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3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后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3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后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3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后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3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后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3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后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5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北宋统治者为了“息天下之兵”实行的措施,不包括(D)A.“杯酒释兵权”,解除功臣兵权B.将调兵权与统兵权分别C.编制禁军,拱卫京师D.三分相权,互不统属解析:“息天下之兵”意思是解决斗争问题,还天下苍生一个和平的生活环境,选项A、B、C都与斗争问题的调兵、统兵相关;三分相权,互不统属与斗争问题无关,选项D符合题意。2.宋太祖曾说:“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为此宋太祖实行的最重要措施是(C)A.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B.设枢密使,管理军事C.派文臣做知州,管理地方行政D.设通判,监督知州解析: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属于减弱地方割据经济措施,故A错误;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属于军事措施,故B错误;材料中“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的信息说明宋太祖对武官担当地方官存在担忧,为此采纳文官管理地方政事,故C正确;设通判,监督知州属于监察机构,不符合题干意思,故D错误。3.据学者考证,在北宋一代,枢密院正职共73人,其中文职出身者54人,武职出身者19人;枢密院副职共129人,其中文职出身者108人,武职出身者为21人。这说明北宋时期(B)A.武官的执行效率比文官略高B.重文轻武政策影响官员的配备C.脆弱财政难以支撑军事须要D.形成了“文恬武嬉”的执政格局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北宋枢密院长官文职出身者远超过武职出身者,其主要缘由是北宋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执行效率”,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财政脆弱”,故C项错误。“文恬武嬉”是指文官安闲自由、武将游荡玩乐,材料中并未涉及,解除D项。4.北宋宰相赵普曾向宋太祖提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的建议。下列措施中体现北宋在经济上“制其钱谷”的是(D)A.将调兵权与统兵权分别B.设置通判监督知州C.分化事权,减弱相权D.在地方设置转运使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巩固统治,宋太祖接受赵普建议减弱藩镇的权力,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心,故D符合题意;将调兵权与统兵权分别、设置通判监督知州、分化事权,减弱相权属于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措施,故A、B、C不合题意。5.宋朝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当时人们不以从军为荣的主要缘由是(B)A.宋朝重武轻文B.宋朝重文轻武C.从军死伤概率大D.从军收入低解析:依据所学学问可知,宋太祖为了变更唐末以来武将跋扈的局面,防止武将专政,割据分裂,北宋开启“偃武兴文”,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宋代士人受到普遍的敬重,各级官员俸禄丰厚,生活非常优裕。宋代的重文轻武的国策在防止割据分裂方面起到主动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文化素养,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所以人们不以从军为荣的主要缘由是宋朝重文轻武,B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解除。6.北宋造成“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从反面证明白(D)A.北宋加强中心集权在当时弊大于利B.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作保证C.兵越多,战斗力越强D.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解析:A错误,北宋加强中心集权有利于消退藩镇割据的局面,巩固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利大于弊;B错误,宋代经济仍旧旺盛发展;C错误,冗兵反而战斗力低下,临阵多败;D符合题意,北宋加强中心集权实行分化事权等方法,造成机构重叠、官员冗滥、兵员过多,财政困难,效率低下。7.依据和约,北宋要给辽、西夏岁币。下列对岁币的理解错误的是(B)A.促进我国北方地区的发展B.给北宋换来了永久的和平C.促进了和约双方的边界贸易D.给北宋人民增加了沉重负担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北宋和辽签订澶渊之盟,北宋给辽送岁币。北宋和西夏签订宋夏和议,北宋给西夏送岁币。岁币给北宋带来了较长时间的和平,不是永久的和平,故B理解错误,符合题意;岁币给北宋带来了较长时间的和平,促进了和约双方的边界贸易,也促进了我国北方地区的发展,故A、C理解正确,不符合题意;岁币给北宋人民增加了沉重负担,故D理解正确,不符合题意。8.庆历新政的失败在确定程度上反映了(A)A.北宋王朝的内部冲突非常尖锐B.北宋王朝非常腐败C.变法内容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D.变法内容不尽合理解析:庆历新政失败的缘由主要是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他们和范仲淹一样,同属于封建统治阶级,故A项正确;北宋王朝腐败,没有突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冲突,故B项错误;变法内容确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故C、D项错误。9.司马光评价王安石为“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其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蔡京对王安石变法推崇备至,“取熙宁成法施行之”。梁启超则认为王安石变法“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出名誉之社会革命”。对此,说法正确的是(A)A.历史评价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B.后人评价较当时更具有正确性C.无法对王安石变法精确地评价D.变法是历史学探讨的核心内容解析:司马光、蔡京、梁启超对王安石的评价各不相同,主要是受到各自所处的时代的影响,故A项正确;后人的评价不确定就更具有正确性,解除B项;三人对王安石的评价共同指出了其变法主动及局限的方面,是对王安石变法的较精确的评价,解除C项;变法只是历史探讨的内容之一,并不是核心,解除D项。10.王安石推行变法期间,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据此可知苏轼(C)A.确定商鞅变法的作用B.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中肯C.借机反对王安石变法D.与王安石立场根本对立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依据材料可知,苏轼认为商鞅变法导致秦朝快速灭亡,体现了苏轼借评说商鞅变法反对王安石变法,因此C项正确。A项错误,苏轼否定了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B项错误,苏轼只看到了商鞅变法的消极影响,评价并不中肯;D项错误,王安石和苏轼都是地主阶级,两者只是政治立场不同,不是根本对立。11.宋金议和后双方的分界线是(A)A.淮水至大散关一线B.长江至大散关一线C.汉水至大散关一线D.黄河至大散关一线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1141年,宋金达成和议,规定南宋向金称臣;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为界,以北为金统治区,以南为宋统治区;南宋向金送纳岁币。故选A。12.安徽省合肥市有群岳飞后代至今鲜与秦姓通婚。造成这一现象的历史缘由是(D)A.岳飞抗击金军取胜威逼秦桧权力B.岳飞抗击金军取胜威逼宋朝统治C.岳飞抗击金军中杀死了秦桧D.岳飞抗击金军壮志未酬却被宋高宗、秦桧等陷害致死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岳飞后代至今鲜与秦姓通婚”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绍兴九年(1139年),宋高宗、秦桧与金议和,岳飞上表反对,后来宋高宗、秦桧召回岳飞,解除其兵权,不久,被秦桧等人诬陷谋反,被捕下狱,1142年1月被害。故选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王安石变法给后世留下了众多的阅历教训。阅读下列材料:材料:王安石大部分的变法都遭到极大的挫折与障碍,到哲宗即位旧党执政时乃全遭废除。变法是针对时弊的救国大计,然而何以会失败呢?原来王安石的变法主见,是纯从立法的本身着想,而忽视了执法时在技术上的问题与人事上的障碍。换言之,王安石的变法是偏重于“志向”,而忽视“现实”;王安石的特性执拗,他不愿谋求人事上的谅解与妥协,而一意孤行,导致以往拥护王安石的人也变为反对党,造成众论汹汹,孤军作战的局面。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其富国太着重于开源而忽视节流。对于开源的方法,是想得无微不至,虽然在政府并没有聚敛的意思,但在官吏推行时,出入之际,就是难免不发生聚敛之弊。王安石一味重视变法的理论,而忽视吏法,吏治不良,何以行法?科举的改革与太学三舍法都是一种进步的措施,但颁布《三经新义》于学府,实乃多此一举。——摘编自陈致平《中华通史·第五卷·宋辽金史前编》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及其根本目的。(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基本缘由。答案:(1)背景:北宋积贫积弱局面严峻;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加深;大官僚大地主势力(保守势力)强大。根本目的:富国强兵,巩固北宋的封建统治。(2)缘由:改革指导思想与措施实行的偏差;保守派反对,党争严峻;用人不当;统治集团内部冲突激化;王安石个人因素(一意孤行等)。解析:(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从北宋国力、面临的统治危机及宋朝政局特点进行阐述;其次小问结合王安石变法富国强兵的目的进行概括。(2)依据材料“忽视了执法时在技术上的问题与人事上的障碍……王安石的特性执拗……太着重于开源而忽视节流……官吏推行时,出入之际,就是……重视变法的理论,而忽视吏法,吏治不良……颁布《三经新义》于学府,实乃多此一举”,从改革的指导思想、执行状况、用人、内部冲突及个人因素进行概括归纳即可。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重文轻武”是宋朝基本国策,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续资治通鉴长编》)。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旺盛。还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导致了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依据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学问进行简要论述。(要求:写明观点,观点合理,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答案:观点:“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导致了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论述:军事上,皇帝干脆驾驭兵权,不懂军事的文官限制军队,武将频繁调动和想方设法压制武人,使武官的主动性受到了严峻的打击,严峻减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气。在对辽、西夏的斗争中屡战屡败。外交上,由于“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再加上统治阶级“强干弱枝”的思想,对外没有主动加强防卫,而是一贯实行屈辱忍让、纳币求和的做法。政治上,为了减弱武将的势力,设置大量文职官员,导致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浩大,在遇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