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2025年高三校际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山东省日照市2025年高三校际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山东省日照市2025年高三校际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山东省日照市2025年高三校际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山东省日照市2025年高三校际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日照市2025年高三校际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任何知识体系都必须建立在概念的基础上。然而,不同类型的概念形成不同性质的知识体系:本土标识性概念形成自主知识体系,移植性概念则形成依附性知识体系。相对于移植性概念,本土标识性概念以本土情境和价值作为基础,反映具有本土特色的事物;前者则以他国的情境和价值为基础,反映具有他国特色的事物,但通过移植而成为一国概念体系的组成部分。因此,本土自主知识体系不能建立在“移植性概念”的基础上,而是必须以“本土标识性概念”作为基础。不可否认的是,移植性概念在我国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建构中长期发挥着重要的甚至基础性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自发端以来,先后经历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西学东渐”为标志、新中国成立初以效仿苏联为标志、改革开放后以“补课”为标志的三次移植浪潮,并由此形成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现代化话语和以苏联为代表的革命性话语两大竞争性话语体系。显然,这两种话语体系都建立在移植性概念的基础上。这种状况除了时代的影响外,也与我国学术研究的习惯有关。梁启超就认为,西方人重视将理论建立在扎实的概念基础上,中国人则忽视这一点,导致论说游移不定。在现实中,生造概念、胡诌术语、缺乏真正的学理基础的粗制滥造问题也大量存在。相对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是人类自身,是人类为自身所建立起来的意义系统。由于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共同体中,不同的共同体具有不同的文化和价值,从而赋予“意义之网”以不同的意义(文化价值),表现为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因此,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就是要建立符合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义之网。与之相应,建构标识性概念也就是建构标识我国主流价值、反映我国重大实践的概念。本土标识性概念的核心在于“本土标识性”,必须具有标识中国主流文化和重大实践经验的能力。标识性概念建构既要求概念建构者掌握建构之技巧,也要求拥有一双发现建构素材的眼睛。在这一方面,中国优秀文化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应当成为标识性概念建构的源头活水。中国优秀文化既包括优秀传统文化,也包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标识性概念建构使中国独特文化基因得以彰显;中国式现代化展开的经验既包括中国革命的经验,也包括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标识性概念建构使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经验得到提炼。只有在本土标识性概念体系的基础上,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才能够坚如磐石。就标识性概念所具有的本土标识性而言,自主知识体系已不再是对移植性知识体系的局部反思、修补和取代,而是要建立基于中国国情的框架性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体系的建立,不仅将真正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意义之网”,而且将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发出中国的声音,提升中国的话语权。(摘编自郭忠华《自主知识体系视域下的标识性概念建构》)材料二:任何一种知识体系,总是表现为一种逻辑化的概念系统。在每种具有自主性的知识体系中,总有一系列具有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文明内涵的“原创性概念”和“标识性概念”。需要辨析的是,知识体系中的原创性概念与标识性概念,各有其特定的指向性和规定性,二者之间并不是直接的重合关系。所谓“原创性概念”,其指向性和规定性是“原创性”,即其具有区别于已有概念的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所谓“标识性概念”,其指向性和规定性则是“标识性”,即其在同类的思想体系、理论体系、学术体系中,“标识”该种体系所具有的主体性、自主性。这意味着,在特定的知识体系中,原创性概念并非都具有标识性,而标识性概念则不仅具有原创性,而且具有显示其主体性和自主性的“标识性”。标识性概念既标识着一种知识体系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也标识着该种知识体系的文明价值和世界意义。“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在反思和重塑现代文明中所形成的具有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的“原创性概念”,而且是既具有主体性、自主性,又具有文明价值和世界意义的“标识性概念”。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其基础性工作是各个学科以专业化、学理化、体系化方式,在总结中国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中国理论。具体言之,就是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提炼出一系列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一系列有规律性的新实践,形成一系列原创性概念和标识性概念,建构具有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文明内涵的多序列、多层次的逻辑化的概念系统。例如,从我国农村改革的实践经验中提炼出的“家庭承包”“乡镇企业”“村民自治”等概念,从我国法治建设的实践经验中提炼出的“良法善治”“法治政府”“公正司法”等概念,从我国社会建设的实践经验中提炼出的“十大阶层”“倒丁字型结构”“网格化治理”等概念,从我国政治建设的实践经验中提炼出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新型举国体制”“新型政党制度”等概念,就是从不同领域提炼出的多序列、多层次的具有原创性的标识性概念。(摘编自孙正聿《原创性概念和标识性概念——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概念基础》)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我国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建构过程中,移植性概念曾发挥重要的甚至基础性的作用,这一方面受时代影响,也与我国学术研究的习惯有关。B.不同的共同体赋予“意义之网”以不同的意义,表现为不同的意识形态,符合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义之网体现我国的主流价值和重大实践。C.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需要各学科以专业化、学理化、体系化的方式,从不同领域的实践经验中提炼出一系列原创性概念和标识性概念。D.材料二列举“家庭承包”“十大阶层”“新型政党制度”等多个概念,来阐明原创性概念和标识性概念具有思想内涵、时代内涵、文明内涵。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移植性概念”以他国的情境和价值为基础,反映有他国特色的事物,只能形成依附性知识体系,不可能形成自主知识体系。B.建立基于中国国情的框架性知识体系,而不是对移植性知识体系进行局部修改,可以提升中国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话语权。C.建构标识性概念需要掌握的最重要的技巧就是善于发现建构素材,把中国优秀文化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经验作为源头活水。D.知识体系中的原创性概念和标识性概念虽然各有其特定的指向性和规定性,但二者都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概念基础。3.下列选项对材料中概念之间的关系标示正确的一项是(3分)4.两则材料都论证了“标识性概念”对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性,但角度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5.通过对20世纪初中国乡村社会的调查,费孝通创造性地提出“差序格局”的概念。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此的认识。(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母亲的灯马新亭小时候的冬天,天黑得特别早,吃完晚饭天就黑下来了。为了省油,天再黑,母亲也不让点灯,一家人就在黑影里说话,谁困了谁就去睡觉。小舅就是在那样一个冬天,冒着暴风雪从几百里外把牛牵回家的。当时牛只有一只羊那么大,这还是在煤矿工作的爹攒了好长时间的工资买的,大牛买不起。那时候,我们兄弟姐妹都小,爷爷奶奶年迈多病,父亲在外地工作,农活就指望母亲一个人干。轻一点的农活,母亲还可以干,繁重的体力活,母亲一个瘦小的女人干不了,经常求人。父母商量,买不起大的牲口,就买一头小牛,养大后干农活。可谁也没想到,在买回牛的第二年,父亲就在一次矿难中去世了。全家围着牛转来转去,把它当宝贝似的,这个看看那个摸摸。牛长得确实挺可爱,肉色的嘴唇,乌黑的眼睛,长长的睫毛,毛茸茸的耳朵。母亲在我们家院子的东面给牛搭建了一个棚子。母亲还把照料牛的任务交给了我。我和我家的牛形影不离。母亲对待牛像亲生的孩子一样,甚至比对我们还亲,无论小牛听话不听话,或者踩坏了什么东西,从不打牛骂牛。我知道那是母亲的希望,全家的希望,希望牛快快长大,替全家干繁重的农活。天有不测风云,第二年的冬天,母亲发现牛不怎么爱吃草,精神也不太好。牛生了一种奇怪的病,浑身上下长满了白色的小虫子。远处看啥病也没有,走近后用手翻翻浑身的毛,下面藏着密密麻麻的小虫子。大概牛浑身又痒又疼,它不断地用蹄子踢自己的下半身,弯曲着脖子用嘴啃自己的上半身。有的地方的毛被踢光了,有的地方啃得露出了皮肤。母亲给它身上喷了些农药,不管用;又往它身上抹了一些药粉,也不见好转。牛在牛棚里不吃不喝不睡,母亲一趟一趟地往牛棚里跑,去时愁容满面,回来时长吁短叹,一遍遍焦急地说:“咋办呢?”渐渐地,牛连站都站不起来了,躺倒在地上,眼睛里流淌着泪水。母亲也一把一把地抹着眼泪,去找邻居们给牛看病,左邻右舍围着牛想了很多办法。有人说烟叶能给牛驱虫,母亲立即去村里找烟叶,拿回来在牛身上一遍遍拂拭,还把烟叶熬成水,用瓶子装上挂在牛棚里,但都无济于事。最后有人说恐怕没救了,找个地方埋掉吧。母亲哭着说:“不能埋。”一天深夜,我突然被很大的声音惊醒了,醒来听见窗外正狂风怒吼。我忽然想起牛棚里的牛,想去看看牛棚的门关好没有。我穿上厚厚的棉衣棉裤,跳下炕就感觉像掉进冰窟窿里一样,冻得浑身直打冷战。我刚敞开门,暴风雪就像一个猛兽,一头就把我推倒在地上,我爬起来往下弯腰,用力顶开暴风雪,往屋后的牛棚跑去……我快走到时,突然看见牛棚里亮着灯,心想这是谁在牛棚里?都下半夜了,天寒地冻的!我踩着厚厚的积雪蹒跚过去,不由得惊呆了,牛静静地躺在地上,母亲一只手举着带玻璃罩的灯,眯缝着眼,另一只手慢慢翻着牛身上的毛,一个一个往外拿虫子。我眼里含着热泪说:“娘,这么晚了,你还不去睡觉?”母亲头也不抬地说:“你快去睡吧,我已经给牛拿了好几夜小虫子,多少有些好转。”我哆嗦着说:“你不会白天给牛拿虫子?”母亲叹口气说:“白天也那么多活、那么多事,干不完,没有空,只能夜里慢慢拿虫……”牛慢慢开始吃草、喝水,奇迹般站立起来,少皮无毛的地方往外长新毛。母亲有时拿着一个玉米面窝头走进牛棚,宁肯自己少吃点,也要掰成一小块一小块放进牛前面长方形的槽子里,让牛吃。牛渐渐长大,黄色的毛,在太阳照耀下闪闪发亮,像一匹绸缎,它不像白那么冷,也不像黑那么暗,看着让人心里踏实。牛长得很壮,很有劲,给牛套上车,牛全力以赴地拉水、拉土、拉肥、拉犁、拉麦子、拉豆子、拉高粱、拉玉米、拉柴火……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牛拉着车,母亲坐在上面,手里攥着一条从不打牛的鞭子,风里来雨里去,形影不离,相依为命。母亲养了我们这一群孩子,没有一个病死,没有一个饿死,没有一个扔掉,没有一个送人,把孩子们一个一个拉扯长大成人,有当上乡村教师的,有当上白衣天使的,有当上农业专家的,有当上作家记者的。后来,孩子们要把母亲接到城里去住,母亲说什么也不去,眼睛直往牛棚巡睃。母亲一直养着那头牛。每次家人劝母亲卖掉,母亲都说:“那是我的孩子,不能卖!”母亲去世的那几天,不知是家人忙着处理母亲的丧事,还是忘记上料,牛咬断缰绳失踪了。几天后,人们看见牛躺在母亲的坟前,有人上前牵它起来,才发现牛已浑身冰凉……母亲生前唯一的遗嘱,就是把那盏她一直保存下来的灯,埋进她的墓地里。因为她听说正是煤油灯的煤油味熏死了牛身上的小虫子,治好了牛的病。(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们家对灯光的需求比较低,所以天黑之后母亲不让点灯,一家人在黑影里说说话,困了就睡觉,这样还可以省灯油。B.父亲离世后,母亲在牛身上倾注了大量情感,对牛的亲厚甚至超过子女,她觉得在家庭中的重要性方面,子女不如牛。C.牛患病后,母亲在深夜为牛捉虫时,内心虽焦急但仍怀有憧憬,她期望牛康复后可以让家中的经济状况得到极大改善。D.母亲对那盏煤油灯有着特殊的感情,因为她听说正是那盏灯的煤油味治好了牛的病,所以临终要求把灯埋进她的墓地。7.下列对文中母亲与灯的内在联系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灯是母亲长夜劳作时的陪伴,它的光芒给予母亲力量,让母亲在操持家务与照料牛时,多了些与疲惫对抗的勇气,是母亲无声的伙伴。B.母亲就如同那盏煤油灯,灯光所及之处,牛棚有了温暖,家庭有了方向,她用灯光一般的温柔的爱,为家人驱散阴霾,照亮前行之路。C.灯是岁月的见证者,它的光影流转记录着母亲的青春消逝,灯亮起的地方,就是母亲劳作的场所,她在灯光照亮的范围里燃烧了一生。D.母亲似灯的爱意,弥漫在家的每个角落,用灯照亮牛棚守护病牛,也是母亲爱的延伸,这种爱跨越物种,诠释着对生命的呵护与尊重。8.文中第五段的环境描写对塑造母亲人物形象有何作用?(4分)9.有评论说“希望,往往在细微之处生根发芽,在坚持之中茁壮成长”。请结合牛生病后母亲的行为,谈谈这一评论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诸葛亮至,军于渭水南。司马懿引.军渡渭,背水为垒.拒之,谓诸将曰:“亮若出武功,依山而东,诚为可忧;若西上五丈原,诸将无事矣。”亮果屯五丈原。相守百余日,亮数挑战,懿不出。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懿怒,上表请战。帝使卫尉辛毗杖节为军师以制之。于是令军中传说:魏主命辛毗持节,传谕司马懿,勿得出战。护军姜维谓亮曰:“辛佐治杖节而到,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今又播传此言,欲懈.我军心也。”亮遣使者至懿军,懿问其寝食及事之烦简,不问戎事。使者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至数升。”懿告人曰:“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是月,亮卒于军中。(节选自《资治通鉴》)材料二:仲达、孔明皆所谓人杰者也。渭南之役,人皆惜亮之死,以.为.不见夫二人者决胜负于此举也。亮之侨军利在速战,仲达持重不应以老其师,而求乘其弊。嗟夫!谓仲达之请战以示武于众者,则或有之;谓其有所终畏,而无意于一决者,亦非也。虽然,使辛毗不至,则仲达固将不战也。仲达之所求者,克敌而已。今以一辱不待其可战之机乃悻然轻用其众为忿愤之师安足为仲达也?故其策亮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此仲达之志也。亮之趋原,盖锐气已夺,固将畏而避人,不足为人之所畏避。亮常岁之出,其兵不过数万,不以败还,辄以饥退。今千里负粮,饷师十万,坐而求战者,十旬矣。仲达提秦、雍之劲卒,以不应而老其师者,岂徒然哉!将求全于一胜也。然而,孔明既死,蜀师引还,而仲达不穷追之者,盖不虞孔明之死,其士尚饱而军未有变,蜀道阻而易伏,疑其伪退以诱我也。向使孔明之不死,而弊于相持,则仲达之志得矣。或者谓仲达之权诡,不足以当孔明之节制,此腐儒守经之谈,不足为晓机者道也。(节选自何去非《司马仲达论》)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正确答案序号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每写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今以一辱①不待②其可战之机③乃悻然④轻用⑤其众为忿愤之师⑥安足⑦为仲达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引,率领、带领,与《兰亭集序》“引以为流觞曲水”的“引”意思不同。B.垒,军营的墙壁或工事,与《赤壁怀古》“故垒西边”的“垒”意思相同。C.懈,使松懈,使动用法,与《论语·先进》“端章甫”的“端”用法相同。D.以为,认为,与《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以为”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蜀魏两军对峙之际,司马懿认为诸葛亮如果从武功出兵,沿着山往东进军,会对魏军不利;而若向西去五丈原,那么形势就会对魏军有利。B.诸葛亮屯兵五丈原,多次挑战魏军,魏军坚守不出,诸葛亮就把女人的头巾衣服等送给司马懿,以此来羞辱他,司马懿上表魏主请求出战。C.何去非认为,蜀军长途跋涉到异地作战,粮草物资运输不便,希望能速战速决,而司马懿打算用持久作战来消耗蜀军,等待时机一举制敌。D.诸葛亮去世后蜀军撤退,司马懿怀疑诸葛亮假装死亡,伪装退却设埋伏引诱魏军深入,因此他没有乘势追击,丧失了消灭蜀军的有利时机。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至数升。(2)亮之趋原,盖锐气已夺,固将畏而避人,不足为人之所畏避。14.何去非是否赞同诸葛亮对司马懿上表请战一事的看法?请简要分析。(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隆冈书院四景诗(其四)朱熹土筑低墙草结庵,寻常爱客伴清谈。地炉有火汤初沸,布被无寒梦亦酣。风卷翠松鸣晚笛,雪飘疏竹响春蚕。闭门不管荣枯事,坐傍梅花读二南。[注]二南:指《诗经》中的《周南》和《召南》,这里指前贤的典籍。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热情好客,在土墙草屋的简陋环境中与客人进行着清淡无味的谈话。B.冬日地炉火光跳跃,热水沸腾,温馨的场景投射出诗人内心的平静满足。C.虽只盖布被,但诗人不觉寒冷,用一“酣”字写出自己恬然入梦的状态。D.诗人主动隔绝外界的喧嚣与纷扰,伴着梅花读书,看淡世间的荣辱得失。16.颈联是如何营造高雅宁静的氛围的?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国无德不兴”,我国自古就重视德行在治国方面的作用,如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以树木和流水为喻,引出“

”的观点。(2)小明在傍晚时分登高远眺,眼前千山落叶、江水澄澈的胜景,让他不禁吟诵起黄庭坚《登快阁》中的诗句“

”。(3)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诗人往往用水与石相遇,来描绘惊险壮丽之景,或清新幽静之景,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尽管古训有言“今日事,今日毕”,但现代人的“拖延症”已经非常普遍。即使我们对“拖延”的后果_________,仍然难逃其手。大脑科学和动物实验的结论都表明,拖延是刻在人类基因里的。“拖延”源自前额叶皮层和边缘系统两套大脑系统的对决。边缘系统注重眼前利益,对即时的快乐和满足反应强烈;而前额叶皮层则关注长远目标,负责处理长期规划和冲动抑制。如果前额叶皮层的功能不够强大,就更容易被边缘系统的即时冲动所驱使,选择拖延。理论上年纪越大越不容易拖延,然而,即便是成年人也常常被拖延困扰。这并非因为前额叶皮层不够强大,而是现代环境的诱惑实在太多。面对_________的即时满足,无论是刷短视频、玩游戏,还是即时社交和购物,我们的边缘系统不断被激活,短期奖励的吸引力大大压过了长期目标的理性追求。由此可见,拖延既有先天的成分,(甲)。研究证明,一个和拖延有强关联的影响因素,就是任务完成(或回报)与现在相距的时间间隔。那么,(乙),或许我们可以借助时间的“魔法”。“瑞士奶酪法”就强调将大任务切分为多个小块,就像瑞士奶酪中的孔洞一样。通过利用零散的时间_________,我们可以逐步完成小任务,而不必等待大块的时间。对于“拖延钉子户”来说,可能即便5分钟都像是难以逾越的障碍,那还可以进一步降低门槛。当微小目标完成时,我们不要急于停止,而是可以尝试再增加一点时间,比如再延长5分钟。①这额外的5分钟,②虽然看似不长,③我们却能完成更多工作。④通过“瑞士奶酪法”,⑤我们不断利用和寻找碎片时间,⑥有效地打败拖延。这种方法不仅适应于工作和学习,还能帮助我们在各个方面找到更多的可能性和动力。虽然战胜拖延不是_________的事情,但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会让我们离目标更近一步。18.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心知肚明光怪陆离见缝插针一挥而就B.心知肚明五花八门见缝插针一蹴而就C.心领神会五花八门随机应变一挥而就D.心领神会光怪陆离随机应变一蹴而就19.要根据第一段得出“理论上年纪越大越不容易拖延”这19.要根据第一段得出“理论上年纪越大越不容易拖延”这一结论,最适合作为其充分条件的一项是(3分)A.随着年龄增长,人们不需要通过即时满足缓解压力,进而减少边缘系统的反应。B.随着年龄增长,前额叶皮层的功能增强,边缘系统对即时满足的需求逐渐降低。C.年龄越大,人们越会进行时间管理,越能处理好冲动抑制,更加关注长远目标。D.年龄越大,人们越不容易被现代环境诱惑,不容易被边缘系统的即时冲动驱使。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21.文段中“拖延钉子户”这个词语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22.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生活中,人们常用“流行度”来评判事物的价值,以选择是否接纳和追随。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2级高三上学期期末校际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2025.011.D[解析]“来阐明原创性概念和标识性概念具有思想内涵、时代内涵、文明内涵”不当。2.C[解析]“最重要的技巧”无中生有。3.A[解析]移植性概念和标识性概念对立,其外延不重合,A项正确;B项,原创性概念和标识性概念有重合的部分;C项,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种属关系;D项,中国经验、中国理论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不是种属关系。4.①材料一从标识性概念与移植性概念的对比的角度论证;②材料二从辨析标识性概念与原创性概念的内涵与关系的角度论证。【评分标准】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5.①“差序格局”是从中国乡村实际情况出发提出的原创性概念;②“差序格局”是能够反映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在人际关系、社会结构等方面的特色的标识性概念;③“差序格局”标识着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知识体系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具有独特文明价值和世界意义,对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有重要作用。【评分标准】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6.D[解析]A项,天黑母亲不让点灯是为节省灯油而非我们家对灯光需求低;B项,“她觉得在家庭中的重要性方面,子女不如牛”不当;C项,文中未提及母亲期望牛康复后能极大改善家庭经济状况。7.C[解析]文中母亲与灯的联系主要体现于希望、爱与奉献等方面,“记录着母亲的青春消逝”脱离小说主题,母亲也不止是在灯光照亮的范围里劳作。8.①母亲在狂风大雪的夜晚为牛除虫,衬托出母亲勤劳、坚韧、善良的品质;②使母亲的形象更加立体饱满,使读者更能感受到母亲对家庭的责任感,以及母爱的无私、高尚和伟大,富有感染力。【评分标准】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9.(1)希望在细微之处生根发芽体现在:①母亲细心地发现牛病了,是希望的起点;②母亲用烟叶给牛驱虫等细微之处的关怀和尝试,让希望生根发芽。(2)希望在坚持之中茁壮成长体现在:①母亲坚持不埋病牛,体现出她不放弃希望;②坚持深夜去牛棚为牛除虫,持续精心照料,使希望不断茁壮成长。【评分标准】6分。每角度3分,每角度中答出一点2分,答出两点3分,意思对即可。10.①③⑥[解析]原文标点:今以一辱,不待其可战之机,乃悻然轻用其众为忿愤之师,安足为仲达也?【评分标准】3分。每写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11.C[解析]“端章甫”的“端”是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礼服。12.D[解析]“司马懿怀疑诸葛亮假装死亡”不当,文中无此意。13.(1)诸葛亮早起晚睡,凡是二十杖以上的责罚都亲自披阅,所吃的饭食不到几升。【评分标准】4分。夙兴夜寐:早起晚睡;览:披阅;所啖食:所吃的饭食。每点1分,句意1分,意思对即可。(2)诸葛亮出兵五丈原,军队的锐气已经丧失,本来要惧怕和躲避敌人,不值得被敌人惧怕和躲避。【评分标准】4分。趋:奔赴,出兵;夺:丧失;固:本来;为……所:被。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14.何去非不完全赞同诸葛亮的看法,他认为司马懿也许有表示敢于用武的意思,但并非因畏惧而不敢决战。【评分标准】共5分。观点1分,分析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答“赞同”或“不赞同”最高得3分。参考译文:材料一:诸葛亮到达后,大军驻扎在渭水的南面。司马懿率领军队渡过渭水,背水立营抵御诸葛亮,对将领们说:“诸葛亮如果从武功出兵,依山而往东,确实可怕;如果向西前往五丈原,将领们就没事了。”诸葛亮果然驻扎在五丈原。司马懿同诸葛亮相持了一百多天,诸葛亮多次挑战,司马懿就是不出兵。诸葛亮就把妇女使用的头巾、发饰和衣服送给司马懿,司马懿恼羞成怒,上表请求出战。明帝派遣卫尉辛毗执持符节为军师来节制司马懿的行动。于是命令在军队中传播消息:魏国的君主命令辛毗拿着符节,去告诉司马懿,不允许他出战。护军姜维对诸葛亮说:“辛毗持符节来到,贼军不会再出战了。”诸葛亮说:“司马懿本来就无心作战,一定要请求出战的原因,是向部众表示敢于用武而已。将领在军中,君主的命令可以不接受,如果他能制胜我军,难道还要远隔千里而请求作战吗?现在又散布这种言论,是想要使我们军队的士气松懈。”诸葛亮派遣使节到司马懿军中,司马懿向使者询问诸葛亮的睡眠、饮食和办事多少,不打听军事情况,使者答道:“诸葛亮早起晚睡,凡是二十杖以上的责罚都亲自披阅,所吃的饭食不到几升。”司马懿告诉人说:“诸葛孔明进食少而事务烦,他还能活多久呢!”这个月,诸葛亮在军中去世。材料二:司马懿和诸葛亮都是杰出的人物。渭南一战,人们都为诸葛亮死得太早而感到惋惜,没能看到他们两人决定胜负这一仗的结果。当时,诸葛亮率军远到异地作战,速战速决最为有利。而仲达慎重地不接受孔明的挑战,用持久作战来消耗他、疲惫他,等待他发生错误时,再狠狠打击他。唉!说仲达的请战,是向部下表示他敢于决战,也许真有这个意思。如果说他真怕诸葛亮,而不打算决一死战,那是不对的。即使辛毗没有来,仲达原本也是打算不进行战斗的。仲达所要达到的目的,只是消灭敌人而已。现在仅仅为了一次侮辱,就不等待可以进行决战的时机,而愤怒、轻率地出兵进行一次赌气的作战,这哪里是仲达做出来的事呢?因此,他分析诸葛亮说:“诸葛亮志气很大,但得不到施展的时机,谋略很多,但缺少决断,喜欢带兵打仗,但没有兵权,虽然率领十万大军,却已经中了我的计,我打败他是肯定无疑的。”这就是仲达的志向啊!诸葛亮出兵五丈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