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北师大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北师大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北师大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北师大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北师大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北师大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说:“泰西思想界,现在依然是浑沌过渡时代,他们正在那里横冲直撞寻觅曙光。许多先觉之士正想把中国、印度文明输入,图个东西调和。这种大业只怕要靠我们才得完成哩。”梁启超的这一认识A.缘于戊戌变法的失败B.反映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C.表现出对西方文化的绝望D.导致五四运动的爆发2、以下对《吉尔伽美什》《荷马史诗》《伊戈尔远征记》等史诗的看法正确的是A.荒诞离奇完全没有史料价值B.写作年代久远可以看作历史C.侧面反映古代社会历史风貌D.文学瑰宝但与真实历史无关3、如果说,身体的DNA保证了我们中华民族人种的传宗接代的话,那么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我们民族精神的DNA,他保证了我们中华文化即民族精神的延续与传承。材料主要强调A.DNA的重要性B.民族精神的重要性C.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D.中华文化的连续性4、16世纪初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地区印加帝国统治末期的印第安人至少有900万人,到了17世纪人口已减少到60万人。这一变化带来的直接影响是A.使拉丁美洲长期落后B.西班牙失去海上霸权C.在欧洲引发价格革命D.非洲损失大量劳动力5、周人在不动摇“天命”的前提下,强调人事的重要性。提出“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观点,就是既要顺从天意,又要适应人心,才能维持“天命”。因此,天子既要“敬天”,又须“保民”。由此可知,西周时期()A.治国方略的理性成熟B.人本思想已初具雏形C.个体意识的普遍觉醒D.神权思想居统治地位6、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中古西欧是“黑暗的中世纪”。但也有学者认为中古西欧为欧洲近代化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下列能佐证后者观点的是()A.政治混乱使得封建势力弱小B.主要的经济形态是商品经济C.工商业城市拥有完全自治权D.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7、首钢集团始建于1919年,2010年首钢在北京地区全面停产并搬迁。2015年北京申奥成功,首钢旧园区迎来新的使命——充分利用老工业厂房和景观,建设国际滑雪比赛场地。冬奥会结束后向社会开放,服务民众。材料反映出北京冬奥会首钢地区场馆建设()A.普及了民众冰上运动B.带动旧园区工业生产升级改造C.利用了工业遗产价值D.重塑了首钢重工业基地的地位评卷人得分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8、史实: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

推论:荷马史诗是欧洲第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三、材料分析题(共6题,共12分)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精神营养,包括许多真知灼见,如“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外族文化进入中原地区、外城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汉化、中国化,与汉族文化、中国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佛教文化,如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包括楚文化、吴文化、巴蜀文化以及西域文化等。——摘编自吴承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等根据材料,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并指出其现实意义。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646年;日本进行大化改新,全面模仿隋唐的政治体制,儒家思想对这次改革影响显著。701年,文武天皇颁布《大宝律令》,将《周易》《尚书》《论语》等作为大学或国学的必修课程。日本天皇年号也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渗透到日本政治;道德意识、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

——摘编自谢放《中外文化发展历程》材料二17~18世纪欧洲掀起了一股巨大的“中国热”浪潮。中国的瓷器;丝绸和典章文物风靡欧洲。欧洲思想家们将孔子和儒家具有自然倾向的天道观、无神论以及伦理道徳吸收过来;成为他们批判封建神权的思想武器。他们非常欣赏中国的教育制度和官吏选拔制度,因为官吏主要来自于通过考试选拔的优秀读书人,这些官吏没有世袭的特权。

——摘编自姜林祥《儒学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材料三1941年贺麟在《儒家思想的新开展》中提出“新儒家”概念;他认为新儒学就是“吸收转化;利用、陶熔西洋文化以形成新的儒家思想、新的民族文化”“儒家思想的新开展,是在西洋文化大规模输入后,要求自主的文化”。

——摘编自张昭军、孙燕京《中国近代文化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儒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7~18世纪儒学在欧洲传播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11、扩张之路。

美国在19世纪末的扩张。

问题:

(1)根据以上材料;美国的扩张呈现出哪些特点?

(2)美国实行扩张政策的前提是什么?

(3)美国扩张战略在20世纪初取得了何种成果?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宋代社会,耕读已成为普遍现象,依据需求和形式,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士人的耕读生活,这一类又有三种情况:一是“耕隐”;二是耕读作为事业和生活方式,如南宋陆九渊在象山精舍率领弟子开山造田,聚粮筑室,相与讲习;三是耕读作为奋发图强的起点和形式,这是宋代最为普遍的现象:“补之尝游于齐、楚之郊,见夫带经而耕者,莫非求仕也”。第二类是农民的耕读,如福建建州有半数农民家庭已是半耕半读,江西抚州“其民乐于耕桑,其俗风流儒雅,乐读书而好文词,人物多盛”。耕读模式最具有价值的就是普通农民纷纷读书。济州士人邓御夫,“隐居不仕,尝作《农历》一百二十卷,济守王子翻尝上其书于朝”。其他如陈翥、陈男、胡融、陈景沂等在乡间躬耕自食,同时撰写农书以总结生产经验,从而“把私人农学传统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有学者统计宋代农书141部,而唐以前历代(含唐)农书总计也不超过80部。宋代是农事诗发展的高峰期,达到其艺术内涵的顶峰,宋代范成大60首《四时田园杂兴》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苦与乐。宋代社会,耕读已成为普遍现象,依据需求和形式,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士人的耕读生活,这一类又有三种情况:一是“耕隐”;二是耕读作为事业和生活方式,如南宋陆九渊在象山精舍率领弟子开山造田,聚粮筑室,相与讲习;三是耕读作为奋发图强的起点和形式,这是宋代最为普遍的现象:“补之尝游于齐、楚之郊,见夫带经而耕者,莫非求仕也”。第二类是农民的耕读,如福建建州有半数农民家庭已是半耕半读,江西抚州“其民乐于耕桑,其俗风流儒雅,乐读书而好文词,人物多盛”。耕读模式最具有价值的就是普通农民纷纷读书。济州士人邓御夫,“隐居不仕,尝作《农历》一百二十卷,济守王子翻尝上其书于朝”。其他如陈翥、陈男、胡融、陈景沂等在乡间躬耕自食,同时撰写农书以总结生产经验,从而“把私人农学传统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有学者统计宋代农书141部,而唐以前历代(含唐)农书总计也不超过80部。宋代是农事诗发展的高峰期,达到其艺术内涵的顶峰,宋代范成大60首《四时田园杂兴》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苦与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耕读文化”在宋代确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耕读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摘编自程民生:《论“耕读文化”在宋代的确立》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然则救之之道当何如?曰: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约而论之,西洋今日,业无论兵、农、工、商,治无论家、国、天下,蔑(无)一事焉不资于学公等从事西学之后,平心察理,然后知中国从来政教之少是而多非。即吾圣人之精意微言,亦必既通西学之后,以归求反观,而后有以窥其精微,而服其为不可易也。——严复《救亡决论》(1895年)材料二不佞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严复《与熊纯如书》(1918年)(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对于中西文化的前后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严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否符合当时的思想潮流并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并结合当今时代,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二战以来;欧洲所接纳的移民人数不断增加,这些移民逐渐成为欧洲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欧洲的经济迅速发展,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向欧洲,生产的扩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二战夺走了欧洲大量的青壮劳力,人口的低出生率又不能及时弥补劳动力缺口。这样,欧洲成为大规模移民运动的目的地之一。对此,欧洲各国政府基本上是欢迎的,并主动到世界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劳工。

材料二1973年以后;招募劳工(不管是外籍劳工还是殖民地劳工)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停止,但欧洲共同体内部的移民,事实上还在继续,技术劳工和高层次人才的移民不断增加。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把欧共体作为一个单一的劳动力市场以及把欧盟内部的流动看作类似于民族经济内部的流动开始成为习惯。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薛永生《战后欧洲移民与移民问题》材料三在社会就业层面上;大量移民对当地劳动力市场也形成了冲击。尽管移民人口的失业率远高于当地人,但许多欧洲人和某些政党依然认为,大量移民的存在明显挤压了本国公民的就业空间。在国家安全层面上,大量移民的存在对国家安全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缺乏有效的一体化社会融合政策,来自北非的移民及其后代,在社会教育;就业、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倍遭歧视,因而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摘编自刘晓平《战后欧洲移民政策与地中海南北移民问题初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欧洲移民人数增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73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欧洲移民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后欧洲移民对欧洲社会的影响。评卷人得分四、论述题(共4题,共8分)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华文明是多元的;其演进过程,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在中华文明演进的过程中,物质文明的发展,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基础性的;决定性的作用。一些具有进步性的制度的建立以及精神文明的发展对整个文明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就一个侧面而言,中华文明就是由雅化俗、由俗化雅,在雅与俗的互相转化中得以发展的。所谓雅,是指社会上层的或见诸经典的部分;所谓俗,是指社会下层的或见诸非经典记载的部分。每一次的雅化或俗化都可以视为文明的一次演进,雅与俗的互动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瑞典首都的中国宫始建于1753年,是瑞典国王为王后庆生而建。整个建筑呈弓形,宫顶有雕龙装饰。宫门宫窗两侧边框刻有中国式图案,官内陈设为中国传统样式,四壁挂有中国字画。距中国宫一里之遥,有一片由十几座木房组成的“广州村”,当时还开辟了桑园从事养蚕和缫丝。

墨西哥城三文化广场因反映了印第安阿兹特克文化、西班牙殖民文化和墨西哥现代文化三种文化而得名。广场中心原来是阿兹特克的祭坛。广场东侧是1524年殖民者修建的教堂,是典型的西班牙殖民时期建筑风格。旁边是一座20多层的现代化建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选一个角度,阐明观点,并予以论证。(要求:写出所选择的角度,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家训是指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家训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训在中国形成已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有良好的作用。在我国历代,作为一种家庭教育的形式,它是维系和发展一个家庭不可或缺的精神纽带。以下是不同时期的家训节选。

结合材料信息,以“家训”为主题,自拟论题,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时期明代中期以后的中国对外交往明清(1840年前)明朝断绝了民间海外贸易,采用由外国使团完成的官方朝贡贸易,使团代表本国,朝拜明朝,进贡特产,从属明廷,实现互通外交。明廷设立市舶司,专门负责审核和接待各国使团。近代以前,清朝没有正式外交机构,清朝外交按对象不同,分由礼部、理藩院、内务府与公行制度负担外交事务。1840年-1949年鸦片战争使清朝对外关系转向被歧视。中国屡遭外国侵略,与列强订立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虽然中国保持着独立国家形式,但同其外交关系是屈辱附从的政治关系。与列强权利地位绝对不平等。1861年,总理衙门成立,专门负责对外关系,1901年,清末新政,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统一负责对外事务。1949年后1949年10月-1950年11月,中国同6个亚洲国家和12个欧洲国家建交。50年代中后期-60年代末,广大亚非拉国家成为与中国建交的主力军。70年代,非洲26国、拉丁美洲13国、欧洲10国、东南亚5国同中国建交。1978年-2018年,与中国正式建交国家多达178个,朋友遍天下!

问题:根据整体或者部分材料信息,围绕“外交”话题,形成你的观点,利用所学中国历史知识论证你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评卷人得分五、简答题(共3题,共15分)19、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二16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被称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

(2)阅读材料二,分析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原因。20、阅读材料,探讨在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冲击下,中国青少年应该如何把握思想观念的定位。21、美国将选择孔子代表“世界传统的一部分”的合理性何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B【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梁启超认为只有中国才能对东西方文明进行有效的调和,体现的是对民族文化的自信,B选项符合题意。梁启超的这一认识与戊戌变法无关,A选项排除。材料中并未否定西方文化,C选项排除。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外交失败,D选项排除。2、C【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西亚人留下的现存最古老的史诗《吉尔伽美什》、体现古代希腊英雄时代的《荷马史诗》和俄罗斯史诗《伊戈尔远征记》等,都从侧面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历史风貌,C项正确;三部古代史诗“完全没有史料价值”的说法绝对,A项错误;不能因为三部史诗的写作年代久远,就将其看作历史,B项错误;三部史诗即是文学瑰宝,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上当时的社会风貌,并非与真实历史无关,D项错误。3、D【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个民族智慧的结晶,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我们民族精神的DNA,不是单纯生物学生的DNA,排除A;民族精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的一部分,与材料强调的主旨中华文化的连续性不符,排除BC。4、D【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印第安人至少有900万人,到了17世纪人口已减少到60万人。”可知印第安人人口减少,导致劳动力短缺,大量非洲劳动力被贩卖到南美洲,D项正确;使非洲长期落后,排除A项;西班牙失去海上霸权是英西战争,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在欧洲引发价格革命,排除C项。故选D项。5、B【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周人强调人事的重要性又要适应人心又须‘保民’”,并结合所学可知,周人重视民众的作用,认识到争取民心在政治统治中的重要性,体现了人本思想已初具雏形,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人本思想,无法体现治国方略的理性成熟,排除A项;材料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而非“个体意识的普遍觉醒”,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统治思想的变化,而非强调神权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6、D【分析】【详解】

依据材料“但也有学者认为中古西欧为欧洲近代化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可知,该学者强调中古时期的欧洲为其近代化奠定基础。结合所学可知,中古时期欧洲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为文艺复兴奠定基础,为欧洲思想近代化奠定基础,D项正确;中古时期的欧洲封建势力强大,排除A项;中古时期的欧洲主要的经济形态是封建经济,而非商品经济,排除B项;C项中的“完全自治权”的说法绝对化,排除。故选D项。7、C【分析】【详解】

根据“2015年北京申奥成功,首钢旧园区迎来新的使命——充分利用老工业厂房和景观,建设国际滑雪比赛场地。冬奥会结束后向社会开放,服务民众。”可得出北京冬奥会首钢地区场馆建设充分利用了现有的相关设施,是对工业遗产的利用,充分地体现了其新的价值,C项正确;材料强调场馆建设,而不是对冰雪运动的普及,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对工业的升级,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首钢重工业基地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8、B【分析】【详解】

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是关于荷马史诗内容的描述,不能得出荷马史诗的地位,因此史实和推论逻辑不符,错误。三、材料分析题(共6题,共12分)9、略

【分析】【详解】

特点:据材料“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精神营养”可知,博大精深,精神丰富;具有延续性凝聚力与包容性;据材料,如“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可知,以人为本,重人伦,重道德;据材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知,主张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强调人格,突出人的价值。

意义:据所学可从有助于塑造公民人格、激发奋斗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加民族凝聚力、学习吸收先进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保障等方面回答。【解析】待点:博大精深;以人为本;重人伦,重道德;主张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强调人格,突出人的价值;具有延续性凝聚力与包容性。

意义:有助于塑造公民人格;激发奋斗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加民族凝聚力;学习吸收先进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保障。10、略

【分析】【详解】

(1)影响:根据“646年;日本进行大化改新,全面模仿隋唐的政治体制,儒家思想对这次改革影响显著。”得出推动日本政治体制改革:根据“日本天皇年号也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渗透到日本政治;道德意识、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可得出促进日本教育和思想的发展:影响日本社会生活。

(2)背景:根据“17~18世纪”的时间信息可得出中西联系加强:根据“欧洲思想家们将孔子和儒家具有自然倾向的天道观;无神论以及伦理道徳吸收过来;成为他们批判封建神权的思想武器。”可得出儒家思想适应欧洲反专制反神权的需求:根据所学可得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结合材料中的启蒙运动可得出是启蒙运动的推动。

(3)认识:根据“吸收转化、利用、陶熔西洋文化以形成新的儒家思想、新的民族文化”“儒家思想的新开展,是在西洋文化大规模输入后,要求自主的文化”等内容可得出中国文化对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外国文化推动中国文化发展;中外文化互相尊重,交流互鉴,共同发展等。【解析】(1)影响:推动日本政治体制改革:促进日本教育和思想的发展:影响日本社会生活。

(2)背景:中西联系加强:儒家思想适应欧洲反专制反神权的需求: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启蒙运动的推动。

(3)认识:中国文化对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外国文化推动中国文化发展;中外文化互相尊重,交流互鉴,共同发展。11、略

【分析】【详解】

试题分析。

(1)重视海上扩张;特别是1898年的扩张;从1900年贸易状况看,扩张的主要动机是追求商业利益;扩张的区域主要集中于亚太地区的日本;中国、菲律宾,主要目标是中国,通过“门户开放”政策,在中国赢得了与列强均等的机会。

(2)南北战争结束;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吸收工业化的成果,迎来了工业化的高潮,资源丰富,发展后劲足,通过西进运动使国力大增,地理位置优越,没有卷入与列强的斗争中去,并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

(3)总体上通过华盛顿会议在亚太取得主导地位。具体体现在一战后;美国通过《四国公约》拆散了英;日同盟,通过《五国海军协定》取得了与英国同等的制海权,通过《九国公约》保证了门户开放政策,奠定了在亚太地区的霸主地位。

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与华盛顿体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的形成·美国的扩张和强盛·南北战争。【解析】(1)水平1:能根据地图发现美国扩张的多个特点。

·重视海上扩张;扩张的主要动机是追求商业利益;扩张的区域主要集中于亚太地区;主要目标是中国,通过“门户开放”政策,在中国赢得了与列强均等的机会。

水平2:能根据地图发现美国扩张的一个特点。

其他答案:回答与材料;问题无关联性。

(2)水平1:能根据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合理解释。

·南北战争结束;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迎来了工业化的高潮,并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

其他答案:回答与材料;问题无关或不符合史实。

(3)水平1:能根据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合理解释。

·一战后;美国通过《四国公约》拆散了英;日同盟,通过《五国海军协定》取得了与英国同等的制海权,通过《九国公约》保证了门户开放政策,奠定了在亚太地区的霸主地位。

其他答案:回答与问题无关或不符合史实12、略

【分析】【详解】

(1)原因:根据材料“宋代社会;耕读已成为普遍现象”“如南宋陆九渊在象山精舍率领弟子开山造田,聚粮筑”“耕读模式最具有价值的就是普通农民纷纷读书”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农耕经济的发展;崇文抑武方针的影响、科举制的发展、理学的影响、中国古代士人的隐逸风气及识字农民把耕读视为人生快乐事等角度进行分析。

(2)价值:根据材料“其他如陈翥、陈男、胡融、陈景沂等在乡间躬耕自食,同时撰写农书以总结生产经验”可知,孕育了众多的农学家,产生了大量的农书;根据材料“宋代范成大60首《四时田园杂兴》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苦与乐”可知,为文学艺术(或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根据材料“耕读模式最具有价值的就是普通农民纷纷读书”可知,促进了民间教育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启蒙昧、教化民众。【解析】(1)原因:农耕经济的发展;崇文抑武方针的影响;科举制的发展;理学的影响;中国古代士人的隐逸风气;识字农民把耕读视为人生快乐事。

(2)价值:孕育了众多的农学家,产生了大量的农书;为文学艺术(或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促进了民间教育的发展;开启蒙昧、教化民众。13、略

【分析】【详解】

(1)不同态度:据材料一“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公等从事西学之后;平心察理,然后知中国从来政教之少是而多非”可知,1895年时,严复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肯定西方文化的学习价值;据材料二“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可知,1918年时,严复否定西方文明,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原因:据材料一“严复《救亡决论》(1895年)”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是戊戌变法时期,因此围绕戊戌变法的背景分析严复肯定西方文化的学习价值的原因。据材料二“严复《与熊纯如书》(1918年)”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国内处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国外处于一战时期,因此需分别从新文化运动和一战两方面分析严复否定西方文明,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因。

(2)不符合。理由:结合新文化运动时期及其后的时代潮流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据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时期全面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潮流;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以俄为师”成为新的救亡选择。严复的态度相对保守,不符合当时的思想潮流。

(3)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可以持完全背定的态度,从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思想的影响、对增强中国的文化自信、扩大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等方面进行思考;也可以主张既需要继承,也需要发展,继承的是传统文化的精华需要剔除其糟;发展则是要借鉴其他地区的优秀文化,即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等。【解析】(1)材料一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肯定西方文化的学习价值;材料二否定西方文明,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维新变法时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足以救亡,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变法;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社会现状不满,一战又使其对西方文明失望。

(2)与当时的思想主流不符。理由:新文化运动时期全面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以俄为师”成为新的救亡选择。严复的态度相对保守。

(3)答案示例: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要继承,也要反思;要增强文化自信;对于传统文化如何扬弃,既要放到具体时空予以具体分析,也要在一个长时段内加以总体评判。14、略

【分析】【详解】

(1)依据材料一中“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欧洲的经济迅速发展,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向欧洲,生产的扩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二战夺走了欧洲大量的青壮劳力,人口的低出生率又不能及时弥补劳动力缺口。”、“欧洲各国政府基本上是欢迎的,并主动到世界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劳工。”等信息结合所学从经济发展迅速、劳动力短缺、国家政府主动吸引、西欧福利制度的建立等方面说明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欧洲移民人数增加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中“但欧洲共同体内部的移民;事实上还在继续,技术劳工和高层次人才的移民不断增加”;“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把欧共体作为一个单一的劳动力市场以及把欧盟内部的流动看作类似于民族经济内部的流动开始成为习惯。”等信息结合所学从高素质人才移民增加、欧共体内部人员流动性增强等方面概括1973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欧洲移民的特点。

(3)依据材料一中“欧洲的经济迅速发展,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向欧洲,生产的扩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及材料二中“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把欧共体作为一个单一的劳动力市场以及把欧盟内部的流动看作类似于民族经济内部的流动开始成为习惯。”等信息结合所学从弥补了战后欧洲劳动力短缺,促进了战后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强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等方面分析说明战后欧洲移民对欧洲社会的积极影响。依据材料三中“大量移民对当地劳动力市场也形成了冲击”、“大量移民的存在明显挤压了本国公民的就业空间”、“大量移民的存在对国家安全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来自北非的移民及其后代,在社会教育、就业、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倍遭歧视,因而容易走上犯罪道路。”等信息结合所学从社会就业、国家安全等方面分析说明战后欧洲移民对欧洲社会的消极影响。【解析】(1)原因:经济发展迅速;劳动力短缺;国家政府主动吸引;西欧福利制度的建立。

(2)特点:高素质人才移民增加;欧共体内部人员流动性增强。

(3)积极影响:弥补了战后欧洲劳动力短缺;促进了战后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强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消极影响:冲击了欧洲原有的劳动力市场,挤压了欧洲公民的就业空间;造成了移民地国家的人才流失;对欧洲国家安全构成挑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四、论述题(共4题,共8分)15、略

【分析】【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可拟定论点是中华文明在引进和吸收外来文明的基础上,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关于阐释可从中国古代史的中外文明碰撞如佛教的传入、理学的产生、明清时期高产作物的引入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最后归纳总结。【解析】论题:中华文明在引进和吸收外来文明的基础上;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南北朝至隋唐之际;出现了禅宗,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至宋代,出现了理学,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明代中后期,源自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以及欧洲科技开始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综上所述,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16、略

【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瑞典首都的中国宫始建于1753年”,“宫门宫窗两侧边框刻有中国式图案”,‘“当时还开辟了桑园从事养蚕和缫丝”,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观点为明清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与碰撞是一次相互的启蒙。接下来展开论述,注意用词准确简洁,逻辑清晰明了,史论结合,具体论述如下:明末清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传教士东来,他们在传播基督教教义的同时,也将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出现了“西学东渐”的局面。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与传教士合译《泰西水法》等西方科技书籍,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了新的生机。西学东渐还为中国人打开了观察西方的窗户,冲击了某些传统观念,对中国人认识世界以及明清之际顾炎武等人的早期民主思想具有启蒙的作用。欧洲传教士同.时也把中国儒学介绍到欧洲。儒学成为启蒙思想家反封建的武器,他们借儒家的理性、道德来抨击欧洲封建制度,宣传启蒙思想。如法国的百科全书派利用儒家的道德观和政治理想批判欧洲基督教的神权统治和君主专制;法国的《人权宣言》也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中国的科举制度还影响了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可见中学西传对西方思想解放潮流和制度创新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欧洲的近代化。总之,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共同促进了东西方文明进步和思想解放。【解析】观点:明清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与碰撞是一次相互的启蒙。

论述:明末清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传教士东来,他们在传播基督教教义的同时,也将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出现了“西学东渐”的局面。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开明士大夫,积极弓|进西学,与传教士合译《泰西水法》等西方科技书籍,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了新的生机。西学东渐还为中国人打开了观察西方的窗户,冲击了某些传统观念,对中国人认识世界以及明清之际顾炎武等人的早期民主思想具有启蒙的作用。欧洲传教士同时也把中国儒学绍到欧洲。儒学成为启蒙思想家反封建的武器,他们借儒家的理性、道德来抨击欧洲封建制度,宣传启蒙思想。如法国的百科全书派利用儒家的道德观和政治理想批判欧洲基督教的神权统治和君主专制;法国的《人权宣言》也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中国的科举制度还影响了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可见中学西传对西方思想解放潮流和制度创新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欧洲的近代化。总之,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共同促进了东西方文明进步和思想解放。17、略

【分析】【详解】

依据材料“家训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训在中国形成已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有良好的作用”,得出主题:家训可以提高自身修养。

阐述:从家训的目的分析,得出家训的核心就是“做人”,家庭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子女“成人”,依据材料“在我国历代,作为一种家庭教育的形式,它是维系和发展一个家庭不可或缺的精神纽带”,得出家风的好坏直接影响个人的道德品行的形成,古代的《颜氏家训》、《诫子书》等,都展现了良好家风的作用,如果每个家庭都树立良好的家风,那么就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和谐的社会环境,从其对当前社会的影响分析,得出在当前仍然是很必要的。【解析】主题:家训可以提高自身修养。

阐述:家训的核心就是“做人”,家庭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子女“成人”,家风的好坏直接影响个人的道德品行的形成,古代的《颜氏家训》、《诫子书》等,都展现了良好家风的作用,如果每个家庭都树立良好的家风,那么就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和谐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