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 世界近现代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化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7/18/23/wKhkGWeVIxSAWdF3AAGfcS_MhIc276.jpg)
![2025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 世界近现代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化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7/18/23/wKhkGWeVIxSAWdF3AAGfcS_MhIc2762.jpg)
![2025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 世界近现代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化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7/18/23/wKhkGWeVIxSAWdF3AAGfcS_MhIc2763.jpg)
![2025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 世界近现代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化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7/18/23/wKhkGWeVIxSAWdF3AAGfcS_MhIc2764.jpg)
![2025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 世界近现代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化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7/18/23/wKhkGWeVIxSAWdF3AAGfcS_MhIc276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十一2025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
世界近现代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化宏观视野明晰发展脉络
知识框架线索一
新航路开辟与世界联系的加强伴随着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以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船队的航行为代表,一系列海上新航路的开辟,使各大洲的物种交流、人口的迁移、疫病的传播加速,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专题线索线索二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欧美等国相继发生两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面貌,使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成一体。线索三
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和葡萄牙等西欧国家逐渐走上对外殖民侵略的道路;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和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欧洲列强的海外殖民活动愈演愈烈;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个世界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线索四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在曲折中发展,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成为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手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一定的自我调节机制,社会矛盾有所缓和,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获得巨大成就,也经历了艰难曲折;区域经济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贸易、金融现代化加速,极大地提高了商贸效率,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也存在一定风险。主题聚焦强化关键能力主题一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1.新航路开辟归纳整合主干知识背景①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和商品经济发展②社会:《马可·波罗行纪》流传③精神动力:人文主义兴起、传播基督教④政治根源: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支持⑤技术条件:造船、航海技术进步,地理知识丰富⑥直接原因:奥斯曼帝国切断传统商路概况①1488年,迪亚士到达非洲好望角②1497—1498年,达·伽马绕过好望角驶达印度③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④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⑤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纽芬兰岛⑥16世纪,法国人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荷兰航海家巴伦支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⑦17世纪初,英国人哈得逊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⑧1642—1643年,荷兰人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2.两次工业革命项目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背景①政治: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政局稳定,政策支持②经济:英国殖民掠夺、农业资本主义发展
(圈地运动)
等提供资本、市场、原料、劳动力③技术:英国手工工场水平高;科学家热心于生产技术改进④市场:国内外市场扩大,需求增长①政治:19世纪中后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相对稳定②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③技术:自然科学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项目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概况①纺织领域:通过“飞梭”、珍妮纺纱机等一系列发明创造,棉纺织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②管理模式: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逐渐取代了手工工场③动力方面:瓦特改进了蒸汽机,解决了生产动力受自然条件限制的问题④交通运输:汽船、火车问世⑤机械制造方面:19世纪中期,英国的机器制造业也实现了机械化①动力方面:电力技术的泛开发和应用、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②交通运输:汽车、飞机问世③化学工业:兴起发展④旧产业部门:通过新技术改造焕发出新的活力视角1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影响1.(2024·新课标卷)16世纪上半叶,航海家在太平洋开发了连接美洲和亚洲的东风带海上走廊,中后期利用日本洋流从菲律宾群岛航行至美洲西海岸;17世纪初,荷兰人利用西风带环球航行。16—17世纪的航海活动(
)A.激发“地圆说”的形成B.表明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C.导致陆路贸易基本停滞D.促进了贵金属的全球流动精研体悟命题导向点睛16—17世纪,通过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西方殖民者掠夺了大量的美洲金银,用于购买来自东方的商品。答案:D解析: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把从世界各地,主要是美洲获得的金银等贵金属运回欧洲,后来又通过东西贸易,流入亚洲,故选D项;“地圆说”在地理大发现之前就已经被提出,排除A项;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陆路贸易,排除C项。视角2工业革命与德国崛起2.(2024·安徽卷)20世纪初,德意志制造同盟成立。该同盟通过与艺术家、设计师及制造企业间的合作,探索出德国制造的独特工艺技巧,在短时间内实现了提升德国工业品质量的目标,增强了德国工业在海外的扩张实力。这说明当时(
)A.欧洲工业制造流行德国工艺B.德国的文化创新助力工业发展C.德国国际地位依赖工业设计D.欧洲强权博弈以文化竞争为主点睛为了使德国商品能够在国际市场上与英国抗衡,1907年,德国的企业家、艺术家和技术人员组成了全国性的组织——德意志制造同盟,目的是提高工业品质量,从而达到国际水平。答案:B解析:德意志制造同盟通过整合艺术与设计资源,提升了工业产品质量,表明文化创新对工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故选B项;材料未提及欧洲范围内德国工艺的普及程度,排除A项;德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因素众多,工业设计只是其中之一,排除C项;欧洲强权博弈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领域,仅凭工业设计无法断定以文化竞争为主,排除D项。视角3法国的工业革命3.(2024·湖南卷)1830年,一位法国人发明的缝纫机获得专利,尽管这种缝纫机是用木头制作的,运转缓慢而又笨拙,但其很快被应用于军用制服生产。这表明当时(
)A.制服生产实现了科学化管理B.机器发明推动了标准化生产C.机器生产全面取代了手工劳动D.科学理论与技术创新紧密结合点睛缝纫机发明后用于军用制服的生产,而军服的生产强调标准化。B解析:军用制服生产属于标准化生产,这说明机器的发明能够推动标准化生产,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制服生产的管理,且“实现了”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机器生产下仍然存在手工劳动,并未全面取代,排除C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理论与技术创新实现了紧密结合,排除D项。1.新航路开辟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深化掌握核心要点2.全面认识早期殖民扩张特点①以掠夺财富为主要目的,以海外贸易、海盗式掠夺、欺诈性贸易和贩卖黑人奴隶为主要方式,是一种公开的、野蛮的强盗行径②殖民国家以西、葡、荷、英、法等西欧国家为主,主要侵略非洲、美洲和亚洲原因资本主义刚刚在欧洲兴起,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需要积累资本,发展资本主义影响对世界市场殖民扩张和掠夺是殖民国家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对殖民国家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殖民地殖民扩张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造成了亚、非、拉美地区的落后;殖民扩张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殖民地的发展进步对国际关系各殖民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必然引起殖民争霸战争3.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政治: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产生;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中间阶层开始发展;推动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完善与拓展,推动工人运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外殖民扩张,亚非拉逐渐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2)经济①生产力: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②经济结构: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③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制度发展和垄断组织出现;④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3)社会生活:促进城市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推动农业机械普及,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交通进步,促进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大众消费主义出现;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增强,女性地位提高;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提升;带来环境污染、贫富分化加剧、疾病与犯罪等社会问题。(4)思想:推动自由主义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等思潮兴起。1.(2024·福建厦门模拟)1498年2月,达·伽马到达非洲东海岸莫桑比克港。据船队记载,该港有许多阿拉伯人在此经商,并对船队很友好,但获知其来历后,表现出明显的敌视,并拒绝再供应淡水和食物。达·伽马用炮轰击阿拉伯人,并抢夺其船只离去。这场冲突的实质是(
)A.新航路对旧航路构成的挑战B.殖民地人民对殖民者的反抗C.对世界经济中心地位的争夺D.海上商路与陆上商路的较量落实强化实践应用A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在达·伽马开辟到达印度的新航路之前,阿拉伯人控制着印度洋的贸易,因此达·伽马船队与阿拉伯人冲突的实质是新航路对旧航路构成的挑战,故选A项;当时达·伽马并未对非洲进行殖民统治,排除B项;当时处于新航路开辟的初期,对世界经济中心地位的争夺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海上贸易,排除D项。2.(2024·江西上饶二模)下图是创作于1860年的绘画《邮局:差一分钟到六点》。作品描绘了人们争先恐后地赶在伦敦圣马丁勒格兰邮局6点关门前把邮件寄出的场景。据此推断,该作品反映出工业革命后的英国(
)A.贫富分化持续拉大B.都市工作节奏加快C.各地联系日益密切D.市民追求时尚生活C解析:据材料可知,这是一幅创作于1860年的历史题材绘画,描绘了人们争先恐后地赶在伦敦圣马丁勒格兰邮局6点关门前把邮件寄出的场景。这个场景反映了工业革命后,交通的发展使各地的联系日益密切,C项正确。3.(2024·安徽合肥模拟)对下面两幅图所包含的信息,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A.英国垄断了全球运输业B.欧美工业化已基本完成C.全球市场联系得到加强D.列强对殖民地加紧争夺C解析:由图1可得1850—1880年国际上采用金属的造船业的比重大幅增加,由图2可得1860—1910年全世界轮船吨位也大幅增加,这说明世界造船业发展迅速,航运业的发展有利于全球市场联系的加强,故选C项。4.(2024·广东湛江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6—18世纪的大西洋贸易包括传统意义上的三角贸易和直接贸易渠道。随着大西洋贸易的发展,英国工业经济迅速发展,棉纺织业、玻璃制造业、丝织业、肥皂业等新的工业部门也建立并发展起来。如果以1700年的发展指数为100,1800年时英国出口工业指数为544。英国的出口工业中原料加工再出口工业占相当大的比重,如1700年烟草、亚麻、印花布和糖的再出口占总出口工业品的三分之二。法国的工业生产也因大西洋贸易对工业品需求的增加而得到政府的扶持,1787年法国出口的工业品占到了出口总额的34.2%。——摘编自于民《16—18世纪的大西洋贸易与现代早期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材料二
几百年来,欧洲都从亚洲进口大量香料、丝等产品,却很少有产品出口到亚洲。西班牙征服美洲,为欧洲提供了暂时的解决办法。新大陆的金、银大量输往亚洲,其中可能有一半运往中国,以换取欧洲人真正能消费的东西。中国实际上是16—18世纪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入国,南海成为世界贸易中心。——摘编自[美]彭慕兰等《贸易打造的世界》(1)指出材料一中16—18世纪大西洋贸易的形式,并简析其历史影响。答案:(1)形式:三角贸易(奴隶贸易)和直接贸易。影响:加速了西欧的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使世界各地区间的贸易联系日益加强,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造成了非洲人口的大量损失和经济上的落后;导致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发展;等等。(2)根据材料二,分析16—18世纪中国南海成为世界贸易中心的原因。答案:(2)新航路开辟后贸易中心的转移;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欧洲工业革命尚未完成,中国传统手工业仍具优势;欧洲对东方商品的需求增加;全球商业联系日益密切。主题二两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化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归纳整合主干知识第一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末特征建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原因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表现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和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末特征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区域经济集团化也是经济格局多极化的一个表现原因欧共体成立和发展,西欧内部经济联系加强;日本经济“起飞”;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出现衰退表现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的经济发展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苏联经济增长极为缓慢;新兴工业化国家出现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特征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原因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泛建立;冷战的结束表现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日益紧密,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领域的重要力量;世界贸易组织正式运转;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成立并发展2.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1)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①新航路开辟以来食物物种交流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提高了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推动了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对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②工业革命后农业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保障了食品供应。(2)人口迁移①美洲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人口的跨地域转移,欧洲白人、非洲黑人进入美洲地区,引起美洲族群的变化,美洲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区。②大洋洲英国通过流放罪犯、建立牧场、开采金矿等活动,对大洋洲进行殖民扩张;白人逐渐成为大洋洲的主要居民;华工为大洋洲开发作出了贡献。(3)城市化及城市建设①城市化进程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②城市建设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城市的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完善。(4)交通发展:缩短了人流和物流时间,世界成为“地球村”;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人口的增长以及市区面积的扩大;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如时间观念增强,大众旅游成为潮流。(5)卫生防疫①疫病危害:威胁健康,带来人口死亡;破坏生产力;导致政治、经济的变动。②卫生防疫:牛痘接种法、巴氏消毒法、青霉素及近代解剖学、诊断学和药学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卫生防疫能力。③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包括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体系与医疗保障体系等内容。视角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调整1.(2024·山东卷)下表为1935—1950年美国对外投资中私人投资和政府投资情况统计(单位:亿美元)。这两种投资的结构性变化反映了美国(
)精研体悟命题导向类型年份私人投资政府投资1935年1351011940年1222211945年1472221950年190354A.恢复经济发展的努力B.放松了对拉美的控制C.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D.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点睛1950年美国政府对外投资快速增长,这一时期美国在海外的目标是什么?答案:D解析:依据史实,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政府对外投资数量的增长体现了美国对欧洲国家的支持,是对法西斯势力的遏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政府对外投资数量的增长,体现了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是冷战的重要一步,都是基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考虑,故选D项。视角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探索2.(2023·广东卷)1932年1月,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被新建的重工业、森林工业和轻工业人民委员部所取代。后来人民委员部的数量继续增加,到卫国战争开始时,苏联有21个工业人民委员部。这种人民委员部的增加(
)A.源自卫国战争需要 B.导致经济比例失衡C.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 D.是引入市场竞争的结果点睛带有经济计划色彩的人民委员部是社会主义国家调控经济发展的部门。C解析:苏联在确立计划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和干预,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前提下,大量带有经济计划色彩的人民委员部逐渐增加,故选C项;苏联卫国战争开始于1941年,但是人民委员部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已经持续增多,排除A项;人民委员部只是国家调控经济的手段,容易导致经济体制僵化等问题,但是无法导致经济比例失衡,排除B项;人民委员部的不断增加是国家在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排斥市场体制和强化干预经济的结果,排除D项。视角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新变化3.(2024·山东卷)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前期英国四类商品进口额在进口总值中的占比示意图。导致占比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经济竞争力下降B.环境保护主义的兴起C.欧洲产业结构的调整D.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点睛想一想,如果英国进口的“制成品”分别特指重工业高科技产品或轻工业民生产品的话,答案是否会有不同?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英国进口的制成品和半成品增多而原料减少,原料进口的减少反映出英国制造业的衰落,这体现了英国经济竞争力下降,A项正确。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表现特征深化掌握核心要点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基本特征“迟发展效果”由于发展中国家社会历史传统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它们的现代化起步大大晚于那些先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国家。正是由于起步较晚,又面临不同的制约条件,才形成了它们特殊的发展过程有目的、有计划、赶超型的现代化发展过程发展中国家一般是在同发达国家的强烈对比中激发了社会现代化的决心和目标,这是一种有目的的社会现代化过程,赶超发达国家表达了一种尽快强大起来的强烈愿望异质文化和外来模式的引入与接受发展中国家在其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从外部输入种种现代化因素,包括经济模式、社会价值观念、发展战略、科学技术等“二元”社会结构的长期存在“二元”社会结构指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里面,明显地同时并存着比较现代化的城市社会和相对非现代化的农村社会。这种“二元社会”既表现为社会性质上的差别,又表现为发展水平上的差别,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支配力量政府在现代化过程中发挥强有力的支配和指导作用3.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逆全球化现象含义即与全球化进程背道而驰,重新赋权于地方和国家层面的思潮。英国脱欧、新贸易保护主义等为其表现形式,曾经的“地球村”观念在一些国家正在被贸易保护、控制移民等思潮掩盖表现①自由贸易理念边缘化,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级②全球经济陷入持续的结构性低迷,下行风险和不确定性上升。美国和部分欧盟国家的移民、投资、监管和社会保障政策等逆全球化趋势明显③部分西方国家保守化内顾倾向加重,国家干预和管制极端化④主要大国回归国家主义立场,参与国际发展合作的意愿减退原因①部分国家出现治理危机,这是逆全球化的内在根源,突出表现为公共政策减效失灵,国家治理能力、制度活力和创新不足②个别大国的霸权任性和国际责任缺失③国家间发展不平衡④自由主义国际秩序陷入危机危害①引发全球经济衰退和金融贸易风险②影响全球资源分配③激化社会矛盾与政治不稳定④冲击和割裂国际政治关系⑤导致经济全球化减速甚至停滞1.(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二模)全球饥饿指数是由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于每年10月14日发布的,反映当年各发展中国家相对于总人口的营养不良率、未满5周岁儿童的低体重率、死亡率等综合指数。如图是2023年部分发展中国家的饥饿指数。据此可以推知(
)A.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出现衰退B.食品安全关系到百姓生活质量C.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艰巨繁重D.发展中国家食物储备技术落后落实强化实践应用C解析:由材料中印度、尼泊尔、南非等发展中国家2023年饥饿指数仍高达10%以上可知,发展中国家仍然面临比较严重的粮食安全问题,保障粮食安全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亟待解决的难题,据此推知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艰巨繁重,故选C项。2.(2024·江西景德镇三模)下表为苏联20世纪20—50年代城市人口增长来自农村与城市的百分比率。此表反映了苏联(
)时间1927—1938年1939—1958年从农村迁往城市和农村变成城市居民点82%80%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18%20%总计100%100%A.城市化水平较高B.农业集体化取得了巨大成就C.人口政策的宽松D.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城市人口增长的来源,其中农村迁往城市和农村变成城市居民点是城市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而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则相对较少。这反映了苏联在这段时间内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结合所学可知,由于苏联政府推行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大量的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参与工业生产,同时,一些农村地区由于工业的发展被转变为城市居民点,这也是城市人口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故选D项。3.(2024·山东青岛模拟)下图为1965—2016年美国国内储蓄总额和政府社会福利总支出季度图。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美国(
)A.经济增长动力不足B.福利国家规模持续扩大C.居民财富总量萎缩D.不断加强对经济的干预A解析:据图可知,国内储蓄总额与政府社会福利总支出(两者都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表示)之和的曲线在1965年后走势不明。政府社会福利总支出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的稳步上升,与国内储蓄总额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的总体下降相对应。政府社会福利支出激增的大部分来源于政府通过税收抢占私人储蓄进行资助,该储蓄本来可以为国内资本投资和生产力的提升提供资金。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美国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故选A项;据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美国发生经济“滞胀”后,政府缩减了福利国家规模,“持续扩大”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图中只能看出这一时期美国国内储蓄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下降,不等于居民财富总量萎缩,排除C项;美国为了缓解“滞胀”危机,逐渐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排除D项。4.(2024·广东广州二模)联邦德国建国初期,国家用货币政策手段将企业的资金量控制在较低水平,以迫使企业加速将产品推向市场。同时,还对加班工资采取零税收的政策。这反映了当时的联邦德国(
)A.运用宏观调控增强市场活力B.发展综合实力应对两极格局C.建立福利国家提高生活水平D.加强金融管控缓解“滞胀”危机A解析:联邦德国建国初期,通过控制企业的资金量迫使企业加速将产品推向市场,这是一种宏观调控的手段。对加班工资采取零税收的政策,是通过税收政策激励劳动者加班,增强市场活力。由此可知,这些政策反映了联邦德国运用宏观调控增强市场活力的经济管理方式,故选A项;材料只涉及联邦德国对企业的政策,其目的是发展经济,并不是应对两极格局,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联邦德国对企业的政策,并没有涉及福利制度的相关措施,与建立福利国家无关,排除C项;“滞胀”危机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与“联邦德国建国初期”不符,且材料内容不属于金融管控,排除D项。5.(2024·安徽黄山二模)1968年,美国开始实行黄金双价制,一种是只有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在美国政府同意的情况下,用美元按统一黄金官价向储备银行兑换黄金;另一种是根据供求关系来调节的自由市场黄金价格。这一做法(
)A.反映了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维系B.导致了经济“滞胀”局面的出现C.体现了美国经济霸权地位的提升D.旨在谋求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控制A解析: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成为世界主要的储备货币和交易媒介。然而,由于美国不断增加的财政赤字和越战开支,导致黄金储备大量流失,美国不再能够维持黄金官价与市场价格的平价。黄金双价制的实施,目的是缓解美元与黄金之间的紧张关系,同时也是为了维护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稳定性。然而,黄金双价制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美元危机,反而加剧了体系的内在矛盾,因此,这一做法反映了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维系,故选A项。大题突破凸显学以致用大题突破11
历史地图类【题型特点】一般通过地图的图例说明和图片内容共同体现历史的时空观念。增强学生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该题型一般以考查历史地图变化为问题的切入点,围绕都城的变迁,地理名称的变化,疆域的改变,行政区域划分,战争形势的发展及进程,区域经济特征,文化交流路线,经贸路线等反映历史现象的动态和人类活动的进程。【解题技法】(1)审①审图:要求弄清图片有几个要素和几层含义;②审注:注的内容对图起补充性或解释性作用,对理解图及组织答案有帮助;③审设问:设问是试题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不同的设问决定了不同的答题方向。(2)比:对比图中的内容(横向或纵向比较)。(3)联: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注意图与图之间的联系,注意图与教材相关知识的联系。【针对训练】
(2024·全国甲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概括出1900—2000年世界变化趋势,并加以阐释。(要求:趋势正确,观点明晰,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答案:变化趋势:1900年,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欧美日等发达工业化地区、中印等传统农耕区;2000年,世界各大洲大城市纷纷出现,分布较为均匀,城市数量急剧增多。阐释:1900年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已经完成工业化,人口大量涌向城市;交通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流动;列强进行殖民扩张,客观上强化了各地之间的联系,国际间人口流动频繁。中印等国传统农业发达,人口众多,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大量人口涌入城市。2000年,冷战结束,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集团化不断发展,科技革命风潮涌动,交通工具不断改进,世界联系更加密切,这些因素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大城市纷纷涌现;许多国家获得民族独立,大量发展民族工业,推动城市化进程。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世界大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分布更加均匀,人口更加向城市集中,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解析:本题考查城市化发展进程。可以依据“三段论”的解题思路,首先依据地图信息,分别提炼1900年、2000年的世界城市分布特点,以此体现“世界变化趋势”,然后结合两个时代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交通、科技发展等因素说明其原因所在,尤其要体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不同特征,最后进行归纳提升即可。精准补弱练一、选择题1.(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二模)哥伦布在《航海日记》中写道:“他们游到我们小船上用鹦鹉、棉线团、短矛和其他很多东西同我们交换,我们给他们玻璃念珠和小铃铛。总之,以物换物,两相情愿。”这反映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A.建立了欧洲对美洲的统治 B.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C.密切了区域间的经济联系 D.扩大了工业品的销售市场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C解析:哥伦布在《航海日记》中描述了他与美洲原住民进行的物物交换,这反映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与美洲之间的贸易联系开始建立,即密切了区域间的经济联系,故选C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2024·辽宁锦州模拟)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纽芬兰岛;16世纪,荷兰航海家巴伦支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留下了详细的航行记录和准确的航海图;1642—1643年,荷兰人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这些航线的开辟(
)A.实现了西欧人的寻金梦B.建立了世界各大洲之间的直接联系C.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D.导致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C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欧洲人开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进一步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故选C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3.(2024·山东泰安二模)甘蔗原产于印度,16世纪以后广泛种植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巴西是甘蔗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巴西蔗糖成为当时重要的国际商品。这反映出(
)A.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早期全球化发展B.物种的跨洲传播具有单向性C.物种交流改变了殖民地经济结构D.欧洲殖民者开始主导世界市场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A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蔗糖经欧洲人之手从亚洲传播到美洲成为国际商品,体现了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之间的跨洲交流,这是早期全球化的表现,故选A项;新航路开辟后,物种的跨洲传播具有双向性,排除B项;材料并不是强调物种交流对殖民地经济结构的影响,排除C项;这一时期世界市场尚未形成,而且无法看出欧洲殖民者的主导地位,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4.(2024·河南开封三模)1636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运回中国瓷器36万件,第二年运回中国砂糖约500吨。一时间质地精良的中国商品成为上流社会的时髦品,欧洲消费市场掀起了“中国风”。这一现象反映了(
)A.荷兰已经成为“海上马车夫”B.欧洲社会奢靡之风盛行C.东方奢侈品开始流入欧洲D.全球性贸易网络的发展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D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17世纪成为全球贸易的重要力量,利用其在全球贸易网络中的优势地位,大量采购并销售中国瓷器等商品,从而在全球陶瓷贸易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这表明全球性贸易网络在当时已经得到了显著发展,使不同地区的商品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流通,故选D项;荷兰在17世纪世界海洋贸易中扮演主要角色,被称为“海上马车夫”,但仅通过荷兰从中国采购商品在欧洲销售,不足以证明其“海上马车夫”的地位,排除A项;瓷器、砂糖与奢靡之风没有必然的关系,排除B项;在新航路开辟前,东方奢侈品已进入欧洲,“开始”说法错误,排除C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5.(2024·河北承德二模)16世纪以后,东亚地区很难再见到印度和阿拉伯商人的身影,中国与南海诸国间的贡赐贸易也趋于衰落,葡萄牙和荷兰商人控制着香料贸易,西班牙人从事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日渐繁荣。这表明当时(
)A.列强在亚洲的争夺日益激烈B.世界殖民体系已经形成C.各大洲之间建立了直接联系D.国际贸易格局发生变化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D解析:据材料可知,印度、阿拉伯、中国主导的贸易格局已经被大西洋沿岸的国家所主导,这表明国际贸易的格局已经发生了变化,故选D项;题干所述不仅是亚洲的贸易,还涉及美洲、欧洲等,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世界殖民体系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题干并不是强调各大洲之间的直接联系,而是强调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排除C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6.(2024·山东济宁一模)据统计,英国工业产品出口总额从19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增加了约5倍,但包括棉织品在内的纤维制品所占比例则从72%减少到44%。纤维制品的主要出口地方面,19世纪20年代欧洲地区占五成以上,但到19世纪中叶欧洲所占比例锐减。这一现象可以用来实证(
)A.欧洲国家发展的不均衡B.欧洲国家出现衰退C.世界经济中心发生转移D.世界市场不断拓展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D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生产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主要出口地方面,欧洲所占的比例锐减,说明英国出口其他地区的产品上升,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其产品出口到其殖民地,增强了世界之间的经济联系,推动了世界市场不断拓展,故选D项;材料只反映了英国的情况,不能得知欧洲国家发展是否均衡,排除A项;这一时期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国家整体发展,排除B项;这一时期世界经济中心仍旧在欧洲,没有发生转移,排除C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7.(2024·湖南师大附中一模)下表为奥斯曼帝国1480—1629年阿克切(货币)含银量和消费价格指数变化表。对表中数据变化解释合理的是(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年份消费价格指数(CPI)1469=1.0每克阿克切的含银量1480—1489年1.300.681520—1529年1.870.661580—1589年3.350.391600—1609年5.430.291620—1629年5.560.25A.奥斯曼殖民地不断扩张B.价格革命的影响外溢C.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D.生产方式的逐渐变革答案:B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从1480年到1629年,奥斯曼帝国的消费价格指数不断上升,货币含银量不断下降,说明通货膨胀越来越严重。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出现了“价格革命”,即16—17世纪由于美洲廉价金银流入欧洲而引起的欧洲金银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所以奥斯曼帝国的这种情况是欧洲价格革命外溢的结果,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奥斯曼帝国内部的情况,不能体现奥斯曼殖民地不断扩张,排除A项;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属于新航路开辟后引发的“商业革命”的范畴,排除C项;生产方式变革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开始取代工场手工业,与材料信息不相关,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8.(2024·湖北宜昌模拟)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国际分工达到“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的分离与对立的完成阶段,形成日渐明朗的分工格局。该状况反映出(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B.全球经济秩序在竞争中逐步建立起来C.西方列强走向联合日益和谐D.亚非拉国家的传统经济结构日益顽固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和世界贸易中心,亚非拉国家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所以出现了材料提及的世界被分裂为“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的现象,故选B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在17—18世纪,排除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列强矛盾激化,排除C项;“日益顽固”不符合史实,应为“逐渐瓦解”,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9.(2024·安徽蚌埠三模)据下表可知,这一“种族差序”(
)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美洲殖民地的种族差序表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身份称谓权利第一代西班牙殖民者半岛人政治、经济、司法和教会的高级职位美洲出生的西班牙人克里奥尔人出任其他重要职务西班牙人与印第安人的后裔梅斯蒂索人低级官职和大部分普通职业黑人与其他种族的后裔穆拉托人、桑博人等大部分作为奴隶成为交易的商品A.反映出美洲地区人种结构多元化趋向B.实现了西班牙对拉美的完全控制C.旨在维护考迪罗体制和大地产制度D.是引发巴西独立运动的主要原因答案:A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美洲地区有西班牙人、美洲本土出生的西班牙人、西班牙人与印第安人的后裔、黑人与其他种族的后裔,这反映出美洲地区人种结构多元化趋向,故选A项;当时的巴西属于葡萄牙的殖民地,西班牙并未完全控制拉美,排除B项;考迪罗体制是在拉美独立运动时期形成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巴西独立运动的主要原因是受到拉美地区其他国家独立的影响,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0.(2024·广东江门一模)19世纪三四十年代,巴黎新闻记者路易·勃朗曾设想建立一种“社会工场”或由国家支持的工厂中心制度,在这些“工场”或工厂中心里,工人们自己安排工作并且是为自己劳动,而不受私人资本家的干预。这一设想(
)A.宣告了工人阶级的时代使命B.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革C.引发了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D.反映了工业化浪潮下对社会的思考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D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工业革命的发生使工人的生活状况、工作条件极其恶劣,因此巴黎新闻记者路易·勃朗曾设想建立一种工人为自己工作的“社会工场”或由国家支持的工厂中心,反映了工业化浪潮下对社会的思考,故选D项;《共产党宣言》宣告了工人阶级的时代使命,排除A项;材料仅是一种设想,并未实现,无法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革,排除B项;社会阶级结构并未变化,仍然是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的对抗,排除C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1.(2024·山东烟台模拟)苏俄(联)某时期的商贸政策规定,“对私营商业进行监察、监督,建立一种受国家领导并为国家服务的资本主义”“不反对正当的民间贸易,而只对盗窃公物、逃避国家监督的行为进行严厉制裁”。这说明当时苏俄(联)(
)A.鼓励私人资本主义发展B.摆脱新经济政策束缚C.利用市场机制恢复生产D.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C解析:据题干“对私营商业进行监察、监督”“建立一种受国家领导并为国家服务的资本主义”及所学可知,题干所述政策是苏俄(联)的新经济政策,据此可知,当时苏俄(联)在利用市场机制恢复和发展生产,故选C项;据题干“受国家领导并为国家服务的资本主义”可知,苏俄(联)主张发展在国家监督之下的资本主义,而不是鼓励私人资本主义发展,排除A项;题干所述说明当时苏俄(联)实行新经济政策,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在斯大林统治时期,苏联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而新经济政策是列宁统治时期,排除D项。123456789101213141516171819201112.(2024·广东江门一模)1945—1957年,苏联为实施核计划,发展核工业,以指令性计划的方式建立了10座原子城;同时为高效解决人才短缺问题,以“火线培养专家”的方式,开设研究生班、夜间研究所和中等技术学校等,取得显著成效。这说明当时苏联(
)A.实行国民经济的全面军事化B.在美苏冷战中取得优势地位C.计划经济体制尚有一定活力D.赫鲁晓夫改革取得显著成效1234567891011131415161718192012C解析:据材料可知,苏联为了发展核工业,以指令性计划的方式建立了原子城,以“火线培养专家”的方式解决人才短缺问题,这些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说明当时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尚有一定活力,故选C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3.(2024·河北张家口一模)1913年英国外贸数据显示,自外国进口至英国货物总额为390459000英镑,其中免税额为359225000英镑,免税比例高达92.0%;英国出口到外国商品总额为244919000英镑,外国对英国商品免税额只有92964000英镑,免税比例仅有38.0%。据此推知,这一时期(
)A.英国外贸优势丧失B.国际贸易争端加剧C.英国经济政策改变D.世界殖民体系瓦解1234567891011121415161718192013B解析:根据材料中英国的进出口数据可知,英国进口商品额度较大且免税额高,但出口额相对较少且免税额低,说明英国商品出口受到限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且国际贸易争端加剧,故选B项。123456789101112141516171819201314.(2024·福建龙岩一模)20世纪50年代,日本政府制定了《经济自立五年计划》等政策文件,具体规定了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强调“经济高速发展与稳定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相结合”。这些政策的实施(
)A.缓解了“滞胀”危机的冲击B.摆脱了美国对日本的控制C.实现了改善人民生活的目标D.增强了日本经济干预能力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D解析:据题干“制定了《经济自立五年计划》等政策文件”“具体规定了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及所学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通过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和各项具体措施,以实现经济高速发展和稳定提高国民生活水平,据此可知,这些政策的实施增强了日本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度,故选D项。123456789101112131516171819201415.(2024·福建漳州二模)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大部分州及地方政府均对制造业企业提供免费用地,提供金融支持,甚至出台税收优惠等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
)A.旨在提高美国的公共服务质量B.推动美国走出经济“滞胀”的影响C.基于联邦政府制定的政策要求D.促进美国新经济产业迅速发展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大部分州及地方政府对制造业企业制定优惠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政策的出台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带动就业,推动美国走出经济“滞胀”的影响,故选B项;材料中的政策是针对制造业企业的,并不属于公共服务范畴,排除A项;美国实行联邦制,地方政府不受联邦政府干涉,排除C项;美国新经济产业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6171819201516.(2024·江西新余一模)在1999年《福布斯》杂志排出的400名超级富豪中,“电脑新贵”“软件新贵”或“网络新贵”等占有71个席位,而且不少是名列前茅的,过去在世界经济中处在显赫地位的“石油大王”“汽车大王”等已渐趋衰落。这可以佐证(
)A.科技进步引发经济结构变动B.国家干预得到强化C.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有待变革D.南北不平衡性加大1234567891011121314151718192016A解析:据题干可知,在20世纪后期,“电脑新贵”“软件新贵”等新兴科技产业在超级富豪榜单中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而传统产业中的“石油大王”“汽车大王”等已渐趋衰落,世界经济增长点已转向了新兴科技产业,据此可知,题干所述史实说明科技进步引发了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动,故选A项;据所学可知,西方国家针对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现象,大都放松了对经济的干预力度,排除B项;题干述及的是世界经济发展支撑点问题,与治理机制无关,排除C项;题干述及的是世界经济发展支撑点问题,并没有将南北经济发展进行比较,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二、非选择题17.(2024·山东临沂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
“小生境”“小生境”一词移植于生物学概念,指某种能够提供特定生物圈保护,避免物种遭受自然选择压力的小环境。在技术创新的发展中也存在类似的小生境现象。初生的新技术通常并不成熟而且脆弱,无法直接承受来自主流市场的竞争和选择,小生境则可以为新技术提供庇护,成为培养创新技术早期发展的“孵化室”。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756年,瓦特从伦敦学成精密仪器制作手艺,格拉斯哥大学为他提供了一个修理和制造教学仪器的岗位。在与科学家们频繁的探讨和交流中,瓦特逐渐从一名仪器制作工匠成长为掌握一定科学理论的工程师。1763—1764年,瓦特完成了修好大学用于课程教学的蒸汽机模型的任务,同时他也发现了这个模型存在的问题。他准备设计一个全新原理的蒸汽机,得到了炼钢厂主罗巴克的支持。1769年,第一台瓦特蒸汽机样机完工,并申请了专利,获得14年的专利保护期。后来,瓦特与富商博尔顿合作,博尔顿拥有最新式的机器和熟练的工人。1774年11月,瓦特的机器能够正常运转,性能大大超出当时市场已有的机器。但此时其专利权只剩下8年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时间,而要从新机器的销售中获得利润,还需巨额的投资和长久的时间。有鉴于此,他们通过向政府提交请愿书,设法延长专利权期限。政府在1775年5月颁布法令,将其专利权期限延长到1800年。从18世纪末起,瓦特蒸汽机终于在英国全面取代了水力发动机和纽科门蒸汽机。——摘编自迟红刚、徐飞《瓦特蒸汽机技术创新的社会视角分析》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小生境’”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示例: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小生境”由于自身的不成熟与脆弱性,初生的新技术往往需要“小生境”的保护。瓦特改良蒸汽机的成功恰恰是具备了一个较为完备的“小生境”。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小生境”有多个构成要素。一是格拉斯哥大学,在这里他成长为掌握一定科学理论的工程师,并发现了原有蒸汽机的设计缺陷。二是炼钢厂主罗巴克的支持,在这一支持下瓦特初步设计成功了新型蒸汽机,并申请了专利。三是与博尔顿的合作,这次合作让瓦特最终制造出了实用的蒸汽机。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小生境”是瓦特改良蒸汽机成功的重要条件,但是当时英国的大环境为其“小生境”的形成提供了保障。例如,新的社会制度确立,社会稳定;政府通过专利保护等形式支持技术创新;英国工业革命不断发展,机器的广泛应用对新动力的开发提供了市场空间;手工工场技术的积累与社会对科学研究的重视等。此外,瓦特个人的努力与坚持也是“小生境”得以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8.(2024·北京海淀区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工业化时代的世界大势在这一阶段(1750—1914年),发生在北美英属殖民地13个州的第一次革命,受到了启蒙运动中自由和平等思想的滋养,这些思想随着贸易物资和移民从欧洲来到了美洲。从这里,美洲革命的成功又启迪了法国思想家。美洲革命和法国革命的成功接下来又激发了海地和拉丁美洲的革命,打碎了那里的殖民锁链。与此同时,革命开始形成了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认同,并且这种民族国家的认同迅速传遍全世界。到19世纪,工业化带来的新技术(包括铁路、蒸汽船和电报)使思想、贸易物资和人们能够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92018来到更远的地方,穿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遥远的距离。随着西欧的新兴国家、北美、俄国和日本开启了各自的工业化进程,工业化的全球影响加强了。这些强国接着将工业技术传到了世界上的每一块大陆。工业强国(特别是欧洲人和他们在北美的后裔)凭借技术优势征服和占领了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的广大地域。因此,在20世纪之初,主要的工业强国已经把世界划分成了大帝国,贸易、资源开发和移民的网络联系了每一个帝国。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92018工业和帝国锻造出来的全球联系网络并没有哺育出和谐。恰恰相反,全球范围内出现的民族主义刺激了对自然资源、战略要地和国际地位的激烈竞争。而且,工业强国和帝国列强逐渐以种族优势为自己对世界的占领进行辩护,在所有被征服和被压迫的民族中间制造了不和谐。这种不和谐,与列强之间的纠纷结合起来,造成了激烈的冲突,使20世纪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暴力的时代。——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简明新全球史》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92018结合所学,任选材料中的两个视角进行解读。答案:示例:视角1:欧美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美国独立战争是一场民族独立运动,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联邦共和制。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传播了启蒙思想和《法国民法典》。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扩展。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92018视角2:工业化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18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先后发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蒸汽机在英国广泛应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工厂制度建立,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垄断组织出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两次工业革命推动欧美工业化发展,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92018视角3:世界联系加强和世界市场形成。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方国家经济军事实力增长,将亚非拉广大地区变成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交通、通信技术进步,西方列强加紧在世界范围内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世界联系紧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形成。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92018视角4:列强加紧侵略世界。列强展开争夺殖民地和霸权的斗争(七年战争、拿破仑战争、克里米亚战争、日俄战争和美西战争、瓜分非洲等)。资本主义国家间发展不平衡,20世纪初掀起瓜分世界狂潮。三国同盟三国协约,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形成,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帝国主义战争给人类历史造成重大灾难。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9201819.(2024·广东江门一模)发展中国家对世界政治经济局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表1
1970—1985年苏联与拉美国家(不包括古巴)的贸易往来(单位:百万卢布)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2019年份总额出口进口差额1970年77.17.869.3-61.51975年914.3146.6767.7-621.11980年1
857.6374.11
483.5-1
109.41981年3
137.7107.83
029.9-2
922.1——摘自赵玉明《苏联对拉美地区事务的介入及经验与教训》12345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