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我们如果注意诗坛的变迁,就必然会发现一件事情,那便是诗的原质时常在改变。我们称为艺术宝库的那永不改变的大自然,在诗人的笔下也时常在改变。诗的内容,原是取之于生活中最敏感的事物;“春花”“秋月”之所以常占有诗中相当的字数,正因为它原是最易感到的。然而这些敏感的事物,久而久之,便会形成一种滥调,一种无病的呻吟;于是新的敏感的事物,便又成为生活中的必要了。“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的诗风最直接的,莫过于新的事物上新的感情。这便是诗的不断的追求。先就新的事物上说,音乐是最足以启发人的情绪的,中国本土的音乐可以琴为代表。《诗经》说:“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孔子在武城闻弦歌之声,当然是琴瑟一类了;司马相如以琴心挑文君,文君夜亡奔相如,琴的效力更可以想见。可是“琴”之含有诗意,则一直要迟到建安以后,曹丕《燕歌行》说“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这是琴之开始有诗的感觉,之后到左思《招隐诗》“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琴”才真正独立成为一个诗意的向往。陶渊明蓄素琴一张,抚以寄情,琴不必弹,就已先有了诗意,可算是“琴”中的佳话了。此后“琴”乃成为诗中敏感的事物,如庾信诗“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卢照邻诗“山水弹琴尽,风华酌酒频”,乃都于诗中别具不尽之意。然而这时另外一种新的乐器则又代之而兴,那便是胡人的羌笛,其魔力远过于琴之在诗中。“笛”的爱好起于北朝的《折杨柳》:“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从此之后只要碰见笛声,便似乎无往而不成为好句,如王昌龄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维的“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都是一代的佳作;至于“扬州时有下江兵,兰陵镇前吹笛声。夜火人归富春郭,秋风鹤唳石头城”,那笛声正是贯穿了整个情绪的。而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笛”在此成了诗坛的骄子。我们如果说“琴”是伴随着五言的,“笛”便更是七言的知音了,它不但是一个新形式、新事物,而且是一个新感情。它出现的时候,往往也便是诗意出现的时候,它与诗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它所以正是诗的一个原质。再以新的感情来说,《小雅》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然而这对于杨柳似乎还只是一时的偶遇,之后汉人虽然折柳送别,《三辅黄图》说:“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而“柳”的好诗却始终还没有发现。建安以来,首先被歌咏的其实是“桑”“槐”“松”“柏”“白杨”之类,十九首中的“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也并没有唤起普遍的爱好。之后陆机《拟古》乃有:“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陶渊明《拟古》有:“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可是“柳”的真正被认识,则仍有待于北人的《折杨柳歌》:“遥望孟津河,杨柳郁婆娑。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这袅娜多姿的杨柳,反而是强悍的北歌最先了解它。而《折杨柳》的歌辞不久便成为文坛新的爱好。梁简文帝、梁元帝等都有《折杨柳》的拟作。之后薛道衡的《昔昔盐》说:“垂柳覆金堤,靡芜叶复齐。”无名氏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柳”的真正的感情,从此被人认识。到了刘希夷的“佳人眠洞房,回首见垂杨”、宋之问的“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这新的感情中的诗意已尽在不言中了。(摘编自林庚《诗的活力与诗的新原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生活中最敏感的事物一旦进入诗歌就具有了持久的艺术生命力。B.正是因为笛声具有渲染情绪的重要作用,“笛”才能代“琴”而兴。C.在唐代,只要笛声入诗就会出现广为流传的佳句,足见“笛”之魔力。D.“它与诗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意味着诗的原质与诗意是融为一体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琴作为我国本土乐器,从曹丕“援琴鸣弦发清商”到左思“丘中有鸣琴”,再到陶潜“抚琴寄情”,其所蕴含诗意逐渐加浓。B.“往往”“真正”“之后”等词语,体现出本文语言的严谨准确及逻辑清晰,这与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的语言有共通之处。C.如果折柳送别的传统能够在强悍的北歌之前入诗,那么袅娜多姿的杨柳就可以更早地被人们真正了解,引起人们普遍兴趣。D.作者自如地出入多种诗歌语境,将文学鉴赏问题解说得具体明了,带给读者丰富的审美体验,这离不开他丰厚的古典文学素养。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最后一段所说“‘柳’的真正的感情”的一项是()A.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 B.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C.城中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 D.更被夕阳江岸上,断肠烟柳一丝丝。4.请简要分析材料在阐说事理方面的特点。5.这则材料与林庚《说“木叶”》都包含一些葆有诗的活力的方法,请分别从这则材料和这篇课文中概括出这些方法并简要分析。【答案】1.D2.C3.C4.①整体上采用总分结构,先提出观点,再从“新的事物”和“新的感情”两个方面阐述诗歌的追求,层次清晰。
②运用引用/举例的说理方式,说理言之有据,且富有文化内涵。
③遵循由现象到规律/由具体到抽象的逻辑/层层深入,通过“琴”“笛”“柳”等意象在古诗中的运用,阐释诗歌特征及发展规律。
④具体论述时按照时间(文学史)顺序,阐述新事物演变、新感情产生,具体过程脉络清晰。
⑤语言严谨准确,“往往”“真正”“之后”等词语体现了语言的严谨性。5.①发现新事物。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新的敏感的事物,并逐步发现其诗意所在,如材料对“笛”等新事物、新意象的发现,及对其诗意的探寻。
②挖掘新感情。善于从已有事物中深入挖掘,逐步认识与了解,发掘真正的感情,如材料不断挖掘与认识“柳”的真正的感情。
③追求语言表达的精妙/语言的暗示性。通过大胆地发挥创造(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合理地联想表达,以求语言表达的精妙,如《说“木叶”》中由“树叶”到“落木”的语言创造与精准表达。【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具有了持久的艺术生命力”错误。由原文“然而这些敏感的事物,久而久之,便会形成一种滥调,一种无病的呻吟”可知,这些敏感事物随着被反复运用,它会成为“一种滥调,一种无病的呻吟”。B.“正是因为笛声具有渲染情绪的重要作用”错误,因果关系不当。由原文“我们如果说‘琴’是伴随着五言的,‘笛’便更是七言的知音了,它不但是一个新形式、新事物,而且是一个新感情。它出现的时候,往往也便是诗意出现的时候,它与诗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它所以正是诗的一个原质”可知,“笛”作为一种新的乐器能代“琴”而兴,不是因为它具有渲染情绪的作用,而是因为它作为一种新的事物伴随着新的诗意的出现;C.“只要笛声入诗就会出现广为流传的佳句”错误,说法绝对。由原文“从此之后只要碰见笛声,便似乎无往而不成为好句”可知,原文说的是“便似乎无往而不成为好句”。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如果……,那么……”错误。从文中可以看出,汉代折柳送别传统已入诗,但是关于“柳”的好诗却仍没出现,所以折柳送别传统与“柳”的真正被人们认识、了解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原文第三段主要讲述的是“柳”在文学作品中所代表的离情别绪和浓浓的眷恋之情。这种情感主要体现在与亲友的分别和思念上。C.诗句主要表达的是桃李花期短暂,而垂杨树却能长存的意思,更多是在对比不同植物的生命周期,并未直接体现离别的情感。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文章第一段由诗坛变迁中诗的原质时常在改变这一现象,引出了观点,即新的诗风最直接的,莫过于新的事物上新的感情。这便是诗的不断的追求。然后第二段是从新的事物这个角度阐述诗歌的追求。第三段是从新的感情这个角度阐述诗歌的追求。所以,本文从结构上来看,整体上采用了总分的结构。由原文“孔子在武城闻弦歌之声,当然是琴瑟一类了;司马相如以琴心挑文君,文君夜亡奔相如,琴的效力更可以想见”可知,本文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说理方式,并且引用了大量的诗句,如“《诗经》说:‘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曹丕《燕歌行》说‘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所以运用了引证法。说理言之有据,且富有文化内涵。由原文“中国本土的音乐可以琴为代表”“然而这时另外一种新的乐器则又代之而兴,那便是胡人的羌笛,其魔力远过于琴之在诗中”可知,材料一写到“琴”“笛”这两个意象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从而从新的事物这个角度阐述诗歌的追求。材料二写到“柳”这一意象在中国古诗中的运用,从新的感情这个角度阐述诗歌的追求。所以,文章遵循由现象到规律、由具体到抽象的逻辑层深入,阐释诗歌特征及发展规律。在阐述新事物演变、新感情产生的时候,是按照时间(文学史)顺序来具体论述的,如对“琴”的阐述,先说到《诗经》,然后是孔子,司马相如,再之后就是建安以后的曹丕,这之后是左思,最后说到陶渊明,具体过程脉络清晰。由原文“在诗人的笔下也时常在改变”“从此之后只要碰见笛声,便似乎无往而不成为好句”“往往也便是诗意出现的时候”可知,文中运用了“时常”“似乎”“往往”“之后”等词语,这样的词语使语言表达更加地严谨准确。【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文章说到诗的内容原是取之于生活中最敏感的事物,但是 这些敏感的事物,久而久之,便会形成一种滥调,一种无病的呻吟,于是新的敏感的事物,便又成为生活中的必要了,并且文中说到中国本土的音乐可以琴为代表,但是笛这种乐器又代替琴兴盛起来,成了诗坛的骄子。所以,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新的敏感的事物,并逐步发现其诗意所在。文章说到新的诗风最直接的,莫过于新的事物上新的感情,并且材料不断挖掘与认识“柳”的真正的感情,所以,我们要善于从已有事物中深入挖掘,逐步认识与了解,发掘真正的感情。《说木叶》中,说到要说明“木”具有落叶这一因素这一特征的原因时,就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大胆地发挥创造,以求语言表达的精妙。所以,我们要追求语言表达的精妙,即语言的暗示性。(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文本一:寒水刀张港老滕五十岁,坐村头,讲:“马将军,打鬼子那马将军,手中一把寒水刀……”滕老汉六十了,他坐河堤,跟玩水的人讲:“寒水刀,那是九十九锻……”滕老汉七十了,他蹲场院,对干活儿的人开口:“寒水刀……”村人接茬:“刀上波纹一闪一闪,像将冻没冻的秋寒水。”众人哈哈大笑。滕老汉收话,闷头抽开烟。不言不语的滕老汉八十岁了,他说话了:“胸闷,好像有石头块子在里边长着。”赤脚医生把了脉,说这是壅症,凝血吐出来就没事了。可是,烈药、猛药也下了,病不见轻。儿子滕钢请来西医。西医听了摁了,微微摇头,拉滕钢外屋说话。钢子回来跟爹说:“大夫说了,没事,吃了药就好。”这天,滕老汉走上院子,摩挲那头下奶牛,说:“钢子呀,把它卖了。”“对对对,卖了钱,上省城,找名医。”钢子拿回钱,给爹看。滕老汉说:“钢子呀,你进城,城东头有个田铁匠,你请他来我这儿。我不方便走动。”“爹,咱们上省城找名医,叫铁匠干什么!”“叫你去你就去。这就去。”田铁匠来了。看脸,这人也得六十来岁。滕老汉让座倒水,说:“田师傅,打过刀吗?”“这话问的,跑调了。你得问打过什么刀才是。”“好,要的就你这句。瞅瞅这个。”滕老汉打褥底下摸出张纸。田师傅一看:“呀!啊——①这刀,这刀!这刀?”“这活儿,干过吗?”田师傅摇头又摇头。滕老汉说:“马将军,打鬼子那马将军,手中一把寒水刀,刀上波纹一闪一闪,像将冻没冻的寒水……”田师傅正正眼镜,颠来倒去细看,点点头:“难也不难。折了锻,锻了折,烧几十个红,五斤铁打剩一斤,也许能成。这活儿能干。”“好!要的就你这句!”滕老汉打枕下摸出一沓钱,“这你先拿着。刀成了,咱再算。”铁匠走了,钢子跺脚:“我说爹,这是什么事儿!看病要紧!”“寒水刀哇寒水刀,马将军的寒水刀……”滕老汉只管叨咕。“爹!病不看,打刀干什么!”“这田铁匠,我看行,一看眼神就是行。我看行。”滕老汉自己说自己的。从此,滕老汉起起卧卧,不得安宁。滕老汉对儿子说:“你上城,看看刀打得怎样。”滕钢回来说:“还只是个铁块子,没个模样。”如是几次,眼看天冷,江水将冻未冻,薄冰碴子撞薄冰碴子,蓝蓝的江水一天一天变得阴沉,风一过,黑水白浪,看着比冬天还凉。这天,滕钢从城里回来,拿破棉袄包着一把刀。滕老汉洗了手,②刀背一弹,铮铮铿铿,如腊月之夜的过门风;刃上一触,如严冬之冰、早春之雪,寒气由指到腋;对窗再看,寒青逼人,冷森森的。滕老汉拉儿子上河堤,村里人跟着看稀奇。滕老汉撇了棉袄,歇步伏虎,一个起势,一记缠头裹脑大劈柴,将棵柳树砍下偏枝。滕老汉又使出一招怀中抱月,抚刀大笑:“好刀好刀!好刀哇!”村人问:“这就是那寒水刀?”滕老汉摇摇头:“③马将军那刀哇,其实只不过是比普通刀强一些的骑兵刀。名为‘寒水刀’,说是取‘风萧萧兮易水寒’之意。出征誓师时,马将军以刀发誓,说是表示一去不复还也!”众人唏嘘。滕老汉捧刀长叹:“心病,压我几十年,不敢说出口呀!今儿,跟老少乡亲说了。说了,我就痛快。”啊?啥事?“罗家店一仗,打日本,打得惨呀!马将军双手打枪……最后,把刀递给了我。可我……可我……保命时,丢了刀。”④啊?“这回呀,清明给马将军上香,我能说话了。我能说:‘将军呀,刀回来了!’”滕老汉回家,吐出一口黑血,登时脸上红润了。他指着青瓦房,对儿子说:“房子,你留一间,我这间卖了。”“爹——你又要干啥?”“本来呀,只是想打出个刀样子,哪承想,人家打出了这等的好刀!这可不是一头牛两头牛了。房子卖了,补人家钱。”滕钢带钱去依安城,却哭唧唧地回来了。“咋样?”“田师傅火使了药,伤了眼睛,再也不能打铁了。钱他不要。”“他有话说吗?”“他说,他爹是马将军五团的,他爹说过寒水刀,他爹有过打寒水刀的心思。”(选自2024年4月《小小说选刊》,有删改)文本二:构建事件的因果关系是小说推进情节的基本原则。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的论述中提出,因果关系存在与否,是区分故事与情节的标准。在他看来,故事是叙述按时间顺序安排的事情,情节虽然也叙述事情,但重点放在了因果关系上。他举的经典例子是,国王死了,后来王后死了。这是一个故事。国王死了,王后因为悲伤也死了,情节的意味才得以凸显。类似的观点和例证,已经被学界广泛接受。当然,因果关系往往并不如福斯特列举的那样简单,他以国王和王后为主人公,似乎不言而喻地用一种提纯了的民间故事原型来概括更具体、更复杂的情节内容,有助于读者对情节的本质特点加以最直观的理解。虽然福斯特也提到了含有某种奥秘的一段情节,使得因果关系显得不那么直截了当,比如“王后死了,没有人知道是为什么,后来才发现是由于对国王的死感到悲伤”。但他并没有展开讨论,在复杂小说的带有奥秘性的情节设计中,蕴含间接因果关系所显示的重要价值。而这种间接性以及带来的复杂价值,恰恰是类似《促织》这样的传奇小说中所较多呈现的。(节选自詹丹《神秘情节中的因果逻辑——重读<促织>》)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村人听滕老汉反复讲寒水刀的故事后接茬,与鲁镇人听祥林嫂反复讲阿毛的故事后几乎能背诵她的话并接话,写法上相似。B.滕老汉卖掉下奶牛前“摩挲那头下奶牛”,“摩挲”这一动作细节表现了他对下奶牛的不舍,也体现出他打刀前的矛盾心理。C.江水“将冻未冻”“变得阴沉”“比冬天还凉”,这些描写渲染了阴寒沉寂的氛围,为“寒青逼人”“冷森森”的寒水刀出场蓄势。D.小说讲述了滕老汉打寒水刀的故事,借此表现出滕老汉对罗家店一仗的久久不忘,对马将军的敬意,以及对自己丢刀的愧意。7.下列对文本一画线句子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这刀,这刀!这刀?”三处不同的标点,准确地呈现了田铁匠心理细微变化的过程。B.句子②从多感官的角度描写寒水刀,兼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寒水刀的不同寻常。C.句子③以滕老汉之口交代了寒水刀名字的由来,侧面塑造了马将军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D.句子④单字成段,与上文村人“唏嘘”等反应连贯一体,旨在突出滕老汉讲故事有吸引力。8.在情节发展的不同阶段,滕老汉说到“寒水刀”时,心理也发生不同变化。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9.请结合文本二画波浪线的句子,分析文本一是如何通过构建事件“显得不那么直截了当”的因果关系来设计情节的。【答案】6.B7.D8.①感怀/怀念/缅怀/骄傲/敬意,滕老汉从五十岁开始,无数次对别人讲起寒水刀。②期待/焦急,儿子找来田铁匠后,他期待田铁匠会打寒水刀:田铁匠接了打寒水刀的活儿后,他几次催儿子去看寒水刀是否打好。③兴奋/激动,表现在寒水刀打好后,田铁匠说“好刀好刀”等语言描写:④释怀,寒水刀打好后,他对众人讲寒水刀的由来,了却心病。⑤感激/感恩/决意报答,田铁匠打的寒水刀出乎意料地好,他要卖了房子给田铁匠付钱。9.①前文讲滕老汉频繁地讲述寒水刀,膝老汉的胸闷之症药物难治,卖下奶牛后不去看病而是急切地找人打刀等,以上状况及行为的原因,在结尾处明了——原来是膝老汉为保命而丢刀的愧意与悔恨久久萦绕,故而有这些状况。②前文讲田铁匠看到刀的图纸后连声感叹,颠来倒去细细观看,许下诺言“这活儿能干”;火伤了眼睛,再无法打铁却不要膝老汉的钱,种种情况的原因,在结尾处明了——原来田铁匠的父亲也是马将军五团的战士,他父亲恰好也有打寒水刀的心愿,他是为了继承父愿,故而有这些行动。【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体现出他打刀前的矛盾心理”错误。“摩挲”这一动作细节主要体现对下奶牛的不舍,从后文卖房子被钱等情节可以看出,膝老汉打寒水刀前并无矛盾心理。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的分析鉴赏能力。D.“旨在突出膝老汉讲故事有吸引力”错误。原文中“众人唏嘘”是对马将军出征誓师感慨,众人说的“啊?啥事?”是延宕、悬念、好奇,众人说的“啊?”是对滕老汉丢刀的遗憾。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心理的能力。由原文“老滕五十岁,坐村头,讲……滕老汉七十了,他蹲场院,对干活儿的人开口:‘寒水刀……’”可知,滕老汉从五十岁开始,无数次对别人讲起寒水刀,从而体现出老藤对寒水刀的感怀,以及对寒水刀主人的缅怀和敬意。儿子找来田铁匠后,老滕和田铁匠的对话以及田铁匠走后老滕的自言自语,都能体现出老滕对田铁匠会打寒水刀的期待。田铁匠接了打寒水刀的活儿后,滕老汉起起卧卧,不得安宁,并且几次催儿子去城里看看刀打得怎么样了,从而看出老滕内心的焦急之情。刀打好之后,滕老汉洗了手,刀背一弹,铮铮铿铿;对窗再看,寒青逼人,冷森森的。滕老汉拉儿子上河堤,撇了棉袄,“歇步伏虎,一个起势,一记缠头裹脑大劈柴,将棵柳树砍下偏枝”,滕老汉抚刀大笑“好刀好刀!好刀哇!”这些对滕老汉的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出滕老汉的兴奋和激动之情。由原文“滕老汉捧刀长叹:……”“这回呀,清明给马将军上香,我能说话了。……滕老汉回家,吐出一口黑血,登时脸上红润了”可知,寒水刀打好后,滕老汉对众人讲寒水刀的由来,并且说到自己保命时,丢了寒水刀,所以寒水刀打好后,滕老汉了却了心病,终于释怀。由原文“他指着青瓦房,对儿子说:‘房子,你留一间,我这间卖了’”“哪承想,人家打出了这等的好刀!这可不是一头牛两头牛了。房子卖了,补人家钱”可知,田铁匠打的寒水刀出人意料的好,所以滕老汉要将房子卖了给田铁匠付钱,体现出他对田铁匠的感激之情,决意报答田铁匠。【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由原文“老滕五十岁,坐村头,讲……滕老汉七十了,他蹲场院,对干活儿的人开口……”“赤脚医生把了脉……烈药、猛药也下了,病不见轻”“钢子呀,你进城,城东头有个田铁匠,你请他来我这儿。我不方便走动”可知,文章开篇讲述滕老汉频繁地向他人讲起寒水刀的故事,膝老汉的胸闷之烈药、猛药也难治,卖下奶牛后急切地进城找人打刀等,让人生出无限的疑问。后文写到“保命时,丢了刀”“滕老汉回家,吐出一口黑血,登时脸上红润了”,结尾处点明上述情况的原因,膝老汉为保命而丢刀,生出无尽的愧意与悔恨,交待了上文内容的原因。前文写到田铁匠一看到滕老汉拿出的图纸,就连声感叹“呀!啊——这刀,这刀!这刀?”。然后,田铁匠正正眼镜,颠来倒去细看,并且点点头,说“难也不难……这活儿能干”,还写到田师傅火使了药,伤了眼睛,再也不能打铁了,可是钱他却不要,让人生出无限的疑问。后文写“他爹是马将军五团的,他爹说过寒水刀,他爹有过打寒水刀的心思”,结尾处交待田铁匠的父亲也是马将军五团的战士,也有打寒水刀的心愿,交待了上文有关情节的原因,他是为了继承父愿。二、古代诗文阅读(4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臣窃观自古人主,享国日久,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虽无暴政虐刑加于百姓,而天下未尝不乱。自秦已下,享国日久者,有晋之武帝、梁之武帝、唐之明皇。此三帝者,皆聪明智略有功之主也。享国日久,内外无患,因循苟且,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趋过目前,而不为久远之计,自以祸灾可以无及其身,往往身遇祸灾,而悔无所及。虽或仅得身免,而宗庙固已毁辱,而妻子固已穷困,天下之民固已膏血涂草野,而生者不能自脱于困饿劫束之患矣。晋、梁、唐之三帝,以晏然致此者,自以为其祸灾可以不至于此,而不自知忽然已至也。伏惟皇帝陛下,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有仁民爱物之意。然享国日久矣,此诚当恻怛忧天下,而以晋、梁、唐三帝为戒之时。以臣所见,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谓能得贤才;政事所施,未可谓能合法度。官乱于上,民贫于下,风俗日以薄,财力日以困穷。而陛下高居深拱,未尝有询考讲求之意。此臣所以窃为陛下计,而不能无慨然者也。夫因循苟且,逸豫而无为,可以侥幸一时,而不可以旷日持久。以古准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过今日则臣恐亦有无所及之悔矣。然则,以至诚询考而众建贤才,以至诚讲求而大明法度,陛下今日其可以不汲汲乎?(节选自王安石《上时政疏》)材料二:国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浅深,不在乎强与弱;历数之所以长短者,在风俗之厚薄,不在乎富与贫。道德诚深,风俗诚厚,虽贫且弱,不害于长而存;道德诚浅,风俗诚薄,虽强且富,不救于短而亡。人主知此,则知所轻重矣。是以古之贤君,不以弱而忘道德,不以贫而伤风俗,而智者观人之国,亦以此而察之。齐至强也,周公知其后有篡弑之臣;卫至弱也,季子知其后亡;吴破楚入郢,而陈大夫逢滑知楚之必复;晋武既平吴,何曾知其将乱。故臣愿陛下务崇道德而厚风俗,不愿陛下急于有功而贪富强,使陛下富如隋,强如秦,西取灵武,北取燕蓟,谓之有功可也,而国之长短,则不在此。(节选自苏轼《上神宗皇帝书》)[注]《上时政疏》写于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上神宗皇帝书》写于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该年王安石启动变法,苏轼针对变法之弊写下这篇万言书。10.下列各项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因循苟且因其固然 B.逸豫而无为可以尽豫游之乐C.风俗诚厚必竭诚以待下 D.亦以此而察之百姓皆以王为爱也1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有为之A时B莫急C于今日D过今日E则臣恐F亦有无所G及之H悔矣。1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在古代社会地位极高,其常用来代指国家、朝廷。B.伏惟,伏在地上想,下对上陈述时的表敬之辞,类似的词语还有“伏乞”“伏冀”等。C.拱,即拱手,表示恭敬或无所事事,本文及《谏太宗十思疏》中“垂拱”之“拱”都取恭敬之意。D.书,作为一种文体,既可指公文,如《上神宗皇帝书》等;也可指书信,如《与妻书》等。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安石认为当时北宋王朝存在官乱民贫等问题,如果皇帝安于现状而不去解决,终会如晋武帝、梁武帝、唐明皇一样招致灾祸。B.王安石指陈时弊前先肯定皇帝的德才心意,这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出“十思”前先用大量篇幅赞美唐太宗的劝谏方法相同。C.材料一中王安石的观点与《答司马谏议书》中表达的求变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对改变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具有重要意义。D.虽然立场、观点不同,但王安石与苏轼都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来论述观点、提出建议,彰显了心忧国事、积极作为的士大夫精神。1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此臣所以窃为陛下计,而不能无慨然者也。(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鸿门宴》)(3)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谏逐客书》)15.两则材料中,王安石与苏轼都为当朝君主治国提出了建议,二人的建议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答案】10.A11.BDE12.C13.B14.(1)这就是我私下替陛下考虑,而不能不感慨万千的原因。(2)范增多次向项王递眼色,多次举起他佩戴的玉块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3)河海不舍弃细小的水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广;君王不拒绝民众,所以能显示他的恩德。15.①王安石建议皇帝应有真诚恳切的忧虑天下之心(忧患意识),不能一味守旧而应有长远之计,应修明法度,广纳贤才,使国家富强。②苏轼建议皇帝应崇尚道德、重视风俗,而不是一味追求功业,追求富强。【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沿袭,顺着。句意:沿袭旧的办法行事,得过且过。/顺着事物本来的结构或性质去做事。B.安逸、安乐/帝王秋天出巡。句意:贪图安逸而无所作为。/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C.确实、果真/诚心。句意:风俗确实淳厚。/一定会竭尽诚心地来对待臣民。D.凭借/认为。句意:也是凭借这方面而审察的。/老百姓都认为大王是吝啬。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有所作为的时机,没有什么时候比今天更紧急,过了今天,我担心后悔也来不及了。“有为”修饰“时”,“之”作结构助词,意为“的”,故应在“有为之时”后,即B处断开;“于今日”作后置状语,修饰“急”,应在“今日”后,即D处断开;“过”作谓语,“今日”作宾语,“则臣恐亦有无所及之悔矣”句意完整,故应在E处断开。故应在BDE处断开。【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C.“都取恭敬之意”错。本文及《谏太宗十思疏》中“垂拱”之“拱”都指无所事事,不亲自处理政务。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B.“用大量篇幅赞美唐太宗”错。在提出“十思”之前,作者以“固本思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然后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并未用大量篇幅赞美唐太宗。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所以”,表原因,……的原因;“窃”,私下。(2)“目”,使眼色;“三”,多次;“应”,反应。(3)“择”,同“释”,舍弃;“就”,成就;“却”,推辞、拒绝、抛弃;“明”,显示。【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1)根据材料一“内外无患,因循苟且,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趋过目前,而不为久远之计,自以祸灾可以无及其身”“此诚当恻怛忧天下”“以至诚询考而众建贤才,以至诚讲求而大明法度”可概括为:王安石建议皇帝应有真诚恳切的忧虑天下之心(忧患意识),不能一味守旧而应有长远之计,应修明法度,广纳贤才,使国家富强。(2)根据材料二“道德诚深,风俗诚厚,虽贫且弱,不害于长而存;道德诚浅,风俗诚薄,虽强且富,不救于短而亡”“古之贤君,不以弱而忘道德,不以贫而伤风俗”“务崇道德而厚风俗,不愿陛下急于有功而贪富强”可概括为:苏轼建议皇帝应崇尚道德、重视风俗,而不是一味追求功业,追求富强。参考译文:材料一:我私下里观察,自古以来,国君在位的时间很久了,但如果没有极其真诚恳切的为天下担忧的意识,即使那暴政酷刑没有施加到百姓身上,天下也没有不发生战乱的。从秦代以后,在位时间较长的帝王有晋武帝、梁武帝、唐明皇。这三位帝王,都是聪明有智谋且有卓著功业的天子。他们在位时间长久,对国内和国外没有忧患意识,只知道沿袭旧的办法行事,得过且过,没有极其真诚恳切的为天下担忧的意识,只考虑得过且过地度过眼前的日子,而从来不做长远的打算,自以为灾祸不会降临到自己身上,往往是自身遭遇灾祸时,后悔也来不及了。即使有时候自身可以免于遭难,可是国家本来已经受到了损毁和污辱,妻子儿女本来已经遭受了贫困而走投无路,天下的百姓本来也已经尸横遍野,那些活着的人也不能摆脱困顿饥饿、艰险窘迫的祸患。晋、梁、唐三朝帝王,都是由于安逸而败亡,他们自认为那些灾祸不会降临,却不知道那些灾祸突然之间就已经到来了。皇帝陛下有谦恭节俭的美德,有聪颖明智的卓然才能,有善待百姓珍爱万物的心意,然而在位时间很久了,此时确实是应该诚心恳切地忧虑天下,把晋、梁、唐那三朝帝王作为借鉴的时候了。据我的观察,现在朝廷中担任官职的人,还不能说都是任用了贤才;实施的政令措施,也不能说是完全合乎法度。官员在上面胡作非为,底层百姓日渐贫困,风俗一天天浮薄,国家财力一天天趋于匮乏。而陛下高居帝位、垂拱而治,不曾有咨询考察讲求法度的意愿。这就是我私下替陛下考虑,而不能不感慨万千的原因。像那些做事守旧、只顾眼前快乐而得过且过,贪图安逸而无所作为的人,可以凭借一时幸运而意外获得成功,却不能依靠它保持天长日久。用古代来衡量当下,那么天下的安危成败还可以加以挽救。有所作为的时机,没有什么时候比今天更紧急,过了今天,我担心后悔也来不及了。既然这样,那么用至诚的态度咨询考察、广泛培养贤才,用至诚的态度讲求法度并极大地修明法度,陛下今日怎么能不抓紧时间去做呢?材料二:国家的存亡,在于道德的深浅,不在于国家的强弱;国运的长短,在于风俗的厚薄,不在于国家的贫富。如果道德确实深厚,风俗确实淳厚,即使国家贫穷弱小,也不会损害其深厚和淳厚,而长久存活;如果道德确实浅薄,风俗确实浇薄,即使国家富强,也会因为它的浅薄而灭亡。君主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懂得了轻重。因此古代贤君,不因为国家弱小而忽略道德,不因为国家贫穷而伤害风俗,有智慧的人看别人的国家,也是凭借这方面而审察的。齐国极度强盛,周公预言齐国后世必有弑君篡权之臣(后来,齐简公果然被权臣田常所杀);卫国极其弱小,季札(见卫国贵族中多有贤人)便认为卫国会在最后才灭亡;吴国攻陷了楚国的都城郢,而陈国大夫逢滑预言楚国不久将复国(楚国果然于次年复国);西晋武帝吞并了吴国后,何曾知道其后世将会出现动乱(至晋惠帝时果然有八王之乱)。所以臣希望陛下一定要致力于崇尚道德、注重风俗,不希望陛下急切求功、贪取富强,使陛下的天下富贵如隋,强大如秦,向西攻取灵武(西夏),向北攻取燕蓟(辽),称之为有功业,是合适的,但是国运的长短,却不在于此。(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小题。马毙王安石恩宽一老寄松筠,晏卧东窗度几春。天厩赐驹龙化去,谩容小蹇载闲身。次荆公韵四绝(其三)[注]苏轼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注]本诗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当时苏轼自黄州至汝州转任团练副使,路过金陵时曾与赋闲居家的王安石相见。16.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松筠”与《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澄江”“翠峰”这两个意象,呈现的诗人心境不同。B.“晏卧”“谩容”等词语,反映出王安石罢相闲居之时生活的轻松惬意和安逸自适。C.“天厩”两句呼应该诗标题,赐驹化去后小蹇载身,也体现了诗人由仕转隐的从容。D.“想见”一句写出苏轼想在王安石未生病时就去探望,以便更好地交流畅谈的心理。17.请结合两则文言文材料和两首宋诗,分析“从公已觉十年迟”一句蕴含的情感。【答案】16.D17.①诗人内心的归隐之意。苏轼仕途不顺,辗转往来,加之王安石的邀请,内心生发想要追随退隐的之意。②对王安石的欣赏与敬意。苏轼称王安石为“先生”“公”,并表达自己相从恨晚之意,表明对王安石的欣赏与敬意。③对先前批驳反对王安石的歉意。苏轼如今看到王安石退隐后的孤独老病,听到王安石劝其求地造宅,诗人说自己早就该追随相从,亦是委婉表达自己从前对其批驳顶撞的歉意。【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想在王安石未生病时就去探望”错误。“想见”一句意为苏轼推想王安石未生病时的精神状态。故选D。【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次荆公韵四绝(其三)》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当时苏轼自黄州至汝州转任团练副使,路过金陵时曾与赋闲居家的王安石相见。通过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可知,苏轼仕途不顺。并且这首诗中写到“劝我试求三亩宅”,即王安石对苏轼的邀请。所以面对自己仕途不顺,再加上王安石的邀请,内心生发想要追随退隐的之意。诗歌题目中称王安石为“荆公”,“想见先生未病时”中称王安石为“先生”,“从公已觉十年迟”称王安石为“公”,而“公”“先生”都是对人的尊称,“十年迟”表达了自己相从恨晚之意,从而表明对王安石的欣赏与敬意。苏轼对王安石变法是持反对态度的,可以说二人政见不合。诗中说到“想见先生未病时”,诗人推想王安石未生病时的精神状态,从而可见王安石退隐后的孤独老病。“劝我试求三亩宅”说到王安石劝其求地造宅。所以“从公已觉十年迟”表明自己早就该追随相从,亦是委婉表达自己从前对其批驳顶撞的歉意。(三)名句名篇默写(8分)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公西华述说自己的志向是在诸侯祭祀祖先或朝见天子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认为,如果用严酷的刑罚督察人民,用盛怒威吓人民,就会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后果。(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夸张的手法形容宫女们泼掉的脂粉水及焚烧的香料之多的句子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4)假日里你与同学共游洞庭,或为其壮阔之势所震撼,或为其明净之态所吸引,你会不由地引用古人诗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赞叹洞庭湖水。【答案】①.端章甫②.愿为小相(焉)③.终苟免而不怀仁④.貌恭而不心服⑤.渭流涨腻⑥.烟斜雾横⑦.吴楚东南坼⑧.乾坤日夜浮(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素月分辉,明河共影/玉鉴琼田二万顷,着我扁舟一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恭”“腻”“坼”“鉴”“叶”。三、语言文字运用(12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屏幕媒介又称屏性媒介,是指利用现代数字成像技术与显示技术,为达到视像传载、信息交互等目的,而被大众广泛使用的现代化媒介。从1895年第一块电影屏幕的诞生,到如今“能上网、能拍摄、能看视频”的智能手机的普及,随着网络通信技术、数字媒体技术、高清显示技术不断发展,屏幕视觉化和交互化程度越来越高,功能日趋多元,不仅更加“好看”,也愈发“好用”。以可穿戴的移动小屏幕为主,联动各类屏幕进行交互,多终端设备共同运作……我们已经进入移动、多元、联动的“屏媒时代”。对于这种已A的媒介形式,人们既依赖于其便利,又不免产生担忧。屏幕越来越多,更迭越来越快,令人B,对人的自制力也构成了挑战,人们稍加放纵便会陷入无边的虚拟现实。近期,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电子屏幕使用应设置时限”的建议,青少年群体更需注意。还有人指出:屏媒时代,传播内容多了,信息吸收效率却低了;互动功能强了,真情流露却少了。这让屏幕成为一些社会问题、“现代病”的“背锅侠”。不过,不论未来屏幕如何发展,我们的生活不该被“像素”和“网速”捆绑,人与人之间的真实联结永远更值得追寻。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下列选项中,引号的作用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我曾想:在水底的鱼群中可能有一些鲤鱼“科学家”。(《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A.“好用” B.“屏媒时代”C.“电子屏幕使用应设置时限” D.“背锅侠”【答案】19.A:不可或缺/司空见惯/家喻户晓/众所周知B:目不暇接(应接不暇)20.D【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后文说到“人们既依赖于其便利”,可见人类已经对这种媒介形式产生了依赖,说明这种媒介形式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可用“不可或缺/司空见惯/家喻户晓/众所周知”。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众所周知:大家都知道的。B.本处强调的是媒介屏幕很多,更新换代很快,让人都看不过来,可用“目不暇接/应接不暇”。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应接不暇: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后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例句中引号作用为特殊含义。A.引号表示强调;B.引号表示特定称谓;C.引号表示引用;D.引号表示特殊含义。故选D。(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红楼梦》一书的戏曲剧目有两种呈现方式:动态和静态。所谓动态的戏曲剧目,即以表演方式呈现的舞台戏剧;静态的戏曲剧目,即甲。贾母可谓戏曲活动的倡导者,动态剧目常伴贾母的活动而生发。在小说涉及的戏曲演出情节中,贾母常处于中心位置,或是直接倡导,或是端坐首席。贾母喜欢观看的戏曲剧目,从内容上看是以热闹戏为主的:第二十二回宝钗生日,贾母让宝钗点戏,于是宝钗投其所好,点了一折《西游记》;接着,贾母又命凤姐点戏,凤姐也熟知贾母爱热闹,喜欢谑笑科诨,于是点了一出《刘二当衣》。诚然,贾母并非乙,透过贾母对待戏曲的态度可以看出贾母是欣赏水平较高、追求精雅生活的,其显贵不仅在物质上,更在精神层面。如第四十回贾母两宴大观园,选藕香榭作为戏台进行表演,就足以见出贾母高雅的审美品位。静态的剧目,即以案头文本形式,而非舞台表现形式出现的剧目。①静态剧目在《红楼梦》中大多以引用《西厢记》《牡丹亭》的戏文为主,②且与宝黛钗三人之间的情感线索并行,③突出了宝黛钗“怀金悼玉”的婚恋悲剧主题。④《西厢记》是《红楼梦》中引用较多的静态戏剧。⑤这部当时的“禁书”,⑥宝玉和黛玉的态度是一致的——《西厢记》“词句警人”“果然有趣”。⑦并且在宝钗眼中,⑧《西厢记》是“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作者通过宝黛钗三人对《西厢记》的态度,展现了宝黛二人的两心相知,以及宝钗与二人的心灵隔阂。静态剧目《西厢记》,在展现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的婚恋冲突上,可谓以静写动。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文中最后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1.甲:以文本方式呈现的案头剧本/以案头文本形式呈现的剧目乙:一味追求热闹22.①删掉“大多”/删除“以……为主”⑤在“这”前加上“对于”⑦“并且”修改为“但是/但/而”【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本处是说《红楼梦》一书戏曲剧目的两种呈现方式,动态的戏曲剧目和静态的戏曲剧目,静态的戏曲剧目是和以表演方式呈现的舞台戏剧相反的;同时结合第三段“静态的剧目,即以案头文本形式”,可知静态的戏曲剧目是以文本方式呈现的剧本,可填“以文本方式呈现的案头剧本”或“以案头文本形式呈现的剧目”。乙:前文说到贾母喜欢观看的戏曲剧目从内容上看是以热闹戏为主,下文写贾母“是欣赏水平较高、追求精雅生活的”,是有“高雅的审美品位”的,可在透过贾母喜欢热闹的戏剧态度,还可以看出其更深层次的对待戏剧的态度,所以贾母并不仅仅是一味追求热闹,可填“一味追求热闹”。【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大多以引用《西厢记》《牡丹亭》的戏文为主”句式杂糅。“大多”和“以……为主”语义重复,可删掉“大多”或删除“以……为主”。⑤“这部当时的‘禁书’”偷换主语,后面句子的主语变成了“宝玉和黛玉的态度”,而宝玉和黛玉的态度是针对这本书的,所以在“这”前加上“对于”,使其成为介词结构。⑦“并且”不合逻辑,宝钗对待《西厢记》的态度和宝玉黛玉对待《西厢记》的态度是相反的,所以应该用表示转折的连词,可将“并且”修改为“但是/但/而”。四、整本书阅读(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3.在通读《红楼梦》的过程中,有同学发现对作品回目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和勾连,有助于整体把握以贾府为主的“四大家族”由盛转衰的过程。请根据情节发展的顺序,选择回目对应正确的一项()①秋爽斋偶结海棠社②不肖种种大承笞挞③王熙凤协理宁国府④史太君两宴大观园⑤寿怡红群芳开夜宴⑥王熙凤弄权铁槛寺A.③⑥②①④⑤ B.③⑥④①⑤② C.⑥③①④⑤② D.⑥③②④①⑤24.含蓄,是《红楼梦》交际语言的重要特色。字里行间往往不“说破”,而是让读者品话语、察语境,自己体悟。请结合阅读体验,参考示例,从作品的人物对话中任选一处含蓄的表达,概述相关内容并分析其在塑造人物或推动情节等方面的作用。【示例】概述:(第四十回)刘姥姥夸赞黛玉住所,说“这那像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贾母没接话茬儿,而是说“宝玉怎么不见”,不回应“黛玉绣房像书房”。作用:贾母的话转换了话题,含蓄地传达了贾母对黛玉喜欢读书的不支持。【答案】23.A24.【示例一】概述:(第三回)黛玉初入贾府,贾母问黛玉“念何书”,黛玉答“只刚念了‘四书’”。过了会儿,宝玉问黛玉“可曾读书”。黛玉颠覆前语,回复“不曾读”,仅“些须认得几个字”。黛玉刚才听到贾母的“女孩读书无用论”,故宝玉再问时,答案相反。作用:这里林黛玉前后用话调整,含蓄表现出林黛玉刚入贾府时小心谨慎的心态。【示例二】概述:(第八回)黛玉探视宝钗时,因为见到宝玉在此而心生醋意。她的“我来的不巧了”“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令宝钗十分不解,反问道“我更不解这意”,黛玉回复说:“要来时一群都来,要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如此间错开了来着,岂不天天有人来了?姐姐如何反不解这意思?”作用:黛玉的话合理回应了宝钗略带不满和嘲讽之意的责问,掩饰了她对于宝钗、宝玉单独相处的妒意,表现出黛玉的能言善辩。【解析】【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在《红楼梦》第五回秦可卿的丧礼上,因尤氏犯了胃疾,贾珍又异常看重秦可卿这个儿媳妇,因此丧礼的排场很大,故请央求王夫人,让王熙凤来料理这场丧礼,所以③应放在甲处;秦可卿死后,王熙凤送葬到铁槛寺停放秦可卿的灵柩,水月庵的尼姑来求王熙凤摆平一桩官司,王熙凤收了她三千两银子,结果拆散了一对有情人,结果他们双双殉情,说明以王熙凤为代表的贾家势力的强大,所以⑥应放在乙处。②宝玉挨打是在第33回;①秋爽斋偶结海棠社是贾政因为点了学差被派往外地,由探春组织的一次结社,是贾府处于兴盛之时最有名的一次结社,是在第37回;④是在第40回,刘姥姥进大观园,贾母在大观园里宴请众人,并且其间行酒令。通过两次宴会行酒令情景,就能看出贾府的富贵;⑤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描写了为给宝玉庆生日,群芳夜聚怡红院,酒宴欢会热闹非常的场景。占花名儿,以“黄粱一梦”起始,就奠定了欢宴掩盖下的悲剧情调。再由后几位占花名者将其悲剧氛围层层推进愈演愈烈,最后归结于“万艳同悲”。所以也暗示中贾府开始由盛转衰。所以⑤应放在己处。正确排序为:③⑥②①④⑤。故选A。【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示例一】概述:在“林黛玉进贾府”这一章中,写到“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版汽车销售合同范本
- 2024陕西智能制造行业劳动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餐饮品牌加盟店合同范本3篇
- 2024版施工工程劳务分包合同
- 二零二五年高温高压管道材料购销合同2篇
- 专用仓储物流仓库建设施工协议模板版B版
- 二零二五版国有企业员工劳动合同解除与经济补偿协议3篇
- 二零二五版个人购房贷款担保与房屋权属登记服务合同3篇
- 2024版代生产加工服务合同范本2篇
- 二零二五年度特色餐饮品牌加盟保密合同范本3篇
- 不同茶叶的冲泡方法
- 光伏发电并网申办具体流程
- 基本药物制度政策培训课件
- 2025年中国华能集团限公司校园招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建筑劳务专业分包合同范本(2025年)
- GB/T 45002-2024水泥胶砂保水率测定方法
- 广东省广州海珠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含答案)
- 飞行原理(第二版) 课件 第10章 高速空气动力学基础
- 央国企信创白皮书 -基于信创体系的数字化转型
- GB/T 36964-2018软件工程软件开发成本度量规范
- 机加车间各岗位绩效考核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