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一一2025届高三语文12月各地联试题分类汇编
(1)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甚谋关说这谈木雕龙坚包回品之调王至击剑扛鼎,一
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此皆奸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
苏子日: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鹫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
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孝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
此,不可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
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
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
者论之。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
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节选自苏轼《六国论》)
材料二:
尝读六国《世家》,卷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
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等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
知天下之势也。
委玲冬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
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撰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
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
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
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
其国,可不悲哉!
(节选自苏辙《六国论)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其谭泉国说客面谈天白雕龙回坚白目同异回之流回下至击剑同扛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考,指审察、察考,与《石钟山记》中“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的“考”词义相同。
B.咎,归罪,责备,与《屈原列传》中“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的“咎”词义相同。
C.窃,谦辞,私自,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的“窃”词义相同。
D.区区,指少、小,与《孔雀东南飞》中“感君区区怀”的“区区”词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各国诸侯及卿相都争相收养各类人才,苏轼认为这样会加重老百姓的负担。
B.苏轼提倡要使“智、勇、辩、力”四类人才各安其所,这隐含着对北宋“重文轻武”政策的不满。
C.六国拥有土地、军队的绝对优势,却相继为秦所灭,苏辙对此感到奇怪,这是他写作此文的缘由。
D.苏辙认为齐、楚、韩、魏四国应该协助面临敌寇危险的燕、赵,让燕、赵无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
(2)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14.请联系苏洵《六国论》说说三苏对六国的存灭各持怎样的观点。(3分)
答案:1O.BDG(本题中画波浪线句的意思是:上到谋士、说客,谈天说地的、修饰文词的,辩论“坚白”“同
异”之类的人,下到击剑行刺的、力能扛鼎的。根据下文“鸡鸣狗盗之徒”句式可推断,前文在列举“士”
的来源时,往往两类并举,故“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为最佳断句方式。)
ll.A(A项,"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中的“考”为“敲击”)
12.D(根据材料二,苏辙主张的是齐、楚、燕、赵四国协助韩、魏,让毗邻秦的韩、魏没有东顾之忧。)
13.(1)穿着华丽的衣服,吃着珍贵的食物,被安置在上等的馆舍中的人,不可以数尽。
(“靡衣”“玉食”,“馆于上”,“胜”,每点1分)
(2)(诸侯们)不知道要实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
残杀同阵营的人。(一句1分)
14.①苏洵的观点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1分)②苏轼的观点为: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关键在于是否
养“士”。(1分)③苏辙的观点为:六国之所以灭亡,要归咎于当时六国谋士的思虑疏略,见识浅薄,不
明了天下的形势。(1分)(意近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各国的诸侯及卿相,都争相供养人才(来)为自己谋划。上到谋士、说客,
谈天说地的、修饰文辞的,辩论“坚白”“同异”之类的人,下到击剑行刺的、力能扛鼎的,以及鸡鸣狗盗
之辈,没有不以宾客的礼节去款待他们的。(那些)穿着华丽的衣服,吃着珍贵的食物,被安置在上等的馆
舍中的人,数不清有多少。这些都是祸害百姓、危害国家的人,百姓怎么承受得起,国家又怎么受得了呢?
苏子说:这是前代君主所不能避免的事。国家有奸猾之徒,就像鸟兽中有猛禽,昆虫中有毒虫一样。
把他们分别处理安置,使他们都能各安本位,是正确的处理方法;把他们尽数铲除掉,是没有道理的。我
曾就世代的兴废考察过,知道六国之所以长久存在,而秦朝之所以迅速灭亡,原因都在这里,不能够不加
以省察。
有智谋的人、有勇气的人、有辩才的人、有气力的人,这四种人,都是百姓中的优异杰出之士,大多
是不能自己穿坏的吃坏的而去奉养别人的,都是要役使别人来奉养自己的一些人。所以从前的帝王把天下
的富贵分出一部分来,和这四种人共同享有。这四种人不失去常业,百姓就安定了。四种人虽然各不相同,
可是从前的帝王却根据习俗来制定法律制度,使他们通过同一途径中出身:夏商周以前是从学校中出身,
战国到秦代是从宾客中出身,汉以后是由郡县官吏的选拔出身,魏晋以来是由九品中正出身,从隋唐到现
在是由科举考试出身。虽然不完全是这样,但就大多数而言是这样的。六国的君主,待他的百姓,并不亚
于秦始皇与秦二世,然而在那个时候,百姓并没有一个人起来反叛;这是因为百姓中的优异杰出之士,多
数都被当作宾客奉养起来,没有失去常业。至于那些努力耕作奉养官府的,都是朴实愚钝而没有什么作为
的人,虽然想反叛,但是没有人去领导他们,这是六国能略微安定而不立即灭亡的原因。
材料二:
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
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靖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
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未曾不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
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
任由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泰国呢?韩、魏是不能单
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厚交亲近韩、魏来抵
御泰国。泰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
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
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
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
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
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
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2)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世勃尝得暴疾,方云“须灰可疗”,上自剪须,为之和药。世勃顿首出血泣谢。上日:“为社稷,
非为卿也,何谢之有?"世勃尝侍宴,上从容谓曰:“我儿新登储贰,朕求群臣可托宫事及幼孤者,无以
逾公,公往不负李密,岂负朕哉!”世勃流涕辞谢,啮指出血。俄而沉醉,乃解御服覆之,其见信如此。
二十三年,太宗寝疾,谓太子日:“李世勃才智有馀,然汝与之无恩,恐不能怀服。我今黜之,若其
即行,俟我死,汝于后用为仆射,即有汝恩,必致其死力;若徘徊顾望,当杀之耳。”五月,戊午,以同
中书门下三品李世勃为叠州都督;世勖受诏,不至家而去。有顷,上崩。六月,甲戌朔,高宗即位。九月,
乙卯,以李世勃为左仆射。
它日,李世勖入见,上问之日:“朕欲立武昭仪为后,遂良固执以为不可。遂良既顾命大臣,事当且
已乎?”对日:“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上意遂决。许敬宗宣言于朝日:“田舍翁多收十斛麦尚
欲易妇,况天子欲立一后,何豫诸人事而妄生异议乎!”昭仪令左右以闻。庚午,贬遂良为潭州都督。麟
德初,东号泰山,诏勃为封禅大使,乃从驾。次滑州,其姊早寡,居勃旧闾,皇后亲自临问,赐以衣服,
仍封为东平郡君。又坠马伤足,上亲降问,以所乘赐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材料二:
以利为恩者,见利而无不可为。故子之能孝者,必其不以亲之田庐为恩者也;臣之能忠者,必其不以
君之爵禄为恩者也。怀利以孝于亲、忠于君,利尽而去之若驰。利在他人,则弃君亲,背然诺,不旋踵矣。
此必然也。故慈父不以利畜其子,明君不以利饵其臣。
太宗迁李世勖为叠州都督,而敕高宗曰:“汝与之无恩,我死,汝用为仆射,以亲任之。”是已明知
世勃之唯利是怀,一夺予之间相形以成恩怨其为无赖之小人灼然见矣;而委之以旭柔弱之嗣君,不亦愚乎!
长孙无忌之勋戚可依也,褚遂良之忠贞可托也,世勃何能为者?太宗不决而托以国政。利在高宗,则为高
宗用;利在武氏,则为武氏用。唯世勃之视利以为归,而操利以笼之,早已为世勃所窥见,以图于利。“家
事”一言,而社稷倾于武氏,所必然矣。若谓其才智有余,任之以边陲,锢之于叠州可矣。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10.材料二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一夺予A之间B相形C以成恩怨D其为E无赖之小人F灼然G见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替、给,与《鸿门宴》“为击破沛公军”的“为”意思相同。
B.荷,蒙受,与《愚公移山》“子孙荷担者”的“荷”字意思不相同。
C.“东封泰山”的“封”与《烛之武退秦师》“既东封郑”的“封”字意思相同。
D.“相”与《季氏将伐颛臾》“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的“相”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把朝廷之事和太子托付给李世勖,他认为在这件事上其他大臣都不如李世勖,王夫之认为这样很
愚蠢。
B.太宗为了让李世勃感恩高宗,将他降职,嘱托高宗以后再重用他为仆射,王夫之认为太宗早已了解李世
为人。
C.许敬宗扬言老百姓尚能换妻,对于高宗欲立武昭仪为皇后这件事,其他人不该随意发表言论。武昭仪身
边的人把这些话报告给她。
D.王夫之认为李世勖是为利而忠于君王,利尽就会背弃。如果他才智卓绝,把边陲重任委任给他,在叠州
禁锢他即可。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而沉醉,乃解御服覆之,其见信如此。
(2)故慈父不以利畜其子,明君不以利饵其臣。
14.王夫之认为李世勃有所窥见,“以图于利”,若依此观点,材料一中有哪些事件可以作为实证?请简要
概括。
【答案】10.BDF
11.C12.C
13.
(1)不久李世勖大醉,太宗就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他身上,他被信任到了这种地步。
(2)所以慈父不用利益来养育自己的孩子,明君不用利益来引诱他的臣子。
14.
①得到太宗托付,李世勖拭泪辞谢,咬破指头,沾血为誓,太宗更加信任他。
②被太宗贬职,李世勖不回家立即上任,得到高宗信任,被任命为左仆射。
③高宗要立武昭仪为皇后,李世勖说是高宗家事,不必问外人,高宗重用他。
【解析】
【导语】本文展示了对于唐太宗和李世勃之间恩义关系的不同视角。材料一呈现了唐太宗对李世勃的恩宠
和信任,乃至为了让李世勃为太子尽忠而策划的一系列安排,但王夫之在材料二中对此持批评态度,指出
李世匍]以利为动机的本性,认为太宗此举不智。两者结合,反映出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及对个人品行和政治
策略的不同解读。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在一次剥夺和给予之间,就相互对照(看出其心思),由此形成恩恩怨怨。他是个无赖小人,这是很
明显的了。
“一夺予之间”作状语,中间不断开,应在B处断;
“相形以成恩怨”中“相形”是谓语动词,“以”意为“从而”,引出“成恩怨”的结果,“成恩怨”为
动宾短语,宾语后D处断;
“其为无赖之小人”中“其”是主语,“为”是谓语动词,“无赖之小人”是宾语,结构完整,应在F处
断;
故选BD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句意:是替国家着想,不是替你着想。/替大王打败沛公的军队。
B.正确。“荷”,蒙受/肩负,背负。句意:他就会蒙受你的恩情。/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人。
C.错误。“封”,封禅/使……成为边境。句意:(皇帝)在东边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
的边境之后。
D.正确。“相”,均为动词,辅佐。句意:把辅佐柔弱的继位君主的重任交给他。/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
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
故选Co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武昭仪身边的人把这些话报告给她”错误。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昭仪令左右以闻”可知,武昭仪得
知许敬宗的话后,让身边的人将此话讲给高宗听。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俄而”,不久;“解”,脱下;“见”,表被动,被。
(2)“以”,用;“畜”,养育;“饵”,动词,引诱。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①根据材料一第一段李世勃得到太宗重托,他“流涕辞谢,啮指出血”以表忠心,谋取信任,从而为自
己谋取利益。
②根据材料一第二段李世勃在被太宗贬职之后,“世勃受诏,不至家而去”,没有犹豫迅速执行命令,获
取了高宗的信任,后被高宗任命为左仆射。
③根据材料一第三段高宗要立武昭仪为皇后,李世勃顺应君心,称“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赢得
高宗的好感,更加重用他,家人也受到封赏。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李世勃曾经突然生病,开的药方说“胡须烧成灰可以治疗”,皇上亲自剪下胡须,为他调和药物。李
世勖叩头叩到出血,哭泣着道谢。皇上说:“是替国家着想,不是替你着想,有什么可谢的?”李世勃曾
经陪侍宴会,皇上从容地对他说:“我的儿子刚刚被立为太子,我寻求可以托付宫廷事务以及年幼孤儿的
大臣,没有人能超过你,你过去不辜负李密,难道会辜负我吗!”李世勃流着泪辞谢,咬破手指,沾血为
誓。不久喝醉了,皇上于是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他身上,他被信任到如此地步。
二十三年,太宗生病,对太子说:“李世勖才智卓绝,然而你对他没有恩德,恐怕他不能够顺服你。
我现在将他降职,假如他即刻就走,等我死后,你以后可再重用他为仆射,他就会蒙受你的恩情,必定会
为你竭尽全力;如果他犹豫回头观望,应当杀掉他。”五月,戊午日,(太宗)任命同中书门下三品李世勃
为叠州都督;李世勃接受诏令后,没有回家就前去上任。过了不久,太宗驾崩。六月,甲戌日初一,高宗
即位。九月,乙卯日,(高宗)任命李世勃为左仆射。
某天,李世勖进宫觐见,高宗问他说:“朕想要立武昭仪为皇后,褚遂良固执己见认为不可以。褚遂
良既是顾命大臣,那么事情就应该停止吗?”李世勃答道:“这是陛下的家事,又何必去问外人呢!”高
宗立后的主意于是定了下来。许敬宗在朝中扬言道:“庄稼汉多收了十斛麦子还想着要换个老婆呢,何况
天子要立皇后?人们又何必管那么多事而乱发不同意见呢?”武昭仪让身边的人将此话讲给高宗听。庚午
日,高宗将褚遂良贬为潭州都督。麟德初年,(皇帝)在东边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下诏让李世勃担任封禅大
使,于是他跟从皇帝的车驾。当时在滑州停留,他的姐姐早年守寡,居住在李世勃的旧居,皇后亲自前往
慰问,赐给她衣服,还封她为东平郡君。又有一次(李世勖)坠马伤了脚,皇帝亲自前往询问,把自己所
乘坐的(马)赐给他。
材料二:
把利益当作恩情的人,看到利益就没有什么不可以做的。所以真正能孝顺的儿子,一定是不把父母的
田地房屋当作恩情的人;真正能忠诚的臣子,一定是不把君主的爵位俸禄当作恩情的人。怀着利益之心来
对亲人孝顺、对君主忠诚,利益没有了就会像奔驰的马一样迅速离开;如果利益在别人那里,就会抛弃君
主和亲人、违背诺言,毫不迟疑。这是一定的。所以慈祥的父亲不凭借利益来养育儿子,英明的君主不凭
借利益来引诱臣子。
太宗把李世勖调任为叠州都督,并且告诫高宗说:“你对他没有恩情,我死后,你任用他为仆射,从
而亲近信任他。”这已经明显知道李世勃只想着利益,在一次剥夺和给予之间,就相互对照(看出其心思),
由此形成恩恩怨怨,他是个无赖小人,这是很明显的了;却把辅佐柔弱的继位君主的重任交给他,不也是
很愚蠢吗!长孙无忌作为有功勋的亲戚可以依靠,褚遂良的忠贞可以托付,李世勖能做什么呢?太宗犹豫
不决却把国家政事托付给他。利益在高宗这里,就被高宗任用;利益在武氏那里,就被武氏任用。李世勃
把利益当作归依,而(太宗)用利益来笼络他,这早已被李世勃所看透,从而更加贪求利益。“这是陛下
的家事”这一句话,于是国家政权就倒向了武氏,这是必然的了。如果说他才智有余,把他任用在边疆地
区,把他禁锢在叠州就可以了。
(3)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举。子路愠见日:“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
斯滥矣。”
(选自《论语•卫灵公》,有删改)
材料二:孔子南建楚,厄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粮,弟子皆有饥色。子路进问之日:“由
闻之: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今夫子累德、积义、怀美,行之日久矣,奚居之隐也?”
孔子日:“由不识,吾语女。女以知者为必用邪?王子比干不见剖心乎!女以忠者为必用邪?关龙逢不见
刑乎!女以谏者为必用邪?吴子胥不磔姑苏东门外乎!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材也;君子博学深
谋不遇时者多矣!由是观之,不遇世者众矣!何独丘也哉?且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君子
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知祸福终始而心不惑也。夫贤不肖者,材也;为不为者,
人也;遇不遇者,时也;死生者,命也。今有其人不遇其时,虽贤,其能行乎?苟遇其时,住李冬有?故
君子博学、修身、端行,以俟其时。”
(选自《荀子•宥坐》,有删改)
材料三: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汆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
仲由炊之于坏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日:
“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子贡日:“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
“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
吾将问之。”召颜回目:“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口:“向有埃
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日:“然乎!吾亦食之。”
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选自《孔子家语•卷五》,有删改)
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子贡以所赍A货B窃C犯围D而出E告F汆于野人G得米H一石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句子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兴,起身,与《岳阳楼记》“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中的“兴”意思不同。
B.适,到……去,与《孔雀东南飞并序》“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中的“适”意思相同。
C.“何难之有”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两句的句式不同。
D.俟,等待,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俟君子”中的“俟”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在陈国与蔡国之间的路上遭遇困境,好几天没有饭吃。子路认为行善的人应该得到福报而不是招来
祸患,对此感到不解,于是求见孔子,提出自己的疑问。
B.比干聪慧、关龙逢忠诚、子胥敢于进谏,三人都是博学深谋之士,但都结局悲惨,孔子以此为例,说明
有才华的人结局不好,教育子路不要重蹈覆辙。
C.孔子认为,一个人有无才德,在于资质;做还是不做,由人决定;得到或得不到赏识,在于时机;生死
在于命运。有才华的人没有遇到时机也难有作为。
D.颜回在屋内做饭时有取食的动作,被子贡看见,于是子贡怀疑他偷吃,而孔子依据过去的观察,选择相
信颜回。真相大白后,弟子们信服颜回。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夫子累德、积义、怀美,行之日久矣,奚居之隐也?
(2)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
14.材料一认为“君子固穷”,请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说明君子在困窘中应如何做。
【答案】10.BEG
11.B12.B
13.(1)现在老师积累功德,奉行道义,具有各种美德,这样做的日子很久了,为什么还处于被埋没的境
地呢?
(2)刚才有尘土掉进饭里,我想放在里面不管,那么饭就不干净了;我想把弄脏的饭扔掉,(但是这样)
就太可惜了。
14.①材料二认为“君子固穷”应博学、修身、励志,等待时机;
②材料二认为“君子固穷”应不改变平素的节操。
【解析】
【导语】这三则材料集中体现了孔子的君子观。在困境中,孔子和他的弟子们面对饥饿与困难,展现出诚
实、坚定的品格。材料一强调君子能在穷困中保持原则,材料二探讨善恶与命运、贤不肖与时运的关系,
材料三通过颜回的行为展示君子的廉洁自律。这些都反映出孔子对君子品德和人生观的深刻理解,强调内
在道德与外在境遇的平衡。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子贡拿着怀揣的货财,偷偷地突破包围,向村夫请求,买回一石米。
“子贡”是主语,“以”是谓语,“所赍货”是宾语,故在B处断开。
“而”连词,连接“犯围”和“出”,“窃”是“犯围而出”的状语,故CD不断开,“窃犯围而出”承前
省略主语,可单独成句,E处断开。
“于野人”是谓语“告”的后置状语,F不断开,可在G处断开;
“一石”是“米”的后置定语,H处不断开。
故选BE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特殊句式的理解能力。
A.正确。均为动词,起身/兴办。句意:没有人能起身。/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
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B.“意思相同”错误,意思不同。到……去/出嫁。句意:孔子向南到楚国去。/我们贫贱人家养育了这个
女儿,刚出嫁不久便被赶回家里。
C.正确。宾语前置句,正常句式为“有何难”/定语后置句,正常句式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句
意:那还有什么困难呢?/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D.正确。句意:来等待时机的到来。/来等待君子。
故选Bo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说明有才华的人结局不好,教育子路不要重蹈覆辙”错误。应是“说明世上怀才不遇的人很多,教育
子路要正确看待”。
故选Bo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累”,积累;“怀”,怀有,具有;“奚”,为什么;“隐”,被埋没。
(2)“向”,刚才;“堕”,掉进;“置”,放。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①材料二中孔子通过列举比干、关龙逢、子胥等怀才不遇的例子,指出“君子博学、修身、端行,以俟其
时”,也就是说君子在困窘中要广泛学习、修养身心、端正品行,然后耐心等待合适的时机到来。
②材料三中颜回在做饭时有埃墨堕饭中,他选择吃掉而不浪费,却被子贡误解为偷吃,但孔子始终相信颜
回不会改变平素的节操,这表明在困窘中要像颜回一样,不因为外界的误解或困境本身而改变自己一贯坚
守的节操。
参考译文:
材料一:(孔子一行)在陈国断了粮食,随从的人都饿病了,没有人能起身。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
说道:“君子也有困窘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能安守困窘,小人困窘就会无所不为(胡作非为)了。”
材料二:孔子向南到楚国去,被困在陈国、蔡国之间,七天没吃熟食,野菜羹中没有掺一点米,学生
们都面带饥色。子路上前问孔子说:“我听说:对于行善的人,上天就会赐给他幸福;对于作恶的人,上
天就会降灾祸给他。现在老师积累功德,奉行道义,具有各种美德,这样做的日子很久了,为什么还处于
被埋没的境地呢?”孔子说:“仲由你不知道,我告诉你。你以为有才智的人就一定会被重用的吗?王子
比干不是被剖腹挖心了吗!你以为忠诚的人就一定会被重用的吗?关龙逢不是被桀杀了吗!你以为劝谏的
人就一定会被重用的吗?吴国伍子胥不是被碎尸在姑苏城外了吗!能不能得到君主的赏识,这要靠机遇;
有没有德才,这是各人的资质了;君子之中博学多识而能深谋远虑,却没有遇上被重用的机会的人多着呢!
由此看来,不被社会赏识的人是很多的了!哪里只是我孔丘呢?况且白芷、兰草长在深山老林之中,并不
因为没有人赏识就不香了。君子的学习,并不是为了显贵,而是为了受到困窘的时候而不感到困顿,遭受
忧患的时候而意志不衰退,懂得祸福死生的道理而思想不动摇。有没有德才,在于资质;做还是不做,在
于人的决定;得到还是得不到赏识,在于时机;是死还是生,在于命运。现在有的人没有遇上机遇,即使
贤能,他能有所作为吗?如果遇到时机,那还有什么困难呢?所以君子要广博地学习,修养身心,端正品
行,来等待时机的到来。”
材料三:孔子(一行)困厄在陈国、蔡国之间的时候,随从的弟子已经七天没能吃上饭了。子贡拿着
怀揣的财货,偷偷地突破包围,向村夫请求,买回一石米。颜回、仲由在一处破损的屋下煮饭,有一块烟
熏的尘土掉在饭中,颜回就把粘着尘土的米饭拿出来吃了。子贡在水井边看到这个情况,不高兴了,认为
颜回偷饭吃。进屋问孔子说:“仁义、正直的人,在穷途末路时,会改变自己的节操吗?”孔子说:“改
变节操又怎能称得上仁义、正直呢?”子贡说:“像颜回,他也不会改变节操吗?”孔子说:“是的。”
子贡就把看到颜回偷饭吃的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相信颜回是一个仁者很久了,即使像你刚才所说,
我仍然不会怀疑颜回的仁德,这其中或者有什么缘由吧?你暂且等一等,我来问他。”孔子叫来颜回,说:
“前些日子我梦见了先人,难道是先人在启示和庇佑我吗?你做好了饭就拿进来,我要进献先人。”颜回
回答说:“刚才有尘土掉进饭里,我想放在里面不管,那么饭就不干净了;我想把弄脏的饭扔掉,(但是这
样)就太可惜了。所以我就将粘上尘土的饭吃了。因此,这饭已经不能用来祭祀先人了。”孔子说:“你
做得对,如果是我,我也会吃掉。”颜回退出房中。孔子回头对其他弟子们说:“我对颜回的信任,并不
是从今天才开始的。”大家自此于是佩服颜回。
(4)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与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
德。
(节选自韩愈《原道》)
材料二:
秦穆公使孟盟举兵袭郑。过周以东。郑之贾人弦高、蹇他相与谋曰:“师行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
其势必袭郑。凡袭国者,以为无备也。今示以知其情,必不敢进。”乃矫郑伯之命,以十二牛劳之。三率①
相与谋目:“今已知之矣。守备必固,进必无功。”乃还师而反。晋先轸举兵击之,大破之肴殳。郑伯乃以
存国之功赏弦高,弦高辞之日:“诞而得赏,则郑国之信废矣。为国而无信,是俗败也;赏一人而败国俗,
仁者弗为也。以不信得厚赏.义者弗为也。”遂以其属徒东夷,终身不反。
故仁者不以欲伤生,知者不以利害义。圣人之思修,愚人之思致②。何以明之?陈夏徵舒③弑其君,楚
庄王伐之,陈人听令。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毕贺。申叔时使于齐,反还而不贺。庄王日:“陈
为无道,寡人起九军以讨之。征暴乱,诛罪人,群臣皆贺,而子独不贺,何也?”申叔时日:“牵牛蹊人
之田,田主杀其人而夺之牛,罪则有之,罚亦重矣。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靠人遣人戍陈。诸
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盖闻君子不弃义以取利。”王日:“善。”乃罢陈之戍,立陈之
后。诸侯闻之,皆朝于楚。此务崇君之德者也。张武为智伯谋曰:“晋六将军④,中行文子最弱,而上下离
心,可伐以广地。”于是伐范、中行。灭之矣,又教智伯求地于韩、魏、赵。韩、魏裂地而授之,赵氏不
与,乃率韩、魏而伐赵,围晋阳三年。三国明谈同计,以击智氏,遂灭之。此务为君广地者也。夫为君崇
德者霸,为君广地者灭。故千乘之国,行本尊者王,汤、武是也;万乘之国,好广地者亡,智伯是也。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注】①率:同“帅”。②谡:短,不足。③夏徵舒:春秋时陈国大夫。④六将军:晋国当时最有权
势的六卿智氏、赵氏、魏氏、韩氏、范氏、中行氏。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君A王以陈B为无道C兴兵D而攻E因以诛F罪人G遣人H戍陈。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前进,前行,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然后驱而之善”的“之”词性相同。
B,待,等待,等候,与《孔雀东南飞》“留待作遗施”中的“待”词义不相同。
C.阴谋,暗中策划,秘密计议,与现代汉语中“阴谋”的词义用法不相同。
D.文德,与“武功”相对,指礼乐教化,文中所说的“仁”“义”“德”即属于“文德”。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均谈到“仁”“义”,材料一提出多个概念分别阐释,兼顾了“道”“德”,材料二举出多项
事实充分论证,兼及“信”“智”“崇德”。
B.秦穆公派孟盟率军偷袭郑国,秦军经过周国境向东进发;郑国贵族弦高、蹇他察知秦军动向,以智退敌;
其后秦军被晋国的先轸大败于能山。
C.陈国夏徵舒杀死国君,楚庄王讨伐他以后占据陈国,申叔时提醒楚庄王诸侯们可能会认为庄王不是在
诛杀罪臣,而是在贪图陈国。
D.张武为智伯献计灭掉范氏、中行氏,又唆使智伯向魏、韩、赵三家索要土地,因三家中赵家不给,就率
领韩、魏攻打赵家,最终被三家联合而灭。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为国而无信,是俗败也;赏一人而败国俗,仁者弗为也。
②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毕贺。
14.韩愈认为“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材料二第一段有哪些事实符合韩愈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答案】10.CEG
11.B12.B
13.①治理国家却不守信义,这风俗就给败坏了。为了奖赏我一人而败坏整个国家的风气习俗,一个有仁德
良知的人是不肯这样做的。
②楚庄王讨伐有罪之人以后,留下部队驻扎在陈国,楚国的大夫们全都来表示庆贺。
14.①韩愈认为博爱叫做“仁”,恰当地去实现“仁”就是“义”。材料二第一段中,弦高担心郑国受袭,
主动采取行动以保护郑国的行为体现了博爱之心,是“仁”的体现;他通过分析形势,采取合适可行的办
法遣返敌军,则是“义”的体现。
②弦高拒绝因诈称而获得郑伯赏赐,认为保持国家诚信方能安定民风。弦高以仁者的“博爱”和义者的“合
宜”,不仅化解了国家危难,还保全了国家的诚信和风俗,符合韩愈的观点。
【解析】
【导语】材料一来自韩愈的《原道》,旨在阐述先王之教的内涵,包括博爱的仁、合宜的义、遵循路径的道、
内在圆满的德。材料二通过历史故事说明了崇尚仁义和德行的重要性,强调遵循道义、诚实行事优于贪求
权势地位。两者共同强调了道德修养在治理国家和个人行为中的重要性。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今天您认为陈国弑君者大逆不道,发兵征讨,已经诛杀了罪臣,却还派兵驻扎在陈国不走。
“今君王以陈为无道”主谓宾结构,“陈为无道”作“以”的宾语,“君王”作主语,语义完整,故在c
处断句;
“兴兵而攻”作谓语,承前省略主语“君王”,句意完整;且“兴兵”的目的是“攻”,中间不能断开,
故在E处断句;
“罪人”作“诛”的宾语,宾语后断句,所以G处断句。
故选CEGo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动词,前进,前行;/动词,走向。句意:从仁义再向前进就是道;/这样之后督促他们走向善良
的道路。
B.“待,等待,等候”错误。依赖,倚靠;/等待,等候。句意:自身具有而不依赖外界的叫做德;/你留
着等待以后有机会施舍给别人吧。
C.正确。暗中策划,秘密计议;/秘计,诡计。句意:后来赵、魏、韩三家暗中联合,秘密商议。
D.正确。句意:只要实行德政就能称王天下。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郑国贵族弦高”错误。由原文“郑之贾人弦高、蹇他相与谋曰"可知,弦高是平民商人,不是郑国贵
族。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为国”,治理国家;“是”,这;“败”,败坏。
②“有罪”,有罪之人;“戍”,戍守、驻扎;“毕”,全都。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①韩愈强调“仁”是博爱,“义”是合宜的行为。由原文“今示以知其情,必不敢进”“乃矫郑伯之命,
以十二牛劳之”可知,弦高和蹇他为保全郑国,推测敌情并及时采取行动,主动以牛犒劳敌军,示以知情,
从而迫使敌军撤退。通过智谋和行动来保护国家,避免直接冲突,这是出自对国家的博爱,并且通过合适
的方式来实现保卫国家的目的,合乎韩愈所述的“仁”“义”的标准。
②由原文“赏一人而败国俗,仁者弗为也。以不信得厚赏,义者弗为也”可知,弦高以国家利益为重,拒
绝因诈称而获得郑伯赏赐,认为保持国家诚信方能安定民风,进一步展现了博爱众人、追求合宜之道。在
他身上既有仁者的“博爱”,又有义者的“合宜”,符合韩愈对“仁”和“义”的诠释。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我所谓先王的政教,是什么呢?就是博爱,即称之为仁,合乎仁的行为即称为义。从仁义再向前进就
是道。自身具有而不依赖外界的叫做德。
材料二:
秦穆公派遣孟盟率军去偷袭郑国。孟盟率领部队通过东周国境后向东进发。郑国的商人弦高和蹇他一
起商议:“秦国军队行军数千里,疾速穿过其他诸侯国境,那架势一定是来袭击我们郑国的。凡是偷袭别
国的,都以为对方没有防备。现在如果我们让秦军知道郑国已有防备,他们一定不敢前来。”于是弦高就
假托郑穆公的命令用十二头牛犒劳秦军。秦军三位将领一起商量说:“凡是偷袭别国的,总以为别人不知
道自己的军事行动。现在郑国已经知道我军的意图,防备一定很严密,我们继续执行原军事行动,必定难
以成功。”于是秦军就只好往回撤。而晋国的先轸又率军在途中伏击他们,在靖山大败秦军。郑伯于是认
为弦高保全国家有功,就要奖赏弦高。弦高却推辞说:“我欺诈了别人却得到奖赏,那么郑国的信义就被
毁坏了。治理国家却不守信义,这风俗就给败坏了。为了奖赏我一人而败坏整个国家的风气习俗,一个有
仁德良知的人是不肯这样做的。用欺诈行为换取丰厚的奖赏,一个讲道义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就带着
他的宗族迁徙到东夷地区安家,终其一生都没有回到过郑国。
所以讲仁德的人不会因为满足私欲而去伤害天性,聪明的人不会因为贪利而去损害道义。圣明的人深
谋远虑,愚蠢的人目光短浅。怎么证明这点呢?陈国的夏徵舒杀害了他的国君,楚庄王发兵讨伐他,陈国
人也听从楚庄王的命令。楚庄王讨伐有罪之人以后,留下部队驻扎在陈国,楚国的大夫们全都来表示庆贺。
当时申叔时正出使齐国,回国以后却没有表示庆贺。楚庄王就问申叔时:“陈国叛臣大逆不道,我发动大
军讨伐他们,平息了暴乱,惩处了罪人,群臣都来庆贺,唯独你不庆贺,为什么呢?”申叔时说:“有人
牵牛踩踏了别人家的田,田主杀了那牛的主人又抢走了他的牛。牵牛人的罪过倒是有的,但是这样的惩处
也太重了。今天您认为陈国弑君者大逆不道,发兵征讨,已经诛杀了罪臣,却还派兵驻扎在陈国不走。诸
侯们听到这件事情,认为君王您发兵征讨的目的不在诛杀罪臣,而是在贪图别人的国家。我听说君子是不
抛弃道义来谋取利益的。”楚庄王说:“你讲得好。”于是便撤走了戍守陈国的部队,并立了陈国国君的
后代作新的国君。诸侯们知道这件事后,都到楚国来朝拜。这就是在羯力使君王品行高尚啊。张武替智伯
出主意说:“晋国的六大将军中,中行、文子最弱小,而且他们内部又离心离德,现在正好可以讨伐他们
来扩展我们的领地。”智伯于是听从张武的计谋发兵攻打中行、文子氏。把他们消灭之后,张武又唆使智
伯向魏、韩、赵三家索要土地。韩和魏割让了土地给他,而赵不肯割让。智伯于是胁迫韩、魏两家一起攻
打赵,并包围晋阳达三年之久。后来赵、魏、韩三家暗中联合,秘密商议,一同进攻智伯,于是消灭了智
伯家族。这就是竭力使君王的领土扩展的结果啊。竭力使君王的品德高尚,君王终于称霸天下,竭力使君
王的领土扩展,君王最终被人家消灭。所以,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只要实行德政就能称王天下,像商汤王
和周武王就是这样;而万辆兵车的大国,如果喜欢扩展领地,最终还是导致灭亡,像智伯就是这样。
(5)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居数日,项羽引兵中,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秦民大
失望。韩生说项羽日:“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见秦宫室皆已烧残破,又
心思东归,日:“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韩生退日:“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项羽闻之,烹韩生。
项羽使人致命怀王,怀王日:“如约。”项羽怒目:“怀王者,吾家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专主
约!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钝宜吏暴露于身三年灭秦定天下直管将相诸益与籍之
力也。怀王虽无功,固当分其地而王之。”诸将皆日:“善!”春,正月,羽阳尊怀王为义帝,日:“古
之帝者,地与千里,必居上游。”乃徙义帝于江南,都郴。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二:
太史公日:吾闻之周生日“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
失其政,陈胜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
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
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两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材料三:
陈平日:“项王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故羽非尽不知人,有蔽之者也。琐
琐①姻亚,踞脱仕②,持大权,而士恶得不蔽?虽然,亦有由尔。羽,以诈兴者也,事怀王而弑之,四宋义
而戕之;汉高入关而抑之,田荣之众来附而斩杀掠夺之。积快③害者,以己度人而疑人之快己。轻残杀者,
大怨在侧而怨不可狎。左顾右盼,亦唯是兄弟姻党之足恃为援。则使轻予人以权,己且为怀王,己且为宋
义。惴惴1■粕It,戈戟交于梦寐,抑恶能不厚疑天下哉?然而其疑无救也。为汉王之腹心者项伯也,其兄弟
也;追而迫之到者吕马童也,其故人也。从之于大败之余者三十余骑,而兄弟姻亚不与焉。怀慝④求援,而
终以孤立。非利印⑤不与者悬⑥己而贼之,其亲戚之叛已久矣。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
[注]①琐琐:形容人品卑微、平庸、渺小。②肮仕:高官厚禄。③恢:嫉妒,忌恨。④慝(傥):隐藏。
⑤剂(win)印:吝于爵赏。⑥慈(jl):毒害,憎恶。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身被坚执锐A首事B暴露于野C三年D灭秦E定天下者F皆将相诸君G与籍之力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名词作动词,向西进发,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又欲肆其西封”的“西”用法不同。
B,方,方圆、纵横,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方六七十”的“方”意思相同。
C.而,表示转折,译为“却”,与《荀子•劝学》中“吾尝践而望矣”的“而”用法不相同。
D.属,通“嘱”,嘱托,与《赤壁赋》中“举酒属客”的“属”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生认为关中之地地势险要,土地肥沃,应该在此地建立霸业,项羽却想在富贵之后回到家乡炫耀一番,
韩生失望地抱怨了几句,就被项羽杀害了。
B.破秦后,怀王想按照之前的约定办理,项羽认为怀王是项家拥立的,没有决定权,但是考虑到怀王在伐
秦中的功劳,还是诚心尊奉他为义帝。
C.司马迁认为在秦末的反秦义军之中,项羽起初实力并不强大,但他很快就成为义军首领,在推翻秦朝的
战斗中建立了赫赫战功,这在近古以来是未尝有的。
D.王夫之认为项羽是靠欺诈起家的。他对怀王和宋义都不忠心,先侍奉后杀害;在刘邦攻入关中后,项羽
却压制他,在田荣的军队前来归附时,项羽却屠杀掠夺他们。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秦失其政,陈胜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2)从之于大败之余者三十余骑,而兄弟姻亚不与焉。
14.对于项羽最终失败的原因,司马迁和王夫之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答案】10.BDF
11.D12.B
13.(1)秦王朝政治差失、混乱的时候,陈涉首先发难(反秦),英雄豪杰蜂拥而起,互相争夺天下的人数
也数不清。
(2)在项羽惨败之后仍然跟随他的有三十多名骑兵,项羽的兄弟和姻亲却没有一个参与其中。
14.①司马迁:自己夸耀功劳,只依靠武力,不效法古人。
②王夫之:轻率地残杀人,猜疑他人而任人唯亲
【解析】
【导语】这三篇文言文分别来自《资治通鉴》和《史记》,以及王夫之的分析文本。第一则描述项羽的霸业,
以及其战略决策带来的后果,展现项羽的短视和对忠诚度的误解;第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Unit 8 Reading1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译林版(2024)七年级英语上册
- 13我能行(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统编版
- 2023四年级数学下册 数学好玩第2课时 奥运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 复发性流产病人的护理
-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新课教学设计2 新人教版必修2
- 2024-2025学年高中化学 第三章 第二节 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 第2课时 原子晶体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选修3
- 202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2《不一样的 你我他》(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统编版
- Unit 2 Good Morning,Miss Wang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新世纪英语一年级上册
- Unit 1 What's the matter Section A 4a-4c 教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下册
- 自然辩证法知到课后答案智慧树章节测试答案2025年春浙江大学
- 阀门螺栓使用对照表
- 光驱的读取偏移值度矫正数据
- 压力容器基础知识
- 教你写出漂亮字体——钢笔楷书字帖
- 2019年安徽省八年级学业水平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
- 提高水性玻璃烤漆水性金属烤漆的耐溶剂耐水煮附着力和柔韧性的解决方案
- 内蒙矿产资源产业投资基金总体方案
- 高二化学电离水解
- 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指导书(完整版)
- 压力管道元件制造许可规则最新最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