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沪科版必修1地理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1页
2025年沪科版必修1地理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2页
2025年沪科版必修1地理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3页
2025年沪科版必修1地理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4页
2025年沪科版必修1地理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沪科版必修1地理上册阶段测试试卷620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几千万年前,称霸全球的恐龙突然灭绝,一种学说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另一种学说认为,是地球的气候剧变所致。究竟是什么要素的变化使得恐龙生存的环境恶化的?最准确的说法是()A.气候变化B.植被变化C.分解作用D.各要素都发生了变化2、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据此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A.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3、“双十一”期间,天津的陈先生从网上选购了一批花卉,为了能让花卉顺利越冬,他专门建了一个小型阳光房(左图)。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建阳光房可以()

A.增强①B.减弱②C.增强③D.增强④4、地球自转一周的真正周期和地球昼夜交替的周期()A.都是24小时B.都是23小时56分4秒C.分别是24小时和23小时56分4秒D.分别是23小时56分4秒和24小时5、如图1—4南极上空俯视图;四个平行箭头中指向东方的是。

A.①B.②C.③D.④6、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题。

如图所示,甲、乙、丙、丁为地球绕日公转轨道的四等分点,地球从甲处开始绕日公转一周,途中用时最少的是A.甲-乙段B.乙-丙段C.丙-丁段D.丁-甲段7、关于地球自转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自转是绕地轴做旋转运动的,其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B.从北极上空观察,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从南极上空观察,地球自东向西自转C.地球自转一周360°,所需要的时间为23时56分4秒,叫做1个太阳日D.在地球上不同纬度的任何地点,自转角速度相同,自转线速度不相同8、巴西高原上树木落叶、草类枯黄之时,地中海沿岸地区正值A.温和多雨的冬季B.寒冷干燥的冬季C.高温多雨的夏季D.炎热干燥的夏季9、下列最符合大城市中心与郊区高空等压面示意图的是()

A.①B.②C.③D.④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9题,共18分)10、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字母代表的箭头含义分别是:A________,F________,I________。(2)从数量上看,A>D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图中I的作用是____________。(3)深秋,我国北方有寒潮活动的地区,农民常用浓烟笼罩菜地,可以防止大面积冻害,其主要原因是()。。A.浓烟散射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温度B.浓烟反射大气逆辐射,增加大气温度C.浓烟可阻挡冷空气前进,防止大面积作物冻害D.浓烟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11、概念:对地理数据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输出等的计算机信息系统。12、特点:探测________、获取信息________、周期短、________大、受________条件限制少。13、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将以下选项分布填入表中;以完成关于不同地质年代的地球环境和生命现象的描述(无代表现象则不填)

①哺乳动物②喜马拉雅山脉形成③无脊椎动物④联合古陆解体⑤两栖动物。

⑥蕨类植物⑦爬行动物⑧被子植物⑨联合古陆形成⑩裸子植物。

。代。

纪。

距今年代(百万年)

生物发展阶段。

海陆变化。

代表性动物。

代表性植物。

代表性动物。

代表性植物。

新生代。

第四纪。

2.6

新近纪。

23

23

古近纪。

66

66

中生代。

白垩纪。

145

侏罗纪。

201

201

三叠纪。

252

252

古生代。

二叠纪。

299

石炭纪。

359

359

泥盆纪。

419

419

志留纪。

444

奥陶纪。

485

485

寒武纪。

541

541

前寒武纪。

原始藻类。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20年北京时间5月6日21时53分,印度尼西亚班达海发生7.2级强震,震源深度为110千米,随后多个国家相继发布海啸预警。材料二下左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下右图为地震波传播速度随深度变化示意图。材料三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但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所说的“黄金12秒”。

(1)岩石圈范围在左图中对应的字母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字母C对应圈层的特点有___________。

(2)地震救援“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___________。

(3)请你为学校和家庭提出应对地震灾害的合理建议。___________15、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字母A、B、C、D所代表的事物名称: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E界面以下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F界面以下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16、地心游记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所著的长篇科幻小说《地心游记》讲述了探险家布洛克教授同他的侄儿同克赛和向导汉思斯按照前人的指引,在地底经过整整三个月的艰辛跋涉,进行科学探险的故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在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中,主人公可以在地下放行,甚至穿过地心。但就当前实际的科技水平来说,人类还无法实现“地心漫游”。目前最深的钻井,深度为12千米,仅仅触及地球的“表皮”,目前人们主要靠各种间接手段了解地球内那。材料二1901年,克罗地亚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意外地发现,地震波在传到地下50千米处有折射现象发生。他认为,这个发生折射的地带,就是地壳和地壳下面不同物质的分界面。材料三1914年,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发现,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存在着另一个不同物质的分界面。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莫霍洛维奇和古登堡,就将两个面分别命名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并根据这两个面把地球分为地壳,地慢和地核三个圈层。如图为“地展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图”及“地球内部圈层图”

(1)图中的短波A为____波,地震波为B改____波,不连续面D为____面,不连续面F为____面。

(2)图中地震波波速较快的是____(填字母)被,它能在____中传播。

(3)图中C为____,E为____,H为____,其中G的物质状态为____,原因是____。

(4)为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最迟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是()。A.北京B.拉萨C.成都D.上海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年平均气温-4.7℃。巴音布鲁克湿地内有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天鹅。该湿地周围草场广阔,是传统的畜牧业区。图1、图2分别示意巴音布鲁克草原位置及其河曲景观。

试绘制图2中A、B两点之间河流剖面图____,并描述该处河谷地貌特征____。

18、读“北京市某地上午9时景观图”和“地球公转示意图(图中上方为北)”;完成下列问题。

(1)右图中①位置的日期是________;太阳直射的纬线是________,此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右图所示地球由②位置运行至③位置的过程中,北京地区________(双项选择)。A.白昼渐长黑夜渐短B.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C.日落时刻越来越早D.正午人的影长逐渐变短(3)仅考虑昼夜长短的影响;左图中路灯开启时间最早时,地球运行至右图中________位置附近。

(4)左图中小路的延伸方向大致是________方向。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7题,共14分)19、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我国最缺水的地区。A.正确B.错误20、沿海国在领海范围内享有关闭领海的权利。(_____)A.正确B.错误21、地球公转的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幅度不大。(_______)A.正确B.错误22、太阳活动强烈时,可能会影响地球电离层,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_____)A.正确B.错误23、太阳内部物质经核裂变反应产生巨大能量。(_____)A.正确B.错误24、泥石流发生时应往河谷下游跑,以摆脱泥石流。(_____)A.正确B.错误25、太阳能作为一种新能源,因其取之不尽、稳定、廉价又无污染的特性,己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_____)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四、综合题(共2题,共20分)26、读“我国东部某区域图”;A;B分别是②③两地的地貌景观图,甲、乙、丙为河谷剖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B地貌名称是_______;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___;图中①到②之间河段,河谷剖面图最可能为_____(填“甲”“乙”或“丙”),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为__________。

(2)A地貌名称是____;其粒径大小特征为__________。

(3)简述A地貌的形成过程。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青藏高原是我国地震频发地区,2016年1月21日青藏高原东北部某地发生6.4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材料二:下图为青藏高原某震区示意图。

(1)在不考虑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差异的情况下;比较此次地震A;B两居民点的烈度大小,并说明主要原因。

(2)为能够快速识别此次地震的影响范围并评估灾害损失;需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有___;____。

(3)B居民点在此次地震中损毁严重,若在C、D两地中选址重建,D地更为合理,请说明理由。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D【分析】【详解】

因为恐龙的灭绝只有在各种内外界因素共同作用下才会发生;所以这种理论认为恐龙灭绝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单一的原因很难导致恐龙灭绝,恐龙灭绝是多方面造成的。不管是小行星撞击地球还是气候变化,但是无论当时发生了什么,至少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恐龙对所发生的事件无法适应或改变。所以最准确的说法是那时候的地球各要素都发生了变化,导致恐龙没办法适应而灭绝。D正确,故选D。

【点睛】

恐龙从地球上消失,对于恐龙的灭绝有很多种学说,不管哪一种,都说明恐龙没办法适应当时的环境的变化,导致灭绝。2、A【分析】【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可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两种类型,其中纵波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态和液态物质传播,而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传播,纵波到达地表时会使物体上下颠簸,横波到达地表时会使物体左右摇摆,横波到达时建筑物容易倒塌。据此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A符合题意;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建筑物的抗震系数,与“黄金12秒”关联度低,排除B;D;对于同一地点而言,同一个地震释放的地震波(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是相同的,不会形成“黄金12秒”,排除C。故选A。

【点睛】3、C【分析】【详解】

根据题意知,为了使花卉顺利越冬而建阳光房,且阳光房可以透过太阳辐射,不会减少进入房内的太阳辐射①;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基本不受影响,阳光房内地面增温后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辐射热量,地面辐射②也基本不受影响;阳光房阻碍地面长波辐射散失,减少了④,从而③增强,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4、D【分析】【详解】

以恒星为参照,则地球自转360°,周期为1个恒星日,时间为23时56分4秒,为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而以太阳为参照,地球自转了360°59",时间为24小时,是昼夜交替的周期,故D项正确。5、D【分析】图示为南极,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在南极呈顺时针方向。图中①、②方向与纬线垂直,是沿经线方向运动,不可能,A、B错。③是逆时针方向,C错。④是顺时针方向,D对。6、D【分析】【分析】

考查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一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速度最快,七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速度最慢。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地球公转在近日点附近速度最快,在远日点附近速度最慢,丁-甲段经过近日点附近,速度最快,用时最少;乙-丙段经过远日点附近,速度最慢,用时最多,故选D。

【点睛】

读图根据太阳的位置可以判断丁-甲段经过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快;乙-丙段经过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慢。7、A【分析】【分析】

考查地球的自转特征。

【详解】

地球自转是绕地轴做旋转运动的,其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A正确;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观察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观察为顺时针,B错误;地球自转一周360°所需要的时间为1个恒星日,C错误;地球上不在同一纬线上,但纬度值相同的地点,自转线速度相同,D错误。故选A。8、D【分析】试题分析:

巴西高原上树木落叶;草类枯黄之时;南半球是冬季,北半球是夏季。地中海沿岸地区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正值炎热干燥的夏季,D对。A、B、C错。

考点:不同区域气候特征差异及原因。9、C【分析】试题分析:大城市易出现热岛效应;热岛效应导致城市中心区盛行上升气流,高空气压升高(等压面向高处凸),郊区盛行下沉气流,高空气压降低(等压面向低处凸)。

考点:大气运动二、填空题(共9题,共18分)1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图中A来自大气层外;为太阳辐射;F来自地面,为地面辐射;I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指向地面,为大气逆辐射。

(2)读图可知;A包括B;C、D三个部分,即太阳辐射(A)进入大气层后,一小分部通过大气吸收(B)和散射、反射(C)被削弱后,大部分通过大气层照射到地面(D),故A>D。I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将地面损失的一部分能量还给地面,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从而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3)浓烟的主要成分是水汽和二氧化碳,二者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强,然后通过大气逆辐射将地面损失的大部分能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保温作用,从而有效防止大面积冻害,故D正确。【解析】(1)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2)大气的削弱作用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3)D11、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输入处理储存管理查询分析12、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范围速度快信息量大地面13、略

【分析】【分析】

本题以地球的演化历程为背景;考查了不同地质年代的地球环境和生命现象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熟记知识的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

【详解】

据所学知识可知:生物总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演化。地壳演化史中:

动物界发展阶段:

元古代为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泥盆纪为鱼类时代;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为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为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为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为人类时代。

植物界发展阶段:

元古代至古生代奥陶纪为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志留纪至石炭纪为陆上孢子植物时代;古生代二叠纪至中生代侏罗纪为祼子植物时代;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茂;中生代白垩纪以来(新生代)为被子植物时代。

地球海陆的演变历史:

(1)太古宙;地球上是一片广阔海洋,没有宽广的大陆;岩浆活动剧烈,火山喷发频繁。(2)元古宙,现在陆地的位置大部被海洋所占据,地壳运动剧烈;晚期出现若干大片陆地。(3)古生代,地壳运动剧烈,中后期陆地面积大大增加,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雏形基本形成,我国东北;华北抬升成陆地。此时期联合古陆形成。(4)中生代,陆地面积空前扩大,环太平洋地带地壳运动剧烈,形成高大山系。此时期联合古陆解体。(5)新生代,发生了规模巨大的造山运动,形成许多高山,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形成。此时期喜马拉雅等山脉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形成。

据此填表如下:

新生代:代表性动物为①哺乳动物;代表性植物为⑧被子植物;海陆变化为②喜马拉雅等山脉形成。

中生代:代表性动物为⑦爬行动物;代表性植物为⑩祼子植物;海陆变化为④联合古陆解体。

古生代:石炭纪;二叠纪、泥盆纪代表性动物为⑤两栖动物;代表性植物为⑥蕨类植物;海陆变化为⑨联合古陆形成。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代表性动物为③无脊椎动物。

【点睛】

地球的演化史:1.太古代(距今25亿年以前),出现了原始细菌、蓝绿藻类。2.元古代(距今25亿~5.41亿年),藻类日益繁盛。3.古生代(距今5.41亿~2.5217亿年),①早古生代:三叶虫、珊瑚等空前繁盛,被称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后期出现鱼类。②晚古生代动物:鱼类→两栖类植物:蕨类植物繁茂。4.中生代(距今2.5217亿~0.66亿年),蕨类植物衰退,裸子植物迅速发展,“裸子植物时代”;动物:恐龙等爬行动物繁盛,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5.新生代(距今0.66亿年至现在),被子植物为主,被称为“被子植物时代”;动物:哺乳动物繁盛,被称为“哺乳动物时代”;第四纪出现了人类。【解析】。代。

纪。

距今年代(百万年)

生物发展阶段。

海陆变化。

代表性动物。

代表性植物。

代表性动物。

代表性植物。

新生代。

第四纪。

2.6

新近纪。

23

23

古近纪。

66

66

中生代。

白垩纪。

145

侏罗纪。

201

201

三叠纪。

252

252

古生代。

二叠纪。

299

石炭纪。

359

359

泥盆纪。

419

419

志留纪。

444

奥陶纪。

485

485

寒武纪。

541

541

前寒武纪。

原始藻类。

14、略

【分析】【分析】

本大题以印度尼西亚地震及地球圈层分布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岩石圈的圈层结构;地震波的特点、地震灾害的防御措施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问题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需要结合课本关于地球内部圈层介绍即可作答。

【详解】

(1)根据所学可知;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因此对应图中D和E;根据课本所学字母C为水圈,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因此①为D;②为E、C圈特征为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2)根据所学可知;地震波中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由于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故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此外建筑物抗震结构与质量也影响救援时间,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3)本题是开放性试题;针对题干要求行为主体学校和家庭角度从加强地震逃生演练;准备地震急救包、学习逃生技能等方面回答,合理即可。

【点睛】

地震灾害应对措施:加强对各类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管理、制定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努力提升地震应急能力、加强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汲取教训,防患未然。【解析】DE连续不规则的圈层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建筑物的抗震系数。增加建筑物抗震等级;加强地震逃生演练;准备地震急救包;学习避震及逃生技能。(任答2点)15、略

【分析】【详解】

(1)地球内部圈层由上到下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又可分为外核和内核)。读图可知;A是地壳,B是地幔,C是外核,D是内核。

(2)地震波横波慢,纵波快。读图可知,①为横波,②为纵波,横波和纵波在E界面以下明显加快;在F界面以下,横波完全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解析】地壳地幔外核明显加快横波完全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16、略

【分析】【分析】

本题以《地心游记》及地震学家的故事为材料设置问题;下设4个小题,涉及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相关知识掌握及运用能力。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地震波传递速度较快的为纵波;较慢的为横波,依据距离地表深度50千米处为莫霍界面,距离地表2900千米处的为古登堡面。故图中,A为横波;B为纵波;D为莫霍界面;F为古登堡面。

(2)地震波传递速度较快的为纵波;较慢的为横波,纵波能够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故图中地震波传播速度较快的为纵波,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3)结合所学知识和图文材料;在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莫霍界面和古登堡面之间为地幔,古登堡面以内为地核,地核又分为外核和内核。故图中C为地壳;E为地幔;H为内核;G为外核,物质状态为液态,原因是横波不能在该圈层中传播。

(4)地震波的传播时间会因为地壳的厚度增加而延长;地壳厚度越大的地方在地球表面表现为海拔越高,ACD都处于平原地区,海拔较低,地壳厚度较薄,因此排除ACD;拉萨位于青藏高原,海拔较高,地壳厚度较大,B正确。故选B。

【点睛】

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传播速度快,能够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横波速度较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解析】(1)横波纵波莫霍界面古登堡面。

(2)B固体;液体和气体。

(3)地壳地幔内核液态横波不能在该圈层传播。

(4)B17、略

【分析】【分析】

该题以巴音布鲁克草原为材料设置问题;设计河流剖面图及河流地貌特征的描述问题,考查学生知识云应用能力。

【详解】

依据图文材料可知;河流AB两点,A点位于河流凹岸,B点位于河流凸岸,河水受河道弯曲影响,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所以河流剖面应该A侧河底地形稍陡峭,B侧河底地形较平缓;依据图片可以看出,该河谷地貌平坦开阔,河床A侧较深,B侧较浅。

【点睛】

河流在平直河道主要考虑地转偏向力对河岸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在弯曲河道,主要考虑在河道弯曲对河水的惯性引导,导致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现象。【解析】该河谷较宽浅,A侧较深,B侧较浅。18、略

【分析】【分析】

本题以地球公转示意图为背景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准确判断地球公转图的节气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

(1)读图在②位置北极圈及其以内为极昼;该点表示的节气应为夏至日,④位置北极圈及其以内为极夜,该点表示的节气应为冬至日,根据地球公转方向为逆时针,所以③为秋分日,①为春分日,日期为3月21日前后;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分布规律为由直射点纬度向南北两极逐渐递减,故春分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2)由上题②为夏至日;③为秋分日,当太阳直射点由②向③移动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向南移动,则北半球昼长夜短,且白昼逐渐变短,夜逐渐变长,日出时间和日落时间逐渐变晚,故A错,C对;北京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过程中,北京正午太阳高度减小,正午影长变长,故B对,C错,所以该题选BC。

(3)路灯开启最早的时间为白昼最短;夜最长时;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夜最长,对应④。

(4)读图北京上午9时影子朝向左前方;9点太阳位于东南方向,影子朝向西北,故该图小路为东西走向。

【点睛】

太阳公转图二分二至日的位置可根据极圈内的昼夜情况判断,图示②④两点北极圈以及以内分别为极夜和极昼现象对应冬至日和夏至日,然后根据公转的方向判断二分日的位置。【解析】(1)3月21日前后(春分日)0°纬线(赤道)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2)BC

(3)④

(4)东西三、判断题(共7题,共14分)19、×【分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水资源紧张状况的理解程度。

【详解】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径流量小,水资源总数量小,但西北地区人口稀少、经济规模不大,需水量不大,水资源紧张程度比华北地区小。因此题中叙述不正确。

【点睛】

水资源紧张程度(缺水程度)取决于水资源供给量与需求量的对比关系。20、×【分析】【分析】

【详解】

领海范围内其他国家有无害通航权;不得随意关闭。所以本题答案为错误。

【点睛】21、×【分析】【分析】

【详解】

地球公转的周期适中、自转的周期适中,昼夜更替周期适中,则白天不会升温过高,夜晚降温不会过低,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幅度不大,故上述结论错误。22、×【分析】【分析】

【详解】

磁暴现象是因为太阳风扰乱地球磁场形成的;而不是扰乱电离层。太阳风被地球磁场吸附到两极,与大气产生摩擦,发生了极光现象。

【点睛】

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冲击地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