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湘教版年级上册地理期末知识点考点复习资料_第1页
2024年湘教版年级上册地理期末知识点考点复习资料_第2页
2024年湘教版年级上册地理期末知识点考点复习资料_第3页
2024年湘教版年级上册地理期末知识点考点复习资料_第4页
2024年湘教版年级上册地理期末知识点考点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湘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知识点考点复习资料

【第一章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

1、“地理”一词最早出现于先秦时期《周易-系辞上》

2、东汉思想家王充解释:“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谓之理”;

3、在西方,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第一次合成了geographica这个术语,并写出了西方第一本以“地理”命名的

专著《地理学》

4、藏族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那里气候寒冷干燥、昼夜温差大。

藏袍是藏族同胞的传统服饰,衣料厚重,便于御寒。

5、荷兰濒临北海,地势低洼,湖泊沼泽众多,是一个“低地之国”。

6、荷兰人发明抽水风车的目的是与海争地或抽水、排水o

6、阿拉伯人的衣服宽大是为了透气,颜色为白色是为了反射阳光,穿长袍、带头巾最主要的作用是阻挡风沙,同

时也反映了当地炎热干燥/干旱的气候特点。

7、巴西狂欢节、威尼斯“水城”、非洲传统舞蹈。

【第一章第二节我们怎样学地理】

1.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2.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的一般指向正北。

地图上的方向:①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向北方;

②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

③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根据经纬线判断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句。

3、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

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表示方式:a、数字式如1:100000或1/100000

b、文字式如“图上1厘米等于实地距离1千米”

O234

—II

c、线段式如:

4、比例尺越大,表示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5、图例和注记:在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叫图例;

地图上的文字说明,以及标明山高海深的数字叫做注记。

第1页共15页

图例

@首都省、自治区、1季节河、湖

直辖市界

一一水库、渠道

©省级行政中心-------地区界

等高线

—铁路

O一般城镇山峰

-公路A

o|==|ot=l洲界n-n-ru长城X关陌

国界—运河沙漠

1~~1I未定国界J〜河流、湖泊三三三沼泽

【第二章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

(一)地球在宇宙中

1、太阳系中有八大行星,按照它们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

星、海王星。

河外星系

可观测宇宙r其他恒星

银河系其他行星

-太阳系「月球

地月系

地球

(二)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1、地球的真实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①盖天说(起初主张“天圆地方”,后来改为天像一个斗笠,地像覆着的盘,日月星辰随天盖而运动。)

②浑天说(天之包地,犹如壳之裹黄)

③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首次用实践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④卫星照片(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大小描述: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三)地球仪

1、地轴: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想轴,是地球的自转轴,人们称之为“地轴

2、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

经线纬线

定义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在地球仪表面,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

的弧线,叫经线圆圈叫纬线(圈)

第2页共15页

长度所有的经线长度相等从赤道向两极越来越短,到两极缩为一点。

形状半圆圆圈(除极点外)

度数从本初子午线0°到180°从赤道(0°)到90°N(90°S)

方向指示南北方向指示东西方向

度数变化向东增大为东经(E),向西增大西经(W),向南增大为南纬,向北增大为北纬。

特殊线本初子午线(0°)180°(日界线)赤道(0°),南、北回归线(23.5°S>23.5°N)

南、北极圈(66.5°S、66.5°N)

半球划分20°W和160°E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赤道把地球平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3、高中低纬度地区:0。一30。为低纬度;30。一60。为中纬度;60。一90。为高纬度。

3、经线圈:任何两条相对的经线,都组成一个经线圈;任何一个经线圈,都把地球分成相等的两个半球。

(度数之和为180。,东西经符号相反。)

(二)利用经纬网确定方向

1、经纬网概念:由经线与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格。

2、经纬网的作用:利用经纬网,我们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3、经纬网度数的判别:向北增大是北纬,向南增大是南纬;向西增大是西经,向东增大是东经。

(三)地球的运动

1、地球两种运动方式:自转和公转

形式旋转中心方向周期地理现象

自西向东

自转

地轴(从两极看:一天昼夜更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时间的差异

北逆南顺)

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四季更替;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划分;极昼极夜现象

地球公转时,地轴总与公转轨道平面保持66.5度的夹角(即:地轴与平面的夹角为以⑤)。

2、时区与区时:时区数=经度数+15°;时区的中央经线(或标准经线)的度数=15Xn(为时区数)。

相邻时区的时间相差1个小时,东面的时间早,西面的时间迟。

中国都采用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这就是“北京时间”

【第三章第一节世界的海陆分布】

1、简述地表海陆比例:海洋占70.8%,陆地占29.2%。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2、大陆和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I,全球陆地共分为七大洲。

各大洲面积从大到小排序的口诀是: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3、①赤道穿过的大洲(非洲、亚洲I、大洋洲、南美洲)?

②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欧洲和北美洲)?

③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南极洲)?

第3页共15页

④跨经度最广大洲(南极洲)?

⑤跨纬度最广的大洲(亚洲)?

4、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南美大陆、北美大陆、南极大陆、澳大利亚大陆。

5、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世界最小大陆:澳大利亚大陆;

世界最大岛屿:格陵兰岛;世界最大半岛:阿拉伯半岛。

6、大洲的分界线:

①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记:乌乌里,大黑土);

②亚洲、非洲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③南美洲与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④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⑤欧洲和非洲的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

⑥南美洲和南极洲的分界线:德雷克海峡。

4、太平洋:跨南北半球,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一半,在四大洋中面积最大、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也跨南北半球,形状略呈“S”型,是世界第二大洋。

印度洋:大部分位于南半球,是世界第三大洋。

北冰洋:以北极为中心,在亚、欧、北美洲之间,被海冰覆盖,是四大洋中最小、最浅的大洋。

【第三章第二节世界的地形】

1、世界地形之最:

①世界最大的平原一亚马孙平原;②世界最大的盆地一刚果盆地;

③世界最大的高原一巴西高原;④世界最高的高原(世界屋脊)一青藏高原

⑤世界最高的山脉一喜马拉雅山脉;⑥世界最长的山脉一安第斯山脉;

⑦世界最高的山峰一珠穆朗玛峰;⑧世界最深的海沟一马里亚纳海沟

3、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4、①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点是地表起伏小,不同点是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高原海拔较高,一般在

500米以上,边缘比较陡峭。

②山地和丘陵的共同特点是地表崎岖不平,山地海拔较高,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深。丘陵海拔较

低,大致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

③盆地周围多被山地高原环绕,中部相对地平。

第4页共15页

3、世界主要有两大山脉带:

一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如科迪勒拉山系,由北美洲的落基山脉和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组成。

二是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大体呈东西方向延伸,主要有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和阿特

拉斯山脉组成。

4、海底地形:

a、大陆架: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坡度较缓,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内。

b、大陆坡是大陆架向外倾斜的陡坡,水深急剧增至数千米

c、大洋中脊也称中央海岭,是大洋中新海底诞生的地方,火山地震活动比较强烈;

d、海沟是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最大水深超过1万米。

5、分层设色地形着色规律:

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平原、黄色表示山地、高原、盆地、丘陵;褐色表示高山;白色表示冰雪

6、等高线的特点:

①同线等高;②同图等距③0米等高线表示海岸线;④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⑤等高线一定是闭合曲线;⑥除陡崖外,等高线不相交、不重合,不分支。⑦等高线重合,陡崖。

7、等高线地形部位的判断:

山顶:等高线闭合,数值中心高,四周低山脊:等高线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凸低为高)

山谷:等高线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凸高为低)鞍部: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分

陡崖:等高线重叠在一起适合攀岩

【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

1、大陆漂移假说:魏格纳,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

2、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①大陆轮廓的吻合性;②拼合大陆几种古地层的相似性;

③拼合大陆几种生物的相近性;④南极大陆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

3、板块构造学说: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运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运动比

较活跃。

4、世界主要地形区的成因:

①喜马拉雅山脉: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②落基山脉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③安第斯山脉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④地中海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形成

⑤红海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形成⑥东非大裂谷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形成

5、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6.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第5页共15页

【第四章第一节世界的人口】

1、1800年以前人口增长相当缓慢,此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

2、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工业革命后,经济繁荣和技术带来生活和医疗条件的改善,婴儿死亡率逐渐下降,

人的寿命不断延长,世界人口迅速增长。

3、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4、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速度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速度较快。

非洲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其次是拉丁美洲、亚洲;

欧洲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德国、意大利、瑞典等国出现负增长)

5、人口分布稠密的地区:①中低纬度地区,特别是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带。②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

区。比如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东部和南美洲东南部等。

6、人口分布稀疏的地区:干旱的荒漠(撒哈拉沙漠)、寒冷的极地(两极地区)、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青藏高

原)、原始的热带雨林(亚马孙平原)。

7、三大人种: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此外因人种间的通婚,还形成了混血人种(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

8、三大人种的分布:人种肤色大致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浅。

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也属于黄色人种。

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I、大洋洲I、非洲北部、亚洲的西部和南部。

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南部。由于奴隶贸易,美洲也有一定数量的黑色人种。

9、人口密度反映了人口地理分布的疏密程度,用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量来表示,即“人/千米2”。

10、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破坏、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就业困难等

11、人口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养老负担过重、国防兵源不足等。

12、最合理的人口数量: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第四章第二节世界的聚落】

L世界上分布最广的是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亚洲西部、亚洲南部、非洲北部、大洋洲等。特

殊的白色人种:阿拉伯人(分布在西亚、北非)和印度人(分布在南亚)0

3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特殊的黄色人种:印第安人(美洲I)和因纽特人(北冰洋沿岸)。

4.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南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黑种人的故乡”)

5.混血人种:拉丁美洲。

【第三章第三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1、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阿拉伯语、英语、汉语、俄语、西班牙语、法语(阿英喊饿吃稀饭)O

2.欧洲、美国、澳大利亚:使用英语、信仰基督教、白色人种。

3东亚、东南亚地区:使用汉语、信仰佛教、黄色人种。

第6页共15页

4.北非和西亚:阿拉伯人,使用阿拉伯语、信仰伊斯兰教、白色人种。

5.拉丁美洲除巴西使用葡萄牙语外,其他地区使用西班牙语,大多数为混血人种。

6.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英语。

7.基督教是信徒最多、流传最广的宗教,主要流传于欧洲西部,建筑是带有十字架的教堂。

8.伊斯兰教徒也叫穆斯林,其宗教活动在清真寺举行。

【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1.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乡村包括集镇和村庄)。

2.聚落形成的原因:交通便利、地形平坦、水源充足、气候温和湿润、自然资源丰富等。

3.(1)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民居——冰屋:当地气候严寒。

(2)中国黄土高原民居——冬冷夏热,气候干燥。

(3)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民居――竹楼:终年高温多雨(湿热)o

(4)西亚、北非阿拉伯人的民居――平顶房(碉房):终年炎热干燥。

(5)北京的传统民居――四合院:冬冷夏热,风沙大。

(6)东南亚的传统民居――高脚屋:全年高温多雨(湿热)。

(7)新疆地区的传统民居一一平顶屋:气候干旱,降水稀少,风沙大。

【第四章第一节天气与气候】

1.天气是短时间的,多变的;气候是长时间的,稳定的。

2.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区,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为阴雨区。

4^多云■阴天个小附

北风(8〜12线)

西北风L/东北风

风向——风吹来的方向k'L"""

小中雨屣大阚夕雷电,冰雹

•»

风级——风力的强弱/J为MM

西南风雨I尔阳风

察小省

三三零案救忆四大雪

卜风(北风级)台风

L-J霜冻!!■风(西风5级)80

s浮尘小扬尘s沙生暴jQ强沙尘暴和

D特强沙尘暴

图5-3常用天气符号

【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1、气候的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气温指空气的温度,常用摄氏度(℃)表示。

2、气温的测量工具:百叶箱或者温带计。

第7页共15页

①通常一天要测量4次,一般在北京时间2时、8时、14时、20时。这4次气温的平均值即为日平均气温。

②月平均气温:将一月中每天的平均气温加起来,除以本月的天数。

③年平均气温:一年中各月平均气温的平均值。

3、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4、一年中,北半球气温,陆地L月最高,L月最低;海洋生月最高,二月最低。

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之差。

(补充:北半球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南半球相反,)

3、等温线越密集表示温差越大;等温线呈闭合状时,如果中心气温低,表示这里是低温中心;如果中心气温高则

是高温中心。

4、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①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气温逐渐降低;

②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不同。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③同纬度的陆地上,海拔高处气温低。

最炎热的大洲是非洲I;最热的地方:非洲撒哈拉沙漠;最寒冷的大洲是南极洲。

5、降水形成的条件: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和凝结核;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

受热膨胀形成雨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冷暖气团相遇

①对流雨:湿润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变冷凝结而形成的降水,叫对流雨。

②地形雨:湿润空气水平运动时,遇到山地“爬升”,温度下降,水汽凝结,在迎风坡产生的降水,叫地形雨。

③锋面雨:当冷暖空气相遇时,相对较轻的暖空气被迫“抬升”,冷却凝结而产生的降水,叫锋面雨。如梅雨。

8.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①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②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③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第8页共15页

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被称为世界雨极)

气温年变化曲线的判读:

①、最高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计算气温年较差;②、判断该低位于南半球还是北半球。

逐月降水量图的判读:

①各月降水量分配是否均匀;②哪个季节降水量多,哪个季节降水量少。

【第四章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一、地球形状(纬度位置)与气候

1、太阳高度角:是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简称太阳高度(<90°)

2、正午太阳高度角:正午时的太阳高度,太阳辐射最强。

3、太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最大,太阳辐射最强,一般是低纬度地区气温低,高纬度地区气温

五、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

1、因为地球与公转轨道面总保持66.5。的固定夹角,而且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使得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南北

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注:每年太阳直射点总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在南、北回归线上,太阳每年直射1次;在南、北回归线

之间的地区,太阳每年直射2次。

2、昼夜长短的变化

节气太阳直射点日期北半球南半球极地四周

夏至日北回归线6月22日昼最长,夜最短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极昼,南极圈及其以

南极夜

冬至日南回归线12月22日昼最短,夜最长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极夜,南极圈及其以

南极昼

春分日赤道3月21日昼夜等长昼夜等长昼夜等长

秋分日赤道9月23日昼夜等长昼夜等长昼夜等长

3、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③昼夜长短的变化;

④极昼极夜现象;⑤四季的更替;⑥五带的划分。

第9页共15页

4、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①昼夜更替;②产生时间差异,东边时间早,西边时间晚;③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二、海陆分布对气温的影响:

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北半球中纬度地区:陆地:月平均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1月;

海洋:月平均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8月,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2月;

距海近温差就小;距海远温差就大。

海陆分布对降水的影响:

①近海且能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的地区,降水多;②远离海洋的内陆,降水少;

③近海但受不到海风吹拂的地区,降水少。

三、地形地势与气候: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0.6℃/100m)

四、人类活动与气候

1、城市的“热岛效应”表现在:

城市中心城区的气温比郊区高,风速比郊区小;城市中心城区上升气流显著,雾和低云增多,降水偏多。

2、全球变暖: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CO口)过多,使全球气温升高。

危害:①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城市和岛屿;生物多样性减少;极端天气增多等。

措施:植树造林;开发清洁能源、新能源等。

3、臭氧层(O口)破坏:人类排放的氯氟化合物破坏高空臭氧层,导致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危及人类健康。

第10页共15页

【第五章第四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

珠布雨林',花热税毕m'4帐热钞午1«二候热俯冷浜'<帜

4710lift4710lift

1fPMRVi2巴吗科

io/m

6V1!,伦敦

1,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

气温:热带全年高温;寒带全年寒冷;温带四季分明。

热带:最冷月均温>15℃:亚热带:0℃<最冷月均温<15℃;温带、寒带:0℃<最冷月均温;

(注意: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均温>0℃)

2、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先以温定带,再以水定型。

热带的气候类型:

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典型地区气候特征自然景观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附近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终年高温多雨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的非洲中南部的热带草原(最为广终年高温,降水分干湿热带草原

南北两侧大),巴西高原两季

热带沙漠气候南北回归线经过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最为广大)、终年炎热干燥热带荒漠

的内陆地区和大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部

陆的西岸

热带季风气候亚洲的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终年高温,降水分旱、热带季雨林

雨两季

亚热带的气候类型:

第11页共15页

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典型地区气候特征自然景观

亚热带季风和季亚热带的大陆东岸中国东南部;美国东南部;巴夏季高温多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风性湿润气候西东南部;阿根廷、澳大利亚冬季温和少雨

东部沿海地区。

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的地中海沿岸夏季炎热干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大陆酉岸冬季温和多雨

温带的气候类型:

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典型地区气候特征自然景观

温带季风气候亚欧大陆温带地区亚洲独有:夏季高温多雨,冬温带落叶阔叶林

的大陆东岸中国秦岭-淮河以北、俄季寒冷干燥

罗斯东南部、朝鲜半岛

和日本群岛北部

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40°—欧洲西部终年温和湿润温带落叶阔叶林

60°的大陆酉岸:

温带大陆性气候中纬度的大陆内部亚欧大陆和北美洲冬冷夏热,随着降水量的变化,植被依

降水少,次出现:温带森林、温带森

气温年较差大,日林草原、温带草原、温带半

较差大荒漠、温带荒漠景观

亚寒带针叶林气亚欧大陆、北美大陆的北部冬季寒冷而漫长,亚寒带针叶林

候夏季温暖而短促,

全年降水少

寒带气候:

气候类型分布地区气候特征自然景观

苔原气候亚欧大陆和北美洲北冰洋长冬无夏,暖季短暂,苔群和地衣,间或有一些低

沿岸降水少矮耐寒的灌木丛

冰原气候南极洲、格陵兰岛和北极地终年严寒,降水稀少,多狂冰雪覆盖,几乎没什么植物

区其他岛屿风生长

高山高原气候:分布:中低纬度的高原山地;自然景观以垂直变化显著为重要特色,如青藏高原、安第斯山脉等。

4、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第12页共15页

90“90°

极地气候

7(),70°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海泮50°

性气候此色冬质/温带季风气候

性气候/

地中海气候35°

30"亚热带季风«候

热带沙漠气候25°

20,

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10“10。

热带雨林气候

苔原气候冰原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地中海气彳

温带季风气候V

热带沙漠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膜-一

热带草原气4图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o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的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M温带大陆性气候

(包括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区温带季风气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