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_第1页
2024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_第2页
2024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_第3页
2024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_第4页
2024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

一、常规思路

(-)分析诊断步骤

1.定向诊断:确定是否为神经系统疾病,有无神经系统的定位体征。

2.定位诊断:病变部位何在,即解剖诊断。从神经系统损害后出现

的症状和体征,结合神经解剖,推断其受损的部位。

3,定性诊断:决定病变的性质和病因,即病因诊断(血管性、感染

性、脱髓鞘性、变性、外伤性、遗传性、占位性、发育异常等)。

(二)分析诊断原则

1.意义:定位诊断是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的核心和基础,是神经系统

疾病诊断中最具有特色之处。

2.原则:神经系统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共济

失调,临床诊断多从这些症状分析。

(三)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特征

1.缺损症状:如感觉丧失、肌肉瘫痪等。

2.释放症状:如锥体束损害后瘫痪时肢体的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

进和巴宾斯基征阳性;基底节病变所产生的手足徐动症等。

3.刺激症状:如癫痫、灼性神经痛等。

4.断联休克症状: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

在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时丧失。如

脑休克、脊髓休克等。

(四)定位诊断的步骤

1.归纳:根据病史以及查体所见,归纳提取感觉障碍和/或运动障

碍及共济失调的体征和症状。

2.分析:损伤哪些结构可导致出现这些感觉障碍和/或运动障碍及

共济失调的体征和症状。

3.定位:什么部位损伤最能满足临床所见的感觉障碍和/或运动障

碍及共济失调的结陶基础(即在有限区域内能造成相关结构的同时

损伤)。根据中枢神经各部分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特点,推测最

为可能的损伤部位,并根据在神经系统不同部位损伤后临床表现的

特点不同,推断损伤部位的高低(阐述做出定位诊断的理论基础)。

4.定性:根据病史等做出大致的定性诊断。

【注意事项】①尽量用一个病灶来解释患者的全部临床表现;②首

发症状往往是病变的始发部位;③并非临床上所有的体征均有相应

的病灶存在(如颅高压时的外展神经麻痹),头卢页MRI有明确的病

灶但患者却无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如无症状性脑梗死)。

二、解剖定位诊断

在神经病学学习中,解剖定位诊断是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的基石。

(-)颅神经的定位诊断

1.嗅神经

常见于垂体肿瘤或视交叉蛛网膜炎压迫。

典型视交叉病变出现双颗侧偏盲,来自下方的主要是垂体瘤,上方

主要是脑膜瘤、颅咽管瘤、三脑室扩大积水及动脉瘤。

(3)视束病变

多为附近病变压迫所致,如颗叶、丘脑肿瘤、脑底动脉瘤。视束损

害的典型表现为同向偏盲。

(4)外侧膝状体、视放射病变

同向偏盲、象限盲C

(5)视皮质中枢病变

视幻觉、不完全视野缺损、黄斑回避。

视觉障碍血液供应:大脑中动脉分支-供血视放射、大脑后动脉一

供血视皮质、颈内动脉一眼动脉(供血视神经)—视网膜中央动脉

(供血视网膜)o

3.动眼.滑车、外展神经

(1)周围性眼肌麻痹

动眼神经麻痹:上睑下垂、外斜视/复视、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

调节反射消失。

滑车神经麻痹:下斜视、下楼出现复视。

外展神经麻痹:内斜视/复视、眼球不能外展,常见于脑动脉瘤、颅

底蛛网膜炎、糖尿病。

(2)核性眼肌麻痹

分离性眼肌麻痹:动眼神经核性损害,可选择性损害个别眼肌或双

侧眼肌。

合并邻近结构损害:展神经核受损,常累及面神经和锥体束,常见

于脑血管病、炎症、肿瘤。

(3)核间性眼肌麻痹

前核间性眼肌麻痹:双眼向对侧注视时,患侧眼球不能内收,对侧

眼球可外展,伴单眼眼震。

后核间性眼肌麻痹:两眼同时注视时,患侧眼球不能外展,对侧眼

球内收正常。一个半综合征:患侧眼球水平注视时既不能内收又不

能外展,对侧眼球水平注视时不能内收,但可以外展,有水平眼震。

(4)核上性眼肌麻痹双眼同时受累;无复视;反射性运动仍保存。

(5)瞳孔异常改变

4.三叉神经

角膜反射:由三叉神经的眼神经和面神经共同完成。

5.面神经

6.蜗神经与前庭神经

(1)周围性眩晕a.BPPV发作时机:体位变化时(起床、躺下、抬

低头时);持续时间:1分钟以内;眼震特点:疲劳性位置性眼震、

向地性眼震;转换性:头回到原来位置时可再次诱发眩晕;发作后

基本恢复正常。b.前庭神经元炎急性起病、病前病毒感染史;自主

神经症状剧烈;持续数天,之后仍会有不稳感;前庭反应减弱。c.梅

尼埃病多次发作、每次持续20分钟至数小时、常伴自主神经功能紊

乱、无意识丧失;波动性听力损失,早期多为低频听力损失,随病

情进展听力损失逐渐加重;可伴有耳鸣和耳闷胀感;可有自发眼震

和前庭功能异常。(2)中枢性眩晕眩晕较轻、持续时间长、多有意

识障碍;伴有其他CNS损害的症状和体征;绝大部分病灶位于颅后

窝;主要累及延髓、脑桥、小脑。

7.舌咽、迷走神经

a.舌咽神经损伤:咽部感觉减退或消失、咽反射消失、舌后1/3味

觉丧失、咽肌轻度瘫痪。

b.迷走神经损伤:声音嘶哑、构音障碍、软腭不能提升、吞咽困难、

咳嗽无力、心动过速。

c.舌咽、迷走神经共同损伤:核上性病变:假性球麻痹;核性病变、

核下性病变:真性球麻痹。

8.副神经

一侧副神经受损:患者向病变对侧转颈不能、患侧肩下垂及耸肩无

力。

双侧副神经受损:患者头前屈无力、直立困难、多呈后仰位、仰卧

位时不能抬头。

9.舌下神经

核上性病变:一侧病变时,伸舌偏向病灶对侧,常见于脑血管病。

核下性病变:一侧病变时,患侧舌肌瘫痪,伸舌偏向患侧,常见于

肌萎缩侧索硬化。

常见的多发脑神经损害综合征

(二)感觉系统定位诊断

1.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a.神经干型感觉障碍:如挠神经麻痹、尺神经麻痹、腓总神经损伤

和股外侧皮神经炎等单神经病。

b.末梢型感觉障碍:四肢对称性的末端各种感觉障碍(痛、温、触

和深感觉),呈手套-袜套样分布,远端重于近端,常伴有植物神经

功能障碍。见于多发性神经病等。

C.后根型感觉障碍:单侧节段性感觉障碍,感觉障碍范围与神经根

的分布一致,常伴有剧烈的放射性疼痛(神经痛),如腰椎间盘突

出、髓外肿瘤等。

d.髓内型感觉障碍

后角型:损伤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病变侧痛温觉障碍,触觉

和深感觉保留,见于脊髓空洞症,脊髓内肿瘤。

后索型:后索的薄束,楔束损害,受损平面以下深感觉和精细触觉

障碍,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见于糖尿病、脊髓癌、亚急性联合变

性等。

侧索型:影响了脊髓丘脑侧束,表现为病变对侧平面以下痛,温觉

缺失而触觉和深感觉保留(分离性感觉障碍)O

前联合:受损部位双侧节段性分布的对称性分离性感觉障碍,表现

为痛温觉消失而深感觉和触觉存在,见于脊髓空洞症和髓内肿瘤早

期。

脊髓半切型:病变损伤平面以下深感觉障碍以及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对侧损伤平面以下痛温觉消失,见于髓外占位性疾病、脊髓外伤。

横贯性脊髓损害:病变平面以下所有感觉均缺失或减弱,平面上部

有过敏带,如在颈胸段可伴有锥体束损伤的体征,表现为截瘫或四

肢瘫,大小便功能障碍,见于脊髓炎和脊髓肿瘤。

马尾圆锥型:肛门周围及会阴部呈马鞍状感觉缺失,马尾病变出现

后根型感觉障碍伴剧烈疼痛。

e.脑干型感觉障碍

延髓外侧和脑桥下部一侧病变:损害脊髓丘脑侧束及三叉神经脊束

核,出现同侧面部和对侧半身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缺失而触觉

存在)。

延髓内部病变损害:损害内侧丘系引起对侧深感觉缺失,而位于延

髓外侧的脊髓丘脑束未受损,故痛温觉无障碍,出现深浅感觉分离

性障碍。

脑桥上部和中脑损害:此时内侧丘系,三叉丘系,脊髓丘脑束已合

并,损害时出现对侧面部及半身感觉均发生障碍,多伴有同侧脑神

经麻痹。

丘脑型感觉障碍:对侧完全性感觉缺失或减退,深感觉和触觉障碍

重于痛温觉,远端重于近端,常伴发患侧肢体的自发性疼痛,多见

于脑血管病。

f.内囊型感觉障碍:三偏综合征,即对侧偏身感觉减退或缺失,常

伴有偏瘫和偏盲,多见于脑血管病。

g.皮质型感觉障碍:可出现单肢感觉减退或缺失,如为刺激性病灶

则出现局限性感觉性癫痫。

(三)运动系统定位诊断

1.上运动神经元

皮质脊髓束、皮质脑干束。

除面神经核下部及舌下神经核受对侧皮质延髓束支配外,其余脑干

运动神经核均受双侧皮质脑干束支配。

2.下运动神经元

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神经轴突。

3.锥体外系统

a.广义:椎体系统以外的所有运动神经核及运动传导束,包括:大

脑皮质运动前区,纹状体,丘脑,丘脑底核,中脑顶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