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考点汇 总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1页
古诗文考点汇 总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2页
古诗文考点汇 总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3页
古诗文考点汇 总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4页
古诗文考点汇 总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下语文古诗文考点汇总古诗文默写易错字汇总落英缤纷林尽水源豁然开朗平旷俨然阡陌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叹惋诣篁竹珮环清冽坻嵁佁然不动俶尔翕忽寂寥不可知其源悄怆幽邃雎鸠洲窈窕好逑寤寐悠哉辗转琴瑟芼蒹葭所谓伊人白露为霜未晞未已宛溯洄跻沚湄涘冥鲲徙翼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嘉肴旨自反兑命矜寡孤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槽枥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暮投石壕村逾墙幽咽挂罥唇焦口燥倚杖布衾未断绝丧乱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两鬓晓驾炭车輾(车字旁)辙敕禅房万籁磬孤蓬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缥缈孤鸿影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微君之躬子衿嗣城阙五津宦游人天涯邻歧路沾巾涵虚混太清撼舟楫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二、文言文、古诗词必背考点(★为重重点,优先背诵,课后八首古诗词的主旨只需要记住情感)《桃花源记》★1、主旨: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虚构了一个宁静祥和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2、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号五柳先生,“田园诗派鼻祖”★3、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描绘桃林美景有何作用?①渲染神秘气氛②暗示将会出现奇境③为展示桃花源的美好生活图景作铺垫★4、写太守派人随渔人复寻时“遂迷”和刘子骥探访未果的作用是什么?①暗示桃花源虚构,在现实不存在②给桃花源增添了神秘色彩③反映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么样的?桃花源人避世的原因是什么?①社会环境: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②避世原因:躲避战乱6、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情节有何作用?①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平静的生活②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③暗示桃花源并不存在,为下文寻而未果埋下伏笔。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具言的是什么?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渔人具言: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叹惋原因:为时代变迁,外界变化大,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8、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外桃源?①自然环境: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②社会环境:风俗淳朴,社会平等,没有战乱③生活状况:人们自食其力,生活和美安乐。《小石潭记》★1、主旨: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作者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对小石潭加以描绘,写出了小石潭环境的幽美和静谧,抒发了作者被贬后落寞孤寂凄凉的心境。★2、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3、理清游记线索:①发现小潭(闻声、见形)②潭中景物(水、鱼)③小潭溪流(溪身、岸势)4潭周景物(气氛、感受)★4、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描写游鱼的?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①动静结合、拟人②由游鱼衬托潭水澄澈,同时从侧面表达作者愉悦心情。★5、一乐一忧似乎矛盾,如何理解?①由游览之初的乐到离去之时的忧②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③但这种欢乐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6、伐竹取道对表现人物心理和小石潭特点的作用。①表明作者被悦耳的水声吸引,产生一探究竟的愿望,突出内心之乐。②表明小石潭无路可通,人迹罕至,侧面写出其环境偏僻的特点。7、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写一则简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面一百二十步的地方,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凄美,是观光旅游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因此闻名遐迩。《关雎》★1、主旨:本诗写了一个对女子思念、追求的过程,表达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想象求而得之的喜悦,是一种真挚、热烈、健康的美好情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2、《关雎》中的淑女和君子各是怎样的形象?淑女:不仅有美丽的外表,还有美好的心灵。君子:德才兼备,有情有义,有礼有节★3、请任选角度,赏析“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妙处。①修辞角度: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思念之情。②炼字角度:“悠”是忧思的样子,连用两个悠字,表现了主人公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致难耐的相思之苦③描写角度:运用心理和动作描写,“悠哉悠哉”突出绵绵情意,思念不断的心理;“辗转反侧”的动作写出寝食难安,长夜难寐的相思之苦。★4、《诗经》常用比兴手法,请举例分析。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使用了比兴手法,以小舟上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象征人间的爱情,引出对淑女的追求。②“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君子对淑女的相思与追求。★5、重章叠句的作用。(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有几个字不同)①有效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②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给人委婉深长的韵味。③深化诗歌意境,有利于表现主人公缠绵深沉的情感变化。★6、《诗经》有很强的音韵美,请结合《关雎》分析。①语言上使用双声或叠韵词,如“窈窕”“参差”“辗转”等,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②结构上重章叠句,后两章句式保持不变,只更换个别词语,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蒹葭》★1、主旨:这首爱情诗再现了一个执着追求爱情的青年形象,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难与漫长,表现了求而不得的苦闷与感伤,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向往。★2、诗的每章开头都写景,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画面:萧瑟、凄清的晚秋晨光图。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一条河流蜿蜒而去,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滩。作用:①以景起兴,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萧索凄迷的氛围,营造了凄清朦胧的意境②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③烘托了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3、《关雎》和《蒹葭》的共同之处。(1)都属于诗经中的《国风》,都是当时的民歌。(2)都运用了“兴”的手法,借景抒情(3)都大量使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反复咏唱。(4)在语言形式上大多四言一句,二二拍,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富于变化。(5)都使用双声叠韵词,富于声韵美。《核舟记》★1、雕刻者的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①用料体积小②所刻事物繁多③刻画细腻逼真,情态毕备,富有诗情画意2、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主旨:本诗是送别诗,全诗抒发了对朋友远行的惜别、留恋和劝慰之情,体现了作者高远的志趣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表现了诗人真挚的友情和旷达胸怀。2、作者:王勃,唐代文学家,“初唐四杰”之首。★3、赏析“辅”和“望”字的妙处。辅:辅意为辅佐,护佑,形象的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望:望字巧妙的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联系在一起,奠定了全诗豪壮的感情基调,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同时也为下文诗人面对离别时的积极态度做了铺垫。★4、赏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运用对偶和夸张的修辞手法,道出了真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消除孤独和苦闷的哲理,表达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及与友人真挚深厚的友谊。5、理解性默写:不要因为离别而伤感的句子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6、有同学认为,该诗的颈联和尾联在朗诵时应该使用缓慢、低沉的语调,读出伤感之情,你是否同意,请简要说明理由。不同意。因为颈联是诗人设想离别后只要和友人保有真挚的友情,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写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空间的阻隔,表现出昂扬乐观之情。尾联是诗人劝慰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因离别而泪沾手巾,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表现诗人的旷达和豪放,所以朗读时应一扫悲苦和低沉,读出昂扬向上和积极乐观的激昂之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1、主旨:是投赠诗,诗人通过面临烟波浩渺的洞庭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羡鱼的情怀,委婉含蓄的表达了自己从政的心愿,希望得到举荐,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2、作者:孟浩然,唐代田园诗人,与王维并称王孟。★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笼罩在湖上的水汽蒸腾,云梦泽似乎在惊涛中涛滚蒸腾,波涛蒸腾,古老的雄伟的岳阳城似乎被巨浪冲撞得摇荡不已。★4、赏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①炼字角度:蒸是蒸腾的意思,撼是撼动的意思,这两个词语写出了烟波浩瀚,水天合一的宏伟景象以及汹涌澎湃的磅礴气势。②修辞:运用对偶修辞,句式整齐,音韵和谐,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③表现手法:从听觉和触觉上写出了汹涌的波涛冲击着岳阳楼,诗人感到脚下的城楼在晃动,表现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5、湖水上涨,水天一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6、隐喻想从政却苦于没有人引荐(比喻):欲济无舟辑,端居耻圣明。7、运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用典),委婉含蓄,流露出诗人要求援引的心情: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式微》★1、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称为《诗三百》。六义:风雅颂赋比兴2、主旨: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描写了劳役者的非人处境,表达了劳役者的盼归之情,抒发了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3、式微式微,胡不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意简要分析。设问的修辞手法,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不是有疑而问,而是故意设问,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方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达到了“不言怨而怨自深”的效果。★4、这首诗主要叙写了什么内容?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5、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运用反复和设问的修辞手法,形成重章叠句,营造了特别的氛围,体现了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特色;引人注意,启人以思。《子衿》1、主旨: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因恋人未赴约而失落、惆怅的情感,极其深刻地表达了相思之情。★2、“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是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请从修辞的角度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赏析。这里运用夸张修辞手法,写出了女主人公与恋人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从而表达了女主人公对恋人的思念之切。3、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最后一句有什么含义?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可望穿秋水,不见人影。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最后一句的含义是: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4、这是一首古老的恋歌,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①诗歌前两节运用了心理描写,以假设的语气对男子失约的原因进行猜测,以强烈的反问表达了女子思念心上人却不能见到的惆怅失落心理,爱之深、责之切,跃然纸上。②最后一节“挑兮达兮”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女子城门徘徊、张望的行为,表达了她对心上人急切的盼望、思念之情。★5、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全诗采用倒叙手法,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重章复沓的特点。★6、如何刻画女子的形象?①子衿、子佩借代女子所思念之人②反问,表明责备,实则想念③夸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北冥有鱼》★1、主旨:本文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塑造了鲲鹏这样一个现实的形象,展现了大鹏徙于南冥的磅礴气势,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2、文章讲了几层意思?鹏是个怎样的形象?①写由鲲到鹏的变化②写大鹏迁徙南冥的气势③想象大鹏俯瞰大地的情景形象: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3、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象奇特,本文在想象手法的运用方面有什么特点?①在想象中夸张:如对鲲鹏形象之大的描绘,显示出其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②在想象中对比:将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和鲲鹏进行对比,阐述万物皆有所凭借的道理。③在想象中寄寓情感:追求逍遥的境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1.主旨:这则故事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辩论,表现了庄子的机智与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庄子的“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2.这场辩论的辩题是什么?正反双方的观点各是什么?辩题是: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正方(庄子)的观点: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反方(惠子)的观点:子非鱼,安知鱼之乐?3.你觉得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说说自己的观点和依据。①从故事本身看,庄子是胜者。因为结尾庄子偷换概念,避重就轻地化解了惠子的发难。形式上看,庄子“结辩”后惠子就没有话反驳了。②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4.庄子与惠子的论辩十分巧妙,试说说巧妙在哪里?惠子的质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很难正面回答,庄子以反问“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化解危机。惠子以退为进,承认“我非子,固不知子矣”,但正因如此,接下来强调“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把庄子逼到绝地。庄子偷换概念,在“安”字上做文章。惠子原本问他如何知道鱼乐,庄子故意曲解为“在哪里知道”,回答说“我知之濠上也”,结束了这场辩论。5.庄子为什么说他知道“鱼之乐”?庄子推崇“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与外间契合无间。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心情愉悦,他认为鱼“乐”,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6、从这场辩论中,分析庄子和惠子的形象。庄子:巧辩、尚美、超然、诗意惠子:力辩、求真、拘泥、科学《虽有嘉肴》1、主旨:本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2、以“虽有嘉肴”开篇的好处。①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以“嘉肴”喻“至道”,从吃饭引申到学习,指出学习的重要性②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进而论证中心论点③使得文章通俗易懂,能够激发读者阅读兴趣。★3、作者是怎样展开论述的?先从“虽有嘉肴…”作比,引出“虽有至道”,然后从教和学两个方面加以论证,得出中心论点“教学相长”,最后引用《兑命》中“学学半”进一步加强论证。4、引用《兑命》中的话,有什么作用?是本文的点睛之笔,指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进一步加强论证“教学相长”这一中心论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5、谈谈你对教学相长的理解。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教师自身的学习与他教导学生的教育实践都是一种学习,这两者是相互促进的。既强调教育者自己要亲身学习,了解自己的不足,并自我反省,同时又强调教育者在教的过程中,也会深化知识,发现自己理解上不透彻的地方,并努力改进。《大道之行也》★1、主旨:通过对理想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2、大同社会的政治纲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明“大同社会”的理想的?①满足生存需求: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满足发展的需求: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满足精神愉悦的需求:货尽其用,人尽其力。4、归纳一下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包括哪些方面?儒家大同社会理想的核心是“天下为公”,内容有:选贤举能,诚信修睦,普遍仁爱,全体社会成员各有所养、各有所用,各尽其职,行为皆出于公心;杜绝奸诈之心、害人之事,人们道德水平普遍提高,人尽其力,路不拾遗,夜不闭户。5、如何评价儒家所描绘的“大同”社会??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6、这两则短文多处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从两篇中各举一例加以分析。这种句式结构相同,用词相对,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增强文章气势。《马说》★1.主旨:这篇议论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表达了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的愿望。2.这篇短文仅100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直称。如“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严正。暗称。如“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虽不直呼其名,但意在其中。代称。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这些句子中的“其”“是”“之”等代词,都是指代千里马的,表意简洁含蓄。★3、请梳理课文的论证思路首先文章从正面提出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命运的必然性;紧接着,进一步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最后对无知的食马者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并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5.本文通篇不离马,难道仅仅只是写千里马吗?《马说》通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把“伯乐”比作识人才的人;把“千里马”比作人才;把“食马者”比作愚昧浅薄的统治者。文章无一字直接说到人才,却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作者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不平。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6、“天下无马”句末的感叹号能不能改为问号?为什么?不能。感叹号表示强烈的情感,表现“食马者”的自大无知,表达作者对其的嘲讽和抨击,如果改成句号,就变成了一般的陈述语气,不能表达强烈的情感。《石壕吏》(唐·杜甫)1.主旨: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2.谈谈你对“夜捉”的理解“捉”暗示官吏,不顾百姓意愿,强迫百姓当兵,刻化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体现了作者对官吏们残暴手段的批判态度。“夜”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时常发生,百姓白天躲藏,官吏就趁夜晚突然袭击,从中可以看出百姓日夜难安。官吏捉人手段的狠毒,体现作者对官吏们残暴手段的批判态度3.用语精练是这首诗的突出特点,请从用词的角度赏析“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官吏的“一呼”“一怒”与老妇的“一啼”“一苦”形成强烈对比,两个“一何”加重感情色彩,写出了官吏的蛮横粗暴,老妇的悲痛无奈。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吏”和“妇”的尖锐矛盾。3.老妇人的“致词”有几层意思?丧子之苦、困窘之苦、应征之苦4.“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如何理解“夜久”“如闻”?“夜久”表明老妇一再哭诉,官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幽咽”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走,未来生活的困难而悲痛不已。一方面显示诗人以关切之心倾耳细听,同情难过彻夜未能入睡。★6.“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独”字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独”字表现了诗人的凄苦、悲愤之情。7.本诗题目是“石壕吏”,但对诗起决定作用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么?详写老妇人,藏问于答,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更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1、主旨:这首古诗描述茅屋遭受风卷雨淋的情景,诗人推己及人,想到了饱经战乱,流离失所的广大人民,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宽广胸怀和崇高理想。(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2、文章结构:秋风破屋、群童抱茅、漏雨难眠、推己及人(直抒胸臆)★3、赏析“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①环境描写,交代事情发生的具体时间,渲染暗淡悲惨的氛围②烘托出诗人凄惨愁苦的心境③为下文写诗人雨夜屋漏和忧国忧民的伟大胸襟蓄势。4、描绘“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的画面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水一样,深秋天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5、请描绘诗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所写的画面。被子盖了多年,像铁板似的又冷又硬,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6、赏析“八月秋高风怒号…下者飘转沉塘坳”①怒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秋风声势之盛②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等动词组成了一幅鲜明的秋风怒号图,渲染了凄苦的氛围,衬托出诗人焦灼、痛苦的心情。③为下文写雨夜作铺垫。“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在叹息什么?一叹老天无情毁屋;二叹顽童幼稚,不明诗人痛苦;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8、《石壕吏》只是客观地叙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先描述个人遭际,结尾出借入议论和抒情升华,是结合作品分析这两种写法的表达效果。《石壕吏》一方面,故事本身已经足以令人动容,议论和抒情都显得多余。另一方面,他高度赞扬人民的牺牲精神,但牺牲的方式使他难以接受,这种复杂的感情难以直接表达,蕴含在叙述之中更能令人回味和深思。《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现出一种广济天下苍生的博大胸怀,使诗歌具有了非常深广的社会历史意义,借助结尾议论和抒情的升华,提升诗歌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成就。赏析卷其他内容《卖炭翁》(唐•白居易)★1.主旨:这是一首叙事诗。通过对卖炭翁以烧炭卖炭为生却横遭掠夺的悲惨故事,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封建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困苦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2.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请分别找出并体会其作用。①“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及艰难处境。②“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境遇的悬殊:劳动者艰辛,宫使骄横清闲。③“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一丈绫”对比,写出了宫使掠夺的残酷。这些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统治阶级苛政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痛苦生活的同情。3、赏析“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①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宫使的仗势欺人、粗暴蛮横。②间接地表现了卖炭翁在强权面前的无奈、无助。③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罪恶的控诉(或: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4、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①运用心理描写②通过写正值寒冬天气,身上衣服本已单薄,可卖炭翁心里仍然希望天气更冷一些,以求炭能卖个好价钱,从而解决全家的温饱问题。这种反常的矛盾心理,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处境、生活的艰辛③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5、写作特色①用词生动、准确、语言鲜明②描写、记叙、抒情有机结合赏析卷其他内容(着重背輾、翩翩)《题破山寺后禅院》★1.主旨:诗人欣赏禅院与世隔绝的清幽,领略这空门忘却尘俗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忘却尘俗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塑造了一个幽深寂静,安详平和的高远境界。★2.赏析“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联的妙处。“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失。“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表达了诗人追求脱离尘俗生活的隐逸情怀。3.这是一首题壁诗,景中含情,景中寓理,委婉含蓄。请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诗人是怎样巧妙地将情、景、理融为一体的。诗歌描写日照山林、曲径通幽等景色,营造了一种清幽雅致的意境;禅房环境的清幽雅致、山光水色的清明空灵,正与诗人除去杂念、追求禅意的心境相契合,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曲径通幽”的景象蕴含了人生道路曲折、漫长(深远),需要人们不断探索的哲理。如此,景中含情,景中寓理,景、情、理融为一体。★4、赏析“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①以声衬静②万物并非寂灭了声音,而是诗人内心抛除杂念,只有古寺的钟磬声回应着大自然的静默无语③表达诗人超脱淡泊的情怀《送友人》★1.主旨: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通过对送别环境的刻画和对离别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2.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