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小学广播稿5则范文_第1页
《重阳节》小学广播稿5则范文_第2页
《重阳节》小学广播稿5则范文_第3页
《重阳节》小学广播稿5则范文_第4页
《重阳节》小学广播稿5则范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阳节》小学广播稿5则范文第一篇:《重阳节》小学广播稿《重阳节》小学广播稿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中午好!红领巾广播又和大家见面了。我是播音员:我是播音员:额,你会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吗?当然会背了。那你背给大家听听。好。“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Hi,你真行!那你说说九月九日是个什么节日?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重阳节,是个值得庆贺的节日。为什么呢?因为呀,在汉代以前就有了这个节日呢。那——你知道重阳节有哪些习俗吗?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因此古人在重阳节这天第一要吃重阳糕,第二赏菊花并饮菊花酒,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第三遍插茱萸,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看来,你知道的还真多呢?哪里,我还知道在1989年,我国又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那么今年的重阳节又在哪一天呢?在10月2日嘛。其实我国把这古老的传统又成为老人节的目的就是想继续弘扬中华民族固有的“尊老、爱老和养老”这三个优秀文化的传统美德,也是传统美德中的“敬老尊贤”的具体比和现代比。每到这个佳节,社会上就洋溢着一种尊老、敬老和爱老的气氛。在这个老人节,我们应该为老人做些什么呢?很简单:孝顺。现在,我们家里就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我们应该尊老敬老,听长辈的话。俗话说得好: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在这样一个和谐的文明社会,我们更应该孝敬,听从长辈,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这一点。在这一天,我们要做到尊老、爱老、敬老、助老。带老人们去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我们还可以搀扶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散散心;我们也可以去敬老院帮助老人做事??同学们,希望我们在10月2日,重阳节这天积极行动起来,参加到尊老、爱老、敬老、助老行列中去,把传统美德发扬光大吧!第二篇:小学重阳节专题红领巾广播稿重阳节简介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重阳节的习俗: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登高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吃重阳糕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赏菊并饮菊花酒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插茱萸和簪菊花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1989年,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第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哪一个角落不在弘扬着敬老爱老的文化传统?常把老年人比作“夕阳”,虽然已至暮年,但他们也曾年轻过,也曾散发出正午时耀眼的光芒,至今仍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夕阳的余辉多灿烂!古往今来,有不少伟人是我们敬老爱老的榜样:恩格斯的父亲死后留下大笔遗产,可恩格斯的弟弟却蛮横地要恩格斯放弃继承权,为了不使身患重病的母亲因兄弟间的纠纷加重病情,他毅然放弃了继承权,他说:“我还会有成百上千个企业,但我永远只有一个母亲。”毛主席回故乡时,请韶山老人毛禹珠来吃饭,并特地向他敬酒,白发禹珠老人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说:“敬老尊贤,应该应该!”尊敬不仅表现于口头上,而且应体现于实际中,如尽己所能去和他们交往,让老年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愉快的情绪;虚心向老年人请教,让他们觉得自己还行,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老年人一起学习,让他们紧跟时代的步伐,放宽眼界,激发对生活的兴趣……“爱老敬老”小故事(一)暑假里的一天,我和妈妈乘车到市里玩。虽然是早晨,但太阳光还是肆无忌惮地显示着它夏日的威力,热辣辣地照射下来。要不是我一再央求,这样的日子妈妈是不会带我出门的。我们是在家附近的公交车站上的车,还好,在邻窗的地方,我们寻到了两个座位,心安理得地坐了下来。售票员阿姨仍在声嘶力竭地呼喊着:“辽阳”走不走了?一会儿功夫,又上来好几个人。不要说坐的地方了,就是站的地方也是人挤人的。车里闷得喘不过气来,空气好像凝固了一样。终于,车子开动了,有一丝丝的凉风从窗口吹进来,吹在我的脸上、身上,舒服极了。我在心里暗自庆幸自己和妈妈得到了座位,妈妈也很开心,揽着我的肩头,冲着我会心的笑了笑。车子行至中途,有一件事情深深影响了我。那是一个小站,公交车从一路疾行之中逐渐减速并停下车来。车身刚刚站稳就从下面吃力地挤上来一位白发斑斑地老爷爷,只见他满脸皱纹,驼着背,背部的粗布衣服早以被汗水湿透。他左手拎着一个看起来很重的包袱,右手抓住车顶上的横梁,以防摔倒。汽车重新起动,老人站在那里被拥来挤去,处境很是艰难,他又恰巧站在妈妈座位的旁边。妈妈连忙站起身来:“大伯,您请坐。”老人推迟了一会儿,终于耐不住妈妈的劝让,坐了下来。并连声道谢。妈妈只是微笑着说:“没事儿,大伯,您坐好!”那一天,我们玩得很开心。妈妈告诉我人老的时候身体不好。我们对待老人就要像对待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那样,做人应当富有同情心,做一个尊老、爱老、敬老的好孩子。今天,妈妈给我上了生动的一堂课,我谨记了。小故事(二):郭爱香孝敬老人郭爱香是河南郑州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在她九岁那年,郭爱香的父母双双因公致残,丧失了劳动和行走的能力。每天早晨,郭爱香很早就起床,先做饭,然后推来轮椅,照顾父母和姥姥起床,再倒好洗脸水,服侍他们洗脸吃饭后,她才匆匆吃完饭去上学。晚上,她先照顾他们吃饭,等给他们洗完后,自己洗完碗筷,收拾好了家务才开始做作业。到星期天,郭爱香就给全家人洗衣服,为了他们生活得愉快,国爱香起早贪黑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还挤出时间陪父母和姥姥说说话,给他们读报纸。郭爱香非常懂事,她生活很简朴,父母给她的零用钱,她都攒起来给老人买水果吃。有一次,父亲病了,国爱香推着轮椅把他送到医院,并日夜陪伴着他,直到父亲的病好了,她才回到学校学习。繁重的家务活并没有把国爱香吓倒,相反,她把自己家里的不幸化为前进的动力,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一直在年级组里名列前茅。艰苦的生活反而给了她乐观向上的开朗性格,使这个家庭充满了欢笑和希望。儿歌一首小朋友,要记牢,敬重长辈很重要。晚上睡前要问安,早上见了要问早。进出家门要招呼,礼貌用语不可少。天天做到不能忘,长辈见了哈哈笑。第三篇:重阳节专题广播稿重阳节专题广播稿——心心相贴,牵手重阳【马】心与心相贴【张】手与手相牵【马】我们相约在一起【合】这里是红领巾广播站【马】大家好,我是主持人502班马雪【张】我是主持人502班张夏微【马】你知道九月初九是什么日子吗?【张】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马】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张】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马】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张】重阳节的习俗: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马】登高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张】吃重阳糕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马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马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马】赏菊并饮菊花酒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张】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1989年,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第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马】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哪一个角落不在弘扬着敬老爱老的文化传统?常把老年人比作“夕阳”,虽然已至暮年,但他们也曾年轻过,也曾散发出正午时耀眼的光芒,至今仍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夕阳的余辉多灿烂!【张】古往今来,有不少伟人是我们敬老爱老的榜样:恩格斯的父亲死后留下大笔遗产,可恩格斯的弟弟却蛮横地要恩格斯放弃继承权,为了不使身患重病的母亲因兄弟间的纠纷加重病情,他毅然放弃了继承权,他说:“我还会有成百上千个企业,但我永远只有一个母亲。”毛主席回故乡时,请韶山老人毛禹珠来吃饭,并特地向他敬酒,白发禹珠老人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说:“敬老尊贤,应该应该!”【马】尊敬不仅表现于口头上,而且应体现于实际中,如尽己所能去和他们交往,让老年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愉快的情绪;虚心向老年人请教,让他们觉得自己还行,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老年人一起学习,让他们紧跟时代的步伐,放宽眼界,激发对生活的兴趣……【张】“爱老敬老”小故事(一)暑假里的一天,我和妈妈乘车到市里玩。虽然是早晨,但太阳光还是肆无忌惮地显示着它夏日的威力,热辣辣地照射下来。要不是我一再央求,这样的日子妈妈是不会带我出门的。我们是在家附近的公交车站上的车,还好,在邻窗的地方,我们寻到了两个座位,心安理得地坐了下来。一会儿功夫,又上来好几个人。不要说坐的地方了,就是站的地方也是人挤人的。车里闷得喘不过气来,空气好像凝固了一样。终于,车子开动了,有一丝丝的凉风从窗口吹进来,吹在我的脸上、身上,舒服极了。我在心里暗自庆幸自己和妈妈得到了座位,妈妈也很开心,揽着我的肩头,冲着我会心的笑了笑。车子行至中途,有一件事情深深影响了我。那是一个小站,公交车从一路疾行之中逐渐减速并停下车来。车身刚刚站稳就从下面吃力地挤上来一位白发斑斑地老爷爷,只见他满脸皱纹,驼着背,背部的粗布衣服早以被汗水湿透。他左手拎着一个看起来很重的包袱,右手抓住车顶上的横梁,以防摔倒。汽车重新起动,老人站在那里被拥来挤去,处境很是艰难,他又恰巧站在妈妈座位的旁边。妈妈连忙站起身来:“大伯,您请坐。”老人推迟了一会儿,终于耐不住妈妈的劝让,坐了下来。并连声道谢。妈妈只是微笑着说:“没事儿,大伯,您坐好!”那一天,我们玩得很开心。妈妈告诉我人老的时候身体不好。我们对待老人就要像对待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那样,做人应当富有同情心,做一个尊老、爱老、敬老的好孩子。今天,妈妈给我上了生动的一堂课,我谨记了。【马】让我们记住一首提醒我们尊重老人的儿歌吧!请听:小朋友,要记牢,敬重长辈很重要。晚上睡前要问安,早上见了要问早。进出家门要招呼,礼貌用语不可少。天天做到不能忘,长辈见了哈哈笑。【张】下面请欣赏歌曲《九月九的酒》合:本次广播到此结束,同学们下次再见!第四篇:重阳节广播稿重阳节话敬老502中队播放背景音乐。甲:敬爱的老师们乙:亲爱的同学们甲乙:大家好!红领巾广播又和大家见面了。甲:我是黄洪滔乙:我是卢瑶甲:卢瑶,你知道刚过去的星期二是什么日子吗?乙:当然知道了,那天是农历九月九日,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甲:为什么把九月九日定为重阳节呢?乙: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两九相重,故而也叫重九。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甲:重阳节这一天,正值仲秋季节,天高气爽,是登高远眺,舒畅胸怀的好时光。乙: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甲:人们对这个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中国历代有很多文人雅士,每当这个时候,就登上高处,一面饮菊花酒,一面吟诗取乐,留下无数诗篇。乙:如唐代诗人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写道: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甲:最有名的就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乙:这可算是咏重阳节的代表诗作。诗歌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这天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甲: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着古老而美丽的传说。乙:话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但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仙翁说罢,用手一指,一只仙鹤展翅飞来,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鹤向汝南飞去。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从此以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甲:关于重阳节,民间还有很多的习俗乙:首先是登高。在古代,因为民间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这样的风俗开始于东汉。登高所到的地方,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或登高塔。甲:其次是吃重阳糕。根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作很随意,没有一定的方法。九月九日天刚亮时,用一片糕搭在儿女的额头上,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这就是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的意思。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面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乙:还有,就是赏菊和饮菊花酒。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和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来的人们仿效他,于是就有重阳节赏菊花的习俗。北宋的时候,因为重阳赏菊的习俗,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甲:最有是插茱萸和簪菊花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乙: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现在的重阳节,已经将传统习俗与现代文明巧妙的结合起来了,已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我国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每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甲: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乙:敬老、爱老不能仅仅表现口头上,更应该体现在实际行动中。甲:在公交车上,要主动为老人让个座。遇到老人过马路主动搀扶。多去看望老人,陪陪老人,说说他们关心的事。对老人多些文明礼貌,多些宽容体贴等等。乙:愿敬老、尊老之风永远地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让我们用实际行动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让我们从点滴小事做起,让我们的老人感受到温暖、幸福,让我们的社会处处充满和谐,充满爱!甲:最后,送给大家儿歌一首乙:小朋友,要记牢,敬重长辈很重要。晚上睡前要问安,早上见了要问早。进出家门要招呼,礼貌用语不可少。天天做到不能忘,长辈见了哈哈笑。甲:今天的红领巾广播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收听!再见!第五篇:2012重阳节广播稿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是2012年10月23日,星期二,这里是红领巾广播站。同学们,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今天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记得有一首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唐代大诗人王唯写的,就是表达了作者在重阳节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另外,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加上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等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1989年,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九月初九既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也是温馨的老人节。俗话说:两阳相重,九九艳阳天。的确,在这云淡山清,秋高气爽又正值丰收的季节,橘红橙黄,金桂飘香,令人心情舒畅。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哪一个角落不在弘扬着敬老爱老的文化传统?常把老年人比作“夕阳”,虽然已至暮年,但他们也曾年轻过,也曾散发出正午时耀眼的光芒,至今仍双手“托起明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