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人教新课标第二册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3/0C/35/wKhkGWegRDKAILfpAAHYbNcVrRk636.jpg)
![2025年人教新课标第二册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3/0C/35/wKhkGWegRDKAILfpAAHYbNcVrRk6362.jpg)
![2025年人教新课标第二册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3/0C/35/wKhkGWegRDKAILfpAAHYbNcVrRk6363.jpg)
![2025年人教新课标第二册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3/0C/35/wKhkGWegRDKAILfpAAHYbNcVrRk6364.jpg)
![2025年人教新课标第二册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3/0C/35/wKhkGWegRDKAILfpAAHYbNcVrRk636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人教新课标第二册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如图为高等动物神经系统的局部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B.刺激图中1、2、3、4四处,均能引起肌肉收缩C.刺激3处时,兴奋部位膜内外电位为外正内负D.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2、图一是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胚芽鞘弯曲的情况(弯曲角度用A表示);图二是生长素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作用示意图。由此我们可以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在b点时,A具有最大值B.当生长素浓度小于b点浓度时,随生长素浓度的增加A逐渐减小C.只有生长素浓度高于c点浓度时,生长素才会抑制胚芽鞘的生长D.由图二可知生长素对于胚芽鞘的生长作用具有两重性3、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A.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B.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结构基础和作用方式都不一样C.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是机体调节生命活动的重要方式D.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互协调发挥作用,以体液调节为主4、5-溴尿嘧啶(5-BU)是胸腺嘧啶的类似物,可取代胸腺嘧啶。5-BU能产生两种互变异构体,一种是酮式,一种是烯醇式。酮式可与A互补配对,烯醇式可与G互补配对。在含有5-BU的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得到少数突变型大肠杆菌,突变型大肠杆菌中的碱基数目不变,但(A+T)/(C+G)的碱基比例不同于原大肠杆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5-BU诱发突变的机制是阻止碱基配对B.培养过程中可导致A//T对变成G//C对,或G//C对变成A//T对C.5-BU诱发突变发生在DNA分子复制过程中D.5-BU诱发突变的机制是诱发DNA链发生碱基种类替换5、关于姐妹染色体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产生于分裂间期,消失于分裂后期B.—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C.所含遗传物质通常相同D.共用一个着丝粒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6、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的特点是A.作用时间比较长B.作用范围比较局限C.反应速度比较慢D.主要通过激素传递信息7、下图1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根生长影响的示意图;图2表示某横放植物根的生长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图2所示植物的根竖直放置,则图1所示的含义仍然适用B.当b侧生长素浓度为C点所对应的浓度时b侧细胞仍能伸长生长C.由图可知,某浓度的生长素对根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的作用效果D.若a侧生长素的作用效果对应E点,则b侧生长素的作用效果对应EC段8、关于体液调节的特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与神经调节相比,调节速度较缓慢,作用时间较长B.通过体液运送调节因子C.调节因子都是由内分泌腺产生的D.与神经调节相比,调节作用范围较广泛9、新技术的建立和应用对生物学发展至关重要。下列技术(或仪器)与应用匹配正确的是()A.PCR技术——扩增蛋白质B.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C.光学显微镜——观察叶绿体的基粒D.花粉离体培养——培育单倍体植物10、最近,可以抵抗多数抗生素的“超级细菌”引人关注,这类细菌含有超强耐药性基因NDM-1,该基因编码金属β-内酰胺酶,此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是A.定向突变B.抗生素滥用C.金属β-内酰胺酶使许多抗菌药物失活D.通过染色体交换从其它细菌获得耐药基因评卷人得分三、实验题(共9题,共18分)11、为了验证小鼠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既与来自胸腺的T细胞有关;也与来自骨髓的B淋巴细胞有关,科研人员做了如下实验:
(1)实验步骤:
①切除小鼠的胸腺;并用大剂量X射线照射去胸腺的小鼠,使小鼠完全丧失免疫功能。
②把完全丧失免疫功能的小鼠平均分为三组;甲组,乙组,丙组。
③给甲组小鼠输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给乙组小鼠输入___________________;给丙组小鼠同时输入来自胸腺和骨髓的淋巴细胞。
④一段时间后;检测小鼠的免疫功能的恢复状况并记录。
实验结果:
①甲组小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乙组小鼠细胞免疫功能不能恢复;但产生抗体的功能得到一定恢复。
③丙组小鼠免疫功能全部恢复。
实验结论:小鼠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既与来自胸腺的T细胞有关;也与来自骨髓的B淋巴细胞有关。
(2)免疫系统中免疫活性物质是由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产生的发挥免疫功能的物质。12、为研究IAA(生长素)对番茄子房发育成果实的调节;科研人员做了系列实验。
(1)科研人员将处于花蕾期的番茄花分成4组进行实验;处理及结果见下表。
。组别。
1组。
2组。
3组。
4组。
实验。
授粉。
未授粉。
处理。
不涂抹IAA
不涂抹IAA
在子房上涂抹IAA
在花柄上涂抹IAA
果实平均重量(g)
4.1
0
5.3
0
①1组番茄发育成果实,其子房生长所需的生长素主要来自发育中的_____________
②比较___________组实验结果;表明子房发育成果实需要IAA。
③依据3、4组实验结果,推测IAA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述推测;科研人员认为芽产生的生长素并不用于调节子房发育成果实。为此,科研人员建立了图1所示的研究模型。请利用该模型,完成验证该推测的实验方案并预期结果。
。
放射性检测结果比较。
3H-IAA
NPA
a段。
b段。
c段。
d段。
I组。
施加。
施加。
I组
II组。
?
?
注:NPA为生长素运输阻断剂。
①l组中施加3H-IAA和NPA部位应分别位于图1的____________处。(填图1中的数字序号)
②组“?”处的处理从左到右依次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请在表中填写a、b、c段的预期结果。____________
(3)为进一步研究IAA对果实发育的调节作用;科研人员将处于花蕾期的番茄花分成4组,实验处理及各组所结果实平均重量如图2所示(图中“+”表示在花柄处施加NPA,“-”表示未进行该处理。)
据图2分析,授粉后在花柄处施加NPA导致番茄不能结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均能产生生长素,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抑制果实发育。13、当盆栽植物平放时;根会向地生长而茎则背地生长,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与茎生长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若生长素浓度为a和b时(a<b),对茎的生长促进效果相同,现测得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b,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为_______。
(2)根的向地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_________。现有生长状况相同的某新鲜植物插条若干、生根粉(生长素类似物)及蒸馏水,请设计实验,通过观察插条生根的数目验证生长素的该生理作用特性(写出简要的实验设计思路并预测结果,施加生长素的方法不作要求)_______。14、甲和图乙分别表示单侧光和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植物根和茎生长的影响。请分析并回答问题。
(1)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些部位,__________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2)据图甲可知,该植物幼苗的茎已表现出向光性,且测得其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n(如图乙所示),则其向光侧生长素浓度范围是_________。
(3)据图乙可知,根和茎对生长素反应的灵敏程度依次为______,据此推测根的向光侧和背光侧分别对应图乙中的____点,根的背光生长现象体现了生长素的作用具有__________特点。
(4)有同学设计如下实验验证“植物根尖产生的生长素在幼根处进行极性运输”,请绘图表示实验组结果并标注说明。
_____
(5)若先用某种抑制剂(不破坏IAA、不影响细胞呼吸)处理实验根尖切段,再重复(4)实验,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接受琼脂块中均检测不到放射性,则该抑制剂的作用机理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15、为探究“萌发的小麦种子中生长素的含量”,取胚芽鞘尖端下部的切段(4mm)若干,均分为8组,分别浸入7种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和萌发种子提取液(待测样液)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24h后,测量每组切段平均长度,结果见下表。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生长素浓度(mg/L)
待测样液
0
0.001
0.01
0.1
1
10
100
切段平均长度
10
6.5
6.8
8.2
10
12
10
5.5
(1)上述实验遵循的原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填两项),由上述结果可初步判断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最适浓度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确定待测样液中的生长素浓度是0.lmg/L还是10mg/L;请根据上述实验原理及方法,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测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为了研究生长素的作用与不同组织细胞;细胞年龄的关系;某研究团队以豌豆为实验材料设计了以下实验。请完善实验步骤并分析实验结果。
(1)取10只培养皿,依次贴上A水、A1、A5、A10、A100、B水、B1、B5、B10、B100的标签(注:1;5、10、100的单位为ppm)。按标签名注入20ml相应浓度的IAA溶液、蒸馏水。
(2)选择生理状况相似的30棵豌豆幼苗按图一所示切取等长的A段和B段并纵劈。将纵劈后的A;B各3段分别置于同一浓度的A、B培养皿中。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果分析:
①A组切段在5ppm和10ppm的IAA溶液中呈现凸形弯曲,如图二所示,这表明该浓度IAA对豌豆幼苗上部表皮细胞伸长的促进作用_____(大于、等于、小于)上部薄壁细胞,由此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同浓度的IAA溶液中,A切段弯曲的情况和程度又有所不同,说明生长素的作用与________有密切关系。
③在5ppm和10ppm的IAA溶液中,B切段的弯曲程度小于A切段,推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17、图甲表示燕麦幼苗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图乙表示将一株燕麦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状况。请回答:
(1)由图甲可知,对于不同的器官来说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________;对于同一器官来说,生长素的作用与浓度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乙中a侧生长素浓度大于________mol/L,b侧生长素对根生长的效应是________。
(3)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2,4D溶液浓度对月季枝条生根的影响,首先按照步骤配制了一系列浓度梯度的2,4D溶液,然后选择插条、分组编号、浸泡枝条、适宜条件培养,得到实验结果如丙图所示。由图可确定促进月季枝条生根的最适2,4D溶液浓度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果________(填“能”或“不能”)体现两重性。18、如图为某种植物扦插枝条经不同浓度IAA浸泡后的生根结果(新生根粗细相近);对照组为不加IAA的清水。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实验目的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组IAA浓度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实验结果是否体现了LAA对根生长作用的两重性?请回答并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实验的实验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另一种植物,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19、生长素(IAA);赤霉素(GA)和细胞分裂素(CTK)均能促进植物根的生长;为研究IAA、GA和CTK的组合使用对根生长的促进效应是否高于单独使用的效应。请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提出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材料与用具:长势相同的插枝若干,适宜浓度的IAA溶液,适宜浓度的GA溶液,适宜浓度的CTK溶液,烧杯若干。(要求与说明:不考虑实验过程水分蒸发对溶液浓度的影响;不考虑溶液体积对实验的影响;实验条件适宜)请回答:
(1)实验思路:(实验分组用表格形式)_____________
(2)若三种激素作用具有相互促进效应,请预测并用文字描述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四、非选择题(共3题,共18分)20、据图所示的植物生长状况回答:
(1)图中植物茎的背地性生长现象;_____(能/不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2)在图中a、b;c、d四处;生长素浓度高的是___。细胞生长较快的是____。
(3)从图中的现象说明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与生长素浓度有一定关系;对不同________影响也不一样。
(4)生长素促进生长,一般地说,只限于____浓度,如果浓度_____就会抑制生长。21、请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并回答问题:
日前;美国的艾利森(JamesP.Allison)教授与日本的本庶佑(TasukuHonjo)教授提出的癌症免疫治疗成为继手术;化疗、放疗后又一种新的治疗方式,两位科学家因此获得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癌细胞是发生了遗传变异等病理变化的自体细胞;由于表面物质发生改变可被T细胞识别并清除,也可能因此发生免疫逃逸。
基于T细胞的监控清除功能;为避免其失控攻击正常细胞,这种特异性免疫会受到严格控制。本次诺贝尔奖的“主角”——CTLA-4和PD-1(称为免疫系统的检查点),是防止T细胞失控的“刹车”。
CTLA-4是T细胞表面的一种膜蛋白;用于抑制T细胞的增殖。艾利森开发了一种可以与CTLA-4结合并抑制其作用的抗体,通过该抗体阻断CTLA-4从而松开T细胞的“刹车”,并促使自身的免疫系统重新攻击癌细胞。临床研究显示,该疗法对晚期黑色素瘤效果显著。
PD-1是T细胞表面的另一种膜蛋白。正常细胞表面存在相应的膜蛋白受体PD-L1;当PD-1和PD-L1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时,T细胞就不会攻击该细胞。本庶佑教授的科研团队发现,很多癌细胞中PD-L1的表达量都有一定的上升,癌细胞表面的PD-L1在一定程度上会骗过T细胞的识别,降低被攻击的概率。
如同其他癌症治疗方法一样;基于免疫检查点的癌症免疫治疗也会引起一些副作用。随着现代生物医学技术研究与应用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将不断提升该疗法的治疗效果和改善不良反应的发生,实现人类长期抑制;甚至治愈癌症的梦想。
(1)本文讨论的生物学话题是__________。
(2)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______;在光学显微镜下可看到其__________发生显著变化。
(3)机体免疫系统清除癌细胞;主要依靠特异性免疫中的________免疫,其中________细胞可与癌细胞密切接触并使之裂解死亡。
(4)结合材料;基于PD-1免疫检查点的作用机理和特点,请提出针对癌细胞或者T细胞进行操作的治疗思路。____
(5)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上文中的治疗方法可能引发的副作用有_________。22、人体内激素分泌量过多或不足都会对机体有害;体内有一系列机制维持激素在血液中含量的相对稳定。下图表示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垂体细胞、甲状腺细胞及它们分泌的激素之间的关系。请回答有关问题:
(1)激素B是________;激素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
(2)人在处于寒冷时血液中激素C的含量将会____________,这是由于激素A、B的含量_________所致。
(3)在激素的作用机理中;通常将激素的作用对象细胞称之为靶细胞。
①激素A能识别并精确作用于垂体细胞,是因为垂体细胞膜上有_________。
②垂体细胞的分泌物作用的靶细胞除本图所示的甲状腺细胞以外,还可以是__________。
③如果分泌细胞为甲状腺细胞,那么靶细胞能否为垂体细胞?__________。
(4)胰岛素由__________细胞分泌;在调节血糖浓度这个功能方面,与胰岛素作用起拮抗(功能相反,如促进和抑制)作用的激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1题,共6分)23、下图表示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请观察后据图回答:
(1)促进芽生长的生长素最适浓度是___________M,生长素的这一浓度对根生长的效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生长的效应是________________,对芽生长的效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
(3)B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生长的效应是_________________。
(4)由图可知,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不同,灵敏度由高到低依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D【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图中3、4都是轴突,2是突触小体,神经元a可通过突触将兴奋传递到肌肉,但神经元b不能将兴奋传递至肌肉。
【详解】
A;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方式单向传递;A错误;
B;刺激图中1、2、3处;均符合兴奋产生与传递的调节,能引起肌肉收缩,刺激4处,兴奋不能逆突触传递到肌肉,B错误;
C;刺激3处时;兴奋部位由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此时膜内外电位为外负内正,C错误;
D、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兴奋的产生与传递,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图,找出图中的4个突触结构,分析突触的类型有:轴突-胞体型和轴突-树突型,理解兴奋在神经元间单向传递的原因: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2、A【分析】【分析】
图1:胚芽鞘弯曲程度越大;A越小。实验设计需遵循对照原则,欲证明生长素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应设计空白对照组。图2:横坐标以上的部分代表促进作用,横坐标上的点代表既不促进也不抑制,而横坐标以下部分(C点以后)代表抑制作用。
【详解】
A.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在b点时;促进作用最大,胚芽鞘一侧生长最快,其弯曲程度最高,A具有最小值,A错误;
B.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在b点时,促进作用最大,胚芽鞘一侧生长最快,其弯曲程度最高,A具有最小值。因此,当生长素浓度小于b点浓度时;随生长素浓度的增加A逐渐减小,B正确;
C.横坐标以上的部分代表促进作用;横坐标上的点代表既不促进也不抑制,而横坐标以下部分(C点以后)代表抑制作用,C正确;
D.由图2曲线可知;低浓度生长素促进生长,高浓度生长素抑制生长,即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D正确;
因此;本题答案选A。
【点睛】
注意生长素浓度生理作用的两重性理解——在低浓度范围(图示为小于d),促进生长;在高浓度范围(大于d),抑制生长;二者均能够体现,才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特点。3、D【分析】【分析】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详解】
AC;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是机体调节生命活动的重要方式;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如体温调节,A、C正确;B、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作用方式是反射;体液调节的结构基础是体液运输,作用方式是激素--特定的组织细胞,B正确;
D;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互协调发挥作用;通常是神经调节占主导,D错误。
故选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和联系。4、A【分析】【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5-溴尿嘧啶(5-BU)是胸腺嘧啶(T)的结构类似物,DNA复制时,酮式可与A互补配对,代替T作为原料,烯醇式可与G互补配对,代替C作为原料,故导致(A+T)/(G+C)的碱基比例不同于原大肠杆菌,所以碱基种类发生了替换。
【详解】
据题意可知;5-BU诱发突变的机制是诱发DNA链发生碱基种类替换,A错误;D正确;5-BU可以取代胸腺嘧啶与A配对,且酮式可与A互补配对,烯醇式可与G互补配对,因此培养过程中可导致A//T对变成G//C对,或G//C对变成A//T对,B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变异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属于基因突变,发生在DNA复制的过程中,C正确。
【点睛】
解题时首先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信息“酮式可与A互补配对,烯醇式可与G互补配对”,其次要对选项进行对比,最终选取正确答案。5、B【分析】【分析】
有丝分裂各时期的变化特点:
(1)间期: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染色质丝螺旋化形成染色体;核仁解体,核膜消失,细胞两极发出纺缍丝,形成纺锤体.
(3)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两侧都有纺缍丝附着;并牵引染色体运动,使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这个时期是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同时注意赤道板并不是一个具体结构,是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分向两极的两套染色体形态和数目完全相同.
(5)末期: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出现新的核膜和核仁,出现细胞板,扩展形成细胞壁,将一个细胞分成二个子细胞.
【详解】
A;姐妹染色单体产生于分裂间期DNA复制后;消失于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后,A正确;
B;姐妹染色单体是复制关系;而不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两条染色体,B错误;
C;姐妹染色单体是复制关系;所以含有的遗传物质通常相同,C正确;
D;姐妹染色单体是复制关系;共用一个着丝粒,仍属于一条染色体,D正确。
故选B。
【点睛】
对于同源染色体概念的理解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6、A:C:D【分析】【分析】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特点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详解】
A;体液调节的作用时间比较长;A正确;
B;体液调节的作用范围比较广泛;B错误;
C;体液调节的反应速度比较慢;C正确;
D;激素属于信号分子;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可见,体液调节主要通过激素传递信息,D正确。
故选ACD。7、A:B【分析】【分析】
据图分析,图1中A、B、E、F四点对应生长素促进生长,其中E、B促进作用相同;C点既不促进也不抑制;D抑制生长。图2中,由于重力作用,a点生长素浓度低于b点,由于根对生长素比较敏感,所以a点促进生长,b点抑制生长。
【详解】
A;若图2所示植物的根竖直放置;则图1所示的含义照样适用,A正确;
B、当b侧生长素浓度为C点所对应的浓度时,b侧细胞仍能伸长生长;B正确;
C;由图可知;某浓度的生长素对根只能产生一种作用效果,C错误;
D、若a侧生长素的作用效果对应E点,则b侧生长素的作用效果对应于CD;D错误。
故选AB。8、A:B:D【分析】【详解】
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作用时间。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点睛】
A.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速度较缓慢,作用时间较长,A正确;
B.体液调节通过通过体液运送调节因子;B正确;
C.体液调节的调节因子有激素;二氧化碳等化学物质;并不都是内分泌腺产生的,C错误;
D.神经调节作用范围比较局限;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作用范围较广泛,D正确。
故选ABD。9、B:D【分析】【详解】10、B:C【分析】【详解】
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抗生素对细菌起选择作用,抗生素的滥用使耐药性基因频率增强,B正确。基因NDM1编码的金属β内酰胺酶使抗菌药物失活,从而表现出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C正确。细菌是原核生物,无染色体,D错误。三、实验题(共9题,共18分)11、略
【分析】【分析】
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
【详解】
(1)由于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都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把完全丧失免疫功能的小鼠平均分为三组,甲组;乙组和丙组。给甲组小鼠输入来自胸腺的T细胞,由于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细胞免疫功能恢复,又由于没有B淋巴细胞,故不能产生抗体;给乙组小鼠输入来自骨髓的B淋巴细胞,由于小鼠体内只有B淋巴细胞,没有T淋巴细胞,小鼠细胞免疫功能不能恢复,但由于B淋巴细胞分化为效应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功能得到一定恢复;给丙组小鼠同时输入来自胸腺和骨髓的淋巴细胞,既有B淋巴细胞,又有T淋巴细胞,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全部恢复,丙组小鼠免疫功能全部恢复。
(2)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免疫系统的功能是防卫、监控和清除。
【点睛】
本题结合实验,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上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和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准确判断甲和乙小鼠的变化情况,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解析】来自胸腺的T细胞来自骨髓的B淋巴细胞细胞免疫功能恢复,但不能产生抗体免疫细胞其他细胞12、略
【分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长素对果实发育的影响的相关知识。正常的子房的发育所需生长素;主要来自发育的种子,子房本身也产生少量生长素,如果生长素浓度过高,会抑制子房发育,导致不能结实。
【详解】
(1)①1组正常授粉;种子正常发育,合成IAA,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
②第2组未授粉;不涂抹IAA,不结果,第3组子房涂抹IAA,果实重量大于正常授粉的,表明子房发育成果实需要IAA;
③第3组子房涂抹IAA;果实重量大于正常授粉的,第4组实验花柄涂抹IAA,不结果,说明IAA不能从花柄运输到子房;
(2)①因要验证芽产生的生长素不用于调节子房发育成果实,故I组中施加3H-IAA应该在芽处;NPA是阻断生长素运输的,故施加部位应位于靠近芽的下面;
②II组的处理应该是施加3H-IAA,不加NPA,使3H-IAA能往下运输;故从左到右依次应为施加;不施加;
③因I组施加3H-IAA和NPA,NPA阻断3H-IAA往下运输,故3H-IAA在a段积累,bd段没有,II组施加3H-IAA,不加NPA,故3H-IAA可以往下运输,bd段均有,但不往c段运输,因此3H-IAA的含量是:a段:I组〉Ⅱ组,b段:I组〈Ⅱ组;c段:I组=Ⅱ组;
(3)据图2分析;授粉后在花柄处不施加NPA,生长素能运走一部分,种子能正常发育,产生的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果实较重;未授粉;施加NPA的,果实也发育,但比较轻,说明子房本身也合成少量生长素;授粉后在花柄处施加NPA,NPA阻断了生长素运走,造成子房的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了果实发育,导致番茄不能结果实。
【点睛】
解答本题关键是抓住NPA能阻止生长素运输,结合题设实验条件,推测实验结果,分析原因。【解析】种子2、3从花柄运输到子房1和2施加、不施加a段:I组〉Ⅱ组b段:I组〈Ⅱ组c段:I组=Ⅱ组发育的种子和子房NPA阻断生长素由花柄运出,导致子房生长素浓度过高13、略
【分析】【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植物的激素调节。要求学生熟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以及会分析根的向地性生长;茎的背地性生长的原因。
(1)由于促进根生长的最适浓度为10-10mol/L,而促进茎生长的最适浓度为10-8mol/L。生长素由于重力作用分布不均匀,近地侧生长素浓度比远地侧浓度高。由于根与茎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对生长素敏感程度高于茎)。所以茎的近地侧比远地侧促进生长作用强,茎向上弯曲生长。而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较高抑制生长,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较低促进生长,因此根与茎生长出现差异。若生长素浓度为a和b时(a
(2)根的向地生长(根的近地侧抑制生长;远地侧促进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若验证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至少需要设计三个组,一个组为低浓度生长素促进生长,一个组为高浓度生长素抑制生长,第三个组添加蒸馏水作为对照。实验设计思路:将生根粉溶于蒸馏水得到高;低浓度的两种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将新鲜的植物插条均分为3组,分别施加等量两种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另一组施加等量蒸馏水作为对照,培养相同时间后观察插条生根的数量。(或配置一系列浓度梯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必须有高、低浓度及对照组,合理即可)
预测结果:高浓度组生根的数量小于对照组,低浓度组生根的数量大于对照组。【解析】根与茎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对生长素敏感程度高于茎)0~a两重性实验设计思路:将生根粉溶于蒸馏水得到高;低浓度的两种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将新鲜的植物插条均分为3组,分别施加等量两种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另一组施加等量蒸馏水作为对照,培养相同时间后观察插条生根的数量。(或配置一系列浓度梯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必须有高、低浓度及对照组,合理即可)
预测结果:高浓度组生根的数量小于对照组,低浓度组生根的数量大于对照组。14、略
【分析】【分析】
根据图甲可知;茎具有向光生长的特性,其背光侧生长大于向光侧,根具有背光生长的特性,其背光侧生长小于向光侧;据图乙可知,根和茎对生长素敏感度不同,根对生长素敏感程度大于茎.
【详解】
(1)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在这些部位,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2)据图甲可知,该植物幼苗的茎已表现出向光性,其向光侧生长小于背光侧,由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低于背光侧,若其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n(如图乙所示),则其向光侧生长素浓度比背光侧小,且生长程度也小于背光侧,故向光侧生长素浓度范围是小于m(0<向光侧生长素浓度
(3)据图乙可知,根和茎对生长素反应的灵敏程度依次为根>茎,由于生长素在单侧光的影响下;向背光侧运输,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但生长程度却小于向光侧,说明在根的背光侧,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其生长,故据此推测根的向光侧和背光侧分别对应图乙中的A;B点,根的背光生长现象体现了生长素在高浓度下抑制生长,低浓度下促进生长,即其具有两重性特点。
(4)M为根的形态学上端,生长素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即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向形态学下端。实验目的为验证“植物根尖产生的生长素在幼根处进行极性运输”,故自变量为形态学上端的位置变化,故实验组应该设计为:
(5)IAA的极性运输为主动运输;该抑制剂不破坏IAA也不影响细胞呼吸即不影响能量供应,而经其处理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接受琼脂块中均检测不到放射性,故最大可能影响了载体蛋白的作用,进而推测抑制剂与运输IAA的载体结合。
【点睛】
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1)产生部位:主要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2)运输
(3)分布部位: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解析】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色氨酸小于m(0<向光侧生长素浓度茎A、B两重性抑制剂与运输IAA的载体结合15、略
【分析】【分析】
根据实验课题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因变量是切根平均长度,并且无关变量包括:侧芽的数目;溶液处理的时间等无关变量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因此应保持相同且适宜,生长素浓度为0作为对照组,生长素浓度为100时,对应的切根平均长度小于对照组,故体现了生长素的抑制作用,其余生长素浓度对应的切根平均长度均大于对照组,故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
【详解】
(1)生长素浓度为0mg/L的一组作为对照组,其他组属于实验组,据表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浓度,因变量是切根平均长度,并且无关变量包括:侧芽的数目、溶液处理的时间等无关变量,因此上述实验遵循的原则有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在生长素浓度为0~1mg/L时,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升高,促进作用逐渐增强;生长素浓度为1〜10mg/L时;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升高,促进作用逐渐减弱,因此最适浓度范围应在0.1~10mg/L之间。
(2)生长素浓度为0作为对照组;生长素浓度为100时,对应的切根平均长度小于对照组,故体现了生长素的抑制作用,其余生长素浓度对应的切根平均长度均大于对照组,故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所以能体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3)为确定待测样液中的生长素浓度是0.1mg/L还是10mg/L,可以将待测样液稀释,重复上述实验。若切段长度小于10mm(切段比原来的短),则待测样液中生长素的浓度为0.1mg/L;反之就为10mg/L。【解析】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0.1mg•L-1〜10mg•L-1能本实验既体现了低浓度促进生长,也体现了高浓度抑制生长(或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既表现出促进作用,也表现出抑制作用)将待测样液稀释,重复上述实验(注:稀释倍数不能超过100倍)若切段长度小于10mm(切段比原来的短),则待测样液中生长素的浓度为0.1mg•L-1;反之则为10mg•L-116、略
【分析】【分析】
结合题图可知;切段的弯曲生长与否取决于薄壁细胞和表皮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
【详解】
(3)该实验在进行了分组;编号、处理后;要将各培养皿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各切段的生长状况。
(4)①由图示可知;切段弯向内侧即薄壁细胞一侧,说明切段的外侧即表皮细胞的生长快于薄壁细胞的生长,表明该浓度IAA对豌豆幼苗上部表皮细胞伸长的促进作用大于上部薄壁细胞,由此得出结论:不同组织细胞对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反应不同(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组织细胞的影响不同)。
②不同浓度的IAA溶液中;A切段弯曲的情况和程度又有所不同,说明生长素的作用与浓度有密切关系。
③由于A切段位于幼苗上部;B切段位于幼苗下部,所以A切段的细胞年龄小于B切段。在5ppm和10ppm的IAA溶液中,B切段的弯曲程度小于A切段,推测原因是生长素的作用与年龄有关,A切段的细胞年龄小于B切段,对生长素的反应更为敏感,所以弯曲程度大于B切段。
【点睛】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部位的生理作用可能不同,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部位的生理作用可能不同。【解析】将各培养皿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各切段的生长状况大于不同组织细胞对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反应不同(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组织细胞的影响不同)浓度生长素的作用与年龄有关,A切段的细胞年龄小于B切段,对生长素的反应更为敏感17、略
【分析】【分析】
分析甲图,图示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生长的影响,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敏感、芽其次,生长素促进根、芽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分别是10-10mol/L、10-8mol/L。分析乙图,将一株燕麦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由于受到重力因素的影响,故a点的生长素浓度高于b点。分析丙图,丙图为探究2,4-D溶液浓度对月季枝条生根的影响结果图示,据图可知,2,4-D溶液浓度在10-12mol/L~10-9mol/L之间时,对月季枝条生根都是促进作用,2,4-D溶液浓度在10-8mol/L时为抑制作用;据此分析。
【详解】
(1)由图甲可知,生长素促进根、芽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分别是10-10mol/L、10-8mol/L;故对于不同的器官来说,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不同;对于同一器官来说,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生长素促进生长,超过这一范围则抑制生长。
(2)由于受到重力作用,乙图中b侧生长素浓度小于a侧,a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根的生长,结合甲图可知,a侧生长素浓度大于10-8mol/L,b侧生长素对根生长的效应是促进作用。
(3)由图可知,2,4-D溶液浓度在10-11mol/L~10-10mol/L之间促进生根效果最好,所以促进月季枝条生根的最适2,4-D溶液浓度的范围是10-11mol/L~10-10mol/L;当2,4-D溶液浓度在10-12mol/L~10-9mol/L之间时促进生根,2,4-D溶液浓度在10-8mol/L时抑制生根;所以该试验结果能体现两重性。
【点睛】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生长素及其类似物的作用,要求学生能结合曲线图,明确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能正确判断不同浓度处理下生长效应,难度不大。【解析】不同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超过这一范围则抑制生长10-8促进10-11~10-10mol/L能18、略
【分析】【分析】
IAA是植物激素的一种;生长素在浓度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高时则会抑制生长。
(1)
通过对比清水组和不同生长素浓度下的某种植物扦插枝条的平均生根数量和平均根长;该实验的实验目的为探究不同浓度IAA对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或探究(索)IAA促进(某种植物)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2)
由图可知;三个实验组设置的梯度共为400mg/L,每个梯度的浓度差为200mg/L,A组的IAA浓度为100mg/L,故B组IAA浓度应为300mg/L,与对照组相比,在实验浓度范围内,IAA对扦插枝条生根只有促进作用,因此不能体现出IAA对根生长作用的两重性。
(3)
由于不同植物对IAA的敏感程度不相同,故本实验的实验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另一种植物。【解析】(1)探究(索)IAA促进(某种植物)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探究不同浓度IAA对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
(2)300mg/L否;与对照组相比,(在实验浓度范围内)IAA对扦插枝条生根只有促进作用,因此不能体现出IAA对根生长作用的两重性。
(3)不同植物对IAA的敏感程度不相同(“IAA促进不同植物生长最适浓度不同”)19、略
【分析】【详解】
试题分析:这个实验的实验目的是研究IAA;GA和CTK的组合使用对根生长的促进效应是否高于单独使用的效应;从这句话中我们可分析出自变量植物激素的种类,因变量是插枝生根的总长度。另外实验必须遵守的原则:①设置对照原则:②单一变量原则;③平行重复原则。实验的特性:对照,统一性质.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讨论结果。
(1)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
①取烧杯若干均分为7组;编号为①②③④⑤⑥⑦;
②实验分组:
表:IAA、GA和CTK单独和组合处理对插枝生根的影响的实验分组
(说明:“√”表示加入试剂;其他表格设计形式若合理也可给分)
③按上述分组;在各培养瓶中分别加入适量且等量的相应试剂以及等量的插枝,将各烧杯放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
④每天测量这些枝条上根的总长度;并记录;
⑤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
(2)若三种激素作用具有相互促进效应;三种激素同时使用时根的总长度最大,其次为任两种激素同时使用,总长度最小的是单独使用任意一种激素。
【点睛】对于实验题,我们在解答的时候首先要理顺解题思路,弄清实验的原理、实验的方法,以及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把握住设计实验时应遵循的科学性原则、对照原则和无关变量等量的原则进行综合分析和解答。【解析】①取烧杯若干均分为7组;编号为①②③④⑤⑥⑦
②实验分组:
表:IAA、GA和CTK单独和组合处理对插枝生根的影响的实验分组
(说明:“√”表示加入试剂;其他表格设计形式若合理也可给分)
③按上述分组;在各培养瓶中分别加入适量且等量的相应试剂以及等量的插枝,将各烧杯放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
④每天测量这些枝条上根的总长度;并记录。
⑤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3种激素同时使用时根的总长度最大,其次为任两种激素同时使用,总长度最小的是单独使用任意1种激素。四、非选择题(共3题,共18分)20、略
【分析】【分析】
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大于茎,在重力条件下会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详解】
(1)当植物水平放置时,由于重力的作用,使b的生长素向d点移动,因此d点是高浓度促进生长,b点是低浓度促进作用减弱;不能体现两重性。
(2)由于根、和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对生长素更敏感,由于重力的作用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在根部c侧由于生长素浓度过高而抑制生长,a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因此a侧长得快,c侧长得慢,所以植物的根向地生长;由于茎对生长素较不敏感,在茎部d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作用强,b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作用小,因此d侧长得快、b侧长得慢,植物的茎背地生长。因此由于重力的作用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图中a、b;c、d四处;生长素浓度比较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构建高情商的职场沟通方式
- 环境因素对结构动力学的长期影响分析
- 2024-2025学年高中生物 第三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四节 遗传信息的表达和蛋白质的合成说课稿3 浙科版必修2
- 2023二年级数学上册 2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加法第3课时 进位加说课稿 新人教版
- 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十章 极地地区说课稿1 (新版)新人教版
- 2023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难忘小学生活-中期交流与指导配套说课稿 新人教版
-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化学 第4章 化学反应与电能 第1节 第2课时 化学电源说课稿 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 生态农业与现代科技结合的商业模式创新
- 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危机预警机制
- 校园网络的智能化改造及网络安全对策
- 2025大连机场招聘109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5-2030年中国电动高尔夫球车市场运行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 物流中心原材料入库流程
- 河南省濮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长沙市2025届中考生物押题试卷含解析
- 2024年08月北京中信银行北京分行社会招考(826)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文艺美学课件
- 中药炮制学教材
- 常见肿瘤AJCC分期手册第八版(中文版)
- 电气第一种第二种工作票讲解pptx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