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银川一中2023/2024学年度(上)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命题教师:叶红梅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征候。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地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我曾带了学生下乡,田里长着苞谷,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旁边的乡下朋友,虽则没有啐她一口,但是微微地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了,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不及城市里人多,这是正确的。(节选自《乡土中国·文字下乡》,有删改)材料二: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于好礼”。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节选自《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材料三: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你就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却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常用“阖第光临”,但是很少人能说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提到用字,“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指自己太太一个人。“家门”可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西洋的格局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我们的格局(实际上就是差序格局)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节选自《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从客观标准来看,乡下人是“愚”的,中国乡村的征候就是愚、病、贫相联结。B.在作者看来,“愚”就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而识不识字并不是愚不愚的标准。C.乡下人“愚”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他们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比城里人少。D.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而礼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由此可见,礼对个人的要求更高。2.对三则材料中论证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在分析乡下人的“愚”时,运用了例证法,使论证更形象、明确。B.材料二采用了类比论证,明确地指出了礼与法律、道德的不同之处。C.材料三以“波纹”与“柴”为喻,生动地论述了中西方社会结构的不同。D.材料三引用“一表三千里”,说明生育和婚姻结成的网络社会关系不断向外扩展。3.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A.入则孝,出则悌。B.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D.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4.请结合材料二,分析“礼治”与“法治”的差别。5.厉公四年,祭仲专国政。厉公患之,阴使其婿雍纠欲杀祭仲。纠妻,祭仲女也,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母曰:“父一而已,人尽夫也。”女乃告祭仲,祭仲反杀雍纠,戮之于市。厉公无奈祭仲何,怒纠曰:“谋及妇人,死固宜哉!”在父亲和丈夫中,雍纠的妻子选择了谁?为什么?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这个故事体现了差序格局的哪些特点?【答案】1.C2.B3.B4.①礼治是由教化养成个人的敬畏之感,人主动服礼;法治从外限制人,用特定的权力约束个人,人被动受法制约。②礼治所在的社会情态相对稳定;法治所在的社会情态相对更迭频繁。5.雍纠的妻子选择了父亲。因为她认为父亲与自己有血缘关系,关系更加亲近,在以她为中心的差序格局中,父亲在更靠近中心的一圈。特点:①以自己为中心;②由各种关系组成;③动态变化,可伸缩。【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A.“从客观标准来看”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可知,病和贫可以说是从客观标准来看,愚与之不同,应为主观标准。B.“‘愚’就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可知,文中只是假设,并不是肯定。D.“由此可见”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二段“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可知,文中只是在陈述道德和礼的不同,这些不同并不能和“礼对个人的要求更高”形成因果关系。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材料二采用了类比论证”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内容,文中将法律、道德、礼治进行对比,应为对比论证。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根据材料三第三段“我们的格局(实际上就是差序格局)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可知,差序格局中,自己是圈子的中心,以自己为中心形成每个人的亲属关系。A.意思是为人弟为人子的人进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其中父兄弟是以“我”为中心形成的亲属关系。B.意思是不偏袒父兄,不偏爱富贵,不宠幸美色,体现的是一种公正精神。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C.意思是尊敬我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我家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本句由“我”的长辈儿子到他人的长辈儿女,是以“我”为中心形成的关系的由亲到疏。D.意思是自身修养好了,家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是由“我”到家、到国的以“我”为中心形成的由近到远的关系。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根据材料二第二段“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可以概括出,法治是从外限制人的,是由特定的权力施加给个人的,人被动受法制约。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可以概括出,法治所在的社会情态相对变迁较快。根据材料二第二段“这(礼)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可以概括出,礼治是由个人习惯维持的,是教化过程中主动服膺于传统的,是对礼存着敬畏之感的。根据材料二第三段“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第四段“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可以概括出,礼治所在的社会情态相对稳定。【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第一问:根据材料“纠妻,祭仲女也”“女乃告祭仲,祭仲反杀雍纠”可知,在父亲和丈夫中,雍纠的妻子选择了父亲,把消息告诉了父亲,父亲反过来杀了雍纠。她这样选择的原因是“父一而已,人尽夫也”,因为她认同了母亲的观点,认为父亲只有一个,和自己具有血缘关系;丈夫却是可以所有人都可以做,和自己是姻亲关系。她以自己为中心出发,认为父亲与自己的关系更近。第二问:根据材料三“我们的格局(实际上就是差序格局)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可以概括出差序格局的特点是以自己为中心;根据“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可以概括出差序格局的特点是分别由不同的人组成,由不同的关系组成。根据“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可以概括出差序格局的特点是它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并没有固定的具体的内容,可伸缩。(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陶然亭的雪①俞平伯那天是雪后的下午。我们雇了两辆“胶皮”②,向着陶然亭去。车轮咯咯吱吱的切碾着白雪,留下凹纹的平行线,我们遂由南池子而天安门东,渐逼近车马纷填、兀然在目的前门了。街衢上已是一半儿泥泞,一半儿雪了。幸而北风还时时吹下一阵雪珠,蒙络那一切,正如疏朗冥濛的银雾。亦幸而雪在北京,似乎是白面捏的,又似乎是白泥塑的。若移在江南,檐漏的滴搭,不终朝而消尽了。我们下了车,踏着雪,穿粉房琉璃街而南,眩眼的雪光愈白,栉比的人家渐寥落了。不久就远远望见清旷莹明的原野,这正是在城圈里耽腻了的我们所期待的。累累的荒冢,白着头的,地名叫做窑台。我不禁连想那“会向瑶台月下逢”的所谓瑶台。那时江亭之北似尚未有通衢。我们踯躅于白蓑衣广覆着的田野之间,望望这里,望望那里,都很像江亭似的。商量着,偏西南方较高大的屋,或者就是了。但为什么不见一个亭子呢?藏在里边罢?到拾级而登时,已确信所测不误了。然踏穿了内外竟不见有什么亭子。幸而上面挂着的一方匾,否则那天到的是不是陶然亭,若至今还是疑问,岂非是个笑话。江亭无亭,这样的名实乖违,总使我们怅然若失。我来时是这样预期的,一座四望极目的危亭,无碍无遮,在雪海中沐浴而嬉,宛如回旋的灯塔在银涛万沸之中,浅礁之上,亭亭矗立一般。而今竟只见拙钝的几间老屋,为城圈之中以习见而不一见的,则已往的名流觞咏,想起来真不免黯然寡色了。然其时雪又纷纷扬扬而下来,跳舞在灰空里的雪羽,任意地飞集到我们的粗呢氅衣上。趁它们未及融为明珠的时候,我即用手那么一拍,大半掉在地上,小半已渗进衣襟去。“下马先寻题壁字”,来来回回的循墙而走,咱们也大有古人之风呢。看看咱们能拾得什么?至少也当有如“白丁香折玉亭亭”一样的句子被传诵着罢。然而竟终于不见!可证“一蟹不如一蟹”③这句老话真是有一点意思的。后来幸而觅得略可解嘲的断句,所谓“卅年戎马尽秋尘”者,从此就在咱们嘴里咕噜着了。在曲折廓落的游廊间,当北风卷雪渺无片响的时分,忽近处递来琅琅的书声。谛听,分明得很,是小孩子的。它对于我们十分亲密,因为和从前我们在书屋里所唱出的正是一个样子的。这尽可以使我重温热久未曾尝的儿时的甜酒,使我俯拾眠歌声里的温馨梦痕,并可以减轻北风的尖冷,抚慰素雪的飘零。换一句干脆点的话,就是在清冷双绝的况味中,它恰好给喝了一点热热酽酽的东西,使一切已凝的,一切凝着的,一切将凝的,都软洋洋掸着腰肢不自支持了。书声还正琅琅然呢。我们寻诗的闲趣被窥人的热念给岔开了。从回廊下踅过去,两明一暗的三间屋,玻璃窗上帷子亦未下。几个较鲜明的印象,尚可片片掇拾以告诸君的,是厚的棉门帘一个;肥短的旱烟袋一支;老黄色的《孟子》一册,上有银朱圈点,正翻到《离娄》篇首;照例还有白灰泥炉一个,高高的火苗窜着……那户外的尖风鸣呜的独自去响,倚着北窗,恰好鸟瞰那南郊的旷莽积雪。玻璃上偶沾了几片鹅毛碎雪,更显得它的莹明不滓。雪固白得可爱,但它干净得尤好。酿雪的云,融雪的泥,各有各的意思;但总不如一半留着的雪痕,一半飘着的雪华,上上下下,迷眩难分的尤为美满。我们手都插在衣袋里,悄对着那排向北的窗。窗外的几方妙绝的素雪装成的册页。累累的坟,弯弯的路,枝枝材材的树,高高低低的屋顶,都秃着白头,耸着白肩膀,危立在卷雪的北风之中。上边不见一只鸟儿展着翅,下边不见一条虫儿蠢然的动,不用提路上的行人,更不用提马足车尘了。惟有背后已热的瓶笙④吱吱的响,是为静之独一异品;然依昔人所谓“蝉噪林逾静”的静这种诠释,它虽努力思与岑寂绝缘终久是失败的哟。死样的寂每每促生胎动的潜能。惟万寂之中留下一分两分的喧哗,使就烬的赤灰不致以内炎而重生烟焰;故未全枯寂的外缘⑤正能孕育着止水一泓似的心境。闲闲的意想,乍生乍灭,如行云流水一般的不关痛痒,比强制吾心、一念不着⑥的滋味如何?这想必有人能辨别的。【注】①本文作于1924年1月,选入时有删节。②即人力车,车轮外箍实心橡胶车胎,故名“胶皮”。③比喻一个比一个差。④古时以瓶煎茶,微沸时发音如吹笙,故称。⑤佛教语,泛指使人与外界发生关系的各种因素。⑥意为努力克制自己的心思,不起心动念。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幸而北风还时时吹下一阵雪珠”“亦幸而雪在北京”,表达了作者能欣赏到北京之雪的庆幸之情,这与史铁生在《我与地坛》第二部分表达的对母亲的感情是相同的。B.陶然亭无亭,只有几间让人“习见而不一见”的老屋,便令作者怅然若失,说明他尚未能领会苏轼在《赤壁赋》中阐述的“变与不变”的哲学。C.“一切已凝的,一切凝着的,一切将凝的”,是指在北风尖冷、素雪飘零中已经、正在或即将被冻结的天下万物,也即姚鼐笔下“无瀑水,无鸟兽音迹”的被冰雪冻住的世界。D.俞平伯在雪中的陶然亭“闲闲的意想”,与郁达夫“早晨起来,泡一碗茶,向院子一坐”,都饱含着一种文人暂且超脱现实困扰的悠闲情调。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沐浴而嬉”,不单写出了作者预想中陶然亭耸立于茫茫雪地之中的景象;而且巧妙地融入了对陶然亭雪景的憧憬之情。B.“会向瑶台月下逢”“下马先寻题壁字”“蝉噪林逾静”等古诗名句的引用,或引起抒情,或推动叙述,或辅助议论,自然贴切,增加了文章的文化色彩。C.俞平伯细腻描写了陶然亭之雪的“莹明不滓”“白得可爱”“干净得尤好”,从对北京自然之美的描写来看,与《故都的秋》一样,是全方位、多角度的。D.与《登泰山记》对雪的简要描画不同,选文紧扣题目中的“雪”字,从街衢的雪、窑台的雪、预想的雪、亭中的雪到北窗的雪,反复渲染描绘,而未给人繁复拖沓之感。8.作者的情感常常包蕴于景物描写之中。《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写到:“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而本文俞平伯则说:“瓶笙的吱吱响,是静之独一异品。”请结合这两句话,谈谈两篇散文的情感有何不同。9.周作人说俞平伯散文“涩如青果”。选文的语言入口虽涩,而有回甘。请结合文本,从用词和句式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答案】6.D7.C8.①《荷》的情感是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文章寓情于景,作者在自然中暂时摆脱了内心的不宁静,能够获得暂时的喜悦;“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表明“热闹”不属于自己,之前获得的喜悦只是短暂的,此刻内心又恢复到不宁静的情绪中。②《陶》的情感是平和闲适的(欣喜、陶醉、快乐、满足等也可适当给分)。瓶笙的吱吱声,并没有特别的动听之处,是因为作者内心闲适平和,才觉得它是“静之独一异品”。9.①用词上,古文词艰涩难懂但多文雅,欧化语繁复但情感充沛,加上融入方言,以口语化为基础,虽有些艰涩反复,但可以让人回味无穷。如“所谓‘卅年戎马尽秋尘’者,从此就在咱们嘴里咕噜着了”“我们踯躅于白蓑衣广覆着的田野之间,望望这里,望望那里,都很像江亭似的。商量着,偏西南方较高大的屋,或者就是了。”“几个较鲜明的印象,尚可片片掇拾以告诸君的,是厚的棉门帘一个;肥短的旱烟袋一支……”等。②句式上,整散结合、长短错杂,既增强气势,又充满韵律、灵活多变,使得文章语句虽有些生硬、不流畅,却回味甘美。如“酿雪的云,融雪的泥,各有各的意思;但总不如一半留着的雪痕,一半飘着的雪华,上上下下,迷眩难分的尤为美满”“累累的坟,弯弯的路,枝枝材材的树,高高低低的屋顶,都秃着白头,耸着白肩膀,危立在卷雪的北风之中。上边不见一只鸟儿展着翅,下边不见一条虫儿蠢然的动,不用提路上的行人,更不用提马足车尘了”等。【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这与史铁生在《我与地坛》第二部分表达的对母亲的感情是相同的”错误,史铁生表达的是悔恨之情。B.“说明他尚未能领会苏轼在《赤壁赋》中阐述的‘变与不变’的哲学”错误,作者的怅然若失与《赤壁赋》中的哲学无关。C.“是指在北风尖冷、素雪飘零中已经、正在或即将被冻结的天下万物”错误,不是“天下万物”,而是作者心中那些已经、正在或将要淡忘的美好回忆。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C.“是全方位、多角度的”错误,俞平伯细腻描写了陶然亭之雪不是“全方位、多角度”,而是小巧集中的。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探究文本情感的能力。《荷塘月色》“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此句从结构上看,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写自己沉浸在荷塘月色的美景之中,心中有淡淡的喜悦;启下写自己又回到现实,流露出淡淡的哀愁。从表达情感的角度看,这句话写蝉、蛙的热闹,意在反衬自己苦闷、哀愁、求解脱而不得的心情。“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中“我什么也没有”表明“热闹”不属于自己,之前获得的喜悦只是短暂的,此刻内心又恢复到不宁静的情绪中,因而是“淡淡的哀愁”。文章寓情于景,揭示了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之情。《陶然亭的雪》“瓶笙的吱吱响,是静之独一异品”,由注释④“古时以瓶煎茶,微沸时发音如吹笙,故称”可知,“瓶笙的吱吱响”是煎茶时发出的声音,煎茶体现了平和之事,闲时之情,正因为作者内心的闲适平和,才觉得它是“静之独一异品”。文章表达了平和闲适之情。可见,二者情感不同。【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特点的能力。题目说俞平伯的选文语言“入口虽涩,而有回甘”。“涩”,指说话、写文章迟钝艰难、生硬、不流畅;“回甘”,回味甜美。用词上,如“而今竟只见拙钝的几间老屋,为城圈之中以习见而不一见的,则已往的名流觞咏,想起来真不免黯然寡色了”“后来幸而觅得略可解嘲的断句,所谓‘卅年戎马尽秋尘’者,从此就在咱们嘴里咕噜着了”“我们踯躅于白蓑衣广覆着的田野之间,望望这里,望望那里,都很像江亭似的。商量着,偏西南方较高大的屋,或者就是了。但为什么不见一个亭子呢?藏在里边罢?”“几个较鲜明的印象,尚可片片掇拾以告诸君的,是厚的棉门帘一个;肥短的旱烟袋一支;老黄色的《孟子》一册,上有银朱圈点,正翻到《离娄》篇首;照例还有白灰泥炉一个,高高的火苗窜着……”等句,句子用词多用古文,初读艰涩难懂但又给文章增添了文雅气息;可谓“入口虽涩,而有回甘”。同时行文中,作者还有意冲破汉语语法的束缚而采用欧化语,虽有些艰涩反复,但情感表达充沛,丰富了文字的表现力,让人回味无穷。句式上,如“惟云天密吻,酿雪意的浓酣;阡陌明胸,积雪痕的寒皎”“亦幸而雪在北京,似乎是白面捏的,又似乎是白泥塑的”“酿雪的云,融雪的泥,各有各的意思;但总不如一半留着的雪痕,一半飘着的雪华,上上下下,迷眩难分的尤为美满”“累累的坟,弯弯的路,枝枝材材的树,高高低低的屋顶,都秃着白头,耸着白肩膀,危立在卷雪的北风之中。上边不见一只鸟儿展着翅,下边不见一条虫儿蠢然的动,不用提路上的行人,更不用提马足车尘了”等句,整散结合,长短错杂,句式灵活多变,增强了气势,富有韵律;句中因夹杂有艰涩的字词,所以语句读起来虽有些生硬、不流畅,却回味甘美。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庚申端午节后一日,期约芳若叔父启行。六月初八日,出莆郡西门,西北行五里,登岭,四十里,至莒溪。莒溪即九漈①下流。余意鲤湖之水,历九漈而下,上跻必奇境,遂趋石磴道。芳叔与奴辈惮高陟,皆以为误,顷之,径渐塞,彼益以为误,而余行益励。初九日,辞九仙,下穷九漈。九漈去鲤湖且数里,三漈而下,久已道绝。数月前,莆田祭酒尧俞,令陆善开复鸟道,直通九漈,出莒溪。悔昨不由侧径溯漈而上,乃纡从大道,坐失此奇。遂束装改途。瀑布为第二漈,在湖之南,正与九仙祠相对。湖穷而水由此飞堕深峡,峡石如劈,两崖壁立万仞。水初出湖,为石所扼,势不得出。怒从空坠,飞喷冲激,水石各极雄观。再下为第三漈之珠帘泉,景与瀑布同。右崖有亭,曰观澜。从此上下岭涧,盘折峡中。珠帘之水,从正面坠下;玉箸之水,从旁霭沸溢。玉龙双舞,下极潭际。潭水深泓澄碧,集奇撮胜,惟此为最!所谓第四漈也。初至涧底,芳叔急于出峡,坐待峡口,不复入。余独缘涧石而进,踞潭边石上,仰视双瀑从空夭矫,崖石上覆如瓮口。循涧复下,忽两峡削起,一水斜回,涧右之路已穷。遂涉涧从左,则五漈之石门矣。人缘陟其间,如猕猿然,阴风吹之,凛凛欲堕。出五漈,山势渐开。若六漈之五星,七漈之飞凤,八漈之棋盘石,九漈之将军岩,皆次第得名矣。数里之间,目不能移,足不能前者竟日。即匡庐三叠②、雁宕龙湫③,各以一长擅胜,未若此山微体皆具也。出九漈沿涧依山转东向五里始有耕云樵石之家。然见人至,未有不惊讶者。又五里,至莒溪之石步,出向道。(节选自徐霞客④《游九鲤湖日记》)【注】①漈(jì):方言,瀑布。②匡庐三叠:庐山三叠泉瀑布。③雁宕龙湫:雁荡山龙湫瀑布。④徐霞客:1587-1641年,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出A九漈B沿涧C依山转D东向E五里F始G有耕云H樵石之家。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干支纪年法公式和作者简介,可推断文中的“庚申”指公元1617年。B.“绝”与《劝学》中“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的“绝”含义不同。C.“所谓”与《师说》中“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的“所谓”含义相同。D.“次第”与《声声慢》中“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次第”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子监祭酒、莆田县人尧俞为了方便徐霞客游览时能欣赏到九漈奇美风光,在数月前就特地命人开通一条险峻的山路直达九漈。B.徐霞客对第四漈的瀑布、深潭进行了细致观察,将倾人潭中的两道瀑布想象为飞舞的玉龙,潭水极深,碧绿清澈,让读者如临其境。C.徐霞客主要描写的并不是九鲤湖的湖面本身景致,而是记录了其九处瀑布,六漈至九漈虽无深入描绘但在总体上给予了适当的着墨。D.徐霞客将庐山三叠泉瀑布、雁宕山龙湫瀑布与九漈进行比较,认为前两者各凭一个特点取胜,而九漈的局部和整体的风光都完美。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余意鲤湖之水,历九漈而下,上跻必奇境,遂趋石磴道。(2)循涧复下,忽两峡削起,一水斜回,涧右之路已穷。14.徐霞客在游览山水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和不畏艰险的人格魅力,请结合《游九鲤湖日记》简要概括他的不畏艰险体现在哪些方面。【答案】10.BDF11.A12.A13.(1)我估计九鲤湖的水经过九漈而下,往上攀登定有奇境,于是从石阶道走。(2)顺着山涧再往下走,突然两边的峡壁陡峭地竖起,一股溪水斜斜地回流过来,山涧右边的路已经断绝了。14.①徐霞客与同游者对比,道路越难行,他越感到振奋。②徐霞客为了弥补错过观览奇景的遗憾,不走大道而改行小道。③徐霞客游览过程中攀山越岭,直到山深路绝。【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从九漈出来,顺山涧靠着山转,往东走五里,才有在白云飘荡的山上耕种、打柴的人家。“出九漈”是“出(于)九漈”的省略,状语后置句,其后B处断开;“沿涧依山转”中,省略主语“我们”,“沿涧依山”是“转”的状语,“转”是谓语动词,句子结构完整,“转”后D处断开;“始有耕云樵石之家”主语省略,谓语为“有”,宾语是“耕云樵石之家”,句子结构完整,F处断开。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错误。简便的干支纪年推算法:(1)公元年÷10,余数-3,得数为天干;(2)公元年÷12,余数-3,得数为地支。(3)如果余数小于3,加上一个除数再减3。(4)如果余数-3得0,就是天干或地支的最末一位。可用1617来计算,1617÷10,余数是7,减去3,等于4,对应天干为丁;1617÷12,余数是9,减去3,等于6,对应地支为巳,则1617年为丁巳年,根据“注释④徐霞客:1587-1641年”可知,徐霞客在世共55年,不足60年,庚申年则只为1620年。B.正确。断;横渡。句意:路已经断了很久。/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C.正确。都是“所说的”的意思。句意:是所说的第四漈。/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解答疑难问题。D.正确。依次,按顺序;光景,状况。句意:都是按顺序得名。/这样的光景,怎能用一个“愁”字囊括无遗?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为了方便徐霞客游览……开通一条险峻的山路直达九漈”错误,根据原文“数月前,莆田祭酒尧俞,令陆善开复鸟道,直通九漈,出莒溪”可知,原文没说为了方便徐霞客游览,且是让陆善修复、开通一条山路。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意”,估计、料想、猜测;“历”,经过;“跻”,攀登。(2)“循”,顺着、沿着;“削”,陡峭地;“穷”,断绝。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芳叔与奴辈惮高陟,皆以为误,顷之,径渐塞,彼益以为误,而余行益励”可知,徐霞客与同游者对比,道路越难行,他越感到振奋。②由原文“悔昨不由侧径溯漈而上,乃纡从大道,坐失此奇。遂束装改途”可知,徐霞客为了弥补错过观览奇景的遗憾,不走大道而改行小道。③由原文“余独缘涧石而进,踞潭边石上,仰视双瀑从空夭矫,崖石上覆如瓮口。循涧复下,忽两峡削起,一水斜回,涧右之路已穷”可知,徐霞客游览过程中攀山越岭,直到山深路绝。参考译文:庚申端午节的第二天,和叔父芳若按期启程出游。六月初八日,从兴化府城西门出发,往西北行五里,攀登山岭,四十里,到莒溪。莒溪是九漈的下游。我估计九鲤湖的水经过九漈而下,往上攀登定有奇境,于是从石阶道走。芳叔和仆人害怕登高,都认为走错了。不久,四周渐渐狭窄,他们更以为走错了,我却越走越振奋。初九日,离开九仙祠,往下探游九漈的尽头。九漈距离九鲤湖大约数里,从第三级瀑布往下走,路已经断了很久。几个月前,国子监祭酒、莆田县人尧俞,命令陆善修复、开通这险峻的山路,直达九漈,从莒溪出去。后悔昨天没有从侧边的小路溯瀑布而上,而绕道顺大路走,白白地失掉了观览这一奇景的机会。于是整理行装改道而行。第二漈就叫瀑布,在九鲤湖的南边,正好与九仙祠相对。湖尽头处水就向深谷飞坠下去,深谷如同被刀劈开,两边的山崖像墙壁一样陡立,高达万丈。水一从湖里流出,便被岩石阻拦,水势不能畅通,汹涌的水流从空中坠落,浪花飞溅、水珠喷洒,水和石都显得极其雄伟壮观。再下去是第三漈珠帘泉,景致和瀑布相同。右边的山崖上有亭子,叫观澜亭。从这里上岭下涧,在峡谷中曲折行走。珠帘瀑布泉从正面坠落下来,玉箸泉瀑布从旁边水雾腾腾地涌出。两道瀑布像玉龙飞舞,往下倾入潭中。潭水极深,碧绿清澄,奇景荟萃,只有这里风景最佳!是所说的第四漈。刚到达山涧底下,芳叔急着离开峡谷,坐在峡口等待,不再进去。我独自沿着涧中的石头进入(峡中),蹲在水潭边的石头上,仰头看见两条瀑布由空中(游龙般)奔落,山崖的石头向上覆盖有如瓮口。顺着山涧再往下走,突然两边的峡壁陡峭地竖起,一股溪水斜斜地回流过来,山涧右边的路已经断绝了。于是(我)涉过山涧到了左边,(这里)就是五漈之石门了。人攀援登上了这个地方,就像是猕猴野猿的样子,寒风吹过来,(使人)感到寒冷,几乎要掉下去了。走出第五漈,山势渐渐开阔。至于第六漈五星,第七漈飞凤,第八漈棋盘石,第九漈将军岩,都是按顺序得名。数里之间的美景,让人一整天都目不斜视,整天流连忘返。即使是庐山三叠泉瀑布,雁宕山龙湫瀑布,只能各凭一个特点取胜,不像这座山,局部和整体的风光都完美无缺。从九漈出来,顺山涧靠着山转,往东走五里,才有在白云飘荡的山上耕种、打柴的人家。而他们看到有人来到,都感十分惊讶。又走五里,到达莒溪的石步,从来时的路出去。(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读书陆游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①。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②蝇头二万言。读书皮日休家资是何物,积帙列梁梠。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英贤虽异世,自古心相许。案头见蠹鱼,犹胜凡俦侣。【注】①元元,同“黎元”“黎庶”。②课:阅读。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两首诗题目相同,都把文人读书这件平常之事作为写作的主要内容。B.陆诗中透露出诗人可能年岁已老,“犹课”可看出诗人坚持苦读的情状。C.皮诗中为没能和德才兼备的圣贤处在同一时代、只能神交而感到遗憾悲伤。D.“蠹鱼”“凡俦侣”分别指精神的皈依与世俗的交往,表达了诗人非凡的志趣。16.这两首诗中,诗人笔下的读书场景不同、读书目的各异,请结合诗句简要概述。【答案】15.C16.场景不同:①陆诗中末两句惟妙惟肖地描写出诗人在孤灯之下,老眼昏花,却仍然奋力阅读蝇头小字的夜读场景;②皮诗中第二联形象地描写出诗人早晨来到书房里,打开书卷,听从书中圣人教诲的晨读场景。
目的各异:①陆游表明自己的读书目的是为天下黎民百姓谋福祉。从前两句写归老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读书的本意原在于黎民百姓可见;②皮日休认为读书的目的是让自己的精神变得富有,让自己可以和古今贤能之人进行心灵上的交流。【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C.理解有误。颈联的意思是:虽然德才兼备的人生活在不同时代,但自古以来他们的内心是互相赞许的。作者并没有因未和圣贤处在同一时代而遗憾悲伤。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读书情景不同:陆诗“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蝇头,比喻字小的和苍蝇头一样。这两句说,在微弱的油灯下看书,眼睛已大不如从前了。但我每天仍然要阅读二万多如蝇头一样字的书籍。描写了诗人在孤灯之下老眼昏花地阅读蝇头小字的情景;皮日休《读书》中的颔联“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可知,作者早晨在房内打开书本,就像与古代圣人对面座谈一般,这是作者表达读书开卷之乐,重点突出作者对读书的情感体验。读书目的各异:陆诗“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归老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读书的本意原在于黎民百姓。表明诗人的读书目的是为天下黎民百姓谋福祉;颈联“英贤虽异世,自古心相许”则是说古代那些圣贤虽然和自己不生在同一个时代,因为他们留下了体现他们思想的书籍,通过阅读这些书籍,可以与古代贤人进行精神对话,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学习圣贤精神,并从中获得给养的机会。(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7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在《劝学》中以雕刻打磨为喻,认为一个人持之以恒的结果是“____________”,以此来强调“坚持”的重要性。(2)姚鼐在《登泰山记》中展示雪后登山的艰难和别样情趣时,两次写到“雾”,这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3)酒器是古代文人墨客抒情达意的重要媒介。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洒酒凭吊之意;而在《赤壁赋》中,“客”回答苏子时的言语“____________________”,于举杯劝酒中暗含伤感情绪。(4)“朱颜”可指红润的面色,可代指美丽的女子,也可象征一切青春美好的事物。自《楚辞》以来,“朱颜”便频频在诗词中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金石可镂②.道中迷雾冰滑③.而半山居雾若带然④.一尊还酹江月⑤.举匏樽以相属⑥.雕栏玉砌应犹在⑦.只朱颜改(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镂、酹、匏、雕、砌。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们不得已而离开家到外地生活叫作“背井离乡”。但是这个“背井”可不是背离了家乡的水井,更不是背着一口水井上路了的意思。这个“井”是什么呢?《说文解字》中说:“井,八家一井,象构韩形。罋之象也。”“八家一井”来源于西周时期盛行的土地制度——井田制,它以方圆九百亩为一个单位,划为九区,形状就如同一个“井”字,八家共占一“井”。按照规定,八家要共同供养公田,只有把公田里的活儿先干完了才能干私田里的活儿。①,比如(),其中的“井”指的都是井田制的“井”,而不是水井。“背井离乡”当然也不例外,“背”是离开的意思,“井”则是由井田制引申为乡里、家宅。②。除非是为了躲避战祸、逃荒,一般人是不会离开家乡的,所以“背井离乡”是非常严重的事情。这点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有如此表述:“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命运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时至今日,交通的便捷、人们眼界的开阔和格局的提升等等,③。正如诗人向明在《立场》中所写:“只要忘掉不同的路向,人类双脚所踏,皆是故乡。”18.下列词语不能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是()A.井然有序 B.断井颓垣 C.井井有条 D.市井小民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答案】18.B19.采用比喻手法,把家乡比喻为“老树”,把农民比喻为“种子”,把离开家乡随处漂泊的农民比作“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突出表现了土地之于离乡农民的重要性。20.①有很多带“井”字的成语都跟井田制有关②中国人一向“安土重迁”③使“背井离乡”不再那么可怕/使“背井离乡”变得稀疏平常【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B.“断井颓垣”是指断了的井栏,倒塌的短墙。形容庭院破败的景象。其中“井”的意思是“水井的井栏”,不是井田制的“井”。而“井然有序”“井井有条”“市井小民”中的“井”和“井田制”中的“井”意思相同。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句中用了比喻手法,本体为“家乡”、“农民”,喻体为“老树”、“种子”,比喻词为“像”。把离开家乡随处漂泊的农民比作“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突出其离开土地后孤独无依的状态,生动形象表现了土地之于离乡农民的重要性。【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结合题干一所给的成语可知,此处说的是井田制和带“井”字的成语的关系,应填:有很多带“井”字的成语都跟井田制有关。②结和后文“除非是为了躲避战祸、逃荒,一般人是不会离开家乡的,所以‘背井离乡’是非常严重的事情”可知,此处说中国人是不愿意轻易离乡的,应填:中国人一向“安土重迁”。③后文的阐释“人类双脚所踏,皆是故乡”表明,人们不再害怕“背井离乡”,结合前文内容可填:使“背井离乡”不再那么可怕。或者填:使“背井离乡”变得稀疏平常。(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鲁迅是除张爱玲之外,另一位让我感觉非常冷的作家。()是冷,构成了鲁迅的辨识度。如此冷的鲁迅究竟有没有价值呢?价值又在哪里呢?价值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呢?这的确是鲁迅登上“五四”文坛后,中国思想界一直追问的问题。在各种探索中,自然是毛泽东的回答影响最大。1940年1月,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称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毛泽东能力排众议、慧眼识珠,高度评价鲁迅的价值,这是众多凡庸者难以企及的大智慧。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①但如果你对鲁迅有一个整体性的阅读,你会发现,鲁迅的基础体温其实是非常高的。②他太克制了,克制得让人心疼。③为什么会这样?我的理解是他很克制。④读《呐喊》,我们不仅感受不到那种炙热而又摇晃的体温,相反,我们感到了冷。⑤他的冷不是动态的、北风呼啸的那种,而是寂静的、天寒地冻的冷。⑥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矛盾。A.①③②④⑤⑥ B.①⑥④③②⑤ C.⑤①⑥③②④ D.⑤③②④①⑥2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它比“公书林”更神气。(《上图书馆》)B.如果一篇文章,一个演说,颠来倒去,总是那几个名词,一套“学生腔”,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这岂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吗?(《反对党八股》)C.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拿来主义》)D.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荷塘月色》)【答案】21.C22.A【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材料第一段的话题是“冷”,括号前后都提到了“冷”。分析所给的六个句子,⑤具体解释鲁迅的“冷”是什么样的冷,和括号前的语句联系最紧密,①中“但”是对⑤的转折,⑥中的“这”是指“冷”“热”的矛盾,③是剖析矛盾的原因,②中的“克制”紧承③中的“克制”,④是举例具体说明鲁迅作品中的“冷”,和括号后的语句联系紧密。故正确排序为⑤①⑥③②④。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画线句引号的作用是表特定称谓。A.表示特定称谓;B.表示特殊含义;C.表示反语讽刺;D.表示引用。故选A。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看到本卷古代诗歌阅读中两位文学家陆游、皮日休的读书场景,坐在考场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