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课件-【中职专用】高一语文诗词古文同步备课课件(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_第1页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课件-【中职专用】高一语文诗词古文同步备课课件(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_第2页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课件-【中职专用】高一语文诗词古文同步备课课件(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_第3页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课件-【中职专用】高一语文诗词古文同步备课课件(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_第4页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课件-【中职专用】高一语文诗词古文同步备课课件(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过华清宫绝句杜牧目录学习目标一导入新课二解释题目三走近作者四目录写作背景五整体感知六诗歌主旨七艺术特色八第一部分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杜牧的生平及创作背景。2、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理解诗中“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第二部分导入新课提问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最为繁荣吗?对,唐朝。那么,你们知道唐朝是如何走向衰败的吗?是杨贵妃的红颜祸水,还是统治者的骄奢淫逸?今天,我们就跟随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来探讨这个问题。第三部分解释题目题解:《过华清宫绝句》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短句、绝诗,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绝句来源于汉及魏晋南北朝歌谣,名称大约起于南朝。各家对其解释并不一致,有人以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乐传唱。绝句由四句组成,分为律绝和古绝,其中律绝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六言绝句较为少见。题解:《过华清宫绝句》

华清宫,唐代宫殿名。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华清宫,在骊山上。开元十一年初置温泉宫,天宝六年改为华清宫。”题解:《过华清宫绝句》

华清池为温泉汤池。远在周代时是露天汤池,名“星辰汤”,秦时在此建“骊山汤”,北周武帝令大冢宰文护建造“皇汤池”。唐时即在此大规模修建宫苑,初名“汤泉宫”,后改“温泉宫”。唐玄宗时,“治汤井为池,环山列宫殿”,建造了“华清宫”,而华清宫内的汤池,亦名为“华清池”。第四部分走近作者生平介绍: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朝文学家,宰相杜佑之孙。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人。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

大和年间,考中进士,起家校书郎,历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监察御史、宣州团练判官、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左补阙、史馆编撰、司勋员外郎,外放黄、池、睦、湖等州刺史。晚年长居樊川别舍,世称杜樊川。大中六年,去世,时年五十。

性情刚直,不拘小节,不屑逢迎。自负经略之才,诗文均有盛名。文以《阿房宫赋》为最著,诗作明丽隽永,绝句诗尤受人称赞,世称小杜。与李商隐齐名,合称“小李杜”。文学成就:代表作《泊秦淮》《江南春》《赤壁》《题乌江亭》等,脍炙人口。年轻时,好读兵书,注解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又著《罪言》《战论》《守论》《原十六卫》等文论当代兵事。会昌三年(843年),昭义军叛乱,上书宰相李德裕,讨论用兵之法,为德裕采纳。著有《樊川文集》。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樊川诗集注》《樊川文集》。第五部分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唐玄宗在位期间虽然开创了开元盛世,但晚年却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疏于朝政。他为了满足杨贵妃的口腹之欲,不惜劳民伤财地从远方运送荔枝等珍稀水果。这些行为不仅加剧了社会矛盾,也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使唐朝陷入了长达八年的内战之中。

写作背景

《过华清宫绝句》创作于晚唐时期,这一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社会动荡和衰落。杜牧在创作这组诗时,正处于宦海浮沉的时期,他对民间的疾苦有着深刻的了解,也对统治者的奢侈无度和不关心民生疾苦的现象深感不满。

第六部分整体感知

过华清宫绝句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⑴华清宫:《元和郡县志》:“华清宫在骊山上,开元十一年初置温泉宫。天宝六年改为华清宫。又造长生殿,名为集灵台,以祀神也。”⑵绣成堆:骊山右侧有东绣岭,左侧有西绣岭。唐玄宗在岭上广种林木花卉,郁郁葱葱。⑶千门:形容山顶宫殿壮丽,门户众多。次第:依次。注释⑷红尘:这里指飞扬的尘土。妃子:指杨贵妃。乐史《杨太真外传》: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新唐书·李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唐国史补》:“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然方暑而熟,经宿则败,后人皆不知之。”按:此或为写意之作,意在讽刺玄宗宠妃之事,不可一一求诸史实。在唐代,岭南荔枝无法运到长安一带,故自苏轼即言“此时荔枝自涪州致之,非岭南也”(《通鉴唐纪》注)。而荔枝成熟的季节,玄宗和贵妃必不在骊山。玄宗每年冬十月进驻华清宫,次年春即回长安。《程氏考古编》亦辨其谬,近人陈寅恪亦复考证之。⑸知是:一作“知道”。诗歌翻译

在长安回头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山顶上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

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探究文本

这首诗的题目“过华清宫绝句”中的“过”字有何含义?

“过”字表明诗人是路过华清宫时有感而发,也暗示了诗人对历史事件的旁观和反思态度。探究文本

“长安回望绣成堆”一句中,“绣成堆”形容了什么?

“绣成堆”形容了长安回望中,华清宫所在的山川草木、宫殿楼阁如同锦绣般堆叠,展现了其富丽堂皇的景象。探究文本

“山顶千门次第开”中的“次第”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宫门会依次打开?

“次第”意为依次、逐一。宫门依次打开,可能是为了迎接某种重要的仪式或人物,这里暗示了宫廷生活的奢华和繁忙。探究文本

“一骑红尘妃子笑”中的“妃子”指的是谁?她为何而笑?

“妃子”指的是杨贵妃。她笑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收到了远方送来的新鲜荔枝,这体现了唐玄宗对她的宠爱和奢华的生活。探究文本

“无人知是荔枝来”一句中,为何“无人知”?这反映了什么?

“无人知”可能是指普通百姓并不知道这骑红尘背后的真相,只看到了表面的繁华。这反映了当时社会阶层的隔离和信息的不对称,以及宫廷生活的隐秘性。探究文本

这首诗整体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态度?

这首诗通过描绘华清宫的奢华景象和杨贵妃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唐朝末年奢侈腐化、政治衰败的批判态度,以及对历史的深刻反思。第七部分诗歌主旨总结本诗的主旨: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组诗作品。这三首诗借古讽今,选取了唐玄宗不惜劳民伤财为杨贵妃供应荔枝、唐玄宗轻信谎言而长期醉生梦死、安禄山为唐玄宗和杨贵妃作胡旋舞等典型事件、场景,加以艺术概括,既巧妙地总结了历史,又深刻地讽喻了现实,表达了诗人对最高统治者的穷奢极欲、荒淫误国的无比愤慨之情。全诗含蓄委婉,寓意精神,意味悠长。第八部分艺术特色

本诗运用了哪些手法?并说说它的作用。1.含蓄深沉

全诗没有正面描写玄宗荒淫误国,“妃子笑”也仅仅是刻画贵妃见荔枝而欣喜的表情,没有着意表现她如何恃宠而骄。但“千门”开得如此有条不紊,贵妃这一笑如此怡然,委婉地暗示飞骑递送荔枝是很平常的事;至于马踏庄田、死者相望,根本不在玄宗和贵妃的意中。有这样昏庸冷酷的君主,国运怎么能够持久?行文至此,箴刺之意已宛然可见。此诗语句精警,不事雕琢,而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作。2.构思巧妙

诗人以“一骑红尘”与“妃子笑”之间的戏剧性冲突为中心组织全诗,构思、布局之妙,令人叹服。诗人选取为贵妃飞骑送荔枝这一件事,形象地揭露了统治者为满足一己口腹之欲,竟不惜兴师动众,劳民伤财,有力地鞭挞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骄奢淫侈。诗歌前两句为背景铺垫,后两句推出描写的主体,提示诗歌主旨。“一骑红尘”和“妃子笑”两个具体形象的并列推出,启人思索,留有悬念。“无人知”虽三字,却发人深省,耐人寻味。3.形象生动

诗人通过生动的描绘,将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如“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句,既描绘了华清宫所在地骊山的景色,又展现了山顶上那座雄伟壮观的行宫,以及宫门缓缓打开的场景。又如“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句,通过“一骑红尘”和“妃子笑”的对比,生动地表现了贵妃见到荔枝时的欣喜之情,以及玄宗为了满足贵妃的口腹之欲而劳民伤财的荒唐行为。4.情感真挚

诗人对最高统治者的穷奢极欲、荒淫误国感到无比愤慨,这种情感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如“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知识拓展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二)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