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之古代诗歌题材分类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0/05/2C/wKhkGWehZVeAWYtEAAHSMV6uGMs082.jpg)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之古代诗歌题材分类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0/05/2C/wKhkGWehZVeAWYtEAAHSMV6uGMs0822.jpg)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之古代诗歌题材分类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0/05/2C/wKhkGWehZVeAWYtEAAHSMV6uGMs0823.jpg)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之古代诗歌题材分类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0/05/2C/wKhkGWehZVeAWYtEAAHSMV6uGMs0824.jpg)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之古代诗歌题材分类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0/05/2C/wKhkGWehZVeAWYtEAAHSMV6uGMs082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
古代诗歌阅读
02古代诗歌题材分类
近三年高考真题古代诗歌题材选用分布表
年份卷别篇名朝代作者体裁题材
新高考全国I卷答友人论学宋林希逸徒酬和赠答诗
新高考全国n卷湖上晚归宋林逋诗山水田园诗
2023
全国甲卷临江仙宋晃补之词送别诗
全国乙卷破阵子宋陆游词即事抒怀诗
新高考全国I卷《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宋魏了翁词即事抒怀诗
新高考全国II卷《送别》唐李白诗送别怀人诗
2022托物言志诗、
全国甲卷《画眉鸟》《画眉禽》宋欧阳修、文同诗
即事抒怀诗
全国乙卷《白下驿饯唐少府》唐王勃诗送别怀人诗
新高考全国I卷《寄江州白司马》唐杨巨源诗酬和赠答诗
新高考全国II卷《示儿子》宋陆游诗即事抒怀诗
2021
全国甲卷《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宋陈师道诗酬和赠答诗
全国乙卷《鹊桥仙•赠鹭鹭》宋辛弃疾词咏物言志诗
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代诗歌大致有送别怀人诗、羁旅思乡诗、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
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即事(景)抒怀诗、题画说理诗、干谒自荐诗、哲理思辨诗、酬和赠
答诗等几种类型。相同题材的诗歌,诗中的情感是相近的,手法是相似的。为此,从题材入手,
可取得“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的效果。
题材一送别怀人诗
名篇
《送友人》(李白)、《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联想
(1)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字样。
题材
(2)常见意象:“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满桥”
特征
等意象也常在送别怀人诗中出现)
(1)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2)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内容(3)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情感(4)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
(5)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注意:每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的集合体
⑴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情。如
常用《雨霖铃》。
技法(3)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或反衬)。如《送元二使安西》。
(4)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或口《芙
蓉楼送辛渐》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青溪口送人归岳州
刘长卿
洞庭何处雁南飞江英苍苍客去稀。
帆带夕阳千里没天连秋水一人归。
黄花裹露开沙岸,白鸟衔鱼上钓矶前。
歧路相逢无可赠,老年空有泪沾衣。
[注]钓矶:相传在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功成身退偕西施隐居于伏牛山中。后人追念其
兴越之功,把其临渊垂钓处改称“陶公钓矶7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这首诗既表达了送别时对友人的不舍,又抒发了自己一生无所成就的愧疚之情。通过
友人远去和“一人归”的情景抒写内心的孤寂愁苦,表明诗人惜别友人的不舍;借江滨的钓矶写
范蠡的功业,表达自己一事无成的愧疚与感慨。
[解析]分析思想情感既要关注题材,又要抓关键词语。标题中有“送”,含有离别的不舍和分
别的伤感。同时“老年”“空有”又表达了自己一事无成的感慨。
题材二咏物言志诗
名篇
《卜算子•咏梅》(陆游)、《石灰吟》(于谦)
联想
(1)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咏物诗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
题材
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蕴、精神进行吟咏。
特征
(2)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题目,或以“咏义X”“题XX”“义X吟”等为题目
(1)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内容(2)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
情感哀愁。
(3)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硬时弊,或冷嘲热讽
(1)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
常用
(2)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象征、拟人和对比。
技法
(3)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咏荔枝
丘浚①
世间珍果更无加,玉雪肌肤罩绛纱。
一种天然好滋味可怜生处是天涯。
荔枝叹(节选)
苏轼
十里一置②飞尘灰,五里一堤③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藕知是荔枝龙眼来。
[注]①丘浚:出生在海南岛琼山。②置:驿站。③攘:古代瞭望敌情的土堡这里指驿站。
这两首诗中,荔枝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以两诗的后两句为例简要分析。
【答案】①丘诗中的荔枝寄托了诗人对海南荔枝的嘉许推崇,寄托着诗人对海南故土的厚爱与
眷恋。海南荔枝之所以天生就具有一种无与伦比的甜美味道,是因为它长在得天独厚的海之角
天之涯,所以才能这样加倍招人喜爱和受人青睐。②苏诗中的荔枝表达了诗人对朝廷为饱口福
而草菅人命的批判与讽刺之情。苏轼描绘了一个劳民伤财的场面:倒在路旁坑谷中的人交杂重
叠,百姓都知道这些人是运送荔枝和龙眼的。
[解析]在丘诗中,三、四两句"一种天然好滋味,可怜生处是天涯",意思是荔枝具有天然的美
好滋味,因为它长在得天独厚的海之角天之涯,才能生就如此无与伦比的天然美质。作者就是海
南岛人,他非常喜爱家乡的特产荔枝,而由荔枝再想到家乡,丘诗中的荔枝寄托了诗人对海南荔
枝的嘉许推崇,寄托着诗人对海南故土的厚爱与眷恋。而在苏轼的笔下,荔枝则是朝廷劳民伤财、
草菅人命的象征。“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垠兵火催”,还以为是有什么军情大事,让百姓“颠
坑仆谷相枕藉”的居然只是“荔枝龙眼”。“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的意思是:路旁
坑谷中摔死的人交杂重叠,百姓都知道,这是运
题材三即事(景)抒怀诗
名篇
《短歌行》(曹操)、《登快阁》(黄庭坚)、《临安春雨初霁》(陆游)、《登岳阳楼》(杜甫)
联想
(1)诗歌中包含叙事或写景内容,重点在作者由所叙之事或所写之景而生发的感慨之情。
题材
即事抒怀偏重于叙事,即景抒怀偏重于写景,其重点都在“抒怀”。
特征
(2)标题往往有“即事”“即景”“抒怀”等词
(1)寄情山水,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内容(2)表现作者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情趣。
情感(3)抒写政治上的失意和对世事的感慨。
(4)对现实的愤慨、不满及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
(1)比喻、拟人、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常用(2)叙事写景的表现手法有:①虚实结合;②衬托(以动衬静、以乐衬哀);③侧面描写的运
技法用;④白描与细节描写。
(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直抒胸臆;②展开想象,寄托情感;③借景抒商委婉抒情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雪诗
张孜
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
其中豪贵家,捣椒①泥四壁。
到处熬②红炉,周回下罗哥。
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
醉唱玉尘飞,困融香汗滴。
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
[注]①椒:植物名,古人常以椒末和泥涂抹墙壁,使房间温暖芳香。②懿:燃烧。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案】①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豪贵家”的愤怒痛恨和对“饥寒人”的深切同情。②全诗采用
对比手法,描写长安城大雪纷飞之时,“豪贵家”纵情宴乐、生活奢靡,“饥寒人”却是受冻受
苦,温饱可忧。诗歌突出表现了阶级对立的社会问题,表达了作者对贫富悬殊、世道不公的愤懑
之情。
[解析]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在长安的见闻,采用对比手法,诗人用大部分篇幅描绘豪富家的生活,
与“饥寒人”的生活进行对比,表达作者的情感。诗分三层:头两句为一层,点明时间、地点、
环境;中八句为一层,揭露了“豪贵家”征歌逐舞的豪奢生活;末两句为一层,写“饥寒人”的贫
苦。分析情感可扣住诗歌的最后两句。“岂知”表达了对百姓的同情,同时也有对“豪贵家”的
痛恨。在分析表现手法时,要结合全诗,诗歌中既有对富人生活的描绘,又有对饥寒人的描绘,
二者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题目。
阮郎归
欧阳修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栖”。
阮郎归
赵彦端
岁寒堂下两株梅。商量先后开。春前日绕一千回。花来春未来。
冰可断,玉堪裁。寒空无暖埃。为君翻动腊前酷。酒醒香满怀。
请赏析这两首词的画线句在描景及表达情感方面的不同。
【答案】①欧词用“豆”和“眉”来形容梅和柳,比喻贴切,观察细致;“日长蝴蝶飞”与前一
句,动静结合,“青梅”“柳”“蝴蝶”等多意象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生动画面,反衬抒情主人公
内心深处的寂寞苦闷和思念之情,情感蕴藉。②赵词以“梅”为意象,用拟人手法,写堂前的两
株梅花商量着谁先开谁后开,极具画面感和生活情趣,表达了词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解析]“青梅如豆柳如眉”,此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把“青梅”比作“豆”,把“柳”比作“眉”,
比喻形象生动,贴切自然,观察细致;“日长蝴蝶飞”是动态描写,前一句是静态描写,前后动静
结合,“青梅”“柳”“蝴蝶”等多意象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生动画面,梅子结于枝头清晰可见,
柳叶也已非“陌头柳色”之鹅黄新绿,而是已长如女子修修黛眉。以外物的变化,暗示时光的流
逝,叹怨远人“可怜春半不还家”。“日长”正是“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之意,无伴、失伴
倍觉时光难熬。而蝶又双飞,追绕花丛之间,愈发惹动相思之情,情感蕴藉。“岁寒堂下两株梅。
商量先后开”,写堂下两株梅花商量着谁先开谁后开。赵词以“梅”为意象,“商量”运用拟人
手法,赋予两株梅花人的情感动作等,极具画面感和生活情趣,“商量先后开”是词人的想象,
这想象富有灵气,又包含着词人的生活情趣表达了词人对梅花的喜爱。
题材四酬和赠答诗
名篇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联想
题材⑴所作为送亲怀友的作品,或表谢意(含婉拒),或表深情,或表心志。
特征(2)从题目上来看,有“酬”“和”“赠”“次韵”“答”等字眼
(1)表达长辈对晚辈的关怀、勉励。
内容(2)表达晚辈对长辈的敬重,对高洁品格的赞美,等等。
情感(3)表达同窗亲友之间共勉共励之情,或寄托友情、亲情之思。
(4)表达对某事、某物的看法,表明自己的情志
⑴直抒胸臆。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常用
(2)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或比兴、借助景物描写等手法委婉表达自己的情感。
技法
(3)运用联想想象、对写或虚写等手法,想象对方的生活,表达对对方的思念之情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再次韵寄子由①
黄庭坚
想见苏耽②携手仙,青山桑柘冒寒烟。
麒麟堕地思千里,虎豹憎人上九天。
风雨极知鸡自晓,雪霜宁与菌争年。
何时确论倾樽酒,医得儒生自圣颠③?
[注]①本诗创作于元丰四年(1081),黄庭坚外任吉州太和县令。前一年,苏轼遭“乌台诗
案”之祸,谪居黄州。苏辙也受到牵连,被贬至筠州。黄庭坚的兄长黄大临与苏辙甚为友善,因
而赠诗劝慰。黄庭坚步黄大临的诗韵写了几首诗,此诗即其中的一篇。次韵,和诗的一种方式,
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子由,苏辙的字。②苏耽,传说中汉末的仙人。③自圣颠,
把自己当成是圣人的癫狂病。
诗歌尾联应如何理解?请从诗歌的艺术手法和思想情感等方面简要说明。
【答案】①尾联意为:何时才能跟您樽酒相倾,认真地研究一下,用什么方法医治我们自大的癫
狂病?②尾联运用反语,苏辙和自己胸怀壮志,诗人却说有自大的癫狂病,这是运用反语将愤懑
化为谐谑,更加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两人不被执政者理解和重视的愤懑之情XD尾联以问作结,
言尽而情长,诗人问何时能与苏辙相对而饮,表达了诗人对两人相逢的期待和与友人相隔一方
的感伤。
[解析]首先理解尾联的含意,“何时确论倾樽酒,医得儒生自圣颠?”意为:何时才能跟您樽酒
相倾,认真地研究一下,用什么方法医治我们自大的癫狂病呢?其中“确论”意为精确地议论,
“自圣颠”指把自己当成是圣人的癫狂病。这是一种反语的表达,语含否定、讽刺以及嘲弄,
充满强烈的感情色彩。同时,以问作结,把上面所说的都称作“自圣颠”,即把对理想的向往、
对权贵的蔑视,说成是把自己当作圣贤的一种狂态、狂情,以退为进,化不满为谐谑,在谐谑中含
着更深的愤激,说明他和苏辙不能被执政者理解,以此突出时代给予他们的心灵上的创伤。
[读懂诗歌]
想到苏耽这与我携手相好的仙人,家在青山之中,桑田柘地冒出阵阵寒烟。麒麟一生下来,
就想着要驰驱千里;而虎豹却把守着天门,害怕人登到九重天上。尽管风雨凄凄,我仍相信雄鸡
还是要守时报晓的;在严冬的霜雪中,岁寒的松柏又何必跟那些菌子去争年寿短长呢?几时才能
跟您樽酒相倾,认真地研究一下,用什么方法医治我们这些人的自大癫狂病呢?
题材五山水田园诗
名篇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插秧歌》(杨万里)
联想
(1)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田园诗主要指以农
题材
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
特征
(2)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
(1)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表达对劳动场面和劳动人民的赞美或思归之情。
(2)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内容
(3)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
情感
“⑷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
⑸对现实不满,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写景的表现手法有:①白描与工笔;②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内外远近的顺
常用
序;③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④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
技法
象之景);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
⑶常用的抒情方式: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②以乐景写哀情(反衬)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归田园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二)
欧阳修
南风原头吹百草,草木丛深茅舍小。
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肥蚕食饱。
老翁但喜岁年熟,饷妇安知时节好。
野棠梨①密啼晚莺,海石榴②红唯山鸟。
田家此乐知者谁?我独知之归不早。
乞身当及强健时,顾我蹉吃已衰老。
田园乐七首(其六)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注]①棠梨:一种野梨,落叶乔木。②海石榴:又名赤丹,茶花的一个品种。
⑴鉴赏“野棠梨密啼晚莺,海石榴红嚷山鸟”两句。
⑵同样是描写田园生活,两首诗表达的感情有何异同?
【答案】(1)作者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初夏小满时节农家生活的闲趣画面:野梨
花开颜色如雪,耳畔黄莺啼叫婉转;石榴花开艳丽如霞,山中小鸟喝啾鸣叫。这两句诗色彩对比
强烈,视听结合,对仗工整,音韵和谐。
[解析]“野棠梨密啼晚莺,海石榴红嚷山鸟”描写初夏景色,视听结合,色彩艳丽,写出了农家
生活的闲趣。“野棠梨密”描写野梨花开,一个“密”字给人层层叠叠之感,写出花朵的繁盛,
这是视觉上的享受;“海石榴红”描写海石榴花开,一个“红”字侧重写海石榴花如火如霞的颜
色,给人眼前一亮的视觉感受。这两种花朵一红一白,色彩对比鲜明,惹人喜爱。而“啼晚莺”
和“嚷山鸟”则是从听觉角度描写初夏晚景,黄莺在密密的野梨花中藏身,只是偶尔传出几声莺
啼;火红的海石榴花中也不时传来婉转的鸟鸣。鸟儿虽未现身,却更惹人遐思。且鸟儿的鸣叫恰
恰衬出环境的安适寂静,切合山村田园风光。有花有鸟,颇似一幅工笔画,且对仗工整,音韵和谐。
⑵同:两诗都表达了对自然的喜爱和对农家生活的向往。异:王维的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质
朴的山野生活和闲适田园生活浓浓的依恋、珍视和喜爱;欧阳修的诗描绘了一幅惬意、淳朴的
农家生活画,流露出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羡慕与向往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历尽沧桑的感慨
和自己没有及早归隐的遗憾和懊悔。
[解析]先看王维的诗。诗歌首先写桃花、柳丝、莺啼,捕捉住春天富于特征的景物,展现一派
柳暗花明的景象。深红浅红的花瓣上略带隔夜的雨滴,色泽更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弥散着
冉冉花香;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更袅娜迷人。因为有“宿雨”,所以有“花
落”。花落就该打扫,然而“家童未扫”。未扫非不扫,乃是因为清晨人尚未起。无人过问满地落
花的情景,别有一番清幽的意趣。这正是王维所偏爱的境界。“未扫”二字无意得之,毫不着力,
浑然无迹。末了写到“莺啼”,莺啼却不惊梦,山客犹自酣睡,这正是一幅“春眠不觉晓”的入
神图画。此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质朴的山野生活和闲适田园生活浓浓的依恋、珍视和喜爱。
再看欧阳修的诗。诗歌从初夏田野的南风写起,再写到小小茅舍在草木丛中掩映,颇有隐居的野
趣;再写到农家生活,麦穗初齐,桑叶正肥,一家人正在辛勤地劳作,老翁凭借多年经验知道今年
丰收在望,而来送饭的妇人也知道今年时节不错,再加上玩耍的稚子,吃得饱饱的蚕儿,处处呈
现出一片和乐而富有生机的美好画面。再加上花朵盛开,鸟鸣婉转,给这幅画面勾勒出一片美丽
而富有生机的背景。诗歌描绘了一幅惬意、淳朴的农家生活画。从中我们能够探查到诗人对农
家生活的喜爱、羡慕与向往之情。而“我独知之归不早”与“顾我蹉花已衰老”则表达了历尽
沧桑的感慨和自己没有及早归隐的遗憾和懊悔。由此可见两诗都表达了对自然
题材六边塞征战诗
名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燕歌行并序》(高适)、《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联想《使至塞上》(王维)
(1)标题中往往有“行”“军”“征”“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
(2)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大漠、雨雪、长云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玉门
题材
关、黄河、阴山、楼兰、孤城、边关、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战马等),异
特征
域类(羌笛、琵琶、胡琴等),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
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1)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
(2)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内容(3)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
情感(4)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
(5)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
(6)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喜爱
(1)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
常用
(2)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的手法。
技法
(3)意境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的手法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以
弯弓辞汉月②,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③,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④。
[注]①渭桥:位于唐代长安西北渭水上。②辞汉月:指离开京城。③星芒:指旌头星的光芒。
星芒尽:指战争结束。④霍嫖姚:霍去病,曾做过嫖姚校尉。
作者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塑造了将士们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①侧面烘托。首联写奔驰的骏马、催马前进的鞭声,从侧面衬托将士们斗志昂扬、杀
敌心切的形象特点。②细节描写(动作描写)。颔联通过弯弓搭箭的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表现
将士们的神勇无比、英勇矫健。③巧妙用典。尾联表现战士们明知血战凯旋后只能有将军一人
图入麟阁,仍因能报效国家而感到自豪和满足。用霍去病建功立业的典故突出将士们报效国家
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献身精神。
[解析]前两句意思是:骏马像一阵旋风驰骋,战士们鸣鞭纵马出了渭桥。首句写战马飞奔,有如
风驰电掣。写“骏马”实际上是写驾驭骏马的健儿们,写马壮是为了借喻兵强。借奔驰的骏马、
催马前进的鞭声,从侧面烘托将士们斗志昂扬、杀敌心切的形象特点。三、四句意思是:背着弓
箭辞别了汉地的明月(京城),在战场上弯弓射箭打败了胡人。“出渭桥”和“辞汉月”,指出军
队的出发点和行军路线。“出渭桥”而“鸣鞭”,正所谓快马加鞭,进一步烘托出健儿们的急切
心情,也渲染了军事任务的紧迫和唐军士气的旺盛。气势雄浑,大有高唱入云之势。“弯弓”“插
羽”是动作描写,表现将士们的神勇无比。“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意思是:功成之后,在麒
麟阁的功臣像中,却只有霍嫖姚的画像。麟阁,即麒麟阁,汉代阁名,在未央宫中。汉宣帝时曾绘
十一位功臣像于其上,后即以此代表卓越的功勋和最高荣誉。霍嫖姚,指霍去病,汉武帝时大将,
曾任“嫖姚校尉”。这两句用典,写战士们明知血战凯旋后只能有将军一人图入麟阁,仍因能报
效国家而感到自豪和满足。功业不朽不一定必须画像麟阁,这更能体现战士们的英雄主义和献
身精神。
题材七咏史怀古诗
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蜀相(杜甫)、
联想《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
题材(1)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作者的
特征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2)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XX(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
(1)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如:《贾生》(李商隐)。
内容
(2)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如:《蜀相》(杜甫)。
情感
“(3)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2)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如:
常用
《扬州慢》(姜夔)。
技法
⑶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如:《赤壁》(杜牧)。
(4)衬托,作者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如:《扬州慢》(姜夔)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京口怀古
戴叔伦
大江横万里,古渡渺千秋。
浩浩波声险苍苍天色愁。
三方①归汉鼎,一水限吴州。
霸国②今何在?清泉长自流。
[注]①三方:指魏、蜀、吴三国。②霸国:指历史上割据江左的国家。
请赏析尾联“霸国今何在?清泉长自流”。
【答案】①感慨历史变迁、自然永恒。借“霸国”抒发兴衰感慨,借“清泉”写自然永恒。②
使用了设问、对比手法,引发读者思考。一问一答,引发人们对历史兴亡的深思。将自然永恒与
朝代更迭做对比,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③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感慨古人古迹荡然无
存是虚写,眼前的流水是实写。④采用融情于景的手法。以“清泉”作结,让人回味无穷。
[解析]“霸国今何在?清泉长自流”,历史上那些称霸一方的国家如今在哪里呢?只看到清泉默
默地流淌着。借“清泉”与“霸国”抒发兴衰感慨,感慨历史变迁、自然永恒。从修辞角度分
析,尾联使用了设问的修辞,引发读者思考。一问一答,引发人们对历史兴亡的深思。“霸国”是
短暂的,“清泉长自流”意味着时间是永恒的,采用了对比手法,把朝代更迭与自然永恒做对比,
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霸国今何在?”是站在京口,想到了历史中那些称霸一方的国家,
属于虚写;“清泉长自流”是作者亲见,属于实写。实写眼前的流水,虚写古人古迹荡然无存,
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本诗采用了以景结情(融情于景)的手法,以“清泉长自流”作结。在
提出“霸国”如今何在的疑问后,以景作结,似答非答,更进一步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
恒的感慨,让人回味无穷。
题材八羁旅思乡诗
名篇
《登高》(杜甫)、《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涉江采芙蓉》、《次北固山下》(王湾)
联想
(1)诗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
题材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
特征(2)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西楼、
高楼、危楼、危栏
(1)天涯漂泊羁旅之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
内容(2)望尽天涯怀人之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情感⑶羁旅他乡的忧怨悲愤。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
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忧怨愤慨之情
(1)借景抒情(或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常用(2)以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
技法(3)对面落笔。
(4)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题目。
夜过邵伯湖
李东阳
苍苍雾连空,冉冉月堕水。
飘飘双鬓风,恍惚无定止。
轻帆不用楫,惊浪长在耳。
江湖日浩荡,行役方未已。
羁栖正愁绝,况乃中夜起。
诗歌是如何表现羁旅之愁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①开头两句用湖中夜景的浩大开阔来衬托诗人羁旅的孤独。②中间四句以描写行程的
艰险烘托羁旅之愁。③最后四句直接抒商表达对羁旅生活的无限厌倦。
[解析]题干要求分析“如何表现”,说明要分析运用的抒发情感的方式;“羁旅之愁”说明要
分析这种生活的具体内涵。这是一首记录行程的诗,这是理解诗歌的关键。前两句写景,很明显
是
题材九题画诗
名篇
《惠崇春江晓景》(苏轼)、《墨梅》(王冕)
联想
题材(1)画家或鉴赏者根据绘画的内容有感而作之诗。
特征(2)标题中常有“题”字或作品名称等字眼
(1)表达对作画者高超技艺的赞赏;
内容
(2)表达对画中所画景物的喜爱;
情感
(3)借画抒发个人的志向
(1)托物言志。比如王冕的《墨梅》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
的高尚情操。
常用
(2)化静为动。运用联想写活画面中的景与人,使之跃然纸上,如在眼前。
技法
(3)变无为有(虚实结合)。题画诗可写画面上没有的内容,以弥补画面上的缺失。
(4)借题发挥。作者借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即借画咏志,使画面更生动
【对点训练】
❿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题王右丞①山水障②二首(其一)
张祜
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
日月中堂见,江湖满座看。
夜凝岚气湿,秋浸壁光寒。
料得昔人意,平生诗思残。
[注]①王右丞:王维。②障:屏障,此处指屏风。
诗人是如何表现王维画作之高妙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①伏笔和铺垫:以“咫尺匠心难”为后文写画作高超做铺垫。②侧面描写:颔联通过观
者感受到的自然之美,表现画作之高妙。③联想与想象,化静为动:颈联是虚写,是诗人的想象之
景,赋予静态画面动态美感,以此说明画作境界之高妙。④反衬:尾联以“诗思残”反衬画作技
艺高超,难以用言语表达。
[解析]本诗是一首题画诗,诗歌借对王维画的观感,通过侧面描写、铺垫、化静为动、联想想
象以及衬托等手法,表达了对王维绘画技艺之高、境界之深的赞美。“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
是说把自然之妙付诸笔端文字容易,但是画在咫尺大小的画作之中确实非常难。首联起笔,交代
了写文容易,绘画难,为后文表现“山水障”画的精妙做了铺垫,埋下伏笔。“日月中堂见,江湖
满座看”是说画中有日、月、山、水。咫尺之间表现如此多、如此宏大的景象,而且通过画作,
即使观者坐于厅堂之上也可感受到自然之美。极言画作之惟妙惟肖,让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
中。诗人没有直接描写景物特色,而是通过观者的感受,从侧面表现王维绘画技术之高妙。“夜
凝岚气湿,秋浸壁光寒”是说,诗人夜观屏障,看到画中仿佛凝结雾气,瞬间秋意弥漫。本联是虚
写,是诗人的想象之景,化静为动,把静态的画面以动态来呈现。同时让人产生浓浓的秋意,可见
王维绘画境界之高妙。“料得昔人意,平生诗思残”意思是诗人虽然懂得画家的心境,但是却无
法用诗句表达出来,这正好与首联中“精华在笔端”形成一层对照,以“诗思残”反衬出王维画
作之高妙。
题材十干谒自荐诗
名篇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望海潮》(柳永)
联想
(1)标题中往往含有“奉呈”“奉赠”“投赠”“献”“上”及显贵的官名(姓)等字眼。
题材
(2)诗风不同,意象不定。朱庆余的温婉含蓄,多生活类意象;孟浩然的恳切朴素,多阔大
特征
类意象……
(1)对自己才华的自信。
内容
(2)积极入仕的急切心情。
情感
(3)对推荐者才干的赞美。
(4)潇洒旷达、傲视权贵的态度。
(5)贫贱骄人、悲愤难鸣的心情。
(6)命运多舛、出身寒微、无所依托的苦闷
(1)比喻。登龙门、折桂喻登第;落羽比喻落第;飞鸟、良马喻己;“凤池”即凤凰池,指
禁苑、朝廷或中书省。
(2)对比。孤鸿燕雀相比,衬托高洁之志;凤凰与蚂蚁相比,显示双方地位悬殊。
常用(3)双关。干谒诗大都具有表里双层意蕴,其表层意蕴常取自比喻性的意象或描述性的意
技法象;而里层意蕴则取自象征性的意象。
(4)化用典故,比如借用贾谊、姜太公、周文王等旧事,表现自身处境,或表达渴望被任用
之情;也可化用古人诗句、言语表达情感。
(5)借景抒情。借四海升平之景表达对显贵的赞美
【对点训练】
❿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赠徐安宜①(节选)
李白
白田②见楚老,歌咏徐安宜。
清风动百里,惠化闻京师。
浮人若云归,耕种满郊岐。
游子滞安邑,怀恩未忍辞。
翳③君树桃李,岁晚托深期。
[注]①徐安宜:江苏安宜县令徐某。②白田:在今江苏宝应县城西南。③翳:遮掩,荫蔽。
本诗运用多种手法来“歌咏”徐安宜请选三种做简要赏析。
【答案】①运用侧面描写手法,通过楚老、浮人、游子等人物,侧面“歌咏”徐安宜;②通过夸
张的手法,歌咏徐安宜教化之风遍及百里;③采用比喻的手法来“歌咏”,将桃李比作受关心的
人,夸奖徐安宜培养和关心他人。
[解析]①侧面描写手法。“白田见楚老,歌咏徐安宜”意思是“我在白田渡见到不少老人,他们
都在歌颂你的事迹”,“浮人若云归,耕种满郊岐”意思是“外乡的人都来你县安居,到处开垦
耕种”,“游子滞安邑,怀恩未忍辞”意思是“游荡在外的我,暂居在安邑,蒙受着你的关怀与恩
爱,真不忍心跟你辞别”。这几句通过楚老、浮人、游子等人物,侧面“歌咏”徐安宜。②夸张
的手法。“清风动百里,惠化闻京师”意思是“全县都风闻你的清廉,朝廷也都知道你的治理业
绩”。“百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住房屋租赁合同范例
- 2025年度智慧园区视频监控系统集成合同
- 农田机器维修合同范本
- 业主物业合同范本
- 别墅石材装修合同范本
- 冻库合同范本
- 交通疏解合同范本
- 业务咨询合同范本
- epc工程总承包合同范例
- 住房包工合同范本
- 2025版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育人合同3篇
- 自动化设备项目评估报告模板范文
- DB32T 4969-2024大型医用设备使用监督管理平台基础数据采集规范
- 2025年广东广州市海珠区官洲街道办事处政府雇员招聘5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道路交通安全法》课件完整版
- 初中2025教学工作计划
- 2024年度市政工程项目三方合作协议3篇
- 【大学课件】机电设备管理技术概论
- (2024)甘肃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推拿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STP营销战略概述》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