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同步练习(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同步练习(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同步练习(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同步练习(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同步练习(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面这副对联的上联引用了鲍照《拟行路难(其二)》的诗句,请引用《拟行路难(其四)》的诗句拟写下联。

上联:“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婉转深沉,流露弃妇哀怨悲苦意。

下联:

2.对《拟行路难(其四)》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拟行路难(其四)》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的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

B.作者运用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C.诗人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

D.“吞声踯躅不敢言。"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住了。因为诗人即使大声呼吁,也于事无补。

3.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A.鲍照,字明远,唐代著名诗人。鲍诗气骨劲健,语言精练,词采华丽,常常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情感。

B.《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流行一时。

C.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从而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D.《拟行路难(其四)》起首两句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拟行路难(其六)

鲍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4.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四)开篇以“泻水”起兴,由水的流向取决于地势引出当时人的境遇则取决于门第。

B.(其六)开篇描写了几个紧相连结的动作,充分展示了诗人内心的愤懑不平。

C.《拟行路难》是仿照乐府古题《行路难》写的一组抒情咏志诗,语言近乎口语而无深意。

D.两首诗歌都善用反问修辞,“安能"岂”“何况"等词语都增强了诗歌的感彩。

5.两首诗歌的思想情感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拟行路难(其四)

[南北朝]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行路难(其一)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6.下列选项中有关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照以水流四方比喻因出身而贵贱不同,反映了当时门阀制度的黑暗。

B.“行”“叹"坐”,鲍诗用三个词描写诗人坐卧不宁、寝食难安的状态。

C.李白面对清酒珍馐无心进食,因为挂念着跋山涉水,去实现心中远大的理想。

D.李诗反复出现“行路难”,并提出路在何方的疑问,表现了诗人的彷徨和痛苦。

7.李诗从情感到技巧都对鲍诗有所借鉴,也有所创新,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拟行路难(其六)

鲍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①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②且直!

【注】①蹀躞:小步走路或裹足不前的样子。②孤,指“孤门细族”,也就是“寒门庶族"。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路难》为古乐府杂曲歌辞名,多写世路困难和离情别意。本诗仿照《行路难》而作。

B.诗人看破仕途渺茫,深感生命短促,最后罢官归家,追求安贫乐道的人生真意。

C.诗的第三、四句运用反问表现作者辞官前的生存状态和感受。

D.这首诗内容有张有弛,波澜顿挫,写法上较《拟行路难》(其四)直露。

9.对比本诗与《拟行路难(其四)》情感、手法上的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①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注释:①鲍照:南朝宋诗人,出生于低级士族家庭。当时实行门阀制度,寒族士人普遍在社会上遭到不公平待遇。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泻于地而东西南北各自流,其命运的走向并不能由水自己来主宰。

B.与水一样,人亦各自有命,诗人认为对此只能“行叹”而“坐愁"。

C.诗人心有激愤,欲借酒自宽、以歌抒怀而皆不可得,可见忧思之重。

D.诗歌前六句五七杂言,欲说还休;末两句连用七言,情如洪水奔涌。

11.清人沈德潜评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请具体说明诗中不曾说破之处。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拟行路难

(南北朝)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鲍照,字明远,东海人,有作品集《鲍参军集》十卷传世。

B.《拟行路难(其四)》是古乐府诗,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C.通过“酌酒"吞”“踯躅"不敢”等词,足见作者所忧的是些情感琐事。

D.“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这是本诗的名句,写出了底层人士及千千万万不得志者的内心痛苦。

13.诗歌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1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

15.拟行路难(其四)

(1)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对当时门第决定人生这一古代的血统论发出愤怒的控诉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拟行路难(其四)》中描写作者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拟行路难(其四)》中表现作者极度矛盾和忍辱负重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

四、小阅读

16.《拟行路难(其四)》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7.《拟行路难(其四)》第三句写“人生亦有命”,从诗歌本身看,作者对“命”有怎样的看法?

18.下面对《拟行路难(其四)》这首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开头两句中,作者恰当地运用了借代手法,用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代指社会生活中有着不同地位的人。

B.本诗三、四两句以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表明据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中求解脱的渴望。

C.诗人一直在诉说自己的悲哀,胸中郁积的块垒无法借酒浇除,便着笔于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

D.诗的结尾写人心非草木,不可能没有感情,心中的愤懑似乎到了随时都会爆炸的程度,但到了嘴边却突然被克制住了。

19.下列对《拟行路难(其四)》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鲍照,字明远,东海人,有作品集《鲍参军集》十卷传世。

B.《拟行路难(其四)》是古乐府诗,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C.通过“酌酒"吞”“踯躅"不敢”等词,足见作者所忧的是些情感琐事。

D.“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是本诗的名句,写出了底层人士及千千万万不得志者的内心痛苦。

20.《拟行路难(其四)》作者前面说“人生亦有命”,似乎他已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事实是否如此?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1.《拟行路难(其四)》诗歌开头四句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哪些认识和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示例“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磊落诗才,尽泄寒士慷慨激愤情。

2.D

3.A

4.C5.同: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命运不公的愤懑和无奈。

异:(其四)抒情正言若反、半吐半吞,表达自己不甘认命又无法反抗,只能吞声徘徊的无奈与痛苦;

(其六)抒情更为直切深刻,怀才不遇自古皆然,将个人的失意扩大、深化到整个历史的层面。

6.C7.①情感方面:李诗和鲍诗一样都借“行路难"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但李诗最后一句“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的是积极追求、乐观的精神,而鲍诗则一以贯之,都是无奈、悲愤的情感。

②技巧方面:李诗和鲍诗一样都有直接抒发内心无奈、抑郁、悲愤之情的语句,而且都通过比兴(比喻)手法如“泻水置平地"冰塞川”“雪满山"言说仕途不易;但李诗还借吕尚、伊尹的典故来抒情,“直挂云帆济沧海”则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这些都是李诗的创新。

8.B9.①情感:

拟行路难(其六)表达的是人生苦短,有志难展;在无奈中回归家庭平静生活;控诉时世不公,表达出了作者满腔的愁怨与愤懑。

拟行路难(其四)表达的情感是哀叹贵贱穷达不同;宽慰自己人生有命、不必哀叹;表达了深切的悲愤。

②手法:

拟行路难(其六)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内心的愤懑不平。

拟行路难(其四)运用比兴手法,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10.B11.①诗歌一二句表达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之情,但并未说破,而是运用比兴手法,借水因地势而流向不同比喻人因出身而贵贱有别。②诗歌五六句不直接表达诗人对遭受不公平待遇的愤慨,而只描写自己酌酒自宽,举杯断歌的动作情态。③诗歌末句表达现实的苦闷和无奈,但并不直接抒发,而是通过“吞声"踯躅”两个细节婉曲表达。

12.C13.运用了借物起兴的表现手法。14.诗中有对不平等现象的愤慨,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传达了寒门志士有志难申的慷慨不平的呼声。诗歌不仅是言愁,而且抒写心中愁愤不平之气。

15.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16.①对不平等现象的愤慨,对门阀制度的不满。②寒门志士有志难申的愤懑不平的呼声。③世路艰难忍气吞声的无奈与悲哀。诗歌不仅是言愁,而且抒写心中愁愤不平之气。

17.作者认为人的命运各不相同,门第决定人生,透露出一点宿命论思想。

18.A

19.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