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无言之美》课件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1页
第15课《无言之美》课件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2页
第15课《无言之美》课件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3页
第15课《无言之美》课件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4页
第15课《无言之美》课件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无言之美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及论证思路。2.梳理行文思路,学习举例论证。3.学会欣赏艺术作品,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提高审美修养。

同学们,艺术家在创作时,往往会有意识地运“无言”来获得更好的艺术效果。那么“无言”到底指什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诵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并说说自己对“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理解。作者为什么不说出这其中的“真意”?也许,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内容,能够解答这个疑问。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笔名孟实。现代美学家、翻译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悲剧心理学》。

五四运动爆发后,朱光潜从《新青年》杂志上看到提倡白话文的主张,深受震撼,毅然放弃文言文,用白话文发表了不少文章,表达自己对治学和学术研究等的看法。《无言之美》是朱光潜1924年在春晖中学任教期间用白话文发表的美学处女作。冷涩()

寂寥()

怆()然缥缈()颦()譬()如铢两悉称()

栩栩()如生

惨戚()顷()刻

意蕴()蛾()眉liáosèchuàngpiāomiǎochènxǔpín

pìqīqǐnɡyùné信手拈()来:

心旷神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轻描淡写:niān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原指描绘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地着笔。现多指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闲情逸致:瞬息万变:铢两悉称:闲适的情致。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形容变化很多很快。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铢两,比喻微小之处。铢,古代重量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中心论点1段-2段引用孔子的言论,引出“无言”的话题。引出话题:3段-6段

分析

言与意的区别和关系,提出问题。提出问题:7段-12段列举图画文学音乐雕刻的实例,论证无言之美。分析问题:13段“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得出结论:划分文章层次,找出中心论点1.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有什么作用?

文章引述孔子和子贡的对话,引入“无言”这一话题,从而展开了对“无言之美”的论述。

作用:以这一事例为引,故事性强,易于理解,也起到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2.听读课文,找出文中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文章末尾“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这一观点也启示我们: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仅要注意有形有象的部分,还要关注其中的“空白”,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3.根据3—6段的内容,分析“言”和“意”的关系。通常意义:言<意文学力求:言=意提出问题:言≠意言固定的有迹象的散碎的有限的意瞬息万变缥缈无踪混整的无限的一切美术作品“非唯不能,而且不必”去追求百分百的“以言达意”对比

4.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用一句话概括言与意的关系,即“言不尽意”。5.跳读课文,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绘画文学音乐雕刻

第8段

片和实物两两相称不会有丝毫错误图

画选择理想化材料画家人格参与其中对比

绘画中的选择之美

作用:将相片和图画做对比,证明图画不必“和自然逼真”,却比相片美得多,进而论证无言之美。①美术图画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第

9

段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杜甫的《后出塞》……文学中的意蕴之美言不尽意,也不必尽意②文学作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作用:举《论语》、陶渊明的《时运》等八个例子,以古诗文中的含蓄美,论证无言之美。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第

10

段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希腊花瓶歌》音乐中的无声之美③音乐作品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作用:引用白居易《琵琶行》、济慈《希腊花瓶歌》来论证音乐中无言之美。第(11)(12)段金刚怒目菩萨低眉不如《拉奥孔》雕塑中的含蓄之美④雕塑作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作用:引用谚语“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和举《拉奥孔》的例子,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流露来论证无言之美6.作者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是什么?无言之美“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①“无言之美”指的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无言”中包含着无限深远的情绪意旨;②“无言”是一种含蓄艺术,简单的表述常常比冗长的演绎更值得玩味;③“无言”留下广阔的艺术空间,让欣赏者获得美的体验。7.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你觉得“无言之美”的内涵是什么?1.作者在说明“无言之美”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以大量诗词为例,来论证“言不尽意”给人带来的美感和深远的情感体验;以音乐的“无声胜有声”来论证“无言之美”;以雕刻中流露和含蓄的区别,来体现“含蓄不露”的“无言之美”。

道理论证:第11自然段引用谚语,说明雕刻的含蓄不露,论证无言之美。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对比论证:把“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比较,突出强调了图画的选择之美的观点。2.作者是怎样论述“无言之美”的?请你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论“无言”的话题提出问题。“言”和“意”的关系从绘画、文学、音乐、雕刻等方面论述“无言之美”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结论论证

本文以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类具体的艺术作品为例,分析了文学的言不必尽意,音乐的无声胜有声,以及雕刻的含蓄不露等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阐述了“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这一美学观点。3.文章主旨

本文首先引用孔子的话,引出“无言”这一话题,接着论证言意关系,然后以绘画、文学、音乐、雕刻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了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等所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最后归纳出自己的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1.不同的艺术门类,各自的“语言”不同,却有着各自相同的“美学追求”,都注重以“无言”获得更浓厚的审美体验。你还能举出一些其他表现“无言之美”的例子吗?类型无言之美图画水墨画讲究写意,讲究留白,留给欣赏者想象的空间,体会无尽的美感。文学辛弃疾在《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说“而今识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