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岳麓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妇好在商朝武丁时代参加并指挥对土方,八方、夷方、鬼方等方国的大作战,在其墓葬中出土了代表军权的大铜钺。据此可知商代A.母系氏族色彩浓厚B.宗法等级观念淡薄C.华夏文明不断扩展D.中央集权观念萌发2、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161~180年在位)提出,应当实现“一种以同样的法对待所有人、实施权利平等和言论自由平等的政体”。这一论述A.适应成文法的发展需要B.意图扩大民主的社会基础C.契合万民法的精神内涵D.旨在解决平民与贵族矛盾3、下图为一张百年前墨西哥华工的照片;与这张照片有关的信息不包括。
A.华工在美洲可能有太多的辛酸B.华工的出现纯粹是个人的原因C.华工参与了近代墨西哥的开发D.该照片体现了殖民侵略的血腥4、从1819年新加坡开埠起,就有来自马来西亚、中国、印度等邻近国家的移民进入,新加坡多种族社会开始逐渐形成。这表明新加坡A.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B.缺乏自身特色的主流文化C.地处马六甲海峡位置优越D.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而独立5、下图为1570年前后墨西哥和秘鲁地区人口变化(单位:万人)示意图,这表明()
A.葡萄牙人是殖民扩张的急先锋B.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人口布局C.罪恶的黑奴贸易进行的必要性D.西属拉美种植园经济的繁重性6、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在中美洲、南美洲创造了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下列关于这些文明,说法有误的是()A.玛雅人以种植玉米为主,城内有金字塔用于祭祀,并采用20进制B.阿兹特克人的都城特诺奇蒂特兰地位重要,承担了城市的交通运输C.印加人创立的“浮动园地",扩大了耕地面积D.印加人以库斯科为都城建立国家,著名遗址是马丘比丘7、景德镇的陶瓷生产厂特别针对欧洲人的喜好,前后设计出多款混合东西文化的出色产品,土耳其郁金香在1620年代风靡欧洲北部,景德镇陶工就在碟盘上画上郁金香。这反映了明朝()A.官营手工业的技术高超B.产品生产以海外市场为主C.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D.商品经济获得了一定发展评卷人得分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8、史实: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
推论:荷马史诗是欧洲第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三、材料分析题(共9题,共18分)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末以来;美国大陆内部人口的迁移开始变得更加频繁这种大陆内部的人口迁移不仅使美国的“地理中心点”不断向西迁移,也使“人口中心点”开始不断由东部发达的大都市区向中西部的城市或人口聚集点迁移。20世纪头十年美国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同时涌入了比之前任一时期都要多的移民。在一战前,这种人口的增长是一种“自然选择”的结果,即被美国发达的城市环境和充足的就业机会所吸引。1910年时的美国社会中白人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这必然决定着美国联邦政府的各项重大政策向以土生白人为主的美国人口主体倾斜,移民的被强制美国化就反映了这一正在得到加强的事实。1910年人口普查便是全面反映这个国家当时经济;社会状况和其所处时代特征的最为真实的画卷。
——摘编自宋健《美国1910年人口普查研究》材料二2000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按户调查的项目有23项;按人调查的项目有26项,比1990年人口普查时的21个项目增加了许多。这次人口普查采用了短表长表技术。短表内容包括有关人的自然属性等基本指标和简单的住房状况指标,由全国90%的家庭填报;长表内容包括有关人口素质;经济活动、婚姻、妇女生育状况、住房状况等指标,在全国抽取10%的户填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趋活跃,人们会因就业、就学、迁居等因素迁移、流动,人户分离现象大量增加。针对这种情况,这次人口普查增设了《暂住人口调查表》,作为人口普查的附表。鉴于目前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希望尽快地得到普查成果,这次人口普查采用了光电录入技术。收到了节省人力、不受人工因素影响、精度高、录入速度快等好处。
——摘编自《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内容、特点及意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头十年美国移民的特点,简析美国进行191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10、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保护不论属于哪国人民的这类罕见且无法替代的财产;对全世界人民都很重要,考虑到部分文化或自然遗产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因而需作为全人类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加以保护,考虑到鉴于威胁这类遗产的新危险的规模和严重性,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这种援助尽管不能代替有关国家采取的行动,但将成为它的有效补充。
——摘编自《世界遗产公约》材料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就提出应将文化多样性视为“发展的因素”之一;而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稀缺的不可替代的资源,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构成,它不仅是人类以往文明的见证和产物,也是促进人类未来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也被视为“文化创作的源泉”。因此,促进人类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仅要实现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而且保护文化遗产是促进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摘编自李玉雪《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治进路思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遗产面临哪些威胁?并概括指出应如何保护世界遗产?
(2)据材料二指出;文化遗产具有怎样的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应坚持怎样的原则?
(3)综合上述材料,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概括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阿拉伯文化是东西方文化的综合和创新。埃及;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希腊诸地的文化,都在阿拉伯帝国时代得到了广泛的接触和交流。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材料二上自哈里发;下至平民,所有的人仿佛忽然间变成学生或文学的奖励者。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洲,然后犹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把他们储蓄的宝藏,分给发奋的学生们,并且孜孜不倦地编辑许多典籍,其卷帙之伟大,与内容之丰富,不亚于现代的百科全书,而其对于现代科学的贡献,远非一般人的想象所及。
——摘编自郭应德《阿拉伯中古史简编》材料三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摘编自(美)菲利浦·希提《阿拉伯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谈谈阿拉伯帝国文化的特点及其繁荣的原因。
(2)综合材料,说说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经济文化中的作用。12、移民社会面临着文化认同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国会中关于排华法案(美国《1882年排华法案》)的辩论起初集中于对中国人口的恐惧上。俄勒冈州参议员拉法叶格佛说:“她(中国)的人民会如蝗虫一样蜂拥而至。”就当时的在美华人人ロ而言;心理意义上的人ロ威胁要远大于实际上的。因为1876年的调查报告明确指出,在美华人人ロ仅有10.5万人,而且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成年男性劳动力,并没有耗费美国的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调查报告中大多数证人都使用了“勤劳”“安静”“可靠”这些词语来形容他们所接触过的华エ。国会辩论中也提到了中国移民不愿同化的问题。俄亥俄州众议员伊兹拉泰勒认为:“中国人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歧视,美国的法律规定只有白人和本土出生黑人的后裔能够成为美国公民,如果说中国人不可同化,那是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有被给予这样的权利。他们在加州的遭遇能够让他们接受被同化吗?
——摘编自曹雨《美国(1882年排华法案〉的立法过程分析(1)假如你是1882年美国国会中的一名议员;面对排华法案,你是投赞成票还是反对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赞成或反对的理由。
(2)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文化认同问题的正确认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1788年1月18日,由菲利普船长率领的一支有6艘船共1530人的船队抵达澳大利亚的植物园湾,这些人当中就有736名囚犯。1788年1月26日,他们正式在澳大利亚杰克逊港建立起第一个英国殖民区,这个地方随着人口不断增长而成为澳大利亚的第一大城市——悉尼,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当时的英国内政大臣悉尼,而每年的1月26日后来成为了澳大利亚的国庆日。材料二1900年全部六个殖民地的居民举行了一人一票的全民公决,用投票决定是否把六个殖民地统一成一个联邦国家,投票结果是六个地方要统一,建立起一个单一的澳大利亚联邦。1901年1月1日,澳大利亚联邦成立。
一个个原住民男子排成一排,他们的脖子上挂着铁链,旁边持有步枪的白人则看管着他们。这组黑白照向人们真实地揭露了19世纪末白人定居者对澳大利亚原住民的残酷统治。材料三19世纪50年代,在新南威尔士和维多利亚两州发现金矿。大批来自欧洲、美洲和中国的淘金者蜂拥而至。澳大利亚人口从1850年的40万人激增至1860年的110万人。其后许多重要的金矿被逐一发现,并发现大量其他矿藏,这些发现让澳大利亚迅速发展和致富。(1)据材料和所学,概述英国对澳大利亚地区扩张方式的变化?
(2)据上述材料,说明英国的殖民统治对澳大利亚产生的影响。14、社会流动;从广义上讲,包括劳动力的转移和人口迁徙等;从狭义上讲,是指社会成员社会地位的变化,包括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的量变过程,也包括职业结构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世纪的经济大变动;为17世纪英国的社会流动提供了动力。又正是17世纪英国的社会流动,为18世纪的工业革命创造了基本的社会条件。
——据成德宁《17世纪英国的社会流动与结构变迁》材料二1864年美国政府成立了移民局;通过了《鼓励移民法》。由于美国采取了多种鼓励自由移民的优惠政策,大量移民源源不断地来到美国。据统计,在1850—1940年,大约6000万人离开欧洲,其中约一半去了美国,其余的去了拉美;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等地区。
——据帕尔默《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等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新的国际移民浪潮,在20世纪80年代晚期和90年代早期,移民活动之盛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联合国的数字表明,全球移民总量从1965年的7500万增长到1990年的1.2亿。这一时期,移民的流向发生根本性逆转,主流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居。而劳动移民成为移民主体,其中高素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移民成为突出现象,同时也形成了一支以大量的难民;非法移民以及女性移民为主体的廉价劳动力移民群体。
——据李其荣《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人口迁移》等(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世界经济大变动的具体表现。分析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流动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一时期欧洲人移民美国的原因。并概述这一时期欧洲移民对世界发展的积极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二战后国际移民新浪潮的特点。并谈谈你对这一新浪潮的认识。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国自古重视档案典我国自古重视档案典«的存储和管理。周代设天府,存储图版、盟约、谱雕等档案材料。西汉有石渠阁管理档案典籍、图书等,同时设兰台,存储典图、律令、泰章等各项重要档案文件和其他典籍。东汉时期,朝廷有东观存储档案典籍,管理诸如记书、泰章等重要档案。唐代设史馆、甲库分别能理档案文献和甲历档案。宋元时期,朝廷管理档案的机构是架阁库。明代,朝廷除架阁库外,另设皇史废作为皇家档案库房,皇族的玉煤、历代皇帝的实录、圣训均在此处存储并严格管理。--摘编自刘强等《中国古代档案管理机构的沿革》清末档案管理机构的设置极大地受到了清末政治制度的影响。由于帝国主义的入慢,清政府意识到外交事务的重要性,成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衡门(后更名为外务部)、总税务司等机构。在这些机构中出现了专门保管档案的部门,比如外各部下设的机要股、总税条司下设的机要科都负责保管各部门的机要档案。民国时期专职性尼经成为档案管理机抽的最达特征,不同体系内的机关档案室以及近代意义上的国家档案馆逐步建立起来。材料二清末档案管理机构的设置极大地受到了清末政治制度的影响。由于帝国主义的入慢,清政府意识到外交事务的重要性,成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衡门(后更名为外务部)、总税务司等机构。在这些机构中出现了专门保管档案的部门,比如外各部下设的机要股、总税条司下设的机要科都负责保管各部门的机要档案。民国时期专职性尼经成为档案管理机抽的最达特征,不同体系内的机关档案室以及近代意义上的国家档案馆逐步建立起来。一方面,档案是社会历史文化记忆的沉积,其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孕育文化情感内涵的重要元素。另一方面,档案是国家和社会活动的历史记录,自古以来档案就是国家管理的工具,档案信息关系国家的政治稳定,档案资政服务影响政府决策质量。--摘编自丁海斌、刘卉芳《中国近现代档案管理机构发展演变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和近代档案管理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分析档案管理的历史价值。材料三一方面,档案是社会历史文化记忆的沉积,其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孕育文化情感内涵的重要元素。另一方面,档案是国家和社会活动的历史记录,自古以来档案就是国家管理的工具,档案信息关系国家的政治稳定,档案资政服务影响政府决策质量。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海外华人变化表。
。年代。
人口(单位:万)
资料来源。
宋代经济中心南移至明代海禁开放的六百多年中。
数万。
厦门大学历史所:
《东南亚论文集》
明代海禁开放至鸦片战争三百多年中。
十几万至一百多万。
1879
300
李长傅:
《中国殖民史》
1899
400
1905
760
1921
860
《南洋研究》2卷第5号。
1931
1282
《南大与华侨》11卷3号。
1940195619621963
850140016001700
沈已尧:《海外排华百年史》
1975
2200
陈烈甫:《东南亚州的华侨;华人与华裔》
1982
2400
《中国百科年鉴》
1984
近3000
《人民日报》
——朱国宏《论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现象自产生到现代;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代早期的国际迁移,即始发阶段。唐宋元明时期进入自发迁移阶段。明中叶以后,开始进入被迫迁移阶段。“一战”到建国时期,处于推动迁移阶段。新中国建国以来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据朱国宏《中国人口国际迁移的历史观察》整理材料二明代后期;正值西欧殖民者在东亚海域为争夺中国商品而展开激烈的商业竞争时,“隆庆开关”开放了福建漳州的月港一处口岸,允许泉州和漳州的商人对外贸易,并且仍禁止对日贸易。尽管如此,仍使中国海外贸易得以迅速发展,大量的海外贸易船涌向马尼拉等地,以中国的生丝;丝织品换取大量的墨西哥银元和日本白银,随之亦形成了一股海外移民浪潮。
——李金明《明代后期的海外贸易与海外移民》(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后期形成海外移民浪潮对中国的主要影响。17、扩张之路。
美国在19世纪末的扩张。
问题:
(1)根据以上材料;美国的扩张呈现出哪些特点?
(2)美国实行扩张政策的前提是什么?
(3)美国扩张战略在20世纪初取得了何种成果?评卷人得分四、论述题(共3题,共30分)18、图1;图2分别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和清朝前期移民方向示意图;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口迁移的趋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比较图1、图2,提取两幅图中有关人口迁移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在近六千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种文化形态,其中包括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体系,即中国古代文化,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古埃及文化,但在这些文化形态中,只有一种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且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崇尚统一,维护多民族国家共同利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征,我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后出现的三个王朝夏、商、周,地域虽然不十分广大,且政治上实行分封诸侯的分权制,但名义毕竞是三个拥有”天下共主”的统一王朝,只是在东周后期才出现了诸侯长期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而古代政治家、思想家所向往和逸求的则是国家统一,法度统一的理想社会以人为本,重人伦,重道德,導君爱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当作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将人作为考感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肯定天地之间人为贵、人为万物之灵的思想。——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选取材料中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特点表述明确,史实充分,表述清楚。)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内涵在不断转换的重要词语。不同时期,“中国”一词的内涵也是不同的。如下表所示。
。时期。
内涵。
西周。
“中国”最初的意思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之地,与“四方”对称,是一个地理概念,伴随政治衍生。后“中国”指代古代华夏族聚居地域,主要指黄河中下游及淮河流城。
春秋战国。
中原周边的各个少数民族先后称霸中原;从而将“中国”的地理范围扩大。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已出现在众多史料中。
秦。
“中国”范围进一步扩大;“及秦始皇筑长城界中国,然西不过临洮”
——据史宏波《近代以来“新中国”名词的历史考察》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一词的内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评卷人得分五、简答题(共3题,共21分)21、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二16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被称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
(2)阅读材料二,分析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原因。22、阅读材料,探讨在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冲击下,中国青少年应该如何把握思想观念的定位。23、美国将选择孔子代表“世界传统的一部分”的合理性何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C【分析】【分析】
【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商朝与周边方国作战过程中,实现了商朝文化的输出,特别是阻止了少数民族方国的内迁,所以这有利于华夏文明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同时在战争中也实现了文化的吸收融合,有助于华夏文明的扩张,C正确;商代已经进入到奴隶制社会,母系氏族色彩浓厚的说法错误,A排除;材料未涉及宗法等级观念,B排除;中央集权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D排除。故选C。2、C【分析】【详解】
材料中“罗马皇帝”“161~180年在位”说明当时处于罗马帝国时期,奥勒留的主张是“以同样的法对待所有人、实施权利平等和言论自由平等”,说明他认为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所有人应使用同样的法,享有平等的权利,这推动了罗马法适用范围的扩大,契合了万民法的精神内涵,有利于罗马法从公民法发展至万民法,适应了罗马帝国扩张后的发展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万民法,不是成文法,A项错误;罗马帝国是帝制时代,和扩大民主的社会基础无关,B项错误;材料中的主张主要是解决帝国扩张后所有帝国公民之间的矛盾,并非平民与贵族矛盾,D项错误。3、B【分析】【分析】
【详解】
近代华工被运到美洲等地是殖民者的侵略行为所致,故B项不是原因,符合题目要求;其他几项都是华工与墨西哥关系的正确表述,不符合题意。4、A【分析】【详解】
材料“就有来自马来西亚、中国、印度等邻近国家的移民进入”“新加坡多种族社会开始逐渐形成”体现外来移民对新加坡多元文化的影响,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A。5、C【分析】【详解】
1570年前后,墨西哥和秘鲁地区的人口大量减少,主要原因是殖民活动导致土著人口锐减,随着劳动力的减少,殖民者进行了罪恶的黑奴贸易,C项正确;殖民墨西哥和秘鲁地区的是西班牙,排除A项;工业革命1765年开始,排除B项;这一时期人口锐减不是因为种植园劳作繁重导致的,排除D项。故选C项。6、C【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阿兹特克人创立的“浮动园地”,扩大了耕地面积,不是印加人,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玛雅人以种植玉米为主,城内有金字塔用于祭祀,采用20进制,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阿兹特克人的都城特诺奇蒂特兰地位重要,承担了城市的交通运输,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印加人以库斯科为都城建立国家,著名遗址是马丘比丘,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7、D【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明朝的民营手工业产品根据欧洲市场的需要进行设计和出售,这说明生产和销售均面向了市场,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D项正确;官营手工业产品不面向市场,排除A项;材料描述了景德镇瓷器面向欧洲市场的销售,但这不足以证明产品以海外市场为主,排除B项;材料只是单方面说明中国瓷器出口,不能表明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8、B【分析】【详解】
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是关于荷马史诗内容的描述,不能得出荷马史诗的地位,因此史实和推论逻辑不符,错误。三、材料分析题(共9题,共18分)9、略
【分析】【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19世纪末以来;美国大陆内部人口的迁移开始变得更加频繁”可知,更加频繁;根据“美国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同时涌入了比之前任一时期都要多的移民”可知,城市人口的剧增和移民浪潮高涨;根据“‘人口中心点’开始不断由东部发达的大都市区向中西部的城市或人口聚集点迁移”可知,大都市区的发展与“人口中心点”西移;根据“美国联邦政府的各项重大政策向以土生白人为主的美国人口主体倾斜,移民的被强制美国化”可知,国家政策的“白人化”与移民被强制美国化。背景:根据材料一中“19世纪末以来,美国大陆内部人口的迁移开始变得更加频繁”“被美国发达的城市环境和充足的就业机会所吸引”,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美国经济;政治、社会和国际环境等方面分析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美国中西部得到大规模开发,美国发达的城市环境和充足的就业机会,帝国主义国家矛盾尖锐,旧大陆动荡不安,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2)特点:根据材料二中“2000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按户调查的项目有23项,按人调查的项目有26项,比1990年人口普查时的21个项目增加了许多”可知,普查项目增多,内容更加充实;根据“采用了短表长表技术”“基本指标和简单的住房状况指标,由全国90%的家庭填报”“人口素质、经济活动、婚姻、妇女生育状况、住房状况等指标,在全国抽取10%的户填报”可知,普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统计范围扩大,统计质量提高;根据“采用了光电录入技术。收到了节省人力、不受人工因素影响、精度高、录入速度快等好处”可知,增加了高新技术在人口普查中的运用,普查速度快。意义:根据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经济、政治、国家管理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分析可知,我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为制定并实施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战略需要和重要依据,有利于完善政府职能、治理体系,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治理能力能力等。【解析】(1)特点:更加频繁;城市人口的剧增和移民浪潮高涨;大都市区的发展与“人口中心点”西移;国家政策的“白人化”与移民被强制美国化。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美国中西部得到大规模开发;美国发达的城市环境和充足的就业机会;帝国主义国家矛盾尖锐,旧大陆动荡不安。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2)特点:普查项目增多,内容更加充实;普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统计范围扩大,统计质量提高;增加了高新技术在人口普查中的运用,普查速度快。意义: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为制定并实施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战略需要和重要依据;完善政府职能、治理体系;新技术的应用,提高治理能力能力等。1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和所学从战争;自然灾害、经济建设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这种援助尽管不能代替有关国家采取的行动,但将成为它的有效补充”归纳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稀缺的不可替代的资源,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构成”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真实性和完整性回答。
(3)依据材料和所学从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和文化可持续发展角度思考回答。【解析】(1)威胁:战争;自然灾害、经济建设。保护:有关国家采取行动,国际社会集体性援助。
(2)价值:是不可替代的资源,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构成,是人类文明的见证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原则:真实性和完整性。
(3)认识: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促进文化可持续发展。11、略
【分析】【详解】
(1)特点:根据“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阿拉伯文化是东西方文化的综合和创新。”得出将东西方文化进行兼容并包,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宗教传统,创造出独特的阿拉伯文化。原因:根据所学可概括得出主要原因包括地处东西方的传统商路的中心;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及疆域的扩大;阿拉伯帝国统治者及民众的好学精神及知识创造等。
(2)作用:根据“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可得出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根据所学可概括得出传播各民族文化,成为东西方交流的友好使者和桥梁;对东西方经济文化发展均作出了巨大贡献等。【解析】(1)特点:将东西方文化进行兼容并包;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宗教传统,创造出独特的阿拉伯文化。
原因:地处东西方的传统商路的中心;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及疆域的扩大;阿拉伯帝国统治者及民众的好学精神及知识创造等。
(2)作用: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传播各民族文化,成为东西方交流的友好使者和桥梁;对东西方经济文化发展均作出了巨大贡献。12、略
【分析】【详解】
(1)本小问相对开放;可赞成也可反对,理由符合当时的史实即可,如投赞成票理由:华人数量多,抢占了美国白人的工作机会;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无法融人美国社会;清政府国力衰弱,无力保护本国国民。示例2:投反对票理由:华人勤劳可靠,为美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带到了美国,促进了美国文化的发展;没有耗费公共资源;排斥华工不符合美国自由;平等的宪法精神。
(2)认识: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坚决摒弃狭隘的文化观念;应秉持开放包容心态看待多元文化;要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以文化交流超越文化隔;文化互鉴超越文化冲突,文化共存超越文化优越。【解析】(1)示例1:投赞成票理由:华人数量多;抢占了美国白人的工作机会;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无法融人美国社会;清政府国力衰弱,无力保护本国国民。
示例2:投反对票理由:华人勤劳可靠;为美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带到了美国,促进了美国文化的发展;没有耗费公共资源;排斥华工不符合美国自由;平等的宪法精神。
(2)坚决摒弃狭隘的文化观念;应秉持开放包容心态看待多元文化;要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以文化交流超越文化隔;文化互鉴超越文化冲突,文化共存超越文化优越。13、略
【分析】【详解】
(1)变化:根据材料“1788年1月18日,由菲利普船长率领的一支有6艘船共1530人的船队抵达澳大利亚的植物园湾,这些人当中就有736名囚犯”可知;英国人最先把澳大利亚作为一个流放囚犯的地方。根据材料“一个个原住民男子排成一排,他们的脖子上挂着铁链,旁边持有步枪的白人则看管着他们”可知,19世纪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殖民者开始掠夺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根据材料“19世纪50年代,在新南威尔士和维多利亚两州发现金矿。大批来自欧洲;美洲和中国的淘金者蜂拥而至”可知,19世纪中期,随着金矿和其他矿藏的发现大力在澳大利亚发展采矿业。
(2)影响:根据材料“这个地方随着人口不断增长而成为澳大利亚的第一大城市——悉尼,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当时的英国内政大臣悉尼”可知,悉尼城市的兴起;根据材料“每年的1月26日后来成为了澳大利亚的国庆日”可知,国庆日的来源;根据材料“投票结果是六个地方要统一,建立起一个单一的澳大利亚联邦。1901年1月1日,澳大利亚联邦成立”可知,单一联邦制的国家结构形式;根据材料“这组黑白照向人们真实地揭露了19世纪末白人定居者对澳大利亚原住民的残酷统治”可知,原住民惨遭奴役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根据材料“其后许多重要的金矿被逐一发现,并发现大量其他矿藏,这些发现让澳大利亚迅速发展和致富”可知,客观上促进其经济的发展。【解析】(1)变化:英国人最先把澳大利亚作为一个流放囚犯的地方。19世纪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殖民者开始掠夺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19世纪中期,随着金矿和其他矿藏的发现大力在澳大利亚发展采矿业。
(2)悉尼城市的兴起;国庆日的来源;单一联邦制的国家结构形式;原住民惨遭奴役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客观上促进其经济的发展。14、略
【分析】【详解】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具体表现抓住材料一中的时间“16世纪”;联系所学知识,可以从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商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等角度进行概括;第二小问影响联系工业革命的影响进行分析,可从城市化进程加快、1832年议会改革、工人运动等角度来分析。
(2)第一小问原因从材料二中“由于美国采取了多种鼓励自由移民的优惠政策;大量移民源源不断地来到美国”可概括出美国《鼓励移民法》的通过,为移民提供了政策支持;还可以从工业革命后交通条件的改善;美国社会局势的稳定等角度来分析原因。第二小问意义可从欧洲移民把欧洲先进的生产方式以及思想观念带到世界各地,从而推动其他地方的社会进步这一角度来分析。
(3)第一小问从材料三中“移民的流向发生根本性逆转;主流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居。而劳动移民成为移民主体”可概括出移民的主流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居,移民的主体是劳动移民。第二小问认识可从新浪潮的形成的原因(背景);影响等角度进行思考。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的意义;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解析】(1)具体表现:新航路开辟;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欧洲社会出现“商业革命”;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加速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影响: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工业资产阶级日益壮大,并推动了议会改革;无产阶级生产生活环境恶劣,工人运动兴起。
(2)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结束;欧洲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新型交通工具的发明,为移民提供了便利;《鼓励移民法》的通过,为移民提供了政策支持;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欧洲社会局势动荡,美国相对稳定,推动了欧洲人移民美国。
积极影响:为世界各地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方式;传播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3)特点:移民的主流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居;移民的主体是劳动移民。
认识:从新浪潮的形成背景、影响等角度回答。15、略
【分析】【详解】
(1)异同:同:根据材料一“我国自古重视档案典«的存储和管理”“由于帝国主义的入慢;清政府意识到外交事务的重要性”可知统治者高度重视;根据材料“周代设天府,存储图版;盟约、谱雕等档案材料”“在这些机构中出现了专门保管档案的部门”可知设有专门机构对档案进行存储和管理;根据材料“明代,朝廷除架阁库外,另设皇史废作为皇家档案库房”“清末档案管理机构的设置极大地受到了清末政治制度的影响”可知受到政治制度的影响。
“异”:根据材料“皇族的玉煤;历代皇帝的实录、圣训均在此处存储并严格管理”可知中国古代档案管理主要服务于君主专制统治、以本国为主、档案管理走向封闭落后;根据材料“不同体系内的机关档案室以及近代意义上的国家档案馆逐步建立起来”可知中国近代涉外档案日益受到重视、建立了近代档案馆、档案管理近代化趋势明显、专职性突出、档案管理走向开放。
(2)历史价值: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分析档案管理的历史价值,根据档案对于历史传承的作用可知有助于形成国家认同;为治国理政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教训;保存了丰富的历史资料;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结合档案的保存与管理相关知识可知有利于历史学、档案学的发展。【解析】(1)同:统治者高度重视:设有专门机构对档案进行存储和管理;受到政治制度的影响。
异:中国古代档案管理主要服务于君主专制统治;以本国为主,档案管理走向封闭落后;中国近代涉外档案日益受到重视,建立了近代档案馆,档案管理近代化趋势明显,专职性突出,档案管理走向开放。
(2)历史价值:有助于形成国家认同:为治国理政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教训;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存了丰富的历史资料;有利于历史学、档案学的发展。16、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现象自产生到现代;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并结合材料一中对诸侯国人口迁移的五个阶段的描述可知,中国人口迁移过程具有持续性和阶段性;根据材料一海外华人数量变化表可以看出,移民人口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从迁移的方式来看,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性质基本上是和平的;从迁移的动机来看,中国人口国际迁移动机具有经济性和社会性,受国内环境影响;从近现代人口迁移的原因来看,人口迁移的进行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
(2)影响:根据材料“尽管如此,仍使中国海外贸易得以迅速发展,大量的海外贸易船涌向马尼拉等地”可知,海外移民浪潮带动了中国海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根据材料“以中国的生丝、丝织品换取大量的墨西哥银元和日本白银”可知,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增加了国民收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白银大量流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自然经济的松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发展引起了社会价值观念的改变,封建统治受到一定的冲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口国际迁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人口迁移至他国,造成国内人口流失,劳动力减少。【解析】(1)特点:①迁移过程具有持续性和阶段性;②移民人口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③迁移性质基本上是和平的;④迁移动机具有经济性和社会性,受国内环境影响;⑤迁移的进行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
(2)影响:①带动了中国海外贸易的迅速发展;②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增加了国民收入;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自然经济的松动;④引起了社会价值观念的改变,封建统治受到一定的冲击;⑤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发展;⑥造成国内人口流失,劳动力减少。17、略
【分析】【详解】
试题分析。
(1)重视海上扩张;特别是1898年的扩张;从1900年贸易状况看,扩张的主要动机是追求商业利益;扩张的区域主要集中于亚太地区的日本;中国、菲律宾,主要目标是中国,通过“门户开放”政策,在中国赢得了与列强均等的机会。
(2)南北战争结束;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吸收工业化的成果,迎来了工业化的高潮,资源丰富,发展后劲足,通过西进运动使国力大增,地理位置优越,没有卷入与列强的斗争中去,并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
(3)总体上通过华盛顿会议在亚太取得主导地位。具体体现在一战后;美国通过《四国公约》拆散了英;日同盟,通过《五国海军协定》取得了与英国同等的制海权,通过《九国公约》保证了门户开放政策,奠定了在亚太地区的霸主地位。
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与华盛顿体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的形成·美国的扩张和强盛·南北战争。【解析】(1)水平1:能根据地图发现美国扩张的多个特点。
·重视海上扩张;扩张的主要动机是追求商业利益;扩张的区域主要集中于亚太地区;主要目标是中国,通过“门户开放”政策,在中国赢得了与列强均等的机会。
水平2:能根据地图发现美国扩张的一个特点。
其他答案:回答与材料;问题无关联性。
(2)水平1:能根据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合理解释。
·南北战争结束;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迎来了工业化的高潮,并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
其他答案:回答与材料;问题无关或不符合史实。
(3)水平1:能根据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合理解释。
·一战后;美国通过《四国公约》拆散了英;日同盟,通过《五国海军协定》取得了与英国同等的制海权,通过《九国公约》保证了门户开放政策,奠定了在亚太地区的霸主地位。
其他答案:回答与问题无关或不符合史实四、论述题(共3题,共30分)1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根据图1;可提取信息:北方民族迁往中原,中原汉族迁往江南,总体由北向南。根据图2,可提取信息:向边远地区四散迁移;东南向内地;台湾迁移;华北向西北、东北迁移规模大、范围广。
说明:根据所学;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社会动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推进等说明北方各族纷纷内迁;可从南方社会相对安定,自然条件较优越,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等说明北民南迁的原因,可从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推动了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说明北民南迁的意义。根据所学,清朝前期,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人地矛盾尖锐;统治者政策调整;人身依附关系松弛等说明人口迁移的原因,可从有力推动了边疆地区经济开发;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缓解了内地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促进了文明交流等说明人口迁移的影响。最后总结说明:我国移民呈现出从民族纷争;生存型移民到开发型移民的不同阶段特征,深刻改变了我国人口布局,推动社会发展。
【点睛】【解析】。信息。
说明。
图1:北方民族迁往中原;中原汉族迁往江南,总体由北向南。
图2:向边远地区四散迁移;东南向内地;台湾迁移;华北向西北、东北迁移规模大、范围广。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频繁,民族纷争,社会动荡,以及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推进,北方各族纷纷内迁。南方社会相对安定,自然条件较优越,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这些因素共同引发了北民南迁的现象。这一时期的迁移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也推动了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
清朝前期;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南方和中原地区人口激增,人地矛盾尖锐;统治者政策调整(摊丁入亩和闭关锁国政策);人身依附关系松弛,这些推动了人口迁移。这一时期的迁移有力推动了边疆地区经济开发;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缓解了内地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促进了文明交流。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我国移民呈现出了从民族纷争;生存型移民到开发型移民的不同阶段特征,深刻改变了我国人口布局,推动社会发展。
19、略
【分析】【详解】
根据“崇尚统一,维护多民族国家共同利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征”可提炼出主题为崇尚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论述时可根据“我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后出现的三个王朝夏、商、周,地域虽然不十分广大,法度统一的理想社会”等信息,结合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发展过程,理解概括中国古代统一的相关史实。同时可结合思想文化领域中关于统一的思想内涵进行说明。【解析】示例。
特点:凝聚性;延续性和包容性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特征。
阐释:中国古代虽然爆发过许多次战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家庭装修合同工期延误及违约责任补充协议范本
- 2025年度化妆品行业人才培训与输送合同范本
- 2025年度物流企业员工培训合同
- 2025年度礼品卡礼品卡安全与隐私保护合同
- 2025年互联网医院信息化建设与运营合同
- 2025年度公司与金融机构间股权质押借款合同编制指南
- 2025年度户用光伏电站设计与安装服务合同
- 2025年度大型活动专用广告制作安装合同
- 2025年度人工智能产品开发与技术支持合同
- 2025年度城市绿化工程项目居间服务合同范本
- 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有答案)
- 销售与销售目标管理制度
- 特殊教育学校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2025年技术员个人工作计划例文(四篇)
- 2025年第一次工地开工会议主要议程开工大吉模板
- 第16课抗日战争课件-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 对口升学语文模拟试卷(9)-江西省(解析版)
- 无人机运营方案
- 糖尿病高渗昏迷指南
- 【公开课】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 (正式版)HGT 22820-2024 化工安全仪表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