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华师大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华师大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华师大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华师大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华师大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华师大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下列做法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的是A.引入外来物种时仅考虑美观性和经济效益B.利用堆肥和沤肥等方式将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C.以单一作物种植为主以获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D.排掉沼泽地的积水,使之变为农田和牧场2、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等。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带,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C.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D.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3、下图为某人工鱼塘中能量流动的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等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B.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c中的部分能量C.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a×100%D.图中d表示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4、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的有关描述正确的是()A.在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时,常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进行调查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不存在群落的空间结构C.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放入试管中D.诱虫器中土壤和花盆壁之间留有一定空隙,是为了防止小动物逃走5、麻雀是中国最常见、分布最广的鸟类,属于留鸟,不进行季节性迁徙。某地区的麻雀有家麻雀、树麻雀、黑顶麻雀、山麻雀等不同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地区所有的麻雀属于一个种群B.利用标志重捕法可精确计算出家麻雀的种群密度C.季节变化不影响黑顶麻雀的种群密度D.山麻雀种群的最基本数量特征是山麻雀的种群密度6、下列关于不同类型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森林生物群落可以分为更具体的群落类型,如热带雨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等B.在落叶阔叶林内,在乔木展叶前,林下阳光充足,林内通风好,因此很多植物借此机会迅速生长开花且多为虫媒花C.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D.不同的森林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同,每种生物都有自己适宜的生存环境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7、河流生态系统受到养猪场排出的污水轻度污染后可以随水流逐渐净化。在沿河的甲;乙、丙、丁四处采集了水样进行分析;其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样品1、样品2、样品3的取样地点分别为乙、丙、丁B.样品1中藻类植物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水体中CO2浓度增加C.样品2中溶解氧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需氧细菌大量繁殖和藻类植物减少D.样品3的数据说明该河流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8、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了维持生物圈的稳态,下列思路和做法可取的是()A.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B.全民开展节能减排,实现能源的清洁生产,努力开发新能源C.建立“原料—产品—废料”的生产模式,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D.环境效益比经济效益更为重要,必须把保护环境放在优先地位9、图为池塘中某种鱼的数量增长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ab段为理想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变化B.c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C.死亡率逐渐增加直至与出生率相等D.改善生存条件可使K值提高10、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相关指标随群落演替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Pg与R的差值表示生产者的有机物积累量B.Pg达最大值时,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最高C.枯枝落叶的积累是演替后期Q高于Pg的原因之一D.演替达到稳定阶段时,其物种组成也可能变化11、我国农业已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现代农业虽然产量大大提高,但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现在我国农村大力推广生态农业,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农业中食物链和营养级越多越好B.生态农业可改善土壤结构C.生态农业设计的指导原则是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D.生态农业属于人工生态系统,人在其中起重要作用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7题,共14分)12、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______________?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_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___________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13、生态系统一般都包括以下四种成分:

_______:包括阳光、热能、空气、_______和无机盐等;

_______:自养生物(主要是_______);

_______:动物,包括植食性动物、________:

_______: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主要是营_______和________。14、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_______;食物链和_______。15、生态工程在设计时要考虑到有利于人和自然两方面,突出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生态工程是指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相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而设计的______的生产工艺系统。16、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______的形式进行循环的。17、能量散失的主要途径:_______;主要形式是_______18、生态农业工程。

生态农业以______为主导思想,促进物质在系统内________________,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______。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4题,共8分)19、下图表示某种群在不同条件下数量变化情况的数学模型;其中a点表示外界因素的变化。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J”型曲线出现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__;此种种群增长曲线在实验室条件下常见。

(2)“J”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将______________;曲线Ⅲ与“J”型曲线相比出现的阴影部分所代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K代表________________。若a点时干旱,且干旱能抑制造成蝗虫患病的一种丝状菌的生长,则a点后蝗虫种群的数量变化为曲线________。若要抑制蝗灾,应将蝗虫种群数量控制在__________以下。20、某学习小组为了探究不同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设置了4组实验,每隔2h取样检测一次,连续取样8次,结果如下表。请回答:。温度/℃不同时间酵母菌种群数量/(106个·mL-1)0h2h4h6h8h10h12h14h14h201.21.83.04.07.813.220.319.4251.22.03.85.88.919.519.018.5301.23.57.215.235.188.288.181.0351.24.89.220.175.273.170.268.1

(1)酵母菌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据表分析,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相同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在35℃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的时间段为_________________h。

(2)同一温度条件下,若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起始种群数量,则该组别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将_________________(填“延长”、“缩短”或“保持不变”);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适当提高培养液的浓度,则该组别的K值将_________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保持不变”)。

(3)画出上述实验过程中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的柱形图_________。

21、下图是轮叶黑藻细胞光合作用相关过程示意图。研究表明:水中CO2浓度降低能诱导轮叶黑藻(一种沉水植物)光合途径由C3向C4途径转变,C4途径可使轮叶黑藻适应低CO2浓度的环境;而且两条途径在同一细胞中进行。请据图回答问题:

(1)当轮叶黑藻等沉水植物大量繁殖后,部分浮游植物的数量下降,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有所增加,这是在_____(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水平上研究的结果。

(2)为图中物质A的还原提供能量的是_______。图中催化CO2固定的两种酶(PEP羧化酶、Rubisco)中,与CO2亲和力较高的是PEP羧化酶,这是_______的结果,意义是_______。

(3)在光照条件下,轮叶黑藻细胞叶绿体的类囊体腔中的H+浓度_______(填“高于”或“低于”)叶绿体基质;轮叶黑藻细胞中丙酮酸产生的场所有_________。

(4)黑藻是一种常见的沉水高等植物,某实验小组利用黑藻进行如下实验,请分析并回答:。实验步骤的目的主要实验步骤材料准备取若干盛有一定量浓度为1%的①______溶液的玻璃瓶,将玻璃瓶均分为甲、乙、丙、丁四组,每个玻璃瓶中均放入等量、新鲜的黑藻叶片,用橡胶塞密封②______甲、乙、丙三组玻璃瓶双侧各等距离放置1个18W的LED灯,分别控制灯距为10cm、15cm、20cm。作为对照组,对丁组玻璃瓶进行遮光处理,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培养一段时间实验数据记录组别甲乙丙丁瓶内氧气的变化速率(mg•h-1)6.474.221.98-2.14。组别甲乙丙丁瓶内氧气的变化速率(mg•h-1)6.474.221.98-2.14组别甲实验结果分析甲到丙瓶内氧气的释放速率可以表示这段时间内黑藻的③______。丁瓶内氧气的变化速率可以表示这段时间内黑藻的呼吸速率。

该实验的目的是④_______;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⑤______。组别甲乙丙丁瓶内氧气的变化速率(mg•h-1)6.474.221.98-2.1422、下图是轮叶黑藻细胞光合作用相关过程示意图。研究表明:水中CO2浓度降低能诱导轮叶黑藻(一种沉水植物)光合途径由C3向C4途径转变,C4途径可使轮叶黑藻适应低CO2浓度的环境;而且两条途径在同一细胞中进行。请据图回答问题:

(1)当轮叶黑藻等沉水植物大量繁殖后,部分浮游植物的数量下降,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有所增加,这是在_____(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水平上研究的结果。

(2)为图中物质A的还原提供能量的是_______。图中催化CO2固定的两种酶(PEP羧化酶、Rubisco)中,与CO2亲和力较高的是PEP羧化酶,这是_______的结果,意义是_______。

(3)在光照条件下,轮叶黑藻细胞叶绿体的类囊体腔中的H+浓度_______(填“高于”或“低于”)叶绿体基质;轮叶黑藻细胞中丙酮酸产生的场所有_________。

(4)黑藻是一种常见的沉水高等植物,某实验小组利用黑藻进行如下实验,请分析并回答:。实验步骤的目的主要实验步骤材料准备取若干盛有一定量浓度为1%的①______溶液的玻璃瓶,将玻璃瓶均分为甲、乙、丙、丁四组,每个玻璃瓶中均放入等量、新鲜的黑藻叶片,用橡胶塞密封②______甲、乙、丙三组玻璃瓶双侧各等距离放置1个18W的LED灯,分别控制灯距为10cm、15cm、20cm。作为对照组,对丁组玻璃瓶进行遮光处理,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培养一段时间实验数据记录组别甲乙丙丁瓶内氧气的变化速率(mg•h-1)6.474.221.98-2.14。组别甲乙丙丁瓶内氧气的变化速率(mg•h-1)6.474.221.98-2.14组别甲实验结果分析甲到丙瓶内氧气的释放速率可以表示这段时间内黑藻的③______。丁瓶内氧气的变化速率可以表示这段时间内黑藻的呼吸速率。

该实验的目的是④_______;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⑤______。组别甲乙丙丁瓶内氧气的变化速率(mg•h-1)6.474.221.98-2.14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4题,共12分)23、1883年8月7日;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炽热的岩浆滚滚而出,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成了一片裸地。几年之后,地面上长出了小草,形成了草丛。经历了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已发展成生机勃勃的一片森林。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上述群落恢复至火山爆发前的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稳定性,该地区的群落演替属于__________演替。

(2)研究发现,恢复初期后的生态系统中只有三个营养级,其碳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a、b;c、d等表示不同的生理过程中相应的能量数值。

①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分析,B属于____________营养级。

②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可用代数式__________表示。图中的d表示__________。

③由能量流动的逐级递减特点可知,__________(填字母)中的生物最可能成为源危物种。24、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组成成分,A、B、C、D是乙中的四种生物,①~④代表生物的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

(1)图中丙代表________________,甲、乙、丙共同组成一个________________。

(2)请画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用箭头和序号表示);碳元素在甲、乙、丙之间以________________形式进行传递。

(3)生态学家对某湿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情况进行调查;得到下图1所示的食物网和图2中的能量数据:

①第一营养级能量除了一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外,还有的去向有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2项)。

②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_____。25、二十大报告指出应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稻田养蟹模式(如图1)是一种操作简单、经济效益显著的生态农业,图2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图中的数值表示能量(单位:10kJ/m2·a)。请根据相关信息回答问题。

(1)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形式有______。与普通稻田相比,该稻田中昆虫、杂草中的能量通过河蟹流向人,这体现了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

(2)图2中的C代表_______;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

(3)我国承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CO2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净零排放)的目标。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

①“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CO2排放总量,实现相对“零排放”,达到“碳中和”时,图中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Y1、Y2、Y3和Z4过程释放的CO2总量,理由是_______。

②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体系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参与,主要原因是_______。26、随着旅美的大熊猫“丫丫”顺利回国;新晋顶流“花花”;“萌兰”走红网络,国宝大熊猫日益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保护生态学中,能够吸引公众关注的物种被称为旗舰种,常被作为生态保护活动的象征,来引起公众对其保护行动的关注。太白山是全球旗舰种—大熊猫的重要栖息地,植被为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群落中还分布着羚牛、川金丝猴、黑熊等多种珍稀动物。

(1)太白山中的乔木灌木草本植物错落有致,构成了群落的___________。灌木层的秦岭箭竹是大熊猫的主要食物,有人调查了大熊猫部分栖息地不同龄级秦岭箭竹的比例,结果如下图,据此分析,箭竹的年龄结构类型为___________。

(2)大熊猫可消化75%~90%的粗蛋白,但只能消化8%的粗纤维。对竹子开花前后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检测结果如下图,据此推测,箭竹开花_______(有利于/不利于)对于大熊猫觅食,依据是___________。竹林开花是影响大熊猫种群生存最重要的_______(密度制约/非密度制约)因素。

(3)经测算,大熊猫粪便中的竹纤维比例大约占80%,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大熊猫摄食竹子的能量远多于其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原因是大熊猫摄食竹子的能量一部分_______________,另一部分_______________。

(4)规划在太白山建立以大熊猫为旗舰种的国家公园,除箭竹等大熊猫食物来源外,还应考虑_______________。A.持续开展珍稀濒危物种的野化放归B.地震滑坡火灾等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C.建设生态廊道将隔离的栖息地互相联通D.修复因采伐旅游等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损伤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B【分析】【分析】

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

(2)物种多样性原理: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

(3)协调与平衡原理: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

(4)整体性原理: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

(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①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要通过改善和优化系统结构改善功能;②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各组分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使得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顺利完成,并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

【详解】

A;引入外来物种时仅考虑美观性和经济效益;违背了整体性原理,还要考虑生态效益,A错误;

B;利用堆肥和沤肥等方式将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利用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B正确;

C;以单一种群获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不符合物种多样性原理,C错误;

D;排掉沼泽地的积水;使之变为农田和牧场,违背了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原理、整体性原理等,D错误。

故选B。2、A【分析】【分析】

1;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

2;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详解】

从树冠到地面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说明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说明群落具有水平结构,A正确;

故选A。3、D【分析】【分析】

题图为某人工鱼塘中能量流动的部分示意图,其中a表示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b表示第二营养级的摄入量;c表示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d表示第二营养级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f表示饵料中的能量。

【详解】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饵料中的能量;A错误;

B;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是其未同化的能量;仍属于其摄入量的一部分,因此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a和f中的部分能量,B错误;

C、由于第二营养级的能量输入=第一营养级的部分能量+饵料中的能量,所以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即小于c/a×100%,C错误;

D;图中d表示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正确。

故选D。4、C【分析】【分析】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的实验原理: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常见的小动物有蜘蛛;鼠妇、蜈蚣、马陆、蚯蚓以及多种多样得昆虫等。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这类研究时,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详解】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采用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A错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也存在群落的空间结构,B错误;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将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70%的酒精溶液中或放入试管中保存,C正确;诱虫器中土壤和花盆壁之间留有一定空隙,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5、D【分析】【分析】

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特点是个体间彼此可以交配,实现基因交流.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2.种群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遗传特征;其中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集群分布和随机分布。

【详解】

A;家麻雀、树麻雀、黑顶麻雀、山麻雀是不同种;则该地区所有的麻雀不属于一个种群,A错误;

B;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估算;因此,利用标志重捕法可以估算出家麻雀的种群密度,B错误;

C;麻雀虽然属于留鸟;季节变化也会通过影响黑顶麻雀的食物条件、繁殖的因素来影响黑顶麻雀的种群密度,C错误;

D;山麻雀在觅食区集群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D正确。

故选D。6、B【分析】【分析】

群落是一定时间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详解】

A;我国典型的森林类型可以分为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和热带雨林等;A正确;

B;落叶阔叶林夏季枝叶茂密;呈绿色,冬季则树叶枯落,很多树木在春季叶没有完全展开前就开花,且多数是风媒花,B错误;

CD;在不同的森林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即每种生物都有自己适宜的生存环境,因此有人说,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CD正确。

故选B。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7、C:D【分析】【分析】

生物富集作用亦称“生物放大作用”;是指通过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或食物网的各营养级的传递,某些污染物,如放射性化学物质和合成农药等,在生物体内逐步浓集增大的趋势,随着营养级的不断提高,有害污染物的浓集程度也越高。

【详解】

A;污水进入河流后;近污染源的水域藻类减少,需氧细菌大量繁殖,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溶解氧被大量消耗;远离污染源的水域藻类大量繁殖,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有机物减少,需氧细菌的数量下降,因而溶解氧的消耗量减少,水中溶解氧含量逐渐恢复,因此比较水中溶解氧可得出,样品1、样品2、样品3的取样地点分别为丙、乙、丁,A错误;

B;样品1中藻类植物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水体中N和P浓度增加;B错误;

C;样品2中藻类减少;藻类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减少,然而需氧细菌大量繁殖,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消耗大量氧气,导致溶解氧大量减少,C正确;

D;样品3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以及物质种类和浓度与甲地水样中的相差不大;说明题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D正确。

故选CD。

【点睛】8、A:B:D【分析】【分析】

生态工程建设的目标是使人工控制的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能力。在生态效益方面要实现生态再生;使自然再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更新速度大于或等于利用速度,在经济效益方面要实现经济再生,使社会经济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总收入大于或等于资产的总支出,保证系统扩大再生产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社会效益方面要充分满足社会的要求,使产品供应的数量和质量大于或等于社会的基本要求,通过生态工程的建设与生态工程技术的发展使得三大效益能协调增长,实现高效益持续稳定的发展。

【详解】

A、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的循环再生,能量的多级利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A正确;

B、全民开展节能减排,实现能源的清洁生产,努力开发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弱温室效应,B正确;

C、建立原料一产品一原料”的生产模式,建立无废料生产体系,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C错误;

D、要维持生物圈的稳态,达到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经济、制定政策上,首先要考虑环境效益,把保护环境放在优先地位上,D正确。

故选ABD。9、B:C:D【分析】【分析】

图示为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是在空间;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种群的增长模式,表现为种群增长速率先慢后快再变慢,K表示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详解】

A、在空间、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生存压力一直存在,ab段生存压力较小;但不是理想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变化,A错误;

B;c点时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正确;

C;随着种群数量增加;死亡率逐渐增加,c点时种群数量相对稳定,死亡率与出生率相等,C正确;

D;环境容纳量决定于空间、资源情况;改善生存条件可使K值提高,D正确。

故选BCD。

【点睛】10、C:D【分析】【分析】

Pg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进入该群落的总能量;R表示生物呼吸的总量,当一个群落中Pg大于R时,群落会发生演替,生物多样性增加,当一个群落中Pg约等于R时,群落演替至顶级群落,当一个群落中Pg小于R时,群落会发生逆行演替,生物多样性减少。

【详解】

A;Pg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与自身的呼吸差值为生产者的有机物积累量,而R代表生态系统所有生物的呼吸量,A错误;

B;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时;抵抗力稳定性最高,此时Pg与R接近,不是最大值,B错误;

C;Q为生态系统内的有机物总量;枯枝落叶的积累是演替后期Q高于Pg的原因之一,C正确;

D;演替达到稳定阶段时;其物种组成也会改变,D正确。

故选CD。11、B:C:D【分析】【分析】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

【详解】

A;适当增加食物链的环节;使每个环节都能获得产品,可增加对能量的利用率,但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也越多,因此食物链和营养级不是越多越好,A错误;

B;生态农业可改善土壤结构;B正确;

C;生态农业设计的指导原则是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C正确;

D;生态农业属于人工生态系统;人在其中起重要作用,离开了人的作用,该系统将很快崩溃,D正确。

故选BCD。三、填空题(共7题,共14分)12、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进行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进行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存;甚至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所以演替过程所需的时间短。

(3)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由于人类过度开垦,破坏了土壤表土层及耕作层的结构,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变快,演替的方向未发生改变。【解析】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是初生演替,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是次生演替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既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变快未发生改变13、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水生产者绿色植物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寄生性动物分解者腐生细菌、真菌14、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成分食物网15、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低消耗多效益可持续促进物质被分层多级利用16、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CO217、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呼吸作用热能1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保持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循环重复使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四、实验题(共4题,共8分)19、略

【分析】【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增长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通过分析;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详解】

(1)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的前提条件是环境资源充足;条件适宜,无敌害等理想条件。

(2)“J”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曲线Ⅲ的种群数量比同期“J”型曲线的种群数量少;阴影部分表示减少量,是环境的阻力下所淘汰的个体。

(3)K代表环境容纳量,即环境条件不变时,一定环境条件下容纳的种群数量最大值。干旱能抑制造成蝗虫患病的一种丝状菌的生长,为蝗虫的生长和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环境容纳量增大,a点后蝗虫种群的数量变化为曲线I。蝗虫种群密度越大,对农作物的危害越大,所以应将蝗虫种群数量控制在K2以下。

【点睛】

环境容纳量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为减少害虫的危害、降低控制害虫的成本,应该将害虫的种群数量控制在K/2以下。【解析】理想条件(环境资源充足,条件适宜,无敌害等)保持不变环境的阻力所淘汰的个体环境容纳量ⅠK220、略

【分析】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得出:温度和培养时间是自变量;酵母菌的数量是因变量。酵母菌初期呈S型曲线增长,增长速率先快后慢,K/2时达到最大,不同条件下K值不同。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营养物质被不断消耗;代谢废物不断积累,种群进入衰退期,数量开始下降。

【详解】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据表分析;在上述实验条件下,不同温度下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都是先增加,当达到最大后再降低。35℃下,6h-8h,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75.2-20.1=55.1)最大。

(2)酵菌种群数量的K值(环境容纳量)的大小与培养液的浓度和培养空间的大小有关;与酵母菌培养液的起始种群数量无关,但培养液中酵母菌起始种群数量可以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所要的时间。故同一温度条件下,若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起始种群数量,则该组别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将缩短;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适当提高培养液的浓度,则该组别的K值将增加。

(3)根据表格信息;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分别为20.3;19.5、88.2、75.2。柱状图如下:

【点睛】

对微生物生长曲线的掌握是本题的突破点,同时还要注意环境条件的改变也会导致生长曲线的改变。【解析】①.种群密度②.先增加后减少/先增加后稳定在减少③.6-8④.缩短⑤.增大⑥.21、略

【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C3途径是指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DNAP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C4途径是指在PEP羧化酶的催化下,PEP在叶肉细胞中与HCO3-结合,先把CO2固定成草酰乙酸,再转化为苹果酸,重新释放CO2后进入卡尔文循环。

【详解】

(1)群落水平研究的包括群落的范围和边界;丰富度、空间结构、种间关系、群落的演替等;故当轮叶黑藻等沉水植物大量繁殖后,部分浮游植物的数量下降,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有所增加,这是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结果(种间关系)。

(2)图中物质A为C3,C3的还原需要能量,光反应的产物ATP和NADPH中储存着活跃的化学能,二者均可为C3的还原提供能量;结合题干“水中CO2浓度降低能诱导轮叶黑藻(一种沉水植物)光合途径由C3向C4途径转变,C4途径可使轮叶黑藻适应低CO2浓度的环境”,说明C4循环中PEP羧化酶与CO2的亲和力高于C3循环中的Rubisco,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使得轮叶黑藻能适应水中低浓度CO2的环境;提高其光合强度,利于其生长。

(3)在光照条件下,类囊体腔内的H+比叶绿体基质的要多;故其pH值相较叶绿体基质要低(泵出为顺浓度梯度,从而将质子势能转化为ATP中的能量);图中苹果酸分解成丙酮酸和二氧化碳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细胞中丙酮酸产生的场所还可能有细胞质基质(呼吸第一阶段的产物,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和NADH),故轮叶黑藻细胞中丙酮酸产生的场所有叶绿体基质;细胞质基质。

(4)①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的条件有光照、CO2等,从表格中“甲、乙、丙三组玻璃瓶双侧各等距离放置1个18W的LED灯,分别控制灯距为10cm、15cm、20cm”可知实验的自变量为光照强度,其他无关变量保持一致且适宜,故实验需要保证正常的CO2原料供应,即材料准备中应取若干盛有一定量浓度为1%的NaHCO3(分解释放CO2;维持玻璃瓶中二氧化碳浓度稳定)溶液的玻璃瓶;

②“甲;乙、丙三组玻璃瓶双侧各等距离放置1个18W的LED灯;分别控制灯距为10cm、15cm、20cm。作为对照组,对丁组玻璃瓶进行遮光处理,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培养一段时间”体现的是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置,故该操作的目的为设置对照实验(实验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③甲到丙瓶中的黑藻同时进行了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时,黑藻向外释放氧气,故甲到丙瓶内氧气的释放速率表示这段时间内黑藻的净光合速率;

④⑤由表格数据可知,甲到丙瓶,灯距逐渐增大,光合作用逐渐减弱,氧气释放速率随之下降,故实验结论为:在一定范围内,随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速率逐渐增强,可以推测,该实验的实验目的是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解析】(1)群落。

(2)NADPH和ATP自然选择使轮叶黑藻能适应水中低浓度CO2的环境;提高其光合强度。

(3)高于叶绿体基质;细胞质基质。

(4)NaHCO3##碳酸氢钠设置对照实验净光合速率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随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速率逐渐增强22、略

【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C3途径是指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DNAP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C4途径是指在PEP羧化酶的催化下,PEP在叶肉细胞中与HCO3-结合,先把CO2固定成草酰乙酸,再转化为苹果酸,重新释放CO2后进入卡尔文循环。

【详解】

(1)群落水平研究的包括群落的范围和边界;丰富度、空间结构、种间关系、群落的演替等;故当轮叶黑藻等沉水植物大量繁殖后,部分浮游植物的数量下降,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有所增加,这是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结果(种间关系)。

(2)图中物质A为C3,C3的还原需要能量,光反应的产物ATP和NADPH中储存着活跃的化学能,二者均可为C3的还原提供能量;结合题干“水中CO2浓度降低能诱导轮叶黑藻(一种沉水植物)光合途径由C3向C4途径转变,C4途径可使轮叶黑藻适应低CO2浓度的环境”,说明C4循环中PEP羧化酶与CO2的亲和力高于C3循环中的Rubisco,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使得轮叶黑藻能适应水中低浓度CO2的环境;提高其光合强度,利于其生长。

(3)在光照条件下,类囊体腔内的H+比叶绿体基质的要多;故其pH值相较叶绿体基质要低(泵出为顺浓度梯度,从而将质子势能转化为ATP中的能量);图中苹果酸分解成丙酮酸和二氧化碳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细胞中丙酮酸产生的场所还可能有细胞质基质(呼吸第一阶段的产物,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和NADH),故轮叶黑藻细胞中丙酮酸产生的场所有叶绿体基质;细胞质基质。

(4)①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的条件有光照、CO2等,从表格中“甲、乙、丙三组玻璃瓶双侧各等距离放置1个18W的LED灯,分别控制灯距为10cm、15cm、20cm”可知实验的自变量为光照强度,其他无关变量保持一致且适宜,故实验需要保证正常的CO2原料供应,即材料准备中应取若干盛有一定量浓度为1%的NaHCO3(分解释放CO2;维持玻璃瓶中二氧化碳浓度稳定)溶液的玻璃瓶;

②“甲;乙、丙三组玻璃瓶双侧各等距离放置1个18W的LED灯;分别控制灯距为10cm、15cm、20cm。作为对照组,对丁组玻璃瓶进行遮光处理,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培养一段时间”体现的是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置,故该操作的目的为设置对照实验(实验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③甲到丙瓶中的黑藻同时进行了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时,黑藻向外释放氧气,故甲到丙瓶内氧气的释放速率表示这段时间内黑藻的净光合速率;

④⑤由表格数据可知,甲到丙瓶,灯距逐渐增大,光合作用逐渐减弱,氧气释放速率随之下降,故实验结论为:在一定范围内,随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速率逐渐增强,可以推测,该实验的实验目的是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解析】(1)群落。

(2)NADPH和ATP自然选择使轮叶黑藻能适应水中低浓度CO2的环境;提高其光合强度。

(3)高于叶绿体基质;细胞质基质。

(4)NaHCO3##碳酸氢钠设置对照实验净光合速率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随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速率逐渐增强五、综合题(共4题,共12分)23、略

【分析】【分析】

据图分析;A利用了二氧化碳和太阳能,说明A是生产者,则B是初级消费者,C是次级消费者,D是分解者。

【详解】

(1)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火山爆发后恢复到山爆发前的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恢复力稳定性;根据题干信息“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炽热的岩浆滚滚而出,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成了一片裸地”分析,该演替是从裸地开始的,故属于初生演替。

(2)①根据以上分析已知;B是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

②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其同化的能量(a2)-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b2),可用代数式a2-b2表示;A表示各个营养极固定的能量,b表示各个营养极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c表示各个营养极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故d表示分解者分解作用消耗的能量。

③由能量流动的逐级递减特点可知;C处于的营养极最高,获得的能量最少,所以C中的生物最可能成为濒危物种。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能量流动图解,根据光合作用的原料和图形确定A是生产者,进而确定其他字母代表的生态系统成分,并能够明确各个小写字母代表的能量的类型。【解析】恢复力初生第二a2-b2分解者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C24、略

【分析】【分析】

由于生产者既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也能够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因此图中甲表示生产者;由此可以分别确定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①表示生产者的呼吸作用,②表示光合作用,③表示消费者的呼吸作用,④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图中ABCD表示四种消费者,B;C能量相当,属于同一营养级。

下图的图1中:5种不同生物形成食物链有三条:A→D→E;A→B→C→E,A→B→E。

【详解】

(1)由于生产者可以和大气之间进行双向的物质交换;因此可以确定甲是生产者,甲和乙均有物质流向丙,因此丙为分解者,则乙为消费者。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2)上图中ABCD表示四种消费者,B、C能量相当,属于同一营养级,所以它们构成的食物链网为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之间以有机物形式进行传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