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高分议论文写作七大模式(附有范文)_第1页
2024年中考语文高分议论文写作七大模式(附有范文)_第2页
2024年中考语文高分议论文写作七大模式(附有范文)_第3页
2024年中考语文高分议论文写作七大模式(附有范文)_第4页
2024年中考语文高分议论文写作七大模式(附有范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模式1:观点+素材+分析+小结

观点——明确(一句话,干净利落)

素材——事例典型,叙述简洁(用公众认可的例子,某人之类少用为妙)

分析―一紧扣中心论述,不游离

小结---归纳,点破主题

注意:最好多用几个素材,每个素材都应有相应的分析。

示例:

生命的光芒,因位置而变幻。(观点)

扎拉•菲利普斯是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的外孙女,曾被《人物》杂志评为

"全球最美丽的50个人"之一,她高雅的举止让英王室为之自豪。然

而,当扎拉公主毅然决定成为一个马术骑手时,她生命的光芒改变了颜

色。脱去冠冕,褪去礼服,她和普通骑手一样艰苦地训练,挤在地摊上

挑选别人用过的马鞍。2006年9月,她成功地赢得了"欧洲全能骑术

锦标赛"冠军,整个英伦为之振奋。(事例)

在赛场这个新位置上,扎拉公主宛如露珠,尽显光芒。她那金黄色的皇

室标签变成了鲜红色的勋章。在皇宫里,她的美丽让皇室生辉;在赛场

上,她的技术让众人折服。(评论)

在生命的锦缎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向25岁的扎拉学习,怎样让适合

锦色的繁花添到锦缎上绽放,怎样在不同的位置中找到生命光芒的方向。

(小结引申分析)(317字)

注意:素材必须有分析。

反例:"自古才子出寒门"。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

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明代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

洗。荷兰画家梵高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

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外出打

工……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弊端:论点和论据之间互相脱离,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的桥梁,论

点还是论点,论据还是论据;论据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论点孤立无援,

也就失去了立足的依据。这种“不讲道理”的议论文,论点无论怎样正

确,也不足以服人;论据无论怎样充足,也不过是一堆零碎的材料。

修改:"自古才子出寒门"。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

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明代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

洗。荷兰画家梵高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

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外出打

工……这都是幼时曾经贫困而后来成为才子的非常之人。寒门是他们植

根的土壤,是这块贫瘠的土壤使他们不断地发育不断地成熟,塑造自我,

完善自我,最终成为参天大树,开出灿烂之花。由此看来,贫穷并不可

怕,可怕的是丧失摆脱贫穷的信心和斗志。穷则思变,就要奋发图强,

越是贫困越激励人奋发上进,这何尝又不是一笔财富呢?

膜式2:观点+道理+素材+分析+小结

观点——明确(一句话,干净利落)

道理一一进一步诠释观点,力求准确、具体、深刻

材料——事例典型,叙述简洁(用公众认可的例子,某人之类少用为妙)

分析——紧扣中心论述,不游离

小结----归纳,点破主题

例文:回到原点

电影《让子弹飞》让人捧腹之余更予人一个耐人寻思的结尾,张麻子历

经腥风血雨又重上马鞍,驰入山林。也许英雄的归宿终是草莽!电影的

结局总是太蒙太奇,但我庆幸,英雄不是走回头路,他只不过是回到原

点,那里才有刀光剑影,那里才有豪迈与洒脱。

回到原点,重返本真,重拾你的真性情。(提出论点)

难忘毕淑敏的一句话:"额头上没有一丝皱纹的美人,怕血管里流动的

都是水。”的确,生活在现代世界里的人们是不是已经忘记自己不饰粉

黛的素颜,是不是已经遗漏了真性的原点?我们习惯于挤出不由衷的笑

容,习惯于对化妆品和面具的依赖。殊不知我们暗自高兴以为岁月的痕

迹和世故的表情统统遮去,却令自己最珍贵的一面,生命最澎湃的热度

一同抹去。(道理论证)

生命的原点在于个性的张扬,在于情感的表露,在于性格的突围。回到

原点不是褪下成熟的外衣,而是撕掉不必要的包装;回到原点不是原地

踏步,更不是退回起点,二是以淡定而真实的姿态上路,轻轻抬头,已

屈指行程二万,翻越无数的高山……(道理论证)

每次坐飞机时,空乘人员都会为乘客演示应急用品的使用方法。面对乘

客,本是机上空姐绽放最美丽一面的时机,但我却每每看见一张张蓦然

而冰冷的脸,很规范却很敷衍。(事实论据)

我想,再动人的脸容也经不起随意的解读和虚伪的摆弄。回到原点,虽

不完美亦叫人亲切;远离原点,尽管精致但让人生厌。回到生命的原点,

是展现自己自然而感性的一面,是在生命的轨迹上搏动着最和谐的节奏,

是在自己和他人的心中演绎着真善。(分析)

于是想起著名的人口学家马寅初。尽管在那个人云亦云的年代,多少学

者为苟全学说已放下知识分子的尊严,但马老依然保持着不屈的姿态。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造反者说他已丢掉立场的原点,我却谓马老

回到了一个学者应有的原点。”绝不向以力服人不以理服人的人低头”。

这个原点如此厚重而神圣,承载了人性的光辉和一个知识分子最倔强的

底线。(事实论据+分析)

原定不是起点,坚守原点者业已登上一个道德的高台,原点又是起点,

坚守原点,回到原点者从这里再出发,再扬帆启航,最淋漓也最真实,

最平平淡淡也是最轰轰烈烈。

在一个浮躁的社会里,我们满足于"枝枝叶叶外不寻",但一个人人都

标榜"金钱为原点"、"权力为原点"的社会又何尝不是一个迷失了原

点的贫血社会?惟有每个人都自觉地寻找原点的坐标,重获人性的庄严,

才有“民德归厚"的一天。

回到原点,重拾本真,这样的要求算不算太高?(最后三段,小结)

|模式3:正反论证:观点+立论(立论+素材+分析)+驳论(驳论+素

例文:幸福之花,开在感恩枝头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花儿的感恩。乌鸟私情,愿乞

终养。这是鸟儿的感恩。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是人类的感

恩。因为懂得感恩,他们拥有了一颗金子般的心,因为懂得感恩,他们

创下了人世间温馨的传奇。

懂得感恩,这世界才会如此美丽。"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

这两表道尽了人间感恩的真谛,演绎了人世间感恩的传奇。为报刘备三

顾茅庐之恩,诸葛亮七出祁山,巧计破敌军,为刘备打天下立下了汗马

功劳。为报当年的知遇之恩,他用毕身的精力向后人诠释了感恩的真谛。

自幼失去父母是李密的不幸,但祖母却用自己的温暖让这个可怜的孩子

长大成人,目名扬四方,为官作宰是多少读市人毕生的梦想,十年寒窗

不正为一朝为官?然而当这个机会真正来临,李密却不曾忘记自己的祖

母。他放弃了这个机会。因为他知道"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为官

和报恩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向世人彰显了一首伟大的诗篇——感恩。

他们的感恩温暖了自已,感动了后人。那一刻,幸福之花,在他们的感

恩的枝头灼灼其华。

感恩之心,是我们维系这个世界的根本,拥有感恩的心,才能称之为有

灵性的人,然而一旦失去后果不堪设想。(反面过渡)(特别注意)

云南大学曾震惊一时的血案是多少人挥之不去的阴影。马加爵一时的性

起让四个年轻的生命就此终结,我不想说他的残忍。我只想说,他真的

不懂感恩。云南大学用知识培养他,而他却便之蒙羞;他的父母用心血

把他养大,他却让他们体会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楚;他与同学的同学情

他不懂得珍惜。如果他有一颗感恩的心,也许这一切就不会发生。当感

恩的心不在,那一刻,他的幸福之花开在哪里?

古往今来,知道感恩的值多少?数十年为战友守墓,矢志不渝,是陈健

对战友的感恩;荆轲赌命,是为报太子知遇之恩的感恩;袁隆平数十年

专注研究杂交水稻,是为祖国的感恩。

怀抱一颗感恩的心,让我们将爰传递。将别人无私的帮助,深深铭记,

将之传递,这世界因感恩而美丽。人世间没有不绝的风暴,感恩却有其

不老的风情。幸福之花,开在感恩枝头,灼灼其华。(照应)

悔式4:辩证分析:观点+矛盾一方(分论点+素材+分析)+矛盾另一

例文:逆境与成才

人们无不向往美好的环境,因为好的环境能使成才的道路畅通无阻;同

时,人们也认识到,"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绮少伟男",顺境造就

幸运儿,而逆境往往造就伟人。这是因为,顺境虽说给人的成长铺平了

道路,但逆境更能催人奋进。(提出观点)

历史事实证明,厄运能磨炼人的斗志。身遭腐刑摧残的司马迁,就是以

身处逆境而自强不息的历代先贤为楷模,他凭惊人的毅力完成了被鲁迅

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皇皇巨著《史记》,成为

史家的不桃之祖,我国力学、桥梁专家李国杰教授,在"文革"期间身

居"隔离室",经常受审讯,在这恶劣的环境里,他顶住各方面的压力,

写出了10万字的专著《梁扭转理论——梁桥的扭转、稳定和振动》,

填补了一项世界桥梁建筑学上的空白。司马迁说:"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赋《离骚》,左丘失明著《国语》,孙

子膑脚修兵法,韩非囚秦著《说难》……"可见"艰难困苦,玉成于汝",

确实有道理。(矛盾一方)

但是,逆境能够出人才,绝不意味着逆境一定出人才。一个人能够成才,

关键在于自身主观上是否努力。巴尔扎克说得好,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

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同样是贫寒

的生活环境,贝利经受困难的磨练,成为一代球王,而有些人却堕落为

小偷;同样是身有残疾,张海迪成了中国当代青年学习的楷模,而有些

人却沦落为乞丐;同样是国民党反动派的镣铐和铁窗,江姐成了坚贞不

屈的烈士,甫志高却成为可耻的叛徒……可见,面对逆境,丧失奋斗勇

气和决心的人只能是苦苦呻吟、怨天尤人,甚至自甘堕落;只有"扼住

命运咽喉"的人,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超越任何障碍,

战胜任何困难,成为堪担大任的“大丈夫"。(矛盾另一方)

我们希望整个人生都一帆风顺,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不可能的。

如果遭遇逆境,应该怎么办?不要动摇,不必气馁,积极进取,奋力开

拓,这,就是我们应取的态度。

注意:本文论据较为陈旧,关键是学本文的辩证思维和结构。

模式5:中心论点+三联系(联系历史、联系现实、联系自我)+结尾

第一段提出论点,第二段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可偏向于举例论证;

第三段,从现实的角度去思考,第四段从自我的角度去思考。第五段结

尾。

膜式6:层进式:论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小结

对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即

围绕中心心论点回答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力、。

例文:孤独与幸福

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说:"社交生活的坏处深藏不露:消遣、闲聊和

其他与人交往的乐趣掩藏着巨大的、通常是难以弥补的祸害。青年人首

先要学习的一课,就是承受孤独。"(名言引入)因为孤独是幸福、安

乐的源泉。(中心论点)

世间怕有无数称己为幸福的人,却没有多少人认为自己也是一个孤独的

人。"幸福”的人往往开朗、健谈、善于社交;孤独,似乎注定只是一

个与阴暗、不幸甚至畸形的人生态度所相伴的名词。事实上真正的孤独

是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的觉醒,是布鲁诺被烧死前大声疾呼"未

来的人们会了解我……"的信念,是无法选择"出世"的苏轼的清高。

(诠释论点)

孤独即意味着超越常人的旷达与淡泊,它是幸福的前提。(分论点一"是

什么")

孤独就是走出无止境的无聊社交、闲扯、平庸的一种生活态度,它卸除

了表面的浮华,追求内心的旷达与淡泊。(议论)当庄子头也不回地边

钓鱼边婉言拒绝出任楚相时,我们体会到的是孤独。世事纷乱,天下名

士皆各投其主,各尽其才,惟独庄子安然身外(例证)。这种孤独,实

际上是一种超越常人的豁达与淡然。但庄子又是幸福的,他的一次平静

的拒绝,带来了自己政治生涯的孤独,换来的却是一座矗立在无数文人

志士心目中的高标。(议论)

孤独让我们拥有内省的时空,它是享受幸福的条件。(分论点二”为什

么")

物质的充裕,人心的浮躁,更多的人越来越急功近利,人与人的关系越

来越势利化,幸福感距离我们越来越远。(议论)孔子曰:"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论语》中的睿语无一不是孤独

困顿的孔仲尼的自我反省。(例证)孤独的时候,人才有时间和空间去

进行人生的思考,追寻自己活着的价值。才会远离喧嚣、芜杂,看到自

己内心,保持一份坦然与淡定,看清自己前进的方向,这是享受幸福的

条件。(议论)

孤独要求我们与现实适当地保持距离,它是享受到幸福的方法。(分论

点三"怎么样")

与现实适当地保持距离,开拓一份属于自己的孤独的小天地。做许多你

想做的事情,展开你曾被限制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不再为庸人俗事所扰。

(议论)现代派代表诗人戴望舒在诗集《灾难的岁月》中抒写“夜坐听

风,夜眠听雨”的孤独而寂寞,这种孤独是一种幸福的状态,让他悟到

"月如何缺,天如何老"。(例证)远离现实,你的处境是孤独的,

然而你的内心却是宁静而充实的,你的心不再因孤独而哭泣,反而因孤

独而折射出幸福的光芒。(议论)

面对现实,当今的年轻一代作为独生子女,无疑常有一种孤独的心理,

他们给自己取了一个名字叫"愤青"。有些年轻人以上网玩游戏为幸福,

以打架滋事为快乐,更有甚者以吸毒杀人为荣。他们因为孤独而丧失了

对幸福的感受,继而心态失衡,无处宣泄,这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悲哀。

(联系实际)

所以正视孤独,享受幸福吧!这种孤独不是消极遁世、自我封闭,而是

“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一种旷达的孤独,伟大的孤独。(辩证思

考)正视孤独不仅是一种哲理的思辨,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感悟,是对真

正幸福的一种追求。(结论)

模式7:中心论点+分论点式(俗称三并列段落)

例文:回到原点

文学创作是雨水缓缓渗入大地,再化作泉水泗泗流出的过程,而不是冷

水直接装入冷饮车间,从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过程。当我们看到评判一

本书的好坏仅仅由其印数和销量来决定时,我们应该反思。我们必须回

到原点,回到文学创作的根本……

回到原点,要回到生活中去寻找创作的源泉,而不是闭门造车。文学创

作本就是来源于生活,然后才是高于生活,然而现在很多作家却离这个

原点越来越远。有些作家以“作家团队”的形式,打着"名牌作家”的

旗号,开个会讨论一下就可以出书,这样的闭门造车,只能产生无病呻

吟之作。回望历史,那些有成就的作家在创作时却是紧紧把握住这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