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粤教沪科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_第1页
2025年粤教沪科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_第2页
2025年粤教沪科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_第3页
2025年粤教沪科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_第4页
2025年粤教沪科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粤教沪科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953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火灾后的草原生态系统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逐渐恢复原貌。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火灾后的“裸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的高C.植被恢复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在逐渐增加D.火灾后的生态系统依靠自我调节能力恢复原貌2、下图表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示意图[单位J/(cm2•a)];据图分析,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15J/(cm2•a)B.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500J/(cm2•a)C.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15%D.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30J/(cm2•a)3、某生物小组利用同浓度某种杆菌的培养液饲养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双小核草履虫摄取杆菌的能力强于大草履虫)。实验设置如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甲组:在培养瓶中加入500mL培养液和25个大草履虫。

乙组:在培养瓶中加入500mL培养液和50个大草履虫。

丙组:在培养瓶中加入250mL培养液和25个大草履虫。

丁组:在培养瓶中加入500mL培养液;并加入25个大草履虫和25个双小核草履虫。

戊组:在培养瓶中加入500mL培养液和25个大草履虫,每24h更换一次培养液。A.从大草履虫的环境容纳量来看,乙组>甲组>丙组B.丁组中两种草履虫存在竞争关系,竞争强度将持续增大C.戊组中因不断更换培养液,则大草履虫将持续呈“J”型增长D.持续观察甲组大草履虫数量变化,培养初期也有可能出现“J”型增长的阶段4、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C.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D.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5、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一猎物模型,如图甲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图乙为相应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乙中P为猎物的种群数量,N为捕食者的种群数量B.图甲中①②③④种群数量变化与图乙中abcd依次对应C.图甲模型分析,图中最可能代表猎物和捕食者K值的数据分别为N3和P3D.图甲模型属于物理模型,该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6、若将某森林中局部区域的全部乔木更换为单一乔木“白杨”,在没有人为继续干预的情况下,该区域各种乔木的相对比例随时间变化的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物种更换树种前占比(%)更换树种后占比(%)0年50年100年150年200年150年200年白杨11005211紫椴303628174马尾松405039248油杉9209315887

A.该区域发生的演替类型与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类型相同B.区分该区域群落与其他群落不同的重要依据是物种组成C.该区域群落形成的垂直结构有利于生物充分利用自然资源D.人为更换树种后,导致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均发生改变7、图a是某保护区海边潮间带不同龄级的红海榄个体数量,b是红海榄不同龄级的生存率和死亡率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表明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B.a表明应重点加强对Ⅰ、Ⅱ龄级个体的保护C.a、b表明该种群的密度将越来越大D.a、b表明该种群的Ⅵ龄级的数量将越来越多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8、底栖硅藻是河口泥滩潮间带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为底栖动物提供食物。调查分析某河口底栖硅藻群落随季节变化优势种(相对数量占比>5%)的分布特征,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注:不同条纹代表不同优势种:空白代表除优势种外的其他底栖硅藻;不同条纹柱高代表每个优势种的相对数量占比A.底栖硅藻群落的季节性变化主要体现在优势种的种类和数量变化B.影响优势种①从3月到9月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包含捕食和竞争C.春季和秋季物种丰富度高于夏季,是温度变化影响的结果D.底栖硅藻固定的能量是流经河口泥滩潮间带生态系统的总能量9、下列关于人口过度增长的影响,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足迹会随着消费水平的增高而逐渐增大B.对资源不断开发,造成资源危机C.由于生态足迹的扩大,改造环境的力量增大D.与环境协同发展,生态环境处于动态平衡10、下图是某人工湖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其中字母表示同化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浮游动物和鱼类作为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可加快物质和能量的循环B.甲种鱼和乙种鱼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b+c+e)×100%C.向该人工湖中投放的饲料越多,甲种鱼和乙种鱼的数量就越多D.该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的能量去向都有呼吸作用散失和流入下一营养级11、我国某公园湖中出现一条长80cm左右的鳄雀鳝,此鱼源于北美,尖嘴长牙,具有很强的攻击力和防御力,由于鳄雀鳝的存在,湖中的其他鱼类数量越来越少,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鳄雀鳝属于外来物种,引入后能迅速生长、繁殖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在本地缺乏天敌的制约B.外来物种的入侵可能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C.随意放生鳄雀鳍,会导致本地鱼类的生态位发生改变,最终可能会降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鳄雀鳝与湖中其他鱼类的关系为种间竞争12、“鱼菜共生”模式通过合理的生态设计,将水产养殖与无土栽培两种不同的技术相结合。在该模式中,水产养殖系统的水被输送到无土栽培系统,经由植物吸收过滤后再输送回水产养殖系统(如图),进而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生态共生效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B.从整体原理出发,该模式中应选择合适的“鱼菜”种类C.“种菜不施肥”是因为鱼粪中的有机物可直接被蔬菜利用D.该模式所收获蔬菜中的重金属残留远低于传统土壤栽培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7题,共14分)13、______________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14、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_______的过程,就叫演替。15、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_______减少,_______增加,植被破坏,水、矿产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加剧。16、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_______。17、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①______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②信息的传递还能调节生物的_______,以维持___________的稳定。18、_______观念已是针对全球生态环境等问题形成的新思维。其含义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_______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19、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的形式:______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1题,共10分)20、某生物小组的同学在做“光线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时;设计了一组实验:在纸盒内均匀地铺上潮湿的泥土,一边用书遮住,另一边不用书遮住(如下图)。同时放2只鼠妇在纸盒中央,观察鼠妇的活动。

(1)该实验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

(2)作出假设:_________

(3)若要获得比较准确的实验结果;请指出实验中的两处不足并加以改正。

①不足: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

②不足: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

(4)如果实验结果与假设出现矛盾,下列哪种做法是错误的?()。A.修改假设B.修改实验数据C.重新进行实验D.进一步查找相关资料(5)实验结束后,我们应当怎样处理鼠妇?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2题,共20分)21、地球上的生态系统不仅形态有区别;生物组成也各有特点,每种生物都在生态系统的运转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现有一森林生态系统中存在食物链“马尾松→松毛虫→杜鹃”,如图表示松毛虫摄入能量的流动方向图中字母代表能量值。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中B表示______的能量,若图中松毛虫摄入能量为2.2×109kJ,A中能量为1.6×109kJ,B中能量为1.2×109kJ,杜鹃同化能量为2.4×108kJ,则该生态系统中松毛虫到杜鹃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_。

(2)由松毛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可用____________表示(用图中字母写出表达式)。若向该生态系统引入灰喜鹊来控制松毛虫危害的方法属于____________。

(3)该森林曾发生过火灾,但此后又慢慢恢复,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____演替。此生态系统在破坏后能够恢复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

(4)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马尾松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22、生态足迹又称为生态占用,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生态承载力代表了地球提供资源的能力。例如,碳足迹是指扣除海洋对碳吸收之后,吸收化石燃料排放CO2等所需的森林面积。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除化石燃料燃烧外,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还有_____。

(2)生态足迹越大,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以减小生态足迹,若将动物(草食)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调整为1:2,则其生态足迹为原来的_____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3)科学家统计了从1961年到2014年间;全球生态足迹总量和生态承载力总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如下图所示。

图中“生态盈余”或“生态赤字”表示_____与生态足迹总量之间的大小关系,且从1961年至2014年全球由“生态盈余”转为“生态赤字”。据图分析判断,“生态赤字”越来越大的原因是_____。

(4)下列哪一举措不利于使生态超载的地球减小“生态赤字”?_____。A.进行垃圾分类B.大力植树造林C.工厂废气经净化处理后排放D.沿海兴建化工厂,污水直接排入海洋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B【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详解】

火灾过后的草原;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这种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森林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最强,能够长期处在比较稳定的状态,所以抵抗力稳定性较强,恢复力稳定性较弱;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正好相反,恢复力稳定性强,B错误。火灾后,在草原的演替过程中,其生物种类;数量及有机物含量都在不断增加,物种丰富度在逐渐增加,C正确。火灾后经过次生演替过程,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增多,物种丰富度增加,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增强,依靠自我调节能力恢复原貌,D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D【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其中A表示该营养级摄入的能量;B表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表示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E表示粪便中的能量。

【详解】

A、该生态系统第三营养级摄入的能量是15J/(cm2•a);A错误;

B、图中B表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即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80J/cm2•a,按能量最高传递效率20%计算,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400J/cm2•a;B错误;

C;由于第三营养级能量只知道摄入量;不知道同化量,不能计算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C错误;

D、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30J/(cm2•a);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结合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考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掌握某一营养级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字母的含义,再准确判断各选项。3、D【分析】【分析】

环境容纳量(K值)是指在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由于种群数量高于K时便下降;低于K时便上升,所以K值就是种群在该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

【详解】

A、大草履虫的环境容纳量由环境资源总量决定,与最初草履虫数量无关,故三组草履虫的环境容纳量为乙组=甲组>丙组;A错误;

B;丁组中两种草履虫存在竞争关系;竞争强度不会持续增大,B错误;

C;戊组中虽不断更换培养液;但由于空间限制和种内斗争加剧,大草履虫将不能持续呈“J”型增长,C错误;

D;持续观察甲组大草履虫数量变化;其数量呈现“S”型增长,但是在培养初期也有可能出现“J”型增长的阶段,D正确。

故选D。4、C【分析】【分析】

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垂直分层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在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往往不同。

【详解】

A;群落中的植物因受光照的影响具有垂直分层现象;A正确;

B;群落中的动物因受食物和栖息空间影响也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正确;

C;乔木层的疏密程度影响下层的光照强度;从而影响草本植物的水平结构,C错误。

D;植物的分层能为动物提供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所以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D正确;

故选C。

【点睛】5、B【分析】【分析】

1、据图甲分析,猎物数量在N2处上下波动,所以猎物K值为N2,捕食者数量在P2处上下波动,所以捕食者K值为P2;当被捕食者的数量上升时;捕食者由于食物充足,其数量也会随之上升,而捕食者数量增加后,对猎物的捕食量增加,所以猎物的数量会下降,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过程。种群数量保持平衡说明生态系统存在反馈调节。

2;根据图乙判断关于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猎物的判定: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为猎物(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猎物的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

【详解】

A;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因此乙图中P为捕食者的种群数量,N为猎物的种群数量,A错误;

B、甲图中①区域表示猎物种群数量增加引起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增加,对应乙图中a;②区域捕食者数量增加,使得猎物种群数量减少,对应乙图中b;③区域表示猎物种群数量减少引起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减少,对于乙图中c;④区域捕食者种群数量减少,引起猎物的种群数量增加,对应乙图中d,B正确;

C、分析该模型,如果捕食者数量下降到某一阀值以下,猎物数量种数量就上升,而捕食者数量如果增多,猎物种数量就下降,反之,如果猎物数量上升到某一阀值,捕食者数量就增多,而猎物种数量如果很少,捕食者数量就下降,则猎物用N表示,捕食者用P表示。且物数量在N2处上下波动,所以猎物K值为N2,捕食者数量在P2处上下波动,所以捕食者K值为P2;C错误;

D;甲图模型是对种群的数量进行的统计;描绘曲线反应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属于数学模型,D错误。

故选B。6、A【分析】【分析】

1;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进行的演替。

2;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详解】

A;该区域进行的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为初生演替,A错误;

B;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依据是物种组成;B正确;

C;群落的垂直结构能使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C正确;

D;人为干预下会导致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均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A。7、B【分析】【分析】

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包括稳定型;增长型和衰退型。

【详解】

A;图a幼龄个体、中龄个体所占比例较高;高龄个体所占比例最低,表明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可能为稳定型,A错误;

B;图a中幼龄个体中Ⅰ、Ⅱ龄级个体数偏低;推测Ⅰ、Ⅱ龄级个体生存能力较弱,应重点加强对Ⅰ、Ⅱ龄级个体的保护,B正确;

C、由图b可知;随着龄级增大,生存率下降,死亡率上升,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除死亡率外还有出生率等,故不能说明该种群的密度将越来越大,C错误;

D、图a显示从Ⅲ龄开始个体数量越来越少,图b显示Ⅵ龄级死亡率基本高达100%;表明该种群的Ⅵ龄级的数量将越来越少,D错误。

故选B。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8、C:D【分析】【分析】

1;群落的垂直结构:(1)概念: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2)原因: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蚓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详解】

A;据图可知;底栖硅藻群落在不同季节优势种的数量和种类都发生了变化,所以底栖硅藻群落的季节性变化主要体现在优势种的种类和数量变化,A正确;

B;底栖硅藻可以为底栖动物提供食物;不同硅藻物种之间也有竞争,所以影响优势种①从3月到9月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包含捕食和竞争,B正确;

C;如图只表示了底栖硅藻群落随季节变化优势种的分布特征;没有表示物种丰富度的大小,所以不能判断春季和秋季物种丰富度高于夏季,C错误;

D;底栖硅藻固定的能量及其他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经河口泥滩潮间带生态系统的总能量;D错误。

故选CD。9、C:D【分析】【分析】

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人类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和生产活动都需要消耗地球上的资源,并且产生大量的废物。生态足迹就是用土地和水域的面积来估算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而利用自然的量,从而评估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和环境的影响。

【详解】

A;人口过度增长;使生态足迹会随着消费水平的增高而逐渐增大,A正确;

B;人口过度增长;占用、消耗的资源更多,会造成资源危机,B正确;

C;由于生态足迹的扩大;人类消耗地球上的资源更多、产生废物也更多,改造环境的难度加大,C错误;

D;人口过度增长要大量消耗地球上的资源;并且产生大量的废物,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平衡失调,D错误。

故选CD。10、A:C:D【分析】【分析】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2)每一营养级能量的去路:①流向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②自身呼吸消耗,③分解者分解利用,④未被利用。

(3)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中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其次为初级消费者,能量金字塔不可倒置,数量金字塔可倒置)。

【详解】

A;浮游动物和鱼类作为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可加快物质循环,但能量不能循环,A错误;

B、相邻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某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乙种鱼从甲种鱼处同化的能量为d,而甲种鱼同化的能量为b+c+e,则甲种鱼和乙种鱼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b+c+e)×100%;B正确;

C;向该人工湖中投放的饲料过多;可能导致水质变差,鱼类减少,C错误;

D;最高营养级无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D错误。

故选ACD。11、A:B:C【分析】【分析】

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该过程中会发生优势种的取代。演替可以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存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

A;鳄雀鳝源于北美;属于外来物种,引入后在自然环境中能迅速生长、繁殖的原因可能是在本地缺乏天敌的制约,且环境条件适宜,A正确;

B;外来物种的入侵会通过捕食或种间竞争对本地物种形成选择;可能会使本地生物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进而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B正确;

C;鳄雀鳝被放生后;它在大量繁殖过程中占据了大量的生存空间,使得本地鱼类的生态位发生改变,生物多样性降低,最终会引起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威胁生态安全,C正确;

D;鳄雀鳝不仅抢占其他鱼类的食物、栖息地等;还对其他鱼类等动物进行捕食,故其与湖中其他鱼类的关系为种间竞争和捕食,D错误。

故选ABC。12、A:B:C【分析】【分析】

生态工程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能力为基础;遵循着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详解】

A;“鱼菜共生”模式中;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投放的饵料中含有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A错误;

B;从协调原理出发;该模式中应选择合适的“鱼菜”种类,因为生物与环境的适应是生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前提,B错误;

C;“种菜不施肥”是因为鱼粪中的有机物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后变成无机物供蔬菜吸收利用;C错误;

D;重金属残留会随着生物富集作用在高营养级生物体内富集;而图示的该模式中通过无土栽培实现了对重金属残留的吸收,进而使用于蔬菜栽培的水体中含有的重金属残留下降,因而该模式中收获蔬菜中的重金属残留远低于传统土壤栽培,D正确。

故选ABC。三、填空题(共7题,共14分)13、略

【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河流的自净能力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详解】

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点睛】【解析】负反馈调节14、略

【解析】代替15、略

【解析】①.人均耕地②.燃料需求16、略

【解析】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17、略

【解析】①.生命活动②.种间关系③.生态系统1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可持续发展自然、经济、社会19、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化学能四、实验题(共1题,共10分)20、略

【分析】【分析】

(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1)

在纸盒里放上一层湿润的土壤;某生物小组的同学把纸盒一端用黑纸包好形成黑暗环境,另一端不做处理的目的是形成以光照为唯一变量的对照实验。所以实验提出问题是: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2)

应作出的假设:假设是对问题肯定或否定的解答;根据问题应作出的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3)

本实验的不足之处①是鼠妇的数量太少;这样的实验结果会具有偶然性,不能令人信服。为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实验时应多放几只鼠妇。

②不足之处是:实验次数太少;改为多次重复实验。

(4)

如果实验结果与假设出现矛盾;可以修改假设,重新进行实验,进一步查找相关资料,不能修改实验数据,ACD正确,B错误;

故选B。

(5)

实验结束后;需要将鼠妇放回到适宜它生长的自然环境中。

【点睛】

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按照实验设计的原则进行分析。【解析】(1)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2)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3)鼠妇的数量太少放入多只鼠妇实验次数太少多次重复实验。

(4)B

(5)将鼠妇放回到适宜它生长的自然环境中五、综合题(共2题,共20分)21、略

【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个方面;

1;能量流动: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间的密切联系,可以通过能量流动来实现,能量流动两大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推动着各种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循环.这里的物质包括组成生物体的基础元素:碳、氮、硫、磷;以及以DDT为代表的,能长时间稳定存在的有毒物质;

【详解】

(1)图中A为松毛虫的同化量,B表示同化量-呼吸消耗的能量,故图中B表示松毛虫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