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浙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下图表示某地域中以湿度和温度为变量;描绘出的两个种群能存活和增殖的范围。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的只是竞争关系B.甲种群在该地域的分布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湿度和温度相互作用是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D.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2、河水携带泥沙流入大海时,泥沙会在入海口淤积形成三角洲。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3种植物群落类型:①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淡水环境中),②以赤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海水环境中),③草甸植物群落(生长在陆地环境中)。该三角洲上的植物群落是通过群落演替形成的,演替的顺序是()A.②①③B.③②①C.①③②D.③①②3、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态工程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B.“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属于生态工程的内容C.生态工程应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D.实施生态工程的目的是环境保护4、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B.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是由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引起的C.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J”型曲线D.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S”型曲线5、合适的调查、统计方法对生物学研究至关重要,下列调查、统计方法正确的是()A.调查某有翅、趋光性强的昆虫种群密度可用黑光灯诱捕法B.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鼠妇的丰富度C.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是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计数的唯一方法D.可用样方法调查森林植被的丰富度,各样方的平均值即为该植被的丰富度6、湘江源头位于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国家森林公园,此处溪流纵横,瀑布众多,空气负离子含量极高,有“天然氧吧”之称。公园内物种繁多,被专家们称之为“自然博物馆和天然植物园”,共有高等植物1699种,陆生脊椎动物201种,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30种,是我国南方生物物种保存最完好、最齐全的高海拔国家森林公园,被誉为湖南的“香格里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公园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B.公园内可用于食用、药用的生物繁多,直接价值要大于间接价值C.为了更好的保护公园中的珍稀物种,可建立动物园、植物园,这属于就地保护D.研究公园中某野生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出现频率、种群密度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7、蚜虫的粪便是含有糖分的黏波,称为“蜜露”。蚂蚁非常喜欢吃“蜜露”,常用触角拍打蚜虫背部,通过拍打产生的振¨动频率促使蚜虫分泌“蜜露”。蚜虫受到其天敌瓢虫袭击时,会从尾部发出报警信息素,将危险信息通知给其他蚜虫,同时蚂蚁接收到报警信息素就会赶来驱除蚜虫的天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蚂蚁拍打蚜虫背部产生的振动频率属于物理信息B.蚂蚁吃“蜜露”,蚜虫同化量的一部分传递到蚂蚁C.化学信息可以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D.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8、关于“S”型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t1~t2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B.t0~t1之间,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增长率不断增加C.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D.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t1前及时控制其种群密度9、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C.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D.阶段Ⅲ沙丘上的物种丰富度比阶段Ⅱ的物种丰富度高10、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鹰位于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占据3、4、5、6B.四个营养级该食物网由8C.条食物链组成,蛇与鼠、食虫鸟与蛙的关系分别是捕食和竞争D.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若蛙的数量大幅度减少,则该生态系统的虫害将变得严重11、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K值)后,其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有如图的Ⅰ、Ⅱ、Ⅲ三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被破坏时环境容纳量下降,体现了环境的制约作用B.a点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点死亡率大于出生率C.曲线Ⅱ和曲线Ⅲ的变化可能是该种群栖息地受破坏导致的D.当曲线Ⅲ趋近于0时,对该动物种群应采取就地保护措施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7题,共14分)12、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______,又称K值。13、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_______的过程,就叫演替。14、动物的_______,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即_______可以体现为行为信息。如雄鸟在求偶是会进行复杂的________。15、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以概括为_______(例如建立_______)和_______(例如建立_______)两大类。此外,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利用_______对濒危物种的_______进行保护,也是对濒危物种保护的重要措施。16、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_______;食物链和_______。17、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指种群在_______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算种群密度。
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_______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_______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3)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_______的个体数目。
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_______的个体数目。
(4)迁入率和迁出率。
迁入率:单位时间内_______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出率:单位时间内_______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5)年龄组成。
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_______的个体数目比例。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重要指标。年龄组成有三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
(6)性别比例。
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_______个体数目比例。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18、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______和_______。这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物质作为能量的_______,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_______,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________与_______之间循环往返。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1题,共10分)19、蚯蚓是森林中的土壤动物之一;主要以植物的枯枝败叶为食。为探究蚯蚓对森林凋落物的作用,研究者做了如下实验。
(1)森林生态系统中全部生物的集合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从生态系统的成分角度看,蚯蚓能够将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分解者,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看,蚯蚓的行为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增强土壤肥力。
(2)研究者选择4个树种的叶片做了不同处理;于6-9月进行了室外实验。每种叶片置于两个盆中,与土壤混合均匀,将数目相等的蚯蚓置于其中饲养,统计蚯蚓的食物消耗量,结果如下表。
单位体重蚯蚓日平均食物消耗量(mg·g-1·d-1)。不同处理蒙古栎杨红松白桦未分解叶2.445.944.797.30半分解叶7.209.428.715.23
①实验所选择蚯蚓生长状况基本一致,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排除土壤中原有动物和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应该在实验前对土壤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处理。
②据表分析,蚯蚓对半分解叶的消耗量明显________________未分解叶的消耗量,在不同叶片中,对__________最为喜好。由此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也证实落叶分解中蚯蚓与微生物具有__________作用。
(3)依据上述实验分析,若在红松林和蒙古栋林中种植一些杨树,有利于增加蚯蚓的数量和__________,增加整个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继续研究蚯蚓对森林凋落物的分解效率,除以上研究外,还可以进行哪些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4题,共28分)20、某湿地公园的岸边生长着木槿;银合欢等旱生植物;浅水区生长着蒲草、芦苇等挺水植物,深水区生长着苦菜、黑藻等沉水植物,浅水区还生活着黑天鹅、野鸭等多种水鸟,林间草丛中还有多种昆虫及啮齿类动物。
(1)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在湿地的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种类的植物;构成了群落的_________结构。
(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该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湿地在调节气候;蓄洪防旱、供人们休闲娱乐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价值。
(4)假设黑天鹅在该生态系统中处于最高营养级,其同化的能量中除未利用的这一部分外,其余的能量去路是__________________。21、某草原上植被原来由针茅等构成;后来由于放牧;烧荒等原因逐渐变成了由野燕麦、毛雀麦等构成,并且动物和土壤生物的种类也发生了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从演替的类型来看,因放牧、烧荒引起的演替属于__________演替,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演替过程中草原中植被类型的变化导致动物种类变化的原因是植物为动物提供____________。
(2).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有一个M只田鼠组成的小种群迁入该草原,由于环境适宜,该田鼠种群的数量每月以λ倍数增长,理论上t月后种群数量为__________。实际上,田鼠种群难以在较长时间内按此模型增长,是因为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等原因,使种群的__________降低,________増高;从而直接导致种群增长变缓。
(3).后来人们将此地进行开垦种植,使得该地的演替的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发生改变。22、以下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图解。
(1)补充图中标号代表的内容:
甲:_____乙:_____丙:_____丁:_____戊:_____
(2)据图总结流入每一营养级的能量最终去向:
a.通过自身呼吸作用以_____形式散失。
b.被_____同化。
c.被_____分解利用。23、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字母_______表示大气中的CO2,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使其含量夏季_______冬季。
(2)CO2被生产者吸收转变成体内物质进入生物群落,再被图中的A、B的_______和C的分解作用以及E的燃烧,转变成CO2后再重新循环。若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处在正常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吸收的CO2量_______整个生物群落排放的CO2量。
(3)若将本题图修改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可将D的含义改为_______,其他字母及文字代表的含义不变,还需要修改之处有:增加“光→A”、取消“→E→D”、__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D【分析】【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种群能存活和增殖的适宜范围是低温和低湿度;乙种群能存活和增殖的适宜范围是高温和高湿度,它们适宜的生存的环境不相同。
【详解】
A;由题无法确定甲乙两种群的关系;A错误;
B;只有群落才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之说;种群没有这些特征,B错误;
C;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C错误;
D;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对甲种群不适宜,对乙种群适宜,所以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D正确.
故选D。2、A【分析】【分析】
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作演替。群落的演替可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
由题干信息可知;该处形成三角洲的过程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由于入海口的海水环境,最先形成的群落应是②以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随着河水(淡水)的不断冲刷,此处环境中水中的盐浓度会逐渐下降,植物群落便逐渐演替为①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由于河水中带有泥沙,三角洲处的陆地面积也会有一定的增大,因此会逐渐演替为草甸植物群落,则演替顺序为②①③,A正确。
故选A。3、D【分析】【分析】
生态工程建设目的: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生态经济:主要是通过实行“循环经济”原则,使一个系统产生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者另一个系统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而实现循环经济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是生态工程。
【详解】
A;生态工程建设目的是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A正确;
B;“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属于生态工程的内容;B正确;
C;生态工程应遵循的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C正确;
D;生态工程建设目的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即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D错误。
故选D。
【点睛】4、C【分析】【分析】
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
【详解】
A;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A正确;
B;种群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迁出、出生率、死亡率等;年龄组成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B正确;
CD;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种群的增长一般呈“S”型曲线,C错误,D正确。
故选C。5、A【分析】【分析】
1;种群密度的调查: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常用的是样方法;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记重捕法。
2;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采用取样器取样法;因为活动能力强(不适合样方法)、身体微小;计算方法:①记名计算法—直接数个体数;②目测估计法—分等级估测,如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
【详解】
A;利用昆虫的趋光性;调查某有翅、趋光性强的昆虫种群密度可用黑光灯诱捕法,A正确;
B;丰富度是指群落中不同物种的数量;鼠妇只是土壤小动物的一个类群,调查鼠妇应属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不是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不能说成丰富度,B错误;
C;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计数可以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也可以用直接计数法,只是比较困难,C错误;
D;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丰富度时;应该调查植物的种类总数,不能取平均值,D错误。
故选A。6、A【分析】【分析】
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即主要取决于林下植物受到的光照强度;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建立动物园;植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属于易地保护;
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详解】
A;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即主要取决于林下植物受到的光照强度,A正确;
B;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B错误;
C;建立动物园、植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属于易地保护;C错误;
D;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D错误。
故选A。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7、A:C: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详解】
A;蚂蚁用触角拍打蚜虫背部;通过拍打产生了一定的振动频率,属于物理信息,A正确;
B;“蜜露”属于蚜虫的粪便;其中含有的能量不属于蚜虫的同化量,B错误;
C;据题干信息;报警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该信息可以在蚜虫间传递,也可以在蚜虫与蚂蚁间传递,C正确;
D;据题干信息;蚂蚁和蚜虫可以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
故选ACD。8、A:C:D【分析】【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乙、丙都可表示在有限的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种群数量呈现S型;即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图甲、乙、丙中的t1点均为K/2值,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图甲、乙、丙中的t2点为K值。
【详解】
A、t1~t2之间;种群数量从K/2增加到K,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A正确;
B、t0~t1之间;种群数量小于K/2,此时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增长速率不断增加,但毕竟资源空间是有限的,增长率表现为不断减小,B错误;
C、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C正确;
D、为有效防治蝗灾,为及时控制其种群密度,应该越早越好,t1时蝗虫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反而不利于控制,因此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t1前及时控制其种群密度;D正确。
故选ACD。9、B:C【分析】【分析】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详解】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正确;
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的垂直结构不明显,B错误;
C;阶段Ⅰ到阶段Ⅱ发生的演替是优势取代;不是完全取代,所以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不是完全不相同,C错误;
D;阶段Ⅲ为森林阶段;物种丰富度比阶段Ⅱ的物种丰富度高,D正确。
故选BC。
【点睛】10、A:B:D【分析】【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植物为生产者,其余生物均为消费者,还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图中共有8条食物链;
【详解】
A;据图可知;图示食物网中鹰处于最高营养级,且在食物链植物→鼠→鹰、植物→食性昆虫→食虫鸟→鹰、植物→食性昆虫→蛙→蛇→鹰、植物→食性昆虫→食虫昆虫→蛙→蛇→鹰中鹰分别占居3、4、5、6四个营养级,A正确;
B;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捕食的最高营养级,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据图可知,在食物网中,蛇可以捕食鼠,两者之间是捕食关系;食虫鸟与蛙均可捕食食性昆虫,两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B正确;
C;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错误;
D;若蛙的数量大幅度减少;则食植昆虫的数量将会增加,该生态系统的虫害将变得严重,D正确。
故选ABD。11、A:B:C【分析】【分析】
题图分析: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出现曲线Ⅰ;Ⅱ、Ⅲ所表示的3种情况,曲线Ⅰ在较高的环境容纳量附近波动,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环境的破坏程度较轻;Ⅱ在较低的环境容纳量附近波动,说明环境有一定程度的破坏;Ⅲ中生物逐渐灭绝,说明栖息地被完全破坏,该生物已经无法生存,因此无法实施就地保护措施,只能进行迁地保护。
【详解】
A;环境容纳量受环境的影响;环境被破坏时环境容纳量下降,能说明环境对生物种群数量的制约作用,A正确;
B;a点时种群数量增加;即增长率大于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点种群数量下降,死亡率大于出生率,B正确;
C;曲线Ⅱ种群数量下降且处于较低的状态说明此时的环境有一定程度的破坏;曲线Ⅲ呈现的是种群数量持续下降可能是该种群栖息地受到比较严重的破坏,可能会导致种群的灭绝,C正确;
D;Ⅲ中生物逐渐灭绝;说明栖息地被完全破坏,该生物已经无法生存,因此无法实施就地保护措施,只能进行迁地保护,D错误。
故选ABC。三、填空题(共7题,共14分)12、略
【分析】【分析】
如果某种群处于有限的自然环境中;种群数量增长会呈“S”型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详解】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解析】环境容纳量13、略
【解析】代替14、略
【解析】①.特殊行为②.生物的行为特征③.求偶炫耀15、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易地保护植物园、动物园;濒危物种繁育中心生物技术基因16、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成分食物网17、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单位面积随机平均值新产生死亡迁入迁出各年龄期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雌雄1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能量流动物质循环载体动力无机环境生物群落四、实验题(共1题,共10分)19、略
【分析】【分析】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渠道实现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而能量又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态系统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详解】
(1)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生物构成群落;蚯蚓主要分解腐肉和遗体;可以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蚯蚓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分解者可以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从而增强土壤肥力。
(2)①设计实验应遵循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等原则;为排除蚯蚓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所选择蚯蚓生长状况应基本一致;为了排除土壤中原有动物和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应该在实验前对土壤进行灭菌处理。
②据表可知:半分解叶的量比未分解叶的量多;说明蚯蚓对半分解叶的消耗量大于对未分解叶的消耗量;表中数据表明,蚯蚓对杨的半分解叶消耗最多,说明蚯蚓对杨半分解叶最喜好;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叶片种类和分解程度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蚯蚓与微生物均可对落叶进行分解,两者是协同作用。
(3)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蚯蚓对杨半分解叶最喜好;若在红松林和蒙古栎林中种植一些杨树,有利于增加蚯蚓的数量和种类;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其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4)利用上述材料继续研究蚯蚓对森林凋落物的分解效率;还可进行的研究有:“蚯蚓的呼吸量”或“温度或湿度等生活环境对蚯蚓摄食量的影响”或“森林种类(混交林;纯林)”或“蚯蚓与哪些种类微生物的协同作用更优”。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和设计实验的原则,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和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解析】①.(生物)群落②.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③.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④.排除蚯蚓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⑤.灭菌⑥.高于(或“大于”)⑦.杨半分解叶⑧.叶片种类和分解(腐解)程度⑨.协同⑩.种类⑪.(抵抗力)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⑫.“蚯蚓的呼吸量”或“温度或湿度等生活环境对蚯蚓摄食量的影响”或“森林种类(混交林、纯林)”或“蚯蚓与哪些种类微生物的协同作用更优”五、综合题(共4题,共28分)20、略
【分析】【分析】
1.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2.生态系统的结构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详解】
(1)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种类的植物;构成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2)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3)湿地在改善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供人们休闲娱乐等方面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4)由于黑天鹅在该生态系统中处于最高营养级;因此不存在流向下一营养级这一个去路,另两个去路分别是自身呼吸消耗和被分解者利用。
【点睛】
本题考查生物的多样性、群落的结构和生态系统的结构,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营养结构水平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间接和直接自身呼吸消耗和被分解者利用21、略
【分析】【分析】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J”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方程式模型可表示为:t年后种群数量为:Nλt。【小问1】
次生演替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故从演替的类型来看,因放牧;烧荒引起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植物为动物提供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草原中植被类型的变化导致动物种类变化。【小问2】
有一个M只田鼠组成的小种群迁入该草原,该田鼠种群的数量每月以λ倍数增长,故该田鼠的增长曲线为J型,根据J型曲线公式,理论上t月后种群数量为M•λt;实际上;田鼠种群难以在较长时间内按此模型增长,是因为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等原因,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直接导致种群增长变缓。【小问3】
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点睛】
本题考查了群落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木制玩具设计与制造木工分包合同范本4篇
- 2025年度内墙腻子施工技术培训与推广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全国连锁培训学校股权合作框架合同
- 课题申报参考:岷江流域西南官话语法内部差异及历史演变研究
- 2025版二零二五年度教育信息化项目实施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工业用地面积调整补充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农民工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合作协议2篇
- 2025年度国产婴幼儿奶粉品牌全国分销合同4篇
-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2025年度农产品市场需求预测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住宅室内软装搭配合同4篇
- 《社区康复》课件-第三章 社区康复的实施
- 胰岛素注射的护理
- 云南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基本素质评价表
- 2024年消防产品项目营销策划方案
- 闻道课件播放器
- 03轴流式压气机b特性
- 五星级酒店收入测算f
-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ppt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英语Unit1 单元设计
- GB/T 9109.5-2017石油和液体石油产品动态计量第5部分:油量计算
- 邀请函模板完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