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同步课件(共32张)_第1页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同步课件(共32张)_第2页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同步课件(共32张)_第3页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同步课件(共32张)_第4页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同步课件(共32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导入2014年,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这条大运河到现在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了连接江淮的运河-邗沟。此后历代都有运河工程,其中隋朝的工程最为浩大。隋朝大运河首次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755年618年907年朱温废唐贞观之治武周政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黄巢起义581年开皇之治唐朝建立隋朝建立589年完成统一960年北宋建立隋唐五代十国时空坐标短盛乱目录1隋朝的兴亡2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3唐朝的衰亡与五代十国1、隋朝的建立和统一581年576年周灭齐隋南北朝上承东晋十六国的混乱局面,本身虽仍处于分裂状态,但南北对峙,北方占据优势,逐渐为隋唐的统一和鼎盛打下基础。589年隋灭陈(1)建立:581年,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定都长安(2)统一:589年,隋灭陈,结束长期南北分裂的局面一、隋朝的兴亡统一原因意义①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且南北经济联系加强;②魏晋南北朝后期,民族交融不断增强,南北统一条件成熟;③隋文帝励精图治,加强军队建设;④陈朝君臣生活腐化,政治腐败,军队纪律松弛,不堪一击;⑤长期战乱后,人们向往统一。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国家的安定和社会的发展。思考:隋统一的原因及意义广设仓库,兴建洛阳城,开通大运河。2、隋朝“繁盛”的表现:含嘉仓遗址图含嘉仓是隋炀帝初年于洛阳城内修筑的。内有粮窖四百座以上,现已发掘出二百八十座。其中,大窖储粮可达一万多石,小窖也有数千石。有一个窖里,还掘出五十多万斤已经碳化的粟。隋文帝末年,“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隋炀帝末年,东都的布帛堆积如山。唐朝建国20年时,隋朝的库藏尚未用尽。一、隋朝的兴亡

汴河怀古二首

唐皮日休万艘龙舸绿丛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作用:贯通南北,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南北

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弊端:加重人民负担,激化阶级矛盾。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五大水系结合古诗,如何评价大运河的修建?3、评价大运河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银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胡曾(唐)

一、隋朝的兴亡一条:一条贯穿南北的大动脉二长:两千多千米三点:三个城市(从北至南)

涿郡(北京)—洛阳—余杭(杭州)四段:分为四段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五河:贯穿五大水系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六省:跨越六个省份(从北至南)

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涿郡洛阳余杭大运河要点速记一、隋朝的兴亡(1)原因①政治:穷奢极欲,大兴土木②经济:兵役和徭役繁重,生产遭到严重破坏③军事:穷兵黩武,三次大举征伐高丽④阶级: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爆发(2)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

隋朝灭亡4、炀帝亡隋一、隋朝的兴亡炀帝爰在弱龄,早有令闻,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著声绩。——《隋书》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顾炎武思考2:结合学思之窗,以大运河的修建为例,如何评价隋炀帝?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有功有过,罪在当代,功在千秋功:早年平陈、完成统一;开凿的大运河,消除分裂隐患,促进南北经济交流和沿岸发展。过:大兴土木,穷奢极欲,穷兵黩武,超过社会承受极限,引发起义,可谓暴君。一、隋朝的兴亡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1.建立与统一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随后逐渐消灭各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唐高祖李渊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唐朝疆域极盛图唐长安2.繁荣的表现①

贞观之治唐太宗(1)措施: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2)作用: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上(唐太宗)曰: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置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实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资治通鉴·卷一九八

唐纪十四)唐太宗在位期间,进谏和纳谏蔚然成风,如魏征谏止封禅,张玄素谏止修洛阳宫,戴胄谏设义仓,李百药谏止裂土分封等,均被采纳。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食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贞观政要·卷八)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2.繁荣的表现②

武周政治武则天(1)武周革命:唐高宗去世后,皇后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2)统治概况:武则天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武则天天皇天后二圣唐高宗武则天(1)重视农业与经济

曾向高宗建言“劝农桑,薄赋徭”,史载永徽三年(652)有民户380万,至神龙元年(705)上升为615万户。(2)发展科举,广揽人才

创立“殿试”,初设武举,扩大科举范围,增加录取名额。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2.繁荣的表现④

开元盛世唐玄宗(1)措施: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2)作用: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唐玄宗玄宗御极,宰相姚元崇、宋璟兼吏部尚书,大革奸滥,十去其九。(通典·卷十九·职官一)姚崇宋璟张嘉贞张说韩休张九龄开元贤相据统计,开元时全国修水利38处,天宝时又修8处。开元三四年间,关东蝗灾严重,他接受姚崇建议,派专使督察州县捕蝗,减轻灾害。玄宗在东宫,亲幸太学,大开讲论,学官生徒各赐束帛。及即位,数诏州县及百官荐举经通之士,又置集贤院,招集学者校选,募儒士及博涉著实之流,以为儒学篇。(旧唐书·卷一八九上·儒学传)府兵制募兵制装备来源自备国家配备兵将关系兵将分离边将募兵优点利于中央集权战斗力强缺点战斗力弱易造反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2.繁荣的表现④

经济发展的表现(1)农业:曲辕犁出现(2)手工业:唐三彩曲辕犁唐三彩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3.民族交融①

突厥唐前期边疆各族形势图(1)东突厥:贞观初年击灭东突厥,草原各族共尊唐太宗为“天可汗”。(2)西突厥:高宗时联合回纥灭西突厥,在西域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3)后突厥:玄宗时联合回纥与葛逻禄等平定后突厥。征伐、设置机构唐前期边疆各族形势图3.民族交融②

回纥唐玄宗时曾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回纥后改称回鹘,为维吾尔族先民的主体。册封③

靺鞨唐玄宗封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3.民族交融④吐蕃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促进汉藏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唐穆宗时期,有“长庆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停止了纷争。唐前期边疆各族形势图和亲会盟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3.民族交融突厥军事征伐设置机构回纥吐蕃册封靺鞨和亲会盟庚辰,上御翠微殿,问侍臣曰:“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不谕其故,诸公各帅意以实言之”。群臣皆称陛下功德如天地,万物不得而名言。上曰:“不然……自古皆贵中华而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卷一九八

唐纪十四)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手段根据以上材料,想一想唐太宗有怎样的民族观念和民族政策?唐代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是什么?夷夏平等观平等的态度和开阔的胸襟开明的民族政策1.善待各少数民族2.以怀柔为主,武力为辅3.通过和亲,增进民族感情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合作探究:结合所学和地图,说明民族交融与唐朝盛世的关系?隋隋大业八年(612年)唐总章二年(669年)唐——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一)危局渐生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唐总章二年(669年)开元年间,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日益紧张……唐唐地方治理效能降低,边疆少数民族伺机而动——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三、唐朝的衰亡与五代十国

材料:中原地区的军事威胁主要来自吐蕃、西突厥、奚、契丹等处于游牧与半游牧状态下的少数民族,而除吐蕃外,他们的目的是快速地劫掠而非长久占领疆土,因此他们会派大部分精兵快速突击。……应对小规模作战,原有的兵制(府兵制)则显得迟滞。手握重兵的节度使应运而生,形成了指挥灵活、反应快速、规模庞大的边兵。自睿宗时起,开始设立节度使。到天宝年间,从西北到东北,共设立了9个节度使,所节制的边兵数量也日益增多,甚至比关中地区多出约6倍,形成了“外重内轻”的格局。——华林甫:《中华文明地图》外重内轻,割据性三、唐朝的衰亡与五代十国(一)危局渐生材料1:“开元中,泰阶平,四海无事。玄宗在位多久,倦于旰食宵衣,政无大小,始委于右丞相,稍深居游宴,以声乐自娱。”——陈鸿《长恨歌传》材料2:代宗时李辅国:“大家(皇帝的俗称)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材料3:“唐之朋党……皆自小以至大,因私以害公。士之附会者不入于牛则入于李,不忧国家之不治,而唯恐其党之不进也。”——范祖禹《唐鉴》卷十懒政怠政宦官专权朋党之争三、唐朝的衰亡与五代十国(一)危局渐生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与史思明一起叛乱,历时八年,后被唐平定。安史之乱安禄山材料:藩镇之祸,不由于有节度使而由于赋与之职权太重,故酿成尾大不掉之势。

——岑钟勉《隋唐史》史思明三、唐朝的衰亡与五代十国(二)盛极而衰问题三:结合所学和图表,分析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加剧,唐朝还能延续一百多年的原因?材料:(安史之乱后)皆自擅兵赋,迭相吞噬,朝廷不能制。

——《旧唐书》——2018年全国I卷文综历史部分第25题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牛李党争特殊的权力均势三、唐朝的衰亡与五代十国(二)盛极而衰材料:黄巢攻占长安后,僖宗命宦官杨复光为天下兵马都监,总领各路军队围剿黄巢。杨诱使黄巢的大将朱温投降,引用李克用(沙陀族)率沙陀兵攻入长安。为奖励二人,朝廷命李为河东节度使,拜朱为宣武军节度使,赐名“全忠”。907年,朱温代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

1.从唐廷围剿黄巢的史实中,你有什么疑惑?唐朝通过什么手段平定黄巢起义?以宦官总兵权以节度使来诱降朱温2.黄巢起义给唐朝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沉重打击唐朝的统治,加剧藩镇力量三、唐朝的衰亡与五代十国(二)盛极而衰政权开国君主即位前官职政权开国君主即位前官职后梁朱温宣武节度使吴杨行密淮南节度使后唐李克用行营节度使闽王审知武威节度使后周石敬瑭河东节度使南汉刘隐静海军节度使后汉刘知远河东节度使南平高季兴荆南节度使藩镇割据的继续发展三、唐朝的衰亡与五代十国(三)五代十国北南问题:为什么北方五代每一朝国祚短、更替频繁,十国规模小而国祚长?

南方经济长足发展,能够支撑割据一方的小国长时间保持独立自足三、唐朝的衰亡与五代十国(三)五代十国后周世宗改革政治澄清吏治,严明赏罚惩治贪赃,倡导节俭经济招抚流民,垦种荒田均摊正税,减免苛敛军事整肃军纪,选募壮勇动荡分裂走向统一三、唐朝的衰亡与五代十国(三)五代十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