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沪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448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的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种群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2、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遵循了物质循环再生和整体性原理B.生态经济所遵循的主要原则是循环经济,具有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特点C.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工程的关键是植被恢复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D.我国南方的桑基鱼塘是运用系统整体性原理的典型实例3、近日科研团队找到推算雪豹种群密度的方法——照片重复取样法。在祁连山某区域内布设了60台红外相机,这些相机在海拔2100~4100m的深山中连续拍摄了3个多月,研究人员确定研究区域约有20只雪豹。根据数学模型推算,估测在这个区域内每100km2生活有3只雪豹。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雪豹的种群密度调查可采用标志重捕法,不适合采用样方法B.雪豹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决定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C.利用照片重复取样法可用于调查一些大型稀少野生动物的种群密度D.若研究区域有120只雪豹,则估测该区域的种群密度是16只/100km24、安徽农业大学科研人员研究发现,茶树在受到害虫侵害时会释放信号物质顺-3-己烯醇,该物质一方面可吸引害虫天敌前来捕食害虫,另一方面可传达信号给周围的茶树,未受害茶树接收到该信号后,就会提前激发自身的防御响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茶树释放的顺-3-己烯醇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B.外源喷施一定量的顺-3-已烯醇可提高茶树防御害虫的能力C.茶树释放的化学信息的传递方向是茶树→害虫→害虫天敌D.一片茶园是一个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中时刻存在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5、演替在狭义上讲,是指在一定地段上群落有顺序地由一个类型变为另一类型的演变过程。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
②一般来说;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比在裸岩上开始的演替所需的时间短。
③从沙丘开始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④草本植物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的环境条件。
⑤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逐渐取代森林的灌木丛出现了局部荒漠化,此时演替的方向发生了变化。
⑥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A.①②④⑥B.②④⑤C.①④⑤⑥D.②③④⑥6、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中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字母代表能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a代表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图中i代表初级消费者遗体残骸中的能量C.图中c代表的能量用于初级消费者生长、发育和繁殖D.能量在第一和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b-h)/a×100%7、为了发展生态农业,某地农民分别建立了庭院生态系统和以鱼食昆虫杂草-鱼粪肥田为基础设计的稻鱼共生系统,其中图为庭院生态系统结构图。表为稻鱼共生系统和水稻单作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表中单位kgCO2·eq/hm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生产方式化肥饲料合计合计氮肥复合肥小麦玉米小麦玉米稻鱼共生278.21116.243.2222.6265.51925.7水稻单作459.01578.551.5002089
A.流入该庭院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B.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C.相比稻鱼共生系统,水稻单作系统没有消费者,自我调节能力差,抵抗力稳定性低D.稻鱼共生系统增强了土壤肥力,其设计体现了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8、我县某乡盛产葡萄,但果园内大量废弃枝条和落叶乱堆乱放占用土地,被焚烧后污染环境。为解决此问题,乡政府建设了“生态桥”工程,将废弃物加工成有机肥后施加到果园土壤中,减轻了污染同时也提高了葡萄的产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桥”工程的实施,促进了果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将有机肥施加到果园中,不会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组成和密度C.将废弃物加工成有机肥,实现了果树对废弃物能量的循环利用D.果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稳定性通常高于当地自然生态系统9、美国某海岸岩石潮间带的相关动物营养关系如下图所示。生态学家paine在该处相邻区域选择了两块样地,其中一块样地每周检查并去掉海星,几个月后藤壶体型变大并成为了优势种,以后贻贝又成为了优势种,两年后藻类和无脊椎动物物种数由15种降至8种,四年后,藤壶绝迹,只剩下贻贝和海藻;另一块对照样地则几乎未发生改变。paine又继续在千里之外的新西兰西海岸进行了相似研究,并取得相似的实验结果。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paine实验结果揭示了顶级捕食者对于群落组成影响的关键种地位B.捕食者调节被捕食者种间竞争的结果取决于竞争者的资源获取能力C.对照样地的物种组成状况排除了自然环境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D.paine进行新西兰西海岸相似实验体现了科学实验的可重复性原则10、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常常趋向于稳态。图甲表示载畜量对草原中生产者净生产量的影响(净生产量即生产者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与自身呼吸消耗量的差值)。图乙表示生殖或死亡数量与种群数量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图甲可知,D点以后生态系统的稳态才开始受到破坏B.由图甲可知,适量的放牧有利于提高并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C.由图乙可知,F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D.由图乙可知,F点表示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11、支付宝用户通过操作app主界面上的蚂蚁森林,就可以在游戏中拥有自己的树苗。在我国西北的阿拉善沙漠,蚂蚁森林真实存在着。森林中的梭梭树叶退化呈小鳞片状,是征服沙漠的先锋。有关分析合理的是()A.人类活动改变了阿拉善沙漠地区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因无法进行基因交流,梭梭树的不同种群之间存在生殖隔离C.长期的干旱环境导致梭梭树有关叶形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D.种植梭梭树后,阿拉善沙漠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提高12、某水域发生水体污染,富含氮磷等元素,藻类爆发生长,下图是我国科技人员研发的复合式生态浮床技术来净化污水。复合式生态浮床是集风动曝气、植物吸收、滤污除藻及光照补偿等多种水治理技术于一体的综合处理系统。该系统包括水上漂浮部分和水下悬浮部分,既能净化水质,又可营造水上景观。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复合式生态浮床的滤材可以有效遮挡阳光,目的是降低藻类光合作用,以抑制藻类生长B.水体富营养化会产生水华,进而导致水体中溶氧量升高C.风动曝气机通过曝气头不断曝气,促进了需氧微生物的大量繁殖D.生态浮床不仅可以净化水质,调节当地气候,还可以营造水上景观,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13、一个繁殖周期后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该种群的补充量。某实验水域中定期投入适量的饲料,其他因素稳定。图中曲线Ⅰ表示该实验水域中某种水生动物的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的关系,曲线Ⅱ表示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亲体数量约为1000个时,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B.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C.亲体数量大于1000个时,补充量与亲体数量相等,种群达到稳定状态D.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14、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分为不同类型。在不同的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以下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湿地生物群落中的生物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B.在华北地区春天开放的花多数是风媒花,不少植物的果实有翅C.热带雨林中的乔木分枝发达,一般叶片较小D.草原上的植物往往根系发达,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15、下列属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的是()A.大量使用私家车等交通工具,造成石油等化石燃料供应紧张B.大量占用耕地建设住宅,造成耕地面积锐减C.大量种植优质杂交水稻,减少成本,增加产量D.大量破坏植被导致耕地退化,农作物产量不高不稳16、如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J·cm-2·a-1),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甲的数值是1050J·cm-2·a-1B.乙到丙的传递效率为15%C.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呼吸作用和被丁利用D.甲营养级的个体数量一定多于乙营养级的个体数量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5题,共10分)17、信息的种类:_______等。18、动物的_______,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即_______可以体现为行为信息。如雄鸟在求偶是会进行复杂的________。19、______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_______的基础。20、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的形式:______21、草原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草原上植物的种类_________,群落结构相对_________,生活在这里的植物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占优势,这些植物往往叶片__________________,表面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抵抗干旱;动物大多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1题,共10分)22、结合下列材料;对以下问题分析并作答:
(1)如图①~④分别为A.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大小两种草履虫;C.狐与兔;D.细菌与噬菌体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
判断A~D四组生物的对应曲线:
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
(2)若图2所示的种群为某鼠种群。在C点时,鼠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为__________。在无迁入和迁出的情况下,该种群数量每年均以150%的速率(出生率-死亡率)增长,若该种群初始数量为N,则两年后它们的数量将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计数室由25×16=400个小室组成,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1mm3。现将1mL酵母菌样品加99mL无菌水稀释;用无菌吸管吸取少许滴在盖玻片边缘,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
现观察到图中所示a、b、c、d、e5个中方格内共有酵母菌44个,则上述1mL酵母菌样品中约有菌体______个。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3题,共15分)23、某地对产量持续较低且难以耕作的山地;通过植树造林,在十年左右时间里建设成了人工林场,创造了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从群落演替的角度看,人工林场的形成属于_______________演替。
(2)植树造林建设人工林场的过程中应该遵循物种多样性原则,因为这样做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填“抵抗力”或“恢复力”)稳定性,该稳定性的大小与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_的复杂程度有关。
(3)蚯蚓是该人工林场中的土壤动物之一,其主要以植物的枯枝败叶为食,蚯蚓同化的能量有两个去向:一部分在进行_____________的过程中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自身的______________。
(4)下图为该人工林场第一、二营养级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1是流入第一营养级的总量,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
24、“四位一体”(人居-种植-养殖-沼气)生态农业是我国北方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图1表示该系统物质循环过程。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与传统的工程相比较,生态工程具有______的特点,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是达到______。
(2)在充分利用能量,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通过饲养家禽、家畜,发展沼气工程,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使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相互协调,遵循了生态工程的______原理。该生态农业模式的建立要考虑环境承载力,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原理。
(3)该生态农业模式对环境的污染小,因为生产一种产品时产生的有机废物变成了______。
(4)图2为某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流程图,在恢复过程中,①②分别指______和______等措施。25、如图为某农业生态系统的部分模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光能进入该生态系统的生理过程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储存在它们制作的有机物中。
(2)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属于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_____,该成分的作用是__________。
(3)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农田锄草、除虫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D【分析】【分析】
本题围绕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重点考查种群数量变化过程中种群密度的变化以及对该种群数量的影响,认真分析各个选项,就能解答。
【详解】
种群的S型增长条件是资源和环境等条件有限;因此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A正确;老鼠的繁殖力强,但是也受到空间大小的限制,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导致个体之间的斗争加剧,因此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种群密度制约,B正确;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密度大的,种内竞争较大,增长量相对较小,密度小的,种内竞争相对较小,增长量相对较大,导致产量最终可能相同,C正确;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达到最大,个体之间的斗争最强,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也越强,D错误。
【点睛】
理清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资源、空间、气候和天敌等外界因素影响,也受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内部因素影响,特别要注意种群密度增大,个体间的斗争也会加剧,从而遏制种群数量的增加。2、D【分析】【分析】
1、生态工程的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强调实验物质的循环利用,废物资源化。
2、整体性原理强调考虑自然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三方面的关系。
3;在生态工程建设中;需要利用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的原理来改善和优化系统的结构,达到功能改善的效果,如南方的桑基鱼塘。
【详解】
A、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环境,实现了多种物质的循环利用,遵循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但要考虑到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还要考虑到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遵循了整体性原理,A正确;
B、生态经济所遵循的主要原则是循环经济,使一个系统产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者另一个系统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具有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特点,B正确;
C、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工程的关键是植被恢复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这主要依靠人类的活动,C正确;
D、我国南方的桑基鱼塘模式主要应用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D错误。
故选D。3、D【分析】【分析】
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前者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及性别比例,后者包括均匀分布、集群分布和随机分布。
【详解】
A;雪豹是活动能力强的动物;可采用标志重捕法估算其种群密度,A正确;
B;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B正确;
C;一些大型野生动物的种群密度可用照片重复取样法;C正确;
D、根据数学比例推算,即20:3=120:X,则X=18只,因此该区域内的种群密度应为每100km218只;D错误。
故选D。
【点睛】4、C【分析】【分析】
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茶树在受到害虫侵害时会释放信号物质顺-3-己烯醇;这属于化学信息,该物质一方面可吸引害虫天敌前来捕食害虫,另一方面可传达信号给周围的茶树,未受害茶树接收到该信号后,就会提前激发自身的防御响应,说明顺-3-己烯醇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
A;从题干信息可知;茶树在受到害虫侵害时会释放信号物质顺-3-己烯醇,该信号物质可吸引害虫天敌前来捕食害虫,这说明顺-3-己烯醇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A正确;
B;顺-3-己烯醇通过吸引害虫天敌、传达信号给周围茶树两方面的作用来防御害虫;所以外源喷施一定量的顺-3-己烯醇可提高茶树防御害虫的能力,B正确;
C;受害虫侵害的茶树释放的顺-3-己烯醇既可直接传递信息给害虫天敌;又可传递信息给其他茶树,C错误;
D;一片茶园是一个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该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D正确。
故选C。5、A【分析】【分析】
1;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详解】
①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火山喷发;海啸泥石流等自然因素也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①正确;
②因森林被全部砍伐后;土壤条件等仍然保留,因此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为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较长的时间,②正确;
③从沙丘开始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因为沙丘没有植被覆盖,一切“从零开始”,③错误;
④草本植物阶段;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中的有机物逐渐增加,通气性也较好,为群落由草本植物阶段向灌木阶段的演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④正确;
⑤题干中给出的演替类型是森林到灌木丛的退化性演替;人类的开垦活动使环境条件更加恶劣,加快了这一演替,导致局部出现了荒漠化,但其演替的方向并未改变,⑤错误;
⑥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即群落演替向着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⑥正确。
①②④⑥正确;A正确。
故选A。6、C【分析】【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a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表示第二营养级的摄入量;c表示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d表示第二营养级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e表示第三营养级的摄入量,f表示第二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h和i表示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
【详解】
A;a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正确;
B;i表示初级消费者遗体残骸中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B正确;
C;c表示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C错误;
D、可知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a,c表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因此能量传递效率=(c÷a)x100%,又因h表示初级消费者的粪便量,b表示初级消费者的摄入量,因此c=b-h,所以能量传递效率可以表示为(b-h)/a×100%;D正确。
故选C。7、D【分析】【分析】
生态工程基本原理的判断方法。
①强调物质循环;废物利用、减轻环境污染→循环原理。
②体现物种多;营养关系复杂;涉及结构;功能、系统组分的比例关系→自生原理。
③强调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涉及环境承载力→协调原理。
④涉及自然;经济和社会;如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整体原理。
【详解】
A;流入该庭院生态系统的能量除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还有饲料,A错误;
B;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错误;
C;水稻单作系统存在消费者;例如蝗虫等,C错误;
D;稻鱼共生系统有较为复杂的食物链;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稻鱼共生系统增强了土壤肥力,其设计体现了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D正确。
故选D。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8、B:C:D【分析】【分析】
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生态系统中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是生态学的一条基本原理,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主要是通过食物链完成的能量转换,也是一条物质传递链,从经济上看,还是一条价值增殖量,因此,遵循这一原理就可以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被分层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转化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详解】
A;“生态桥”工程的实施;促进了果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正确;
B;将有机肥施加到果园中;有机肥能够作为微生物的营养,故有机肥的施入会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组成和密度,B错误;
C;将废弃物加工成有机肥;实现了果树对废弃物多级利用,而不会使能量循环利用,C错误;
D;果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通常靠人的作用,物种比较单一,其稳定性不会高于当地自然生态系统,D错误;
故选BCD。9、A:C: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最重要联系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成一个整体;所以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
【详解】
A;从题图看;海星是顶级消费者,生态学家paine在其中一块样地中持续去掉海星,“几个月后藤壶体型变大并成为了优势种,以后贻贝又成为了优势种,两年后藻类和无脊椎动物物种数由15种降至8种”,由以上题干信息可知,paine实验结果揭示了顶级捕食者对于群落组成影响的关键种地位,A正确;
B;捕食者调节被捕食者种间竞争的结果取决于捕食者对哪种被捕食者摄取量更大;B错误;
C;由题干信息“生态学家paine在该处相邻区域选择了两块样地”可知;对照样地的物种组成状况排除了自然环境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C正确;
D;实验要遵循平行重复原则;paine进行新西兰西海岸相似实验体现了科学实验的可重复性原则,D正确。
故选ACD。10、B:D【分析】【分析】
据图甲分析;随着载畜量的增加,生产者的净生产量先增加后减少,合理的载畜量为A-C点。据图乙分析,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为种群的增长率,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为0,因此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
【详解】
A;从图甲可知;C点以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低于不放牧的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将受到破坏,A错误;
B;由图甲可知;适度放牧有利于提高并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B正确;
C;从图乙可知;F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基本不变,年龄结构为稳定性,C错误;
D;从图乙可知;F点之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持续增加,F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即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值(K值),D正确。
故选BD。11、A:C【分析】【分析】
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
A;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可以让沙漠变绿洲,也可以让绿洲变为沙漠,A正确;
B;梭梭树的不同种群无法进行基因交流;可能存在生殖隔离,也可能是存在地理隔离,B错误;
C;干旱将导致梭梭树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正确;
D;种植梭梭树后;生物种类增多,其抵抗力稳定性增强,恢复力的稳定性降低,D错误。
故选AC。12、A:C【分析】【分析】
潜在价值指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间接价值也叫做生态功能;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价值;直接价值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
【详解】
A;浮床可以遮挡阳光;影响藻类植物的光反应,限制光合作用,以达到抑制藻类生长的目的,A正确;
B;水华发生后;水中需氧微生物分解作用加剧,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进而导致水体中溶氧量降低,B错误;
C;曝气增加了需氧微生物的数量;通过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净化水体,C正确;
D;生态浮床可以净化水质;体现的是生态功能,属于间接价值,营造水上景观属于直接价值,D错误。
故选AC。13、B:D【分析】【分析】
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详解】
A;亲体数量约为1000个时;该种群的补充量等于亲本数量,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是K值,根据种群的增长率变化可知,捕捞后种群数量处于K/2时即500时,增长速率最大,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A错误;
B;图中曲线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即K/2时,增长速率最大,单位时间内补充量最多,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B正确;
C;由题意分析可知K值是1000;当亲体数量大于1000时,一个繁殖周期过后的种群数量(补充量)可能趋近K值,不一定与亲体数量相等,C错误;
D;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D正确。
故选BD。14、A:B:D【分析】【分析】
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详解】
A;湿地生物群落中的生物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A正确;
B;在华北地区春天开放的花多数是风媒花;不少植物的果实有翅,能借助风力传播,B正确;
C;热带雨林中的乔木分枝发达;一般叶片较大,水热充足,光合作用旺盛,C错误;
D;草原上的植物往往根系发达;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利于对水的吸收并减少水分散失,D正确。
故选ABD。15、A:B:D【分析】【分析】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①人均耕地减少;②燃料需求增加;③环境污染加剧;④水;矿产资源短缺;⑤植被破坏。
【详解】
A;大量使用私家车等交通工具;造成石油等化石燃料供应紧张,属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A符合题意;
B;大量占用耕地建设住宅;造成耕地面积锐减,属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B符合题意;
C;大量种植优质杂交水稻.减少成本、增加产量;这不属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C不符合题意;
D;大量破坏植被导致耕地退化;农作物产量不高、不稳,属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D符合题意。
故选ABD。16、A:D【分析】【分析】
题图分析:图示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甲是生产者,其固定的太阳能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即175+200+875=1250(J·cm-2•a-1);乙是初级消费者,其同化的总能量为200(J·cm-2•a-1);丙是次级消费者,其同化的总能量为30(J·cm-2•a-1);丁是分解者。
【详解】
A、甲的同化量为175+200+875=1250(J·cm-2·a-1);A错误;
B、图中第二营养级(乙)同化的能量为200(J·cm-2·a-1),第三营养级(丙)同化的能量为30(J·cm-2·a-1);因此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0÷200×100%=15%,B正确;
C;从图中的能量流动情况看;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呼吸作用和被丁利用,C正确;
D;并不是营养级越低;生物数量就越多,如在食物链松树→松毛虫→鸟中,松树的数量远少于松毛虫的数量,D错误。
故选AD。三、填空题(共5题,共10分)17、略
【解析】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18、略
【解析】①.特殊行为②.生物的行为特征③.求偶炫耀19、略
【解析】①.负反馈调节②.自我调节能力2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化学能21、略
【分析】【详解】
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这里年降雨量很少,或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的结构也相对简单。因此,草原上的植物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这些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者蜡质层,以减少水分蒸发,能抵抗干旱;动物与草原上的生活相适应,大多数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行为特点。【解析】①.半干旱②.较少③.简单④.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⑤.狭窄⑥.茸毛或者蜡质层⑦.挖洞或者快速奔跑四、实验题(共1题,共10分)22、略
【分析】【分析】
一般来说共生是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捕食是两种生物一种增多(减少);另一种也随着增多(减少);竞争是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寄生可能使宿主数量减少,但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
图2所示为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种群密度在A~C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两者的差值在增大,因此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增大;种群密度为C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此时两者的差值最大,因此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最大;种群密度在C~D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两者的差值在减小,因此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降低;种群密度为E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
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酵母菌数量的计算公式为:每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量×400÷(0.1mm3×10-3)×稀释的倍数。并且实验过程中需注意相关注意点;如:取样时要先振荡摇匀;酵母菌浓度过高时要加水稀释、计数时只数上边线和左边线的菌体数等。
【详解】
(1)据图分析;①表示捕食关系的两个种群,②表示两个竞争能力差异较大的两个种群,③表示互利共生的两个种群,④表示两个寄生关系的种群,所以A~D四组生物的对应曲线分别是③,②,①,④。
(2)在C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此时两者的差值最大,因此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最大,所以鼠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为增长型。在无迁入和迁出的情况下,该种群数量每年均以150%的速率(出生率-死亡率)增长,若该种群初始数量为N,则两年后它们的数量将达到N×(1+150%)×(1+150%)=6.25N。
(3)根据题意可知,5个中方格共80个小室内有酵母菌44个,则整个计数室酵母菌数量=44÷80×400=220个,并且酵母菌样品稀释了100倍,因此上述1ml酵母菌样品中约有菌体=220÷(0.1mm3×10-3)×100=2.2×108个。
【点睛】
第一小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种间关系的曲线的识别与判断,意在强化学生对四种曲线的识记、理解与掌握。第二小题结合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图,考查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变化,要求考生明确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掌握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曲线种群数量增长率的变化情况,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解析】③②①④增长型6.25N2.2108五、综合题(共3题,共15分)23、略
【分析】【分析】
1;群落的演替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十分解者释放的能量。但对于最高营养级的情况有所不同;它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分解者分解释放的能量。
【详解】
(1)人工林场的形成是有土壤条件和一定生物基础的;因此属于次生演替。
(2)遵循物种多样性原则;可提高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般而言,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强。
(3)结合分析可知;蚯蚓同化的能量一部分在进行呼吸作用的过程中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
(4)据图可知,a1是流入第一营养级的总能量,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是a6(=摄入量a5-粪便量a7),所以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表示为a6/a1×100%或(a5-a7)÷a1×1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黑磷基纳米材料化学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
- 水泥刨花板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升级战略研究报告
- 铁矿石成品矿企业ESG实践与创新战略研究报告
- 2025年无机矿物填充塑料项目合作计划书
- 长治市滨河公园景观微更新设计研究
- 制剂质量控制体系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
- 饮用水安全保障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升级战略研究报告
- 肉质金腰的化学成分及其抗IC型肝损伤活性研究
- 人本主义视角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研究
- 农业害虫靶向药剂研制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
- 安全、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
- 《地理信息系统GIS》全套教学课件
- 课件:《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第一讲 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理论
- 技术序列学习地图(2023年)
- 2024年高考政治考试题海南卷及参考答案
- 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解读
- 15万吨水厂安装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结婚转户口委托书
- 超级芦竹种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具有高经济价值和广泛应用前景
- 离婚协议书模板可打印(2024版)
- 部编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课程纲要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学期纲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