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5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教师用书教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_第1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5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教师用书教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_第2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5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教师用书教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_第3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5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教师用书教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_第4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5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教师用书教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2-第5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课标解读时空坐标1.通过古代的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从“时空观念”角度驾驭交通的发展过程。2.能够结合时代背景,相识古代交通特殊是中国古代交通发展的辉煌成就和特点,从“历史说明”“史料实证”角度相识古代交通发展的意义,体会古人的才智,培育家国情怀。3.驾驭近代交通工具及对海洋的探究,从“历史说明”“唯物史观”的角度相识新航路开拓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4.能够结合时代背景,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水陆交通的发展对政治、经济、文化、城市以及信息沟通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培育学生运用唯物史观解决问题的实力。学问点一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1.古代交通产生和发展的缘由(1)原始人在自然界中习惯性的踪迹就形成了“路”。(2)人类转向定居生活后,以住地为中心的交通进一步发展。(3)生产的发展推动了人工道路的铺设。2.古代交通的代表性成就(1)陆路交通西方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中国①秦朝:修筑的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②汉代:开通了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丝绸之路③唐代: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④元朝: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的驿路交通网(2)水路交通中国①春秋时期:已有运输河②秦朝:秦始皇开凿了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③隋朝:大运输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了中国南方和北方④元朝:京杭大运输河为世界之最西方①17世纪开通的法国米迪运输河,是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是欧洲历史最悠久且目前仍在通航的运输河之一②17世纪荷兰阿姆斯特丹建立的运输河系统,是荷兰经济和文化旺盛的重要体现学问点二对海洋的探究与全球航路的建立1.中国古代对海洋的探究(1)西汉时期: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东线通向朝鲜半岛和日本,南线通向印度洋。(2)宋元时期: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了重大进步,磁罗盘、好用航海图和天文定位技术广泛应用,使中国海船能够持续航行。(3)明朝:郑和下西洋①时间:1405年到1433年。②概况:郑和七次下西洋,船队航行至东南亚、印度、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和东非沿岸等地。(4)中国古代已经形成了连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2.古代西方对海洋的探究(1)波利尼西亚人很早就在太平洋诸岛活动。(2)腓尼基人首次横渡地中海。(3)维京人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区探险。(4)阿拉伯人在印度洋开展繁忙的海上贸易。3.近代西方对海洋的探究(1)新航路开拓时间15世纪末16世纪初概况①达·伽马发觉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部的航线②哥伦布到达美洲③麦哲伦船队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完成环球航行④欧洲人还开拓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影响新航路的开拓让全球海路大通,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干脆联系,环球交通网络渐渐形成(2)开凿运输河①1869年开通的苏伊士运输河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成为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最近、最干脆的水上通道。②1914年巴拿马运输河通航,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学问点三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1.火车与铁路交通(1)火车的独创与影响条件工业革命引发了交通的变革独创1814年,斯蒂芬森改进了蒸汽机车影响19世纪上半期,在英国带动下,欧美各国纷纷修建铁路网,铁路成为陆路交通的主干,带动了机器制造业、钢铁业、建筑业等行业的大发展。人类步入铁路时代(2)近代中国铁路交通的发展代表成就①唐胥铁路:1881年建成,这是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的第一条好用铁路②京张铁路:1909年竣工,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由詹天佑主持修建。他设计的“人”字形路轨,解决了铁路的陡坡问题局限中国的铁路业主要驾驭在列强手中2.轮船与航运业的发展(1)轮船的产生与发展①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独创了汽船。②1812年英国人制造的汽船试航胜利。③蒸汽机以及后来的内燃机渐渐成为驱动船舶的主要动力,吨位大、速度快、航距远的轮船出现了。(2)近代中国航运业的发展①19世纪20年头,西方的轮船开到中国。②19世纪60年头中期,中国人建立的蒸汽动力轮船“黄鹄号”试航胜利,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③1872年,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3.汽车的出现与发展:19世纪80年头,德国人独创了汽车。但在20世纪之前,汽车还不够普及。学问点四交通与社会变迁交通对社会的影响史实交通的改进,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秦朝“车同轨”政策和道路建设,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心集权,促进不同地区的经济往来,具有深远的影响交通的变更影响了城市的发展清江浦因京杭大运输河的疏通而崛起,又因漕运路途的变更和津浦铁路的开通而衰落。京汉和陇海两大铁路开通后,郑州发展态势超越了洛阳与开封两大古都。美国的伊利运输河将纽约与五大湖和中西部地区联系起来,推动纽约发展成为国际化商贸中心。通海运输河的建成,使曼彻斯特快速成为英国最重要的港口之一交通的改善便利了物品传递和信息沟通中国古代的邮驿主要是为官方服务的;明朝出现了民间通信机构民信局;1878年,天津海关书信馆对公众开放邮寄业务;1897年创办的大清邮政官局,是近代中国国家邮政的开端;电报、电话也在晚清时传入中国1.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出自《罗马典故》,是指做成一件事的方法不止一种,人生的路也不止一条等着我们发觉。其原义是指罗马帝国交通发达。罗马帝国发达的交通出现的背景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提示:背景:罗马帝国建立后,罗马城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罗马帝国为了加强其统治,修建了以罗马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的大道。作用:这些大道促进了帝国内部和对外的贸易和文化沟通。批注:2.阅读教材P67“史料阅读”和P68“秦朝道路示意图”:秦朝修建的驰道有什么特点?秦朝修建驰道的目的是什么?提示:特点:以都城为中心,四通八达,道路宽敞坚固,美观好用。目的:维护统治,加强中心集权,宣扬皇威。批注:3.阅读教材P69“史料阅读”和P69“南宋海上贸易路途示意图”: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其有利条件是什么?提示:现象:宋代商船众多,海上丝绸之路发达。有利条件:宋代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进步,磁罗盘、好用航海图和天文定位技术广泛应用。批注:4.阅读教材P70“火车行驶在京张铁路的‘人’字形路轨上”图:京张铁路是谁主持修建的?在设计上有何创新之处?提示:主持修建:詹天佑。创新之处:独创了“人”字形路轨,解决了铁路的陡坡问题。批注:5.阅读教材P71“‘黄鹄号’模型”:“黄鹄号”轮船建立的背景是什么?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影响?提示:背景:洋务运动。影响: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批注:6.阅读教材P71“学思之窗”:运输河对人类社会发展有什么意义?提示:运输河的开凿,缩短了航行距离,降低了运输成本,亲密了世界的联系,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肯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大国之间的冲突和争夺。批注:[思维导图]古代交通的变迁和影响材料一罗马人除了公共建筑以外,还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修筑道路。在意大利境内,闻名的有通往南部的阿庇安大道,由罗马经坎佩尼亚延至他林敦,通往北部的费拉米尼乌斯大道由罗马直达翁布里亚东海岸,通往东北部的瓦莱利亚大道由罗马通向东北部地区。这些大道对维护帝国的统治和加强帝国各地的联系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它使整个帝国变成了一个以罗马为中心的有机整体,使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在世界上广为流传的谚语即说明白罗马交通高度发达的盛况。——《世界历史》解说词第15集古代罗马文化材料二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初并天下,确立了以郡县制为基础的新的专制主义政体,由中心政府主持,进行了“治驰道”的宏大工程,形成了通达全国的交通,作为“周定四极”“经理宇内”的条件。……汉武帝时,开通往“南夷”地区的通道,平治雁门地区的交通险阻,打通西域道路,开凿漕渠……当时,海内成一体,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农工商交易之路通”;秦文化、齐鲁文化、楚文化大体完成了合流的历史过程。——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三唐代交通比秦汉时有进步,且为隋宋所不及。交通干路往还交织,干路之长至少应在二万五千里以至二万六千里。唐有驿一千六百三十九所,驿三十里一置。据《元和郡县志》载,上都(长安)与各州之间都有通道,各方路途俱自长安辐射。唐代运输河的运用,提高了东南诸郡在全国的地位,在交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唐朝的域外交通,“入四夷之路,最要者七”,尤其是安西入西域道、安南通天竺道以及广州通海夷道,路途最远。——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学问,指出罗马帝国大力修筑道路的主要目的,概括其影响。提示:主要目的:加强帝国宽阔疆域的联系,维护帝国的统治。影响:维护了帝国的统治,加强了帝国各地的联系,使整个帝国变成了一个以罗马为中心的有机整体;促进了帝国内部和对外的贸易和文化沟通。(2)依据材料二,指出秦汉交通发展的主要特点。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秦汉交通发展对当时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提示:特点:中心政府主导;辐射面广,通达全国;陆路和水路并进。影响: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巩固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沟通,丰富了中华文化。(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唐代交通发展的特点,简析其主要缘由。提示:特点:交通干路分布密,里程长;以长安为中心,主要服务于政治和军事;运输河运用促进南北交通;域外交通发达。缘由: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开放的对外政策;贸易发达,经济旺盛;江南经济发展。一、秦朝交通的成就及作用1.成就:统一车轨,修筑驿道,开凿灵渠。2.影响: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沟通。二、唐代交通的特点及缘由1.特点:对外交通发达,陆上丝绸之路达到鼎盛;陆路、海路并举;形成几个交通中心。2.缘由: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空前旺盛;文化辉煌绚丽、世界领先;长安、洛阳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1.“(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由此可知,秦朝驰道的修建()A.加强了对诸侯国的限制B.有效地扩展了统治疆域C.建立起了垂直管理体系D.有利于经济文化的沟通D[依据所学学问可知,驰道为秦始皇于公元前220年修筑的,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的交通要道,它是皇帝的专用车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正式的“国道”。驰道的修建东连燕、齐,西达吴、楚,加强了全国的交通联系,促进了全国各地的经济文化沟通,故D项正确;秦朝实行郡县制,已不存在诸侯国,故A项错误;秦灭六国,完成了统一,驰道有利于巩固统治而不是有效扩展了统治疆域,故B项错误;建立起垂直管理体系是指郡县制,不是修建驰道,故C项错误。]2.下面为隋朝大运输河和元朝大运输河比较表,由下表可知,运输河的开凿与整修()开凿时间河道走向起止点隋朝运输河隋炀帝时以洛阳为中心点,呈纵横形态涿郡—余杭元朝运输河元世祖时呈南北垂直形态大都—杭州A.巩固南方经济重心地位B.缓解北方水资源不足问题C.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变更D.体现农耕文明的外向特征C[南方成为经济重心是宋代后,与隋朝运输河开凿时间不符,A项错误;B项不是隋朝和元朝运输河开凿的缘由,解除;从隋朝运输河以洛阳为中心到元朝弃洛阳,直取大都连至杭州,体现出两朝都城的变更,故C项正确;运输河开凿促进南北经济沟通,而不是农耕文明的对外发展,D项错误。]近代交通的变迁和影响材料一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和冶金工业的发展引起对改进过的运输工具的须要,这种运输工具可以运输大宗的煤和矿石。……1830年以后,马路和水路受到铁路的挑战。……将蒸汽机安装在货车上,这方面的主要人物是采矿工程师乔治·斯蒂芬森。1830年,他的机车“火箭号”以平均每小时14英里的速度行驶31英里,将一列火车从利物浦牵引到曼彻斯特。——[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19世纪初,英国把马路网和运输河网作为改造交通运输体系的重点,随着火车头和汽轮的独创,转移到建立铁路网和海洋运输网上。1821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掀起铁路建筑的狂潮……19世纪50年头伦敦成为全国铁路网的最大枢纽。19世纪70年头后,英国转而把主要财力用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如1890-1911年仅在印度就建筑了1.6万多公里的铁路,而本国只有300多公里。与铁路网的建筑相应,1819年英国制造出第一艘远航汽船并横渡大西洋胜利,到19世纪40-50年头,英国亦出现建立海洋运输网的热潮。英国通过海洋运输网把本国交通网同殖民地的交通网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构成了全球性的近代化交通运输网,从而取代了中世纪遗留下来的、落后的交通运输体系。——摘编自张天《论英国近代化全球交通运输网的建立及其对世界的影响》材料三近代以来,火车、轮船逐步代替了车马和木帆船,原来因地方荒僻、交通不便而滞留下来的物产能够运出去变成有价值的商品;大量能够满意人们生活须要的商品也得以运进来,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更,但轮船进入中国是与近代中国不同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拓相联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丢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最早的马路又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据苏生文《中国早期的交通近代化探讨》(1)依据材料一,分析铁路运输业在英国诞生的条件。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从1830年到1870年,英国铁路运输业获得飞速发展的缘由。提示:条件:工业生产的发展提出了革新运输工具的要求;蒸汽动力的推广使铁路运输的出现成为可能。缘由:工业革命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推动了铁路运输的发展;英国的政治民主化改革(代议制的完善)使政局稳定,为铁路交通的发展供应了有利的条件;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铁路本身具有速度快、运输成本低廉的特点。(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近代英国交通发展的主要趋势,分析其主要影响。提示:趋势:从建立马路网、运输河网到建立铁路网、海洋运输网(交通近代化);从建立国内交通网到构建全球交通运输网(交通全球化)。影响:协作了英国的工业化进程;满意了英国殖民扩张的需求;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冲击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会秩序,客观上促进了其社会的文明进步。(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晚清交通领域的新变更并简析其影响。提示:变更:新式交通工具出现;新式道路的建设。影响:提高了运输效率,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交通事业的近代化;推动了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便利了列强的对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中国近代交通业发展的缘由及影响1.缘由(1)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主动兴办近代交通业,促进中国社会发展。(2)列强侵华的须要。为扩大在华利益,加强限制、镇压中国人民的抗拒,限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3)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供应了物质条件。(4)中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严峻不平衡,确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2.影响(1)主动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变更了人们的出行方式,肯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促进各地经济文化沟通,推动中国近现代化进程;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2)消极影响:有利于西方列强的政治侵略和经济掠夺。3.假如我们要上网搜寻下图的历史信息,应输入的“关键词”是()A.早期殖民扩张 B.手工工场C.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D.信息时代C[图片反映的内容为“蒸汽机车”和“汽船”,这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选C项。]4.以国都为中心向四方辐射是中国古代交通网的主要特点。鸦片斗争后,港口与交通的有机连接则成为中国近代交通体系的主要形态。这一转变主要反映了中国()A.中心集权的减弱 B.传统观念的变更C.交通工具的革新 D.经济结构的变动D[鸦片斗争后,中国自然经济起先解体,随着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港口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材料中的“港口与交通的有机连接则成为中国近代交通体系的主要形态”,表明当时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动,故选D项;鸦片斗争后中国的中心集权没有减弱,材料中的转变不是政治方面的缘由,解除A项;这一转变与人们的观念变更无关,解除B项;这一变更的主导因素不是交通工具的变更,解除C项。]建设海洋强国材料一郑和七次出访西洋,本着“宣德化而柔远夷”“民胞物与,泛爱万物”的思想来往于西洋和印度洋之间。儒家的“仁爱”思想使郑和在海外诸国“施恩布德”“华夷同视”。重情义,轻利益,“乐群贵和”的儒家文化影响着郑和的整个航行生涯。……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沟通,对稳定该地区秩序起了重要作用,也为明清两朝为核心的周边国家“汉文化圈”的形成作出主动作用。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儒家文化铸造了郑和,而郑和却用儒家文化谱写了另外一种世界文明。——《郑和下西洋:儒家式海洋战略典型》材料二开拓新航路意味着生产须要超过了环境所能供应的量。传统道德和社会制度起先解体,斗争的起源不再是由于生存和宗教,而是贪欲。从那个时代起,人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已经破灭。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拓的比较及启示1.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拓的比较项目郑和下西洋新航路开拓相同开创精神,人类航海史上的壮举不同目的主要是政治目的:扬国威于海外;以朝贡贸易促进中外沟通主要是经济目的:海外寻金;打破商路封锁;掠夺财宝方式进行朝贡贸易,以和平友好交往为主要方式以武力掠夺为主要方式性质政治行为——封建制度下的政治活动——“朝贡贸易”经济行为——资本主义的海外殖民影响经济没有带动民间商业贸易的发展,朝贡贸易无益于国计民生,使国力不堪重负,被迫中止,后续航海业发展衰落获得巨额利润,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航海业后续发展蒸蒸日上政治增加了中国和亚非国家人民的友好往来,促进了东南亚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