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历史(全国)二轮复习课件专题5-工业文明的冲_第1页
2015届高考历史(全国)二轮复习课件专题5-工业文明的冲_第2页
2015届高考历史(全国)二轮复习课件专题5-工业文明的冲_第3页
2015届高考历史(全国)二轮复习课件专题5-工业文明的冲_第4页
2015届高考历史(全国)二轮复习课件专题5-工业文明的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篇章近代中国的嬗变与近代化历程【考情预测】1.对这一时期政治史的考查,以列强历次侵华战争及其影响、

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等为重点,多以人物言论和图片材料为载体,以

选择题为主要形式,尤其会以各不平等条约作为考查点。2.对这一时期经济史的考查,以传统小农经济瓦解和近代资本主义

经济产生为重点,多以表格、图片和文献材料为载体,以选择题或材

料题的形式,尤其会以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作为考查点

。3.对这一时期思想史的考查,以西方科技思想的传入为重点,多以人

物言论为载体,以选择题为主要形式,尤其会以“师夷”思想作为考

查点。

【真题演练】1.(2014·江苏单科,5)下面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

的部分内容,该谕旨(

)。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鸦片战争。依据“清道光

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可知,该条约还未签

订,因此C项错误;由谕旨中道光帝准许厦门、宁波、上海等地贸

易,说明该谕旨颁发于鸦片战争期间,故A项错误;依据“香港仍坚

持‘赏借’”,可知道光帝的天朝上国思想浓重,但并不坚决捍卫

国家领土主权完整,故B项正确,D项错误。【答案】

B2.(2014·重庆文综,6)从1876年中英协商《烟台条约》的具体条款

开始,英国就要求重庆立即对外通商,力图打开中国西部腹地的市

场。中方谈判首脑李鸿章转弯抹角地回应:“轮船未抵重庆以前,

英国商民不得在彼居住,开设行栈。”李鸿章此话的主要意图是

(

)。A.利用英国开通川江航运B.变相地接受英国商民到重庆居住通商C.借助英国开发西部市场D.以轮船通航为条件拖延重庆对外通商【解析】

解答本题应注意三点:一是时间“1876年”,二是李鸿

章的身份(“中方谈判首脑”)和所属阶级、派别,三是材料的内容

。李鸿章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代表,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反对外国的侵略,因此A、B两项错误;从

材料中李鸿章的回应可知C项错误,D项正确。【答案】

D3.(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Ⅰ,28)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

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1853年,英国商

品因《南京条约》而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但中国人均消费的英国棉

纱、棉布远低于印度,其根本原因是中国小农经济发达,对英国商

品进行顽强的抵制。故答案为D项。【答案】

D4.(2014·山东文综,17)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

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

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它反映出(

)。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B.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D.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解析】

材料的关键信息是“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

“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

心种菽粟”,这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已经从属于世界资本主

义市场,海外市场的扩大促进了江浙地区丝织业的发展,D项正确;1

9世纪60年代列强侵华以商品输出为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民

族工业的发展,也没有说明中国对外贸易的情况,排除B、C两项。【答案】

D5.(2014·浙江文综,15)清末某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内开未尽之

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

利因之。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这一言论的含义是(

)。A.“求富”“自强”B.“师夷长技”C.“中体西用”D.“民生主义”【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材料信息。材料反映的

是修建铁路的益处,这位官员提出要收回铁路建设权,这样做利民

、利国,同时亦利于国防(“征兵转饷”),实为“富”“强”兼顾,A

项正确;“师夷长技”是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题干没有涉及,排除

B项;“中体西用”是指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C项不符

合题意;“民生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人物孙中山“三民主

义”中的一部分,与清末官员无关,排除D项。【答案】

A6.(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Ⅱ,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

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

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维新派的目的。康有为认

为欲伸民权,必广民智,欲启民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故其主张易服

主要是为变法营造社会氛围。本题选择B项。【答案】

B【缺陷分析】【命题视角】视角一从法制现代化角度看“领事裁判权”所谓领事裁判权,即缔约国在华侨民成为民事、刑事诉讼的被告

时,须听从有关各国领事裁判,中国法庭无权过问。按照近代国际

法的原则,攫取他国领事裁判权是非法的,它践踏了中国的司法主

权,带有明显的殖民掠夺性。但领事裁判权的确立和发展,也不可

避免地造成了对从属君权的中国刑事裁判权的否定,打破了中国传

统刑制的稳定状态。领事裁判权构成了西方诉讼法律文化对中国

传统诉讼法制的最初冲击,使得中国刑事诉讼法制越来越多地脱离其传统发展的轨道。例题:有学者说:“它(领事裁判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

改革……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也

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此观点主要说明“领事裁判

权”(

)。A.严重破坏了近代中国的司法主权B.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法制现代化C.使近代中国直接进入了法制社会D.促成了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解析】

诉讼法制体现的是司法方面的内容,而《南京条约》附

件中规定的“领事裁判权”反映了中国传统司法制度与近代西方

的司法制度有着很大的差异,从而推动了中国近代司法制度的改

革,与国际司法制度接轨,B项正确。【答案】

B视角二魏源是中国近代的第一位“启蒙大师”学者王先明在《“经世学”与近代“新学”的发端》中说,在晚清

学术界,魏源不仅是首倡经世致用以求富强的人,而且将这种思想

发扬光大,同时也是最早在中国树立变法思想的,因此他是晚清学术运动的启蒙大师。例题:魏源说:“儒者著书,惟知九州以内,至于塞外诸蕃则若疑若昧,

荒外诸服则若有若无。……徒知侈中华,未睹瀛(即大海)环之大。

”此观点(

)。A.体现了对“天朝上国”的沉醉B.说明传统儒者已认清了自身文化的落后C.启蒙了近代国人探求新知的欲望D.是对“中学为体”观念的否定【解析】

材料中的“惟知九州以内”“徒知侈中华,未睹瀛环之

大”信息显示,魏源对传统儒者(知识分子)不知外部世界进行了批

判,激发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士认识外部世界的愿望,因而起到了

探求新知的启蒙作用,C项正确;作者是批判“天朝上国”这种观念

的,A项不符合题意;B项不符合史实;D项与材料主题无关,“中学为

体”是洋务派的观点。【答案】

C章不仅借鉴了西方集股办企业的方法,使轮船招商局具有近代股份

制公司的性质,也大胆地采用了西方对股份制公司的管理模式,开

创了中国近代企业管理的新模式,对后来洋务企业和民族企业的管

理运行起到了示范作用。视角三轮船招商局借鉴了西方的公司运作模式轮船招商局是李鸿章创办的较早的民用企业。企业创办之初,李鸿C.开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先河D.借鉴了西方公司的运作模式例题:1872年8月,李鸿章在轮船招商局创办章程中写道:“轮船之有

商局,犹外国之有公司也,原系仿照西商贸易章程,集股办理。”材

料表明轮船招商局(

)。A.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化企业B.旨在抵制西方的经济侵略【解析】

材料中的“仿照”“贸易章程”“集股办理”等信息

显示,轮船招商局借鉴并采取了西方近代资本主义股份制企业的运

作模式,D项正确;洋务派在创办轮船招商局之前,还创办了一批军

工企业,A项说法错误;尽管轮船招商局起到了抵制西方经济侵略的

作用,但材料没有体现,B项不符合题意;轮船招商局不是民族资本

主义企业,C项错误。【答案】

D并没有将此思想固封于中国的传统之中,而是将其作为“西学为用

”的前提,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视,这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

的延续。从现代文明的发展角度来看,其对今天中国的现代化仍有

启示和借鉴作用。视角四“中学为体”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视洋务派的“中学为体”思想一直作为保守思想遭到批判,但洋务派C.“师夷长技以自强”D.“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例题:“(这种)思想,虽说对中国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文化、制度

有着难以割舍的留恋情结……但是……包含着对自身文化传统的

珍视和对外来文化全盘接受的批判萌芽。”材料中的“思想”是

指(

)。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解析】

材料中的“对中国传统……的留恋情结”,说明在极力

保存旧文化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西方文化,这符合洋务派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特征,B项正确;A项是魏源的思想;C

项是洋务运动的口号;D项是维新派的维新变法思想。【答案】

B

【网络建构】【阶段特征】从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夕(1840~1894年)【考点探究】一、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2014·山东济宁高三期末)有些史学家认为,“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

”。其方案中对民众最具吸引力的是(

)。A.平均分配土地B.产品上交国库C.建立民主政治D.兴办学校教育【解析】

“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是指《天朝田亩制度》与《

资政新篇》。B项所述超越了农民小私有者的本性,成为一种空想;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没有涉及建立民主政治,C项错

误;D项所述超越了农民阶级的认识,它只能说明洪仁玕等农民领袖

愿意向西方学习,错误;当时参加太平天国运动的广大农民最迫切

的愿望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获得土地,A项正确。【答案】

A往通商,同时用竞争手段抑制经济扩张。”《资政新篇》的这些改

革建议,大多得到洪秀全的肯定,说明(

)。A.这份文件适应了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对农民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C.当时的农民阶级要求发展资本主义D.农民领袖能够接受近代先进事物

变式训练

(2014·福建泉州质检)“主张兴办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事业,并允许私人经营,允许使用雇佣劳动;主张与外国平等来【解析】

《资政新篇》没有涉及农民关心的问题,A项错误;当时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尚未产生,B项错误;发展资本主义不是农民阶级

的要求,C项错误;洪秀全接受《资政新篇》中关于发展资本主义的

主张,说明农民领袖能够接受近代先进事物,D项正确。【答案】

D1.特点:(1)在目的上,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技术以镇压

国内人民的反抗,应对边患,维护封建统治。(2)在内容上,只片面学习西方生产技术,而不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3)在结局上,由于国内外因素的影响,洋务运动并未使中国走上富强

之路,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二、洋务运动的特点及其在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2.作用: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1)思想上: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

一最早的近代化思想,动摇了“礼仪至上”的传统伦理价值观的权

威地位,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2)经济上:洋务派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器和工艺,创办了一批近代

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

经验。(3)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了中国第

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4)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5)教育上: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

人才,还派遣留学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

(2014·北京东城普通学校高三联考)下边是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结构示意图,其中迈出中国经济近代化第一步的经济形态是

(

)。【解析】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故本题应从近代以来中

国经济结构示意图中选出代表洋务经济的曲线。①是自然经济,②

是洋务经济,③是外国资本主义经济,④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B项

正确。【答案】

B制造局等处。二三十年后,詹天佑扬名京张铁路,唐绍仪担任民国

总理,蔡绍基就任北洋大学校长。从以上材料我们可以得出的认识

有(

)。①封建落后思想阻碍近代人才的培养②清政府反对学习西方技

术③清政府培养新式人才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化④清政府

派遣留学生的主观目的是服务于洋务运动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④

变式训练

(2014·北京西城普通学校高三期中)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进行到第十年

时,深受西方民主、自由文化影响的留美幼童被政府分三批全部强

行召回。回国的留美学生被送往上海电报局、福建船政局、江南【解析】

材料说明封建落后思想阻碍近代人才的培养,①正确;

清政府派幼童赴美国留学,说明清政府不反对学习西方技术,②错

误;留美幼童代表人物詹天佑、唐绍仪等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

化,③正确;回国的留美学生被送往上海电报局、福建船政局、江

南制造局等处服务于洋务运动,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答案】

D1.从目的来看(1)二者都通过向西方学习,以维护清朝的统治,但洋务派侧重于对国

内人民的镇压。(2)二者在学习西方的目的上有本质的区别。林、魏学习西方的目

的是抵抗侵略(即制夷),并在民族自卫战争中付诸实践。洋务派之

中虽也不乏抵抗侵略的爱国志士,然而他们的头面人物搞洋务的根

本目的还是在于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力主“借夷助剿”,而对外国

资本主义侵略则妥协退让。三、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在学习西方问题上的比较2.从内容和实践效果来看(1)鸦片战争中的抵抗派和洋务派都主张学习西方,学习西方的基

本内容也极为相似。但林则徐、魏源等由于受到种种压抑和打击,

以及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的主张未能实现;洋务派则由于客观形

势的变化,他们的主张付诸实践,在中国掀起了长达30年之久的洋

务运动。(2)二者都主张学习西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都有一定的积极意

义,但出发点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抵抗派没有也不可能提出一个

改变社会的有效方案,洋务派也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2014·北京东城高三期末)有学者认为:1840~1895年,用中国原有的政治思想观念对西方现代观念选择性吸收,以儒学经世致

用为主导应付重重危机,从而产生“中国近代观念”。这里所说的

“中国近代观念”的代表人物有(

)。①林则徐②洪秀全③张之洞④严复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

林则徐主张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师夷长技以制

夷”,张之洞主张“中体西用”,两者均符合材料的核心思想,①③

正确;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但其实际上蜕变为旧式统治阶级,严复

则主张变更封建制度,发展资本主义,②④错误,正确答案为B项。【答案】

BA.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维护传统思想及制度的需要C.对西方传统难以接受D.中西文化传统的迥异

变式训练

(2014·河南开封高三期末)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部分人“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

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这部分人“难以挣脱传统”的原因是

(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主事者以新

卫旧的本来意愿”可知这一部分人为洋务派,他们之所以难以挣脱

传统主要在于其目的为维护清朝统治,B项正确。A、C、D三项与

题干材料中的“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等信息不

符。【答案】

B【标新立异】从全球(整体)史观看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必然的中国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是“世界贸易制度的一部分”……鸦片战争“在世界贸易制度中居于核心地位,多边世界贸易的必要条

件,已将鸦片战争变为与生命攸关的必需品,它不能被糖蜜或米所

取代”。……“如果说糖蜜或米对鸦片是有效的转变的话,这冲突

可能称为糖蜜或米战争”。——摘编自狄力普·巴素《鸦片战争和世界贸易制度》【解读】

材料从全球(整体)史观的角度说明了鸦片战争爆发的

必然性。鸦片并不是中英间爆发战争的原因,只是英国在扩展世界

贸易中的一个借口,如果没有鸦片,也会有糖蜜或米等其他的物品

来引发战争,因而鸦片战争实质上是世界贸易制度发展下一次必然的贸易战。【例题】

有学者认为,中英鸦片战争是多边世界贸易的产物,这

种冲突也可能转变成糖蜜战争或米战争。此观点旨在(

)。A.掩盖鸦片战争的侵略性B.为英国发动战争做辩护C.揭示战争爆发的必然性D.说明战争对中国的巨大促进作用【解析】

材料中的“多边世界贸易”体现了整体史观,而“冲突

也可能转变成糖蜜战争或米战争”,说明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符合题意的是C项;A、B两项虽符合对鸦片战争的某种评论,但不

能充分说明材料观点的意图;D项不符合史实。【答案】

C

1.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

说的“大势”主要是指(

)。A.英国的船坚炮利B.工业文明迅速发展C.中国的闭关锁国D.西方列强加紧扩张一、选择题【解析】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方国家疯狂对外扩张,把矛头

指向了中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故文中“大势”指工

业革命的进行,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答案】

B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2.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

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解析】

材料不能说明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且与史实不

符,A项错误;据材料“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和“自不得提书‘

夷’字”可知中国被迫改变对大英国官民的称谓,“天朝上国”规

制受到冲击,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C项;材料无法体现D项,且这种

说法也与史实不符,D项错误。【答案】

B3.太平天国领导人曾对在华的外国使节说:“尔等如帮助满人,真是

大错,但即令助之,亦是无用的……平定时不惟英国通商,万国皆通

商……(但)害人之物为禁。”这说明太平天国在外交上(

)。A.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本质有了正确认识B.主张自由贸易,无论何种商品都不限制C.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外交方针D.奉行独立自主、反对侵略的外交政策【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太平天国领导人告诫外国人不要帮助清

政府并主张和外国通商,但禁止“害人之物”,这说明太平天国奉

行独立自主、反对侵略的外交政策,D项正确。【答案】

D4.马克思在1853年说:“太平天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共产主义性

质的政权。”而蒋介石则说:“往者,洪杨诸先民,崛起东南,以抗满

清,虽志业未究而遽尔败亡……在历史上足以留一重大纪念焉。”

马克思、蒋介石对太平天国的评价(

)。A.符合革命史观,角度不同B.符合革命史观,角度相同C.符合现代化史观,立场相同D.符合文明史观,具有客观性【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马克思从太平天国废除封建土地私有

制,实行产品公有的角度认为其政权具有“共产主义性质”。蒋介

石从民族主义的角度评价太平天国运动。两者都符合革命史观,但

是角度不同,A项符合题意。【答案】

A5.下表为鸦片战争初期中国的茶、丝出口量情况表,该表反映了(

)。A.对外贸易稳居出超地位时间茶(万镑)丝(包)战前500050001845年8019132201851年9919230401853年1012262896B.国内税收政策逐渐宽松C.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D.传统手工业制品质量高且成本低【解析】

从表格数据看,鸦片战争后我国茶、丝出口量猛增,说

明清代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商业经济发展,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C项正确;茶、丝出口量的增加并不能代表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A项错误;题干数据无法反映当时的国内税收政策,B项错误;茶、丝

是农产品,不是传统手工业制品,D项错误。【答案】

C6.张之洞认为,“若铁厂设于大冶,厂在省外,实缺大员,无一能到省

者。岁糜巨款,谁其信之?若设在省,则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

视,局务皆可与闻”。他对汉阳铁厂选址的主要考虑是(

)。A.节约生产成本B.便于官府监管C.带动民用工业D.临近销售市场【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可知

他对设厂选址主要考虑的是官府如何有效监管,B项正确;A、C、D

三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答案】

BC.反对向西方学习D.主张政府立法阻止国人创办近代工业7.1865年李鸿章在《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中说:“臣料数十年后,

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求利益者,官法无以为之区处

。”这说明李鸿章(

)。A.认为洋务运动会诱导近代工业的兴起B.认为洋务运动没有实行的必要【解析】

材料信息“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求利

益者,官法无以为之区处”说明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意识到洋

务企业的创办会对近代民营企业的产生起到诱导作用,A项正确;李

鸿章本身就是洋务运动的领导者之一,他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B

、C两项说法错误;D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

AA.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兴起B.封建势力对民族资本的束缚C.民族工业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赖性D.列强在中国创办船舶制造业8.19世纪60年代的福建,“间有商人向外国人雇买洋船,仍须与外国

人合伙。是不仅资其管驾之力,实须购其修葺之料也”。这一现象

说明(

)。【解析】

材料反映了民族工业在原料与技术上依赖于外国资本

主义,C项正确;中国近代军事工业兴起的标志是洋务运动的爆发,

而材料反映的是民族资本主义的状况,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封建

势力的束缚,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商人向外国人雇买洋船,

仍须与外国人合伙,D项错误。【答案】

C9.近代《青浦县乡土志》载:“自租界北辟,男以鬻贩营生而奢华渐

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矣。”这表明(

)。A.千古变局催生救亡图存B.坚船利炮加剧民族危机C.纲常礼教束缚妇女解放D.工业文明冲击传统思想【解析】

从“租界”便可知这是近代时期,“男以鬻贩营生”

“女以纱丝工作”,反映近代工业兴起,而“奢华渐起”“礼教鲜

存”,说明传统节约、重礼教思想已经受到冲击,D项正确;材料没

有涉及救亡图存的问题,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民族危机,B项错

误;材料是说“礼教鲜存”,不能说“礼教束缚妇女”,C项错误。【答案】

D10.林则徐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道,同英国军舰抗衡是不可能的,

并断定:“船只、大炮和水军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但林则徐决不

愿意散布这些观点,说明(

)。A.林则徐的思想极为保守B.学习西方科技成为时代潮流C.中国军队士气低落D.大多数士大夫极其藐视西方【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时期清朝统治者自认为是

天朝上国,盲目自大,而林则徐已经看到中英存在巨大差距,排除A

项;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并

没有形成向西方学习的社会潮流,排除B项;C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

体现,排除;从材料中“林则徐决不愿意散布这些观点”,可知D项

符合题意。【答案】

D程设置思想的是(

)。A.“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仪为干橹”B.“然欲自强必先理财”C.“求其体而遗其用”D.“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以制器为先”11.19世纪中后期有一所新式学校的课程安排有读诸经、习洋语洋

操、进驾驶科和管轮科、习操机轮舰船。下列表述能体现该校课【解析】

从材料时间信息“19世纪中后期”及其课程设置可判

断材料所述为洋务运动涉及军事、制造技术等方面的内容,可知D

项正确。A项为顽固派的主张,B项为洋务运动时期兴办民用工业

方面的思想,C项为郑观应对洋务运动的批评,排除A、B、C三项。【答案】

DB.学习西方的技术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D.倡西学、兴民权12.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采西学”“制洋器

”要“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该思想与

下列哪一思想一脉相承?(

)。A.师夷长技以制夷【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材料的意思,即采西学、制

洋器的目的是维护中国伦常名教与清朝统治,C项正确;A项是魏源

提出来的,排除;B项仅学习西方技术,不符合题意;洋务派的思想主

张中并没有涉及政治制度,D项错误。【答案】

C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

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

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

和更广泛的权力。然而甚至在最初那些有希望的年代中都有迹象

表明,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

膨胀。——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材料二洪仁玕在1859年发表的《资政新篇》中概括地提出了强二、非选择题化中央集权、采用西方技术以使中国经济和交通现代化以及发展

与西方列强友好关系的政策。洪仁玕所提出的开设现代银行、颁

发专利权、建造铁路和轮船以及发展采矿业等建议表明,他对西方

力量所在的若干因素抱着全心全意的、虽然认识很不全面的赞赏

态度。这些建议是太平天国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转变。(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太平天国是怎样进行“社会革命”

的。为什么“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

和特权的膨胀”?(2)为什么说《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转变”?分析这种转变未能成功的原因。(3)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转变说明了什么?【答案】

(1)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

土地;实行国库(圣库)制度,平均分配产品。原因:小农经济的存在

。(2)转变理由: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近代工业和各项事业。

未能成功的原因: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战争环境紧张;

得不到广大农民的支持。(3)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14.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提出并实践了“中体西用”思想。多

年来,学术界对此评价不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多年来对洋务运动持否定论者强调,洋务派的动机“很坏

”,结局是“彻底破产”。史运芹等人认为,“中体西用”理论存

在深刻的矛盾。本来“体”和“用”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洋务

派要用资本主义的“用”来维护封建主义的“体”,是注定不会成

功的。它严重削弱了它与传统观念相抗衡的力量,也直接决定了在

此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洋务运动30多年“欲富而不强”的悲剧性结

局。19世纪末,“中体西用”思想日益成为社会变革的障碍。——《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问题研究综述》材料二陈旭麓指出:洋务派所处的时代,多是顽固不化的世人。

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除封闭,引入部分资本主义文化,洋

务派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

体”为前提,“西用”在中国是落不了户的。它使中国人看到了另

一个陌生的世界,虽然力量有限,但终究打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中

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评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逻辑性强,150字左

右)【答案】

观点一,基本否定。从目的上看,洋务派实践“中体西

用”,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专制统治,阻碍社会进步,因而是反动的

、落后的。从结局看,不变革落后的制度而企图通过学习西方先进

技术来实现国家富强,是不能成功的,甲午战争的失败就是证明;19

世纪末,在资产阶级政治运动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中体西用”已

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观点二,基本肯定。洋务派维护“中体”,在当时顽固势力非常强大的情况下,这是一种减少革新阻力的策略,其主要目的是实现国

家富强,是进步的。洋务派引进西学,兴办近代事业,开启了中国的

近代化。引进西学,冲击了传统文化,启迪人们探索世界,促进了思

想解放。(任选一种观点作答即可)1.《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

加,铁犁、铁镐、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

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除井田,民得卖买”B.“秋七月,初税田”C.“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D.“庶人食力,工商食官”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解析】

铁器的广泛使用和推广,一方面说明手工业的发展和进

步,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古代农业的发展和进步。生产力的大发展带

来诸多方面的进步,如推动井田制的瓦解,促进农业动力的革新和

赋税制度的变化等,A、B、C三项均正确,D项不是铁器使用产生的

影响。【答案】

D2.公元前359年,秦国颁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

(即分家)者,倍其赋”。也就是说“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诸

子有份”。此规定(

)。A.是分封制影响的产物B.便利了郡县制的推行C.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制D.有利于加强皇权专制【解析】

在传统宗法制下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家庭中的政治地位

和主要财产由嫡长子来继承,而秦国的“分异令”禁止父子兄弟同

家共财,很显然是废除了嫡长子继承的特权,所以说是冲击了传统

的宗法制。【答案】

C3.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写道:“在一种社会形态之中,道德的

标准可以历久不变,但把这些标准在生活中付诸实践,则需要与不

同的时代、环境相适应而有所通变。”下列最能印证其主旨的是

(

)。A.孔子主张“克己复礼”B.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C.朱熹认为“物皆有理”D.李贽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解析】

题干强调的是道德标准“需要与不同的时代、环境相

适应而有所通变”。孔子主张在春秋时期恢复周礼,很显然没有依

据当时的时代背景而有所通变,排除A项;洋务派认为“中学为体

”,即儒家思想不可动摇,不符合近代中国的发展潮流,排除B项;从

道德层面来看朱熹的“理”,创建还是坚持三纲五常,排除C项;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体现出在当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

社会现实下李贽对传统的儒家道德进行了变通,故选D项。【答案】

D4.史称:行省所掌重要政务,“事从公议”。就是说,行省机构的总

体权力颇大,但由于群官议政和军事、财赋等专官提调,其处理各

项庶政又是有所分工,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下列设置与之最为

相近的是(

)。A.三公九卿制B.三省六部制C.知州、通判、转运使D.内阁制【解析】

由材料“行省”“处理各项庶政又是有所分工,互相配

合、互相牵制的”可知,本题考查的是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化与对

地方控制的加强,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内容。据此分析可知,本

题选C项。“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都属于中央官僚制度,

不属于地方行政设置,排除A、B两项;“内阁”无法定政治地位、

无实权,排除D项。【答案】

C5.下表是近代中国某一时期海关进出口统计表。对其解读正确的

是(

)。A.中国外贸出超情况日益严重B.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年份出口进口出超(+)1871~1873110百万元106百万元4(+)1881~1883108百万元126百万元18(-)1891~1893167百万元219百万元52(-)C.洋务运动不能抵制外国经济侵略D.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解析】

由表格数据可知,中国外贸由出超转为入超,A项错误;C

项不符合史实;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是在甲午中日战

争后,D项不符合题意;由表格数据和所学知识可知B项正确。【答案】

B6.学者唐宝林先生认为,从中国革命史的角度观察,1915年到1927年

可称为“陈独秀时代”。在这12年间,与陈独秀有关的两件大事影

响了整个20世纪中国历史的走向。这两件大事最有可能是(

)

。A.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B.创建中国共产党、国民大革命C.国共合作、北伐战争D.发起新文化运动、创建中国共产党【解析】

陈独秀是影响中国近代史发展的重要历史人物。从19

15年到1927年,陈独秀的主要活动有发起新文化运动、参与五四运

动、创建中国共产党、推动国共第一次合作、参与国民大革命等

。其中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的

传播创造了条件;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与陈独秀有关的这两件大事对20世纪中国历史的走向影响深远。

答案是D项。【答案】

D7.经济学家厉以宁1959年作诗:“高炉余火映红霞,农舍停炊社即家

。岂止城中遭苦雨,溪头荠菜不开花。”该诗体现了他对(

)。A.经济体制改革弊端的深入反思B.人民要求改变落后面貌愿望的赞赏C.城乡经济均衡发展的热切期待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深刻忧虑【解析】

经济体制改革是1978年之后的事情,与材料时间“1959

年”不吻合,A项错误;从“遭苦雨”“不开花”等表述来看,明显

是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不可能“赞赏”,B项错误;从“岂止城中

遭苦雨,溪头荠菜不开花”可见当时城乡都出现严重问题,并非

“均衡发展”,作者反对当时的经济发展措施,C项错误;“高炉余

火映红霞,农舍停炊社即家”,反映的是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

跃进”运动和吃大锅饭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从“岂止城中遭苦雨,

溪头荠菜不开花”,可以看出当时城市和农村都出现严重的问题,

表达了作者的担忧,D项正确。【答案】

D8.梭伦改革“第一次准许没有财产的平民参加公民大会,还规定富

裕商人可担任执政官,设立新的、更受欢迎的陪审法庭来代替贵族

最高法院的一部分权力”。这说明(

)。A.梭伦是雅典平民利益的代言人B.贵族专权的局面已开始改变C.改革是雅典工商业发展的产物D.改革未能彻底化解社会矛盾【解析】

梭伦从本质上代表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A项错误;公

民大会是雅典最高权力机关,平民可参加公民大会,富裕商人可担

任执政官,说明部分平民、富裕商人已经进入统治阶层,B项正确;

梭伦改革是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结果,C项错误;改革未能彻底化解

社会矛盾在材料中未能体现,D项错误。【答案】

B9.“在早期,英国人相信当一项议会立法违背普通权利和普通理性,

或与上帝之法、自然正义法则等相抵触,便可视其无效;但17世纪

末以后,这种观点便过时了。”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宗教改革的影响B.议会选举改革的推动C.工业革命的影响D.议会至上原则的确立【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此变化”是指议会立法不再受制

约,根据材料时间信息“17世纪以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教

改革发生在16世纪,A项错误;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C项不符合题

意;英国议会选举改革发生在1832年,B项错误;1689年《权利法案

》颁布,英国开始确立君主立宪制,使君主的权力受法律的制约,确

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D项正确。【答案】

D10.下图中曲线代表四个国家:中国、美国、英国、德国。其中代

表英国的是(

)。

A.①B.②C.③D.④【解析】

结合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