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之诗歌形象(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之诗歌形象(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之诗歌形象(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之诗歌形象(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之诗歌形象(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30诗歌形象

12.考情探究•

1.考点分布

(2022.北京卷)咏物诗注重通过意象表达主题,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有哪些?

分别说明这些意象有何意蕴。

(2021.天津卷.)请指出词人借梅花寄托了怎样的理想人格。

(2020年•新高考全国H卷)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诗的内容可以得知,赵伯鱼是一位勤奋好学、转益多师的诗坛后辈。

(2020.新高考HI卷)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

分析。

2.命题规律及备考策略

【命题规律】

1.命题角度有:鉴赏人物形象(含抒情主人公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等。

2.方式上,客观题和主观题兼有。

【备考策略】

1.归纳整理:整理归纳课内诗歌重点鉴赏内容,提升感悟力。

2.专题研究:进行专题研究,掌握系统知识。

3.仿真练习:通过做历年高考真题和模拟试题,熟悉考试题型和答题技巧。

FL考点梳理卜

考点精讲01鉴赏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两种,一是诗人自己的形象,一是作者在诗中刻画的

人物形象。在偏叙事或诗人隐身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

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

己的理想。

(1)常见人物形象总结

①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李白。

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杜甫。

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陶渊明。

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王勃。

⑤矢志报国、慷慨愤世:辛弃疾、陆游。

⑥送别友人、思念故乡:李白的《赠汪伦》中的形象。

⑦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王昌龄的《出塞》中的形象。

⑧爱恨情长:柳永的《雨霖铃》中的形象。

(2)鉴赏人物形象的角度

①看标题、注释,初步揣摩形象。

有的诗歌的标题、注释有极强的暗示性,对于形象、情感都有提示。

②赏景物(意象),分析形象。

景物描写对人物的心理多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流露。抓住诗中描写的

景物,通过分析景物来分析人物形象。

③抓描写,分析形象。

抓住诗歌中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分析关键

词,探寻人物特点。

④析典故,分析形象。

诗歌常引用历史或古籍中的故事或语句,借他人、事来自比,因此可通过诗

歌中的典故来分析人物形象。

考点精讲02鉴赏事物形象

(1)事物形象的分类

①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形象。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或象征)的手法,

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或表现自己的某种品性,以物

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

②具有特定内涵的事物形象。古诗词中有一些事物形象具有特定的含义,比

如“柳”谐音“留”,古代有折柳送别之俗,所以“柳”具有惜别怀远之意。

(2)常见的事物形象寄托的情感

①高洁脱俗:梅、兰、竹、菊、松、玉、蝉、莲、冰雪

②离愁别绪:杨柳、长亭、南浦、酒、鹏鸽、长亭

③思乡怀人:月亮、鸿雁、青鸟、归鸟、双鲤

④愁苦悲伤: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寒蝉、落木

⑤纯真爱情:红豆、并蒂莲、连理枝、比翼鸟、鸳鸯

⑥战争纷乱:投笔、长城、楼兰、羌笛、狼烟、胡尘、铁骑

⑦自由闲适:东篱、菊花、鱼、浮云、鸟鸣、鸡啼、犬吠

(3)分析物象特征及含义的层次

①抓物象的表层特点。捕捉描写所写物象特征的词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

(形、色、声、态等)。

②抓物象的深层内涵。挖掘物象深层内涵,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③抓物象的社会属性。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

情,所言之志。

(4)物象的作用

①营造意境。如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

②提供环境或背景。它通常表现为通过多个物象组成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

环境或背景。

③表情达意。一些传统物象的内涵往往是固定的,但物象在传达情感方面的

具体作用,则由诗歌的具体内容来定。

④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多表现在咏物诗中。

⑤结构上的线索作用。有的物象贯穿始终,是诗歌的线索。

典例引领

(2020.新课标III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苦笋

陆游

藜麓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蕾:藜和蕾。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

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2.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即时检测

(2024.江西宜春.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至当涂呈郭功甫

黄庭坚

平王①本爱江湖住,鸥鹭无人处。江南江北水云连,莫笑醯鸡②歌舞、瓮中天。

当涂叔棹兼葭外,赖有宾朋在。此身无路人修门③,惭愧诗翁清些、与招魂。

【注】①平王:指宋徽宗,喜爱闲适生活。②醯鸡:壕,酒瓮中生的一种

小虫。③修门:语出屈原《招魂》"魂兮归来,入修门些”,是指楚国郢都的城

门。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中的“鸥鹭”与黄庭坚《登快阁》“此心吾与白鸥盟”中的“白鸥”意象内

涵相同。

B.黄庭坚写词以杜甫为宗,其中“江南江北水云连”与杜甫《客至》中的“舍

南舍北皆春水”在意境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C.“当涂版棹兼葭外”既点明地点,呼应了词题,又照应了上阕宁静和谐的自

然环境。

D.“此身无路入修门”句化用屈原《招魂》典故,劝慰友人要安于清贫,持操

自守。

2.本词塑造了一位心境矛盾的词人形象,请结合全词作简要赏析。

(2024.河南郑州.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乔施州

苏轼

恨无负郭田①二顷,空有载行书五车。

江上青山横绝壁,云间细路蹑飞蛇。

鸡号黑暗②通蛮货,蜂闹黄连采蜜花。

共怪河南门下客,不应万里向长沙③。

和董传留别

苏轼

粗缙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④,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注释】①负郭田:指近郊良田。②黑暗:胡人谓象牙为白暗,犀角为黑

暗。传说鸡见犀角则惊骇。③向长沙:文帝议以贾谊任公卿之位,绛侯周勃等尽

害之,乃以谊为长沙王太傅。④“烹瓠叶”:《诗经•小雅•瓠叶》首章二句为

“幡幡瓠叶,采之亨之”。瓠叶味苦,以瓠叶言其宴席上菜肴的粗陋和简约。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送乔施州》首联对仗工整,其中“恨”和“空”二字极富表现力,诗人对乔

氏深切的同情跃然纸上。

B.《送乔施州》颈联形象地写施州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可见其贫瘠,表

达了对友人理当勤政的劝勉。

C.董传志向远大,厌倦了陪伴老儒过着烹瓠叶的日子,想在槐花飘落大地的

时候去参加科举考试而出人头地。

D.“寻春马”“得意”暗用《登科后》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董传才华的肯定,

寄寓了诗人的鼓励希冀之情。

4.两首诗都是诗人送别友人所作,乔施州和董传两位友人的形象有哪些相同点?

请简析。

基础过关

(2024.北京东城.一模)阅读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菊潭⑴

元好问

田父立马前,来赴长官期。父老且勿往,问汝我所疑。民事古所难,令才

又非宜。到官已三月,惠利无毫厘。汝乡之单贫,宁为豪右⑵欺?聚讼几何人?

健斗复是谁?

官人一耳目,百里安能知!东州长官清,白昼下村稀。我虽禁吏出,将无

夜叩扉?教汝子若孙,努力逃寒饥。军租星火急,期会切莫违。期会不可违,鞭

扑伤汝肌。伤肌尚云可,天阕令人悲。

注释:【1】菊潭:在今河南内乡,诗人时任内乡县令。【2】豪右:豪族。

1.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在诗中的形象。

(2024.海南.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永伴周敦颐虞部①

赵扑

君去濂溪湖外行,伴藩仍喜便乡程。

九疑②南向参空碧,二水③秋临彻底清。

诗笔不闲真吏隐,讼庭无事洽民情。

霜鸿已到衡阳转,远绪凭谁数寄声。

【注】①“永伴”即永州通判,周敦颐以虞部员外郎的身份调任永州通判,

永州与周敦颐的故乡道州紧邻。②九疑:指九嶷山,在道州。③二水:指潇水与

湘水,二水会合于永州。

2.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诗人笔下周敦颐的形象特点。

(23-24高三下.河南.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同刘二十八哭吕衡州兼寄江陵李、元二侍御①

柳宗元

衡岳新摧天柱峰,士林憔悴泣相逢。

只令文字传青简,不使功名上景钟②。

三亩空留悬磬室,九原犹寄若堂封③。

遥想荆州人物论,几回中夜惜元龙④。

【注】①刘二十八:指刘禹锡。吕衡州:指吕温,河中人。李:李景俭。

元:元稹。唐宪宗元和六年(8H年),赞同革新的吕温死于贬所衡州,被贬于

朗州的刘禹锡作诗吊唁,被贬在永州的柳宗元也写诗哀悼,并将诗寄给了李景俭、

元稹。②景钟:大钟。古人在钟上刻写铭文以记述其功德。③九原:指墓地。寄:

暂时寄葬。若堂封:指方而高的坟墓。④元龙:陈登的字。据史载,荆州牧刘表

曾与刘备、许汜等人评论天下人物,刘备极力推崇陈登。

3.请结合诗歌内容,对吕衡州的形象特点进行分析。

,能力提升

(2024.浙江宁波.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胡逸老致虚庵

黄庭坚①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嬴常作灾。

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

山随宴坐图画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

【注】①黄庭坚前年离开谪居的川蜀,次年又被贬往广西宣州。本诗就写

于两次贬谪之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亚项的一项是()

A.“致虚庵”是胡逸老的书斋,首句“藏书万卷”既写出了藏书之多,也照应了

诗题。

B.“必有明月生蚌胎”一句与《锦瑟》中“沧海月明珠有泪”句都营造了凄冷的

意境。

C.诗人赞叹胡逸老观山观水都能得其妙处,借山水的妙境使人心澄清无滓,

一尘不染。

D.本诗借为书斋题诗,既写出胡逸老心性豁达闲适,也流露出黄庭坚自己

广阔的胸襟。

2.全诗是如何塑造胡逸老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2024.湖北黄冈.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和甫咏雪

王安石

奔走风云四面来,坐看山垄玉崔嵬。

平治险秽非无德,润泽焦枯是有才。

势合便疑包地尽,功成终欲放春回。

寒乡不念丰年瑞,只忆青天万里开。

【注】此诗写于王安石新法强力推行之时。和甫,王安石之弟王安礼,字

和甫。

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上句写寒风凛冽,阴云密布,下句写诗人坐看否落山垄,玉山崔嵬,

意境雄浑开阔。

B.领联写雪能平治险恶之所,滋润枯竭之地,尽显才德,也表明此刻诗人

心情极度低落怨愤。

C.颈联写大雪过后,世界变成白皑皑的一片,而春天终会来到,一切都将

变得美好。

D.尾联发表议论,寒乡之人不会念及兆示丰年的瑞雪,只盼望晴空万里带

来的温暖。

4.好的咏物诗既能观照物象本身,更能言志抒怀。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2024.安徽.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郊行①即事

程颉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②莫忘归。

[注]①郊行:清明节到郊外游行。②游衍:恣意游逛,纵情游玩。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春天景象,整体氛围清新明朗,“碧”可与“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

媲美。

B.“恣行”写出诗人随性轻松的心境,与“兴逐乱红”“困临流水”之事相照应。

C.“十分劝”虽显“将进酒,杯莫停”的潇洒,但其实暗含人生困境中的消愁之

局、O

D.本诗以“碧四围”起始,以“莫忘归”作结,关注自然变化的同时,不忘关注

心灵。

6.本诗的颔联和颈联都关注“落花”这一物象,但构成的意趣却不相同。请结合

内容简要分析。

(2023•陕西安康•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罗隐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是那些富人官宦围炉赏雪时发出的“瑞雪兆丰年”的感慨,“尽道”二字

暗含讥讽。

B.第二句的疑问是无须回答的,此句如当头一棒,令那些“尽道丰年瑞”者

哑口无言。

C.第三、四句写出长安城内也有穷人,“瑞雪”已经没有太大意义,所以“瑞

雪”应少点。

D.这首诗语言质朴无文,平淡无奇,但是反复吟咏之后就会感受到一种发

人深省的艺术力量。

8.本诗和柳宗元的《江雪》都以“雪”为物象,但是表达方式和情感却不相同,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真题感知

(2020.北京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东鲁二稚子⑴

李白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⑵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注释:⑴这首诗作于金陵。⑵龟阴:地名,与后文的“汶阳川”都在鲁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由江南农事春景联想到东鲁田地无人耕种,心生茫然之感。

B.李白思念一双儿女,追忆昔日春游漫步的场景,不禁泪下如泉。

C.这首诗叙事朴实,语言明白如话,亲切自然,堪称“天然去雕饰"。

D.这首诗展现李白柔情的一面,其风格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不同。

2.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先说“吴蚕已三眠",后又说"别来向三年",抒发了青春不再的痛苦之

情。

B.诗人先感慨“谁种龟阴田”,最后又说“因之汶阳川",表达了归隐田园的志

向。

C.“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这两句由金陵酒楼引发东鲁家园之思,过渡

巧妙。

D.“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意思是想到孩子们缺失父爱,诗人心中纷乱

'^虑O

3.这首诗多处写到桃树。请分析桃树在诗中的意义与作用。

典例引领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典例引领

(2020.新课标III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苦笋

陆游

藜獴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蕾:藜和蕾。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

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2.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LC2.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

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的

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解析】L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词的内容、手法、语言、

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

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词的意象,分析诗词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

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

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理解有误。“勿多取”指的是管束儿童要俭约正直,不贪不奢,不是指“不要过

多取食”。

故选C。

2.本题考查结合诗歌手法,概括诗歌形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

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诗歌内容,根据要求找出相关诗句;再联

系手法、结合关键词语,概括形象特点;最后根据要求,分点整理答案。

首先,审读题干可知,本诗采用联想手法,由物及人,要求分析概括苦笋与魏征

二者的相似之处。然后,阅读诗歌结合内容进行分析。诗人先写见到一对洁白鲜

嫩的苦笋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进而三、四两句直接描写苦笋,并将其人格化,

指出“耿介”是此物种的本性,“苦节”是与生俱来的。“耿介”指正直不阿,廉

洁自持;“苦节”指俭约过甚,后以坚守节操,矢志不渝为“苦节”。肯定赞美苦

笋品性后,诗人自然由此联想到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

学家魏征,“我见魏征殊媚妩”一句是写唐太宗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

却觉得他很妩媚。所以,从本身外部特征来看,苦笋的“苦”便是魏征的“殊”,

“苦”味并不爽口,而魏征的“殊”在于直言进谏,而其言行有时着实令人难以

接受。从内在气质来看,诗人赞美苦笋气节便是唐太宗赞魏征“妩媚”,苦笋性

情“耿介”,天生“苦节”,与魏征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格均是受人赏识之处。

最后,结合以上分析,分点概括二者相似之处即可。

即阻逊L

(2024.江西宜春.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至当涂呈郭功甫

黄庭坚

平王①本爱江湖住,鸥鹭无人处。江南江北水云连,莫笑醯鸡②歌舞、瓮中天。

当涂叔棹菜葭外,赖有宾朋在。此身无路入修门③,惭愧诗翁清些、与招魂。

【注】①平王:指宋徽宗,喜爱闲适生活。②醯鸡:壕,酒瓮中生的一种

小虫。③修门:语出屈原《招魂》"魂兮归来,入修门些”,是指楚国郢都的城

门。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中的“鸥鹭”与黄庭坚《登快阁》“此心吾与白鸥盟”中的“白鸥”意象内

涵相同。

B.黄庭坚写词以杜甫为宗,其中“江南江北水云连”与杜甫《客至》中的“舍

南舍北皆春水”在意境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C.“当涂版棹兼葭外”既点明地点,呼应了词题,又照应了上阕宁静和谐的自

然环境。

D.“此身无路入修门响化用屈原《招魂》典故,劝慰友人要安于清贫,持操

自守。

2.本词塑造了一位心境矛盾的词人形象,请结合全词作简要赏析。

【答案】LD

2.①写本性的随性自由,实则表达一种无奈;②写置身江上的悠然,却以“醯

鸡”自喻,自嘲渺小;③写找到了灵魂归宿,其实难掩功业未就的悲愤。

【解析】L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劝慰友人要安于清贫,持操自守”错,此句并非劝慰友人,而是说的自己。“此

身无路入修门,惭愧诗翁清些、与招魂”意思是,我是不会入朝为官的,得到您

的赐诗为我招魂安慰,内心就十分感激与惭愧了。表达的是自己安于清贫,持操

自守。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抓住题干中“心境矛盾的词人形象”,作答时要分析既这样又那样相对的两方面。

“外疏宕”是表面放达不羁,恬淡隽永;“内沉郁”是内心的思想情感低沉郁闷,含

蓄深沉。上阕首句“平生本爱江湖住,鸥鹭无人处”,言性爱江湖,随性自由,本

无大志,愿做个与鸥鹭为侣的散淡之人。其实如果能够入仕为官,实现抱负,谁

又愿意流落江湖呢?貌似旷达之中透着一丝无奈。

上阕第二句“江南江北水云连,,写江南江北自由往来,欣赏水云,仿佛悠然自得;

但下句“莫笑醯鸡歌舞、瓮中天”,意思是宁愿做个酒瓮里的小虫,就在这小小天

地间歌舞,意即就像小虫飞舞酒瓮之中,亦不以为窘。此句词人以“醯鸡”自喻,

自嘲渺小,与前句的自由悠闲形成对照,呈现矛盾,蕴含内心的心酸。

下阕尾句“此身无路入修门,惭愧诗翁清些、与招魂”,说此次停船当涂,幸而有

您这样的高朋为伴。我是不会入朝为官的,得到您的赐诗为我招魂安慰,内心就

十分感激与惭愧了。写找到了灵魂归宿,其实难掩功业未就的悲愤。

(2024.河南郑州.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乔施州

苏轼

恨无负郭田①二顷,空有载行书五车。

江上青山横绝壁,云间细路蹑飞蛇。

鸡号黑暗②通蛮货,蜂闹黄连采蜜花。

共怪河南门下客,不应万里向长沙③。

和董传留别

苏轼

粗缙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④,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注释】①负郭田:指近郊良田。②黑暗:胡人谓象牙为白暗,犀角为黑

暗。传说鸡见犀角则惊骇。③向长沙:文帝议以贾谊任公卿之位,绛侯周勃等尽

害之,乃以谊为长沙王太傅。④“烹瓠叶”:《诗经•小雅•瓠叶》首章二句为

“幡幡瓠叶,采之亨之”。瓠叶味苦,以瓠叶言其宴席上菜肴的粗陋和简约。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送乔施州》首联对仗工整,其中“恨”和“空”二字极富表现力,诗人对乔

氏深切的同情跃然纸上。

B.《送乔施州》颈联形象地写施州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可见其贫瘠,表

达了对友人理当勤政的劝勉。

C.董传志向远大,厌倦了陪伴老儒过着烹瓠叶的日子,想在槐花飘落大地的

时候去参加科举考试而出人头地。

D.“寻春马”“得意”暗用《登科后》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董传才华的肯定,

寄寓了诗人的鼓励希冀之情。

4.两首诗都是诗人送别友人所作,乔施州和董传两位友人的形象有哪些相同点?

请简析。

【答案】3.C

4.①“载行书五车”“腹有诗书气自华”写出了两人都才高学富。②两人都志向高

远。“空有载行书五车”“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均表现了两人的才华

横溢和志向远大。③两人都境遇不佳。“恨无负郭田二顷”“空有载行书五车”“粗

缙大布裹生涯”“囊空不办寻春马”,这些诗句均表现了两人的生活艰难和境遇不

佳。

【导语】苏轼的《送乔施州》和《和董传留别》两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达了对

友人的关怀和期望。前者描绘了乔施州的艰苦生活,寄予同情和劝勉;后者则赞

扬董传的才华,鼓励他通过科举实现抱负。两诗均展现了苏轼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和对理想的追求。

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槐花飘落大地的时候”错误。“槐花黄,举子忙”,槐花飘香的季节是科举考试

的时候,不是“槐花飘落大地的时候”。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两首诗中乔施州和董传两位友人的相同点在于:

①两人都才高学富。”载行书五车”写出了乔氏的学富五车;“腹有诗书气自华”

写出了董传虽贫穷,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

②两人都志向高远。“空有载行书五车”写出了乔氏虽有满腹才华却不被重用;“厌

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写董传不甘埋没草莽,期望有朝一日能施展才

华,步入仕途。这些诗句均表现了两人的才华横溢和志向远大。

③两人都境遇不佳。乔氏“恨无负郭田二顷”,为官的地方贫穷;“空有载行书五

车”写出了其虽有才华却不被重用。董传生活贫困,”粗缙大布裹生涯”,只能吃

粗劣的饭菜,“囊空不办寻春马”,无法像其他人一样骑着高头大马去游春。这些

诗句均表现了两人的生活艰难和境遇不佳。

Ifit好题冲关.

基础过关

I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北京东城.一模)阅读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菊潭⑴

元好问

田父立马前,来赴长官期。父老且勿往,问汝我所疑。民事古所难,令才

又非宜。到官已三月,惠利无毫厘。汝乡之单贫,宁为豪右⑵欺?聚讼几何人?

健斗复是谁?

官人一耳目,百里安能知!东州长官清,白昼下村稀。我虽禁吏出,将无

夜叩扉?教汝子若孙,努力逃寒饥。军租星火急,期会切莫违。期会不可违,鞭

扑伤汝肌。伤肌尚云可,天阕令人悲。

注释:【1】菊潭:在今河南内乡,诗人时任内乡县令。【2】豪右:豪族。

1.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在诗中的形象。

【答案】可亲可敬的官吏形象:

①深入乡间体察民情,有造福百姓的责任感;

②压抑豪强欺凌孤弱的行为,约束官吏骚扰百姓的做法;

③鼓励百姓努力耕织,劝勉按期缴纳军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诗歌前四句交代了诗人留宿菊潭、察问民情的起因。诗人首先怀着十分歉疚的心

情自责。为官一地,造福一方。然而国事艰危,乡民贫困,新官上任,百事待举,

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就给乡民带来丰厚的惠利,很不容易十分痛切地自责其对不起

乡民父老,表现了一位贤良官吏急于为民造福的责任心。

其实诗人也并不是没有采取一些措施给县民带来惠利,“我虽禁吏出”就是约束下

官不得鱼肉乡民的证据。诗人与老者交谈,先问豪右欺凌。你们乡中的孤苦贫穷

的人,有没有被豪族欺负,互相争执的是什么人,经常殴斗的又是哪一个,连用

三个问句,足见出诗人对民情关心之细微,压抑豪强,整治民风的意愿的急切。

再询吏胥骚扰。写出诗人见贤思齐、责己之严和压抑豪强欺凌孤弱的行为,约束

官吏骚扰百姓的做法。

诗末八句,就转向对军租之事的劝勉。先鼓励田父努力耕织,避免寒饥;接着劝

勉按期缴纳,不可误期。诗人反复叮咛“切莫违”“不可违”的原因正在于他不愿田

父受鞭朴、被折磨。

由此可见,诗人是一位亲民之官,深知人民的疾苦。诗人体恤民力,对百姓谆谆

告诫,可谓可亲可敬。

(2024.海南.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永悴周敦颐虞部①

赵扑

君去濂溪湖外行,伴藩仍喜便乡程。

九疑②南向参空碧,二水③秋临彻底清。

诗笔不闲真吏隐,讼庭无事洽民情。

霜鸿已到衡阳转,远绪凭谁数寄声。

【注】①“永悴”即永州通判,周敦颐以虞部员外郎的身份调任永州通判,

永州与周敦颐的故乡道州紧邻。②九疑:指九嶷山,在道州。③二水:指潇水与

湘水,二水会合于永州。

2.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诗人笔下周敦颐的形象特点。

【答案】①热爱故乡,热爱故乡的山水。周敦颐调任永州,因和故乡道州紧邻

而高兴,可见其思乡情重。②才华横溢,热爱生活。周敦颐“诗笔不闲”,笔耕不

辍。③治理有方。“讼庭无事”“洽民情”体现出周敦颐关注民情,爱护百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标题和注释①可知,周敦颐调任永州,永州与周敦颐的故乡道州紧邻,周敦

颐因任职地故乡紧邻而高兴,可见他思乡情重,塑造了周敦颐热爱故乡,热爱故

乡的山水的形象。

“诗笔不闲真吏隐''句中“吏隐”意为:不以利禄萦心,虽居官而犹如隐。此句是说

周敦颐虽然居官,但是他依旧笔耕不辍,塑造了周敦颐虽身居官场,忙于政务,

但仍是一个才华横溢,热爱生活的诗人。

“讼庭无事洽民情”,意为:周敦颐审理讼案合乎民情,体现周敦颐关注民情,爱

护百姓,表明了周敦颐是一个治理有方的官员形象。

(23-24高三下.河南.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同刘二十八哭吕衡州兼寄江陵李、元二侍御①

柳宗元

衡岳新摧天柱峰,士林憔悴泣相逢。

只令文字传青简,不使功名上景钟②。

三亩空留悬磬室,九原犹寄若堂封③。

遥想荆州人物论,几回中夜惜元龙④。

【注】①刘二十八:指刘禹锡。吕衡州:指吕温,河中人。李:李景俭。

元:元稹。唐宪宗元和六年(8H年),赞同革新的吕温死于贬所衡州,被贬于

朗州的刘禹锡作诗吊唁,被贬在永州的柳宗元也写诗哀悼,并将诗寄给了李景俭、

元稹。②景钟:大钟。古人在钟上刻写铭文以记述其功德。③九原:指墓地。寄:

暂时寄葬。若堂封:指方而高的坟墓。④元龙:陈登的字。据史载,荆州牧刘表

曾与刘备、许汜等人评论天下人物,刘备极力推崇陈登。

3.请结合诗歌内容,对吕衡州的形象特点进行分析。

【答案】①才华突出。他的文章能够青史留名。

②为官清廉。他死后室如悬磬,空无所有。

③功业未就。他尚未建立能够刻写在大钟上的功业便客死异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诗歌首联写吕衡州的摧折和它的巨大影响。尾联扣题内“兼寄”,进一步写士林对

吕衡州不幸摧折的痛惜。对吕衡州的形象特点进行分析,要结合中间两联内容。

由“只令文字传青简”可知,文章书于青简、传流后世,算是人生之一幸。吕衡州

留下一些诗文,足见其文采出众。

磬是一种中间空虚的打击乐器。悬磬室用来形容屋里空无所有。“三亩空留悬磬

室”既写出了吕衡州的清贫,也透出了吕衡州的廉洁:死后仅留下宽约三亩的室

内空空的院落。

“不使功名上景钟”“九原犹寄若堂封”两句可知,吕衡州没有在政治上留下不朽的

功名,就客死他乡,连棺材还寄在异乡,无力迁回故土。

I能力提升

(2024.浙江宁波.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胡逸老致虚庵

黄庭坚①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嬴常作灾。

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

山随宴坐图画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

【注】①黄庭坚前年离开谪居的川蜀,次年又被贬往广西宣州。本诗就写

于两次贬谪之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亚睥的一项是()

A.“致虚庵”是胡逸老的书斋,首句“藏书万卷”既写出了藏书之多,也照应了

诗题。

B.“必有明月生蚌胎”一句与《锦瑟》中“沧海月明珠有泪”句都营造了凄冷的

意境。

C.诗人赞叹胡逸老观山观水都能得其妙处,借山水的妙境使人心澄清无滓,

一尘不染。

D.本诗借为书斋题诗,既写出胡逸老心性豁达闲适,也流露出黄庭坚自己

广阔的胸襟。

2.全诗是如何塑造胡逸老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1.B2.①首联以诗书传家与遗金满箱对比,赞美了友人诗礼传家

的清高品格。②颔联借灾年与贫人共享粮食之事例以及运用典故,赞美友人行

善积德的仁爱之心。③尾联借山水妙境赞美友人不慕世俗功名利禄、宦途得失

的高洁情操。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都营造了凄冷的意境”错误。本诗借“明珠出于蚌胎,佳子弟出于门庭”赞美庵

主的仁爱之心,意境高洁。《锦瑟》中用“鲸人泣泪”传说表达的是复杂难言的怅

惘情绪,意境凄美。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联将“藏书万卷”能够“教子”与“遗金满篇”引来灾祸进行对比,赞美了胡逸老以

诗书礼仪传家的家教家风,显示其品格的清雅高洁。

颔联借用典故,显示胡逸老品格的清高。写胡逸老能拿出粮食与与贫苦人共享的

具体事例,赞美他和气必能致祥,后代必得佳子弟,赞美庵主的仁爱之心。这里

用了韦康、韦诞兄弟的典故,据《三国志•魏书•荀豉传》裴松之注,孔融赞扬韦

端的两个儿子韦康与韦诞为一双明珠。诗人意谓,胡逸老必能像韦端那样,明珠

出于蚌胎,佳子弟出于门庭。

尾联借助景物之妙衬托胡逸老形象,赞美友人以闲逸之心观山观水能得妙境,而

山水的清淑之气又能使心灵澄清无滓,一尘不染,赞美了庵主高洁的人格、闲适

的胸襟,豁达的态度,不慕名利的节操。

(2024.湖北黄冈.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和甫咏雪

王安石

奔走风云四面来,坐看山垄玉崔嵬。

平治险秽非无德,润泽焦枯是有才。

势合便疑包地尽,功成终欲放春回。

寒乡不念丰年瑞,只忆青天万里开。

【注】此诗写于王安石新法强力推行之时。和甫,王安石之弟王安礼,字

和甫。

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上句写寒风凛冽,阴云密布,下句写诗人坐看否落山垄,玉山崔嵬,

意境雄浑开阔。

B.领联写雪能平治险恶之所,滋润枯竭之地,尽显才德,也表明此刻诗人

心情极度低落怨愤。

C.颈联写大雪过后,世界变成白皑皑的一片,而春天终会来到,一切都将

变得美好。

D.尾联发表议论,寒乡之人不会念及兆示丰年的瑞雪,只盼望晴空万里带

来的温暖。

4.好的咏物诗既能观照物象本身,更能言志抒怀。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案】3.B4.①这首诗以雪为吟咏对象,描绘了雪的磅礴气势和强大威

力。首联写雪从四面八方奔涌而来,山峦在雪中显得崔嵬壮观,展现了雪的雄浑

壮阔。②颔联通过写雪能平治险恶、滋润焦枯,表现了雪的德才,同时也暗示

了诗人对自己推行新法的信心和期望。③颈联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乐观展望,

相信大雪过后春天终将到来,一切都会变得美好,体现了他对新法前景的坚定信

念。④尾联借寒乡之人只盼望啃空万里的温暖,而不念及瑞雪兆丰年,表达了

诗人对新法推行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和误解的感慨,同时也表明了他坚持推行新法

的决心。

【导语】这首诗通过描写雪景,表达了诗人对新法推行的信心和期望。首联写雪

景的壮丽,颈联写雪的功效,尾联则表达了对未来的期盼。诗人借雪喻人,表现

了对改革的坚定信念和美好愿景。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综合赏析的能力。

B.”也表明此刻诗人心情极度低落怨愤”错误,颔联表达了作者对雪的崇敬之情,

并借雪的作用来比喻有德有才的人能够治理险恶、滋润枯竭,表达了诗人对有德

有才之人的赞美,并没有表现出诗人心情极度低落怨愤。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及思想情感的能力。

“咏物诗既能观照物象本身,更能言志抒怀”,即鉴赏诗歌景物形象和诗人情感,

并分析二者的巧妙结合。

①这首诗题目里有“咏雪”,以雪为吟咏对象。首联起笔写降雪前的景象,运用拟

人写风起云涌,渲染大雪来时阴云密布的场景;接着写诗人坐看雪落山丘时雄奇

阔大的美景,写雪从四面八方奔涌而来,山峦在雪中显得崔嵬壮观,“玉”,显示

了雪的色彩,雪外形晶莹洁白,犹如白玉体展现了雪的雄浑壮阔。整体描绘了雪

的磅礴气势和强大威力。

②颔联意思是大雪清除世界的污秽,功德圆满;大雪滋润焦枯的万物,普济众

生。写雪能够“平治险秽”“润泽焦枯”,表现了雪的德才,表明诗人有改革现实和

惠济苍生的才能,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自己推行新法的信心和期望。

③颈联的意思是整个世界成了白皑皑片,春天终会来到,一切都将会变得美好。

表达了乐观的心态,对未来功业有成的信心,体现了他对新法前景的坚定信念。

④尾联写寒乡人不感念带来丰年的瑞雪,含蓄表达了百姓对王安石推行新法的

不理解。诗人借此批评那些目光短浅、不理解新法的保守者。王安石的这首七律

写于变法之前,诗人通过对“雪”的赞咏,寄托了自己治理积弊、改善民生、润泽

苍生的伟大抱负,表明了他坚持推行新法的决心。

(2024.安徽.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郊行①即事

程颔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②莫忘归。

[注]①郊行:清明节到郊外游行。②游衍:恣意游逛,纵情游玩。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春天景象,整体氛围清新明朗,“碧”可与“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

媲美。

B.“恣行”写出诗人随性轻松的心境,与“兴逐乱红”“困临流水”之事相照应。

C.“十分劝”虽显“将进酒,杯莫停”的潇洒,但其实暗含人生困境中的消愁之

局、o

D.本诗以“碧四围”起始,以“莫忘归”作结,关注自然变化的同时,不忘关注

心灵。

6.本诗的颔联和颈联都关注“落花”这一物象,但构成的意趣却不相同。请结合

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5.C6.颔联以“乱红”借代“落花”,乱红纷纷,色彩明丽,与碧野

之景、兴逐等事相衬,渲染游春的闲情逸致。颈联忧心风吹花落,飞散不见,突

出花败凋零之景,自然表达出美好时光易逝,应珍惜当下的劝勉。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暗含人生困境中的消愁之意”错误,过度解读。本诗为诗人清明郊外游春之作,

前两联写在郊外的美景、游兴,后两联写春游所得的感想,并无“困境”“消愁”之

局、O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颔联意思是,乘着兴致追逐随风飘飞的、穿过柳丝飘摇小巷的落花;感到困倦时,

就坐在溪水边长满青苔的石头上休息。本诗写作于清明节到郊外游行之时,天气

晴朗、“芳原绿野”,一片绿意盎然之景。诗句中的“乱红”采用了借代的手法,代

指“落花”,乱红纷纷,色彩明丽,与碧野之景、兴逐等事相衬,展现春天原野上

清新的景致,渲染游春的闲情逸致。

颈联意思是:休要推辞这杯酒,休要辜负十分诚挚劝酒的心意,只是怕风吹花落,

一片片飞散了。“风花”即风吹落花,突出了花败凋零之景。面对渐飘渐远的落花,

诗人想到了时间的珍贵,想到美好时光易逝,想到了聚少离多的世事。他认为美

好时光会像风吹花落一样逝去,人生中会有的事物感情,终究有一天会烟消云散,

好高鹫远不如抓住目前,珍惜今天所有的美好就是珍惜了自己的一生,包含着珍

惜当下的劝勉之意。

(2023•陕西安康•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罗隐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是那些富人官宦围炉赏雪时发出的“瑞雪兆丰年”的感慨,“尽道”二字

暗含讥讽。

B.第二句的疑问是无须回答的,此句如当头一棒,令那些“尽道丰年瑞”者

哑口无言。

C.第三、四句写出长安城内也有穷人,“瑞雪”已经没有太大意义,所以“瑞

雪”应少点。

D.这首诗语言质朴无文,平淡无奇,但是反复吟咏之后就会感受到一种发

人深省的艺术力量。

8.本诗和柳宗元的《江雪》都以“雪”为物象,但是表达方式和情感却不相同,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7.C

8.①本诗以议论为主,以“雪”为题,但是却并非咏雪,而是由雪是否为瑞兆而

引发议论,表达了诗人对达官贵人的讽刺和憎恶,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

情。(D《江雪》则是以描写为主,描绘了一幅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老渔

翁独自在寒冷的江面垂钓。塑造了一个虽然孤独,却清高孤傲、凛然不可侵的渔

翁形象,寄托了诗人清高孤傲的情怀。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CJ“瑞雪巳经没有太大意义”表述不当,诗人的原意是长安城内有贫者,大雪对

于他们来说不仅没有意义,简直就是灾难,可能会让他们成为“冻死骨”,所以这

种“瑞雪”不要太多。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情感的能力。

《雪》“尽道丰年瑞”意思是“都说瑞雪兆丰年”,“尽道”二字,语含讥讽。联系下

文,可以揣知“尽道丰年瑞”者是和“贫者”不同的另一世界的人们。这些安居深院

华屋的达官显宦在观赏雪的时候,他们也许会自命是悲天悯人、关心民生疾苦的

仁者呢!“丰年事若何?”—“即使真的丰年,情况又怎样呢?”这是反问,没有

作答,也无须作答。唐代末叶,苛重的赋税和高额地租剥削,使农民无论丰歉都

处于同样悲惨的境地。“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好像在一旁冷冷地提醒这些

人:“当你们享受着山珍海味,在高楼大厦中高谈瑞雪兆丰年时,恐怕早就忘记

了这帝都长安有许许多多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露宿街头的‘贫者他们盼不

至『'丰年瑞”所带来的好处,却会被你们所津津乐道的“丰年瑞”所冻死。一夜风雪,

明日长安街头会出现多少“冻死骨”啊!“为瑞不宜多”,仿佛轻描淡写,略作诙谐

幽默之语,实际上这里面蕴含着深沉的愤怒和炽烈的感情。可知,罗诗表达对统

治者的不满和愤怒,流露出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

《江雪》则是以描写为主,描绘了一幅画面: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

路,不见人影踪迹。江上孤舟,渔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