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粤人版选择性必修二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740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1960年,法国政府为农民购买农田和农业机械提供各种优惠贷款;70年代初,政府向55岁以上的农民一次性发放“离农终身补贴”,鼓励年老农场主退出土地经营。这些举措利于A.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B.完善农村的保障制度C.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D.摆脱经济滞胀的困境2、阅读《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换示意图》,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A.美洲外传的物种以农作物为主B.欧洲向美洲输送廉价的工业品C.交通工具革新推动了物种交换D.物种交换改变了各洲人口结构3、英国是近代世界上最早实现城市化的国家之一,实现城市化的判断标准是A.城市的数量B.城市的规模C.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的50%D.城市人口的素质4、下图为古罗马大理石浮雕,表现的是1世纪的古罗马农村场景。图中一位农民赶着牛.提着葡萄,背着猎物去赶集。其可以用来佐证罗马帝国时期()
A.奴隶制庄同经济兴盛B.城市成为商品的汇聚地C.长期实行土地国有制D.农村商业贸易获得发展5、从《齐民要术》的目录来看,养殖方面的顺序为牛、马、驴、骡、羊、猪;把种植业和畜牧业合起来看,二者的内容之比约成79∶21。这说明当时的北魏A.非常重视畜牧业领域的开拓B.受到汉族生产方式的影响C.提升了牛马在生产中的地位D.种植业和畜牧业协调发展6、“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7、开埠前的天津是一个封建性城市。开埠通商后,天津很快发展为我国最早建立新式工业、新式采掘业和新式交通的城市之一,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工商业和港口城市、北方最大的金融中心。材料表明了A.西方侵略主导了中国城市变革B.城市化过程中和世界的碰撞融合C.天津成为全国最西方化的城市D.新型城市功能发生了彻底的转变8、东汉后期的70多年中,有疫病流行记载17次,且多数为连年的大疫病;唐初的60年间,仅有5次疫病记载,且蔓延范围较小;安史之乱后,疫病接连发生,一些地区甚至发生了“死者半”的大疫。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战争是疫病发生的根源B.疫病流行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C.地理条件影响疫病传播速度D.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疫病频发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1题,共2分)9、农业革命的最重要意义是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演变为食物___________者。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1题,共2分)10、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四、材料分析题(共4题,共16分)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在清代很长一段时间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乾隆帝在其《救谕英吉利国王书》中说:“天朝物产丰盛,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乾隆帝曾还认为:“民俗易嚣,洋商杂处,必致滋事”,一再严申“华夷之别甚严”,“从不许外籍人等稍有越境掺杂”。英国人也觉察到这一点,他们说:“在必需品上虽然不是奢侈品上可以自给,因此中国政府绝对不重视对外贸易,认为可以随意限制对外贸易。”
——摘编自金卫星《中美关系史纲》材料二18世纪70年代;美国取得独立,资本主义新工业开始发展,但大量英国产品的输入严重打击了美国新工业的发展。美国政府通过保护关税等贸易保护政策,扶植新兴民族工业的发展。1789年,美国制订了第一个关税税则,平均税率为8.5%,此后到1808年,关税税率不断提高。1861年,美国通过了《莫里尔法令》,将进口商品的平均税率从1861年的18.8%提高到1862年的36.2%。1864年,又通过了《战争关税法》,进一步把进口平均税率提高到1865年的47.6%和1866年的48.3%,期间钢铁工业;毛纺与丝织工业等快速发展。1876年,美国结束了长期进口大于出口的状况,开始出现贸易顺差。1890年10月,美国通过《麦金莱关税法》,美国进口商品关税税率达到平均49%的创纪录水平,而且个别项目的税率比此平均数还要高得多,美国的贸易保护达到了建国后的顶峰。
——摘编自彭红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理论与政策演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贸易保护政策和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的不同之处,并说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实行贸易保护政策的背景及影响。12、国家通过实施各类政策来实现对社会的管理。
材料城市商业繁荣是罗马帝国兴盛的基石;奥古斯都统治时期,商人得到了帝国政府的承认;保护和部分特权,如降低关税和简化税种,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他派远征军深入阿拉伯半岛南部,为商人占取重要港口,外贸商队均有官方的武装部队保护商人自由往来各地,而且在政府主导下为城市修建了城墙。
汉武帝时期开通了丝绸之路;长安城专设机构供外来商人使用和居住。为了解决财政问题,他推行新的经济政策.对国内商人课以重税,使“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商人被定为贱民.不得进入仕途。此后.商业发展的空间已极小。
阅读材料,概括奥古斯都统治时期和汉武帝时期商业发展的异同点。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奉命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直达非洲东岸沿海国家。郑和所率船队满载瓷器、茶叶、铁器、农具、金银和丝绸等国内产品,去换取亚非各国的象牙、香料、宝石等奇珍。郑和每到一国,就给其国王赠送中国礼物,表明建立友好关系的愿望,同时与各国的商民和平交易。与此同时,亚非许多国家派遣使节入明进行朝贡和贸易。——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二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见(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发见(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摘自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郑和下西洋的客观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明代郑和下西洋与西欧新航路开辟产生的不同结果及其原因。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近代崛起的城市中;上海的发展最引人瞩目。尽管在宋元时期已是繁盛的港口,但上海人口规模的迅速膨胀是在开埠之后。1843年上海人口仅为51万,随着航运贸易及工商业的发展,大批农村人口尤其是江浙农村人口进入上海;浙闽粤等地商帮;冒险家及世界各地人士纷至沓来。1900年上海人口超过100万,1915年超过200万,1930年突破300万,成为当时中国的特大城市。1949年上海解放时,人口达502.9万。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己成为能与伦敦、纽约、东京等比肩的世界性大都市。
——陈熙《中国移民运动与城市化研究(1955-1980)》材料二19世纪前期的法国仍是农业国;1846年农村人口约占法国人口总数的75.6%。为生计所迫,农忙季节农民涌入人手不足的地区做短工,后返回家园。1852年仅为收割而流动的季节工人已近90万人。19世纪中叶后的工业发展给人们提供了新前景,农民踏进城市,很少有回乡念头。蒸汽机;电灯和防水帐篷等新设备的出现,使城市建筑业可终年施工,工人无需按季节返回家园。最初,只有农村中最贫困者流入城市;后来各类人都卷进移民大潮。大量农村人口迁出,使遗留在土地上的人有多于以前的生存空间。19世纪下半叶,土地分散和土地再分割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但土地集中的趋势正在上升。新式移民不再是旧式小农思想的因袭者,而是城市观念携带者。
——摘编自许平《法国近代农业人口的迁移》(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上海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法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及意义。评卷人得分五、论述题(共4题,共8分)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比较图1和图2,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英国牛津大学历史学教授彼得·弗兰科潘所著《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巨著。本书译者之一邵旭东说,在弗兰科潘的“世界新史”架构中,那些“路”都是些值得大书特书的,他选择了从多线程的“路”来观察世界历史,将世界史重新组合成一个与时俱进的完整体系。下表为该书的部分目录:英国牛津大学历史学教授彼得·弗兰科潘所著《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巨著。本书译者之一邵旭东说,在弗兰科潘的“世界新史”架构中,那些“路”都是些值得大书特书的,他选择了从多线程的“路”来观察世界历史,将世界史重新组合成一个与时俱进的完整体系。下表为该书的部分目录:。第一章:丝绸之路的诞生第十一章:黄金之路第二章:信仰之路第十二章:白银之路第三章:基督之路第十三章:西欧之路第四章:变革之路第十四章:帝国之路第五章:和睦之路第十五章:危机之路第六章:皮毛之路第十六章:战争之路第七章:奴隶之路第十七章:黑金之路第八章:天堂之路第十八章:妥协之路第九章:铁蹄之路第十九章:小麦之路第十章:重生之路第二十章:纳粹之路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所学知识,对目录中学者提出的“路”谈谈你的见解,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史实准确,表述清晰)17、漕运与古代中国社会漕运是指中国古代政府将征收来的粮食中的一部分,通过水路,将它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所形成的一整套组织和管理制度。以下是几个不同时期漕运的一些基本情况。秦朝与西汉:这一时期漕运的主要方向是从关东(函谷关以东,大致今山东、河南等地)运往关中(在函谷关西,大致今陕西中部)。秦朝利用黄河及其支流把关东的粮食运往咸阳,在征服南方越族地区时也开凿灵渠运粮;楚汉之争时,汉军借助漕运为前线提供了粮食和大量战略物资。汉初每年由关东地区运到长安的粮食不过几十万石,汉武帝时由于经济和军事的需要,一度达到每年600万石,并且开凿了漕渠以便于漕运。隋唐与北宋:隋朝开挖运河,沟通江、淮、河、海四大水系,漕运主要方向由东南到西北。唐朝前期,东南运道长期失修,影响了长安的粮食供应,安史之乱前后,裴耀卿、刘晏等人进行漕运改革,疏浚运道,保证了首都地区的粮食供应。黄巢起义后,东南漕运要道中断,加剧了唐王朝的危机。北宋政府更为重视漕运,宋真宗时东南漕运曾创下800万石的记录,北宋曾引黄河水和洛水入汴河,提高汴河运力。徽宗时期,漕政大坏,东南粮食运入京师的数量大为减少。元明清时期:为打通河漕运道,元朝政府开凿了会通河、通惠河,并且开辟了海运航线,河运和海运结合,形成了南北漕运路线的新格局。元末起义军利用漕运把江南钱粮运往北方前线,为推翻元朝统治提供了后勤支援。明至清前期漕粮主要从江浙等南方六省及山东。河南等地征收。明清时期黄河改道和决口给漕运制造了很大的障碍,潘季驯、靳辅等人在治理黄河的同时对运道进行清理,以保障漕运的畅通。——整理自江太新、苏金玉《漕运史话》等
上述材料包含了中国古代漕运诸多方面的信息,阅读材料,拟定一个与中国古代漕运相关的主题。井结合所学及材料中三个阶段的相关信息加以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阐释充分,逻辑清晰。)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世纪40年代以来中外历史事件简表。。时间。
中国。
外国。
19世纪40—60年代。
签订《南京条约》;林到徐;魏源“开眼看世界”;洋务远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英国;法国、美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签订《辛丑冬约》;维新变法运动兴起;辛亥革命爆发。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在航天;电子计算机等领域,中国已走在世界前列;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被称为“新四大发明”。
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至今依然方兴未艾;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逻辑清晰,史论结合)评卷人得分六、简答题(共2题,共20分)19、算一算,1911、1924年的铁路总长(1924年全国铁路总长1。2万千米,其中大部分为外国人修建)分别占今天全国铁路总长的百分之几分析导致这种数据变化的原因。20、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20世纪30年代;为了应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基本做法是什么?其特点是什么?
(2)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滯胀”现象,各国纷纷采取怎样的经济对策?
(3)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领导人邓小平采取了哪些措施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A【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为农民购买农田和农业机械提供各种优惠贷款,有利于提高法国农业的机械化程度,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另外一方面,与年龄较大的农民相比,年轻的农民更容易接受和掌握新技术,鼓励年即较大的农民退出土地经营又进一步助推了农业的现代化水平,故选A。对55岁以上的农民一次性发放“离农终身补贴”,是为了实现农民年龄上的新旧交替,而不是为了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排除B;材料并未提及城市与乡村的互动关系,C项不能直接从材料中得出,排除;法国在七十年代才有经济滞胀的问题,这不符合材料的时间限定,排除D。2、A【分析】【详解】
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换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高产农作物玉米、甘薯等传到欧洲等地,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欧洲的工业品不属于物种,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换”,而不是交通工具革新,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各州人口结构的改变,排除D项。故选A项。3、C【分析】【详解】
城市化是一个整体范畴。判断某个国家是否实现了城市化。主要看这个国家城市人口是否超过了总人口的50%,C项正确;城市的数量、城市的规模、城市人口的素质只能代表城市的发展情况并不能作为衡量是否实现城市化的标准。排除ABD项。故选C项。4、D【分析】【详解】
这个浮雕反映的是1世纪罗马帝国农村的情况,农民手里提着葡萄,带着猎物去赶集,体现了农业和商贸之间的密切联系,D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庄园经济形态,排除A项;材料无法佐证城市的情况,排除B项;材料未能体现土地所有制形态,排除C项。故选D项。5、B【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北魏时期牛的地位已超过了马,这可以说明北魏时期农业的重要地位。从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内容来看,种植业的内容远超过畜牧业。综合分析可知,北魏非常重视农耕经济,说明北魏的汉化政策成效明显,汉族的生产方式已对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故选B项;A项显然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错误,因为马的地位有所下降;D项不符合材料中的比例,故排除。6、B【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的信息说明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不允许科技外传,导致技术转化减少,故B项正确;此时苏联社会制度没有变革,故A项错误;“冷战”是指除战争以外的一切对抗手段,所以20世纪50-80年代的冷战时期,“冷战”一定会影响科技交流,故C项错误;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不是材料中反映的信息,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斯大林模式•影响。7、B【分析】【详解】
开埠前后,天津由封建城市转变为近代化城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转变很大程度是由于西方文明冲击导致,因此城市化过程中,中国传统城市和世界碰撞融合,加速了城市转型,B正确;A错在主导,排除;题干没有将天津和其它城市对比,排除C;D错在“彻底”,排除。8、B【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东汉后期的70多年中,有疫病流行记载17次,且多数为连年的大疫病”“安史之乱后,疫病接连发生,一些地区甚至发生了‘死者半’的大疫”可知,东汉后期和安史之乱后,社会环境动荡,如战争频繁、流民迁徙等等,使得疫病大规模流行,因此,疫病流行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B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地理条件对疫病传播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强调疫病流行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二、填空题(共1题,共2分)9、略
【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农业革命的最重要意义是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演变为食物生产者。故填空生产。【解析】生产三、判断题(共1题,共2分)10、B【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取得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因此,本题说法错误,一战改为二战。四、材料分析题(共4题,共16分)11、略
【分析】【详解】
第(1)问;不同:从背景和影响两方面回答。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回答。
第(2)问,背景:根据材料二中“太量英国产品的输人严重打击了美国新工业的发展”“扶植新兴民族工业的发展"“1861年”“1864年,又通过了《战争关税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影响:结合背景,根据材料二中“钢铁工业、毛纺与丝织工业等快速发展"“开始出现贸易顺差",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回答。【解析】(1)不同之处:美国的贸易保护政策是一种主动应对国际环境的经济政策;而中国的闭关政策则是消极的自我保护政策;美国在关税保护下赢得了发展机会,而中国则拉大了和世界的差距。
原因: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统治者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儒家安土重迁的思想意识;防范汉族人民的反抗和西方殖民者的侵扰。
(2)背景;保护民族工业和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需要;欧洲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解决内战财政支出和遗留问题的需要;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
影响;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美国的经济利益;加速了美国的工业化进程;对后世影响深远。12、略
【分析】【详解】
相同:根据材料“他派远征军深入阿拉伯半岛南部;为商人占取重要港口,外贸商队均有官方的武装部队保护商人自由往来各地”“汉武帝时期开通了丝绸之路,长安城专设机构供外来商人使用和居住。”可知,二者都支持对外贸易。
不同:根据材料“城市商业繁荣是罗马帝国兴盛的基石,奥古斯都统治时期,商人得到了帝国政府的承认、保护和部分特权,如降低关税和简化税种,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他推行新的经济政策.对国内商人课以重税,使‘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商人被定为贱民”,从二者对国内贸易的政策、对商业发展、对商人社会地位的态度等方面概况其不同点。【解析】相同:对外贸易都得到政府支持(或积极开拓商路)。
不同:前者采取支持国内贸易的政策,后者采取抑制国内贸易的政策(或抑商政策);前者促进商业繁荣,后者抑制商业发展;前者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后者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13、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明代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奉命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可得出国家统一;政局稳定;根据“满载瓷器;茶叶、铁器、农具、金银和丝绸等国内产品”“亚非许多国家派遣使节入明进行朝贡和贸易”可得出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得出宋元以来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同时与各国的商民和平交易。与此同时,亚非许多国家派遣使节入明进行朝贡和贸易。”和材料二“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可得出两者产生的不同结果;第二小问从政治体制、经济基础、思想等对比分析。【解析】(1)客观条件: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宋元以来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2)结果:中国:促进中外友好往来,推动朝贡贸易的发展,但仍然行走在农业文明道路上;西欧:开始了对外殖民扩张,推动西欧走上工业文明道路,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原因: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天朝上国”的观念,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体;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资本主义萌芽进一步发展为近代资本主义。14、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原因:根据“上海人口规模的迅速膨胀是在开埠之后。1843年上海人口仅为51万;随着航运贸易及工商业的发展,大批农村人口尤其是江浙农村人口进入上海;浙闽粤等地商帮;冒险家及世界各地人士纷至沓来”并结合所学内容看得出鸦片战争后上海的开埠通商;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推动;铁路、轮船等近代交通运输业出现;农村人口的进入和商帮、冒险家、各地人士的涌入;自然灾害及社会动荡;小农经济的不断瓦解。影响根据“成为当时中国的特大城市。1949年上海解放时,人口达502.9万。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己成为能与伦敦、纽约、东京等比肩的世界性大都市”并结合所学可知有利于近代上海工商业的迅速发展;有助于城乡之间的交流互动;推动了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奠定了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地位;给近代上海的城市治理带来一定压力。
(2)特点:根据“为生计所迫,农忙季节农民涌入人手不足的地区做短工,后返回家园。1852年仅为收割而流动的季节工人已近90万人”得出农业人口流动规模加大;19世纪前期以季节性移民为主,根据“19世纪中叶后的工业发展给人们提供了新前景,农民踏进城市,很少有回乡念头”得出19世纪中后期趋向于在城市定居;流入城市的人口成分多样化;19世纪前期为生计所迫而迁移,19世纪中后期为工业发展所吸引。意义根据“大量农村人口迁出,使遗留在土地上的人有多于以前的生存空间。19世纪下半叶,土地分散和土地再分割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但土地集中的趋势正在上升。新式移民不再是旧式小农思想的因袭者,而是城市观念携带者”得出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促进了城市工业的发展;减轻了农村人口压力;促进农民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变化;刺激农业经营结构的变化,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分化。【解析】(1)原因:鸦片战争后上海的开埠通商;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推动;铁路;轮船等近代交通运输业出现;农村人口的进入和商帮、冒险家、各地人士的涌入;自然灾害及社会动荡;
小农经济的不断瓦解。
影响:有利于近代上海工商业的迅速发展;有助于城乡之间的交流互动;推动了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奠定了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地位;给近代上海的城市治理带来一定压力。
(2)特点:农业人口流动规模加大;19世纪前期以季节性移民为主;19世纪中后期趋向于在城市定居;流入城市的人口成分多样化;19世纪前期为生计所迫而迁移,19世纪中后期为工业发展所吸引。
意义: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促进了城市工业的发展;减轻了农村人口压力;促进农民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变化;刺激农业经营结构的变化,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分化。五、论述题(共4题,共8分)15、略
【分析】【详解】
本题首先要根据图1和图2的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城市布局的基本信息,整理和归纳一个基本观点,如:根据中国古代城市和现代城市布局可知,二者主要体现在城市的功能不同、指导思想、发展动力等方面不同,需要从政治军事功能、儒家教化功能、经济功能、尊卑有序的观念、近代工业发展等方面进行思考,结合相关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知识来进行阐述即可。【解析】示例一观点:中国古代城市与近代城市功能不同。
说明:①古代城市主要发挥政治军事功能,图1主要有衙署;武庙、兵营、城墙、护城河等。②近代城市主要发挥经济生活功能,图2主要有工业居住混合区、商埠区与居民生活的老城区和新市区。
结论:随着历史的发展,古代和近代城市的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
示例二观点:中国古代城市与近代城市城建思想不同。
说明:①古代城市主要体现统治(镇压)性与秩序性。图1主要有衙署;武庙、兵营、城墙与护城河,体现了统治性与镇压性;而官府居中,布局方正,街巷井然,则体现了秩序性。②近代城市主要体现商业化与世俗化。图2有很大的商埠区,有主要是市民居住并包含商业中心的老城区与新市区,以及向城外延伸的工业居住混合区,主要体现了城市浓郁的近代商业气息和市民世俗生活特点。
结论:随着历史的发展,古代和近代城建思想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示例三观点:中国古代城市和近代城市的文化元素不同。
说明:①古代城市文化体现单一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图1设有城墙,体现出集权政治下保守封闭的“围墙”文化;建有神庙,体现神权与皇权的结合;布兵重重,注重防卫,体现专制政治的镇压力。②近代城市体现中西混合的文化元素,且西方文化元素越来越强化。图2既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老城区,又有引入西方工业的工业居住混合区,建有西式新中心的商埠区,并修有西式铁路,大量地引入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城市由封闭走向开放,文化中西交融,多元并举。
结论:随着历史的发展,古代和近代城市文化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6、略
【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的目录共涉及二十章线程的“路”,结合目录和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架起世界文明交流的桥梁。关于阐述,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丝绸之路的概念、发展历程、影响等方面展开阐述,即见解:丝绸之路架起世界文明交流的桥梁。丝绸之路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古代东西方的重要商路。从古至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经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瓷器、四大发明等传到亚、非、欧洲,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生活,促进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型。中国也通过陆海两条丝路引进了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沿着丝路迅速崛起并传遍世界。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物种和文化等剧烈的交流和碰撞,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最后总结,丝绸之路架起了世界文明交流的桥梁,带领我们用全球的视角看到了一个浓缩的世界。【解析】见解:丝绸之路架起世界文明交流的桥梁。
丝绸之路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古代东西方的重要商路。从古至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经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瓷器、四大发明等传到亚、非、欧洲,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生活,促进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型。中国也通过陆上和海上两条丝路引进了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沿着丝路迅速崛起并传遍世界。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物种和文化等剧烈的交流和碰撞,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综上,丝绸之路架起了世界文明交流的桥梁,带领我们用全球的视角看到了一个浓缩的世界。17、略
【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秦朝与西汉:这一时期漕运的主要方向是从关东(函谷关以东,大致今山东、河南等地)运往关中(在函谷关西,大致今陕西中部)。隋唐与北宋:隋朝开挖运河,沟通江、淮、河、海四大水系,漕运主要方向由东南到西北。元明清时期:为打通河漕运道,元朝政府开凿了会通河、通惠河,并且开辟了海运航线,河运和海运结合,形成了南北漕运路线的新格局。”及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漕运的主要方向发生了几次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适应了中国古代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变化的需要。根据材料“秦朝与西汉:这一时期漕运的主要方向是从关东(函谷关以东,大致今山东、河南等地)运往关中(在函谷关西,大致今陕西中部)。汉初每年由关东地区运到长安的粮食不过几十万石,汉武帝时由于经济和军事的需要,并且开凿了漕渠以便于漕运。”及所学可知,秦朝与西汉时期政治中心(咸阳和长安)在关中地区,而黄河流域的关中和关东都是经济比较发达地区,漕运的主要方向是东西方向;根据材料“隋唐与北宋:隋朝开挖运河,沟通江、淮、河、海四大水系,漕运主要方向由东南到西北。北宋政府更为重视漕运,宋真宗时东南漕运曾创下800万石的记录,北宋曾引黄河水和洛水入汴河,提高汴河运力。徽宗时期,漕政大坏,东南粮食运入京师的数量大为减少。”及所学可知,隋唐时期政治中心在黄河流域的长安和洛阳,而此时南方经济已经有了很大发展,隋唐政府对南方经济的依赖越来越大,大运河成为漕运的一条主运道,这一时期漕运的主要方向是从东南到西北;根据材料“元明清时期:为打通河漕运道,元朝政府开凿了会通河、通惠河,并且开辟了海运航线,河运和海运结合,形成了南北漕运路线的新格局。元末起义军利用漕运把江南钱粮运往北方前线,明至清前期漕粮主要从江浙等南方六省及山东。河南等地征收。”及所学可知,元明清时期政治中心在北方,而经济中心在南方,尤其明清时期漕粮多依靠南方地区,京杭大运河成为漕运的主要运道,因此漕运的主要方向是南北方向。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最后明确结论。【解析】主题:漕运的方向反映政治和经济中心的变动。
阐释:中国古代漕运的主要方向发生了几次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适应了中国古代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变化的需要。秦朝与西汉时期政治中心(咸阳和长安)在关中地区,而黄河流域的关中和关东都是经济比较发达地区,漕运的主要方向是东西方向;隋唐时期政治中心在黄河流域的长安和洛阳,而此时南方经济已经有了很大发展,隋唐政府对南方经济的依赖越来越大,大运河成为漕运的一条主运道,这一时期漕运的主要方向是从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酒店线上服务平台建设合同
- 主持人兼职劳务合同范本
- 仓储运输合同范文
- 高考数学(理)一轮复习教案:第十三篇 推理证明、算法、复数第2讲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 2025年济南道路运输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内容有哪些
- 2025年西安考货运从业资格证题库答案
- 孔隙结构对大气等离子喷涂热障涂层冲蚀失效行为的影响
- 2025年沪教版选修4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2025年人教B版高三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2025年中图版选修4地理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2023年四川省绵阳市中考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正大天虹方矩管镀锌方矩管材质书
- 2024年山东鲁商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山东省泰安市2022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生物试题
- 受贿案例心得体会
- 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直线和圆的方程-经典例题及配套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 图书馆学基础简明教程
- 毕业设计(论文)-液体药品灌装机的设计与制造
-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数一数(二)》 北师大版
- 银行内部举报管理规定
- 平面几何强化训练题集:初中分册数学练习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