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教科新版必修1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教科新版必修1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教科新版必修1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教科新版必修1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教科新版必修1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教科新版必修1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有关“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实验目的是通过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速率之间关系,探讨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B.实验记录测量的结果是每一块琼脂小块上NaOH扩散的深度C.实验所用的琼脂小块上含有酚酞,NaOH和酚酞相遇,呈紫红色D.实验结论是,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大,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就越高2、下列有关细胞分化、衰老、癌变和凋亡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体内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白细胞的过程是不可逆的B.衰老细胞具有细胞内水分减少、代谢速率减慢、色素积累等主要特征C.高倍显微镜下可明显观察到癌细胞膜表面糖蛋白减少,故癌细胞容易转移D.细胞凋亡时,细胞内有些基因的活性反而增高3、植物液泡中的花青素在碱性环境中呈蓝色,酸性环境中呈红色。某同学用紫色矮牵牛花瓣为材料探究Na+跨膜运输的方式,具体操作流程及结果如下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显微观察时需经解离、漂洗、染色、制片等步骤制作临时装片B.伴随钼酸钠的进入,液泡因pH降低而呈现蓝色C.A组是对照组,该实验中“显微观察液泡初始颜色”的步骤可以略去D.实验结果说明Na+跨膜运输的方式可能为主动运输4、下列有关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统一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具有相似的细胞膜B.具有相似的细胞质C.具有相似的染色体D.遗传物质都是DNA5、如图所示;内共生起源学说认为:线粒体叶绿体分别起源于一种原始的好氧细菌和蓝细菌(旧称蓝藻),它们最早被原始的真核细胞吞噬后未被消化.而是与宿主进行长期共生而逐渐演化为重要的细胞器。下列表述不支持“内共生学说”的是()

A.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具有双层膜B.线粒体和叶绿体中有核糖体C.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都有环状DNAD.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多数蛋白质由核DNA指导合成6、X、Y、Z是组成细胞的三种化合物,基本组成元素都有C、H、O,其中物质X还含N,物质Y还含N、P,据此分析错误的是()A.X可能会被双缩脲试剂染成紫色B.Z不可能被苏丹Ⅲ染色液染成橘黄色C.Y可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D.Z可能是构成动物细胞质膜的成分7、下列关于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中失去的H2O中的氢来源于氨基B.磷脂和胆固醇都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C.构成纤维素的单体是葡萄糖和果糖D.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中,C是最基本的元素,在细胞鲜重中含量总是最多的8、下列与蛋白质功能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有的蛋白质具有催化功能,如载体B.有的蛋白质具有运输功能,如血红蛋白C.有的蛋白质具有调节功能,如酶D.有的蛋白质具有免疫功能,如胰岛素9、下列关于对细胞膜成分、结构的探索,说法不正确的是()A.最初对细胞膜成分的认识,是通过对膜成分的提取与检测B.英国学者丹尼利和戴维森研究了细胞膜的张力,推测细胞膜除了含脂质分子外,可能还附有蛋白质C.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大胆提出了细胞膜模型假说:细胞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D.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8题,共16分)10、下列有关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A.蓝藻细胞内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都是DNAB.原核细胞膜与真核细胞膜均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但真核多细胞生物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目较原核细胞多C.在生命起源和进化过程中,原核细胞比真核细胞出现得早D.原核细胞既有自养生物,又有异养生物,真核细胞也是如此11、如图是细胞膜的结构模型示意图;其中④是细胞骨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①是糖脂,与细胞表面的识别、细胞间的信息传递有关B.细胞膜具有流动性,表现为②③都可以侧向自由移动C.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②的种类和数量越多D.④由蛋白质和纤维素组成,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12、下列有关脂质和糖类的叙述,正确的是()A.脂质分子中氧的含量低于糖类,氢的含量高于糖类B.胆固醇和磷脂都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C.细胞中糖可以大量转化为脂肪﹐脂肪不可以转化为糖D.植物脂肪大多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在室温下呈液态13、选择合适的试剂和实验材料有助于达到实验目的。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向待测液中加入NaOH溶液摇匀后再加入CuSO4溶液B.通常选择苹果、番茄等含还原糖的材料,用斐林试剂检测是否产生砖红色沉淀C.用苏丹Ⅲ染液对花生切片染色后,选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浮色D.若蛋白质因空间结构改变而变性,则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生成紫色化合物14、下列说法中,与细胞膜发现史相一致的是()A.欧文顿在实验基础上提出,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B.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他们由此推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C.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所有的细胞膜都是由磷脂—蛋白质—磷脂三层结构构成的D.科学家用不同荧光染料标记人细胞和小鼠细胞并进行融合,证明了细胞膜的流动性15、下列有关对物质染色鉴别的材料;试剂;结果有错的一组是()

。A苹果汁、斐林试剂、砖红色DNA、健那绿、绿色淀粉、碘、蓝色BRNA、吡罗红、红色脂肪、苏丹Ⅲ、橘黄色西瓜汁、斐林试剂、砖红色C脂肪、龙胆紫、紫色DNA、甲基绿、绿色CO2、溴麝香草酚蓝水、黄色D苹果汁、斐林试剂、砖红色脂肪、苏丹IV、红色RNA聚合酶、双缩脲试剂、紫色A.AB.BC.CD.D16、以测定的CO2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研究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光照相同时间,在25℃条件下植物积累的有机物的量最多B.图中两曲线的交点表示光合作用速率与细胞呼吸速率相等C.如果该植物原重Xg,先置于暗处4h后重(X-1)g,然后光照4h后重(X+2)g,则总光合速率为3/4g·h-1D.光照相同时间,35℃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与30℃时相等17、如图1是细胞中化合物含量的扇形图;图2是有活性的细胞中元素含量的柱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图1表示细胞鲜重,则B化合物依次是H2O、蛋白质B.若图2表示组成人体细胞的元素含量,则a、b、c依次是O、HC.地壳与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都是a,因此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D.若图1表示细胞完全脱水后化合物含量,则A化合物具有多样性,其必含的元素为H、O、N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6题,共12分)18、前期:间期的_____丝螺旋缠绕,缩短变粗,成为_____。每条染色体包括____,这两条染色单体由一个共同的_____连接着。_____逐渐解体、_____逐渐消失。从细胞的两极发出_____,形成一个梭形的_____。(口诀:膜仁消失显两体)19、细胞在分裂以前,必须进行一定的_____。细胞增殖包括物质准备和_____整个连续的过程。20、科学家根据一些证据推断,线粒体、叶绿体分别起源于一种原始的细菌和蓝藻类原核细胞,它们最早被原始的真核细胞吞噬进细胞内而未被消化,与宿主进行长期的共生而逐渐演化为重要的细胞器。根据所学知识,请写出支持“内共生起源学说”的证据:_____________。21、(1)许多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称为_____________。

(2)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_____________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3)_____________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4)在细胞中,许多细胞器都有膜,如内质网、高尔基体等,这些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_____________。

(5)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_____________的控制中心。22、1857年巴斯德提出发酵是由于____________的存在,即有_________的参与才能引起发酵;而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却坚持认为引起发酵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_____________后才能发挥作用。两种观点争执不下。23、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__________的条件下进行的。在_______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__________,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____________________,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0℃左右时,酶的活性很低,但酶的空间结构_____,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会_____。因此,酶制剂适宜在_____下保存。评卷人得分四、判断题(共3题,共12分)24、溶菌酶能够溶解细菌的细胞壁,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______A.正确B.错误25、Ca、Mg、Fe、Mn、Cu是组成细胞的微量元素()A.正确B.错误26、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可用于细胞内的吸能反应。()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五、非选择题(共1题,共6分)27、脑啡肽是由中科院上海生化所1982年5月合成的一种具有镇痛作用而又不会像吗啡那样让病人上瘾的药物。如图是脑啡肽分子结构简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脑啡肽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组成氨基酸的四种主要元素是______,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为______。

(2)脑啡肽是由______个氨基酸经过______方式形成的化合物;氨基酸分子之间连接的化学键叫______,其分子中有______个氨基和______个羧基。

(3)脑啡肽只能注射不能口服是因为______。

(4)研究发现,人体大脑中的甲硫氨酸脑啡肽和亮氨酸脑啡肽易被脑啡肽酰A或B降解成无活性的衍生物。而丙酰羟胺等抑制剂的使用可以阻止上述反应,因而可以______(延长/缩短)给药后脑啡肽的止痛作用。评卷人得分六、综合题(共4题,共12分)28、蛋白水解酶分内切酶和外切酶2种,外切酶专门作用于肽链末端的肽键,内切酶则作用于肽链内部特定区域,若蛋白酶1作用于苯丙氨酸(C9H11NO2)两侧的肽键,蛋白酶2作用于赖氨酸(C6H14N2O2)氨基端的肽键;某四十九肽经酶1和酶2作用后的情况见下图。

(1)参与构成该化合物的氨基酸最多有___________种。

(2)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蛋白质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也多种多样,具体表现为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结构;催化、运输、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若蛋白外切酶处理该多肽;则会得到______个氨基酸。

(4)短肽D;E比四十九肽的氧原子数少______个;肽键数量减少_____个,羧基数增加_____个。

(5)四十九肽苯丙氨酸存在于第___________号位上。

(6)谷胱甘肽(分子式C10H17O6N3S)是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细胞中的一种重要的三肽,它是由谷氨酸(C5H9NO4)、甘氨酸(C2H5NO2)和半胱氨酸缩合而成;则半胱氨酸可能的分子式是______。

A.C3H3NSB.C3H5NOSC.C3H3O2NSD.C3H7O2NS29、请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并回答问题。

自1972年Singer和Nicolson提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以来;生物膜的研究有了飞速的发展,许多科学家投身这一领域的研究,推动了膜生物学的迅速进展。20世纪80年代,研究者发现生物膜上有许多胆固醇聚集的微结构区,就像水面上漂浮的竹筏一样,由此命名为“脂筏”。脂筏就像蛋白质停泊的平台,一些膜蛋白与脂筏表面的化学基团结合,构成了生物膜上分子排列紧密;结构相对稳定的特定区域。

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广泛存在于人体细胞膜表面。2018年;我国科研人员利用超分辨显微镜对GLUT1的分布和组装进行了研究。发现GLUT1在细胞膜上形成了平均直径约为250纳米的聚集体,通过对同一细胞的脂筏标记蛋白进行了荧光标记,将GLUT1定位于脂筏。研究证实,脂筏区域可以使GLUT1在细胞膜上的分布相对稳定。

研究表明;除脂筏外,细胞还会通过多种方式,把特定的膜蛋白限定在脂双层的局部区域,例如将膜蛋白锚定在细胞内相对不动的结构上,或是被另一个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困住,甚至在膜上形成特定的屏障阻碍膜蛋白通过等,从而在细胞或细胞器的表面产生特化的功能区。利用特定的显微镜可以观察到,不同种类的膜蛋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运动模式,从随机扩散到完全不能运动。图中A呈现的是一个在质膜上自由随机扩散的蛋白质轨迹,B呈现了一个被锚定在细胞内固定结构上因而基本不动的蛋白质的轨迹。

请回答问题:

(1)根据短文内容推测,脂筏________。A.使生物膜结构的稳定性增加B.由糖蛋白和胆固醇共同组成C.有利于膜上的蛋白质发挥功能D.增加了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2)GLUT1存在于人体细胞膜表面,可顺浓度梯度运输葡萄糖分子,这种运输方式属于________。我国科研人员对同一细胞的脂筏标记蛋白进行了荧光标记,并与GLUT1的荧光标记膜分布结果进行对比,发现二者________;由此证明GLUT1是结合于脂筏的。

(3)细胞骨架对细胞形态的维持有重要作用,锚定并支撑着许多细胞器。一种被细胞骨架锚定的膜蛋白,其运动轨迹应与图中的________更相似。

(4)与图中A、B两种膜蛋白的运动轨迹相比,GLUT1的移动范围应表现为________。30、下图甲、乙、丙是不同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里填标号;“________”上填名称)·

(1)甲细胞中的结构①的组成成分是________。如果将甲细胞放入30%的蔗糖溶液中,将会出现________现象。原生质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甲细胞中含有中心体,则为________细胞。

(3)乙细胞中,属于生物膜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填图中序号)。如果⑦是该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则参与⑦形成的细胞器有________(填图中序号)。

(4)若用某种毒素处理乙细胞后,发现其有氧呼吸减弱,则该毒素最可损伤了[]________。

(5)若丙图中③表示的某种细胞器,则对应于甲图中[]________。

(6)为研究细胞内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需将细胞器分离,分离各种细胞器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AM真菌能侵染植物的根系;从植物的根系中获取营养物质。地表球囊霉;摩西球囊霉等AM真茵侵染根系后,会有大量的根外菌丝产生,这些菌丝能缓解盐胁迫对植物的伤害。某实验小组以百合为实验材料,探究接种地表球囊霉(A组)和地表球囊霉、摩西球囊霉混合菌种(B组)对百合光合作用的相关参数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图甲、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胞间CO2浓度/(μmol·mol-1)气孔导度/(mmolH2O·m-2·s-1)净光合速率/(μmolCO2·m-2·s-1)对照组150243.73A组200364.25B组257435.36

注:NaCl浓度为0.6%条件下测定的结果。

(1)叶绿素主要分布在植物细胞中的____________(填具体部位),该实验为检测叶绿素的含量,可先从绿叶中提取色素,加入SiO2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2)图甲中所对应的实验的自变量为____________,根据图甲所示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至少答出2点)。

(3)根据表中实验结果推测,AM真菌能缓解盐胁迫对植物伤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4)进一步研究发现接种了AM真菌的植株的净光合速率虽然提高,但是植株的干重反而降低了,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D【分析】【分析】

“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中;不同大小的琼脂块模拟的细胞大小,物质运输效率取决于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

【详解】

实验目的是通过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速率之间关系,探讨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A正确;实验记录测量的结果是每一块琼脂小块上NaOH扩散的深度,代表物质扩散的速度,B正确;实验所用的琼脂小块上含有酚酞,NaOH和酚酞相遇,呈紫红色,可以根据紫红色范围大小判断氢氧化钠扩散的体积,C正确;实验结论是,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就越低,D错误。故选D。2、C【分析】【分析】

【详解】

生物体内的细胞分化过程是不可逆的,A正确,衰老细胞具有水分减少、代谢速率减慢、色素积累等主要特征,B正确,高倍显微镜下无法观察到糖蛋白,C错误,细胞凋亡是基因编程性死亡,所以细胞凋亡时细胞内有些基因活性增加,D正确。3、D【分析】【分析】

植物液泡中的花青素在碱性环境中呈蓝色,酸性环境中呈红色。某同学用紫色矮牵牛花瓣为材料探究Na+跨膜运输的方式,A组加蒸馏水作为对照组,B组加入呼吸抑制剂后细胞呼吸无法进行,进而影响能量供应,根据B组Na+跨膜运输是否正常进行,可对Na+跨膜运输的方式做出判断。

【详解】

A、探究Na+跨膜运输方式;需要活细胞,不能解离,A错误;

B;伴随钼酸钠进入液泡而pH升高;而呈现蓝色,B错误;

C;该实验需要与初始颜色比较;才能判断颜色是否变化,C错误;

D、B组添加了呼吸抑制剂,不能进行细胞呼吸,没有能量的产生,B组细胞液泡几乎不变色,说明钼酸钠进入液泡需要消耗能量,所以推测Na+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D正确。

故选D。4、C【分析】【详解】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原核细胞只有DNA,没有染色体,ABD正确,C错误。

故选C。5、D【分析】【分析】

内共生起源学说认为:线粒体叶绿体分别起源于一种原始的好氧细菌和蓝细菌(旧称蓝藻);它们最早被原始的真核细胞吞噬后未被消化.而是与宿主进行长期共生而逐渐演化为重要的细胞器。

【详解】

A;内共生起源学说认为:好养细菌和蓝细菌被内吞;形成线粒体和叶绿体,故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具有双层膜,这支持内共生起源学说,A错误;

B;好养细菌和蓝细菌都是含核糖体;这支持内共生起源学说,B错误;

C;好养细菌和蓝细菌都是含环状DNA;这支持内共生起源学说,C错误;

D;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多数蛋白质由核DNA指导合成不支持该假说;D正确。

故选D。6、B【分析】【分析】

由题意可知;X可能是蛋白质,Y可能是核酸;磷脂或ATP,Z可能是糖类或脂肪。

【详解】

A;X可能是蛋白质;Y可能是核酸、磷脂,Z可能是糖类或脂肪;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是C、H、O、N,蛋白质会被双缩脲试剂染成紫色,A正确;

B;Z的组成元素含C、H、O;可能是脂肪,脂肪能被苏丹Ⅲ染色液染成橘黄色,B错误;

C;物质Y的组成元素是C、H、O、N、P;Y可能是核酸,核酸可以控制蛋白质的合成,C正确;

D;Z的组成元素是C、H、O;可能是胆固醇,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质膜的成分之一,D正确。

故选B。7、B【分析】【分析】

1;生物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2;脂质的种类以及主要功能.(1)脂类物质主要包括脂肪;主要的储能物质,并且有保温作用;(2)磷脂,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3)固醇类:胆固醇,动物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生殖发育,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磷的吸收。

【详解】

A、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中失去的H2O中的氢来源于氨基和羧基;A错误;

B;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此外胆固醇也可参与动物细胞膜形成,故磷脂和胆固醇都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B正确;

C;构成纤维素的单体是葡萄糖;C错误;

D;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中;C是最基本的元素,细胞鲜重中含量最多的是氧元素,D错误。

故选B。8、B【分析】【分析】

蛋白质的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即结构蛋白,如羽毛;头发、蛛丝、肌动蛋白;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③传递信息,即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④免疫作用:如免疫球蛋白(抗体);⑤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详解】

A;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是酶;而非载体,A错误;

B;血红蛋白可以运输氧气;具有运输功能,B正确;

C;具有调节功能的蛋白质通常是激素;如胰岛素;酶的作用是催化,C错误;

D;具有免疫功能的蛋白质是抗体;胰岛素具有调节作用,D错误。

故选B。9、A【分析】【分析】

1;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由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并大胆地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是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为流动镶嵌模型大多数人所接受。

【详解】

A;最初对细胞膜成分的认识是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A错误;

B;丹尼利和戴维森利用细胞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得到的结论是细胞膜中除含有脂质外,可能还附有蛋白质,B正确;

C;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了所有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C正确;

D;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表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正确。

故选A。二、多选题(共8题,共16分)10、A:B:C:D【分析】【分析】

1;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

2;常考的真核生物有绿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等;常考的原核生物有蓝藻(如颤藻、发菜、念珠藻、蓝球藻)、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等)、支原体、放线菌等;此外;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既不是真核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

3;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均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其遗传物质都是DNA。

【详解】

A;蓝藻细胞内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制造有机物,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都是DNA,A正确;

B;细胞膜都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但真核多细胞生物细胞膜功能更复杂,蛋白质的种类和数目较原核细胞多,B正确;

C;原核细胞结构和功能更简单;在生命起源和进化过程中,出现得比真核细胞早,C正确;

D;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既有自养生物;又有异养生物,D正确。

故选ABCD。11、A:B:D【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①是糖蛋白;②是蛋白质,③是磷脂双分子层,④是细胞骨架。

【详解】

A;①是糖类与蛋白质组成的糖蛋白;位于细胞膜的外侧,与细胞的识别、信息交流有关,A错误;

B;细胞膜具有流动性;表现为③磷脂可以侧向移动,而大多数②蛋白质可以移动,B错误;

C;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一般而言,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②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C正确;

D;④为细胞骨架;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是由蛋白质纤维构成的,D错误。

故选ABD。12、A:B:D【分析】【分析】

1;脂肪:是由三分子脂肪酸与一分子甘油发生反应而形成的。

2、磷脂:构成膜(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结构的重要成分。

3;固醇:维持新陈代谢和生殖起重要调节作用;分为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

【详解】

A、脂质分子中碳和氧的含量远远低于糖类,而氢的含量高于糖类,A正确;

B、胆固醇和磷脂都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B正确;

C、细胞中糖可以大量转化为脂肪,脂肪也可以转化为糖,C错误;

D、植物脂肪大多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在室温下呈液态,动物脂肪大多含有饱和脂肪酸,在室温下呈固态,D正确。

故选ABD。13、A:B:D【分析】【分析】

1;斐林试剂的使用:斐林试剂甲液为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斐林试剂乙液为质量浓度为0.05g/ml的硫酸铜溶液。鉴定还原糖时,先将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摇匀后加入待测样液。

2;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相关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糖类中的还原糖;如葡萄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因此,可以根据有机物与某些化学试剂所产生的颜色反应,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或蛋白质的存在。

3;蛋白质的变性:高温、强酸、强碱等可改变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使蛋白质永久失活。蛋白质失活断开的并非肽键。

【详解】

A、斐林试剂是等量混合,现配现用,所以先将NaOH溶液和CuSO4溶液等量混匀后;再加入待测样液中,A错误;

B;番茄含有大量的还原糖;但由于番茄有较深的颜色,对砖红色沉淀有遮蔽作用,不是做还原糖鉴定的理想材料,B错误;

C;用苏丹Ⅲ溶液染色时;常用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原因是苏丹Ⅲ溶液溶于50%的酒精,C正确;

D;蛋白质因空间结构改变而变性;其肽键未断裂,所以还是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生成紫色化合物,D错误。

故选ABD。14、A:B:D【分析】【分析】

1;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由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并大胆地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是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为流动镶嵌模型大多数人所接受。

【详解】

A;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A正确;

B;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面积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他们由此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B正确;

C;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的,C错误;

D;科学家将不同荧光染料标记的人细胞和鼠细胞的蛋白质分子进行融合;证明了细胞膜的流动性,D正确。

故选ABD。15、A:B:C【分析】【分析】

1.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蔗糖)。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4)淀粉遇碘液变蓝。

2.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实验的原理: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利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细胞染色,同时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观察的结果是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说明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

3.健那绿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

【详解】

A;苹果汁中富含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可与斐林试剂发生颜色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线粒体可用健那绿染成蓝绿色;淀粉遇碘变蓝色,A错误;

B;吡罗红能使RNA呈红色;苏丹Ⅲ染液可使脂肪呈橘黄色;西瓜汁本身有颜色(红色),用斐林试剂检测难于看到砖红色沉淀,B错误;

C、染色体可被龙胆紫染成紫色;甲基绿能使DNA呈绿色,CO2能使溴麝香草酚蓝水由蓝变绿再变黄色;C错误;

D;苹果汁中富含还原糖;能与斐林试剂发生颜色反应,再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显砖红色;脂肪能被苏丹IV染成红色;RNA聚合酶本质使蛋白质,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D正确。

故选ABC。

【点睛】16、A:D【分析】【分析】

解此题首先要明确下列几个等式:①总光合作用强度=净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②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量=合成的有机物的量=积累有机物的量+消耗的有机物(呼吸作用)的量,③叶绿体固定的二氧化碳=光合作用所需要的二氧化碳=从外界吸收的二氧化碳+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据图所示,虚线表示光合作用净积累有机物的量,实线表示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量。因此总光合作用强度=制造的有机物=虚线量+实线量。图中纵坐标的生物学意义是二氧化碳吸收量(植物从外界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和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植物有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量)。

【详解】

A;图中虚线表示光合作用净积累有机物的量;由图可知,光照相同时间,25℃时植物积累的有机物的量最多,A正确;

B;图中两曲线的交点表示净光合作用速率与细胞呼吸速率相等;即光合速率是呼吸速率的二倍,B错误;

C、该植物原重Xg,置于暗处4h后重(X-1)g,说明呼吸速率为1/4g,然后光照4h后重(X+2)g,则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X+2)-(X-1)]÷4+1/4=1g·h-1;C错误;

D;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净光合作用量+呼吸作用量;因此图中35℃与30℃的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相等,都是3+3.5=6.5mg/h,D正确。

故选AD。17、A:B:D【分析】【分析】

分析图1;如果表示鲜重,则A是水,B是蛋白质,若表示干重,A则为蛋白质;

分析图2,a是元素O,b是C;c是H。

【详解】

A、活细胞中水含量最多,分析图1可知A含量最多,其次是B,因此如果图1表示细胞鲜重,则A、B化合物依次是H2O;蛋白质;A正确;

B、细胞鲜重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其次的C、H,因此如果图2表示组成人体细胞的元素含量,则a、b;c依次是O、C、H;B正确;

C;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是指组成细胞的元素都能在自然界中找到;没有细胞特有的元素,而不是指化学元素的含量,C错误;

D;蛋白质是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因此如果图1表示细胞完全脱水后化合物的含量,则A化合物为蛋白质,含有的元素为C、H、O、N等,D正确。

故选ABD。三、填空题(共6题,共12分)1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染色质染色体两条并列的姐妹染色单体着丝点核仁核膜纺锤丝纺锤体19、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物质准备细胞分裂2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证据1: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有双层膜;且内外膜结构有较大差异,推测线粒体外膜可能是真核细胞的膜,内膜可能是原核细胞的膜,支持“内共生起源学说”;

证据2:线粒体和叶绿体有DNA;具有一定程度的遗传和控制代谢的功能,而原核细胞也含DNA,推断线粒体和叶绿体可能是被真核细胞内吞的原核生物,支持“内共生起源学说”。

【点睛】【解析】证据1: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有双层膜,且内外膜结构有较大差异;证据2:线粒体和叶绿体有DNA,具有一定程度的遗传和控制代谢的功能21、略

【分析】【分析】

蛋白质的功能有很多;其中结构蛋白参与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结构。生物大分子又称为多聚体,是由多个单体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构成的。生物膜系统是细胞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包含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等。

【详解】

(1)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蛋白质也叫做结构蛋白;

(2)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为若干个相邻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

(3)蛋白质纤维是构成细胞骨架的物质;细胞骨架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4)生物膜系统是细胞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包含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等;

(5)细胞核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点睛】

该题重点考察了细胞中的很多基本结构和物质,细胞骨架的本质是蛋白质纤维,细胞核的功能是细胞的遗传信息库,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考察较简单,需要学生识记这些基本结构的实质和功能。【解析】结构蛋白碳链细胞骨架生物膜系统遗传和代谢22、略

【解析】①.酵母细胞②.酵母细胞③.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④.死亡并裂解23、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比较温和最适宜偏高或偏低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稳定升高低温四、判断题(共3题,共12分)24、A【分析】【详解】

酶具有专一性;其中溶菌酶能够溶解细菌的细胞壁,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

故正确。25、B【分析】【分析】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根据其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大量元素包括C;H、O、N、P、S、K、Ca、Mg;微量元素包括Fe、Mn、Zn、Cu、B、Mo等。

【详解】

Ca、Mg是大量元素。故题干说法错误。26、A【分析】【分析】

【详解】

吸能反应一般与ATP水解的反应相关联,由ATP水解提供能量,故正确。五、非选择题(共1题,共6分)27、略

【分析】【分析】

1;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根据R基不同,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分为20种;

2;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的过程中;一个氨基酸的氨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反应,脱去1分子水,形成一个肽键,肽链中的氨基酸数=肽键数+肽链数。

【详解】

解:(1)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是含有C;H、O、N等元素。

(2)由题图可知;脑啡肽含有4个肽键(-CO-NH-),5个氨基酸;氨基酸形成脑啡肽的过程是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氨基酸之间的化学键是肽键;由题图可知,脑啡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3)脑啡肽是多肽;口服后,在消化道内水解形成氨基酸,因此脑啡肽不能口服,只能注射。

(4)由于脑啡肽具有镇痛作用;被脑啡肽酰A或B降解成无活性的衍生物后失去镇痛作用,因此丙酰羟胺等抑制剂的使用会抑制脑啡肽降解而延长给药后脑啡肽的止痛作用。

【点睛】

对于中的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分类及分类依据的理解及对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过程的理解和掌握,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运用题图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解析】C、H、O、N5脱水缩合肽键11脑啡肽是蛋白质,进入胃中会被消化分解延长六、综合题(共4题,共12分)28、略

【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是某四十九肽经酶1和酶2作用后的情况,其中酶1作用于苯丙氨酸(C9H11NO2)两侧的肽键,经酶1处理后,形成1-16、18-30、33-49三个片段,说明第17、31和32位为苯丙氨酸;酶2作用于赖氨酸(C6H14N2O2)氨基端的肽键;经酶2处理后,形成1-21;23-48两个片段,说明第22和49位为赖氨酸。

【详解】

(1)该化合物为49肽;最多含有21种氨基酸。

(2)蛋白质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多种多样;具体表现为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结构;催化、运输、调节(信息传递)、免疫(防御)等。

(3)由于该四十九肽含有49个氨基酸;所以用蛋白外切酶处理该多肽,会得到49个氨基酸。

(4)短肽D、E的形成过程中共去掉2个赖氨酸(C6H14N2O2);这需要断裂3个肽键,消耗3个水分子。因此,短肽D;E比四十九肽的氧原子数少4-3=1个,肽键数量减少3个,羧基数增加1个。

(5)根据分析可知;该四十九肽只有第22;49号位为赖氨酸,而苯丙氨酸存在于第17、31、32号位上。

(6)设半胱氨酸可能的分子简式为CxHyOzNwSa,肽链是由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由题意可知,谷胱甘肽含有一个S,而谷氨酸(C5H9O4N)、甘氨酸(C2H5O2N)无S,因此S存在于半胱氨酸中,且a=1,由脱水缩合的反应式C5H9O4N+C2H5O2N+CxHyOzNwS→C10H17O6N3S+2H2O,根据反应前后化学元素守恒可以得出2+5+x=10,x=3;9+5+y=17+2×2,y=7;4+2+z=6+2,z=2;1+1+w=3,w=1;所以半胱氨酸的分子简式为C3H7O2NS。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要求考生识记氨基酸脱水缩合的具体过程,掌握其中的相关计算,能运用其延伸规律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有一定难度。【解析】21调节(信息传递)免疫(防御)4913117,31,32D29、略

【分析】【分析】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蛋白质以镶嵌;嵌入或贯穿的形式分布在膜上,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膜功能越复杂。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由胆固醇聚集的微结构区“脂筏”,能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特定区域。

(1)

根据短文内容可知;一些膜蛋白与脂筏表面的化学基团结合,构成了生物膜上分子排列紧密;结构相对稳定的特定区域,还能把特定的膜蛋白限定在脂双层的局部区域,从而在细胞或细胞器的表面产生特化的功能区,故脂筏可以使生物膜结构的稳定性增加,有利于膜上的蛋白质发挥功。故选AC。

(2)

GLUT1存在于人体细胞膜表面;可顺浓度梯度运输葡萄糖分子,此时不消耗能量,只需载体蛋白GLUT1的参与,这种运输方式属于协助扩散;我国科研人员对同一细胞的脂筏标记蛋白进行了荧光标记,并与GLUT1的荧光标记膜分布结果进行对比,发现二者分布的定位相同,由此证明GLUT1是结合于脂筏的。

(3)

一种被细胞骨架锚定的膜蛋白;由于蛋白质固定在了一定的空间位置,故其运动轨迹应与图中的B更相似;

(4)

结合题意可知;A呈现的是一个在质膜上自由随机扩散的蛋白质轨迹,B呈现了一个被锚定在细胞内固定结构上因而基本不动的蛋白质的轨迹,故与图中A;B两种膜蛋白的运动轨迹相比,GLUT1的运动轨迹应表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