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性文本雷泓霈《回归清明的节日内涵》阅读练习及答案(莆田2022学年高二下期末)资料_第1页
非连续性文本雷泓霈《回归清明的节日内涵》阅读练习及答案(莆田2022学年高二下期末)资料_第2页
非连续性文本雷泓霈《回归清明的节日内涵》阅读练习及答案(莆田2022学年高二下期末)资料_第3页
非连续性文本雷泓霈《回归清明的节日内涵》阅读练习及答案(莆田2022学年高二下期末)资料_第4页
非连续性文本雷泓霈《回归清明的节日内涵》阅读练习及答案(莆田2022学年高二下期末)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莆田砺志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年级语文学科

一、现代文阅读(28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小题。

材料一:

关于清明节,《历书》如此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由此可见,注重“清”和“明”,一直是清明节的一个重要文化内涵。今天的我们,也应当让这个节日气清景明。

让“奇葩祭品”走开,让祭奠情感保持气清景明。祭奠是一种礼敬、怀念,更是一种情感升华。站在历史和先人的肩膀上,让自我得到精神净化,智慧启迪,以期走得更远,这是清明节的一个内涵。所以,应当杜绝花哨的“护照”“房产证”“私人飞机”等“奇葩祭品”,这些“祭品”和传统文化、公序良俗、传统美德不合拍,更和崇德向善的主流价值格格不入。

让陈规陋习走开,让祭奠形式保持气清景明。源于周代的清明节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时间跨度长,存留下来的惯性做法很多,而有些做法和当下社会已经格格不入,比如动辄大烧纸钱冥物,这不仅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也会污染环境,甚至酿成悲剧。所以,我们要让祭奠形式保持气清景明,多倡导文明、健康、干净、祥和的祭奠方式。例如,可以通过种植纪念树、召开家庭追思会等等,将感恩的心,思念的情,融入清明祭奠中。

让“代人扫墓”走开,让祭奠仪式保持气清景明。清明祭奠,就是要祭祖拜宗,追思先人,慎终追远,思亲念故。所以,这个祭奠必须有一定的仪式感。《论语》云“吾不与祭,如不祭”,意思是如果自己不亲自进行祭祀,而找别人替代,这对祖先来说是一种大不敬。毕竟,“代人扫墓”的商业化运作再精美、再细致,也终归是一种木偶式的虚假表演,是一种空洞的文化躯壳,它消损了清明节的庄严氛围,违背了气清景明的节日内涵。

文明祭扫,贵在心意;平安清明,需要每个人从自己做起。这样,不仅为个人积存正气,更为社会积存正能量。让我们用绿色清明寄哀思,还清明节一个气清景明。

(摘编自雷泓霈《回归清明的节日内涵》)

材料二: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

清明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有人不顾山高水远也要返乡祭祖,有人千里迢迢携老带幼只求叶落归根,有人庄严肃穆深切缅怀英雄先烈……2020年受疫情影响,为避免人员扎堆聚集,减少交叉感染风险,各地倡导“云”祭扫。

通过“云平台”,献上一束鲜花、留一首歌曲、点一根蜡烛,种一棵松柏、写一篇祭文,举办网络追思会等方式祭奠先祖,同样可以表达追思与悼念。《朱子家训》说:“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这句格言告诉我们,祭祀的关键在于“诚”。只要心诚,哪怕人在天涯海角,祭祀的目的已然达致。多一些诚心,对于逝者来说,这是最大的敬意。纪念不在形式而在心,让祭奠形式也持有“绿色”,保持气清景明,也是“云祭祀”的题中之义。

祭奠是一种礼敬、怀念,更是一种情感升华。人们称清明节为“根的节日”。无论走到哪里、去往何方,故土家园永远是不变的精神根脉,家庭亲情永远是最深沉的精神依恋。在祭祖寻根中省思生命的意义,在行孝尽哀中体味亲情的价值。不忘根本、清心明志,让自我得到精神净化、智慧启迪,重整行囊再出发,这是“绿色”清明节之于我们的启示。

“绿色化”,不仅是一种生产和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价值取向。多一点文明、少一些粗俗;多一点自律、少一点放纵,愿更多的人都能转变传统观念,恪守生态道德,倡导绿色文明、简朴节约的祭祖新风尚,真正把“生态环保”理念实践到生活中来,以自己的绿色文明举止为清明添“明”,为春光增色。

(摘编自李群《清明需要更多“绿色”》)

材料三:

每逢清明,人们或是来到公墓祭拜祖先,或是走进革命陵园缅怀先烈。在青松绿柏之下,在哀思怀念之中,庄重肃穆的仪式让中国传统文化情怀得以抒发。只是眼下,新冠疫情还未到结束的时候,人群大量聚集公墓陵园祭奠,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巨大的健康安全隐患。此时,网上祭奠成为一种新常态。

重在心,而不拘于形。网上祭奠并不是新鲜事物。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一种全新祭奠方式,它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搬”到电脑上,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奠先祖和先烈。只是,国人对清明祭奠多有“在现场”的庄重感,加之“不负四月天”的户外出游需求,使得网上祭奠显得相对冷清些。2020年形势的特殊性,让网上祭奠有了更多的现实操作性:在网页或是微信里献上一束鲜花、点一根蜡烛、写一篇思文,亦是一种“祭之以礼”。

指尖连着心灵。网上祭奠的绿色低碳,不正是“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的绝佳映照吗?祭祀自古就是千家万户的大事,朴素的家国情怀与互联网充分融合,既有时代发展的“轻推”,也有科技前行的使然。在清明祭英烈的网络祭奠主题中,可以看到中小学生们“没有你们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英雄永垂不朽”的众多留言。让传统不老,让英雄常在,在网上祭奠中,家族、民族,国家的共同记忆,也得以凝聚和升华。

网上祭奠,传统清明也当有些新常态。辩证去看,传统民俗的打开方式,只要是弘扬新风、摒弃陋习的,不正是要“多多益善”吗?

(摘编自谢伟锋《网上祭奠,传统清明节里的新常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明节应倡导绿色文明,简朴节约的祭祖风尚,要摈弃焚烧冥币,购买奇葩祭品和代人扫墓的陈规陋习。

B.举办网络追思会,也可以表达追思与悼念,心诚是对逝者的最大敬意,只要心诚,祭祀的目的就能达到。

C.古代非常认同“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由此可以推知,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反对焚烧冥币冥物的做法。

D.“清明”的本质文化内涵是“清洁而明净”,只有网上祭奠才真正回归了清明的文化本源,不必追求“在现场”的庄重感。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明节的一个内涵是礼敬、怀念历史和先人,升华情感,从而净化身心、启迪智慧,这和崇德向善的主流价值是合拍的。

B.带有商业化色彩的“代人扫墓”是一种虚假表演,与清明节的庄严气氛格格不入,凡请“代人扫墓”者,其心必不诚。

C.从《论语》的记载看,古代可能有“代人扫墓”的现象;从《朱子家训》的说法看,古代也有远在他乡祭祖的活动方式。

D.人们未必—下子就能接受绿色文明、简朴节约的祭祖新风尚,这需要强化宣传和引导功能,而不能一味强行管制。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选择用读写家书的方式传递哀思,也是一种缅怀逝者,传承清明文化的风尚。

B.还原和挖掘清明节背后的文化底蕴和社会心理,以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C.于一个民族而言,祭奠先烈和英雄,是责任与担当,价值与使命使然。

D.共同记忆是清明节祭祀的实质,也是维系家庭感情的纽带。

4.材料—运用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4分)

_________

5.清明节网上祭奠有怎样的好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1.B(3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购买奇葩祭品和代人扫墓的陈规陋习”错误。“购买奇葩祭品”不在“陈规陋习”的范围。C.“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反对焚烧冥币冥物的做法”于文无据,原文说的是“有些做法和当下社会已经格格不入,比如动辄大烧纸钱冥物,这不仅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也会污染环境”,不能从前面的条件中推出“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反对焚烧冥币冥物的做法”的结论。

D.“只有网上祭奠才真正回归了清明的文化本源”说法绝对化,原文说的是“网上祭奠的绿色低碳,不正是‘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的绝佳映照吗”,而不是“文化本源”。

故选B。

2.B(3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其心必不诚”过于武断。请“代人扫墓”者也可能有其客观原因,不一定“心不诚”。故选B。

3.A(3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材料二论述的是“清明需要更多‘绿色’”,本项能体现这一论点。

B.侧重于传承清明节的传统文化。

C.侧重于祭奠先烈和英雄的意义。

D.侧重于清明祭祀的作用。

故选A。

4.(4分)①论证方法: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

②例如:“《历书》如此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采用的是引用论证;③“应当杜绝花哨的‘护照’‘房产证’'私人飞机’等‘奇葩祭品’“采用的是举例论证。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从论证方法看,“《历书》如此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采用的是引用论证,论述“注重‘清’和‘明’,一直是清明节的一个重要文化内涵”的观点;“应当杜绝花哨的‘护照’‘房产证’‘私人飞机’等‘奇葩祭品’”采用的是举例论证,阐释“让祭奠情感保持气清景明”。5.(4分)①绿色低碳:网上祭奠避开集中出行、焚烧冥币等,有利于健康和环保。

②简朴节约:网上祭奠不用购买祭奠用品,避免铺张奢靡,有利于节约。③弘扬新风:规避陈规陋习,有利于文明祭奠。

④升华情怀:可以凝聚和升华家族、民族、国家的共同记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网上祭奠有利于环保,由“动辄大烧纸钱冥物,这不仅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也会污染环境,甚至酿成悲剧。所以,我们要让祭奠形式保持气清景明,多倡导文明、健康、干净、祥和的祭奠方式”可知,网上祭奠有利于健康和环保,概括出绿色低碳;

网上祭奠有利于形成节约的风气,由传统祭奠“动辄大烧纸钱冥物,这不仅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可知,网上祭奠避免铺张奢靡,有利于形成简朴节约的风气。

网上祭奠有利于弘扬新风,由“纪念不在形式而在心,让祭奠形式也持有‘绿色’,保持气清景明,也是‘云祭祀”的题中之义”“‘绿色化’,不仅是一种生产和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价值取向。多一点文明、少一些粗俗;多一点自律、少一点放纵,愿更多的人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