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1.“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筦库,悉隶三司。”此中心官制对应的朝代是()A.汉 B.唐 C.宋 D.明2.“漕粮”是指我国封建时代由东南地区漕运京师的税粮。宋代把当时的漕粮支出分为三份,“两份在军旅,一份在冗粮”。这客观上反映出宋代()A.中心集权加强存在局限 B.中心政府统治积贫积弱C.经济重心移至东南沿海 D.经济发展呈现失衡状态3.陆游在《岁暮感怀以余年谅无几休日怆已迫为韵》一诗中写道:“在昔祖宗时,风俗极粹美。人材兼南北,争论忘彼此。谁令各植党,更仆而迭起,中更夷狄祸(金灭北宋),此风犹未已……”该诗旨在抨击两宋时期()A.政有夷狄之风 B.淳朴民风败坏C.官吏贿赂盛行 D.官场党同伐异4.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限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5.在宋朝,中心政府设转运使主管路级行政区的财赋,除宋神宗元丰改制时外,宋朝始终没有放弃对转运使财赋运转的审计权,而且南宋还采纳逐级申报财政的方法来对转运使进行监督。这表明在宋朝()A.中心以转运使监督地方行政长官 B.政府重视完善地方监察体系C.财权是中心限制地方的重要手段 D.中心注意对地方的财政支持6.宋代宰相祖辈任官状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状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上表据学者探讨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淌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7.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直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当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A.转运使 B.兵部员外郎 C.知府 D.枢密副使8.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960年1005年1038年1044年1125年1127年1140年1141年北宋建立宋辽订立澶渊之盟西夏建立宋夏达成和议金灭辽金灭北宋南宋取得郾城大捷南宋与金订立和议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斗争状态B.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C.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D.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气消长9.宋代军队战斗力低下,与辽、西夏、金的斗争往往付出肯定的代价议和,最终被少数民族所灭。然而,历史学家陈寅恪对宋代文化赐予极高赞誉,称“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开拓创新的史学著作,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确属中国文化之珍宝。由此观之,宋代()A.文武兼备 B.重文轻武 C.重武轻文 D.以文驭武10.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宋辽之间、宋夏之间“和议”共同点的是()A.缓解了双方的斗争状态 B.宋朝都需缴纳“岁币”或“岁赐”C.导致了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共处11.年号是常用的纪年方式。它可以用来指称皇帝,如雍正皇帝;也可以用来表示历史事务,如“贞观之治”。下列选项符合后一种用法的是()A.辛亥革命 B.商鞅变法 C.靖康之变 D.光武中兴12.苏辙在《栾城集》中写道:“(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养精蓄锐,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出现该局面的主要缘由是()A.民族融合加强 B.宋、辽边疆开设榷场C.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D.岳家军的反抗1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回答问题。材料宋太祖赵匡胤本为后周殿前都点检,960年,奉命御辽。到达陈桥驿时,发生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王朝,史称“陈桥兵变”。对“陈桥兵变”,宋初众说纷纭,《太祖实录》亦语焉不详。宋太宗赵匡义命重修《太祖实录》,说:“史官之职,固在善恶必书,无所隐讳”,“太祖之事周朝也,尽力王室,中外所知。至于大宝(皇位),非有意也”。太宗特地指出,时值契丹入侵,太祖率兵出击,一日醉卧帐中,众将士云集,强拥太祖为皇帝,此乃时势所趋,并非人力所为。今人探讨认为,赵匡胤制造辽(契丹)与北汉联兵南下的假情报,宰相范质等人不明真相,匆忙派遣赵匡胤率诸军北上抵挡。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弟赵匡义等受意发动兵变,将士们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天子。——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等(1)依据材料,概括说明宋太宗对“陈桥兵变”的说明与今人探讨的结果有何不同。(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宋太宗重修《太祖实录》关于“陈桥兵变”记载的缘由。14.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二宋真宗亲撰《励学篇》,宣扬“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材料三宋朝科举考试图:(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宋朝统治者实行什么政策?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有何影响?(2)材料三中宋朝科举考试的人数大大增加,其缘由是什么?产生了什么作用?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汉代实行三公九卿制,汉武帝时期,中朝决策机构形成,此时没有政事堂、三司的称谓,故A项错误;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宰相是三省长官,与“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不符,故B项错误;明代废丞相,故D项错误。2.答案:A解析:依据题目中“宋代把当时的漕粮支出分为三份,‘两份在军旅,一份在冗粮’”得出,北宋加强中心集权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现象,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学问题目中的现象客观上加强了中心集权,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学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而题目中“‘漕粮’是指我国封建时代由东南地区漕运京师的税粮”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3.答案:D解析:“中更夷狄祸”反映的是金灭北宋,没有体现政有夷狄之风,故A项错误;“在昔祖宗时,风俗极粹美。人材兼南北,争论忘彼此。谁令各植党,更仆而迭起”体现了北宋初期任人唯贤、言论开放、风俗粹美,但现在结党营私(谁令各植党),导致风俗败坏,因此材料与淳朴民风败坏无关,由此解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贿赂问题,由此解除C项。从材料中“人材兼南北”到“谁令各植党”可知D项正确。4.答案:A解析:通过材料可知,募兵制使北宋政府驾驭了大量军队,而且兵士待遇较为优厚,这对于政府来说是不小的财政负担,故A项正确。北宋积贫积弱,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斗争中处于劣势,故B项错误。宋朝收地方的兵权、行政权和财权强化了中心对地方的限制,故C项错误。募兵制并不能加剧社会贫富分化,故D项错误。5.答案:C解析:宋代设置通判监督地方行政长官,故A项错误;材料中对转运使的审计和监督体现了政府对地方财政权的限制而不是完善地方监察体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宋朝始终……财赋运转的审计权,南宋还……方法来对转运使进行监督”说明中心通过驾驭地方财权来达到限制地方的目的,即财权是中心限制地方的重要手段,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心支持地方,故D项错误。6.答案:B解析:材料中从北宋到南宋,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的宰相人数在削减,世家大族影响减弱,故A项错误;随着宋代科举制的发展,材料中无官职记录的平民子弟担当宰相的人数增加,从而跻身于社会上层,加强了社会阶层的流淌,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宰相的祖辈任官状况,与其权力改变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宋代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淌,功能加强,而不是弱化,故D项错误。7.答案:D解析:转运使是宋代在地方设置的机构,负责将地方的财政收入集中到中心,不“位同宰相”,故A项错误;兵部员外郎隶属于兵部,与宰相无关,故B项错误;知府是当时地方的行政首领,故C项错误;当时在中心设枢密院,负责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因此枢密副使“位同宰相”,故D项正确。8.答案:D解析:通过表格可以看出:各政权之间既有斗争又有和平,各个政杈也出现了不同的改变。分析选项,A项“始终处于斗争状态”与材料不符。北宋960年建立,1127年灭亡,由此解除B项。辽在1125年灭亡,由此解除C项。D项正确,选D。9.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宋代军队战斗力低下,因此不是文武兼备,由此解除A项。C项表述与史实相反,由此解除C项。宋代是统兵与调兵分别,而不是以文驭武,由此解除D项。B项正确,选B。10.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学问,辽宋夏金时期是我国民族政权并立时期,其间宋和少数民族政权的斗争不断,最终都以和议结束,如澶渊之盟、宋金议和等,这些和议包括了大规模的斗争结束,不过宋王朝每年都要缴纳“岁币”或“岁赐”,因此A、B两项是其共同点,由此解除。和议之后,双方互开边市,和平相处,由此解除D项。辽和宋以兄弟相称,夏向宋称臣,没有形成南北对峙局面。11.答案:C解析:A项是运用干支纪年;B项是运用人名;D项是运用谥号,只有C项“靖康”是宋钦宗的年号。12.答案:C解析:材料中“蕃”指的是契丹族,“与朝廷和好年深”是从1005年的澶渊之盟起先,澶渊之盟是宋朝“守内虚外”政策的必定产物。宋与辽之间主要是民族对抗而不是融合,由此解除A项。B项是表现而不是缘由,由此解除B项。岳家军反抗的是金而不是辽,由此解除D项。13.答案:(1)宋太宗:宋太祖被拥护为皇帝,是顺应天意。今人:宋太祖策划了此次兵变,意在夺取皇位。(2)缘由:“陈桥兵变”得国,无法隐瞒;以官修史书的方式确定兵变的性质;宣扬宋太祖忠义;彰显宋朝政权的合法性。解析:本题结合“陈桥兵变”考查史学理论。(1)材料中宋太宗对“陈桥兵变”的说明是“此乃时势所趋,并非人力所为”,表明他认为宋太祖被拥护为皇帝,是顺应天意;而今人探讨的结果是“赵匡胤弟赵匡义等受意发动兵变”,认为宋太祖策划了此次兵变,意在夺取皇位。(2)依据材料“史官之职,固在善恶必书,无所隐讳”可知宋太宗深知此事已经无法隐瞒,同时也希望通过官修史书的方式确定兵变的性质;依据“太祖之事周朝也,尽力王室,中外所知”可知宣扬宋太祖忠义;依据“此乃时势所趋,并非人力所为”可知彰显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