.狰狗和雪兔的种群数量变化是通过正反馈调节机制实现的

题型三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7.实验小组分别将酵母菌置于密封和通氧两种条件下进行实验,两组的培养液等量,其他条件保持相同且

适宜,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种群密度(X10^/mL)

I

20

15

10

5

0

561218244872培养时间@)

A.装置I表示密封条件,装置II表示通氧条件

B.前12小时,两装置中的酵母菌都进行J形增长

C.可以采用抽样检测法对酵母菌的数量进行计数

D.0到18小时期间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渐升高

8.某同学完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图1为利用血球计数板

(ImmxlmmxO.lmm)通过显微镜观察时,实验第6天对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0倍后的统计结果。图2为

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1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密度约为5x108个/mL

B.计数前用台盼蓝染色,可使活菌计数结果更科学

C.取样时为避免吸到底部的死菌,滴管应轻轻吸取避免溶液晃动

D.图2中de段发生的原因可能与营养物质的消耗、pH的改变等有关

9.在“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李明同学将培养液稀释100倍并经等体积台盼蓝染液染色

后,采用血细包计数板(规格为ImmxlmmxO.lmm)计数,观察到下图的视野。相关叙述第送的是()

・无色菌体•蓝色菌体

A.计数前,应先对血细包计数板进行镜检,防止计数室中存在杂质而影响结果

B.滴加培养液时,应在计数室上方加盖玻片后,将培养液滴于盖玻片的边缘

C.计数时,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后,计数每个样方内的菌体数量

D.若仅依据图示结果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密度为2.25x108个.而」

题型四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0.詹曾一康奈尔假说认为,某些植物母株周围会积累对自身有害的病原菌、昆虫等,从而抑制母株附近

自身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下列现象中,不能用该假说合理解释的是()

A.中药材三七连续原地栽种,会暴发病虫害导致产量降低

B.我国农业实践中采用的水旱轮作,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楠木幼苗距离母株越远,其密度越大

D.鸟巢兰种子远离母株萌发时,缺少土壤共生菌,幼苗死亡

11.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西藏日喀则市,是西藏黑颈鹤数量最多的越冬地。据统计,来此越冬的

黑颈鹤数量已经超过6400只。这些鹤群是由许多小家庭集群组成、它们早上9时~10时飞离栖息地到农田

与沼泽地觅食,19时~20时再返回栖息地。近年来、日喀则高标准的农田建设、吸引越来越多的黑颈鹤来

此越冬。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日喀则地区黑颈鹤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

B.调查黑颈鹤数量时,可在天亮之前到黑颈鹤的栖息地进行逐个计数统计

C.日喀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黑颈鹤在不同季节的环境容纳量均约为6400只

D.日喀则高标准的农田建设改变了农田的生态环境,提高了黑颈鹤的环境容纳量

12.在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过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

再过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数量的增减情况如图

所示,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B.A、B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枯草杆菌和双小核草履虫的数量变化情况

C.若加入以两种草履虫为食的生物,可能会改变两者竞争的结果

D.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A、B两条曲线最终趋向动态平衡

//

一、单选题

1.为保障公共饮用水的安全,工作人员常用如图所示“滤膜法”对饮用水进行检测。大肠杆菌作为指示菌之

一,国家标准为每升饮用水中大肠杆菌数量不能超过3个。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B.滤膜法检测1L饮用水中的大肠杆菌数量要进行多次抽样检测

C.用滤膜法检测被动物粪便严重污染的水体结果可能比实际值偏小

D.滤膜转移到培养基之后,滤膜上的大肠杆菌数量呈“J”形增长

2.通常情况下,种群密度的变化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同时出生率与死亡率也会随着种群密度的变

化而发生改变。秦岭地区某大型鸟类的种群密度及其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说

种群密度

A.自然状态下,种群密度小于m时,该生物濒临灭绝

B.通常情况下,若种群密度大于m,种群数量将呈S形增长

C.在种群密度由血增至"的过程中,种内竞争将逐渐减小

D.种群密度在113前后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化使种群数量趋于稳定

3.驼鹿是一种既能上山又能下河的大型食草动物,以一些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为食物。科研团队利用红外

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对南翁河国家级湿地保护区驼鹿种群的监测发现,驼鹿几乎没有天敌,自由繁衍

生息。研究者预测了驼鹿种群数量与种群瞬时增长量的变化规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驼鹿鹿角可用于制药,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驼鹿在保护区内的生态位相对稳定,仅是物种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C.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可调查驼鹿的种群密度和保护区内物种丰富度

D.驼鹿种群数量在20〜80万头范围内时,随种群数量增加,驼鹿种群增长速率持续升高

4.安徽麝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主要生活在大别山区。为探究安徽麝与安徽小鹿、野猪等的关系,

某科研小组调查了某地区三者出现的相对频率,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适宜用红外相机自动拍摄技术对安徽麝进行调查

B.三者的生态位既有重叠,也存在差异

C.凌晨3:00左右,安徽麝与野猪的竞争最激烈

D.建立大别山自然保护区,可以提高安徽麝的环境容纳量

5.如图甲、乙表示某湿地生态系统中鼠的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和年龄结构的变化情况,其中正表示该

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老年个体

成年个体

幼年个体

A.调查该湿地生态系统中鼠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标记重捕法

B.前4年鼠的年龄组成对应图乙中的B

C.第8年时鼠的年龄组成可能是图乙中的A

D.第16年和第20年的鼠的种群数量不相等

6.紫茎泽兰又名破坏草、臭草,为菊科泽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或亚灌木,原产于中美洲I,大约于20世纪

40年代传入我国,紫茎泽兰对我国草原生态系统破坏性很大,造成巨大损失。图I表示某被紫茎泽兰破坏

的草原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其中甲〜己表示各组成成分,箭头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图II表示对该

草原紫茎泽兰进行防治过程中紫茎泽兰种群数量的调查结果。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为准确表示该生态系统碳的流动关系,图I中缺少3个箭头

B.对该草原进行修复时应尽量选择当地物种,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C.图H中a点之前,紫茎泽兰的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大

D.若图H中a喷洒农药,e引入天敌,则a防治效果更持久而稳定

7.科研人员连续多年调查了某种大型动物的种群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其中Nt表示当年种群数量,Nt+i表

示一年后的种群数量,虚线p表示Nt=Nt+i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一般使用样方法调查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

B.AC段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

C.CD段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D.D点后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维持稳定,达到K值

8.人们将驯鹿(主要以生长极为缓慢的地衣为食)引入两个原本没有驯鹿的A、B小岛,一段时间后,调

查统计两岛上驯鹿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两岛上驯鹿种群数量先呈“J”形增长,后呈“S”形增长

B.随着驯鹿种群数量增加,小岛面积对种群的作用强度减弱

C.两岛上驯鹿种群数量骤减的原因可能是食物短缺导致的

D.A岛和B岛上驯鹿种群的K值分别是6000只和2000只

9.某实验小组研究了当地甲、乙两种动物当年(Ni)和一年后(Nt+i)的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并绘制出

如图所示相关曲线,其中直线p表示Nt+i=Nt。已知甲动物活动能力较强,乙动物身体较小,活动能力较弱。

不考虑迁入、迁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乙种群密度

B.甲种群数量在A〜B段上升,B〜C段下降

C.F点时的乙种群数量可能达到了K值

D.A点时,甲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10.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将培养至第5天的酵母菌培养

液,取10mL加入90mL无菌水中,然后将稀释后的培养液与台盼蓝染液等体积混合均匀,规范操作置入血

细包计数板中进行计数,结果观察到视野中五个中格(共80个小格)内的细包总数为56,其中被台盼蓝着

色的细包占20%,则10mL酵母菌培养液中活菌数约为()

A.4.48X108B.2.24X108C.1.02xl08D.0.7X108

二、多选题

11.原产于北美温带的加拿大一枝黄花(简称SC)作为观赏植物引入我国,给我国南方地区造成严重的生

态灾害和经济损失,有“植物杀手”之称。为研究SC入侵我国南方地区的原因,科研人员对入侵的SC二倍

体(R2)、四倍体(R4)和六倍体(R6)的耐寒能力进行检测,结果如图1所示。将各类型的SC分别与当

地常见植物混种,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轴

丈□R2DR4IR6

-56.

唬150

.5100

感6

.O5副50

思(/

-7.辩

矿-7..O5/

电m

缸)2

-.OF

图2

A.相对于R2,耐寒性相对较弱的R4和R6种群密度却较局可能是由于南方温度较局

B.2014年的R2年龄结构可能为衰退型,R4和R6年龄结构可能为增长型

C.R2和R4共同利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属于种内竞争

D.将SC引入我国,提升了南方地区的物种多样性

12.朱鹘是鹘科鸟类,是一种古老且现今为数不多的物种。2021年是朱鹘重新被发现和保护40周年,全球

野生朱鹘数量已从7只发展到7000只,40年间朱鹘数量变化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45

40oo

xw

数35oo

量3x0w

R)25oo

2000

1500

1000

500

0

寸,17m寸K9r-860

O.008SS8sss866666666660。000。0。。Oiiiiiiiiii7

5\0\0\OsOOsOOO\0\i5\c5sO\<SOsiSc5s5sOsdsOOOOOOOOOOOOOOOOOOOOO

年份

4阵全球野生茱鹦数量变化

A.朱鹘种群在自然条件下可以呈现“J”形增长

B.根据朱鹘数量变化可推测朱鹘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C.2000年前朱鹘数量近乎灭绝的原因为其适应环境能力较差

D.朱鹘的数量虽呈现增长趋势,但其遗传多样性仍然较低

13.植物甲具有寿命长、存活率高、扩散能力弱、分布范围小、繁殖率低等特点。某研究小组调查某森林

中甲的数量变化并绘制了如下曲线(Ni表示当年种群数量,Ni+i表示一年后的种群数量,虚线表示Nt

=Nt+l)o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叼〃o

种群'数fit(M)

A.在调查植物甲的种群数量时,只能选用样方法

B.若种群数量一直小于X点,则种群数量会下降甚至种群可能会灭绝

C.该种群的数量没有稳定在S点,从。点到S点种群数量不断增加

D.若该地的生态平衡被破坏,S点会沿虚线向右上方移动

14.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

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不再变化

B.种群数量增长过程中,C点的增长速率最快

C.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淘汰的个体数量

D.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内斗争逐渐加强

15.沙打旺是一种优质的牧草,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在黄河故道等风沙危害严重的地区种植沙打旺可减少

风沙危害、保护果林、防止水土流失等。某地为治理荒山,大面积种植沙打旺后任其自然生长,研究人员

连续多年对沙打旺种群的研究结果如图所示,第8年后沙打旺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M当年种群数量/前一年种群数周

()-------------------------------------------------

12345678

时间/年

A.调查期间(第1〜8年)沙打旺种群数量持续增长

B.建立沙打旺种群数量的曲线变化的过程运用了建构模型法

C.阳光、温度、水分是影响沙打旺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

D.第8年后,沙打旺种群数量达到了环境容纳量

三、非选择题

16.某生物实验小组将酵母菌接种到装有10mL液体培养基的试管中,通气培养并定时取样计数,然后绘制

增长曲线。图中曲线a、b是两批次酵母菌在相同的培养液和培养环境中培养的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酵母菌在适宜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中,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为(不考虑代谢产物的影响),图中t2时

两批次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剩余量不同,可能的原因为。

⑵图中时曲线a种群增长速率(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曲线b种群增长速率,原因是两曲线表示

的酵母菌种群在相同环境下培养,h时a曲线种群数量接近K/2,;而b曲线种群数量大于

K/2,;该时刻曲线a种内竞争的强度(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曲线b种内竞争的强度。

(3)利用血细包计数板可以估算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某同学进行的实验具体操作如下:将1mL酵母菌样品加

99mL无菌水稀释,用无菌吸管吸取上层溶液滴在计数板上,后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在显微

镜下进行计数。

①有同学认为该同学的实验操作存在两处错误,正确操作分别是、O

②若进行正确步骤观察到计数室(规格为25X16)的四边及中间5个中方格内共有酵母菌44个,则上述1mL

酵母菌样品中约有菌体个。若想要只计数室内活的酵母菌,可以用染液处理技术室内的酵母

菌。

17.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小组按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并定期对培养液

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绘制出酵母菌细包数目变化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试管编号培养液无菌水酵母菌母液培养温度

A10mL0mL0.1mL18℃

B10mL0mL0.1mL10℃

C10mL0mL0.1mL5℃

D0mL10mL0.1mL18℃

(1)该实验探究的是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该实验对自变量的设计存在的不足之处是。

(2)图中缺少表中组(填或“D”)对应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图。图a、b、c中能代

表A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是曲线,曲线c酵母菌数量达到的最大值高于曲线a和b的原

因是O

(3)已知血球计数板的每个计数室由:25x16=400个小格组成,容纳的总体积为O.lmn?。现将1mL酵母菌样

品加99mL无菌水稀释,用无菌吸管吸取少许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并用滤纸吸去多余样液。利用在显微镜

下对酵母菌进行直接计数时,观察到5个中格80小格内共有酵母菌50个,则上述1mL酵母菌样品中酵母

菌的数量约为个。

一、单选题

1.(2024・湖南・高考真题)湿地是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是绿水青山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城市地区建设人工湿地可改善生态环境

B.移除湖泊中富营养化沉积物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恢复

C.移栽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D.气温和害虫对湿地某植物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有关

2.(2023・河北・高考真题)某经营性森林有27种植物,林场对其林木采伐后彻底清除地表植物。自然恢复

若干年后,该地段上形成了有36种植物的森林。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采伐后的空地资源丰富,植物种群呈“J”形增长

B.采伐前的生态系统比恢复后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高

C.采伐后的空地上出现新群落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D.该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营养级的增多取决于植物种类的增加

3.(2023・辽宁・高考真题)在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爆发年份,种内竞争加剧,导致出生率下降、个体免疫力减

弱,翌年种群数量大幅度减少;在种群数量低的年份,情况完全相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布氏田鼠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内竞争强度最小

B.布氏田鼠种群数量低的年份,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变

C.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爆发年份,天敌捕食成功的概率提高

D.布氏田鼠种群密度对种群数量变化起负反馈调节作用

4.(2023•浙江•图考真题)在我国江南的一片水稻田中生活着某种有害昆虫。为了解虫情,先后两次(间隔

第1次调查第2次调查

在两次调查间隔期内,该昆虫种群最可能遭遇到的事件为()

A.受寒潮侵袭B.遭杀虫剂消杀C.被天敌捕杀D.被性外激素诱杀

二、多选题

5.(2024•山东・高考真题)种群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死亡率。不同物种的甲、乙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增长率

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随时间推移种群密度逐渐增加,a为种群延续所需的最小种群数量所对应

的种群密度;甲、乙中有一个种群个体间存在共同抵御天敌等种内互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种群密度/相对值

A.乙种群存在种内互助

B.由a至c,乙种群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逐渐增多

C.由a至c,乙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呈“S”形

D.a至b阶段,甲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6.(2023•山东•高考真题)某种动物的种群具有阿利效应,该动物的种群初始密度与种群增长速率之间的对

应关系如图所示。其中种群增长速率表示单位时间增加的个体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初始密度介于0~a时,种群数量最终会降为0

回答下列问题:

(1)割竹挖笋和放牧使大熊猫食物资源减少,人和家畜属于影响大熊猫种群数量的______因素。采矿和旅游

开发等使大熊猫栖息地的部分森林转化为裸岩或草地,生态系统中消费者获得的总能量______o森林面积

减少,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等功能下降,这些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2)调查结果表明,大熊猫种群数量与和______呈正相关。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及自然保护区建设

使大熊猫栖息地面积扩大,且______资源增多,提高了栖息地对大熊猫的环境容纳量。而旅游开发和路网

扩张等使大熊猫栖息地丧失和导致大熊猫被分为33个局域种群,种群增长受限。

(3)调查结果表明,岷山山系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和竹林面积最大,秦岭山系的秦岭箭竹等大熊猫主食竹资源

最丰富,这些环境特征有利于提高种群的繁殖能力。据此分析,环境资源如何通过改变出生率和死亡率影

响大熊猫种群密度:0

(4)综合分析,除了就地保护,另提出2条保护大熊猫的措施:o

9.(2024・湖北・高考真题)高寒草甸是青藏高原主要的生态系统,多年来受气候变化和生物干扰的共同影响

退化严重。高原勖鼠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常年栖息于地下。有研究发现,高原黝鼠挖掘洞道时

形成的众多土丘,能改变丘间草地的微生境土壤物理性状,进而对该栖息生境下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空间

结构以及物种组成等产生显著影响。随着高原粉鼠干扰强度增大,鼠丘密度增加,样地内植物物种数明显

增多,鼠丘间原优势种在群落中占比减少,其他杂草的占比逐渐增加。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鼠丘样地内高原勖鼠的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

(2)高原勖鼠干扰造成微生境多样化,为栖息地植物提供了更丰富的,促进植物群落物种共存。

(3)如果受到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以及人为干扰如过度放牧等影响,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发生逆行演替,其最终

生态系统类型可能是o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相比,演替后的最终生态系统发生的变化是(填

序号)。

①群落结构趋于简单,物种丰富度减少②群落结构不变,物种丰富度增加③群落结构趋于复杂,物种丰

富度减少④群落结构趋于简单,物种丰富度增加

(4)在高原勖鼠重度干扰的地区,如果需要恢复到原有的生态系统,从食物链的角度分析,可以采用的措施

是,其原理是o

(5)上述材料说明,除了人为活动、气候变化外,群落演替还受到等生物因素的影响(回答一点即可)。

10.(2024・吉林・高考真题)为协调渔业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研究者在近海渔业生态系统

的管控区中划分出甲(捕捞)、乙(非捕捞)两区域,探究捕捞产生的生态效应,部分食物链如图1。回答

下列问题。

-*岩龙虾

图1

(1)甲区域岩龙虾的捕捞使海胆密度上升,海藻生物量下降。捕捞压力加剧了海胆的种内竞争,引起海胆的

迁出率和上升。乙区域禁捕后,捕食者的恢复(填“缓解”或“加居/)了海胆的种内竞争,海藻生

物量增加。以上研究说明捕捞能(填“直接”或“间接”)降低海洋生态系统中海藻的生物量。

(2)根据乙区域的研究结果推测,甲区域可通过调节机制恢复到乙区域的状态。当甲区域达到生态平衡,

其具有的特征是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o

(3)为了合理开发渔业资源,构建生态学模型,探究岩龙虾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与其数量的动态关系。仅基

于模型(图2)分析,对处于B状态的岩龙虾种群进行捕捞时,为持续获得较大的岩龙虾产量,当年捕捞

量应为只;当年最大捕捞量不能超过只,否则需要采取有效保护措施保证岩龙虾种群的延续,原

因是O

4

2

O(

<盼

<、

X

3-2)

-4

怒/

-60楙

-82眼

-14芈

-1饕

-16

-18

-10

OO5355-2O

20304()45

种群数量/只

图2

第32讲种群及其动态(第二课时,种群的数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目录

01模拟基础练

【题型一】种群的存活曲线

【题型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题型三】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题型四】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02重难创新练

03真题实战练

题型一种群的存活曲线

1.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

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甲、乙生长均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

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

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

C.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种间竞争关系

D.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答案】B

【分析】群落的特征包括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演替,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

平结构,种间关系包括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寄生。种群的数量增长模型常见的两种J”型“S”形,在理

想条件下呈“J“形增长,在资源环境条件有限的条件呈“S"形增长。K值即环境容纳量,指在环境不变

的条件下所能承受的最大种群数量,环境条件改变,K值随之改变。

【详解】ABD、由题目所给信息“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

制''可以直接推出新的种间关系和群落空间结构对害虫A是不利的,且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ABD错误;

C、由题目所给信息“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受到了抑制”可判断出乙和害虫A之间不存在互相抑制的

关系,C错误。

故选B。

2.生活史对策是指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分为r对策和K对策。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

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存活曲线为生态学

依照物种的个体从幼年到老年所能存活的比率所做出的统计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00瑞0

簿

3

M

0.1

A.r对策生物生活的气候环境是稳定的,K对策生物生活的气候环境是多变的

B.r对策生物幼体存活率低,对应存活曲线I型,K对策生物幼体存活率高,对应存活曲线HI型

C.r对策生物的死亡无规律,易受非密度制约因素影响,K对策的生物易受密度制约因素影响

D.r对策生物种群大小稳定,通常接近环境容纳量,K对策生物种群大小较波动、不稳定

【答案】B

【分析】1.由题干信息可知,“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推测r对策生物生

活的气候环境是不稳定的,且生物的死亡无规律,生物种群大小不稳定,易受非密度制约因素影响。“K对

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推测K对策生物生活的气候环境是稳定的,且生物种

群大小较稳定,易受密度制约因素影响。

2.由题图可知,存活曲线I型的幼体存活率高,说明属于K对策生物;存活曲线III型的幼体存活率低,说明

属于r对策生物。

【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r对策生物生活的气候环境是不稳定的,K对策生物生活的气候环境

是稳定的,A正确;

B、根据题图分析可知,r对策生物幼体存活率低,对应存活曲线III型,K对策生物幼体存活率高,对应存

活曲线I型,B错误;

C、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r对策生物的死亡无规律,易受非密度制约因素影响,K对策的生物易受密度

制约因素影响,C正确;

D、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r对策生物种群大小不稳定,K对策生物种群大小较稳定,D错误。

故选B。

3.橘小实蝇成体长约10毫米,是一种外来入侵害虫,可危害柑橘、柚子、芒果等250余种果实。研究人

员在不同果园中设置捕虫瓶,比较橘小实蝇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P7

C

3

ffi

日期

柑橘、柚子及混合果园橘小实蝇种群数量变化

A.各类果树混合栽培,可能会增加橘小实蝇爆发的风险

B.影响橘小实蝇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和性别比例

C.在柑橘与柚子的混栽园中,橘小实蝇的种群数量会持续增加

D.9月26日前后种群数量约为环境容纳量的1/2,是防治橘小实蝇的最佳时机

【答案】A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

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

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

【详解】A、由图可知,柑橘与柚子混合种植时,诱捕到的橘小实蝇数量多,即各类水果混合栽培时,橘小

实蝇种群密度大,可能会增加橘小实蝇爆发的风险,A正确;

B、影响橘小实蝇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并不能直接影响橘小

实蝇种群数量,B错误;

C、由图可知,在柑橘与柚子的混栽园中,后期诱捕到的橘小实蝇数量在减少,说明橘小实蝇的种群数量后

期会减少,C错误;

D、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应越早越好,应在K/2之前防治,D错误。

故选A„

题型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4.下图为某池塘内鲤鱼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变化曲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出生率/死亡率

1.5

1.0

Oabdt/年

A.b-c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数量逐渐减少

B.a-d时间段内,c点鲤鱼种群的数量最少

C.c-d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D.图中a点和b点,该鲤鱼种群的增长率一定相等

【答案】B

【分析】图示是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变化曲线图,当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大于1时,出生率大于

死亡率;当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小于1时,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当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等于1时,出

生率等于死亡率。

【详解】A、b~c时间段内,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先大于1,后小于1,因此该鲤鱼种群的数量先增加,

后减少,A正确;

B、a-d时间段内,c点之后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小于1,鲤鱼种群的数量继续减少,说明d点鲤鱼种群的

数量最少,B错误;

C、c-d时间段内,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小于1,鲤鱼种群的数量继续减少,该鲤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

退型,C正确;

D、图中a点和b点,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但两点的出生率不一定相同,死亡率也不一定相同,增长率

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因此该鲤鱼种群的增长率不一定相等,D错误。

故选Bo

5.研究人员调查某种群数量变化,调查期间无迁入、迁出,结果如下图所示(卜当年种群数量/前一年种群

数量)。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1.5------------

/IIII

0.5-------/IIII

_XIII।

01__1_I_I-----------------1_►

h6Q时间

A.0~t2时,该种群的数量先减少后增加

B.ti时,该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

C.t3时,该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D.t3之后,该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

【答案】A

【分析】“J”形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种群的

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九倍。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o»,No为该种群的起

始数量,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入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S”形增长为自然条件下的实际增长情况,由于空间和资源总是有限的,因此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

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题图分析,人当年种群数量/前-年种群数量,当入小于1时,种群数量减少;当九等于1时,种群数量保持

不变;当入大于1时,种群数量增多。

【详解】A、O~tl时,入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tl~t2时,入大于1,种群数量增多,故0~t2时,该种群的数

量先减少后增加,A正确;

B、图中显示,ti时,入=1,该种群数量保持不变,其增长速率为0,B错误;

C、t3时,入大于1,种群数量增多,该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错误;

D、由图可知,t3之后,入值围绕L5上下波动,该种群数量持续增多,D错误。

故选Ao

6.狰狗对雪兔的依赖性非常强,它们几乎都生活在寒冷的针叶林中,雪兔种群的数量决定着狰狗的生存状

态,狰狗种群的数量会跟随雪兔种群数量的变化而变化。如图为某一段时间雪兔和狰狂的种群数量波动情

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S+

1

A.狰树和雪兔之间为捕食关系,捕食者对被捕食者种群的发展不利

B.狰狗和雪兔的种群数量相互制约,都围绕特定的数值波动

C.狰狗和雪兔的数量变化受生物因素制约,不受非生物因素影响

D.狰狗和雪兔的种群数量变化是通过正反馈调节机制实现的

【答案】B

【分析】分析曲线图可知:雪兔先增加先减少,为被捕食者;狰痢的数量变动与雪兔相近,但是有滞后性,

表现为后增加后减少,为捕食者。

【详解】A、由曲线图可知,雪兔先增加先减少,为被捕食者;狰痢的数量变动与雪兔相近,但是有滞后性,

表现为后增加后减少,为捕食者。狰狗和雪兔之间为捕食关系,捕食者对被捕食者种群的发展是有利的,A

正确;

BD、由于存在食物链草-雪兔一狰痢和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所以狰树和雪兔种群数量存在的相关性表现

在狰制的数量增加导致雪兔减少,雪兔减少导致狰痢减少,两者相互制约使二者数量都围绕特定的数值波

动,这种数量变化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实现的,B正确、D错误;

C、狰痢和雪兔的数量变化除受生物因素制约,还会受到气候、食物、领域行为等非生物因素影响,C错

误。

故选B。

题型三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7.实验小组分别将酵母菌置于密封和通氧两种条件下进行实验,两组的培养液等量,其他条件保持相同且

适宜,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装置I表示密封条件,装置II表示通氧条件

B.前12小时,两装置中的酵母菌都进行J形增长

C.可以采用抽样检测法对酵母菌的数量进行计数

D.0到18小时期间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渐升高

【答案】B

【分析】将酵母菌置于有氧和无氧两种条件下进行实验,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能快速繁殖,故曲线I为有

氧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变化,II为无氧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变化。

【详解】A、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能快速繁殖,故曲线I为有氧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变化,II为无氧条

件下的种群数量变化,A正确;

B、“J”型增长是空间、资源充足的理想条件下的增长模式,前12小时,无氧条件下酵母菌的增长不属于“J”

形,B错误;

C、可以采用定时抽样检测法对酵母菌的数量进行计数,C正确;

D、。到18小时期间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升高后降低,D错误。

故选B。

8.某同学完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图1为利用血球计数板

(ImmxlmmxO.lmm)通过显微镜观察时,实验第6天对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0倍后的统计结果。图2为

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1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密度约为5x108个/mL

B.计数前用台盼蓝染色,可使活菌计数结果更科学

C.取样时为避免吸到底部的死菌,滴管应轻轻吸取避免溶液晃动

D.图2中de段发生的原因可能与营养物质的消耗、pH的改变等有关

【答案】B

【分析】16格x25格的血球计数板计算公式:酵母细包数/ml=(100小格内酵母细包个数/100)x400x稀释

倍数xIO。

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详解】A、图1培养液中,中格中酵母菌数为20,共包括16个小格,稀释倍数为100,故酵母菌的数量

约为2076x400x104x100=5x108个/m,A正确;

B、台盼蓝可将死细包染成蓝色,而活细包不会被染色,因此计数前用台盼蓝染色,可使活菌计数结果更科

学,B正确;

C、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C错误;

D、据图2可知,de段酵母菌数量减少,原因可能与营养物质的消耗、pH的改变等有关,D错误。

故选B。

9.在“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李明同学将培养液稀释100倍并经等体积台盼蓝染液染色

后,采用血细包计数板(规格为ImmxlmmxO.lmm)计数,观察到下图的视野。相关叙述垂误的是()

・无色菌体•蓝色菌体

A.计数前,应先对血细包计数板进行镜检,防止计数室中存在杂质而影响结果

B.滴加培养液时,应在计数室上方加盖玻片后,将培养液滴于盖玻片的边缘

C.计数时,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后,计数每个样方内的菌体数量

D.若仅依据图示结果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密度为2.25x108个.mL-i

【答案】A

【分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原理:(1)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

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

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2)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

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包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包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

细包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

下观察到的细包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包的总数目。

【详解】A、为了使计数的结果更准确,在计数前,应先对血细包计数板进行镜检,防止计数室中存在杂质

而影响结果,A正确;

B、利用血细包计数板进行计数,在滴加培养液时,应在计数室上方加盖玻片后,将培养液滴于盖玻片的边

缘,B正确;

C、计数时,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后,计数每个样方内的菌体数量,这样可以保证计数的准确性,

C正确;

D、台盼蓝染液可以对死亡的酵母菌染色,活的酵母菌无色,结合图示可知,一个中格中含有9个酵母菌,

因此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密度=9x16+(O.lxlO-3)x1。2=1.44x108个.mLLD错误。

故选A。

题型四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0.詹曾一康奈尔假说认为,某些植物母株周围会积累对自身有害的病原菌、昆虫等,从而抑制母株附近

自身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下列现象中,不能用该假说合理解释的是()

A.中药材三七连续原地栽种,会暴发病虫害导致产量降低

B.我国农业实践中采用的水旱轮作,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楠木幼苗距离母株越远,其密度越大

D.鸟巢兰种子远离母株萌发时,缺少土壤共生菌,幼苗死亡

【答案】A

【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等,其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

生物因素:种群内部生物因素和种群外部生物因素(原始合作、互利共生、寄生、种间竞争和捕食等)。

【详解】A、中药材三七连续原地栽种,会暴发病虫害导致产量降低,说明距离越近,抑制作用越显著,A

正确;

B、我国农业实践中采用的水旱轮作,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说明水旱轮作可以抑制病虫害,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